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解表药完整版_第1页
中医药学-解表药完整版_第2页
中医药学-解表药完整版_第3页
中医药学-解表药完整版_第4页
中医药学-解表药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表药

类别:解表药

拉丁:RamulusCinnamomi

别名:柳桂、嫩桂枝、桂枝尖

药用部位:嫩枝

药材性状:本品呈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75cm,粗端直径0.3~lcm。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芽痕,皮孔点状。质硬而脆,易折断。切片厚2~4mm,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产地:广东、广西、云南

采收加工:11~12月间采挖。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

性味归经:温;辛、甘;归心、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用于风寒感冒,腕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6g(大剂量15-30g);或入丸、散。

禁忌:热病高热,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禁服。发散风寒药桂枝麻黄类别:解表药

拉丁:HerbaEphedrae

别名:龙沙、狗骨

药用部位:草质茎

药材性状:草麻黄: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mm。有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茎。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mm;裂片2(稀3),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联合成筒状,红棕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黄色,髓部红棕色,近圆形。气微香,味涩、微苦。中麻黄:多分枝,直径1.5~3mm,有粗糙感.节间长2~6cm,膜质鳞叶长2~3mm,裂片3(稀2),先端锐尖,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木贼麻黄:较多分枝,直径1~1.5mm,无粗糙感。节间长1.5~3cm,膜质鳞叶长1~2mm,裂片2(稀3),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

栽培要点:喜凉爽干燥的气候,耐严寒,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砂质壤土,砂土最为适宜,低洼地或排水不良的粘土不宜栽培;用种子及分株繁殖。

产地:河北、山西、内蒙古

采收加工: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性味归经:温;辛、微苦;归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抽鼻或调敷。

禁忌:体虚自汗、盗汗、虚喘及阴虚阳亢者禁服。紫苏叶

类别:解表药

拉丁:FoliumPerillae

别名:苏叶

药用部位:叶

药材性状:本品叶片多皱缩卷曲、破碎,完整者展乎后呈卵圆形,长4~11cm,宽2.5~9cm。先端长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圆锯齿。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的腺鳞。叶柄长2~7cm,紫色或紫绿色。质脆。带嫩枝者,枝的直径2~5mm,紫绿色,断面中部有髓。气清香,味微辛。

产地:我国南北均产

采收加工:夏季枝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味归经:温;辛;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撒或煎汤洗。

禁忌:气虚、阴虚及瘟病患者慎服。防风类别:解表药

拉丁:RadixSaposhnikoviae

别名:屏风、关防风、东防风

药用部位:根

药材性状:本品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下部渐细,有的略弯曲,长15~30cm,直径0.5~2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纵皱纹、多数横长皮孔及点状突起的细根痕。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有的环纹上残存棕褐色毛状叶基。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浅棕色,有裂隙,木部浅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产地:东北、河北、四川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一般栽种者种植2~3年后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味归经:微温;辛、甘;归膀胱、肝、脾经

功能主治:解表祛风,胜湿,止痉。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禁忌:体虚风动发痉者慎服,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者禁服。白芷类别:解表药

拉丁:RadixAngelicaeDahuricae

别名:香白芷、川白芷、杭白芷、禹白芷

药用部位:根

药材性状:本品呈长圆锥形,长10~25cm,直径1.5~2.5c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根头部钝四棱形或近形,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有的排列成四纵行。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坚实,断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

产地:四川、浙江、河南

采收加工: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味归经:温;辛;归胃、大肠、肺经

功能主治: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禁忌:气虚血热、阴虚阳亢者禁服。羌活

类别:解表药

拉丁:RhizomaetRadixNotopterygii

别名:川羌、蚕羌、竹节羌、大头羌

药用部位:根茎及根

药材性状:本品为圆柱状略弯曲的根茎,长4~13cm,直径0.6~2.5cm,顶端具茎痕。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外皮脱落处呈黄色。节间缩短,呈紧密隆起的环状,形似蚕,习称“蚕羌”;节间延长,形如竹节状,习称“竹节羌”。节上有多数点状或瘤状突起的根痕及棕色破碎鳞片。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整,有多数裂隙,皮部黄棕色至暗棕色,油润,有棕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射线明显,髓部黄色至黄棕色,气香,味微苦而辛。

产地:四川、甘肃、云南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味归经:温;辛、苦;归膀胱、肾经

功能主治:散寒,祛风,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肩背酸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

禁忌:阴虚血亏、气虚多汗者慎服。细辛类别:解表药

拉丁:RadixetRhizomaAsari

别名:小辛、细草、独叶草、金盆草、山人参

药用部位:全草

药材性状:常卷缩成团。根茎横生呈不规则圆柱形,具短分枝,长1~lOcm,直径0.2~0.4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环形的节,节间长0.2~0.3cm,分枝顶端有碗状的茎痕。根细长,密生节上,长20cm,直径0.1cm;表面灰黄色,平滑或具纵皱纹,有须根及须根痕。基生叶1~3,具长柄,表面淡绿,光滑;叶片多破碎,完整者心形至肾状心形,全缘,先端急尖,基部深心形,长4~10cm,宽6~12cm。有的可见花,多皱缩,钟形,暗紫色,花被顶裂片由基部反卷与花被筒几全部相贴。果实半球形。气辛香,辛辣、麻舌。栽培品的根茎多分枝,长5~15cm,直径0.2~0.6cm。根长15~40cm,直径0.1~0.2cm。叶甚多。

采收加工: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去泥沙,每十来棵捆成一把,放阴凉处阴干。

性味归经:温;辛;归肺、肾、心经;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6g;或研末,1~3g。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塞耳、敷脐;或煎水含漱。

禁忌:气虚多汗者慎服,热病及阴虚、血虚者禁服。荆芥

类别:解表药

拉丁:HerbaSchizonepetae

别名:香荆芥

药用部位:地上部分

药材性状:本品茎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cm,直径0.2~0.4cm;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穗状轮伞花序顶生,长2~9cm,直径约0.7cm。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先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小坚果棕黑色。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产地:江苏、浙江、江西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性味归经:微温;辛;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解表散风,透疹。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捣敷或研末调敷。

禁忌:表虚自汗、阴虚火旺者禁服。藁本类别:解表药

拉丁:RhizomaetRadixLigustici

别名:西芎藁本

药用部位:根茎

药材性状:藁本:根茎呈不规则结节圆柱形,稍弯曲,有分枝,长3~10cm,直径1~2cm。表面棕褐色或暗棕色,粗糙,有纵皱纹,上侧残留数个凹陷的圆形茎基,下侧有多数点状突起的根痕及残根。体轻,质较硬,易折断,断面黄色或黄白色,纤维状。气浓香,味辛、苦、微麻。辽藁本:较小,根茎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柱状,有多数细长弯曲的根。

产地:湖南、四川、辽宁

采收加工:秋季茎叶枯萎或次春出苗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或烘干。

性味归经:温;辛;归膀胱经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巅顶头痛,风湿肢节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调涂。

禁忌:阴血虚、肝阳亢及温热证头痛禁服。香薷

名称:香薷

类别:解表药

拉丁:HerbaMoslae

别名:香茸、香茹草

药用部位:全草

药材性状:本品长30~50cm,基部紫红色,上部黄绿色或淡黄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茎方柱形,直径1~2mm,节明显,节间长4~7cm;质脆,易折断。叶对生,多皱缩或脱落,叶片展平后呈长卵形或披针形,暗绿色或黄绿色,边缘有疏锯齿。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苞片宽卵形,脱落或残存;花萼宿存,钟状,淡紫红色或灰绿色,先端5裂,密被茸毛。小坚果4,近圆球形,具网纹,网间隙下凹呈浅凹状。气清香而浓,味微辛而凉。

产地:江西、安徽、河南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果实成熟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性味归经:微温;辛;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和中利湿。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禁忌:内服宜凉饮。表虚自汗、阴虚有热者禁用。生姜

类别:解表药

拉丁:RhizomaZingiberisRecens

别名: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

药用部位:根茎

药材性状:本品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4~18cm,厚1~3cm。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有环节,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色,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产地: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采收加工: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

性味归经:微温;辛;归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捣汁冲。外用:适量,捣敷;或炒热熨,或绞汁调搽。

禁忌:阴虚内热及实热证禁服。苍耳子

类别:解表药

拉丁:FructusXanthii

别名:牛虱子、胡苍子、苍郎种、棉螳螂

药用部位:果实

药材性状:本品呈纺锤形或卵圆形,长1~1.5cm,直径0.4~0.7cm。表面黄棕色黄绿色,全体有勾刺,顶端有2枚较粗的刺,分离或相连,基部有果梗痕。质硬而韧,横切面中央有纵隔膜,2室,各有1枚瘦果。瘦果略成纺锤形,一面较平坦,顶端具1突起的花柱基,果皮薄,灰黑色,具纵纹。种皮膜质,浅灰色,子叶2,有油性。气微,味微苦。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梗、叶等杂质。

性味归经:温;辛、苦;归肺经;有毒

功能主治:散风除湿,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鼻渊流涕,风疹瘙痒,湿痹拘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禁忌:虚性头痛、痹痛禁服。葱白

类别:解表药

拉丁:BulbusAlliiFistulosi

别名:葱茎白(《纲目》)、葱白头(《药品化义》)。葱(《诗经》)又名:和事草(《清异录》)、芤、菜伯、鹿胎(《纲目》)、火葱(《草木便方》)、大葱(北京)、四季葱。

药用部位:鳞茎

药材性状:以鳞茎粗大而长、气味辛烈者为佳。

产地:全国各地均有栽植。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叶及外膜,鲜用。

性味归经:味辛,性温。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发表散寒,通阳,解毒,杀虫。

用法用量:9-15g。

禁忌:表虚多汗者慎服。辛夷

类别:解表药

拉丁:FlosMagnoliae

别名:迎春、木笔花、毛辛夷、姜朴花

药用部位:花蕾

药材性状:本品呈长卵形,似毛笔头,长1.2~2.5cm,直径0.8~1.5cm。基部常具短梗,长约5mm,梗上有类白色点状皮孔。苞片2~3层,每层2片,两层苞片间有小鳞芽,苞片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灰绿色茸毛,表面类棕色,无毛。花被片9,类棕色,外轮花被片3,条形,约为内两轮长的1/4,呈萼片状,内两轮花被片6,每轮3,轮状排列。雄蕊和雌蕊多数,螺旋状排列。体轻,质脆。气芳香,味辛凉而稍苦。

产地:广西、贵州、云南

采收加工:11~12月间采挖。除去枝梗,阴干。

性味归经:温;辛;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散风寒,鼻通窍。用于风寒头痛,鼻塞,鼻渊,鼻流浊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宜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抽鼻,或以其蒸馏液滴鼻。

禁忌:阴虚火旺者慎服。鹅不食草

类别:解表药

拉丁:HerbaCentip

别名:食胡荽(《品汇精要》)、野园荽(《濒湖集简方》)、鸡肠草(《纲目》)、鹅不食(《生草药性备要》)、地芫荽(《医林纂要》)、满天星、沙飞草、地胡椒、大救驾(《简易草药》)、三节剑(《分类草药性急)、山胡椒、连地稗(《岭南采药录》)、球子草(《广州植物志》)、二郎戟、小救驾(《贵州民间方药集》)、杜网草、猪屎草(《福建民间草药》)、砂药草(《江苏植药志》)、白地茜(《南宁市药物志》)、猪屎潺(《广西中药志》)、通天窍(《四川中药志》)、雾水沙、猫沙、小拳头(《广东中药》)。

药用部位:全草

药材性状:干燥的全草,相互缠成团,灰绿色或棕褐色。茎细而多分枝,颜色较深,质脆易断,断面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的髓或已形成空洞。叶小,多皱折、破碎不全,完整的叶片呈匙形,边缘有3~5个锯齿,叶脉不明显,质极脆,易碎落。头状花序小,球形,黄色或黄褐色。微有香气,久嗅有刺激性,味苦、微辛。以灰绿色、有花序、无杂质、嗅之打喷嚏者为佳。

产地:主产浙江、湖北、江苏、广东等地。此外,广西、贵州、江西、福建、安微、河南等地亦产。

采收加工:9~11月花开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性味归经:味辛,性温。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通窍,解毒消肿。

用法用量:3-15g。

禁忌:《得配本草》:“气虚胃弱者忌用。”第二节辛凉解表药

类别:解表药

拉丁:HerbaMenthae

别名:蕃荷菜、苏薄荷叶

药用部位:茎叶

药材性状:本品茎呈方柱形,有对生分枝,长15~40cm,直径0.2~0.4cm;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棱角处具茸毛,节间长2~5cm;质脆,断面白色,髓部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叶片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宽披针形、长椭圆形或卵形,长2~7cm,宽1~3cm;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灰绿色,稀被茸毛,有凹点状腺鳞。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味辛凉。

产地:我国南北均产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晴天采割晒干或阴干。

性味归经:凉;辛;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宣散风热,清头目,透疹。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涨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宜后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汁涂敷。

禁忌:阴虚发热、血虚眩晕者慎服;表虚自汗者禁服。不宜多服久服。薄荷蝉蜕

名称:蝉蜕

类别:解表药

拉丁:PeriostracumCicadae

别名:蝉壳、枯蝉、蝉衣、知了皮

药用部位:羽化后的蜕壳

药材性状:本品略呈椭圆形而弯曲,长约3.5cm,宽约2cm。表面黄棕色,半透明,有光泽。头部有丝状触角1对,多已断落,复眼突出。额部先端突出,口吻发达,上唇宽短,下唇伸长成管状。胸部背面呈十字形裂开,裂口向内卷曲,脊背两旁具小翅2对;腹面有足3对,被黄棕色细毛。腹部饨圆,共9节。体轻,中空,易碎。无臭,味淡。

产地:山东、河北、河南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收集。除去泥沙,晒干。

性味归经:寒;甘;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止痉。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惊风抽搐,破伤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禁忌:孕妇忌用。菊花类别:解表药

拉丁:FlosChrysanthemi

别名:甘菊、家菊、白菊花、滁菊花、杭菊花、贡药花、甜菊花

药用部位:头状花序

药材性状:毫菊:呈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扇形,直径1.5~3cm,离散。总苞碟状,总苞片3~4层,卵形或椭圆形,草质,黄绿色或褐绿色,外面被柔毛,边缘膜质。花托半球形,无托片或托毛。舌状花数层,雌性,位于外围,类白色,茎直,上举,纵向折缩,散生金黄色腺点,管状花多数,两性,位于中央,为舌状花所隐藏,黄色,顶端5齿裂。瘦果不发育,无冠毛。体轻,质柔润,干时松脆。气清香,味甘、微苦。滁菊: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2.5cm。舌状花类白色,不规则扭曲,内卷,边缘皱缩,有时可见淡褐色腺点,管状花大多隐藏毫菊:呈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扇形,直径1.5~3cm,离散。总苞碟状,总苞片3~4层,卵形或椭圆形,草质,黄绿色或褐绿色,外面被柔毛,边缘膜质。花托半球形,无托片或托毛。舌状花数层,雌性,位于外围,类白色,劲直,上举,纵向折缩,散生金黄色腺点,管状花多数,两性.

产地:浙江、河南、安徽

采收加工: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

性味归经:微寒;甘、苦;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禁忌:葛根

类别:解表药

拉丁:RadixPuerariaeLobatae

别名:干葛、甘葛、粉葛

药用部位:根

药材性状:呈纵切的长方形厚片或小方块,长5~35cm,厚0.5~lcm。外皮淡棕色,有纵皱纹,粗糙。切面黄白色,纹理不明显。质韧,纤维性强。无臭,味微甜。

产地:我国南北均产

采收加工:11~12月间采挖。野葛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甘葛藤多除去外皮,用硫黄熏后,稍干,截段或再纵切两半,干燥。

功能主治: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高血压颈项强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大剂量60g);或鲜品捣汁。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禁忌:凡中气虚而热郁于胃者,不可轻投。柴胡类别:解表药

拉丁:RadixBupleuri

别名:柴草、北柴胡、红柴胡、硬柴胡、软柴胡

药用部位:根

药材性状:北柴胡: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6~15cm,直径0.3~0.8cm。根头膨大,顶端残留3~15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南柴胡:根较细,圆锥形,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细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

产地:辽宁、甘肃、河北

采收加工:播种后2~3年采挖。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

性味归经:微寒;苦;归肝、胆经

功能主治:和表解里,疏肝,升阳。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禁忌:真阴亏损、肝阳上亢及阴虚火旺者禁服。升麻

类别:解表药

拉丁:RhizomaCimicifugae

别名:周升麻、鬼脸升麻、绿升麻、北升麻、川升麻

药用部位:根茎

药材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长形块状,多分枝,呈结节状,长10~20cm,直径2~4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不平,有坚硬的细须根残留,上面有数个圆形空洞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沟纹;下面凹凸不平,具须根痕。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有裂隙,纤维性,黄绿色或淡黄白色。气微,味微苦而涩。

产地:辽宁、黑龙江、湖南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至须根干时,燎去或除去须根,晒干。

性味归经:微寒;辛、微甘;归肺、胃、脾、大肠经

功能主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子宫脱垂。阳毒发斑;脱肛,子宫脱垂。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升阳,3~9g,宜蜜炙、酒炒;清热解毒,可用至15g,宜生用;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汤含漱、淋洗。

禁忌:阴虚阳浮,喘满气逆及麻疹已透者禁服。牛蒡子

类别:解表药

拉丁:FructusArctii

别名:恶实、鼠粘子、大力子、牛子

药用部位:成熟果实

药材性状:本品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2,淡黄白色,富油性。无臭,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产地:河北、浙江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

性味归经:寒;辛、苦;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含漱。

禁忌:脾虚便溏者禁服。桑叶

类别:解表药

拉丁:FoliumMori

别名:冬桑叶、双桑叶、霜桑叶、双叶、铁扇子

药用部位:叶

药材性状:本品多皱缩、破碎。完整者有柄,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宽卵形,长8~15cm,宽7~13cm;先端渐尖,基部截形、圆形或心形,边缘有锯齿或钝锯齿,有的不规则分裂。上表面黄绿色或浅黄棕色,有的有小疣状突起;下表面颜色稍浅,叶脉突出,小脉网状,脉上被疏毛,脉基具簇毛。质脆。气微,味淡、微苦涩。

产地:我国南北均产

采收加工:初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味归经:寒;苦、甘;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禁忌:肝燥者禁用。蔓荆子

类别:解表药

拉丁:FructusViticis

别名:蔓荆实、荆子、蔓青子、万荆子

药用部位:成熟果实

药材性状:本品呈球形,直径4~6mm。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状茸毛,有纵向浅沟4条,顶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萼长为果实的1/3~2/3,5齿裂,其中2裂较深,密被茸毛。体轻,质坚韧,不易破碎。横切面可见4室,每室有种子1枚。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

产地:山东、江西、浙江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味归经:微寒;苦、辛;归膀胱、肝、胃经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9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外洗。

禁忌:胃虚体衰者慎服。木贼

类别:解表药

拉丁:HerbaEquisetiHiemalis

别名:木贼草、节节草

药用部位:全草

药材性状:本品呈长管状,不分枝,长40~60cm,直径0.2~0.7cm。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有18~30条纵棱,棱上有多数细小光亮的疣状突起;节明显,节间长2.5~9cm,节上着生筒状鳞叶,叶鞘基部和鞘齿黑棕色,中部淡棕黄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周边有多数圆形的小空腔。气微,味甘淡、微涩,嚼之有沙粒感。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采割。除去杂质,晒干或阴干。

性味归经:平;甘、苦;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散风热,退目翳。用于风热目赤,迎风流泪,目生云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

禁忌:气血虚者慎服。第四章名称:石膏

类别:清热药

拉丁:GypsumFibrosum

别名:细理石、软石膏、白虎

药用部位:硫酸盐类矿物

药材性状:本品为纤维状的集合体,呈长块状、板块状或不规则块状。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有的半透明。体重,质软,纵断面具绢丝样光泽。无臭,味淡。

产地:湖北、甘肃、四川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挖。采挖后,除去泥沙及杂石。

性味归经:大寒;辛、甘;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0g(大剂量150~240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煅研细末,撒或调敷。

禁忌:虚寒证禁服,脾胃虚弱及血虚、阴虚发热者慎服。石膏

知母类别:清热药

拉丁:RhizomaAnemarrhenae

别名:连母、水须、穿地龙

药用部位:根茎

药材性状:本品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偶有分枝,长3~15cm,直径0.8~1.5cm,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长;下面隆起而略皱缩,并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粘性。

产地:山西、河北、东北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味归经:寒;苦、甘;归肺、胃、肾经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

禁忌:脾胃虚寒,大便溏泻者禁服。栀子类别:清热药

拉丁:FructusGardeniae

别名:山栀子、枝子、黄栀子、木丹

药用部位:成熟果实

药材性状:本品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

产地:长江以南均产

采收加工:9~11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梗及杂质,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

性味归经:寒;苦;归心、肺、三焦经

功能主治: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掺或调敷。

禁忌:本品苦寒,不宜久服,凡脾胃虚寒便汤者慎服。芦根类别:清热药

拉丁:RhizomaPhragmitis

别名:芦茅根、苇根、芦柴根

药用部位:新鲜或干燥根茎

药材性状:鲜芦根:呈长圆柱形,有的略扁,长短不一,直径1~2cm。表面黄白色,有光泽,外皮疏松可剥离,节呈环状,有残根及芽痕。体轻,质韧,不易折断。切断面黄白色,中空,壁厚1~2mm,有小孔排列成环。无臭,味甘。干芦根:呈扁圆柱形。节处较硬,节间有纵皱纹。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11~12月间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鲜用或晒干。

性味归经:寒;甘;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60~120g);或鲜品捣汁。外用:适量,煎汤洗。

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天花粉类别:清热药

拉丁:RadixTrichosanthis

别名:栝楼根、花粉、楼根

药用部位:根

药材性状:本品呈不规则圆柱形、纺锤形或瓣块状,长8~16cm,直径1.5~5.5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细根痕及略凹陷的横长皮孔,有的有黄棕色外皮残留。质坚实,断面白色或淡黄色,富粉性,横切面可见黄色木质部,略呈放射状排列,纵切面可见黄色条纹状木质部。无臭,味微苦。

产地:我国南北均产

采收加工:秋冬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切段或纵剖成瓣,干燥。

性味归经:微寒;甘、微苦;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生津,消肿排脓。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禁忌: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夏枯草类别:清热药

拉丁:SpicaPrunellae

别名:铁线夏枯、大头花、白花草、六月干、棒槌草

药用部位:果穗

药材性状:本品呈棒状,略扁,长1.5~8cm,直径0.8~1.5cm,淡棕色至棕红色。全穗由数轮至10数轮宿萼与苞片组成,每轮有对生苞片2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状,脉纹明显,外表面有白毛。每一苞片有花3朵,花冠多已脱落,宿萼二唇形,内有小坚果4枚,卵圆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体轻。气稍味淡。

产地:江苏、浙江、安徽

采收加工: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味归经:寒;苦、辛;归肝、胆经

功能主治: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高血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禁忌:脾胃气虚者慎服。竹叶类别:清热药

拉丁:FoliumPhyllostachydisHenonis

别名:淡竹叶

药用部位:茎叶

药材性状:叶呈狭披针形,长7.5~16cm,宽1~2cm,先端渐尖;基部钝形,叶柄长约5mm,边缘之一侧较平滑具小锯齿而租糙;平行脉,次脉6~8对,小横脉甚显著;叶面深绿色;无毛,背面色较淡,基部具微毛;质薄而较脆。气弱,味淡。以色绿、完整、无枝梗者为佳。

产地:长江流域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随时采鲜者入药。晒干。

性味归经:寒;甘、辛、淡;归心、胃、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用于热病烦渴,口疮尿赤,温热病邪陷心包,神昏谵语之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熬膏或烧灰研末调涂煎水洗或捣敷。

禁忌:决明子类别:清热药

拉丁:SemenCassiae

别名:草决明、羊明、马蹄决明、还瞳子、狗屎豆、假绿豆

药用部位:成熟种子

药材性状:决明:略呈菱方形或短圆柱形,两端平行倾斜,长3~7mm,宽2~4mm。表面绿棕色或暗棕色,平滑有光泽。一端较平坦,另端斜尖,背腹面各有1条突起的棱线,棱线两侧各有1条斜向对称而色较浅的线形凹纹。质坚硬,不易破碎。种皮薄,子叶2,黄色,呈“S”形折曲并重叠。气微,味微苦。小决明呈短圆柱形,较小,长3~5mm,宽2~3mm。表面棱线两侧各有1片宽广的浅黄棕色带。

产地:安徽、广西、四川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性味归经:微寒;甘、苦、咸;归肝、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用于目赤涩痛,羞明多泪,头痛眩晕,目暗不明,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大剂量30g);或入丸、散;或泡茶饮。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禁忌:脾虚便溏者慎服。密蒙花类别:

拉丁:FlosBuddlejae

别名:小锦花、蒙花、黄饭花、鸡骨头花

药用部位:花蕾

药材性状:本品多为花蕾密聚的花序小分枝,呈不规则圆锥状,长1.5~3cm。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密被茸毛。花蕾呈短棒状,上端略大,长0.3~1cm,直径0.1~0.2cm;花萼钟状,先端4齿裂;花冠筒状,与萼等长或稍长,先端4裂,裂片卵形;雄蕊4,着生在花冠管中部。质柔软。气微香,味微苦、辛。

栽培要点:

产地:湖北、四川、陕西

采收加工:春季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性味归经:微寒;甘;归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养肝,明目退翳。用于目赤肿痛,多泪羞明,眼生翳膜,肝虚目暗,视物昏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

禁忌:目疾属阳虚内寒者慎服。青葙子

类别:清热药

拉丁:SemenCelosiae

别名:草决明、牛尾花子、狗尾巴子

药用部位:成熟种子

药材性状:本品呈扁圆形,少数呈圆肾形,直径1~1.5mm。表面黑色或红黑色,光亮,中间微隆起,侧边微凹处有种脐。种皮薄而脆。无臭,无味。

产地:我国中部及南部均产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干燥。

性味归经:微寒;苦;归肝经

功能主治:清泻,明目,退翳。用于肝热目赤,眼生翳膜,视物昏花,肝火眩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汁灌鼻。

禁忌:肝虚目疾不宜单用,瞳孔散大、青光眼患者禁服。谷精草类别:清热药

拉丁:FlosEriocauli

别名:鱼眼草、珍珠草、天星草、佛顶珠、灌耳草

药用部位:干燥带花茎的头状花序

药材性状:本品头状花序呈半球形,直径4~5mm;底部有苞片层层紧密排列,苞片淡黄绿色,有光泽,上部边缘密生白色短毛;花序顶部灰白色。揉碎花序,可见多数黑色花药及细小黄绿色未成熟的果实。花茎纤细,长短不一,直径不及lmm,淡黄绿色,有数条扭曲的棱线。质柔软。无臭,味淡。

产地:江苏、浙江、安徽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将花序连同花茎拔出,晒干。

性味归经:平;辛、甘;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明目,退翳。用于风热目赤,肿痛羞明,眼生翳膜,风热头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烧存性研末撒;或为末吹,烧烟熏鼻。

禁忌:血虚目疾慎服。忌用铁器煎药。淡竹叶类别:清热药

拉丁:HerbaLophatheri

别名:竹叶麦冬、金竹叶、淡竹米

药用部位:茎叶

药材性状:本品长25~75cm。茎呈圆柱形,有节,表面淡黄绿色,断面中空。叶鞘开裂。叶片披针形,有的皱缩卷曲,长5~20cm,宽1~3.5cm;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叶脉平行,具横行小脉,形成长方形的网格状,下表面尤为明显。体轻,质柔韧。气微,味淡。

产地:长江流域至南部均产

采收加工:夏季未抽花穗前采割。晒干。

性味归经:寒;甘、淡;归心、胃、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除烦,利尿。用于热病烦渴,小便赤涩淋痛,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熬膏或烧灰研末调涂煎水洗或捣敷。

禁忌:黄芩类别:清热药

拉丁:RadixScutellariae

别名:腐肠、黄文、空肠、元芩、土金茶

药用部位:根

药材性状:本品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枯朽状或中空,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气微,味苦。

产地:河北、山西、内蒙古

采收加工:11~12月间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性味归经:寒;苦;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禁忌: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禁服。黄连类别:清热药

拉丁:RhizomaCoptidis

别名:王连、支连

药用部位:根茎

药材性状:味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lc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产地:湖北、四川、云南四川云南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性味归经:寒;苦;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疽,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研末,每次0.3~0.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熬膏涂、浸汁用。

禁忌: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肾泻者,均慎服。黄柏类别:清热药

拉丁:CortexPhellodendriChinsis

别名:檗木、檗皮、黄檗

药用部位:除去栓皮的树皮

药材性状:关黄柏:厚2~4mm。外表面黄绿色或淡棕黄色,较乎坦,有不规则的纵裂纹,皮孔痕小而少见,偶有灰白色的粗皮残留。内表面黄色或黄棕色。体轻,质较硬,断面鲜黄色或黄绿色。川黄柏: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宽不一,厚3~6mm。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或具纵沟纹,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体轻,质硬,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气微,味甚苦,嚼之有黏性。

产地:辽宁、吉林、河北川:湖北、四川四川

采收加工:剥取树皮。除去粗皮,晒干。

性味归经:寒;苦;归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汤洗。

禁忌:脾胃虚寒者禁服。龙胆草类别:清热药

拼音:LONGDANCAO

拉丁:RadixGentianae

别名:龙胆、苦龙胆草、地胆草、胆草、山龙胆、四叶胆、水龙胆

药用部位:根

药材性状:龙胆:根茎呈不规则的块状,长1~3cm,直径0.3~1cm;表面暗灰棕色或深棕色,上端有茎痕或残留茎基,周围和下端着生多数细长的根。根圆柱形,略扭曲,长10~20cm,直径0.2~0.5cm;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上部多有显著的横皱纹,下部较细,有纵皱纹及支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色较浅,呈点状环列。气微,味甚苦。坚龙胆:表面无横皱纹,外皮膜质,易脱落,木部黄白色,易与皮部分离。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云南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洗净,干燥。

性味归经:寒;苦;归肝、胆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强中,湿疹瘙痒,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搽。

禁忌:脾胃虚弱及阳虚无火者禁服。秦皮类别:清热药

拉丁:CortexFraxini

别名:秦白皮、蜡树皮、苦榴皮

药用部位:茎皮

药材性状:枝皮:呈卷筒状或槽状,长10~60cm,厚1.5~3mm。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间呈斑状,平坦或稍粗糙,并有灰白色圆点状皮孔及细斜皱纹,有的具分枝痕。内表面黄白色或棕色,平滑,质硬而脆,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无臭,味苦。干皮:为长条状块片,厚3~6mm。外表面灰棕色,具龟裂状沟纹及红棕色圆形或横长的皮孔。质坚硬,纤维性较强。

产地:辽宁、吉林、河南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剥取。晒干。

性味归经:寒;苦、涩;归肝、胆、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收涩,明目。用于热痢,泄泻,赤白带下,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取汁点眼。

禁忌:脾胃虚寒者禁服。白鲜皮类别:清热药

拉丁:CortexDictamni

别名:北鲜皮

药用部位:根皮

药材性状:本品呈卷筒状,长5~15cm,直径l~2cm,厚0.2~0.5cm。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具细纵皱纹及细根痕,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内表面类白色,有细纵纹。质脆,折断时有粉尘飞扬,平坦,略呈层片状,剥去外层,迎光可见闪烁的小亮点。有羊膻气,味微苦。

产地:辽宁、四川、河北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及粗皮,剥取根皮,干燥。

性味归经:寒;苦;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用于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癞,风湿热痹,黄疽尿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禁忌:虚寒证禁服。椿白皮类别:清热药

拉丁:CortexAilanthi

别名:香椿皮、椿皮、春颠皮

药用部位:去掉栓皮的树皮

药材性状:本品根皮呈不整齐的片状或卷片状,长宽不一,厚0.3~lcm。外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多数突起的纵向皮孔及不规则纵、横裂纹,除去粗皮者显黄白色;内表面淡黄色,较平坦,密布梭形小孔或小点。质硬而脆,断面外层颗粒性,内层纤维性。气微,味苦。干皮呈不规则板片状,大小不一,厚0.5~2cm。外表面灰黑色,极粗糙,有深裂。

产地:山东、辽宁、河南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剥取。晒干,或刮去粗皮晒干。

性味归经:寒;苦、涩;归大肠、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收涩止带,止泻,止血。用于赤白带下,湿热泻痢,久泻久痢,便血,崩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熬膏涂;或研末调敷。

禁忌:泻痢初起及脾胃虚寒者慎服。苦参类别:清热药

拉丁:RadixSophoraeFiavescentis

别名:苦骨、川参、凤凰爪、牛参

药用部位:根

药材性状:本品呈长圆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长10~30cm,直径1~2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剥落,剥落处显黄色,光滑。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3~6mm;切面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的可见同心性环纹。气微,味极苦。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及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性味归经:寒;苦;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研末撒;或浸酒搽。

禁忌:本品苦寒败胃损肾,脾胃虚寒、肾虚无热者禁服。不宜与藜芦同用山豆根类别:清热药

拉丁:RadixetRhizomaSophoraeTonkinensis

别名:广豆根、苦豆根、山大豆根

药用部位:根

药材性状:本品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顶端常残存茎基,其下着生根数条。根呈长圆柱形,常有分枝,长短不等,直径0.7~1.5c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突起的横向皮孔。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有豆腥气,味极苦。

产地:广西、广东、江西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性味归经:寒;苦;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或磨汁;或研末;或入丸、散。外用:适量,含漱,或捣敷。

禁忌:虚火喉痹及脾胃虚寒泄泻者禁服三棵针

[药品名]三棵针[英文名]RadixBerberidis

本品为小檗科小檗属楂物狼猪刺、小黄连刺、细叶小檗或匙叶小檗、黄护木等同属楂物的根和根茎。前两种主产于陕西、甘肃、江西、云南、贵州等地;后两种产于东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

[别名]小柏、刺黄连、刺黄柏。

[成分]含多种生物碱,主要为小檗碱(Berberine)。根皮中所含小檗碱较茎为多。豪猪刺根含小檗碱、药根碱(Jatrorrhizine)、受巴枯碱及九连碱。小黄连刺茎含小檗碱。黄萨木根皮含大量小檗碱及掌叶防已碱(棕搁碱Palmatine)、非洲防己碱、木兰碱、黄护木碱等。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肝、胃、大肠经。

[作用与用途]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对多种细菌有抑菌或杀菌作用。

临床用于:

1.痢疾、肠炎、腹泻:三棵针15g,水煎服。亦可用三棵针、黄连、秦皮、白头翁各9g,陈皮、木香各6g,水煎服。

2.风火目赤、咽喉肿痛:可单用本品15g,水煎服。用茎或叶60g,煎水代茶饮。

3.痈肿疮毒:三棵针、公英、地丁、双花各12g,水煎服。

[用法与用量]9—15g,水煎服或外用。金银花类别:清热药

拉丁:FlosLoniceraeJaponicae

别名:忍冬花、银花、双花、二花、金藤花

药用部位:花蕾

药材性状: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长2~3cm,上部直径约3mm,下部直径约1.5mm。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贮久色渐深),密被短柔毛。偶见叶状苞片。花萼绿色,先端5裂,裂片有毛,长约2mm。开放者花冠筒状,先端二唇形;雄蕊5个,附于筒壁,黄色;雌蕊1个,子房无毛。气清香,味淡、微苦。

产地:我国南北均产

采收加工:夏初花开放前采摘。干燥。

性味归经:寒;甘;归肺、心、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用于痈肿疗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20g(大剂量6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禁忌:脾胃虚寒及疮疡属阴证者慎服。连翘类别:清热药

拉丁:FructusForsythiae

别名:旱连子、大翘子、空壳

药用部位:果实

药材性状:本品呈长卵形至卵形,稍扁,长1.5~2.5cm,直径0.5~1.3cm。表面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多数凸起的小斑点,两面各有l条明显的纵沟。顶端锐尖,基部有小果梗或已脱落。青翘多不开裂,表面绿褐色,凸起的灰白色小斑点较少;质硬;种子多数,黄绿色,细长,一侧有翅。老翘自顶端开裂或裂成两瓣,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内表面多为浅黄棕色,平滑,具一纵隔;质脆;种子棕色,多已脱落。气微香,味苦。

产地:东北、华北、长江流域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收。除去杂质,蒸熟,晒干,习称“青翘”;果实熟透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习称“老翘”。

性味归经:微寒;苦;归肺、心、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痈疽,瘰疬,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尿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g;或入散剂。

禁忌:气虚、阴虚发热及脾胃虚热者慎服。鱼腥草类别:清热药

拉丁:HerbaHouttuyniae

别名:蕺、肺形草、臭腥草、臭菜、臭蕺

药用部位:全草

药材性状:本品茎呈扁园柱形,扭曲,长20~35cm,直径0.2~0.3cm;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质脆,易折断。叶互生,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长3~5cm,宽3~4.5cm;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黄棕色。搓碎有鱼腥气,味微涩。

产地:长江流域以南

采收加工: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性味归经:微寒;辛;归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痈排浓,利尿通淋。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加倍),不宜久煎。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

禁忌:虚寒证慎服。白头翁类别:清热药

拉丁:RadixPulsatillae

别名:野丈人、胡王使者,白头公

药用部位:根

药材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或圆锥形,稍扭曲,长6~20cm,直径0.5~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规则纵皱纹或纵沟,皮部易脱落,露出黄色的木部,有的有网状裂纹或裂隙,近根头处常有朽状凹洞。根头部稍膨大,有白色绒毛,有的可见鞘状叶柄残基。质硬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苦涩。

产地:东北、内蒙古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性味归经:寒;苦;归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阴痒带下,阿米巴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大量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禁忌:虚寒泻痢者慎服大青叶类别:清热药

拉丁:FoliumIsatidis

别名:大青

药用部位:叶片

药材性状:本品多皱缩卷曲,有的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长椭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长5~20cm,宽2~6cm,上表面暗灰绿色,有的可见色较深稍突起的小点,先端钝,全缘或微波状,基部狭窄下延至叶柄呈翼状,叶柄长4~10cm,淡棕黄色。质脆。气微,味微酸、苦、涩。

产地:江苏、安徽、河北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分2~3次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味归经:寒;苦;归心、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用于温邪入营,高热神昏,发斑发疹,黄疽,热痢,痄腮,喉痹,丹毒,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或鲜品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禁忌:非实热火毒者慎服,脾胃虚寒者禁服。板蓝根类别:

拉丁:RadixIsatidis

别名:靛青根、蓝靛根、靛根

药用部位:根及叶

药材性状:本品呈圆柱形,稍扭曲,长10~20cm,直径0.5~1cm。表面淡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皮孔横长。根头略膨大,可见暗绿色或暗棕色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体实,质略软,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涩。

产地:河北陕西江苏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性味归经:寒;苦;归心、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温毒发斑,舌降紫暗,痄腮,喉痹,烂堠丹痧,大头瘟疫,痈肿,丹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9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禁忌:脾胃虚寒、无实热火毒者慎服。北豆根类别:清热药

拉丁:RhizomaMenispermi

别名:山豆根、豆根

药用部位:根茎

药材性状:本品呈细长圆柱形,弯曲,有分枝,长可达50cm,直径0.3~0.8cm。表面黄棕色至暗棕色,多有弯曲的细根,并可见突起的根痕及纵皱纹,外皮易剥落。质韧,不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纤维细,木部淡黄色,呈放射状排列,中心有髓。气微,味苦。

产地:东北及河北、山东、山西、陕西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

性味归经:寒;苦;归肺、胃、大肠经;小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用于咽喉肿痛,肠炎痢疾,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泡洗。

禁忌:脾虚便溏者禁服,孕妇及有肝病患者慎服。剂量不宜过大。山豆根类别:清热药

拉丁:RadixetRhizomaSophoraeTonkinensis

别名:广豆根、苦豆根、山大豆根

药用部位:根

药材性状:本品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顶端常残存茎基,其下着生根数条。根呈长圆柱形,常有分枝,长短不等,直径0.7~1.5c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突起的横向皮孔。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有豆腥气,味极苦。

产地:广西、广东、江西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性味归经:寒;苦;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或磨汁;或研末;或入丸、散。外用:适量,含漱,或捣敷。

禁忌:虚火喉痹及脾胃虚寒泄泻者禁服。蒲公英类别:清热药

拉丁:HerbaTaraxaci

别名:蒲公草、地丁、婆婆丁、黄花草、蒲公丁

药用部位:带根全草

药材性状:本品呈皱缩卷曲的团块。根呈圆锥状,多弯曲,长3~7cm;表面棕褐色,抽皱;根头部有棕褐色或黄白色的茸毛,有的已脱落。叶基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呈倒披针形,绿褐色或暗灰色,先端尖或钝,边缘浅裂或羽状分裂,基部渐狭,下延呈柄状,下表面主脉显。花茎1至数条,每条顶生头状花序,总苞片多层,内面一层较长,花冠黄褐色或淡黄白色。有的可见多数具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气微,味微苦。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11~12月间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性味归经:寒;甘、苦;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30g(大剂量90g);捣汁或入散剂。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禁忌:非实热证禁服。紫花地丁类别:清热药

拉丁:HerbaViolae

别名:紫地丁、兔耳草、辽堇菜

药用部位:带根全草

药材性状:本品多皱缩成团。主根长圆锥形,直径1~3mm;淡黄棕色,有细纵皱纹。叶基生,灰绿色,展平后叶片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6cm,宽1~2cm;先端钝,基部截形或稍心形,边缘具钝锯齿,两面有毛;叶柄细,长2~6cm,上部具明显狭翅。花茎纤细;花瓣5,紫堇色或淡棕色;花距细管状。蒴果椭圆形或3裂,种子多数,淡棕色。气微,味微苦而稍黏。

产地:我国长江下游至南部均产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味归经:寒;苦、辛;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疗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

禁忌:阴疽漫肿无头及脾胃虚寒者慎服。马齿苋类别:

拉丁:HerbaPortulacae

别名:马齿草、马齿菜、长寿菜、地马菜

药用部位:全草

药材性状:本品多皱缩卷曲,常结成团。茎圆柱形,长可达30cm,直径0.1~0.2cm,表面黄褐色,有明显纵沟纹。叶对生或互生,易破碎,完整叶片倒卵形,长1~2.5cm,宽0.5~1.5cm,绿褐色,先端钝平或微缺,全缘。花小,3~5朵生于枝端,花瓣5,黄色。蒴果圆锥形,长约5mm,内含多数细小种子。气微,味微酸。

产地:我国南北均产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残根及杂质,洗净,略蒸或烫后晒干。

性味归经:寒;酸;归大肠、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热毒血痢,痈肿疗疮,湿疹,丹毒,蛇虫咬伤,便血,下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或绞汁饮。外用:适量,捣敷、烧灰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禁忌:脾虚便溏及孕妇禁服。大血藤类别:

拉丁:CaulisSargentodoxae

别名:血藤、红皮藤、红藤、红血藤、红菊花心、山红藤、花血藤

药用部位:藤茎

药材性状: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长30~60cm,直径1~3cm。表面灰棕色,粗糙,外皮常呈鳞片状剥落,剥落处显暗红棕色,有的可见膨大的节及略凹陷的枝痕或叶痕。质硬,断面皮部红棕色,有数处向内嵌入木部,木部黄白色,有多数细孔状导管,射线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涩。

产地:江西、湖北、湖南、江苏

采收加工:秋、冬二季采收。除去侧枝,截段,干燥。

性味归经:平;苦;归大肠、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祛风。用于肠痈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禁忌:孕妇不宜多用。漏芦类别:清热药

拉丁:RadixRhapontici

别名:野兰、鬼油麻

药用部位:根

药材性状:本品呈圆锥形或扁片块状,多扭曲,长短不一,直径1~2.5cm。表面暗棕色、灰褐色或黑褐色,粗糙,具纵沟及菱形的网状裂隙。外层易剥落,根头部膨大,有残茎及鳞片状叶基,顶端有灰白色绒毛。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灰黄色,有裂隙,中心有的呈星状裂隙,灰黑色或棕黑色。气特异,味微苦。

产地:东北、华北、西北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味归经:寒;苦;归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用于乳痈肿痛,痈疽发背,瘰疬疮毒,乳汁不通,湿痹拘挛。湿痹拘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末醋调敷;或鲜品捣敷。

禁忌:疮疡阴证及孕妇禁用。败酱草类别:清热药

拉丁:HerbaPatriniae

别名:马草、苦菜、野黄花、山白菜

药用部位:带根全草

药材性状:黄花败酱长50~100cm,根茎圆柱形,多向一侧弯曲,有节,节间长不超过2cm,节上有细根。茎圆柱形,直径0.2~0.8cm,黄绿色至黄棕色,节明显,常有倒生粗毛。质脆,断面中部有髓,或呈小空洞。叶对生,叶片薄,多卷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羽状深裂至全裂,裂片边缘有粗锯齿,绿色或黄棕色;叶柄短或近无柄;茎上部叶较小,常3裂,裂片狭长。有的枝端带有伞房状聚伞圆锥花序。气特异,味微苦。

产地:长江流域中下游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将全株拔起。除去泥沙后晒干。

性味归经:微寒;辛、苦;归胃、大肠、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痈排浓,祛瘀止痛。用于肠痈腹痛,肺痈吐脓,痈肿疮毒,产后瘀阻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禁忌:脾胃虚弱及孕妇慎服。射干类别:清热药

拉丁:RhizomaBelamcandae

别名:剪刀草、黄远、扁竹、乌扇

药用部位:根茎

药材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结节状,长3~10cm,直径l~2cm。表面黄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皱缩,有较密的环纹。上面有数个圆盘状凹陷的茎痕,偶有茎基残存;下面有残留细根及根痕。质硬,断面黄色,颗粒性。气微,味苦、微辛。

产地:湖北、河南、江苏

采收加工:春初刚发芽或秋末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

性味归经:寒;苦;归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用于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咳嗽气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或鲜品捣汁饮。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吹喉。或捣敷。

禁忌:病无实热、脾虚便溏及孕妇禁服。重楼类别:

拉丁:RhizomaParidis

别名:蚤休、白甘遂、草河车、金线重楼

药用部位:根茎

药材性状:本品呈结节状扁圆柱形,略弯曲,长5~12cm,直径1.0~4.5cm。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外皮脱落处呈白色;密具层状凸起的粗环纹,一面结节明显,结节上具椭圆形凹陷茎痕,另一面有疏生的须根或疣状须根痕。顶端具鳞叶及茎的残基。质坚实,断面平坦,白色至浅棕色,粉性或角质。无臭,味微苦、麻。

栽培要点:喜凉爽气候及阴湿环境。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且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为好。粘重及低洼易积水之地,不宜种植。用种子和根茎繁殖。种子繁殖采用育苗移栽法;根茎繁殖在收获时进行。

产地:四川、云南、贵州、福建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挖,但以秋季采挖为好。挖出根茎,除去根茎、泥土及须根,粗大者切成2~4块,晒干或烘干。

性味归经:微寒;苦;归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用于疔疮痈肿,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扑伤痛,惊风抽搐。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研末,每次1~3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禁忌:虚寒证、阴性疮疡及孕妇禁服。白蔹类别:清热药

拉丁:RadixAmpelopsis

别名:白根、见肿消、山地瓜、穿山老鼠、铁老鼠

药用部位:块茎

药材性状:本品纵瓣呈长圆形或近纺锤形,长4~10cm,直径1~2cm。切面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1凸起的棱线;外皮红棕色或红褐色,有纵皱纹、细横纹及横长皮孔,易层层脱落,脱落处呈淡红棕色。斜片呈卵圆形,长2.5~5cm,宽2~3cm。切面类白色或浅红棕色,可见放射状纹理,周边较厚,微翘起或略弯曲。体轻,质硬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气微,味甘。

产地:华北、华东、中南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细根,切成纵瓣或斜片,晒干。

性味归经:微寒;苦、辛;归心、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痈疽发背,疗疮,瘰疬,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涂;或熬膏。

禁忌:脾胃虚寒及无实火者禁服;孕妇慎服。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青黛类别:清热药

拉丁:IndigoNaturalis

别名:青蛤粉、蓝露、淀花

药用部位:叶片

药材性状:本品为深蓝色的粉末,体轻,易飞扬;或呈不规则多孔状的团块,用手撮捻即成细末。微有草腥气,味淡。

产地:福建、广西、广东、江西、浙江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茎叶。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

性味归经:寒;咸;归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定惊。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胸痛咳血,口疮,痄腮,喉痹,小惊痫。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布包;研末,每次1.5~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干撒或调敷。

禁忌:脾胃虚寒者禁服。鸦胆子类别:清热药

拉丁:FructusBruceae

别名:老鸦胆、鸦胆、鸦蛋子、小苦楝

药用部位:成熟种子

药材性状:本品呈卵形,长6~10mm,直径4~7mm。表面黑色或棕色,有隆起的网状皱纹,网眼呈不规则的多角形,两侧有明显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