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课件_第1页
第2.1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课件_第2页
第2.1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课件_第3页
第2.1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课件_第4页
第2.1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者郭沫若-用雄奇的想象,表达青春呐喊学习目标积累文学常识品味语言把握内容感受五四精神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创作、现代诗的概念解读全新意象,探究意蕴内涵认识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潮学习目标010203Part01Part01文学常识Accumulationofbasicknowledge现代新诗:现代新诗:特点:1.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2.内容上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自由开放

分类:按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作品语言的格律和结构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概念:指“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主要指新体诗。根据提示,猜人物猜一猜提到中国现代文学,就绕不开“鲁郭茅巴老曹”这几个作家,你知道他们分别是谁吗?鲁迅、(

)、茅盾、巴金、老舍和曹禺郭沫若

开一代诗风的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生于四川乐山,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主要作品:诗歌《天狗》《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史煤》《天上的街市》等。

创作背景

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Part02Part02初读课文READTHETEXTBRIEFLY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解读题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怎么读,怎么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个祈使句,“立”是一个动词,“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放号”的意思是“吹响号角”。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作者暗喻自己就是这个时代的号角手,为祖国,为民族,为艺术发出惊天震地的呼号。(hào)有感情地课文: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激昂奋进、热切强力明确:使用大量的感叹词。

“啊啊”该如何读?读一读扶夷江1.初读这首诗,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如果是“啊——”,那就是长长的抒情,表示惊叹;

如果是“啊,啊!”,那就是表达赞叹、惊讶等情感的。本诗中“啊啊”是紧密相连的,则表示中间不可停顿,前一个“啊”要舒缓,后一个“啊”要短促,节奏要紧张,给人一种近乎窒息之感,十分急迫而强烈的,有一种喷薄欲出的感觉。读一读扶夷江2.意象是理解诗歌的关键,诗歌是靠意象来说话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出现了许多新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意象: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特点: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意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议一议1.“地球”意象能否改成“天地”?“天地”意象——“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等。在古典诗歌中,不管天地的形象有多大,人都是寄存在天地之间的一个渺小的个体,“天地”意象主要是为了表现生命之短暂、人生之渺小,以此来抒发人世之悲苦。本诗中所塑造的“地球”意象却要比“天地”更加宏大,同时,人不在是附着于地球的一个渺小的生命,而是独立于地球之外、与地球完全平等对立的一个伟大个体,而“立”则展现出抒情主体高峻挺拔、庄重肃立的姿态。议一议2.“白云”是古典诗歌常见意象,与本诗歌中的“白云”意象有何不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在古典诗歌中,“云”这个意象寓意“漂泊不定”的游子生活,“云”字常加修饰词“游”字或“浮”。《立在地球边上》中的“白云”是象征了五四时期的革命青年,他们拥有纯洁的革命理想,其次,“白云”怒涌更凸显了当时社会环境的不尽人意,这样的社会已经到了非革命不可的地步了。议一议3.将“怒涌”换成“翻涌”好不好?明确:不好。“怒”字更能体现白云如海中波涛一般翻滚,不仅具有动态感,而且显得力量巨大,有强大的能量蕴含于其中。而“翻涌”只显出了动态感,缺乏力量感。议一议4.思考"太平洋”要把“地球”推到,“太平洋"本来就是“地球”的一部分,如何推到“地球”?明确:太平洋是地球的-部分,地球是养育太平洋的母体,是太平洋的根。就好比“中国社会”是“我们”的根-样,是中国的旧文化、旧体制孕育了“我们”;但是“我们”却要把那孕育了“我们”的旧文化、旧体制连根拔起,这是“五四”精神的象征,也是“五四”那代人力量和情感的展现,表现出“五四”-代新青年政造中国革新世界的强烈愿望和巨大信心。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在日本留学,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使他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议一议扶夷江5.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明确: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他”立在地球边上,一改往日在自然面前俯首称臣的渺小姿态,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立”也展现出主体形象高峻挺拔、庄重肃立的姿态,就像《白杨礼赞》中讴歌的革命战士。体现出人的伟力,这就是五四“人的发现”最好的例证,其实这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议一议扶夷江6.诗人用怎样的主体形象来表达感情??“毁坏”,要破坏旧世界,冲破黑暗牢笼;“创造”,要建设一个新世界。“毁坏”与“创造”需要以人的热情和伟力而完成,“不断的努力”是成功的希望所在。议一议扶夷江7.“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作者要“毁坏”什么?要“创造”什么?要“努力”什么?作者用排比的句式,极力表达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议一议扶夷江8.怎样理解“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这几句话?Part03Part03探究课文READTHETEXTCAREFULLY这首诗描写的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议一议扶夷江诗歌主旨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其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读这样的诗,会感到作者就站在我们面前,他的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一下子就把读者全部感染了。议一议扶夷江你觉得作者的情感浓烈吗?怎样做到的?提示总结:可以从修辞、句式、标点等方面去思考。⑴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⑵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议一议扶夷江你觉得作者的情感浓烈吗?怎样做到的?⑶句式自由,节奏鲜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新诗。这首诗采用了不受東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⑷诗歌还运用了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更加形象、感人。Part04Part04拓展延伸OUTSIDEOFTHETEXT毛泽东,立在“地球边上”,看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时,想到的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周恩来,立在“地球边上”,看到“夜已阑,天将晓"时,想到的是“赤色之光,早在东方闪动了。”陈毅,立在“地球边上”,看到“露侵衣被夏犹寒,……满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