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_第1页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_第2页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_第3页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_第4页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一、我国古代学校的发展演变历史(一) 传说时代的学校1、 成均之学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成均的教学内容,以乐教为主。教学对象主要就是贵族子弟。2、 虞庠之学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下庠”之分。(二) 夏商周时期的学校1、夏序、商瞽宗之学夏朝就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与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商朝就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B蒙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就是用作祭祀的场所。3、 西周的国学与乡学西周就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学在官府”就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面。这种"学在官府"的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国学就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与程度可分为大学与小学。大学一种就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就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大学的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的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就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与社会生活知识技能。乡学就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与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内容以德、行、艺为主。据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据《学记》记载:〃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校春秋战国时期就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由于政治斗争与战乱,统治阶级难以维持,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员流落到下层,私人讲学之风盛行,私学遍及各地。最典型的就有齐国的稷下学宫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创办的私学。1、 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就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就是由官家举办与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就是战国时期最高学府;就是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而来的教育机构,保持了尊重士人之学的特点,具有宽松的学习氛围;就是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于一体,兼有咨询作用的高等学府。2、 孔子与私学孑L子就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她一生在文化教育方面有两大主要贡献;一就是首创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二就是编订〃六经”,整理与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四)秦汉时期的学校汉代在“独尊儒术”政策的指引下,各级学校蓬勃发展,形成了较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以儒家经学主要内容的学校主要就是中央的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与地方的郡国学;1、 中央的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就是天子之学辟雍的别称。汉代太学就是在汉武帝时期。太学的教师由博士担任,学生为博士弟子。设置太学就是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以《五经》为统一御订教材。鸿都门学始创于东汉灵帝元年(178年),学校设于皇宫鸿都门内,就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以诗赋书画为教学内容。东汉安帝时油于主政的邓太后注重宫廷教育,又办起了专门的宫邸学校。2、 地方郡国学汉代地方官学以郡国学为主要形式,最初由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文翁兴办。文翁送地方官去学习进修,学成后回到蜀郡或为官或教学,同时她还在成都设立官学〃受业弟子”跟随学官学习毕业后委以一定官职。(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校魏晋南北朝就是我国古代由统一转为分裂与战乱的时期,这时学校废置无常,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与特点。如西晋增设了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南朝时开办了一些专科学校,如宋的“四馆”与总明馆;以及北朝的地方官学相当发达。1、西晋的国子学国子学的设立就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设立的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官学,使得中央官学形式多样化,等级更加明显。国子学始创于西晋,据《晋书、职官志》记载:〃咸宁四年(278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国子学限五品以上官员子弟方可入学。2、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馆”南朝就是继汉开唐的转化时期,学校教育制度在继承汉、晋的同时,也建立了适应这一时段的新的学校形式,最具特色的就就是南朝宋的学馆。学馆就是以学者的学术专长为特色的一种新型学校教育形式,由国家主办,朝廷任命主持者。最著名有宋文帝曾在京师先后开办的大学〃四馆”,即雷次宗立的儒学馆,何尚之立的玄学馆,何承天立的史学馆以及谢元立的文学馆儒、玄、史、文这四馆都按照各自的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与研究。后来宋明帝设立总明馆,置祭酒,分社儒、道、文、史四科,就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六)隋唐时期的学校在学校教育方面,隋朝主要就是在中央设置的国子寺;唐朝在中央设立了“六学”’二馆”,而地方设有府、州、县学。1、 隋朝的国子寺隋文帝时提倡学校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广泛建立学校,,号召人们学经习礼。为了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内设祭酒一名,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薄、录事各一名。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与算学五学。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在国子监中仍设有祭酒、主薄与录事,增加了司业一人,丞三人。国子监一直沿用到清末。国子寺及国子祭酒的设置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的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与设置专门教育行政长官的开始。2、 唐朝〃六学”“二馆”与府、州、县学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科学水平发达的基础上,学校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备,在我国与世界学校教育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六学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都隶属于就是国子监,长官为国子祭酒。六学中前三学就是属于大学性质的,后三学就是属于专科性质的。二馆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