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中职优秀课件_第1页
柳永《雨霖铃》中职优秀课件_第2页
柳永《雨霖铃》中职优秀课件_第3页
柳永《雨霖铃》中职优秀课件_第4页
柳永《雨霖铃》中职优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壮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梦别)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泪别)古代描写离别的诗词第一页第二页,共39页。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慰别)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惨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景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釧;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苦别)第二页第三页,共39页。雨霖铃柳永第三页第四页,共39页。了解宋词相关的知识。了解柳永及其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体会诗歌的感情,并把握其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目标第四页第五页,共39页。词的有关知识:

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第五页第六页,共39页。词的分类按长短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按段落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按风格豪放派婉约派第六页第七页,共39页。风格比较豪放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第七页第八页,共39页。柳永

(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外

。作者简介第八页第九页,共39页。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第九页第十页,共39页。解题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第十页第十一页,共39页。整体感知问题: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朗读该词第十一页第十二页,共39页。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第十二页第十三页,共39页。

思考:开头三句,有哪些作用?画面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第十三页第十四页,共39页。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一句给我们点出了别离的季节(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雨后阴冷的黄昏)

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

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第十四页第十五页,共39页。画面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1、别前不胜凄凉———意象:寒蝉———蝉夏生秋死,寒蝉(秋蝉)叫声时断时续,短促,简直是临死前哀鸣,给人凄凉之感,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长亭———古代人送别时在郊外临时搭的帐篷,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供行人休息和送别,饮酒饯别。雨后黄昏的长亭更给人凄迷之感。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骤雨———秋雨增添了寒意,天凉心更凉。“秋风秋雨愁煞人”第十五页第十六页,共39页。情——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矛盾

恋人在都门外的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这七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矛盾何其尖锐。第十六页第十七页,共39页。情——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心中千言万语要和对方说,却激动地哽咽,什么都说不出来了。动作神态的细节刻画是情感的集中表现,真挚动人。第十七页第十八页,共39页。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第十八页第十九页,共39页。1、作者想象了什么样的景色?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一句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3、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画面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思考:

第十九页第二十页,共39页。2、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一句动用了借景抒情,虚景写实情的手法,词人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营造了一个迷蒙辽阔的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第二十页第二十一页,共39页。念

念:承接上片内容,写出的是恋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彼此留恋挂念,不忍离去的心情。同时,又为下片写离别后的孤独及苦闷起到过渡作用。上下片的过渡衔接自然。第二十一页第二十二页,共39页。2、别时伤感茫然———烟波——千里浩淼绵长愁思绵长

暮霭——沉沉浓重压抑愁思浓重楚天——阔空阔辽远愁思无际画面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1)意象选择的特点,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相似之处?泼墨山水,一片苍茫第二十二页第二十三页,共39页。画面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2)除了离别之情,还有没有别的情感?第二十三页第二十四页,共39页。名句赏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抒情方式和前面不同,此处直接抒情,又引入景物,激发情感,达到完美的情景交融效果。又上片的抒情铺垫,到此处很自然的爆发,即不落痕迹的转入下片,又使情感提升。第二十四页第二十五页,共39页。合作探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秀丽,“残月”凄迷。作者借景抒情,用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自己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正所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第二十五页第二十六页,共39页。3、别后愁情满肠———杨柳——依依惜别(相思与惆怅)之情。晓风——拂晓时的风凄冷,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月象征人的离合,残月不团圆,暗合孤寂冷落之感。画面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第二十六页第二十七页,共39页。

下阕词人撷取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哪些典型意象呢?

典型意象:酒、柳、月、风第二十七页第二十八页,共39页。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送别》年年柳色,霸桥伤别。——李白《忆秦娥》绿杨陌上多别离。——温庭筠柳惜别怀远留第二十八页第二十九页,共39页。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李清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伤感第二十九页第三十页,共39页。风(晓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史记·刺客列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凄凉第三十页第三十一页,共39页。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白居易月(残月)

清冷第三十一页第三十二页,共39页。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良辰好景”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良辰好景虚设”为什么?第三十二页第三十三页,共39页。“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感情?“千种风情”也因爱人不在而不愿与人说。“清秋节”之实景可以随时令之推移暂告消失,而“伤离别”的实情却是随时令之推移与日俱增。读完下片回味上片,更能懂得“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中包含的深情。这就达到了虚实相济的效果。第三十三页第三十四页,共39页。1、实写:2、虚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3、回忆:已逝之景之境4、联想:由此及彼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相济)第三十四页第三十五页,共39页。

离别环境离别场面此去行程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楚天离别难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无绪催发泪眼无语凄切悲凉难分难舍惆怅伤感融情入景(实)(虚)上阕: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