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第三章_第1页
《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第三章_第2页
《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第三章_第3页
《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第三章_第4页
《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第三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设计一、本章结构及主要变化本章共计25节,由“3.1基本要求”、“3.2设计文件鉴定”、“3.3强度计算”、“3.4锅炉结构的基本要求”、“3.5锅筒(锅壳)、炉胆等壁厚及长度”、“3.6安全水位”、“3.7主要受压元件的连接”、“3.8管孔布置”、“3.9焊缝布置”、“3.10扳边元件直段长度”、“3.11加装套管”、“3.12定期排污管”、“3.13紧急放水装置”、“314水汽取样器和反冲洗系统的设置”、“3.15膨胀指示器”、“3.16与管子焊接的扁钢”、“3.17喷水减温器”、“3.18锅炉启动时省煤器的保护”、“3.19再热器的保护”、“3.20吹灰及灭火装置”、“3.21尾部烟道疏水装置”、“3.22防爆门”、“3.23门孔”、“3.24锅炉钢结构”、“3.25直流电站锅炉特殊规定”组成。本章主要变化为:

增加了设计文件鉴定的要求;

修改了扳边元件直段长度的要求;

主要受压元件的连接中增加了电站锅炉的主要受压元件;

增加了定期排污管、水汽取样器和反冲洗系统的设置规定;

增加了尾部烟道疏水装置设置要求;

增加了锅炉钢结构要求;

增加了直流电站锅炉特殊规定。二、条款说明与解释3.1基本要求锅炉的设计应当符合安全、可靠和节能的要求。取得锅炉制造许可证的单位对其制造的锅炉产品设计质量负责。◆条款说明:修改条款。原条款:《蒸规》第7条《水规》第6条《蒸规》第7条锅炉的设计必须符合安全、可靠的要求。锅炉的结构应符合本规程第四章的要求。锅炉受压元件的强度应按《水管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或《锅壳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进行计算和校核《水规》第6条锅炉的设计必须符合安全、可靠的要求。钢制锅炉受压元件的强度应按GB9222《水管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或JB3622《锅壳式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进行计算和校核。◆条款解释:本条款是关于锅炉设计的原则要求。锅炉设计首先要保证安全、可靠,同时结合当前节能减排降耗的签本国策,还要求尽可能地节能。我国在锅炉制造许可证审查中包括了设计能力的评审内容,而且锅炉制造前要经过设计文件鉴定,不单独设立设计资质的评审和认定,因此取得锅炉制造许可证的单位应对锅炉产品设计质量负责。将原条款中的强度计算内容放入本规程3.3条款中。

3.2设计文件鉴定锅炉本体的设计文件应当经过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设计文件鉴定机构鉴定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条款说明:新增条款◆条款解释:本条款是关于锅炉设计文件的规定。设计质量对于锅炉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对于设计质量的监督审查就显得很有必要。根据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及《锅炉设计文件鉴定管理规则》(TSGG1001-2004)的规定,锅炉设计文件鉴定工作应当在锅炉制造前进行,锅炉制造单位不得将未经鉴定或鉴定未通过的锅炉设计文件用于制造。只有设计文件经过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设计文件鉴定机构鉴定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3.3强度计算3.3.1安全系数的选取强度计算时,确定锅炉承压件材料许用应力的最小安全系数,见表3-1规定。其他设计方法和部件材料安全系数的确定应当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表3-1强度计算安全系数材料(板、锻件、管)安全系数室温下的抗拉强度Rm设计温度下的屈服强度Relt(Rp0.2t)(注3-1)设计温度下持久强度极限平均值RDt(注3-2)设计温度下蠕变极限平均值(每1000h蠕变率为0.01%的)Rnt碳素钢和低合金钢nb≥2.7ns≥1.5nd≥1.5nn≥1.0高合金钢nb≥2.7ns≥1.5nd≥1.5nn≥1.0注3-1:如果产品标准允许采用Rp1.0t,则可以选用该值计算其许用应力。注3-2:RDt指1.0×105h持久强度极限值。◆条款说明:新增条款◆条款解释:本条款是关于确定锅炉承压件材料许用应力时选取材料安全系数的规定。锅炉承压件材料许用应力是锅炉承压件强度计算所依据的基础数据,而材料许用应力的确定又直接和所选用的材料安全系数有关。《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作为政府法规,有必要对材料安全系数作出强制性规定,不允许随意选用。《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作为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标准的上位法,对材料安全系数作出规定,也为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标准所规定的材料安全系数提供了出处和法律依据。3.3.2强度计算标准锅炉本体受压元件的强度可以按照GB/T9222《水管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或者GB/T16508《锅壳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进行计算和校核。当采用试验或者其他计算方法确定锅炉受压元件强度时,应当按照本规程1.6的规定执行。A级锅炉范围内管道强度可按照DL/T5054《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设计技术规定》进行计算;B级及以下锅炉范围内管道强度可按照GB50316《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进行计算。

◆条款说明:修改条款原条款:《蒸规》第7条;《水规》第6条《蒸规》第7条锅炉的设计必须符合安全、可靠的要求。锅炉的结构应符合本规程第四章的要求。锅炉受压元件的强度应按《水管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或《锅壳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进行计算和校核。《水规》第6条锅炉的设计必须符合安全、可靠的要求。钢制锅炉受压元件的强度应按GB9222《水管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或JB3622《锅壳式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进行计算和校核。◆条款解释:本条款是关于设计所依据的强度计算标准的规定。目前,我国的锅炉受压元件的强度计算标准分为水管锅炉和锅壳锅炉两种,两强度计算标准中相同的受压元件的计算公式完全一样,仅仅是在一些系数的选取上有些差异,这些差异也是技术政策的规定,而不是理论上的差异。由于本规程的适用范围包括主给水管道、主蒸汽管道、再热蒸汽管道等,因此增加了关于锅炉管道强度计算的两个标准。考虑到科技进步,近年来各种强度计算的核定方法都有了较快的发展,许多强度核定方法比传统的核定方法更加精准,因此增加了试验方法或其他计算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应力验证法、屈服验证法、爆破验证法、应力分析验证法等。但是考虑到目前各种方法尚缺统一标准以及各单位实际技术水平的差异,因此当采用这些方法时,需要按照本规程第1.6条的规定执行,即提交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委员会评审。3.4锅炉结构的基本要求(1)各受压部件应当有足够的强度;(2)受压元件结构的形式,开孔和焊缝的布置应当尽量避免或者减少复合应力和应力集中;(3)锅炉水循环系统应当能够保证锅炉在设计负荷变化范围内水循环的可靠性,保证所有受热面都得到可靠的冷却。受热面布置时,应当合理地分配介质流量,尽量减小热偏差;(4)炉膛和燃烧设备的结构以及布置、燃烧方式应当与所设计的燃料相适应,并且防止炉膛结渣或者结焦;(5)非受热面的元件,壁温可能超过该元件所用材料的许用温度时,应当采取冷却或者绝热措施;(6)各部件在运行时应当能够按照设计预定方向自由膨胀;(7)承重结构在承受设计载荷时应当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及防腐蚀性;(8)炉膛、包墙及烟道的结构应当有足够的承载能力;(9)炉墙应当具有良好的绝热和密封性;(10)便于安装、运行操作、检修和清洗内外部。◆条款说明:修改条款原条款:《蒸规》第34、41条《水规》第24、29条.《蒸规》第34条锅炉结构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各部分在运行时应能按设计预定方向自由膨胀;

2.保证各循环回路的水循环正常,所有受热面都应得到可靠的冷却;3.各受压部件应有足够的强度;4.受压元、部件结构的形式、开孔和焊缝的布置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复合应力和应力集中;5.水冷壁炉膛的结构应有足够的承载能力;6.炉墙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7.承重结构在承受设计载荷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及防腐蚀性;8.便于安装、运行操作、检修和清洗内外部;9.燃煤粉的锅炉,其炉膛和燃烧器的结构及布置应与所设计的煤种相适应,并防止炉膛结渣或结焦。《蒸规》第41条凡属非受热面的元件,如由于冷却不够,壁温可能超过该元件所用材料的许用温度时,应予绝热。《水规》第24条钢制锅炉的结构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设计时必须考虑结构各部分在运行时的热膨胀;(2)锅炉各部分受热面应得到可靠的冷却并防止汽化、炉膛内各受热面管的外径应大于38mm;(3)锅炉各受压部件应有足够的强度。受压元、部件结构的形式、开孔和焊缝的布置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复合应力和应力集中;(4)锅炉必须装有可靠的安全保护设施;(5)锅炉的打破常规结构应利于排污;(6)锅炉的炉膛结构应有足够的承压能力和可告的防爆措施,并应有良好的密封性;(7)锅米承重结构在承受设计载茶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及防腐蚀性;(8)锅炉结构应便于安装、运行操作、检修和清洗内外部。《水规》第29条一切不作为受热面的元件,由于冷却不够,壁温超过该元件所用材料的许用温度时,应予绝热。◆条款解释:本条款是对锅炉结构的基本要求。本节主要修改内容。(1)明确了在锅炉设计负荷变化范围内,水循环系统应当能够保证锅炉水循环的可靠性,若超出了设计负荷变化范围,锅炉水循环的可靠性就难以保证了。(2)原规程只要求水冷壁炉膛要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对包墙及锅炉尾部烟道未作要求。从保证锅炉运行安全考虑,包墙及锅炉尾部烟道应和水冷壁炉膛一样,也要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因此,新规程增加了对包墙及尾部烟道结构要有足够的承载能力的要求。(3)将原规程单列的《蒸规》第41条、《水规》第29条(对于非受热面的元件的要求)内容改写后纳入本条款。(4)将热水锅炉与蒸汽锅炉有共性的要求也在本条款统一要求,如热膨胀问题、强度问题、炉膛承压、承重结构、炉墙密封等。(5)对热水锅炉中防止汽化、排污和安全保护等要求放在本规程第十章中。下面按照本节中内容逐款进行解释。(1)锅炉受压部件应有足够的强度。锅炉是承受内压的特种设备,若锅炉设计、运行和使用不当,锅炉将具有爆炸的危险性。锅炉受压部件应有足够的强度,是保证锅炉安全运行和使用的基本要求。所谓受压部件有足够的强度,就是在锅炉设计时,必须按照现行的锅炉

强度计算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锅炉受压元件的强度计算,选取足够的受压元件材料厚度,确保锅炉在设计条件下安全运行和使用。目前,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都制定有相应的锅炉强度计算标准。同一锅炉受压元件,在相同的工作状态下,由于设计时使用的强度计算标准不同,所选用的材料厚度很可能就不同。因此,所谓受压部件有足够的强度,是相对于锅炉设计时所选用的强度计算标准而言的。(2)锅炉的结构形式应尽量减小复合应力或应力集中。由于锅炉结构所需,锅炉受压元件出现应力的叠加(复合应力)和应力集中是不可避免的。如常见的受压元件开孔,由于结构连续性遭到破坏,在孔边必然要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因此,在锅炉设计和制造时,应采取必要措施尽可能减小应力集中。为了防止开孔产生的附加应力与其他应力叠加,本规程和有关标准都对锅炉受压元件的开孔位置作出了规定和限制。同样,为了防止焊接残余应力与其他应力叠加,本规程和有关标准关于锅炉受压元件焊缝的布置也有相应的规定和限制。(3)锅炉各受热面在锅炉运行时应得到可靠的冷却。锅炉运行时各受热面必须得到可靠而有效的冷却,这是能够保证锅炉安全运行的前提。为了保证受热面得到可靠冷却,锅炉设计时要使各受热面内工质有足够的流速,以使加强工质对受热面的冷却效果,从而将金属壁温控制在材料允许的适用温度之内。锅炉设计时还要选取适当的烟气流速,使其不能过高。提高烟气流速虽然可以增残烟气时受热面管壁的对流传热效果,但也不宜过高。过高的烟气流速不仅增加了管壁的磨损,同时也会导致管壁金属温度的升高,不利于锅炉安全运行。对于一些小型水管锅炉和火管锅炉,设计时要保证其最高火界低于最低安全水位,以保证受热面始终得到可靠冷却。如果受热面金属未能得到可靠的冷却,将会导致受热面金属管壁超出其适用温度范围,金属材料将会因壁温过热而导致材料金相组织发生变化,力学性能下降,从而影响锅炉使用寿命,甚至发生锅炉事故。(4)炉膛和燃烧设备的结构以及布置、燃烧方式应当与所设计的燃料相适应。本条款主要是针对煤粉锅炉而言,提出了关于燃烧方式、炉膛及燃烧器结构和布置要与所用燃料相匹配的原则要求。同时燃煤粉的锅炉还要防止结焦或结渣。该条款的提出是基于1993年3月10日浙江宁波某电厂的锅炉爆炸事故。1993年3月10日,浙江宁波某电厂600MW锅炉机组发生特大锅炉炉膛爆炸事故,造成23人死亡,8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780多万元,导致华东地区一段时期供电紧张。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所用燃科与燃烧方式、炉膛及燃烧器结构和布置不相匹配,造成炉膛严重结焦,炉膛上部屏式过热器处结焦后巨大焦块坠落,将炉底冷灰斗水冷壁管子砸破,大量高温高压水蒸气瞬间急速泄出,造成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就在同一电厂,不同锅炉厂家设计制造的相同型号的锅炉,由于炉膛结构和燃烧器布置不同,对燃煤煤种的适应性较强,锅炉运行状况正常,就没有严重的结渣和结焦问题发生。由此可知,炉膛和燃烧设备的结构以及布置、燃烧方式应当与所设计的燃料相适应,是多么的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鉴于此事故,在96版《蒸规》修订时特意增加了此条款。(5)锅炉本体中除了受热面元件外,还有许多非受热面元件,如水冷壁的吊架,过热器的吊架和梳形板、省煤器的支撑梁、吹灰器等,在锅炉运行时也将会受到火焰或高温烟气的加热。这些非受热面元件的壁温如果超过所用材料的适用温度,不仅将会影响这些元件的使用寿命,而且因这些非受热面元件的损坏也会导致受热面元

件发生事故。锅炉运行时,这些元件不可能直接受到锅炉工质的冷却,虽然也可对其采取其他冷却方式进行冷却.但是如果冷却效果不好,也将会使金属壁温超过材料的适用温度。因此,对于这些受热的非受热面元件,应当尽可能采取绝热措施。(6)物体热胀冷缩,是其基本特性之一。锅炉运行时,炉内部件将会受到火焰、高温烟气的加热,炉外部件虽然不会接触到火焰或者烟气,但是如炉外管道等部件仍然会受到管内介质的加热而壁温升高。因此,在进行锅炉结构设计时必须考虑各部件受热膨胀的问题,而且应当明确设定其膨胀方向。当锅炉受压元件热膨胀受阻时,因其自由膨胀受到限制,受压元件中将会产生附加热应力,从而改变了受压元件的工作状态。在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设计计算时,必须考虑这一附加热应力。锅炉设计时,应当明确设定受压元件的膨胀方向,尽可能使其受热后能够自由膨胀或者尽量减小对其热膨胀的限制,以便降低附加热应力。锅炉受压元件受热时很难做到完全的自由膨胀,电站锅炉设计时一般还要进行受热面和管道系统受热后的应力分析计算,以确保锅炉安全运行。1980年版及以前的规程均是规定受热自由膨胀,显然是难以真正做到的。1987年版及以后规程才明确了按设计预定方向自由膨胀。(7)锅炉承重结构,如钢结构是锅炉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型电站锅炉的钢结构己是近百米之高的庞然大物,锅炉本体总重已达万吨,全部要悬吊于锅炉钢架之上,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及防腐蚀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8)炉膛、包墙及烟道结构应有足够的承载能力。炉膛,尤其是由水冷壁管组成的煤粉锅炉炉膛,必须有足够的承载能力,以防炉膛在非正常燃烧工况下一旦发生煤粉爆燃时,可以减轻对炉膛的破坏程度。由包墙过热器管所组成的锅炉侧墙及锅炉顶棚,当炉膛出现爆燃事故时,也将受到巨大冲击力,当然也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随着锅炉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电站锅炉尾部还要加装脱硫和脱硝装置等设备,这些环保装置运行时,将会给锅炉炉膛和烟道造成较大的负压,这一情况也要求炉膛、包墙和烟道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承受因炉内负压而产生的炉外压力。炉膛设计承压能力应按有关规程和技术标准确定。对于机组容量大于等于300MW的电站锅炉,炉膛设计承压能力应大于等于5.8kPa,瞬间最大承压能力为士8.7kPa。(9)炉墙应有良好的绝热和密封性。炉墙具有及好的绝热性,可有效地减少锅炉散热损失,从而降低散热损失对锅炉热效率的影响。炉墙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对于处于负压运行状态的锅炉尾部烟道,可有效防止炉外空气向炉内漏风,避免或降低炉内漏风对锅炉热效率的影响。对于处于正压运行状态下的炉膛和炉墙,因密封性能不好可能导致高温火焰或烟气向炉外泄漏,将会危及锅炉运行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炉墙必须要具有良好的绝热和密封性。(10)锅炉的结构应便于安装、运行操作、检修和清洗内外部。为此,需要设置尺寸规格合适的、数量足够的各类门孔,设置运行操作平台和扶梯。设计时尤其要注意锅炉管道和锅炉钢架的梁、柱、平台等的布置不要妨碍各类门孔的正常使用。3.5锅筒(锅壳)、炉胆等壁厚及长度3.5.1水管锅炉锅筒壁厚锅筒的取用壁厚应当不小于6mm。3.5.2锅壳锅炉壁厚及炉胆长度(1)锅壳内径大于1000mm时锅壳筒体的取用壁厚应当不小于6mm;当锅壳内径不超过1000mm时,锅壳筒体的取用壁厚应当不小干4mm;

◆条款说明:保留条款。原条款:《蒸规》第36、37条(略)。◆条款解释:本条款是对锅炉锅筒(壳)筒体最小取用壁厚的规定。最小壁厚的限制主要考虑筒体失稳的问题,同时也兼顾加工和腐蚀裕量的要求。如果锅筒工作压力较低,筒体强度计算的结果可能是设计所需壁厚很薄,也可以确保锅炉运行安全。但是,如果筒体壁厚太薄,将导致筒体整体稳定性不好,也会影响锅炉的安全正常运行。因此,规程对筒体最小壁厚作出了限制。当强度计算所得壁厚小于最小壁厚时,设计取用壁厚也不得小于规程规定的最小壁厚。最小壁厚数值为经验数值,同时与国外规范基本一致。原规程中第36条“当受热面管与锅筒采用胀接连接时,锅筒筒体的取用壁厚不得小于12mm”的要求经改写后,纳入到了新规程第3.5.3条。(2)锅壳锅炉的炉胆内径应当不超过1800mm,其取用壁厚应当不小于8mm,并且不大于22mm;当炉胆内径小于或者等于400mm时,其取用壁厚应当不小于6mm;卧式内燃锅炉的回燃室筒体的取用壁厚应当不小于10mm,并且不大于35mm;(3)卧式锅壳锅炉平直炉胆的计算长度应当不超过2000mm,如果炉胆两端与管板扳边对接连接时,平直炉胆的计算长度可以放大至3000mm。◆条款说明:保留条款。原条款:《蒸规》第38条(略)。◆条款解释:此两条款是对锅壳锅炉高温区部件主要几何尺寸的规定。本条款限制了高温区部件的最大、最小壁厚。关于限制最小壁厚的原因前面已经讲过,主要考虑部件失稳的问题,而最大壁厚的限制,主要是考虑了高温区温差应力过大的问题。锅炉运行时,炉胆内壁由于直接和火焰或高温烟气接触,壁温较高,而炉胆外壁由于介质的冷却作用,壁温相对较低。随着炉胆壁厚的增大,这种存在于炉胆内外壁之间的壁温差也将随之增大.将会不可避免地在筒壁上产生过大的温差应力,造成部件损坏。本规程参考了英国标准BS2790、德国TRD和ISO5730的规定,给出了承受外压的炉胆其最大壁厚不应超过22mm,回燃室不超过35mm。考虑到炉胆直径越大,其稳定性越差,同时,在相同的工作状态下,炉胆直径越大,强度计算其所需筒体厚度也就越大,其厚度有可能超过最大壁厚的限制。再考虑到保证燃烧稳定的需要,燃烧器与炉胆尺寸应相互匹配,参考ISO5730和我国GB/T16508-1996标准的有关规定,本规程规定炉胆的最大内径不超过1800mm。根据经验数值,本规程规定:对于承受外压的炉胆、回燃室的最小壁厚分别应不小于8mm和l0mm。当炉胆的回燃室内径小于或等于400mm时,最小壁厚不应小于6mm。炉胆长度的有关规定主要是考虑热膨胀的问题,炉胆直接和火焰接触,相应的金属壁温和受热伸长量也较大,将在炉胆与管板连接处产生附加热应力。为避免该附加热应力过大,对炉胆的计算长度应当予以限制。国外有关锅炉规范对平直炉胆的计算长度也有限制,但是具体规定不完全一样。如:英国标准BS2790和ISO5730规定.除了回燃式平直炉胆外,其计算长度不超过3000mm。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平直炉胆的计算长度不超过2000mm,如果炉胆两端与管板扳边对接连接时,平直炉胆的计算长度不超过3000mm限制要求。

3.5.3胀接连接的锅筒(锅壳)的筒体、管板胀接连接的锅筒(锅壳)的筒体、管板的取用壁厚应当侧不小于12mm。外径大于89mm的管子不应采用胀接。◆条款说明:修改条款。原条款:《蒸规》第124条《蒸规》第124条胀接管子的锅筒(锅壳)和管板的厚度应不小于12mm。胀接管孔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9mm。外径大于102mm的管子不宜采用胀接。◆条款解释:本条款是对胀管管径及筒体壁厚的规定。(1)管子胀接时,管壁将会出现塑性变形,但管孔产生的却是弹性变形。胀管结束后,发生弹性变形的管孔要恢复原位,而发生塑性变形的管壁则不能复位,致使管孔和管壁间存留了较大的径向残余应力,因此二者间也就产生了足够大的摩擦力,将管子牢牢固定在管孔中。当然,摩擦力的大小与径向残余应力大小有关,同时也与管板的厚度有关。在孔径相同的条件下,管板厚度越大,自然摩擦力也就越大,管子胀接也就更加牢固。反之,管板太薄,所产生的摩擦力过小,将难以保证胀接质量。所以,根据生产实际经验,规程规定,当管子与筒体或管板采用胀接连接时,筒体或管板的厚度不应小于12mm。(2)《蒸规》第124条规定管子外径大于102mm时不宜采用胀接方法,这是参照前苏联1973年版锅炉规程规定而提出的。管子外径越大,所需要的胀接力也就越大,不易保证胀接质量。鉴于我国国情,采用胀接方法的低、中压锅炉罕见使用外径等于102mm的管子,也缺乏这一规格的管材,因此新规程在不改变原规程本意的前提下,以常见的外径89mm的管子划界,规定“外径大于89mm的管子不应当采用胀接(3)原条款“胀接管孔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9mm”的规定并入新规程第3.8.13.6安全水位(1)水管锅炉锅筒的最低安全水位,应当能够保证下降管可靠供水;(2)锅壳锅炉的最低安全水位,应当高于最高火界100mm;对于内径小于或者等于1500mm卧式锅壳锅炉的最低安全水位,应当高于最高火界75mm;(3)锅炉的最低及最高安全水位应当在图样上标明;(4)直读式水位计和水位示控装置开孔位置,应当保证该装置的示控范围包括最高、最低安全水位。◆条款说明:修改条款。原条款:《蒸规》第40条。《蒸规》第40条水管锅炉锅筒的最低安全水位,应能保证下降管可靠供水。锅壳锅炉的最低安全水位,应高于最高火界100mm。对于直径小于或等于150mm的卧式锅壳锅炉的最低安全水位,应高于最高火界75mm。锅炉的最低安全水位应在图样上标明。◆条款解释:本条款是对安全水位的规定。确定最低安全水位是为了保证锅炉受热面在锅炉运行时能够得到可靠冷却,避免由于冷却不足造成金属材料过热。

(1)对于水管锅炉,锅筒最低安全水位在下降管管口上方应保持有足够的高度。主要是

考虑下降管管口的抽吸作用,可能导致蒸汽带入下降管中,降低循环压差,严重时,可导致水冷壁传热恶化,甚至发生水冷壁爆管事故。根据锅炉设计规范,锅筒最低安全水位至下降管入口处的高度计算公式:h≥1.5WO2/2g式中h—最低安全水位至下降管入口处的高度,m;WO—下降管中水的流速,m/s;g—重力加速度,9.8m/s2。(2)对于锅壳式锅炉安全水位的要求主要是考虑到安全降水时间,即从锅炉出现最低安全水位到锅炉操作人员发现并开始补水,有一定的处理时间,锅炉内的水位不至于由于贯性蒸发而降低到最高火界以下,烧坏受热面。锅壳中受热面直接受烟气或火焰加热,可能露出水面而得不到锅水有效冷却,壁温将会迅速上升,超过材料的最高允许使用温度,这些部位统称为火界,而其中的最高点称为最高火界。(3)除了原有的“锅炉最低安全水位应在图样上标明”外,又增加了锅炉的最高安全水位也应在图样上标明的要求。因为水位过高,会恶化蒸汽品质,不仅影响锅炉安全、经济运行,而且电站锅炉蒸汽品质恶化还会对汽轮机的正常运行带来危害。(4)增加了对直读式水位计示控范围的要求。就地的直读式水位仪表的开孔位置应当能保证该装置的示控范围包括最高、最低安全水位,即上开孔位置要高于最高安全水位,下开孔位置要低于最低安全水位,确保最高、最低安全水位都能够在仪表上显露出来,以避免造成假水位。3.7主要受压元件的连接3.7.1基本要求(1)锅炉主要受压元件的主焊缝〔包括锅筒(锅壳)、集箱、炉胆、回燃室以及电站锅炉启动(汽水)分离器、集中下降管、汽水管道的纵向和环向焊缝,封头、管板、炉胆顶和下脚圈等的拼接焊缝〕应当采用全焊透的对接接头。(2)锅壳锅炉的拉撑件不应当采用拼接。◆条款说明:修改条款。原条款:《蒸规》第47、56条;《水规》第30条。《蒸规》第47条锅炉主要受压元件的主焊缝〔锅筒(锅壳)、炉胆、回燃室以及集箱的纵向和环向焊缝,封头、管板、炉胆顶和下脚圈的拼接焊缝等〕应采用全焊透的对接焊接。《蒸规》第55条锅壳锅炉的拉撑件不应采用拼接。《水规》第30条锅炉主要受压元件的主焊缝(锅筒、炉胆和集箱的纵向和环向焊缝,封头、管板、下脚圈的拼接焊缝等)应采用全焊透的对接焊接。◆条款解释:本条款是对锅炉主要受压元件主焊缝以及拉撑件拼接的规定。(1)对主焊缝形式的规定,即主要受压部件的主要焊缝应采用全焊透的对接接头。①明确了锅炉主要受压部件包括:锅筒(锅壳)、集箱、炉胆、回燃室以及电站锅炉汽水分离器、集中下降管、汽水管道的纵向和环向焊缝,封头、管板、炉胆顶和下脚圈等。在《蒸规》基础上,主要受压部件中增加了电站锅炉集中下降管、汽水管道以及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电站锅炉启动〔汽水)分离器等主要受压部件。

②主焊缝包括纵向和环向焊缝以及拼接焊缝。锅炉主要受压部件是组成锅炉的最重要的部件,必须要保证这些部件的主要焊缝的焊接质量。对接接头主要承受拉应力,受力状况较好,加之焊缝得以全焊透,更进一步增强了锅炉运行的安全性。采用对接接头形式也便于对焊缝的无损检测,利于确保焊接质量。(2)锅壳式锅炉的拉撑件,包括板拉撑、杆拉撑及管拉撑。拉撑件是强度计算中重要的承载元件,如果拉撑件采用拼接,容易发生质量问题,历史上也发生过此类事故。因此,规定拉撑件不得采用拼接。3.7.2T形接头的连接对于额定工作压力不大于2.5MPa的卧式内燃锅炉以及贯流式锅炉,工作环境烟温小于或者等于600℃(1)焊缝采用全焊透的接头型式、并且坡口经过机械加;(2)卧式内燃锅炉锅壳、炉胆的管板与筒体的连接应当采用插入式结构;(3)T形接头连接部位的焊缝厚度不小于管板〔盖板〕的壁厚,并且其焊缝背部能够封焊的部位均应当封焊,不能够封焊的部位应当采用氩弧焊打底,并且保证焊透;(4)T形接头连接部位的焊缝按照NB/T47013(JB/T473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的有关要求进行超声检测。◆条款说明之修改条款原条款:《蒸规》第48条、《水规》第四章三。《蒸规》第48条额定蒸汽压力小于或等于1.6MPa的卧式内燃锅壳锅炉除炉胆与回燃室(湿背式)、炉胆与后管板(干背式)、炉胆与前管板(回燃式)(如图4-1)的连接处以外,在符合下列要求的情况下,其管板与炉胆、锅壳可采用T形接头的对接连接,但不得采用搭接连接。1.必须采用全焊透的接头型式,且坡口经机械加工;2.管板与锅壳、炉胆的连接焊缝应全部位于锅壳、炉胆的简体上;3.T形接头连接部位的焊缝厚度应不小于管板的壁厚且其焊缝背部能封焊的部件均应封焊,不能封焊的部位应采用氩弧焊打底,并保证焊透;4.T形接头连接部位的焊缝应按有关规定进行超声波探伤。凡采用T形接头连接的锅炉制造单位,对持有D级及其以上锅炉制造许可证的,应经省级安全监察机构批准;对持有E1级或E2级锅炉制造许可证的,应经劳动部安全监察机构批准。《水规》第四章三对于卧式内燃锅壳热水锅炉,其炉胆与管板、锅壳采用T形接头连接的有关要求应符合《蒸汽锅炉安全投术监察规程》第48条、77条、84条的规定。◆条款解释:本条款是对采用注形接头连接的规定。(1)T形接头连接由于其对制造工装要求简单,制造成本较低,因而在国外锅炉生产中应用较广泛。有的国家锅炉规范,如美国的ASMECODE、英国的BS2790、国际标准ISO5730等对这种连接形式所适用部位并未限制,但对结构尺寸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确保在锅炉运行中这些部位得到可靠的冷却。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制造需要以及与国际接轨,96《蒸规》增加了工作压力不超过1.6MPa的卧式内燃锅炉可以采用T形接头连接。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对卧式内燃锅炉以及贯流式锅炉烟温小于等于600℃的连接部位

采用T形接头焊接的经验和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因此本次修改将适用压力范围提至2.5MPa,同时增加了贯流式锅炉。但考虑到高温烟区热负荷较大,产生的热应力也较大,T形接头处应力状态复杂,二次应力较大,加上其相对于对接接头焊接质量较难控制,特别是我国锅炉的具体使用状况,因此高温烟区仍不允许采用这种接头形式。(2)采用T形接头形式应满足的条件。①必须采用全焊透的接头形式,且坡口需机械加工。T形接头形式的受力状态比对接接头受力状态要差,主要承受的是弯曲应力,而弯曲应力对连接处应力疲劳的影响远比拉应力、剪切应力大得多。如果T形接头采用了非焊透的形式,在反复弯曲应力作用下,接头处容易产生裂纹并逐渐扩展,最终导致锅炉事故。机械加工的焊接坡口,几何尺寸和形状标准统一,有利于保证焊接质量。②卧式内燃锅炉锅壳、炉胆的管板与筒体的连接应当采用插入式的结构,利于保证焊接质量,使得连接更加牢固可靠。③连接部位焊缝的厚度应不小于管板的厚度,这是为了保证焊缝与管板等强度;焊缝背部能封焊的部位均要封焊,不能封焊的部位应采用氩弧焊打底,以保证焊透。背部封焊以减小焊缝根部的应力,不能封焊的部位采用氩弧焊打底,保证焊透,提高焊缝承受弯曲应力的能力④连接部位应按NB/T47013(JB/T473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有关规定进行超声波检测。由于受结构的限制,T形接头只能采用超声波探伤方法进行检验其焊接质量。(3)明确了T形接头焊缝超声波检测依据的标准。原规程没有明确T形接头焊缝超声波检测依据的标准,依据特种设备局最新文件《关于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质检办特函[2006]144号)中规定,自该通知发布之日起(2006年3月27日)半年内,将原规程引用的GB3323-1987《钢溶化焊接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等无损检测标准过渡为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标准,即现在的NB/T47013标准。3.7.3管接头与锅筒(锅壳)、集箱、管道的连接管接头与锅筒(锅壳)、集箱、管道的连接,在以下情况下应当采用全焊透的接头形式:(1)强度计算中,开孔需要以管接头进行强度补强时;(2)A级高压及以上锅炉管接头外径大于76mm时;(3)A级锅炉集中下降管管接头;(4)下降管或者其管接头与集箱连接时(外径小于或者等于l08mm,且采用插人式结构的下降管除外)。◆条款说明:修改条款原条款:《蒸规》第49条《蒸规》第49条锅炉的下降管与集箱连接时,应在管端或集箱上开全焊透型坡口。当下降管的外径小于或等于108MM且采用插入式结构时可不开坡口。对于额定蒸汽压力大于或等于3.8MPa的锅炉,集中下降管管接头与筒体和集箱的连接必须采用全焊透的接头型式,焊接时要保证焊透。额定蒸汽压力大于或等于9.8MPa的锅炉,管子或管接头与锅筒、集箱、管道连接时,应在管端或锅筒、集箱、管道上开全焊透型坡口(长管接头除外)。◆条款解释:本条款是对管子(管接头)与筒体和集箱连接结构形式的规定。(1)当开孔需要用管接头富裕厚度进行强度补强时,应当采用全焊透的接头形式,这与

GB/T9222水管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开孔补强用的管接头,其连接焊缝采用全焊透结构,有利于管接头与筒体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管接头满足强度计算需要之外的多余壁厚,才能更好发挥对管孔的补强作用。非补强用的管接头角焊缝按JB/T6734锅炉角焊缝强度计算方法进行强度验算合格即可,不应当再强求坡口形式和全焊透与否。显然,新规程作此修改,较之原规程更加科学而合理。(2)对于A级高压及以上锅炉,要求外径大于76mm的管接头采用全焊透的接头形式。对于集箱上大量的外径小于或等于76mm的成排密集小直径管接头,若要求采用全焊透的接头形式,无论采用手工氩弧焊或内孔自动氩弧焊,现有的装备和技术能力均难以完全满足要求。我国锅炉制造的现实情况是多采用插入式的管接头,多年的运行使用经验也证明了能够保证锅炉运行安全。此外国际上《蒸规》第49条在要求采用全焊透接头形式的同时,特意强调了“长管接头除外”,因为根本就无法实施长管接头的全焊透焊接。近年来,A级高压以上电站锅炉因结构需要或为了减少工地组装工作量,大量受热面集箱采用了长管接头结构.甚至受热面管排直接同集箱焊接。和此一来,同一个管接头,若做成短管接头就要求全焊透、若做成长管接头就可以不要求全焊透,这就说明了‘全焊透”可有可无,并非必须。显然,原规程条文规定欠科学严谨,逻辑性也不强。(3)A级锅炉下降管是极为重要的受压部件,并且其外径都较大,也便于对共实施全焊透。因此,下降管管接头与锅筒、集箱连接的接头形式应当采用全焊透的接头形式。(4)对于低压锅炉,下降管与锅筒的连接,一般采用插入式,可以进行双面焊接。但对于集箱,当采用插入式时无法进行欢面焊接,所以要求在集箱上开全焊透型坡口。当下降管的外径小于或者等于108mm时,如采用插入式,由于管径较小,在集箱上可不开全焊透型坡口,实践证明,也未发生过事故。在任何情况下,当下降管与集箱采用骑座式连接时,必须采用全焊透的接头形式。3.7.4A级锅炉外径小于32m的排气、疏水、排污和取样管等管接头与锅筒(锅壳)、集箱、管道相连接时,应当采用厚壁管接头。◆条款说明:新增条款。◆条款解释:本条款是对非受热面小口径管接头结构的规定。外径小于32mm的排气、疏水、排污和取样管等管接头,因其管径太小、刚性较差,且大多单独处于筒体或集箱的某一位置,在制造、运输及安装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发生碰撞变形。此外,由于此类小口径管子管线较长.柔性很大,致使锅炉运行时管线频繁振动,很容易造成管接头根部疲劳损坏。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因此需要采用超出管接头强度需要壁厚的厚壁管接头以提高其刚性。3.8管孔布置3.8.1胀接管孔(1)胀接管孔间的净距离不小于19mm;(2)胀接管孔中心与焊缝边缘以及管板扳边起点的距离不小于0.8d(d为管孔直径,mm),并且不小于0.5d+12mm;

(3)胀接管孔不应当开在锅筒筒体的纵向焊缝上;同时亦应当避免开在环向焊缝上;对于环向焊缝,如果结构设计不能够避免时,在管孔周围60mm(如果管孔直径大于60mm则取孔径值)范围内的焊缝经过射线或者超声检测合格,并且焊缝在管孔边缘上不存在夹渣缺陷,对开孔部位的焊缝内外表面进行磨平且将受压部件整体热处理后,可以在环向焊缝上开胀接管孔。3.8.2焊接管孔集中下降管的管孔不应当开在焊缝上。其他焊接管孔亦应当避免开在焊缝及其热影响区上。如果结构设计不能够避免时,在管孔周围60mm(如果管孔直径大于60mm,则取孔径值)范围内的焊缝经过射线或者超声检测合格,并且焊缝在管孔边缘上不存在夹渣缺陷,管接头焊后经过热处理消除应力的情况下,可以在焊缝及其热影响区上开焊接管孔。◆条款说明:修改条款。原条款:《蒸规》第51、124条:《水规》第四章一、第38条。《蒸规》第51条受压元件上管孔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胀接管孔中心与焊缝边缘及管板扳边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0.8d(d为管孔直径),且不小于0.5d+12mm。胀接管孔不得开在锅筒筒体的纵向焊缝上,同时亦应避免开在环焊缝上。如结构设计不能避免时,在管孔周围60mm(若管孔直径大于60mm,则取孔径值)范围内的焊缝经射线探伤合格,且焊缝在管孔边缘上不存在夹渣,并对开孔部位的焊缝内外表面进行磨平和将受压部件整体热处理后,方可在环向焊缝上开胀接管孔。2.集中下降管的管孔不得开在焊缝上。其他焊接管孔亦应避免开在焊缝上及其热影响区。如不能避免时,在管孔周围60mm(若管孔直径大于60mm,则取孔径值)范围内的焊缝经射线或超声波探伤合格,并且焊缝在管孔边缘上不存在夹渣,管接头焊后经热处理消除应力的情况下,方可在焊缝上及热影响区开孔。《蒸规》第124条胀接管子的锅筒(锅壳)和管板的厚度应不小于12mm。胀接管孔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9mm。外径大于102mm的管子不宜采用胀接。《水规》第四章一、受压元件上开胀接管孔应符合《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第51条的规定。《水规》第38条受压元件上管孔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胀接管孔不得开在焊缝上。胀接管孔中心与焊缝边缘及管板扳边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0.8d(d为管孔直径),且不小于0.5+12mm。(2)焊接管孔应尽量避免开在焊缝上,并避免管孔焊缝与邻焊缝的热影响区互相重合。不能避免时,在管孔周围60mm(若管直径大于60mm,则取孔径值)范围内的焊缝经射线探伤合格(标准按本规程第64条),并且焊缝在管孔边缘上不存在夹渣,方可在焊缝上及其附近开孔。对于额定出口热水温度高于或等于120℃的锅炉,焊缝上的管接头在焊接后应进行消除应力热处理。◆条款解释:本条款是对管孔布置的规定。增加了焊缝上开胀接管孔可以采用超声检测的方法1.关于胀接管孔的布置。(1)胀接管孔间的净距离应不小于19mm,主要考虑两个胀接管孔之间保持足够的距离,防止胀接相邻两孔之间残余应力互相干扰,影响胀接质量,19mm是经验

《蒸规》第124条的规定是“胀接管孔间的距离不小于19mm”,将此内容并入本条款。由于原条款“孔间的距离”没有明确是指孔中心之间距还是孔边缘之间距,因此新规程特意明确是“孔间的净距离”(2)胀接管孔中心与焊缝边缘、管板扳边起点要有一定的距离,可避免胀接形成的残余应力与焊缝、管板扳边起点处因焊接或加工所引起的附加应力叠加。胀接是利用在胀接过程中形成的径向残余应力而将管子与筒体(管板)牢牢固定,如果径向残余反力与其他附加应力叠加,就可能影响胀接质量。胀接管孔与焊缝边缘留有一定距离,也是为了避开焊缝热影响区。距离不小于0.8d且不小于0.5d+12mm是我国成熟的经验数值。(3)原则上不主张在筒体环焊缝上开胀接管孔,如果结构设计无法避免时,由于筒体工作时环焊缝应力远小于纵焊缝应力,所以允许有条件在环焊缝上胀接管孔。这条规定起源于北京巴威公司引进FM锅炉(双锅筒纵置D形布置)。由于该锅炉后部布置大量的受热面管子,这种结构条件下,无论从设计到实际工艺,都无法避免焊缝上开胀接管孔,因此当时按照引进的工艺要求,进行了相反的实验验证,证明是可行的,所以,规程增加了焊缝上开胀接管孔的内容,同时提出了相应的附加条件。本次修订增加了开孔前胀接管孔周围可以采用超声检侧的方法,主要是考虑超声检测技术水平已经有了大幅提高,只要能达到相应的检测目的,采用射线和超声检测都是可行的。考虑到焊接和胀接应力的叠加,因而本规程规定需要在环焊缝上开胀接管孔,应将筒体进行整体热处理。2.关于焊接管孔的布置。(1)集中下降管是电站锅炉重要的承压部件,其管孔直径较大,开在焊缝上、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并且在设计、工艺方面,集中下降管避开焊缝布置是完全可行的,因此规定集中下降管的管孔不得开在焊缝上。(2)在受压部件上开孔,致使筒体结构的连续性遭到破坏,在孔边产生应力集中,同时,筒体上开孔也削弱了其承载能力。焊缝是受压元件的薄弱部位,如在焊缝上开焊接管孔,除了焊缝本身存在的残余应力外、又新增了管接头的焊接附加应力,残余应力两者叠加,不利于筒体的安全使用。由于焊缝热影响区全属晶粒变粗,力学性能和塑性可能会低于母材,焊接管孔当然也应避免开在焊缝热影响区上。(3)如果由于结构限制,焊缝上需要开设焊接管孔时.应当保证管孔周围焊缝无缺陷且焊后要进行消除应力的热处理。其体的技术要求主要是参照1S0/R831的相关规定。3.9焊缝布置39.1相邻主焊缝锅筒(筒体壁厚不相等的除外)、锅壳和炉胆上相邻两筒节的纵向焊缝一,以及封头、管板、炉胆顶或者下脚圈的拼接焊缝与相邻筒节的纵向焊缝,都不应彼此相连。其焊缝中心线间距离(外圆弧长)至少为较厚钢板厚度的3倍,并且不小于100mm。◆条款说明:保留条款口原条款:《蒸规》第52条、《水规》第32条(略)。◆条款解释:此条款是对相邻两个筒节纵向焊缝以及纵向焊缝与拼接焊缝相互位置的要求。(1)相邻两个筒节的纵向焊缝以及封头、管板等的拼接焊缝与相邻筒节的纵向焊缝不能彼此相连,因为焊接时要在相连处焊接起弧或收弧,不易保证焊接质量。若对接处存在较大

的尺寸偏差,也将会形成应力集中,不利于筒体安全运行。(2)若采用不等壁厚的锅筒,相部两个筒节的纵向焊缝必然相连。一般锅炉的锅筒基本上都是等壁厚的。强度计算设计时,按照筒体开孔减弱最大之处,计算出局部区域满足强度计算所需的壁厚,以此作为整个锅筒的壁厚。显然,对于锅筒大部分区域而言,不需要如此壁厚,其壁厚可以更薄。一般锅筒大量开孔均处于下半部,因此锅筒下半部取用壁厚可以大于锅筒上半部。对于高参数、大容量锅炉而言,如采用不等厚锅筒,更加科学合理地使用材料,将会降低钢材耗量。节省锅炉制造成本。由于不等厚相邻筒节的纵向焊缝无法错开,必然彼此相连,因此对不等厚相邻筒体不可能要求纵向焊缝相互错开。3.9.2锅炉受热面管子及管道对接焊缝3.9.2.1对接焊缝中心线间的距离锅炉受热面管子(异种钢接头除外)以及管道直段上,对接焊缝中心线间的距离(L)应当满足以下要求:(1)外径小于159mm,L≥2倍外径;(2)外径大于或者等于159mm,L≥300mm。当锅炉结构难以满足本条(1)、(2)要求时,对接焊缝的热影响区不应当重合,并且L≥50mm。3.9.2.2对接焊缝位置(1)受热面管子及管道(盘管及成型管件除外)对接焊缝应当位于管子直段上;(2)受热面管子的对接焊缝中心线至锅筒(锅壳)及集箱外壁、管子弯曲起点、管子支吊架边缘的距离至少为50mm,对于A级锅炉距离至少为70mm;对于管道距离应当不小于100mm。◆条款说明:修改条款原条款:《蒸规》第54条;《水规》第34条。《蒸规》第54条锅炉受热面管子直段上,对接焊缝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50mm。除盘管和无直段弯头外,受热面管子的对接焊缝中心线至管子弯曲起点、锅筒(锅壳)及集箱外壁、管子支、吊架边缘的距离至少为50mm;对于额定蒸汽压力大于3.8MPa的锅炉至少为70mm。对于管道上述距离应不小于管道外径,且不小于100mm。受热面管子以及锅炉汽水管道如采用无直段弯头,无直段弯头应满足GB12459《钢制对焊无缝管件》的有关要求,且无直段弯头与管道对接焊缝应经100%射线探伤合格。受热面管子上无直段弯头的弯曲部位不宜焊接任何元件。《水规》第34条受热湎管子以及锅炉范围内管道的对接焊缝不应布置在管子或管道的弯曲部分(盘旋管除外)。受热面管子直段上的对接焊缝的中心线至管子弯曲起点或锅筒、集箱的外壁以及管子支、吊架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50mm。锅炉范围内管道的直段上,对接焊缝的中心线至管道弯曲超点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管道的外径。额定出口热水温度低于120℃的锅炉可采用冲压弯头,对接焊缝可布置在弯曲起点。锅炉受热面管子直段上,对接焊缝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50mm。◆条款解释:此两条款是对管件的对接焊缝布置的规定。(1)对接焊缝中心线间的距离的规定主要是为了避免焊后热应力叠加。原条款规定“锅

炉受热面管子直段上对接焊缝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50mm”,未涉及管道,新规程将管道直段上对接焊缝间的距离也纳入其中。原条款未考虑管子外径大小而笼统规定了不应小于150mm,是欠妥的。新规程以管子外径159mm为界,结合锅炉制造时管子(管道)直段拼接实际情况,作出了规定,①外径小于159mm,L≥2倍外径;②外径大于或者等于159mm,L≥300mmA级高压以上锅炉由于锅炉结构的原因,难以满足新规程以管子外径159mm为界所规定的对接焊缝中心线间的距离要求,所以新规程参照原条款关于对接焊缝位置的要求,提出了“当锅炉结构难以满足本条(1)、(2)要求时,对接焊缝的热影响区不应当重合,并且L≥50mm”。此外,近年来我国超临界、超超临界电站锅炉陆续投入运行,这些锅炉的过热器、再热器管组和集箱连接时,有些耐高温高压的奥氏体合金钢异种钢接头因结构需要以及空间位置的限制,无论如何其长度也满足不了L≥50mm的要求。因此,新规程在涉及受热面管子对接焊缝中心线间的距离要求时,特意强调了(2)在管子弯曲起点附近残留有附加的弯曲加工应力;在管件的支、吊架边缘存在着局部膜应力;在锅筒、集箱的外壁上开孔孔边缘也会存在因焊接管接头而产生的焊后热应力。管件对接焊缝中心与这些部位离开一段距离,就是为了防止多种应力的相互叠加。新规程保留了96版原规程关于受热面管子、管道对接焊缝中心线至锅筒(锅壳)及集箱外壁、管子弯曲起点、管子支、吊架边缘的距离要求。(3)现在工程上大量应用成型管件(包括无直段弯头),而成型管件没有或者只有很短的直段,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因此本次将无直段弯头扩大到成型管件。此外,考虑到A级高压以上锅炉不可避免地需要在管子弯曲部位焊接支吊元件,多年来也未发现因此而发生事故,规程删除了原规程“受热面管子上无直段弯头的弯曲部位不宜焊接任何元件”的规定。39.3受压元件主要焊缝受压元件主要焊缝及其邻近区域应当避免焊接附件。如果不能够避免,则焊接附件的焊缝可以穿过主要焊缝,而不应当在主要焊缝及其邻近区域终止。◆条款说明:修改条款。原条款:《蒸规》第55条;《水规》第35条。《蒸规》第55条受压元件主要焊缝及其邻近区域应避免焊接零件。如不能避免,则焊接零件的焊缝可穿过主要焊缝,而不应在焊缝及其邻近区域终止,以避免在这些部位发生应力集中。《水规》第35条在受压元件主要焊缝上及其邻近区域应避免焊接零件。如不能避免时,焊接零件的焊缝可穿过主要焊缝,而不要在焊缝上及其附近区域终止,以避免这些部位发生应力集中。◆条款解释:本条款是对主要焊缝及其邻近区域焊接零件的规定。(1)主要焊缝是指主要受压部件的对接焊缝或拼接焊缝,它的应为状况与受压部件的安全密切相关。主要焊缝焊后将形成焊接残余应力,如在这些主要焊缝上再施焊其他零件,将会产生应力叠加,主焊缝的安全性可能会受到影响。(2)如果焊接附件的焊缝终止于主要焊缝处,由于焊接起弧或收弧处,易产生焊接缺陷,加之焊接应力重叠,不利于保证焊接质量。因此,规程规定,在受压元件的主要焊缝及其邻近区域焊接附件不能避免时,附件焊缝要穿过主要焊缝,而不要在主要焊缝处终止。

3.10扳边元件直段长度除了球形封头以外,扳边的元件(例如封头、管板、炉胆顶等)与圆筒形元件对接焊接时。扳边弯曲起点至焊缝中心线均应有一定的直段距离。扳边元件直段长度应当符合表3-2中的要求。表3-2扳边元件直段长度扳边元件内径(mm)直段长度(mm)≤600>600≥25≥38◆条款说明:修改条款。原条款:《蒸规》第53条;《水规》第33条《蒸规》第53条扳边的元件(如封头、管板、炉胆顶等)与圆筒形元件对接焊接时,扳边弯曲起点至焊缝中心线的距离(L)应符合表4-1中的数值。表4-1扳边弯曲起点至焊缝中心践距离扳边元件的壁厚t(mm)距离L(mm)t≤1010<t≤2020<t≤50t>50≥25≥t+15≥0.5t+25≥50注:对于球形封头,可取L=0。《水规》第33条扳边的元件(如封头、炉胆顶等)与圆筒形元件对接焊接时,扳边弯曲超点至焊缝中心线的距离(L)应符合表4-1的规定。表4-1扳边元件的壁厚s距离Ls≤1010<s≤2020<s≤50≥25≥s+15≥-s/2+25注:对于球形封头,可取L=0。◆条款解释:本条款是对扳边元件与圆筒形元件连接时,扳边直段长度的规定。1.国外主要国家和地区标准的相关规定(1)美国2007版ASME卷Ⅰ《动力锅炉建造规则》。PW篇《焊接制造锅炉的要求》中关于“设计”部分PW-13“封头扳边直段的要求”规定如下:除了球形封头以外.其他凹面受压对接焊接的凸形封头、用角焊缝连接的扳边封头或炉胆的扳边连接件,均应有一直段。当封头外径或炉胆连接件的孔径不大于24in(约600mm,lin-25.4mm)时,直段的长度不小于lim(约25mm),大于24in(约600mm)时不小于1.5in(约38mrn)。(2)欧洲标准EN2952-3:2001(E)。欧洲标准对准球形封头及半椭球形封头均规定

了封头扳边直段≥50mm,并对封头的一些几何尺寸作出了限制。(3)原联邦德国国家标准《蒸汽锅炉技术规程》(1986年)。原联邦德国国家标准《蒸汽锅炉技术规程》(1986年)对封头扳边直段规定尺寸较大,具体规定如下:蝶形封头的圆筒形裙边的高度必须≥3.5Sk,对椭圆形封头则必须≥3.0Sk,但不需超过释表3-1所给定的尺寸,(Sk为凸形封头扳边处无附加量时的要求壁厚)释表3-1裙边高度hB与壁厚Sk的关系壁厚Skmm裙边高度hBmmSk≤5050<Sk≤8080<Sk≤100100<Sk≤120Sk>1201501201007550主要受静内压载荷时,裙边高度可以稍短,但相连接焊缝应经过无损检侧,打磨至无缺口,并满足焊缝系数VN=1的要求。不要求进行焊接试板检验。半球形封头不需要带圆筒形裙边。2.薄壁圆筒的边界效应(1)薄壁圆筒。国内外锅炉圆筒形受压件的强度计算公式均是建立在薄壁圆筒的假设基础之上推导出的,即假设环向及纵向应力都是沿壁厚均匀分布,且径向力为零。因此,锅炉锅筒等圆筒形受压件均属薄壁圆筒的范畴,实际设计时通过对筒体外径与内径的比值β的限制,使锅筒等圆筒形受压件符合薄壁圆筒几何尺寸的要求。不同国家的相关标准对于锅炉不同的圆筒形受压元件,根据它的重要性及实际工作条件对β值都规定了不同的限制,如我国规定锅筒β≤1.2;水、汽水混合物或饱和蒸汽集箱β≤1.5;过热蒸汽集箱β≤2.0;管子或管道β≤2.0等等。总之,锅炉锅筒等受压元件均属于薄壁圆筒。(2)薄壁圆筒端部作用力偶及剪力时的边界效应。薄壁圆筒承受内压力作用时筒体的内力为纵向内力NZ及环向内力Nθ。当在薄壁圆筒端部作用力偶M0或剪力Q0时,筒体的内力除NZ、Nθ外,还存在着弯矩MZ、Mθ及剪力QZ、Qθ(见释图3-1)。设端部力偶M0及剪力Q0在整个圆周上均匀分布。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各纵截面内的剪力Qθ=0。当圆筒上没有内压作用时,根据在Z方向上力的平衡条件,得NZ=0。因此,当圆筒端部只作用力偶M0及剪力Q0时,横截面上的内力为弯矩MZ及剪力QZ,径向截面上的内力为环向内力Nθ及弯矩Mθ。考虑以两相邻dθ角的径向截面及两相部dZ的横向截面所截出的微元体的平衡条件,同时考虑了筒体的变形条件,经过一系列推导计算,可知当筒体端部单独作用有力偶M0及剪力Q0时,筒体弯矩MZ的变化曲线如释图3-2所示。释图3-2中λ是在上述推导计算过程中的一项数值,其与筒体半径Rp,筒体壁厚S及筒体材料的横向变形系数μ有关:λ=。由释图3-2中曲线2的变化规律可看出,它们是以λZ=π为周期变化的,但每个周期后,弯矩MZ的绝对数值减小至(即0.0433M0)。例如在M0的作用下在λZ=π处(Z=π/λ=2.45=1.73,当产μ=0.3时),弯矩MZ=0.0433M0,已衰减至端点力偶的5%。在Z=处(λZ=1.82),MZ=0.117M0。由此可见,薄壁圆筒在端部作用力偶

M0或剪力Q0时,它们的影响只是在端部较大,离端部稍远处就很快衰减。一般将这种内力很快衰减的分布规律称为圆筒体的“边界效应”。在受压元件计算中常取Z=作为衡量边界效应的影响范围,超出此范围,即认为端部影响可忽略不计,其误差约为10%左右。由释图3-2可以看出,当筒体端部同时作用有力偶M0或剪力Q0时,筒体端部某一横截面上的弯矩Mz将会是力偶M0或剪力Q0分别单独作用时所产生的弯矩之叠加,在筒体端部某些区域此弯矩Mz将会远大于作用于端部的力偶M0。3.封头起弯点处局部弯曲应力及直段的边界效应问题经计算分析可知,带有直段的扳边元件如封头与圆筒形的元件焊接后,工作时在介质内压作用下,筒体在封头起弯点处要向外发生位移,而与此相反.封头在起弯点处则要向内发生位移,但此处的实际位移应该是连续变化的。为了保持位移的连续性,在封头起弯点处将产生附加弯矩M0及附加剪力Q0。由上述薄壁圆筒端部作用力偶及剪力时的边界效应问题分析可知,这种附加弯矩M0及附加剪力Q0将在以封头起弯点为起始点

的筒体端部一段范围内产生很大的附加弯曲应力,这一附加弯曲应力要比内压作用下产生的膜应力大得多。经分析计算,对于平封头(平管板)的最大考曲应力发生在扳边起点处;对于标准椭圆球形封头,最大弯曲应力则发生在距扳边起点0.433处。Dp为板边元件平均直径,S为扳边元件壁厚。由上述分析结果可知,扳边元件直段长度选择不当时,如直段长度等于或接近0.433不计算位时,将会使扳边元件和圆筒形元件对接焊缝处于最高应力区,形成焊接残余应力与上述边界效应产生的局部弯曲应力的叠加。4.扳边元件直段长度(1)留有直段以便于加工、装配和无损检侧。除球形封头外,其他扳边元件一般都要留有一定长度的直段,这也是便于加工装配和无损检则的需要。对于椭球形封头,如果仅从焊缝中心线远离最大弯曲应力区考虑,根据上述薄壁圆筒端部作用力偶及剪力时的边界效应问题分析结果,直段长度取大于Z=最好,焊缝处附加弯曲应力等于零。但过长的直段将给扳边元件的加工带来一定困难,显然无此必要。(2)直段长度应避开边界效应最大弯曲应力发生的区域。上面已谈到,直段长度取大于Z=最好,这样焊缝处附加弯曲应力等于零,但扳边元件的加工制造将会有很大的困难。比较实际的作法应是将直段长度避开边界效应最大弯曲应力发生的区域。从椭球形封头起弯点到最大弯曲应力区的距离为0.433,直段长度能避开此值即可。由此式可以看出,最大弯曲应力发生的位置不但与壁厚有关,而且也与板边元件平均直径有关。为便于分析比较,以通常广泛应用的椭球形封头为例,分别取Dp=300mm、Dp=600mm、Dp=1400mm三个不同直径多个不同壁厚依公式0.433计算,结果如释表3-2所示。释表3-2椭球形封头直段最大弯曲应力发生的位置mm96版《蒸规》0.433SLDp=300Dp=600Dp=1400S≤10,L=254251521.232.4618.426.039.7821.230.045.81023.733.551.210<S≤20L=S+25122726.036.756.1142928.039.760.6163130.042.464.8183331.84568.7203533.547.772.5223635.249.776243736.752.079.4263838.254.182.6283939.756.185.7304041.158.188.7324142.460.091.6续表96版《蒸规》0.433SLDp=300Dp=600Dp=140020<S≤50L=0.5S+25344243.761.894.536434563.697.2384446.265.499.9404547.467.1102.5424648.668.7105444749.770.4107.5464850.971.9109.948495273.5112.250505375.0114.6S>50L=505.不同标准对封头直段长度的规定比较(1)96版《蒸规》。96版《蒸规》先将扳边元件厚度S分为四类,然后再根据板边元件厚度S分别计算出相应的扳边直段长度L扳边元件厚度S≤10,L≥25。由释表3-2数值可知,在Dp比较小时,Dp=600mm及以下,25与0.433算出来的值非常接近。板边元件厚度10mm<S≤20mm,L≥S+25。由释表3-2数值可知,在Dp比较小时,如Dp=300mm,L≥S+25计算与0.433在各种厚度下都非常接近。扳边元件厚度20mm<S≤50mm,L≥0.5S+25。由释表3-2数值可知,在Dp比较小时,如Dp=300mm,L≥0.5S+25计算与0.433计算值在各种厚度下也都非常接近。但在实际生产中,厚度S超过20mm而且直径在300mm左右的扳边元件是不太多的。扳边元件厚度S>50mm,L≥50mm,对于锅炉包括超高参数的电站锅炉,壁厚超过50mm而直径又小于600mm的受压件是很少有的,此时按0.433计算出的直段数值都较大,标准规定L≥50mm是无问题的。(2)美国ASME。当封头的外径或炉胆连接件的孔径不大于24in(约600mm)时,直段的长度不小于lin(约25mm);大于24in(约600mm)时,直段的长度不小于1.5in(约38mm)。对照释表3-1可知,在Dp=600mm及以下时,尤其是在与96版《蒸规》相比可以更多地避免与0.433接近。在Dp>600mm时ASME规定扳边元件直段L≥38mm。此时在不同壁厚范围内都可避免直段长度与0.433相接近的问题。(3)欧洲标准EN12952-3:2001(E)。欧洲标准不区分封头直径和壁厚大小,将封头直段长度一律规定为等于或大于50mm(4)原联郑德国国家标准。原联邦德国国家标准《蒸汽锅炉技术规程》(TRD)关于扳边元件直段长度的规定显然比较保守,直段长度过长了。也许考虑尽可能将此长度超出前述

之Z=边界效应的影响范围,这样虽然可有效避免了与0.433计算值相接近,但过长的直段将给封头的加工制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是不可取的。6.参考借鉴美国ASME的相关规定,对96版《蒸规》第53条关于扳边元件直段长度规定的条文作出修改。美国ASME相对于96版《蒸规》而言,关于扳边元件直段长度的规定更加简单明了,而且可以更多地避免直段长度与0.433计算位相接近问题。用筒体直径大于或等于小于600mm一个数值来作为扳边元件直段长度的分界点,更客观也更直观。因为筒体直径一般远大于筒体壁厚,筒体直径对于0.433计算值的影响更大,可见ASME的封头直段长度规定能更好地体现考虑筒体端部边界效应问题。众所周知,美国ASME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并得到广泛的应用,此次《锅规》修订参考借鉴美国ASME的相关规定,不仅更加科学合理,而且更加简单明了,便于实际应用。3.11加装套管B级及以上蒸汽锅炉,凡能够引起锅筒(锅壳)壁或者集箱壁局部热疲劳的连接管,如给水管、减温水管等,在穿过锅筒(锅壳)壁或者集箱壁处应当加装套管。◆条款说明:修改条款。原条款:《蒸规》第50条《蒸规》第50条凡能引起锅筒(锅壳)壁或集箱壁局部热疲劳的连接管(给水管、减温水管等),在穿过锅筒(锅壳)壁或集箱壁处应加装套管。额定蒸汽压力小于或等于l.0MPa且额定蒸发量小于或等于lt/h的锅炉,可不加装给水套管。◆条款解释:本条款是为了防止产生锅筒(锅壳)壁或集箱壁局部热疲劳,对给水管、减温水管等穿过锅筒(锅壳)壁或集箱壁处应加装套管所作出的规定。给水管、减温水管等穿过锅筒(锅壳)壁或集箱壁处.由于管内水温和锅筒(锅壳)壁或集箱壁壁温存在较大温差,将会因产生温差应力而引起热疲劳。特别是中、高压锅护的锅筒或减温器集箱的壁厚较厚,如果给水或减温水的水温与壁温温差较大.在给水管孔处或喷水管孔处将产生较大的温差应力,锅炉长期运行后将可能在管孔四周产生辐射状的疲劳裂纹。给水管或减温水管加装保护套管之后,由于给水或减温水与锅筒壁或减温器集箱壁不直接接触,避免了温差应力的发生,从而也就有效防止和避免了锅筒或减温器集箱管孔四周出现疲劳裂纹,确保锅炉安全运行。此类疲劳裂纹同压力温度直接相关,而与容量大小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将原规程的额定蒸汽压力大于1.0MPa或硕定蒸发量大于lt/h的锅炉改为B级及以上蒸汽锅炉须加装套管。3.12定期排污管(1)锅炉定期排污管口不应当高出锅筒或者集箱的内壁最低表面;(2)小孔式排污管用作定期排污时,小孔应当开在排污管下部并且贴近筒体底部。◆条款说明:新增条款。◆条款解释:本条款是对排污管口位置的规定。锅炉排污的目的,是排掉含盐浓度较高的锅水、锅水中的腐蚀物及沉淀物,使锅水含盐量维持在规定的范围之内,以减小锅水的膨胀及出现泡沫层,从而可减小蒸汽湿度及含盐

量保证民好的蒸汽品质。同时,排污还可消除或减轻蒸发受热面管内结垢。锅炉定期排污又叫间断排污或底部排污。定期排污是每隔一定时间排放一次,其主要作用是排除积聚在锅筒下部的、因加入锅筒的磷酸盐药剂与锅水中的钙、镁离子生成的水渣,当然也带出溶于锅水中的盐分。为了最大限度地排出炉水杂质,定期排污的排放位置当然应该是沉淀水渣较多的锅炉最低部位,排污口就应设置在锅筒或集箱的内壁最低表面。电站锅炉的定期排污大多从水冷壁下集箱排放。定期排污持续时间很短,但排出锅筒内沉淀物的能力很强。3.13紧急放水装置电站锅炉锅筒应当设置紧急放水装置,放水管口应当高于最低安全水位。◆条款说明:修改条款。原条款:《蒸规》第178条。《蒸规》第178条额定蒸汽压力大于或等于3.8MPa的锅炉应在锅筒的最低安全水位和正常水位之间接出紧急放水管,放水管上应装阀门,一旦发生满水以便及时放水。此阀门在锅炉运行时必须处于关闭状态。◆条款解释本条款是对锅筒设置紧急放水装置的规定。锅筒设置紧急放水装置的目的是一旦锅筒发生满水事故时,可迅速降低锅筒水位,以保证蒸汽品质。电站锅炉所用的蒸汽均为过热蒸汽。锅筒满水后将会使饱和蒸汽的干度下降,湿度过大的饱和蒸汽进入过热器后继续蒸发,将会造成过热器内壁结垢,影响过热器的传热和使用寿命,同时也会影响过热蒸汽品质,进而影响到汽轮机的安全运行。紧急放水管口应当高于最低安全水位,主要是为了避免在紧急放水时造成水位降低到最低安全水位之下。但是紧急放水管口也不应高于正常水位,如紧急放水管口接在正常水位之上,当汽水共腾时,不易将水迅速放出。基于政府法规只讲规定而不阐述制定条款的理由这一理念,新规程对原条款作了简化修改。3.14水汽取样器和反冲洗系统的设置锅炉应当按照以下情况配置水汽取样器和反冲洗系统,并且在锅炉设计时,选择有代表性位置设置取样点:(1)A级直流锅炉的给水泵出口设置给水取样点;(2)A级锅炉的省煤器进口、锅筒、饱和蒸汽引出管、过热器、再热器等部位,配置水汽取样器;(3)A级锅炉的过热器一般需要设置反冲洗系统,反冲洗的介质也可以通过主汽阀前疏水管路引ru入;(3)B、C级锅炉需要配置锅水取样器,对蒸汽质量有要求时,设置蒸汽取样器。◆条款说明:修改条款原条款:《蒸规》第182条《蒸规》第182条额定蒸发量大于或等于1t/h的锅炉应有锅水取样装置,对蒸汽品质有要求时,还应有蒸汽取样装置。取样装置和取样点位置应保证取出的水、汽样品具有代表性。◆条款解释:本条款是对设置水、汽取样器和反冲洗系统的规定。水、汽样品的采集是保证分析结果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步骤,因此需要从锅炉及其热力系

统的各个部位取出具有代表性的水汽样品。A级锅炉一般均布置有垂直管圈过热器,其蛇形管底部易堆积沉积物,故过热器一般应设置反冲洗系统。由于直流电站锅炉对给水品质的要求更加严格,除在省煤器进口设置给水取样点外,在给水泵出口也应设置给水取样点。该取样点最好靠近泵的出口处,不要太远,因为在正常运行时,泵出口处可以取到能够反映水处理结果的水样。若取样点距离泵的出口太远,由于管道内常有死角和积水,所取样水就不是更具有代表性的给水了。3.15膨胀指示器A级锅炉的锅筒和集箱上应当设置膨胀指示器。悬吊式锅炉本体设计确定的膨胀中心应当子以固定。◆条款说明:保留条款原条款:《蒸规》第35条(略)◆条款解释:本条款是对A级锅炉设置膨胀指示器和悬吊式锅炉膨胀中心应予固定的规定(1)本规程的第3.4条中,规定了锅炉各部件在运行时应能按设计预定方向自由膨胀,这是对锅炉各部件受热膨胀的原则要求,对中压及以上的电站锅炉的锅筒和集箱、其膨胀问题仅满足这一要求远远不够。中压及以上锅炉的锅筒及集箱是重要的部件,是否能按设计预定方向自由膨胀,是一个关系到锅炉安全运行的重要问题,装设膨胀指示器可有效显示、监控膨胀方向和膨胀位移量,保证锅炉运行安全。(2)明确了悬吊式锅炉本体设计的膨胀中心应子固定。高参数、大容量电站锅炉的本体基本上均采用悬吊式结构,即整个锅炉本体的荷载通过吊杆悬吊在锅炉顶部几根钢结构的大梁上,然后再通过锅炉钢柱将锅炉荷载传递于地基之上。锅炉的这种悬吊形式,在锅炉运行时保证了锅炉各个部件按照设计预定方向膨胀、即向下和前后左右都能自由膨胀。①锅炉膨胀中心固定后,就明确了锅炉各部件膨胀位移的计算零点。锅炉设计时就可以计算出各种工况下的锅炉部件膨胀方向和膨胀位移量,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行受热面和管道系统应力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