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声性调式和声在金湘近三十年创作中的体系化运用_第1页
五声性调式和声在金湘近三十年创作中的体系化运用_第2页
五声性调式和声在金湘近三十年创作中的体系化运用_第3页
五声性调式和声在金湘近三十年创作中的体系化运用_第4页
五声性调式和声在金湘近三十年创作中的体系化运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声性调式和声在金湘近三十年创作中的体系化运用

纯五度复合和声纯五度复合和声是由一系列纯五度音程组成的复合结构和声音。金湘在过去30年的创作中运用了系统。西方近现代、中国古代及现当代也出现过类似的和声形态:其一,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克洛德·德彪西创作中运用的“五声音阶”1式和声多为纯五度复合和声。其二,美国现代派作曲家乔治·珀尔创立的“十二音调式体系”2作曲法可以产生完全的纯五度复合和弦。其三,中国唐代出现的和声现象“合竹”及其和声连接“手移”3。席臻贯论及“按合竹音高黄钟为D”,4根据席臻贯文中的释义推算出“合竹”和弦及其五度相生逻辑,见例1。例2高音谱表括号内的黑符头和弦是需要改造的三度叠置和弦,而白符头和弦是改造后的五声性调式和弦。从例2低音谱表中可见,这三类五声性调式和弦都是纯五度复合和弦。但总体来说,五声性调式和声主要以功能逻辑为基础,即三度叠置与和声功能为其“本”,五声性改造与和声色彩为其“末”。大量的中国作曲家作品中直接运用功能和声的和弦,中间掺杂着一些经过五声性改造的和弦,这种“中国特色”形成了20世纪中国音乐的“洪流”。纯五度复合和声与上述和声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其和弦形成的基础是纯五度复合,与“合竹”完全相同;其和声序进的基础非功能逻辑,与“手移”类似;纯五度复合和声的和弦体系与标记法可以解释五声性调式和声中经过五声性改造的和声现象;纯五度复合和声要遵循和声理论发展的主要成果(如和声“稳定———不稳定———更不稳定———稳定”的序进逻辑)等。另外,纯五度复合和声不是功能和声体系,但在和声序进中可根据音乐发展需要借鉴西方传统和声学,借鉴其声部进行、离调、转调等和声手法。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是最为狭义的纯五度复合和声,体现了民族音乐五声调式的特性,以五正声作为纯五度复合的音高基础,并限定在两个纯五度之内进行复合(见例3,第1小节为金湘民族交响组歌《诗经五首》第一首《天作》第1小节和声缩谱)。而民族七声纯五度复合和声体现了民族音乐七声调式的特性,三种七声调式都包含有五正声和二变声,以这些音作为纯五度复合的音高基础,并限定在两个纯五度之内进行复合(见例3,第2小节为金湘歌剧《原野》第四幕《合唱及仇虎的独唱》第16小节和声缩谱)。现代性纯五度复合和声是最为广义的纯五度复合和声,对于纯五度的音高、纯五度复合的数量及复合纯五度的根音关系都没有限制,因而可能产生各种不协和和弦,直至十二音和弦(见例3,第3小节为金湘琵琶协奏曲《琴瑟破》第151小节和声缩谱)。这三个层面以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为核心,它可以在和声序进中使用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弦及其离调和弦;其次,可渗透运用民族七声纯五度复合和弦及其离调和弦;再次,可在音乐发展所需的“情绪点”或“情感点”大胆运用现代性纯五度复合和弦。当然,作曲家也可限定创作风格,例如:现代感强烈的民族风格作品可以只使用现代性纯五度复合和声;传统韵味浓郁的民族风格作品可以只使用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需要注意的是,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与民族七声纯五度复合和声主要是为调性感清晰的民族民间音乐或传统民族风格的创作作品服务。而要从纯五度复合和声中筛选出具备和声体系特征的、完全由五正声组成的和弦,必须先筛选出具有民族七声调式特征的和弦。二、纯五度复合和弦结构的使用和声民族七声纯五度复合和声是体现正声(雅乐)调式、下徵(清乐)调式或清商(燕乐)调式等七声调式特性的和声。其五正声和四变声具有清晰的五度相生逻辑,见例4。例4中由低至高从闰音到变徵音是一条清晰的五度相生序列。而在五正声上附加一个纯五度形成的“空五度”是民族音乐中经常出现的和声形态,“空五度和弦,也称作‘五度和弦’。在平行的进行中,‘五度和弦’(纯五度)的连续是常用的”8,见例5。例5中直接使用“宫、徵、商、羽、角”阶名标示和弦,下文中亦采用此种标示法。两个纯五度复合会形成结构清晰的三音和弦或四音和弦。但三个纯五度复合形成的和声结构较为多样,多数已接近现代和声。所以,民族七声纯五度复合和声及下节中的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都限定在一个纯五度及两个纯五度复合的基础之上。如果用罗马数字表示所复合的纯五度与和弦根音之上纯五度的五度相生次数;罗马数字小写表示和弦中带有变声;用下箭头符号“↓”表示从和弦根音向下五度相生产生的纯五度与根音之上纯五度复合而成的和弦。这样就可按五度相生顺序排列出“五正加四变”的民族九声纯五度复合和弦,请见例6。“空五度”是民族音乐中常见的和声现象,所以例6中将“空五度”作为一个和弦。在例6中没有大小七和弦,也就是没有功能和声中的属七和弦。而功能和声的核心正是属七和弦,功能和声体系可谓是“成也属七、败也属七”:17世纪V7—I的和声进行正式确立了功能和声体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瓦格纳不解决的属七和弦,德彪西平行进行的属七和弦,勋伯格无调性音乐中没有属七和弦;至十二音体系,功能和声体系土崩瓦解。冯广映在论及金湘的音乐语言时提到其和声“没有强调功能调性的属七和弦,基本没出现过”9。究其缘由,正是因为纯五度复合不能产生大小七和弦。表1中第1行为纯五度复合的类型,如果和弦中带有变声则需要用小写罗马数字表示;第2行的和弦音排列用半音数表示,其中对称排列的对称轴附加下划线表示;第3行纯五度复合和弦编号见拙文《金湘创作中的纯五度复合和声体系探究》。表1中以空五度为轴心,向下五度相生的5类和弦与向上五度相生的5类和弦呈现出对称性。而且和弦音排列也以具有等差关系的对称性排列为主要特色,如“161”、“252”、“343”、“434”等,以之为线索探寻民族七声纯五度复合和弦中的数理逻辑时会涉及到和弦转位。因为纯五度复合和弦结构多样,不方便采用功能和声中简化数字低音的和弦转位标记法,而是采用在和弦标记后附加阿拉伯数字表示该和弦为转位,其数字仅简单地代表和弦根音上方的音程度数,如例7中的“羽III↓5”指“羽III↓”和弦根音上方五度音作为和声低音。民族七声纯五度复合和弦中的数理逻辑,见表2。注意表2中向上五度相生的和弦其根音上方的六度或七度均为大音程,即大六度或大七度;向下五度相生的和弦其根音上方的六度或七度均为小音程,即小六度或小七度。这样,只需要记住表2中“25”、“252”、“343”、“434”、“161”这组数据,就可以推算出任一音级上的民族七声纯五度复合和弦。三、角和弦和功能和声的运用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是最为狭义的纯五度复合和声。“中国传统音乐以五声为音调特点而形成的基本风格特征,使五声音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突出,而‘变徵、变宫、和、闰’这四个变声,是在正声的基础上分别作为色彩音使用的。有的时候,音调在正声为主的基础上,个别地方加入变声,但旋律所强调的也仍是五声性的风格,这也是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风格基础上形成的必然结果。”11所以,即使是运用七声调式旋律进行创作,也可以只使用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将例6中所有带变声的和弦去掉(因为角和弦全部带有变声,所以要将只带有形成基础纯五度的变宫音的角和弦保留,再省略变宫音,“在和弦标记上附加星号‘*’表示省略五音的和弦”12),剩下的就是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弦,见例7。角音上需要变宫音形成基础纯五度音程,所以例7中唯一保留了一个包含变声的和弦“角”,但在运用时主要使用“角iv↓*、角ii↓*、角ii↓*、角i↓*”这几个不含变声的和弦。这样,除“角iv↓*”之外只需要记住表2中“25”、“252”、“343”这组数据,就可以推算出任一音级上的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弦(注意部分角和弦需要省略变宫音)。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的运用,见例8。例8的音乐属于F宫调式,运用“商—羽—徵—羽—角—宫”和声序进,终止式中角和弦附加了变徵音(B3),使其与前后和弦的声部连接中出现“A3—B3—C4”线性进行。“同而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的离调和弦实际上是另一个宫系统的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弦,有宫和弦上的离调、徵和弦上的离调、商和弦上的离调、羽和弦上的离调与角和弦上的离调。在功能和声中,最常见的离调和弦是“副属和弦、副导和弦与副下中和弦,而其它副功能和弦(副上主和弦、副中和弦与副下属和弦)确实存在,只是少用而已。”15在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中,也会出现副宫和弦、副徵和弦、副商和弦、副羽和弦与副角和弦。“不同宫调系统的五声音阶相互渗透后,它们的宫、商、角、徵、羽等阶名会出现互换的情况,这样,则会形成五声性的调式与调性的扩展。”16四、本调宫音向上小厚度为离调宫音宫(一)宫和弦上的离调和弦。有“以宫为徵”、“以宫为商”、“以宫为羽”和“以宫为角”四类,分别属于四个不同的宫系统。“向下属方向的扩展是以前调的宫音分别为后调的商、角、徵、羽音。如以C宫系统为前调,那么,‘以宫为徵’则是扩展到F宫系统;‘以宫为商’是扩展到B宫系统;‘以宫为羽’是扩展到E宫系统;‘以宫为角’是扩展到A宫系统。”17下面都以本调属于C宫系统为例,按五度相生的顺序逐一列出四类离调和弦,其中,与例7(C宫系统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弦)宫和弦相同的和弦作为共同和弦,与例7其它和弦相同的和弦则去掉之(因为它们可以用调内和弦解释)。1.以宫为徵。以本调宫音为离调徵音,所以,本调宫音向下纯五度为离调宫音(F宫),其徵和弦与C宫系统中宫和弦的共同和弦有3个,离调和弦有7个,见例9。2.以宫为商。以本调宫音为离调商音,即本调宫音向下大二度为离调宫音(B宫),见例10。3.以宫为羽。以本调宫音为离调羽音,即本调宫音向上小三度为离调宫音(E宫),见例11:4.以宫为角。以本调宫音为离调角音,即本调宫音向下大三度为离调宫音(宫),见例12。(二)徵和弦上的离调和弦。有“以徵为宫”、“以徵为商”、“以徵为羽”和“以徵为角”四类,分别属于四个不同的宫系统。其和弦与例7中徵和弦相同的作为共同和弦,与例7中其他和弦相同的则去掉。1.以徵为宫。“向上属方向的扩展则是分别以前调的商、角、徵、羽音为后调的宫音。如以C宫系统为前调,那么,‘以徵为宫’则是扩展到G宫系统;‘以商为宫’是扩展到D宫系统;‘以羽为宫’是扩展到A宫系统;‘以角为宫’是扩展到E宫系统。”18以本调徵音为离调宫音(G宫),见例13。2.以徵为商。以本调徵音为离调商音,即徵音向下大二度为离调宫音(F宫)。3.以徵为羽。以本调徵音为离调羽音,即徵音向上小三度为离调宫音(B宫)。4.以徵为角。以本调徵音为离调角音,即徵音向下大三度为离调宫音(E宫)。(三)商和弦上的离调和弦。有“以商为宫”、“以商为徵”、“以商为羽”和“以商为角”四类,其和弦与例7中商和弦相同的作为共同和弦,与例7中其他和弦相同的则去掉。1.以商为宫。以本调商音为离调宫音(D宫),见例14。2.以商为徵。以本调商音为离调徵音,即商音向下纯五度为离调宫音(G宫)。3.以商为羽。以本调商音为离调羽音,即商音向上小三度为离调宫音(F宫)。4.以商为角。以本调商音为离调角音,即商音向下大三度为离调宫音(宫)。(四)羽和弦上的离调和弦。有“以羽为宫”、“以羽为徵”、“以羽为商”和“以羽为角”四类,其和弦与例7中羽和弦相同的作为共同和弦,与例7中其他和弦相同的则去掉。1.以羽为宫。以本调羽音为离调宫音(A宫),见例15。2.以羽为徵。以本调羽音为离调徵音,即羽音向下纯五度为离调宫音(D宫)。3.以羽为商。以本调羽音为离调商音,即羽音向下大二度为离调宫音(G宫)。4.以羽为角。以本调羽音为离调角音,即羽音向下大三度为离调宫音(F宫)。(五)角和弦上的离调和弦。有“以角为宫”、“以角为徵”、“以角为商”和“以角为羽”四类,其和弦与例7中角和弦相同的作为共同和弦,与例7中其他和弦相同的则去掉。1.以角为宫。以本调角音为离调宫音(E宫),见例16。2.以角为徵。以本调角音为离调徵音,即角音向下纯五度为离调宫音(A宫)。3.以角为商。以本调角音为离调商音,即角音向下大二度为离调宫音(D宫)。4.以角为羽。以本调角音为离调羽音,即角音向上小三度为离调宫音(G宫)。在以上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的离调和弦之中存在着相同的和弦,但和弦标记不同,其和弦属性要考虑到该和弦在和声序进中的前后关系,以及离调的临时主和弦。在功能和声中也存在着这种情况,例如:C大调中的“G—B—D”和弦可以标记为“ii/IV”,也可以标记为“iv/ii”,“和弦的功能只有在前后关系中才能够清晰地确定。”19五、民族风格音乐中五和声的充分体现了民七声纯五度复合和声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对和声的五声性改造进行得比较成功、抛弃功能和声影响较为彻底的一部作品。作曲家能够最大限度地取五声性调式和声之民族因素精华,弃五声性调式和声之功能逻辑惯性思维,所以作品的和声非常接近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运用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的和弦体系基本上可以顺畅地分析整部协奏曲的和声。根据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第119页谱例20制作的和声缩谱,附上了前述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的和弦标记,见例17。例17中的每一个和弦都是五声性的,但并不都属于同一个宫系统的五正声,出现了离调现象。樊祖荫对这段音乐的解释是:“上例是该曲的呈示部主题,旋律的四个乐句形成‘起承转合’的结构,和声的安排与旋律紧相配合:起句,仅用宫、徵两个和弦,明确宫调系统;承句,和声节奏加密,结束音虽配为主(徵)和弦,但其前面是二度关系的羽和弦,终止感不强;转句,和声上转到平行的羽调,起到调性对比作用;合句,综合了一、二句的和声进行。”21从例17的和声分析来看,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的解释与樊先生的解释基本一致。倒数第2个和弦是一个小七和弦,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解释为终止和弦“徵I↓”的离调和弦,即“以徵为商”的C宫系统中的羽和弦,而不将其解释为属七和弦。因为在功能和声中“属七和弦几乎永远是大小七和弦……在大调中,属音上的七和弦自然而然地是大小七和弦;但在小调中属七和弦需要升高音阶第七级音来获得大小七和弦结构。小调属音上的七和弦不升高音阶第七级音(用v7代替V7)是罕见的,它唯一的用法是作为一个经过和弦,它也绝不代表属功能,因为其缺少作为属功能基础的导音,而导音是确定主和弦的决定性因素。”22另外,例17第二行中,带括号的徵和弦附加了变宫音(F3),使低音声部出现“G3—F3—E3”的线性进行。如果民族风格音乐作品具有明确的七声调式旋律;其和声创作中频繁使用调内变声;用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解释时会出现大量离调和弦;而采用民族七声纯五度复合和声解释之则趋于正常,只出现少量离调和弦。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运用民族七声纯五度复合和声来分析作品。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中的离调和弦相对于本调而言分别属于上属方向四个宫系统和下属方向四个宫系统,其音高的使用已经涵括了所有十二个半音,通过合理运用可以保证相当的和声色彩与和声张力,见表3。表3中纵向与横向的“宫、徵、商、羽、角”五度相生逻辑清晰可见,“我国五声调式中按照五度相生规律,组成如下以徵为中心音和以羽为中心音的两组特殊音级”32,见例18。将例18中最下方的音名与表3中顶端及底端的宫系统名相对照,完全一致,亦体现出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离调和弦隐含调性的五度相生逻辑。“总览传统音乐的各种终止,按其基本体系,可归属于如下两大基本群体:一类以sol为中心音结成群体,即dolasol,solmire,remisol,sollado等为终止式,下称Z群体;另一类以la为中心音结成群体,即redola,lasolmi,misolla,ladore等为终止式,下称Y群体。”24八种终止式中以徵、羽终止为主,意味着在乐段、乐句、乐节甚至乐汇中也以徵、羽终止或徵、羽进行为主。“在整个民族调式中,徵、羽两类调式各占25%,上行与下行商调式占25%,角调式、宫调式各占12.5%。即宫调式在民族音乐中的份额远远不到半边天。所以说我国的民族调例18中,“均场的内核是以商音为中心,并以商音的上方五度羽音及其下方五度徵音这两个五度环所构成的……无论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五正声,或是均场的七声框架抑或含‘中’与‘闰’的九声扩充,都是以五度双环为内核,以商核为中心的。”62从艺术学之“黄金分割”的角度来看,表3中的“上黄金分割点”正是羽和弦,“下黄金分割点”正是徵和弦。和声体系中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的音乐语言20世纪以来中国作曲家和理论家努力探寻着民族和声的发展道路。笔者曾经欣赏过2010年12月12日在第三届中华乐派学术论坛上演出的鲍元恺《“炎黄风情”弦乐四重奏音乐会》。《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是鲍元恺的代表作,也是在国外上演场次最多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之一,鲍先生精选了部分作品改编成弦乐四重奏,使音乐更为精致,但其主要采用的五声性调式和声手法还带有一定的功能和声烙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多姿多彩、博大精深,因此,推动用西方交响乐乐器和演奏方法演奏民族乐曲,逐步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我国交响乐繁荣发展并在世界交响乐坛脱颖而出的必由之路。”72而五声性调式和声的运用也是中国音乐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这些优秀作品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与研究。笔者多年教授视唱练耳课程,每当遇到为中国民歌旋律弹伴奏时就不知所措,尝试了很多办法,也包括五声性调式和声,但和声中一出现偏音就觉得风格不对,最后只有运用“化横为纵”的方式,一小节旋律有哪几个音,该小节和声就用这几个音,结果是风格一致了,但明显缺乏和声色彩与和声张力。笔者在运用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后,民族风格得到保持,因为每一个和弦都是五声性的,即使运用离调和弦,也只是另一个宫系统的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弦;宫、徵、商、羽、角和弦的角色定位与相互关系得以明晰;离调和弦涵括了所有十二个半音,可以保证相当的和声色彩与和声张力。日本作曲家武满彻“主张以‘国际化的音乐语言’来表现日本文化的精髓。以‘抽象式’代替其前辈们倡导的所谓日本式的、民族主义风格等的‘具体式’的表现形式。”28反过来说,是先有了日本式的、民族主义风格等的“具体式”的表现形式,后有“抽向式”的民族性表现形式。而且,武满彻在三维构架的和声排列内将日本吕调式音阶、琉球音阶、都节音阶等纵合嵌入传统和弦之中,“将五声音阶嵌入传统和弦,在音乐中隐现民族元素。”29武满彻将“具体式”的民族表现形式作为三维和声排列中的一维融入了“抽象式”的民族性表现形式。所以,我国的音乐创作完全需要中国式的、民族主义风格等的“具体式”表现形式,而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正是这样一种和声体系。更何况纯五度复合和声本身就有三个层面(五正声、民族七声与现代性纯五度复合和声),是从一个纯五度直至十二音和弦的开放的和声体系,这三个层面既可以独立运用,也可以作为整体结构的一部分。“有机综合”已成为当代音乐创作的一大特色,例如音乐结构上的“有机综合”:金湘“琵琶协奏曲《琴瑟破》以两个核心音程向位为中心,十一种旋律音程向位颠倒变幻连接成章,并借鉴琴、瑟、琵琶等乐器的特有意韵和唐大曲‘破’部的结构特色,创造出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音乐情境。”30和声创作中也可以在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基础上进行“有机综合”,融合西方的和声手法。另外,“评价和声技法主要应以这些技法在作品中的艺术表现作用为依据。各种不同的和声创新手法,只有当它们服从于音乐表现上的需要,并与音乐内容相一致的时候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311938年,萧友梅曾提出:“我国作曲家不愿意投降于西乐时,必须创造出一种新作风,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的特色而与其他各民族音乐有分别的,方可能成为一个‘国民乐派’。”32而韩锺恩所说的:“在传播知识和创造思想的双重基础上,建立‘唯其不可’并‘独一无二’的中国音乐血统。”33也表达了相同的思想。崔宪在谈到金湘的创作时指出:“我发现《原野》开始他就形成了自己的音乐语言,这是中国作曲家当中最难能可贵的一点。”34借用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