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3讲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教师用书_第1页
统考版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3讲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教师用书_第2页
统考版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3讲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教师用书_第3页
统考版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3讲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教师用书_第4页
统考版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3讲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教师用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讲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立德树人/多维思考/导向教学从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来看:先秦诸子民生思想中“节用”“扶弱”“公正”“仁爱”等主张与当前国家提倡的扶贫富民、关爱弱势群体、追求公平正义具有一定相通性。宋代理学中个人理想及明清之际的学以致用等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这都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儒学能历千年而不绝,经百折而不灭,指导着中华文明以足够的韧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不断创新,必有她超越时空的不朽价值。从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来看:“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趋势,做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反思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成就以及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有助于提高今后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点来看:对后世的思想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汉代儒学、宋明理学以及蕴含文化意蕴的科技、文艺等是本专题的热考点。复习备考时,既要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角度掌握儒学的发展对中华文明演进的重大影响,又要认识到多元一体、雅俗共赏的古代艺术,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它们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线索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思想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经过历代儒学家们的改造,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线索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显著。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考点1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趋时更新『理清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春秋战国创立和发展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孔子学说西汉改造和独尊(1)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自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宋明转型与成熟(1)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2)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3)陆王主张“心”就是“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明清之际批判与继承(1)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2)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的主张(3)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深化历史理解』1.诸子百家思想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变动的阶级关系(1)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社会有序,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希望通过“仁爱”“德治”等手段,维护旧的社会秩序的愿望。(2)老子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面对社会动荡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3)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社会安定,建立公平社会的愿望。(4)孟子和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礼法并施,并提出“君舟民水”等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希望统治者争取民心、维护统治的愿望。(5)韩非子主张“法治”,要求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等,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愿望。2.“大一统”视野下董仲舒对“天人感应”思想的重构(1)目的:为了适应西汉专制集权的政治意图,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做了充分的发挥。他远承孔孟,近取荀子,对阴阳五行思想兼收并蓄、发挥改造,构成新儒家的理论体系。(2)内容天之生万物和人类的主宰董仲舒认为“天”是有意识的至高无上的人格神,天是有意识、有目的地产生世界万物和人类的主宰,以此来论证封建专制统治制度的合理性“人副天数”天与人具有相同的生理和道德品质,天人是合二而一的,天与人可以交感。天通过灾异以告诫当政者,领会天的意志,缓解人民的负担,社会才会稳定阴阳五行宇宙由天、地、阴、阳、金、木、水、火、土和人这十种成分构成。本来是普通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也有了意志,有了目的,有了道德情感三纲五常董仲舒从儒家之五种伦常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中,提出了“三纲”的论点,这既改造了儒家的“礼”,又改造了法家的“法”,并把两方面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有机结合起来(3)作用:董仲舒为逐步走上强盛的西汉王朝提供了严谨而完备的治国理论,并为未来的政治活动、社会发展设计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案。董仲舒为汉朝所做的这一理论设计,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成为此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统治模式之一。3.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1)儒家法律指导思想的确立。汉以后礼法结合、德刑并用成为统治者制定法律的理论依据与主流法律思想。(2)确立了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一些儒家思想的精义注入法律中升华为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八议”制度、“官当”制度,准五服以制罪以及“重罪十条”等。还创制了上请原则、恤刑原则、“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等刑罚适用原则。(3)逐渐形成一系列符合儒家思想的具体法律观点。如“亲亲得相首匿”“以功覆过”等。(4)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促进了司法队伍的儒家化,即大批具有儒家经义素养的官吏越来越受到重视。4.从“周孔之道”到“孔孟之道”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人们常以周孔并称,所以有“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的说法。“孔孟”并提,是取其思想的一致性。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仁”,强调“仁者爱人”,引申到政治领域就是“为政以德”;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则是“仁政”,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由于二者核心思想的继承性和一致性,南宋大儒朱熹在编注儒家经典时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在一起并为之作注,称为《四书章句集注》,认为它们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理念。后来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而“孔孟之道”也就成为儒家学说的代名词。由此可以看出,儒学被称为“孔孟之道”与程朱理学的大力提倡和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密切相关。事实上,现在提起“儒学”这个概念,人们总是将其同“孔孟之道”联系在一起,但这种理解只能说是明清两代四书八股、程朱理学占绝对统治地位下形成的观念。5.全面理解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原因(1)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2)魏晋以来,佛教、道教的迅速传播,一方面使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另一方面三教日趋融合,也使儒学吸收佛、道有益的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3)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4)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社会风气及士人的道德败坏,朝秦暮楚的臣子屡见不鲜,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及政治上之颓风,君主极力倡导重视气节的理学。(5)宋代,私人讲学之风的极盛和科举制的完善,培养了一大批重视经义研究和道德教育的儒家学者。(6)宋代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印刷术的进步,不仅激发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深入思考,也为理学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6.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这是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7.程朱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2)发展①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②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③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程朱理学把儒家思想进行了哲学思辨并世俗化,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约束力,更有利于服务政治。8.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未能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政治:空前强化的君主专制制度压制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3)思想文化:占据统治地位的理学和八股取士的人才制度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4)自身因素: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本质上未脱离封建儒学的范畴,在实践上也未解决实际问题。『把握高考趋向』[典例1][2022·全国甲卷]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A.孔子B.老子C.韩非D.墨子核心素养本题以汉晋时期文本记载的老者歌唱的歌词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正确选项分析错误选项分析应选________。[练习1-1][2022·山东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D.外儒内法[练习1-2][2022·湖南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练习1-3][2022·浙江卷]论及自己的学术旨趣,顾炎武说:“《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知,其“学术旨趣”在于()A.无为而治B.经世致用C.再续《春秋》D.中体西用[练习1-4][2022·广东学业水平等级考试]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考点2科技成就——从领先世界到迟滞落后『理清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从先秦到秦汉奠基发展(1)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算法(2)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科技论著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繁荣外传(1)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2)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3)宋代: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完成和西传(4)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的《农书》明清总结性著作较多,逐步落伍(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中医药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深化历史理解』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2.宋代三大发明的成熟所体现的时代特征(1)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反映了当时民族政权之间战争相对频繁。(2)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为了适应海外贸易的需要,同时折射出宋朝海外贸易发达。(3)印刷术的发展是宋代重文轻武、科举制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和市民文化繁盛的结果。3.古代科技没有及时转化为近代科技的原因(1)经济上: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2)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3)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4)对外关系上: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多次进行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5)根本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把握高考趋向』[典例2][2022·湖北学业水平等级考试]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核心素养本题以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精美的漆箱盖上绘制的二十八星宿图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和史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体现了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正确选项分析错误选项分析应选________。[练习2-1][2022·浙江卷]中国是纸的发明地,敬惜字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知书写用纸的发明可能是在()A.西汉B.唐代C.北宋D.元代[练习2-2][2022·浙江卷]汉代科学家王充曾介绍一种指向仪器,样子如同一只圆底的勺。它在平滑的盘上自由旋转,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自然指向南方。这种指向仪器是()A.司南B.指南鱼C.指南龟D.支撑式指北罗盘考点3文学艺术——从辉煌灿烂到多元一体、各具特色『理清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从先秦到秦汉奠基发展(1)汉字:商代甲骨文出现,中国文字成熟(2)文学:春秋末年,我国古代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特色;战国时期,楚辞创作并盛行;汉代的综合文体汉赋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全面繁荣(1)文学:隋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元曲繁盛(2)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唐宋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3)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4)元杂剧的形成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明清承古萌新(1)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2)绘画: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3)“国粹”京剧: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徽班兼收昆曲、秦腔等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京剧『深化历史理解』1.汉字的演变(1)汉字演变阶段特征及趋势阶段时代字体特点或地位趋势远古图画文字中国文字的起源,属于象形文字由图画到符号;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总趋势是由繁到简古文字阶段商代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比较成熟周代铭文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也叫金文秦代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隶楷阶段汉代隶书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魏晋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实用价值强行书兼具楷书和草书的长处,工整清晰,飞洒活泼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2)汉字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①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②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反之,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③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也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汉字与书法艺术的影响①跨越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沟通不同方言区域。②连接着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③汉字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了周边各国与世界各地。2.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与变革,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词藻描绘气势恢宏的时代。(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4)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促成了唐诗的繁荣。(5)宋元时期,商品经济与市民阶层的壮大,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元曲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曲走向繁盛。3.综合认识明清文化的“承古萌新”(1)“承古”①中国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现:《本草纲目》是古代中医药学的集大成者,而且是一部生物学的经典之作。除此以外还有《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②古典文献进入总结时期——大规模丛书与类书的编著:《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对古籍整理和总结文化遗产有重要的贡献。(2)“萌新”传统文化中孕育新内容明清小说是从宋元的话本发展而来的。著名的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中,所记内容多是通过作者调查研究而获得的新知识思想、文学中体现反传统反封建首先,在思想界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的揭露和大胆否定;其次,明清的小说也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文化交流上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儒家经典,并传回欧洲,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中国知识分子也主动学习西方科技,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天工开物》也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技术,如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3)原因①明清时期大体处于和平安定的局面,为文化事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②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反映在文化上表现为出现反传统、冲击封建网罗的近代启蒙文化。③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④明清时期,中外交流频繁,西学东渐兴起。『把握高考趋向』[典例3][2022·全国乙卷]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A.小篆B.楷书C.行书D.草书核心素养本题以宋代书法家米芾对唐代书法家的评论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对古代中国书法的理解。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正确选项分析错误选项分析应选________。[练习3-1][2022·湖南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当时()A.艺术水准下降B.绘画题材集中C.画家地位不高D.世俗文化兴盛[练习3-2][2022·浙江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一首政治抒情长诗。作者毕生追求“美政”,其作品充满对家国的炽热情感和深切忧念。他是()A.墨子B.韩非C.屈原D.杜甫情境视点1诸子百家思想的相通性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在提出自己的思想,他们各自代表的利益不同:儒家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道家代表没落贵族的利益。他们的主要观点也不相同:儒家主张“礼治”和“德治”,法家主张“法治”,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但由于他们面临的社会条件是相同的,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自然会提出相同的观点,而且有些社会规律大家都是认同的。如当时诸子各家都意识到了犯罪与经济的内在联系;面对当时百姓困苦、战乱频仍的状态,各家都提出了一统天下、关注民生的主张,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可避免地要带上那个时代的烙印。——续晓梅《儒墨道法思想的相通性》[新视角]过去的历史科研教学在探讨百家争鸣时过多关注的是诸子百家思想的相异之处,对诸子思想的相通性没有足够重视。材料指出在相同历史条件和背景下,诸子百家必然会提出一些相同观点。[新思维]早期儒、墨、道、法的具体观点中有很多相通之处,这样就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儒法合流、各家综合为治打下了基础。关于犯罪与经济的关系早期儒、墨、道、法四家都看到了犯罪与经济的密切联系,并指出发展经济以富足百姓是使人守法的物质基础“爱民”思想各家思想出发点不同,但都有一定的“爱民”思想,客观上会给人民带来好处。法家的“爱民”是从法律与民众的关系着眼,儒家的“爱民”是从仁政入手,墨家的“爱民”源于“兼爱”,道家则立足于无为“限制君权”思想孟子强调只有取得老百姓信任的,方可以作为天子,天子不能为所欲为;法家提出法令高于君主,要求君主带头守法;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清静无为,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切忌过分压榨人民;墨子主张“尚贤”,在一定程度上有制约君权的作用要求统一的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各家在自己的思想中都提出了统一的观念,都在为统一献策,只不过方法不同[演练1][2022·景德镇市一模]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C.思想趋同愈加明显D.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演练2][2022·赣州市一模]《礼记》中有“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墨子》中有“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从中看出三者均主张()A.倡导社会和谐B.具有民本思想C.实现国家统一D.推行仁政理念情境视点2汉代没有真正做到“罢黜”和“独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帝国确立主导意识形态的现实需要,是政治“大一统”的必然结果。但统治集团的标榜、口号是一回事,而其政治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不仅武帝本人没有真正做到独尊与罢黜,武帝之后,儒学也未获独尊,百家也没遭致罢黜。整个汉时乃至历代所有帝王君主,其治国施政的策略和手段一贯都是王霸兼用、儒法并采的,儒术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实际所起的作用。——余治平《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虚与实——论汉帝国主导意识形态的最初确立》[新视角]传统观点认为,汉帝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统一来维护政治统一。材料则指出汉代在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做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思维]封建统治者在选择和确立指导意识形态方面,只允许是一元的,不应该也不能是多元的。于是,汉代将儒学作为帝国的指导意识形态,并作为其维系统治的标榜与旗帜。但统治者在进行具体的政治实践时,根本没法也没有必要只恪守一门一派的政治路线。1.“百家罢黜”非常有限《史记·龟策列传》说:“至今上即位,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绝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仍将儒者视为诸家之一,并列论述,用相同的标准评说是非得失,甚至对道家的崇尚远过于儒,并没有受到来自官方的责罪。作为两代“领校秘书”的刘向、刘歆父子,更是“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汉书·楚元王传·刘歆》)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也没有将儒家经典特立独行,而只作为百家之一来看待。2.治国施政“儒表法里”儒学一尊,在一定意义上似乎已经成为服务于政治统治、赢得民众信任的标榜、旗帜与口号。《史记·封禅书》直接指出了尊儒的目的是:“颇采儒术以文之”,可谓一语中的。用儒只不过是装点门面、粉饰太平,而骨子里所渗透着的则是法家的思想精髓。汉元帝见父皇用人“多文法吏”,并且还“以刑名绳下”,曾建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而宣帝则意味深长地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非古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汉书·元帝纪》)法家思想几乎或隐或显地贯穿于两汉政治的始终。不仅是汉时,几乎历代所有的帝王君主,其治国施政的手段都是“儒表法里”。王霸兼用,儒道并采,是通行法则,是一贯的策略和方法。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几乎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独尊儒术”。3.任用人才兼取众家推行罢尊运动的汉武帝本人在用人方面并没有只依于儒学一家,群臣当中不乏黄老与法家之流。“学黄老言”“好清静”的汲黯,官至主爵都尉,位列九爵。根据《汉书》,张汤、桑弘羊等法家人物以及“不学亡术、暗于大理”的霍光一直受到重用。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尽管“其是非颇缪于圣人”,但仍相继被拜为“太史令”。[演练3][2022·三门峡市二模]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了很多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主张,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宣”这些主张旨在()A.促使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思想B.糅合儒道法思想捍卫君主统治C.把道家的道统变成封建的法统D.以外儒内法中和统治集团矛盾[演练4][2022·新疆昌吉二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语常被认为是汉武帝或董仲舒之言。经学者考证,“罢黜百家”最早语出西汉儒者卫绾,董仲舒仅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亦未言及“独尊儒术”。这表明()A.“独尊儒术”是后人的解释B.儒学独尊地位并没有确立C.“罢黜百家”是时人的共识D.汉武帝尊崇儒术不是事实第3讲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考点突破·素养提升考点1[典例1]解析:正确选项分析: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体现了当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老子“顺应自然”的思想,“百姓无事”“帝何德于我哉”反映了百姓生活较少受到干预,反映了“无为”的思想,B项正确。错误选项分析:孔子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A项;韩非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主张法治,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答案:B练习1-1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说明法家主张用法治来治理国家;“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说明法家主张君臣需要用礼仪来教育百姓,不然则不详。上述材料观点体现法家用法制来治理国家,用礼节来教育百姓的思想特点,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敬天,排除B项;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材料强调的是法和礼,排除C项;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A练习1-2解析:材料反映了思想的传播,思想的传播伴随着人才的流动,依据所学可知,诸侯国君出于争霸需要,大量吸收人才,“士”阶层随之崛起,从而冲击了当地旧有贵族(依靠血缘获得官位)对政治的垄断,C项正确;百家的思想各异,并不能促进国家政治统一,排除A;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排除B项;D项颠倒因果,诸侯国的矛盾导致各家的盛行,排除。答案:C练习1-3解析: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将知识学习用于解决国计民生现实问题。根据题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反映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B项正确;与道家无为而治无关,排除A项;再续《春秋》与务实无关,排除C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练习1-4解析:由材料中“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与‘吾儒’水火不容”可得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地位沦落、佛教和道教的盛行感到不满,站在维护儒学统治地位的立场上抨击佛教、道教,结合所学可知,宋儒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重振儒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目的,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法并用”,排除A项;清代的学者主张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排除B项;李觏和张载没有主张“杂糅佛道”,排除D项。故选C项。答案:C考点2[典例2]解析:正确选项分析: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说明出土文物与文献可以相互印证,C项正确。错误选项分析:不能从图像或文献记载来评判史料的可靠性,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对天文观测的重视,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楚国制漆工艺精湛,排除D项。答案:C练习2-1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家在西安灞桥、甘肃天水、敦煌等地几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这证明在西汉时已出现书写用纸,A项正确;考古发掘表明,目前已知书写用纸的发明可能出现在西汉时,而非唐代和北宋,排除B项、C项;目前已知在西汉时可能已产生书写用纸,不是元代,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A练习2-2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司南,古代用于辨别方向的一种仪器,据《古矿录》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磁山一带,我国古代辨别方向用的一种仪器。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一个勺形的东西,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方位,利用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别方向,是指南针的始祖,A项正确;指南鱼记载于《武经总要》,是曾公亮在北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