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综合高中高二(上)段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综合高中高二(上)段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综合高中高二(上)段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综合高中高二(上)段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综合高中高二(上)段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综合高中高二(上)段考历史试卷(9月份)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1.西汉时,刺史“以小制大”,监察地方,东汉继承了这一制度。东汉灵帝年间爆发黄巾起义,四方多事,朝廷选派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的军事、财政、民政大权。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A.监察区“州”变成一级行政机构 B.形成路、州、县三级制度

C.东汉皇帝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 D.出现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局面2.关于宋太宗将唐代的“道”改为“路”,司马光认为,“分天下为十余路,各置转运使,以察州县百吏之臧否,复汉部刺史之职,使朝廷之令必行于转运使”。而对于各路官员的权力划分,宋哲宗时则明文规定:“凡本路钱谷财用事悉委转运司,刑狱、常平、兵甲、贼盗事,悉委提点刑狱管勾(管理)。”这一变化可以佐证,当时()A.财政与军事分离 B.行政区向监察区转化

C.民政与司法分离 D.地方机构权限的扩大3.约公元前494年,斯巴达国王克列奥美涅斯已因未能攻占阿哥斯而遭到监察官审判。约公元前506年,斯巴达人规定两个国王中只能一王出征,还必须有两名监察官随行。此外监察官和国王还要每月交换一次誓言。由此可知,古希腊城邦斯巴达的寡头政治A.监察官是国家元首 B.国王有名无实 C.实质上是君主专制 D.具有民主色彩4.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唯一的出路是经过工人及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的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

​​​​​​​()A.维新运动失败的惨痛教训 B.苏俄建立社会主义经验

C.西方列强对中国长期压迫 D.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5.1901年,清政府一道上谕指出,“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由此可推知()A.“大衅”是指戊戌政变 B.戊戌变法未触及法律

C.清政府反对变法革新 D.上谕推动“新政”开展6.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都察院名义上是最高监察机构,但管不了六科,六科“俱系近侍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如果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的监察御史有不同意见,可以“上疏互驳,皆控御前”,由皇帝做裁决。这说明()

①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官吏

②明太祖掌握监察意见的最终处决权

③都察院和六科分割丞相的监察权力

④六科是都察院的分支机构和派出机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7.从光荣革命到19世纪初,一些奴颜卑膝的“国王之友”和政治掮客,单凭王室支持登上相位,用国王恩赐官职的润滑剂维持着行政机构的运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国王违背《权利法案》中议会至上的原则 B.英国行政权力脱离了议会监督

C.英国近代政体中长期保留了传统政治色彩 D.英国还没有建立责任内阁制8.观察如表,①到②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项目婚礼方式内容

①中世纪《婚姻法》用宗教仪式,需教会主持没有证人,无需家长或封建主同意,甚至不公开举行婚礼即可形成婚姻。

②新教的《婚姻法》

可用世俗仪式需要家长同意并到政府去登记,必须举行公开的家长参加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A.人文主义发展使宗教仪式简化 B.婚姻习俗逐渐摆脱宗教影响

C.社会进步使结婚程序更加规范 D.世俗权力日益高于教会权力9.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话的目的在于()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10.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指出,“真正的法律是正确的理性,它与自然和谐一致,它播撒至所有的人,且亘古不变……不可能在罗马有一种法,在雅典有另一种法;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有效的”。他意在强调()A.法律应该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B.罗马法受到希腊文化影响

C.理性是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 D.自然运行规律会影响法律11.阅读如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国家立法情况日本《大宝律令》,分12篇,其篇目、次序与《唐律》一模一样,是日本古代划时代法典朝鲜《高丽史•刑法志》记载“高丽一代之制,大抵皆仿乎唐,至于刑法,亦采唐律,参酌时宜而用之”越南越南古代的《刑书》、《国朝刑律》等都是源于《唐律》A.日本、朝鲜和越南皆照搬中国《唐律》 B.唐朝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法律的编纂和修订

C.《唐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D.《唐律》体系完备,在东亚国家广为传播12.更好表为美国公务员制度的演变情况(部分)。这一制度的演变()建国初期按资历进行晋升19世纪30年代以党派关系分配政府职务19世纪末以功绩制为核心进行改革A.反映出三权分立体制的完善 B.保证了政府的清廉

C.提高了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 D.削弱了总统的权力13.大陆法系各国普遍不承认判例的效力,禁止“法官造法”,限制法官解释法律。对行政权和立法权的监督也由至少在形式上不同于普通法院的机构来担任,由此,产生了独立于普通司法系统的行政法院。由此可见,大陆法系的国家()A.以成文宪法为唯一的判决根据 B.行政干涉司法现象严重

C.法官的权威性和创造性受限制 D.司法判例没有参考价值14.阅读1992年和2001年全国法院行政案件统计表,表中的现象反映的是()受案数(件)原告撤诉率(%)原告败诉率(%)被告败诉率(%)1992年2712537.8435.9321.982001年10092132.3828.6125.67A.法律在规范政府行为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B.中国已建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完全得到保障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15.下表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务的变化,这一变化()1986年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996年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2012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要求

C.推动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D.适应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6.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17.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18.宋、元以来的进士中榜后直接被授予官职。明初开始实行“观政进士”制度:进士中榜后,并不立即实授官职,而是将其分派中央各衙门观政,之后方实授官职。这一变化()A.强化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完善了科举制度 D.提升了官员文化水平19.17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傣后,就自动失去了议员资格。这一规定()A.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基本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C.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D.体现了权力分立制衡原则20.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候,复坐置官属”的现象。这一现象()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

C.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21.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A.标志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B.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

C.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D.实现了国家管理的有法可依22.有学者指出,在英美法系中,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适用中,涉及程序的瑕疵往往会导致实体内容的无效。这表明()A.正当程序受到法律的重视 B.法律的判决缺少程序环节

C.程序决定法律判决的结果 D.近代西方国家均重视程序23.天主教是基督宗教的三大宗派之一,其正式名称为“罗马天主教会”或“罗马公教会”,即由罗马教宗领导的教会。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错误的是()A.中世纪的欧洲人民都要阅读理解《圣经》 B.天主教教义严格禁锢欧洲人民

C.牧师是中世纪欧洲人理想的职业 D.中世纪欧洲人一生与天主教有密切关系24.马克思•韦伯认为,传统的天主教鄙视世俗劳动……但在新教那里,世俗生活中职业具有神圣的意义……是侍奉上帝的手段和荣誉……与此同时,新教徒拒绝享受他们创造的财富……导致资本的积累。作者旨在强调()A.新教信仰必须借助特定仪式 B.新教废除禁欲主张任意享乐

C.新教理论助推了资本主义发展 D.新教教义尊奉上帝的至高无上25.西汉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涉外机构,域外国家与西汉王朝日益频繁的贡纳关系,西域都护等官职的长期设置,都反映了西汉对外思想的巨大进步。这说明,西汉对外关系()A.秉承了天朝上国观念 B.呈现出制度化特征

C.采取了朝贡外交模式 D.抛弃了华夷观传统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26.(1)列举秦至清中央行政制度?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其选拔标准?

(3)宋至清社会教化的主要内容(表现)?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8.0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典》。据陈群《魏律序》,是悝为魏文侯相,撰次诸国法所为。这一部书,在当时,……算做一部佳作,所以商君“取之以相秦”,没有重撰。……《法经》共分六篇,是(一)盗,(二)贼,(三)网,(四)捕,(五)杂,又以一篇著其加减。盗是侵犯人的财产,贼是伤害人的身体。盗贼须网捕,所以有网捕两篇。其余则并为杂律。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

--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述《法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法在“治国”问题上的具体分歧,分析从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背后的时代变化。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1949—195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的因素,又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长。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发展生产,提高国力,改善民生,突出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1956—196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铁人精神、鞍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时代精神反映了这一时期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该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性作用,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

1978—1992年间,逐渐形成了以“共同富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回归社会主义的正常轨道。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五讲四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教育活动。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日益进入“深水区”,意识形态领城的矛盾渐趋复杂,党和国家对原有的社会价值观不断进行重新整合和创新发展;直至党的十八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采用了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如主题教育、体验式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现代媒体平台运用等方式。

——摘编自韦冬雪、陈元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迁探要》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作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任选两个时期的史实加以阐述,做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四、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希腊、近代美国、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近代美国现代中国希腊城邦公民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出生而可由授予获得。

--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美国通过了种种法律,他们将公民权扩大,所有成年男子都拥有选举权。

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可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国当代政治从近现代中承接过来。应该说,从“延安道路”时起,中国便形成这样一种“一元”的政治体系。新中国成立后,该体系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改革开放后,其成为中国政治的核心架构。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政党制度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无疑在其中发挥核心的主导作用。

--摘编自刘伟《论当代中国政治的复合性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东汉时,刺史掌一州的军事、财攻、民政大权,监察区“州”变成一级行政机构,“州牧”成为地方一级行政长官,故选A;

宋朝形成路、州、县三级制度,排除B;

东汉时刺史权力扩大,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东汉皇帝的统治,排除C;

材料现象与出现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局面无关,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监察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以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西汉时期监察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材料的能力。2.【答案】C【解析】材料“凡本路钱谷财用事悉委转运司,刑狱、常平、兵甲、贼盗事,悉委提点刑狱管勾(管理)“体现的是宋朝时期的民政同司法的分立,主要是为了分化地方事权,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C正确;

A与材料无关,排除;

B说法不符合史实,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

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机构的权限受到削弱,D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3.【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斯巴达国王权力受到监察官制约、监督,体现了斯巴达的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D;

国王是城邦的元首而不是监察官,故排除A;

斯巴达国王权力很大,但受监察官监督,故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斯巴达城邦的政治制度具有民主色彩,而非君主专制,故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时考生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本题。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4.【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资产阶级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唯一的出路是经过工人及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可以看出,毛泽东是强调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是建立不起来的,中国只能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共和国,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所决定的,故D项正确。

维新运动失败只能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A项错误;

材料信息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无关,B项错误;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长期压迫是因素之一,但是不完整,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要求学生结合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毛泽东思想的内容,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影响因素。5.【答案】D【解析】材料“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体现的是清政府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准备变法革新,因此可知上谕推动“新政”开展,D正确,C排除;

“大衅”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排除;

B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清末新政,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都察院名义上是最高监察机构”可知,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都负责监察官吏;根据材料“如果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的监察御史有不同意见,可以‘上疏互驳,皆控御前’,由皇帝做裁决”可知,皇帝掌握监察意见的最终处决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因此“都察院和六科分割丞相的监察权力”说法错误;根据材料“都察院名义上是最高监察机构,但管不了六科,六科‘俱系近侍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可知,六科不是都察院的余支机构和派出机构。综上所述,①②说法正确,③④说法错误,因此,A项正确,B、C、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考生可根据材料“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都察院名义上是最高监察机构”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从光荣革命到19世纪初,一些奴颜卑膝的‘国王之友’和政治掮客,单凭王室支持登上相位,用国王恩赐官职的润滑剂维持着行政机构的运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近代政体中长期保留了传统政治色彩,英国君主立宪制是逐步发展完善的,C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国王违背《权利法案》中议会至上的原则,排除A项;

英国行政权力并未脱离议会监督,排除B项;

英国在18世纪中期已经建立责任内阁制,排除D项。8.【答案】D【解析】依据表格中①的内容可知,强调了教会在婚姻中的作用。依据表格中②的内容可知,反映了婚姻用世俗仪式,强调政府的权力,这就弱化了教会的作用,强调了世俗权力高于教权,故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宗教仪式简化和结婚程序更加规范,而是强调世俗权力日益高于教会权力,故AC项错误;依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婚姻习俗仍然受宗教影响,只是冲击了教会的统治地位,故B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表格中①②中婚姻方式和内容,结合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对宗教改革内容和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9.【答案】D【解析】从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要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D项正确;

据题意可知,毛泽东是要加强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并不是惩治贪污腐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掌握。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0.【答案】A【解析】西塞罗指出自然法是永恒的正确理性,可播撒至所有的人,且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有效的,意在强调法律应该具有普遍的适用性,A项正确;罗马法受到希腊文化影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理性是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C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自然运行规律会影响法律,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要求学生结合罗马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古代罗马法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11.【答案】D【解析】表格强调的是中国法律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体现了《唐律》体系完备,故D项正确。

表格中“次序与《唐律》一模一样”“大抵”“源于”不等于照搬,排除A项;

B项与表格主旨不符,表格强调中外交流,排除;

C项中“最早”与史实不符,排除。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表格信息。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12.【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19世纪末美国公务员晋升以功绩制为依据,这有利于激发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C项正确。

材料的主旨是提高了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没有体现三权分立体制的完善,排除A项;

保证了政府的清廉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

材料的主旨是提高了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没有体现削弱了总统的权力,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文官制度。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和特点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文官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3.【答案】C【解析】材料“大陆法系各国普遍不承认判例的效力,禁止‘法官造法',限制法官解释法律”体现的是大陆法系下的国家法官的权威性和创造性受到制约,C项正确。

普通法也是判决的根据,A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行政对司法的干预,B项排除。

D项说法错误,司法判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近代大陆法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本题考查近代大陆法系,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14.【答案】A【解析】A.依据题干所给表格数据可知,与1992年相比,2001年的受案数上升,原告撤诉率及败诉率下降,被告败诉率上升,这反映了法律在规范政府行为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B.“完备的法律体系”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C.“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完全得到保障”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不符。

D.“经济体制改革”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解答本题只需把握题干所给表格数据的主旨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15.【答案】D【解析】根据“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出,这些要求适应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故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科学的发展,故A项排除;

B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重心是经济建设,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侧重考查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16.【答案】D【解析】A项为无关项,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B项与史实不符合,宗法观念到现在都还很深。C项为无关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有关内容。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独尊的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之纲。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本题旨在通过分析材料及正确理解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的掌握。17.【答案】C【解析】“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说明戊戌变法为了变革坚持“圣贤义理之学”为其根本,这就减少了变革的阻力,故C项正确。

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应排除。

戊戌变法是改良,故B项错误。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宗旨有根本不同,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定国是诏的内容。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18.【答案】B【解析】A.材料现象与强化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

B.让考取的进士进行一段时期的实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行政能力,这有利于后来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材料不是科举制完善的表现,是用官制度变化的表现。

D.材料的措施能提高官员的行政能力,而不是文化水平。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要求学生结合科举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科举制发展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9.【答案】D【解析】A.1707年责任内阁制还没有形成,英王掌握行政大权。

B.责任内阁制在英国正式形成应该是在18世纪20年代。

C.确立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应该是在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

D.从材料内容能够可以看出,在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规定下,议会和国王之间是分权制衡的。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20.【答案】B【解析】材料“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显示官员数目会无形增加,势必加重地方的财政负担,故B正确。

A项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题干与君主专制关系不大,排除C。

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21.【答案】B【解析】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依法治国的理念得到了贯彻实施,B项正确。

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应该是在20世纪末,A项排除;

思想路线拨乱反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C项排除;

实现国家管理有法可依,应该是改革开放初期的表现,D项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新时期的法治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新时期法治建设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新时期的法治建设,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2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涉及程序的瑕疵往往会导致实体内容的无效”可知,英美法系重视程序,正当程序的基本含义是程序公平、公开和公正,正当程序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法律判决的结果,A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法律的判决缺少程序环节,B项错误;

程序不能决定法律判决的结果,C项错误;

材料只提及英美法系,不能得出近代西方国家均重视程序的结论,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涉及程序的瑕疵往往会导致实体内容的无效”。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3.【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罗马教宗领导的教会。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等反映了罗马教皇对宗教垄断,并不是中世纪的欧洲人民都要阅读理解《圣经》,故A错误,符合题意;

BC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16、17世纪前后兴起的一场基督教社会改革运动,以反对教会的极端统治、宗教教义的异化和教会组织对民众的压迫而闻名,其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组织对社会发展的阻碍而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

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为资产阶级勾画了政治蓝图,如加尔文在日内瓦建立的共和国性质的神权国家;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24.【答案】C【解析】”但在新教那里,世俗生活中职业具有神圣的意义…是侍奉上帝的手段和荣誉…与此同时,新教徒拒绝享受他们创造的财富…导致资本的积累“表明新教理论助推了资本主义发展,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加尔文的“先定论”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做了辩护。

加尔文的“先定论”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做了辩护,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在实践中宗教改革斗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如建立了民主教会等,因此加尔文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25.【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汉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涉外机构,域外国家与西汉王朝日益频繁的贡纳关系,西域都护等官职的长期设置”等可知B正确。

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C不能完全体现题干主旨,排除。

D项“抛弃”说法绝对,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西汉对关系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西汉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涉外机构,域外国家与西汉王朝日益频繁的贡纳关系。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26.【答案】(1)据所学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承秦制,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加强皇权;东汉建立后,增强尚书台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演变为尚书省,并出现中书省和门下省,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仅保留行政权;元朝时期,疆域辽阔,政事繁多,实行一省制;明朝废丞相,皇帝直接统领六部,设内阁作为顾问机构;清朝设立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2)据所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标准是血缘;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选官标准是军功,一直沿用至汉初,但军功爵制不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汉武帝实行察举制,选官标准是道德和才学;东汉晚期察举制失去了社会基础,曹魏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前期选官的标准为家世、道德和才学,后来演变为只看门第;隋朝确立科举制,一直沿用至明清。

(3)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并通过收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到族规、家训之中。宋朝以后儒学人士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故答案为:

(1)秦,三公九卿制;汉武帝,内外朝制度;东汉,尚书台;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一省制;明,废丞相,设内阁;清,军机处。

(2)西周,世卿世禄制,血缘;战国至汉初,军功爵制,军功;汉武帝,察举制,品德和才能;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家世、道德和才学到门第;隋唐至明清,科举制,才学。

(3)儒学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乡约。【解析】本题考查秦至清中央行政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宋至清社会教化。第一问要结合秦至清中央行政制度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来解答。第三问要结合宋至清社会教化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秦至清中央行政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宋至清社会教化,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27.【答案】(1)第一小问的特点,从材料一“撰次诸国法所为”可知特点是广泛吸收诸国精华;从材料一“《法经》共分六篇,是(一)盗,(二)贼,(三)网,(四)捕,(五)杂,又以一篇著其加减”可知特点是以刑法为主;第二小问的原因,从材料一“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典》……所以商君‘取之以相秦’,没有重撰”,可知《法经》产生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结合当时政治、经济和思想特征,总结《法经》产生的原因。

(2)第一小问的分歧,由材料一“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这两个重大政治问题”来确立具体的分歧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的变化,可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演变概括。

故答案为:

(1)特点:广泛吸收诸国精华;以刑法为主。

原因: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维护小农经济;以法家思想为指导,重罚轻礼。

(2)分歧:“治国上”儒家强调德治(礼治),法家强调法治。

变化: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农耕经济和社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发展多元一体。【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法经》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先秦儒法在“治国”问题上的具体分歧以及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反映的时代变化。需要掌握法家思想主张和儒家思想主张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对法家和儒家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8.【答案】示例一

论题: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背景的反映。

阐述:1949—1956年间,即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正处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关键时期;“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最终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该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核心价值观教育也体现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特征。

1978—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