![《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禾吏民渔家》校释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1502bb645a2a2f262c0bdbb6fce144d/a1502bb645a2a2f262c0bdbb6fce144d1.gif)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禾吏民渔家》校释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1502bb645a2a2f262c0bdbb6fce144d/a1502bb645a2a2f262c0bdbb6fce144d2.gif)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禾吏民渔家》校释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1502bb645a2a2f262c0bdbb6fce144d/a1502bb645a2a2f262c0bdbb6fce144d3.gif)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禾吏民渔家》校释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1502bb645a2a2f262c0bdbb6fce144d/a1502bb645a2a2f262c0bdbb6fce144d4.gif)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禾吏民渔家》校释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1502bb645a2a2f262c0bdbb6fce144d/a1502bb645a2a2f262c0bdbb6fce144d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禾吏民渔家》校释
1999年9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了《长沙马楼三国吴坚嘉江官僚和人民的家庭》(第一卷)。在嘉江四年的官僚和人民的家庭问题上,他说。“当时,孙吴政府为‘学者’提供了优惠待遇。根据规定,他们借了一套完整的土地,但他们不收取租金。”。‘书’,应是国家颁布的法令。”这段话,讲得很准确,但对这种“士”究竟为什么人的问题,却未提到;国家为什么要特别优惠这些“士”,也未作说明。《解题》又云:“莂券中另有一种‘复民’,‘复’即复除、优复,‘复’的内容包括租赋、徭役等。江陵张家山汉简有‘复律’。《吴书》记吕蒙去世,蒙子袭爵,复田五十顷(本传);《孙休传》永安元年十一月壬子诏,对‘诸吏家有五人三人兼重为役,父兄在都,子弟给郡县吏’,‘为留一人,除其米限’。《嘉禾四年吏民田家莂》中有己酉丘,共十一户,皆为复民,其获优复的原因不得而知。”这段专讲“复民”的话,似乎是说吕蒙去世后的“复田五十顷”之事与孙休之诏都与“复民”有关,大有“复民”即“复田之民”的意思,实则这是一种误解。至于“士”与“复民”究竟是什么身份,确是难解之谜,故不揣浅陋,略为之说。一嘉四年的“士”券书在嘉禾四年的《吏民田家莂》中的朴丘,凡七户,其中六户为“士”;最后的佚丘名田家莂中,还有两户身份为“士”。现分别录其券书如下,以便认识其特征:①4·490简云:朴丘士壬璞(?),佃田十町,凡七十五亩,皆二年常限。其十亩熟田,依书不收钱□。其六十五亩旱田,亩收布六寸六分,凡为布……二尺九寸,准入米二斛一斗九升,五年二月十日付仓吏潘虑。旱田亩……为钱二千四百,准入米一斛五斗,五年三月□日付仓吏潘虑。嘉禾五年三月十日田户经用曹史张惕、赵野、陈通校。②4·491简云:朴丘士李安,佃田十町,凡五十三亩,皆二年常限。其五亩熟田,依书不收钱布。卌八亩旱田,亩收布六寸六分,凡为布三丈一尺,准入米一斛五斗六升……旱田亩收钱卅七,凡为钱一千七百七十六钱,准入米一斛一斗□升。(下略)③4·492简云:朴丘士吴有,佃田十町,凡九十四亩,皆二年常限。其七亩熟田,依书不收钱布。其八十七亩旱田,亩收布六寸六分,凡为布一匹一丈二尺一寸,准入米二斛六斗一升……旱田亩收钱卅七,凡为钱三千二百一十九钱,准入米一斛九斗九升。(下略)④4·493简云:朴丘士吴□,佃田十五町,凡□口□皆二年常限。其九亩熟田,依书不收钱布。其七十亩旱田,亩收布六寸六分。……斛四斗。……旱田亩收钱卅七,凡为钱二千五百九十,准入米一斛六斗三升。(下略)⑤4·495简云:朴丘士□孝(?),佃田十(?)町,凡八十七亩,皆二年常限。其七亩熟田,依书不收钱布。其八十七亩旱田,亩收布六寸六分,凡为布一匹一丈二尺八寸,准入米二斛六斗八升……其旱田亩收钱卅七,合为钱二千八百六十一,准入米一斛八斗。(下略)⑥4·496简云:朴丘士□□,佃田十町,凡十四亩。其七亩熟田,依书不收钱布。其九十四亩旱田,亩收布六寸六分,凡为布一匹二丈三尺二分,准入米三斛一斗五升二合……旱田亩收钱卅七,凡为二千七百一十,准入米一斛七斗。(下略)⑦4·550简云:□丘士逢君,佃田十七町,凡七十六亩,皆二年常限。其六亩熟田,依书不收钱布。其七十亩旱田,亩收布六寸六分,凡为布一匹一丈八尺,准入米二斛五斗八升二合。(下略)⑧4·631简云:□丘士□□,佃田十七町,凡六十九亩,皆二年常限。其九亩旱田,依书不收钱布。其六十亩旱田,亩收布六寸六分,凡为布三丈九尺六寸,准入米二斛六合。……旱田亩收钱卅七,凡为钱一千二百廿,准入米一斛五斗。(下略)券书中涉及“士”者,只有上述八简。嘉禾五年的《吏民田家莂》中,又无有关“士”的券书。因此,要认识“士”的身份特征,只有从这八份券书与其他券书的比较中探求。把此八份券书的内容与其他券书比较,就可以发现其如下特点:第一,在此类关于“士”的券书中,都有“其熟田若干亩”的话,而且用它取代了其他券书中的“定收若干亩”的地位。这就意味着“士”所租佃的官府土地中的“熟田”,没有按定额收取税米和布的规定。第二,在此类关于“士”的券书中,都有“依书不收钱布”一句。不管这个“书”是指租佃土地的契约还是国家的法令,都说明按规定“熟田”是不收钱和布的。这表明官府对“士”这种人的特殊优惠。第三,按照此类券书的内容,在嘉禾四年“士”所租佃的土地,只有旱田亩收布六寸六分和亩收钱卅七两项。如果此政策或规定不变,到嘉禾五年,其所租佃的全部土地可以任何租税布钱都不缴纳,因为嘉禾五年的旱田不收布,亦不收钱。可见嘉禾五年对“士”的优惠更为明显。券书中不见嘉禾五年有“士”的存在,是因为嘉禾五年券书中无朴丘,不等于朴丘之“士”已不存在。第四,在嘉禾五年的一千二百多份券书中,较嘉禾四年券书新增了七十多个丘名,却未见新增一户“士”;在嘉禾四年的七百余份券书中,也只有八份“士”的券书。可见“士”这种身份的人十分稀少。根据“士”的上述特征,可以排除“士”为“兵士”、“吏士”和“骑士”之“士”。我们知道,孙吴实行世代为兵的兵户制,兵士另立兵籍,其家属随军营居住,不同于民户,如此则兵士不应与民户混杂在一起,人数也不至于如券书中所载“士”之稀少。且兵士及其家属的粮食,都由官府廪给,用不着兵士自己去租佃官府土地以维持生计;兵士之屯田者,也由官府的军事系统经营,屯田的全部收获物归国家军事系统统一支配,无须兵士个人缴纳租税,更不存在对兵士的“依书不收钱布”的规定;即使兵士中比较特殊的“骑士”,如见于《三国志·吴书·妃嫔传·孙和何姬传》所记之何姬之父何遂,“本骑士”,其家属也是随军营居住的,故孙权可以在军营中见到何姬,因而这种“骑士”也无需单独租佃官府土地如朴丘之“士”。关于屯田兵士的这些状况,详见拙著《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探讨》一书中的《东吴屯田制略论》一文,此不赘述。因此,券书中的朴丘之“士”不可能是指“兵士”、“吏士”和“骑士”之“士”。那么,孙权时期的朴丘之“士”到底是些什么人呢?我以为是指当时读书人之从北方南徙者而言。我们知道,这种漂泊不定的人群,在秦时已有“游士”之称,见于云梦秦简《游士律》。《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有“初,淮南王异国中民家有女者,以待游士而委之”的说法,可见汉代亦有称流徙不定的读书人为“游士”的情况,而且这种游士有受到优待的风气。汉末三国时期,人口流动巨大,北方的文人学士也不乏流徙江南者。以周瑜、张昭、孙邵、鲁肃、诸葛瑾、程普、吕范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人物,都是北方流寓到江南的。除这些代表人物之外,必然还有更多的不知名的士人流入江南。在孙权代替孙策统治江东之初,这些流寓之士大都对孙权为首的割据政权存观望态度,《三国志·吴书·吴主孙权传》描写当时的局势时所说“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的话,就是指这种情况而言。因此,孙氏政权为了拉笼与团结这批自北方南徙的“士”人,曾经煞费苦心,以致孙吴政权曾起用了许多自北方流寓江南的有用之士,不少人位至将帅。但是,不管孙吴政权如何优待从北方南徙的士人,为了照顾到江南原有的世族地主集团和孙氏宗族集团的利益,不可能起用所有从北方南徙之士,特别是一般的游士,无法在政治上优待他们。到了孙权称尊号之后,对这种一般的南徙士人给以经济上的优待,就不足为怪了。因此,结合孙吴政权的特殊情况而言,这种被优待的“士”,有可能是北方的南徙之士及其后代;只有这样的“士”,才有可能引起孙吴政权的重视,有专为之制定“依书不收钱布”的优惠政策的必要。二“复民”证书所佃之旱田有关“复民”的券书,只见于嘉禾四年的《吏民田家莂》中,共计十三户。其中十一户见于己酉丘,二户见于残破券书。为了便于探讨,兹录于下:①4·42简云:己酉丘复民五(?)表,佃田三町,凡廿九亩,皆二年常限。其廿四亩旱田,亩收布六寸六分。定收五亩,亩收米五斗八升六合。亩收布二尺。……其旱田亩收钱卅七,凡为钱八百八十八钱。(下略)②4·43简云:己酉复民昌州,佃田二町,凡廿三亩,皆二年常限。旱田亩收布六寸六分,凡为布二丈五尺一寸。……旱田亩收钱卅七,凡为钱八百五十一钱。(下略)③4·44简云:己酉丘复民周安,佃田二町,凡卅八亩。旱田亩收布六寸六分,凡为布二丈五尺八分。……旱田亩收钱卅七,凡为钱一千四百六钱。(下略)④4·45简云:己酉丘复民梅(?)组,佃田三町,凡卌一亩,皆二年常限。其卅六亩旱田,亩收布六寸六分;定收五.亩,亩收米五斗八升六合,为米三斛七升六合,亩收布二尺。……其旱田亩收钱卅七,其熟田亩收钱七十,凡为钱一千三百九十二钱。(下略)⑤4·46简云:己酉复民张□,佃田三町,凡卌五亩。旱田亩收布六寸六分,凡为布二丈九尺七寸。……旱田亩收钱卅七,凡为钱一千六百五十。(下略)⑥4·47简云:己酉丘复民舒隆,佃田二町,凡卅亩。旱田亩收布六寸六分,凡为布一丈九尺八寸。……旱田亩收钱卅七,为钱一千一百一十钱。(下略)⑦4·48简云:己酉丘复民番(?)基,佃田二町,凡卌七亩,皆二年常限。旱田亩收布六寸六分,凡为布三丈八寸八分。……旱田亩收钱卅七,凡为钱一千八百卅。(下略)⑧4·49简云:己酉丘复民顿胜,佃田三町,凡卌七亩。旱田亩收布六寸六分,凡为布三丈八尺四分。……旱田亩收钱卅七,凡为钱一千八百卌。(下略)⑨4·50简云:己酉丘复民郑饶,佃田八町,凡卅五亩,皆二年常限。其卅亩旱田,亩收布六寸六分。定收五亩,亩收谷五斗八升六合,为米三斛七斗六合,亩收布二尺,……凡为布二丈九尺八寸。……其旱田亩收钱卅七,其熟田亩收钱七十,凡为钱一千二百九十五钱。(下略)⑩4·51简云:己酉丘复民龙,佃田三町,凡卌九亩。旱田亩收布六寸六分,凡为布三丈二尺二寸二分。……旱田亩收钱卅七,凡为钱……八百一十二钱。(下略)(11)4·52简云:己酉丘复民□创,佃田二町,凡廿九亩,皆二年常限。旱田亩收布六寸六分,凡为布一丈七尺六寸四分。……旱田亩收钱卅七,凡为钱九百六十四钱。(下略)(12)4·537简云:□□丘复民周屯,佃田三町,凡卅七亩,……凡为布二丈三尺一寸。……旱田亩收钱卅七,凡为钱一千三百六十九钱。(下略)(13)4·589简云:□□丘复民潘(?)功(?),佃田四町,凡卌九亩。旱田亩收布六寸六分,凡为布三丈二尺二寸四分。旱田亩收钱卅七,凡为钱一千八百一十三钱。(下略)综上十三户“复民”券书,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其所佃之田最多不超过卌九亩,且多为旱田;十三户中仅三户“复民”有熟田,其亩数均不多,即均为五亩。但不论其佃田多少和定收熟田甚少,他们都属于官府土地的租佃者。第二,十三户“复民”中,三户“复民”之五亩熟田,不是按一般定收熟田亩收米一斛二斗,而是亩收米五斗八升六合,其税率与州吏的“租田”相同(关于“州吏”的问题,已另作专文讨论),轻于一般定收熟田。这反映出官府对“复民”多少有点优惠之意,尽管其优惠十分微小。第三,十三户“复民”的旱田,都要按每亩六寸六分纳布和按每亩卅七钱输钱。其熟田还要按每亩二尺输布和按每亩七十钱输钱。总之,他们是官府租税的承担者,而不是被免除了租税的民户。这就是说,他们实际情况与“复民”的身份不符,充其量只能说他们是一些租税负担略轻于一般租田民户的人群而已,决不是复除租税、徭役的人群。第四,根据简牍整理者按熟田亩数与每亩输米数量推算,除亩收米五斗八升六合之外,还有“斛加五升”的迹象。即使如此,仍略轻于每亩收米一斛二斗的佃田民户,不能否定其享受一定优惠待遇的一面。按照“复”有优复、复除之义的传统说法,这里的“复民”应为被优复之民的意思。但是,实际情况他们既是租佃官府土地的佃户,又是输纳租米、布、钱的纳税户,同“复民”之义矛盾。然则,他们之被称为“复民”,仅仅表现在他们佃种的定收熟田每亩输米五斗八升六合和斛加五升,略轻于一般佃田民户的每亩输米一斛二斗而已。因为他们的定收熟田甚少,大部分还无定收熟田,则他们被称为复民仅仅是徒有虚名而已。“复民”一名,不见于《三国志·吴书》、《建康实录》及裴注《三国志》所引诸书。史籍中仅见“复客”与“复田”之称。今券书中出现“复民”一名,对于研究当时的阶级结构与状况,具有重大意义。但是,这种“复民”究竟是些什么人呢?换言之,“复民”是否就是史书中提到的“复客”呢?他们是否同“复田”有关呢?按照券书整理者的看法,显然“复民”是与“复田”有关的人群。而我却认为“复民”与“复客”不是一回事,同“复田”尤其无关。为此,有必要考察一下孙权时期的“复客”与“复田”的情况。见于《三国志·吴书》裴注的引书及《建康实录》等史籍中的“复客”与“复田”的记载约有如下几条:①(吕蒙因破曹魏庐江郡城)有功,即拜庐江太守,所得人马皆分与之,别赐寻阳屯田六百人,官属三十人。……(吕蒙死后),蒙子霸袭爵,与守冢三百家,复田五十顷。(《三国志·吴书·吕蒙传》)②(潘璋)嘉禾三年(234年)卒,……璋妻居建业,赐田宅,复客五十家。(《三国志·吴书·潘璋传》)③(陈武死后),(孙)权命以其爱妾殉葬,复客二百家。(《三国志·吴书·陈武传》注引《江表传》)④初,(陈)表所受赐复人得二百家,在会稽新安县。表简视其人,皆堪好兵,乃上疏陈让,乞以还官,充足精锐。诏曰:“先将军有功于国,国家以此报之,卿何得辞焉?”(陈)表乃称曰:“今除国贼,报父之仇,以人为本。空枉此劲锐,以为僮仆,非表志也。”皆辄料取以充部伍。所在以闻,权甚嘉之。下郡县,料正户羸民以补其处。(《三国志·吴书·陈武传附子陈表传》)⑤(蒋钦死后),(孙)权素服举哀,以芜湖民二百户、田二百顷给钦妻子。(《三国志·吴书·蒋钦传》)⑥孙被诛后,孙休下诏曰:“诸葛恪、縢胤、吕据等并无罪见害,并宜改葬,适赠其家,复其田宅。”(《建康实录》卷三《景皇帝纪》,《三国志·吴书·孙传》亦载此事,但无“复其田宅”语。)见于记载的“复田”、“复客”虽然只有这么几条,但实际情况决不止此。仅以周瑜、程普二人来说,他们拥有不少“人客”(即“复客”),为之服役,不向官府承担租税、徭役,然而在二人本传中并没有他们拥有“复客”、“复田”的记载。但在《周瑜传》中,却记有周瑜死后,孙权“素服举哀”之后,“著令曰:‘故将军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问。’”由此可见,史书虽未记载周瑜、程普拥有“复客”,但实际上他们是早已拥有“复客”的。故孙吴时期之拥有“复客”者,决不会是仅仅上述几人。从上述记载来说,“复客”、“复田”的来源,都是官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网络摄像机技术规范
- 第3节 声的利用(备课讲义)-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讲义和课后训练(人教版)
- 《酶与催化反应》课件
- 《HPLC仪的保养》课件
- 《强制措施》课件
- 2025至2031年中国套管式超高温灭菌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二十四门储物柜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首乌洗发水香精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课件
- 插图动画素材课件
- 高教版2023年中职教科书《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全册
- 光伏项目施工总进度计划表(含三级)
- 医保基金监管培训课件
- 风光高压变频器用户手册最新2011-11-17
- 基层法律服务所设立登记表
- 第四代建筑悬挑阳台脚手架施工
- 三相四线及三相三线错误接线向量图研究分析及更正
- 线务员之歌(电信线务员朗诵词)
- (完整版)fluent炉膛仿真教程文档
- 生活饮用水水质常规指标及限值表
- 浅谈六解放思想指导下的以水墨为主的幼儿园美育实践活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