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读后感XX字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bf71ffc32ea7fa41c5bb8075354fdbe/6bf71ffc32ea7fa41c5bb8075354fdbe1.gif)
![狂人日记读后感XX字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bf71ffc32ea7fa41c5bb8075354fdbe/6bf71ffc32ea7fa41c5bb8075354fdbe2.gif)
![狂人日记读后感XX字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bf71ffc32ea7fa41c5bb8075354fdbe/6bf71ffc32ea7fa41c5bb8075354fdbe3.gif)
![狂人日记读后感XX字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bf71ffc32ea7fa41c5bb8075354fdbe/6bf71ffc32ea7fa41c5bb8075354fdbe4.gif)
![狂人日记读后感XX字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bf71ffc32ea7fa41c5bb8075354fdbe/6bf71ffc32ea7fa41c5bb8075354fdbe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狂人日记读后感XX字【篇一:狂人日记读后感】
狼吃羊,是生物法则;狼吃狼或羊吃羊,就是残暴行为。同理,人吃其它物种天经地义;人吃人,就是披着人皮的狼。狼吃狼或羊吃羊,比较罕见;而人吃人却屡见不鲜。
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上,它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有着入木三分的揭露。小说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见什么人都以为是要吃他:他看见邻居交头接耳地议论,就觉得是在密谋害他;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刽子手假扮,是来“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让他静养着,他却怀疑是想养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还听说邻村狼子村有个“大恶人”,被佃户打死,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联想起小时候大哥讲书时说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的事,就越发相信了自己的判断。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发出:“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愤怒的呐喊。
你莫笑“狂人”的疯傻怪诞,他在疯狂中却有着时人中难得的清醒。兄弟邻居固然不会吃他,然而封建礼教却能杀人于无形。礼教杀人不是以人的生理功能的衰竭为表现,而是以人性被扼杀,人“或为奴隶,或为奴隶而不得”,人不成其为人为标志。而封建礼教的思想基础,就是北大清华等名校十博士极为推崇的孔孟之道。
我们的近邻日本,曾经是顶礼膜拜虔诚学习中华文化的好学生。然而,中日战争期间的日本军队是一支野蛮暴虐的兽军,可与历史上满清入关、张献忠屠四川相提并论,为现代史上所罕有,所到之处给中国百姓留下痛苦的回忆,至今无法忘怀。当年的日本人经受了明治维新后的普及教育,很多士兵都是高中毕业生,应该是文明人,但在那次战争中,在中国的土地上表现得却像一群披着人皮的畜牲。
日本东北大学的大西仁教授对此残暴行为的解释是:“那时的日本人虽然接受了西方的科技文明,可以造出飞机大-炮,但在骨子里却还是‘君君臣臣’那一套东方文化的底蕴,没有虚心学习西方的文化,特别是没有形成现代人权观念和人道主义思想。那时的日本人,上级可以随便殴打下级,老师可以殴打学生,丈夫可以殴打老婆;这样的人在敌对国的土地上凌-辱虐-待残害俘虏和平民,自然也就毫不稀奇了。同时,因为缺乏人道主义思想,国家把人民视为工具;当领导给他们灌输了一种所谓的‘崇高事业’和‘伟大理想’时,他们就会像疯子一样抛头颅洒热血,更会把别人的生命视为草芥,想杀就杀。”
“把别人的生命视为草芥”的现象至今没有灭绝。XX年12月20日,四川一辆奔驰车将一名3岁的男孩撞倒拖行数米,孩子母亲哭喊着叫停肇事车,不料车上两名男子下车看了看,然后就上车启动车子,倒退着再次从男孩身上碾过……血腥现场5米长的血迹触目惊心。XX年4月4日上午8点40分左右,浙江台州市黄岩区双江丹桂花苑小区发生了一幕惨剧,64岁的小区居民陈冬香老人散步时,在离小区门口约5米的地方,突然被一辆正在倒车的白色“帕萨特”轿车飞快撞倒,送医院后死亡。而小区监控录像清晰显示,“帕萨特”反复碾压了老人五次。XX年元旦前一天下午,成都一辆红旗轿车交通违法,交-警曾云盛执法时被突然加速的红旗车拖行500多米。随后红旗车又将在三环路辅道骑车的夏大爷撞倒,随后逃逸。一位目击者说:“那个交-警伤得那样厉害,躺在救护车上动都动不了。”XX年4月29日,一堆骨头和碎肉出现在107国道良乡路段肖庄路口南侧。附近居民猜测死者是遭遇车祸后被往来车辆碾压成肉酱的。
残酷血腥的人狼行为不仅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家庭暴-力上升趋势亦很明显。根据妇联和相关部门统计,致伤致残致死的严重家庭暴-力事件非常普遍。其中,妇女受害者占97%,老人和儿童占3%;对女方施暴的男性的文化程度从小学到研究生都有,学历越低,施暴越凶;农村的家庭暴-力远远超过城市。单就文化影响而言,城市居民和高学历者受西风吹拂较多,农村居民和低学历者保留传统的中华文化较多。但能否因此而得出中华文化比西方文化有更少的人性,我不得而知。但我确实知道,深受美国文化熏陶的胡适发起组织“怕太太协会”,主张新时代的男人要“三从四德”,一辈子反对暴-力;而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刘海洋往黑熊身上泼硫酸、马加爵连杀四位同窗好友、卢刚被公派出国留学却连杀多名世界级天文学家,却绝非良善之辈。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以北大学人为首的知识分子发出“打-倒孔家店”的呐喊,开始了新文化运动;今天却有北大清华等名校十博士发起抵制圣诞节,认为“拒斥西方文化是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必然命题和必要工作”,要求“国人自觉回归传统,承接斯文,恢弘和光大孔孟之道,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确立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在国人心目中和日用中、以及在国家政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和主位性。”
【篇二:《狂人日记》读后感】
初读《狂人日记》,觉得作者鲁迅先生似乎在说梦话,内容凌乱近似无逻辑,于是,写这篇读后感,也从“梦”开始。
“狂人”近于“疯”,在做着“恶梦”,在境象中充满了青面獠牙的家伙,黑暗阴森的笑,古怪的语句。却借着“疯”,把带着愤怒、惊恐的鞭子一下子打到了隐痛之处,充满了内在的紧张。每个人都睁着眼睛说谎话,互相深疑,都想控制别人,却都无力超越他人,因而斤斤计较着。“狂人”被道得“疯狂”了,从而说出一堆真话。
都说是“揭露传统封建礼教的丑恶”,但,何以惟有此篇有如此之名声?抛舍某领袖对于鲁迅先生强加的评价以及历来的噪音,让我们关注文本。
最让我眼前一亮并感到好奇的,并非其对封建文化传统的批判,而是:“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妹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十年以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据此,我想,鲁迅之所以不凡,其深刻的怀疑性以及随之而有的批判性,也许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引文中,他不但怀疑,批判了那些“吃人的人”以及“礼教”,连自身,他也怀疑,他也反思自己,他也肯直面事实,他也批判。
有这样一种说法:真理,首先应该是真相。尽管,从逻辑角度而言,此话似有语病,但其所指,我已明白。古今能直面现实、勇敢说真话的人,有几个呢?博学如朱光潜、巴金、郭沫若,为了“活得好一点”,“安逸一点”,就唱着钢铁坦克极权的赞歌,畏首畏尾。鲁迅之所以能深刻、透彻看破迷雾,其求真之愿,实为大因由。因此,才有了这“反常”的“狂人”。
问题是,“反常”、“疯狂”、“梦呓”之后,怎么办?每天身处一个死寂的社会,每个人都认为你“傻”、“疯”、“狂”,而且,每天的生活,还得照样过,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缺一不可。年深月久,心灵能抵抗得住吗?“耗散理论”告诉人们,只有“系统的开放,才能让物质,信息等从无序走向有序。然而,如何能够坚守,不断进步突破局限,实乃大问题,毕竟,理论归理论,实际归实际。
必须注意的是,“狂人”身体复原后的“赴某地候补”。由激烈地反封建制度及其文化开始,后来被迫害致狂,留下“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的“日记二册”,最后,病愈,做官去了。也就是说,“狂人”抛弃“狂”时的思想和原则,选择了委曲求全,终究无法抵抗来自整个社会的“黑暗力量”,重新成为“奴隶”了。鲁迅为“狂人”安排了做官这个结局,实在是太清醒了。从“救救孩子”那既悲切又空洞的“呐喊”,联想到“狂人”愈后默默无闻地就范做官,可以感到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文化扭曲先行者人性,毒化他们灵魂的顽强而又可怕的力量,就可以看到极大多数尚无原创的强大的思想体系的改革者可悲的下场,比如康、梁,乃至正在写文章的我,都不过是“借助别人的武器来战斗”,罢了。
就个人经历而言,突破个人局限,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并且,充满偶然性。在我记忆中,有三次半偶然半个必然导致的突破。其中,最迅猛最明显的突破是从高一开始的。当时,年级有文学社,授课老师是年轻而充活活力的董晶晶先生。他为我开了一扇窗户,并且,因为我一向好阅读,当时遇此平台,当然要好好把握。于是,开始了相对大量而广泛的阅读。此外,当时促进我几乎全力投入文学的因素还有三个,一,我当时不堪功课成绩之重,理化生几乎让我绝望,一绝望就就得寻找精神寄托;二,当时我出任学习部部长,是学生杂志《星海扬帆》的主编,边学边用,学用互助;三,当时遇一志向与性情、爱好相投之人,每天玩着高强度的诗词背诵游戏以及文字游戏,快乐而充实。五大因素再加上一丁点上进心,方有了今天的我。但即使有过这样的心理历程与经验,也不能让我坚信我以后不会成为一个空虚无聊苟且偷生之辈。
行文至此,似若离题。
鲁迅先生对“娜拉走后,会怎样”提出了两种可能: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今天在此,幼稚地提出第三种可能:继续前进,因为“狂人”可能会喜欢上求真求知的快乐。
可是,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问题又会出现:随着发现、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人会变得怎样?我还小的时候,妈妈告诉我,地板脏。我求证过,当我赤着脚走上一天的地板,抬起来看,黑如煤炭。因而,“推论”得出,狗也是“脏”的,因此,一直怕狗,怕与它接触,尽管在理性上,深知“万物生而平等”,但情感上始终无法接受狗,称“狗”而非“犬”,足为证。同样,小时候看到新闻报道,是关于飞机失事的,由此,害怕乘坐飞机。尽管我知道,飞机失事的概率十分低。也许,知道得越多,限制越多,“无知者无畏”,也许,就是经这样的推理得出。但,我绝不会选择做“无知者”。9·11灾难发生之时,那些投入救人行动中的人,难道不知道危险吗?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我想,大概可以这样理解:真正决定了一个人走向的因素,主要是两个,一为常识,一为本能。本能也分两部分,一为“生理本能”,一为“继后天训练而成的属于自身的能力”,即对一事作出近乎条件反射的反应,视为“能力”或“本能”。“知道越多,限制越多”的原因,也许,正在于当我们知道的东西越多,经历越丰富,就越相信自己的经验,当新事物出现时,很难及时而准确地作出反应及判断。毕竟,人是很难超越自我经验而存在的。这,也许就是人类的大局限,大悖论,大悲哀所在!我由个人经验所得的“娜拉走后”第三种可能,即为证。
上帝又要发笑了。
可是,还有一堆问题。个人的经验既是人的丰富认知与判断力建立之源,也是人的局限性的根本,那么,是否意味着,最没有经验的时刻就是最没有束缚的时刻?或者说,童年时提出的问题,是否就是一生的局限的边界,所谓“救救孩子”?那么,人,穷尽一生,会有多大进步?人为何而生?
【篇三:狂人日记读后感作文】
《狂人日记》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即“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主题:在思想上,《狂人日记》表达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鲁迅自述,《狂人日记》受到了果戈理同名小说和尼采思想的影响,但却“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和批判是多层次逐步展开的:第一个层次是先从外部环境上揭示吃人的普遍性,进而通过狂人的联想,把历史和现实具体的肉体上的吃人,上升到了仁义道德等纲常名教吃人的更深的层次。第二个层次,从家庭内部着眼,来透视封建礼教所依存的基础――家族制度的罪恶。“大哥”的意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征。“大哥”并不是有意的迫害狂人,但是他所遵奉的礼教制度观念却决定了他必须要按照社会传统的意志来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所以也参与到了吃人的行列中。第三个层次,通过狂人的自我反省,把封建纲常名教“吃人”的含义引向了深广:狂人也被纲常名教毒害而成了吃人者。尤其是狂人所说的“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显然不仅是狂人自身,而且是代指处在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控制之下的“中国人”,作品由此完成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最深层次的揭露和批判。
《狂人日记》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的精神。如狂人面对因循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思想,大胆地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这集中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狂人还面对面地向吃人者发出了警告:“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还渴望将来有不再吃人的更高级的“真人”出现,这表现了一种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朦胧理想。最后,狂人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这更是一种向封建主义抗争的号召,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条变革社会的途径。
《狂人日记》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具体表现为省察历史与现实的理性精神,解剖自我灵魂的自审精神,以及关注生存和发展的忧患意识,远远超出了一般知识分子顾影自怜式的自慰,显示了“五四”时期思想启蒙的高度。
艺术成就:在艺术上,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狂人日记》之所以被称为是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除了其思想上的贡献外,还体现在艺术上的独特创造方面,具有独特的结构模式、表现手法和叙述视角,并成功地塑造了“狂人”的艺术形象。首先,在结构上,采用日记体,借鉴西方横截面式结构,按照狂人的病情和意识的流动来组织小说,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故事情节的结构方式(线性叙事方式)。其次,在艺术表现上,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这主要是通过狂人这个特殊的艺术形象来实现的。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一方面,从文本叙述的表层来看,狂人的确是一个“迫害狂患者”,作家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准确入微地写出了狂人的精神病态:思维逻辑混乱,心理变态等,甚至可以经得起精神病理学者的检查;另一方面,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疯话中,创造性地运用了象征、隐喻的手法和汉语的多义性,一语双关地寄寓了读者完全能够领略的战斗的深意;巧妙地在狂人的周围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入了极精彩的象征性描画,这就使读者所感受到的狂人,在内在的精神上,成了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先觉者,一个反封建的启蒙斗士。可以说,现实主义方法构成了小说的骨架和血肉,象征主义方法构成了小说的灵魂,二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第三,在叙述视角上,《狂人日记》的“日记本文”部分采用的是白话,叙述者是白话文的第一人称“我”,“序言”部分采用的却是文言,叙述者是文言文的第一人称“余”,这样在文本中就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与“余”),形成了两重叙述和两重视角。文言部分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和白话部分所反映出的寓意是对立的,白话部分表现的虽然是“狂人”的非正常的世界,却具有疯狂中的清醒,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是不正常中的正常;文言小序部分写狂人病好之后,已“赴某地候补去了”,成为了候补官员,表现的虽然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正常人”的世界,实际上却是正常中的不正常,表明反封建的战士已经向黑暗现实屈服,成了封建统治者的一员。这样,小说文本就具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了反讽的结构,表现出了鲁迅对现实的深刻怀疑和极度的绝望,表现出了“梦醒了却无路可走”的悲哀。第四,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复杂、蕴藉深厚的狂人的艺术形象。狂人是一个具有暗示性寄寓意义的形象,他身上同时存在着理性、非理性,启蒙、非启蒙的精神特征,他是被庸人社会宣布为疯子的觉醒者、受迫害者、见证者,和受到长久精神压抑的战士的形象,是在近现代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觉醒了却无路可走”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典型,象征的是近现代社会(晚清至民初)所有的壮志未酬的先觉善斗之士和反封建的先驱。《狂人日记》的整个情节发展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思想基础上的――知识者的觉醒程度和他在中国当时社会上的孤立程度是成正比例发展的,越觉醒就越孤立。“狂人”越是深刻地感到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越是极力反抗这种礼教,周围的人越是把他看作是一个不值得理解和同情的“疯子”。“狂人”的命运深刻地体现了当时觉醒知识者的悲哀。
鲁迅明写的是狂人的狂态,实际上笔笔触动的都是读者思考时代、社会、人生真谛的心弦。狂人并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我们从狂人的日记中,感受到的是充满着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战取的一首气魄宏大、热情奔放的时代思潮交响乐。所以,它一经发表,就在思想界和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新潮》杂志著文称誉“疯子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带着孩子,跟着疯子走,――走向光明去”。
【篇四:狂人日记读后感】
小时候读过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是上初二时学的,而且老师把它当作重点课文来讲解,很是重视,但碍于当时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感受力有限,对这篇小说还是不太懂,有很多地方自己都有疑问,但唯一明白的是这篇小说无不透着阴沉的冷灰色调子,从当时语文老师讲课时沉重的神色可以看出,这的的确确是一篇悲剧,又是关于我们整个民族的悲哀史。
然而,今天,当我在图书馆那一排一排的书架中踱步时,不知怎地,我在摆放着鲁迅作品的书架前停下,就是这么的偶然,我随手从书架上抽出《鲁迅经典作品选》这本书,这本书收编了《呐喊》,《彷徨》,《朝花夕拾》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我翻开书,第一篇就是《狂人日记》,我对它既熟悉又陌生,带着经典重温的感情也带着向鲁迅先生致敬的感情又再次阅读了一遍,便把我思我想写在当下。
小说《狂人日记》中经典名句“我番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这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是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先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吧:“我”有一名旧同学名叫昆仲,听人说他日前得了一大病,刚好我又适逢回乡探亲,于是顺道拜访这位故友,来到他家发现他不在,却从他的哥哥那里得知他已病愈,已赴某地候补,他哥哥把他生病时写的日记拿给我看,说是想给我展示他弟弟当时病得有多严重,而这日记的内容大致是讲他由于多年前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被乡里人包括他的哥哥视为异端,觉得他是一个疯狂的人,于是整天把他当鸡鸭一样困在房里,并且怀疑他哥哥跟乡里人正在密谋要吃他,他怕得要死,于是他去劝说他的亲哥哥不要吃他,并说你今天和乡里人吃了我,保不定明天乡里人也会把你吃了,因为在一群吃人的人中迟早也会互相吃尽,但是他的哥哥没有理会他,又叫他不要胡思乱想,尽管安心养病罢了,但他还是不相信他的哥哥,还把哥哥为他请来的医生当作是刽子手,总之他整天都不是怀疑这个就怀疑那个,他还怀疑妹妹的死也与他的哥哥有关,妹妹也被哥哥煮了吃了,妹妹那时可才八岁呀,哥哥何以这样的灭绝人性呀,他越想越痛苦,觉得这个世界是吃人的社会,几千年以来都是这样,他想想他自己血液里也流敞着几千年的吃人文化心里更无奈,更绝望了。最后他发出了求求孩子的呼声,从下一代起拒绝这种吃人文化。
整篇小说读完,给人一种扼腕叹息的感慨,鲁迅的小说真是对现实的批判到了极致。作品构思巧妙,语言直白简洁,故事内容发人深思,更重要的是小说的思想性很高,直得探讨。
要理解《狂人日记》,首先要弄清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我们都知道鲁迅生活在旧中国,大至是清末民初时期,在鲁迅的另一篇小说《药》中把这个时期形容为黎明前的黑夜,是最最黑暗的,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主义相互勾结,残酷地压迫着人民大众,特别以封建主义为甚,用所谓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来禁固人民的思想,戕害人民的心灵,鲁迅用敏锐的触觉识穿人民一直顶礼膜拜的古久先生(古久先生代表封建礼教思想)的真相,使他萌生了用文学小说这种形式揭示丑陋的封建主义的想法,于是《狂人日记》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产生,它的存在意义就是要批判封建主义对人性的扭曲和残害。
小说的主体部分是昆仲发疯时所写的日记,日记的内容真的是让读者触目惊心,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吃人的社会,我本人觉得这个吃人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谁要是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本子,谁就要被吃。日记中说到因为昆仲在多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成了乡里人的异端,打击的对象,因为在乡里人心中古久先生一直是他们的崇拜对象,古久先生代表的是封建时代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岂容你乱用脚踹,出于对封建礼教的维护,于是乡里人包括昆仲的亲哥哥都对昆仲实施灭绝人性的精神折磨,这反映了封建卫道士对具有自我意识的时代先锋的恐惧,由恐惧变为憎恨,由憎恨变为报复。第二,这种吃人还表现在对下一代灌输封建思想,比如,在小说写到当昆仲在街上走时,发现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一样,脸色铁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们也这样,当我踹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本子时,他们还没出世呀,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可见封建思想像病毒一样不但横向漫延,还在纵向漫延着,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未来正在遭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呜呼悲哉!所以在日记的最后,昆仲发出了求求孩子的呼声。
说说《狂人日记》的人物设置,我主要讲讲昆仲这一角色。日记是他写的,表面上看好像真的是出自一个患有严重强迫症病人的手里,但是这已经不再重要了,鲁迅目的是想用昆仲这种疯狂状态为我们读者呈现这个更疯狂的社会,昆仲这一角色代表的是具有自我意识的时代先锋,因为他不相信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所以他把它踹了,他只相信真理。他是一个斗士,勇敢地挑战封建卫道士,如他大声的瞧笑何医生,质问他的哥哥何以灭绝人性地吃自已的亲兄弟,并且指出,他们吃我,也会吃你,一伙里面,也会自吃,但是只要转一步,只要立刻改了,也就人人太平。鲁迅在小说中不但用昆仲这把手术刀解剖了这个荒谬社会,还把昆仲自身这把手术刀也作了一番解剖,小说中说昆仲最终明白自己的血液里也流敞着几千年来所积累下来的吃人文化,不禁暗然神伤,这反映了封建礼教思想的无孔不入,真是恐怖,但从另一方面看,即使我们有不好的传统,但这是可以改的,昆仲就是一个典范,这也暗示了我们的民族是有得救的,我们也从这里看到了一丝希望。
最后说说鲁迅先生吧,鲁迅是我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他开创了中国的白话文学,《狂人日记》就是中国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家乡,但当时祖国积贫积弱,列强横行霸道,大江南北无不处于衰鸿遍野的竟地,更重要的是国民精神的劣根性和奴隶性深深地刺痛鲁迅的心,因此鲁迅弃医从文,想用文学医治国民,他的作品就是要批判国民精神的劣根性和奴隶性,《狂人日记》,《药》,《啊Q》等是当中的名篇,不知有多少青年读了鲁迅的作品而觉悟而发奋图强。
如今,我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年青人,一定要时刻警惕国民精神的劣根性,不但要自己警惕还要帮助别人克服,共同成长,使大家都成为一个个真真正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一同来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篇五:狂人日记读后感】
初读《狂人日记》,觉得作者鲁迅先生似乎在说梦话,内容凌乱近似无逻辑,于是,写这篇读后感,也从“梦”开始。
“狂人”近于“疯”,在做着“恶梦”,在境象中充满了青面獠牙的家伙,黑暗阴森的笑,古怪的语句。却借着“疯”,把带着愤怒、惊恐的鞭子一下子打到了隐痛之处,充满了内在的紧张。每个人都睁着眼睛说谎话,互相深疑,都想控制别人,却都无力超越他人,因而斤斤计较着。“狂人”被道得“疯狂”了,从而说出一堆真话。
都说是“揭露传统封建礼教的丑恶”,但,何以惟有此篇有如此之名声?抛舍某领袖对于鲁迅先生强加的评价以及历来的噪音,让我们关注文本。
最让我眼前一亮并感到好奇的,并非其对封建文化传统的批判,而是:“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妹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十年以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据此,我想,鲁迅之所以不凡,其深刻的怀疑性以及随之而有的批判性,也许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引文中,他不但怀疑,批判了那些“吃人的人”以及“礼教”,连自身,他也怀疑,他也反思自己,他也肯直面事实,他也批判。
有这样一种说法:真理,首先应该是真相。尽管,从逻辑角度而言,此话似有语病,但其所指,我已明白。古今能直面现实、勇敢说真话的人,有几个呢?博学如朱光潜、巴金、郭沫若,为了“活得好一点”,“安逸一点”,就唱着钢铁坦克极权的赞歌,畏首畏尾。鲁迅之所以能深刻、透彻看破迷雾,其求真之愿,实为大因由。因此,才有了这“反常”的“狂人”。
问题是,“反常”、“疯狂”、“梦呓”之后,怎么办?每天身处一个死寂的社会,每个人都认为你“傻”、“疯”、“狂”,而且,每天的生活,还得照样过,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缺一不可。年深月久,心灵能抵抗得住吗?“耗散理论”告诉人们,只有“系统的开放,才能让物质,信息等从无序走向有序。然而,如何能够坚守,不断进步突破局限,实乃大问题,毕竟,理论归理论,实际归实际。
必须注意的是,“狂人”身体复原后的“赴某地候补”。由激烈地反封建制度及其文化开始,后来被迫害致狂,留下“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的“日记二册”,最后,病愈,做官去了。也就是说,“狂人”抛弃“狂”时的思想和原则,选择了委曲求全,终究无法抵抗来自整个社会的“黑暗力量”,重新成为“奴隶”了。鲁迅为“狂人”安排了做官这个结局,实在是太清醒了。从“救救孩子”那既悲切又空洞的“呐喊”,联想到“狂人”愈后默默无闻地就范做官,可以感到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文化扭曲先行者人性,毒化他们灵魂的顽强而又可怕的力量,就可以看到极大多数尚无原创的强大的思想体系的改革者可悲的下场,比如康、梁,乃至正在写文章的我,都不过是“借助别人的武器来战斗”,罢了。
就个人经历而言,突破个人局限,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并且,充满偶然性。在我记忆中,有三次半偶然半个必然导致的突破。其中,最迅猛最明显的突破是从高一开始的。当时,年级有文学社,授课老师是年轻而充活活力的董晶晶先生。他为我开了一扇窗户,并且,因为我一向好阅读,当时遇此平台,当然要好好把握。于是,开始了相对大量而广泛的阅读。此外,当时促进我几乎全力投入文学的因素还有三个,一,我当时不堪功课成绩之重,理化生几乎让我绝望,一绝望就就得寻找精神寄托;二,当时我出任学习部部长,是学生杂志《星海扬帆》的主编,边学边用,学用互助;三,当时遇一志向与性情、爱好相投之人,每天玩着高强度的诗词背诵游戏以及文字游戏,快乐而充实。五大因素再加上一丁点上进心,方有了今天的我。但即使有过这样的心理历程与经验,也不能让我坚信我以后不会成为一个空虚无聊苟且偷生之辈。
行文至此,似若离题。
鲁迅先生对“娜拉走后,会怎样”提出了两种可能: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今天在此,幼稚地提出第三种可能:继续前进,因为“狂人”可能会喜欢上求真求知的快乐。
可是,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问题又会出现:随着发现、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人会变得怎样?我还小的时候,妈妈告诉我,地板脏。我求证过,当我赤着脚走上一天的地板,抬起来看,黑如煤炭。因而,“推论”得出,狗也是“脏”的,因此,一直怕狗,怕与它接触,尽管在理性上,深知“万物生而平等”,但情感上始终无法接受狗,称“狗”而非“犬”,足为证。同样,小时候看到新闻报道,是关于飞机失事的,由此,害怕乘坐飞机。尽管我知道,飞机失事的概率十分低。也许,知道得越多,限制越多,“无知者无畏”,也许,就是经这样的推理得出。但,我绝不会选择做“无知者”。9·11灾难发生之时,那些投入救人行动中的人,难道不知道危险吗?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我想,大概可以这样理解:真正决定了一个人走向的因素,主要是两个,一为常识,一为本能。本能也分两部分,一为“生理本能”,一为“继后天训练而成的属于自身的能力”,即对一事作出近乎条件反射的反应,视为“能力”或“本能”。“知道越多,限制越多”的原因,也许,正在于当我们知道的东西越多,经历越丰富,就越相信自己的经验,当新事物出现时,很难及时而准确地作出反应及判断。毕竟,人是很难超越自我经验而存在的。这,也许就是人类的大局限,大悖论,大悲哀所在!我由个人经验所得的“娜拉走后”第三种可能,即为证。
上帝又要发笑了。
可是,还有一堆问题。个人的经验既是人的丰富认知与判断力建立之源,也是人的局限性的根本,那么,是否意味着,最没有经验的时刻就是最没有束缚的时刻?或者说,童年时提出的问题,是否就是一生的局限的边界,所谓“救救孩子”?那么,人,穷尽一生,会有多大进步?人为何而生?
【篇六:狂人日记读后感】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下面,我将对《狂人日记》进行个人化的解读,其中自然有偏颇之处,然而作为一位读者,我想也可以有放肆一下的权力。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过“常人视角”叙述出来的:狂人发病枣旁人侧目枣家人延医救治枣狂人复原。这一层的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因为在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作文
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比如小说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再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
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手房交易定金合同模板大全
- 事业单位临时工劳动合同全文
- KTV服务合同细则
- 二手房转让合同全文
- 个人借款合同范本:个人向个人贷款
- 产业协同发展合同书
- 上海市商业房产租赁合同
- 2025年标准格式代理分销协议书
- 个人与个人借款合同协议书
- 专业IT外包服务合同转让及交接合同2025
- SYT 0447-2014《 埋地钢制管道环氧煤沥青防腐层技术标准》
- 第19章 一次函数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学情分析指导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 电梯结构与原理-第2版-全套课件
- IEC-62368-1-差异分享解读
- SWITCH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1.6金手指127项修改使用说明教程
- 2022-202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下)模拟英语试卷
- 节后复工培训内容五篇
- GB/T 33322-2016橡胶增塑剂芳香基矿物油
- GA 1051-2013枪支弹药专用保险柜
- 某水毁公路维修工程施工方案
- 建设工程监理合同示范文本GF-2018-020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