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减少症_第1页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_第2页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_第3页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_第4页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小儿)

【概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是由于周边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ANC)减少而出现的一组综合征。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绝对值随年纪而异,在足月新生儿为8×109/L(8000/mm3),早产儿为6×109/L,生后1~2个月低限为2.5×109/L,至1周岁时正常低限为1.5×109/L,此值直至成人期皆为正常低限。成人及小朋友的ANC低于1.5×109/L,生后2周至1岁的婴儿ANC低于1×109/L时,即可诊疗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当ANC低于0.5×109/L时即称为粒细胞缺少症,中性粒细胞缺少常并发感染甚至败血症。

【病因与发病机制】1.病因

引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诸多。普通分为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两类。也可根据粒细胞生成减少、无效增殖、破坏过多、复合因素以及假性粒细胞减少等分成五大类。普通而言,继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多见,原发性少见。(1)感染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病,粟粒性结核,严重败血症等;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病毒性肝炎等;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等。(2)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等;化学品,如铅、苯、汞等;药品,如抗癌药、氯霉素等。(3)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幼红细胞贫血等。(4)本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Felty综合征、慢性活动性肝炎、新生儿同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纯粒细胞再生障碍等。(5)脾功效亢进肝硬化、疟疾、慢性溶血性贫血、晚期血吸虫病、黑热病、原发性脾原性粒细胞减少症等。(6)遗传因素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即婴儿遗传性粒细胞缺少症,慢性家族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小朋友期慢性粒细胞减少症、先天性代谢缺点病伴发的粒细胞减少症、胰腺功效不全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网状组织生成不良等。(7)其它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慢性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过敏性休克、营养不良等。2.发病机制

(1)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

①骨髓遗传性粒系造血干细胞的缺点或造血调节障碍:见于重型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伴免疫球蛋白异常及骨髓造血组织被破坏。②后天获得性粒系造血干细胞缺点或异常以及骨髓造血组织被破坏: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因骨髓多能干细胞数量减少及功效缺点,或免疫因素使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障碍等,而使骨髓造血功效减低。白血病等,由于病变累及多能干细胞及造血组织,外周血体现为三系减少。X线、放射性核素、细胞毒药品、某些化学品及严重感染等,可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克制细胞DNA和蛋白合成,影响细胞的增殖成熟,使骨髓有效储藏能力减少。(2)中性粒细胞无效增生和成熟、释放障碍见于营养物质缺少、代谢紊乱有关性粒细胞减少,如维生素B12、叶酸缺少时,粒细胞无效造血。

由于造血异常,早期幼稚中性粒细胞在骨髓内的发育成熟受阻,幼稚的粒细胞在骨髓内提前破坏,即无效造血,使骨髓成熟池和贮存池缩小,使释放入血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释放障碍,见于家族性良性粒细胞减少症。(3)中性粒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或消耗过多多次输血、某些药品、本身免疫性疾病,可使机体产生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和凝集素,通过免疫反映而破坏中性粒细胞。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大量逸出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造成外周血粒细胞丧失、消耗过多。脾明显肿大,中性粒细胞分布在脾窦数量增多且被滞留破坏,致脾中性粒细胞破坏增加。(4)粒细胞分布异常疟疾、病毒感染、细菌内毒素等均可使循环池中的中性粒细胞转移到边沿池,附着于血管壁,使循环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分布异常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称为假性粒细胞减少症或转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5)其它因素引发粒细胞减少。

【诊疗要点】

诊疗要点概述1.诊疗环节

(1)病史:有无药品、感染、毒物接触等病因;患儿种族;家族组员中有无慢性或重复感染史;检查家族组员的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家系中有无1岁下列死亡因素不明者。发生粒细胞减少的缓急及程度、发病年纪、次数、发作规律和家族史。(2)临床体现及体格检查:发病时间随病因不同而异,起病可急可缓。多个因素引发的粒细胞减少症,其临床症状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有关。轻者多为口腔黏膜溃疡、牙龈炎、皮肤疖肿等:重者除皮肤、口腔黏膜感染外,可有肺、泌尿系感染,甚至败血症等体现及体征。体格检查应注意检查口腔黏膜、牙龈、淋巴结、肝、脾、肛周等。(3)实验室检查①血象示ANC减少:婴幼儿ANC<1.0×109/L;小朋友ANC<1.5×109/L,且无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即可诊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②定时检查血象:有家族史者应检查其家庭组员的ANC。在6~8周中每七天2~3次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以拟定中性粒细胞减少周期。③骨髓涂片或活检及造血干细胞培养染色体检查:骨髓象见粒系减少或成熟停滞。骨髓干细胞培养见CFU-G集落生成不良。骨髓涂片可理解粒系增生程度,成熟度及形态异常。如果粒细胞增生亢进,提示粒细胞无效生成或破坏过多;如果粒系增生低下或成熟障碍,或退行性病变,提示中性粒细胞减少是由于骨髓增生不良所致。④肾上腺素实验:测定粒细胞的分布,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3ml,20min后,如果白细胞升高2.0×109/L,或粒细胞数增高达原来水平的1倍以上,或达成正常值,提示附着于血管内壁的白细胞比率增加,如无脾肿大,则可考虑循环池白细胞减少,边沿池白细胞较多,即所谓假性粒细胞减少症。⑤骨髓粒细胞储藏功效检查:伤寒疫苗刺激实验已少用;初胆烷醇酮实验:0.1mg/kg静脉注射后30min内,正常者白细胞减少,继之粒细胞骤增,至12h达高峰,24h后恢复到原来水平。泼尼松龙实验:口服泼尼松龙40mg,正常人服后5h粒细胞应超出2×109/L。脂多糖实验:脂多糖5~10g肌内注射,24h白细胞升高2.0×109/L,或比原来增高1倍为正常。⑥粒细胞破坏增多的实验室检查

A.白细胞凝集素:可在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血清中发现,有助于免疫抗体致粒细胞减少的诊疗。多次接受输血、非粒细胞减少症等也可出现假阳性。

B.血清溶菌酶测定:血清溶菌酶来自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血清溶菌酶浓度可在一定程度反映粒细胞的破坏状况。如血清溶菌酶浓度减少,提示骨髓粒细胞再生障碍;如其浓度升高,则示有粒细胞破坏过多;浓度正常,提示为粒细胞分布异常。

C.植物血细胞凝集刺激反映:用于判断药品对白细胞的毒性。⑦免疫学检查:抗人球蛋白实验、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测定、抗核抗体及类风湿因子测定等若为阳性,提示为免疫性粒细胞减少。运用荧光显微镜测定中性粒细胞的荧光。运用125I标记的抗免疫球蛋白测定中性粒细胞抗体更为敏感。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以排除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所致严重感染,继发粒细胞减少。T、B细胞测定,以助网状组织发生异常的诊疗。T克制细胞的分析,以助细胞免疫缺点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疗。⑧中性粒细胞寿命测定:用DF32P标记中性粒细胞,做其寿命测定,能够观察中性粒细胞的生存期。⑨其它:粒系祖细胞体外培养,以测定粒系祖细胞在培养剂中的集落数及其分布,如果集落形成减少,提示造血干细胞的缺点或免疫克制因素克制干细胞的增殖所致。测定被裹有人免疫球蛋白的中性粒细胞吸附的兔抗人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且能定量检测出每个中性粒细胞上的IgG的含量。肝脾B型超声检查及核素扫描能够理解有无脾肿大。血清维生素及叶酸浓度测定,以助叶酸或维生素B12缺少所致粒细胞减少的诊疗。2.诊疗要点拟定有无中性粒细胞减少;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做出粒细胞减少的病因诊疗。

分型分期1.白细胞减少症本症少数可无症状,常在血液检查时发现。多数病儿有头晕、乏力不适、食欲不好。有的病儿不易感染,有的常有重复感染,如感冒、皮肤感染、中耳炎、泌尿道感染。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普通不低于2×109/L,波动性较大,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正常或稍减少,红细胞及血小板正常。骨髓除粒系可有核左移或核分叶过多外基本正常。2.中性粒细胞缺少症该病多系机体对药品或化学品过敏所致。起病急,服药者常于服药后6~10d忽然寒颤、高热、头痛、困倦、乏力、全身及关节酸痛。咽峡炎伴颌下、颈部淋巴结肿大,扁挑体、唇、舌、口腔、皮肤、鼻腔、直肠、肛门、阴道等部位发生坏死性溃疡。常见感染部位有充血疼痛和压痛,部分病儿感染缺少对应的体征。本症容易继发脓毒败血症,过去病死率可达70%~90%,近年来由于主动对的使用抗生素抗感染及支持对症治疗,病死率下降至25%。3.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本症是一种周期性发作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伴多个感染的先天性疾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获得性的。大概75%的病例于幼年起病,也可发生于任何年纪。女性发病多于男性。可散发或家族性发病。其发病可能是骨髓衰竭的体现,可能为未定型干细胞调节异常所致,可累及红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也有研究表明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发作时,集落刺激因子(CSF)形成增高。有的病人血清白细胞凝集素阳性。

临床体现: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每次发作3~10d,间歇期14~35d,多数为21d。周期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口腔、阴道和直肠黏膜溃疡,咽峡炎、牙周病、肺炎、疖肿等,少数病儿可有关节痛、脾肿大、淋巴结肿大、腹痛等体现。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发作时白细胞<(2.0~4.0)×109/L,中性粒细胞<0.10。重症病例ANC<0.2×109/L,甚至完全消失。约有半数病例可有单核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增加。少数病例红细胞与血小板可有类似的周期性减少变化。骨髓象:呈周期性骨髓粒细胞系发育障碍,即成熟停滞,缺少晚期粒系祖细胞。造血干细胞培养:示发作期明显减少,间隙期可正常或低下。4.脾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本病有脾功效亢进的体现,脾肿大,外周血有白细胞和粒细胞的减少,骨髓呈增生明显活跃,粒细胞有成熟停滞。红细胞和血小板有不同程度减少。临床可分为两种类型。

(1)原发性脾性粒细胞减少症:本症由脾脏本身的病变引发。临床特点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达(1~2)×109/L,脾肿大、脾区疼痛;骨髓中粒系增生亢进;脾切除后几小时白细胞数可增加约20倍左右。

(2)继发性脾性粒细胞减少症:本症脾脏病变继发于其它疾病,如肝硬化、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感染(结核病)、肿瘤细胞浸润等。

临床对脾脏不肿大的脾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疗较为困难,其临床少见,常发病于女性,常有重复口腔溃疡或感染史,少数病例可有代偿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1)慢性增生低下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本病病因不明。也有作者认为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一种变异。本病临床有重复感染,轻度至中度脾肿大,而切脾无效。白细胞总数正常,ANC常低于0.7×109/L,淋巴细胞和(或)单核细胞增多,常有轻度贫血或血小板减少。骨髓粒系增生极度低下,红细胞、血小板基本正常。免疫克制剂治疗无效。预后较好。

(2)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见于小朋友、成人,普通无症状,病因不明。本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低于2×109/L,部分病例低达(0~0.8)×109/L,单核细胞数常增多。脾不肿大。骨髓中未见分叶核粒细胞。多数病人血清未发现白细胞凝集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脾切除治疗无效。本病预后较好。普通不须治疗,如果有克制因子存在,可置换血浆或试用泼尼松40~80mg/次,隔日口服治疗。本病与家族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家族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小朋友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成人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等症系同一组疾病。对慢性因素不明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疗必须谨慎。

(3)小朋友慢性粒细胞减少症:本病无家族史。其发病是由于中性粒细胞在循环血中一过性破坏过多所致。临床体现为出生后即有重复化脓性感染,如口腔炎、口腔溃疡、中耳炎、肺炎及皮肤感染等,且感染易被抗生素控制及完全恢复。经2~3年后来中性粒细胞数恢复正常,易感染性减少,预后较好。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当有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数可升高,单核细胞和嗜酸细胞常增多,红细胞及血小板正常。骨髓增生良好,粒系发育阻滞于中幼粒和晚幼粒阶段,浆细胞比例增高,淋巴细胞增多,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正常。骨髓有丝分裂指数增高。CFU-GM正常。肾上腺素实验及氢化可的松刺激实验正常。Rebuck皮肤开窗实验正常-低下。本病必要时可予以G-CSF治疗。6.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1)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的病例有家族史。可能为粒细胞过分破坏使骨髓粒细胞储存池耗尽所致。常在生后6~20个月发病。临床体现有间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易并发口腔炎、口腔溃疡,病儿感染易被抗生素控制。可伴有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减少,但当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数可上升,单核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常增多,红细胞及血小板正常。骨髓中粒系发育阻滞于中幼粒或晚幼粒细胞阶段,浆细胞比例增高,红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正常。(2)家族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可能为原粒细胞至早幼粒细胞分化、成熟障碍所致。本症预后较好。

临床特点:①新生儿至婴儿期发病;②轻度至中度中性粒细胞减少〔(0.8~1.5)×109/L〕,半数伴单核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③轻度皮肤、黏膜感染至重度感染;④骨髓细胞构造正常,早幼粒分化为中幼粒成熟停滞;⑤皮窗实验:中性粒细胞游出减少;⑥CFU-GM减少及小集落;⑦肾上腺素实验及氢化可的松刺激实验反映不良。

本症可予G-CSF治疗。(3)婴儿遗传性粒细胞缺少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父母常有近亲关系。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为骨髓造血功效障碍,储藏功效低下。少数病例输注正常血浆治疗有效。病情严重者,预后差,普通于出生后1年内死亡。出生后1~3周出现频发、重复皮肤感染(疖、痈),上呼吸道及肺部感染较常见。多伴有淋巴结、肝脾肿大,少数病例伴有精神发育缓慢、先天性白内障和先天畸形,如小头畸形、主动脉狭窄、眼距远,十二指肠闭锁等。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缺少,低达0.5×109/L或完全消失,但白细胞总数正常,以单核细胞增多为突出,常有中度贫血,血小板多正常。骨髓:粒系增生明显克制,仅见中幼粒以前阶段的粒细胞,分叶核及杆状核粒细胞缺如,可见到成熟的嗜酸和嗜碱粒细胞。早幼粒和中幼粒细胞胞浆中易见到空泡,核不典型。多数病例伴有血清球蛋白增高。单核细胞的吞噬和杀菌功效均未受损害,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正常。本症初始发病时,临床及血液学变化易误诊为单核细胞白血病。

本症肾上腺皮质激素、睾酮治疗无效,脾切除也无效。抗生素治疗可延长生命。(4)先天性中性粒细胞缺少症:本病为先天性粒细胞及其它白细胞缺少的致死性疾病。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生成缺少,而幼红细胞、巨核细胞生成正常。其发病机制为骨髓干细胞不能分化为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红系及巨核细胞系发育正常。在新生儿期发生重复致命性多个严重感染,骨髓涂片无粒细胞系的早期幼稚细胞,胸腺萎缩、发育不全,淋巴细胞减少。淋巴结组织的淋巴细胞被网状细胞替代。伴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预后不好,因重复感染,常死于新生儿期。(5)重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本病又称为Kostmann综合征,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重要是骨髓早幼或中幼粒细胞发育停滞。

临床特点:①婴儿早期(2~3个月)重复发生严重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的化脓性感染,如中耳炎、肺炎、尿路感染、皮肤黏膜溃疡等,尤以皮肤和肺部感染为甚;②PMN<(0.2~0.3)×109/L或缺如,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细胞绝对值增高(白细胞总数近于正常);③骨髓中以早幼粒为主,中性中幼粒、杆状核或PMN明显减少,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和反映性浆细胞增多;④骨髓细胞培养显示CFU-GM明显减少和形态异常;⑤肾上腺素实验、氢化可的松刺激实验无反映,皮肤开窗实验无反映;⑥常于婴儿期或生后数年因暴发性败血症死亡。

本症可予G-CSF和支持疗法或异基因骨髓移植。(6)慢性家族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①严重型: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幼儿期发病。临床体现为重复感染,多见于口腔感染,脾可轻度肿大。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常有单核细胞增多,嗜酸粒细胞增多。骨髓增生,粒细胞成熟障碍,中幼粒细胞后来阶段的粒细胞缺少。本病多为自限性,可自行缓和。感染易被控制,脾切除无效,输注正常人血浆可使有部分病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如果感染控制,此种病儿可成长至年长小朋友或青年。

②良性型: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早年发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轻度至中度减少,1/2的病例单核细胞中度增多,有时嗜酸粒细胞中度增多,无白细胞凝集素,碱性磷酸酶积分正常。病程呈良性通过,不必治疗。(7)T和B淋巴细胞异常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①嗜中性粒细胞减少伴淋巴细胞缺少:临床特点为新生儿及婴儿期发病;可有致命的网状组织发育不全伴白细胞缺如,或胸腺淋巴细胞组织不发育;少数病例淋巴细胞减少,细胞免疫异常或软骨及毛发发育不全;骨髓象粒细胞完全缺如,粒细胞成熟停滞。

②嗜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免疫球蛋白异常:临床特点为持久性或周期性中性粒细胞中度或重度减少或伴单核细胞增多;丙种球蛋白异常,性联丙种球蛋白缺少或丙种球蛋白异常血症Ⅰ、Ⅲ型,可合并Coombs实验阳性的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部分病例可有湿疹、多发性关节痛、重复细菌感染和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本病可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预后不良,多因感染死亡。(8)胰腺功效不全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本病又称为Schwachman-Diamond综合征。发病于1岁以内。症状似胰腺囊性变性纤维瘤,胰腺外分泌障碍,有脂肪痢,但木糖实验正常。

临床特点:①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0%家系中有一种以上同胞受累;②侏儒病,生后第1~2年生长发育停滞;③干骺软骨发育不良,造成步态异常;④胰腺外分泌缺点(肠胰腺、脂酶和淀粉酶缺少),呈典型吸取不良综合征;⑤新生儿病例常有腹泻、消瘦、湿疹、中耳炎;⑥重复细菌感染,中耳炎,肺炎;⑦中性白细胞减少,PMN<(0.2~0.4)×109/L,粒系增生不良,常伴贫血、网织红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⑧多形核粒细胞移动缺点,免疫球蛋白缺少。

治疗:①抗生素控制感染,支持疗法和胰腺外分泌的补充治疗;②应用G-CSF;③异基因骨髓移植。(9)慢性粒细胞减少症伴体质性缺点临床体现:①先天畸形伴家族性全血细胞减少,为性联隐性遗传性疾病。男孩患病。全血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中度减少,50%的病例单核细胞增多。骨髓增生低下。少数病例有轻度脾肿大。大多数病例可活至成年。

②软骨发育不全及软骨-毛发发育不全伴粒细胞减少症免疫缺点。小儿遗传性粒细胞缺少症伴智力发育延迟。(10)网状组织发育不良症(reticulardysgenesis):本病是一种由于先天性造血器官发育不良,骨髓中缺少淋巴样干细胞,所引发的重症T细胞及B细胞联合免疫缺点症。病儿出生后,体现为生活能力低下,拒乳,呕吐,喂养困难,肠道感染,全身细菌和真菌感染。患儿全身衰竭。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减低,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减低。骨髓粒细胞系及淋巴细胞系减少,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基本正常。血清多个免疫球蛋白水平及细胞免疫功效检测均明显减少。多数病例在生后数天或数周内死亡。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已有报道。7.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1)新生儿同种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本病是由于胎母白细胞抗原型别不合而引发的临时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其发病机制与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相似。中性粒细胞有两个等位基因NA1和NA2,对应的特异性抗原为NA和NB。头一胎的白细胞血型不合使母体致敏产生同种中性粒细胞免疫抗体IgG,经多次妊娠,抗体效价逐步增加,经胎盘进入胎儿凝集白细胞,引发中性粒细胞减少。患儿出生后即有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常并发感染,可因感染并发败血症死亡。外周血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单核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增多,可有血小板及红细胞的减少。骨髓粒细胞系增生活跃,不伴成熟中性粒细胞减少。母子有相似的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白细胞抗体,并可凝集父与子的中性粒细胞。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普通病程持续6~12周,个别病例病程可长达4个月。

治疗:注意清洁卫生,空气消毒,加强护理和隔离;合并感染者应予以抗生素治疗;血浆交换可用于发生致命性感染的病儿,血浆交换可去除白细胞抗体,同时输母亲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的输注时应注意避免中性粒细胞肺内聚积和缺氧症。(2)本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本症是由于机体产生本身抗白细胞抗体造成中性粒细胞减少。临床分为特发性(因素不明)和获得性两种类型。获得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类风湿病、SLE、血管性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Felty综合征、慢性活动性肝炎等。临床常有咽炎、蜂窝组织炎和黏膜溃疡等,少有轻至中度脾肿大。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为(0~1)×109/L,伴单核细胞增多,多伴有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骨髓呈粒系增生活跃,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清中性粒细胞抗体检测阳性。应与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鉴别。

治疗原发病,抗感染,泼尼松1~2mg/(kg?d)治疗有一定效果。(3)Felty综合征:本征是晚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少见并发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伴有脾肿大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称为Felty综合征。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与脾脏大小无明显关系。血清中可检测出抗中性粒细胞抗体,血清免疫复合物增加,Ts细胞活性增加。(4)纯白细胞再生障碍(purewhitecellaplasia,PWCA),简称纯白再障,本病是一种罕见病。临床上以重复感染,发热,血液粒细胞重度减少,骨髓粒细胞系统生成障碍为特性。重要是由于特异性T细胞或抗体对粒系祖细胞高度选择性攻击所致,为细胞毒型变态反映。病人血清中可检出抗粒细胞抗体,重要是IgG和IgM。大多数病例与胸腺瘤有关,可在患胸腺瘤数年后发病。也可见药品等所致的纯白再障,可见有T细胞或IgG抗体克制正常人和(或)患者本身骨髓CFU-GM。本病多见于女性,体现为易感染,有重复发热、疲乏无力和易汗。感染多见坏死性咽峡炎、蜂窝组织炎、败血症等。普通无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明显低下,ANC可低于0.3×109/L,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亦下降,无贫血和血小板减少。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正常或低下,粒细胞系统严重低下,可仅1%~2%;红细胞和巨核细胞系统正常。细胞培养时CFU-GM生长低,而红系和巨核系祖细胞产率正常。γ-球蛋白减低;可检出对CFU-GM的克制型T细胞,或血清克制物。从临床和血液学特点,能够拟定诊疗。骨髓中粒系≤25%,并能排除红系和淋巴系增生亢进所致粒系相对减少,可作为重要根据。本症是粒单系祖细胞受免疫克制所致的粒细胞减少,应与免疫破坏较晚期粒细胞(中幼粒、晚幼粒、分叶核细胞)而引发的粒细胞减少症相鉴别。如Felty综合征,体现为白细胞减少,同时有慢性关节炎、脾大;化疗和抗代谢药品等由于干扰DNA合成,亦可致粒细胞减少;某些感染、炎症由于粒细胞破坏增多,可引发粒细胞减少;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由于淋巴细胞明显增多致粒细胞减少等,都应与本病鉴别。

纯白细胞再生障碍应主动控制感染、加强支持和对症治疗;祛除病因,如切除胸腺瘤、停用有关药品等;免疫克制剂治疗,如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亦可用环孢素(CsA)每日10mg/kg。注意CsA治疗停药后易复发。近来有人报道每日用CsA4mg/kg,每3d1次,静脉注射,持续用5年,也可保持病情稳定。

【治疗概述】1.病因治疗

(1)祛除病因:物理或化学物质如放射线、重金属、苯、药品等引发骨髓克制或骨髓细胞损伤者,应立刻祛除病因,当停止上述因素之后,普通于2周内逐步恢复骨髓造粒细胞功效,单核细胞最早出现,此为先兆,数后来粒细胞逐步增多。

多个感染,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应主动控制感染和采用对症方法,待感染控制致后粒细胞可逐步恢复。(2)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如新生儿同族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输血引发的粒细胞减少,药品引发免疫性粒细胞减少,本身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合并粒细胞减少等,都有免疫性抗体存在,应予激素治疗。惯用泼尼松(prednisone),每日1~2mg/kg,分次口服,直至ANC>1×109/L,逐步减量停药。若用药1~2周无效可停药。(3)特殊治疗

①先天性网状组织发育不全:此症应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尚无其它治疗方法。

②Schwachman-Diamond综合征:大剂量胰酶和中链三酰甘油可改善肠吸取功效,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可使中性粒细胞达成正常。

③中性粒细胞减少伴有免疫球蛋白异常:无特效治疗办法,输注丙种球蛋白可减少感染,但对升高粒细胞的作用还不必定。(4)其它治疗

①叶酸和维生素B12缺少引发巨幼细胞性贫血同时也可引发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治疗用叶酸,每日5mg口服;维生素B12肌内注射,每次500mg。

②神经性厌食、早产婴、极度营养不良和静脉高营养病人均可因铜缺少而致中

性粒细胞减少。治疗用0.5%硫酸铜,每日1ml/kg,分3次口服。2.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GSF)除婴儿遗传性粒细胞减少症需较大剂量外,大多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惯用每次1~5μg/kg,每七天2次皮下注射,较长时间应用,可使ANC达成1.0×109/L以上。但减量停药后ANC可减少,重复应用有效。现在主张用于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频繁且严重感染病者。3.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