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1届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1届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1届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1届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届高三第二学期一模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L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植物考古属于科技考古范畴,而科技考古是考古学的研究分支,考古学又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在人文

社会科学中,考古学是最接近自然科学的一个研究领域,田野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可以在自然科学

里找到本源。田野考古学研究方法的两大支柱——地层学和类型学就是如此:地层学源自地学,类型学源

自生物学。所以说,现代考古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深刻的自然科学烙印。而科技考古又是考古学中最接

近自然科学的一个研究分支,包括植物考古在内的科技考古与自然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意义

上讲,所有的科技考古都属于跨学科研究领域。如果用一句话来界定科技考古,科技考古就是应用自然科

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和回答考古学的问题,自然科学是手段,考古学是目的。

植物考古为什么属于考古学?这是由它的研究目的决定的。界定一个研究领域的学科属性首先要考虑

其研究目的,植物考古的研究目的是认识和了解古代人类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

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

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不仅是植物考古的最终研究目标,也是现代考古学

的研究目的。

20世纪60年代以前,考古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古代文化的时空框架。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

兴起了“新考古学”运动。随着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一些欧美考古学者开始不满足局限于

如此具体的考古学研究目标,提出应该进一步探讨古代人类的行为和生活,例如古人吃什么、穿什么、住

什么,如何生产劳作的,如何相互交往的,如何适应和认知自然界的,等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复原古代

人类生活方式。另外,他们还提出在考古学文化谱系建立之后应该进一步探索这些相互衔接的考古学文化

是如何发生演变的,为何要发生变化,即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所以“新考古学”运动后来也被称作

“过程考古学”。经过数十年的激烈争辩和实践检验,这些新观点逐渐得到了考古学界的普遍认可,并最

终成了现今考古学的研究目的。既然植物考古也是将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作

为研究的终极目标,当然属于考古学的研究范畴。

植物考古和其他考古分支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对象。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是考古发现的与古代人类生

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所谓直接相关就是指那些被人类利用的植物,包括食物、燃料、建筑材料、

工具、用具等;所谓间接相关是指那些虽然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但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植物,比如

依附在人工环境的各种杂草。

植物是有机物质,长期埋藏于土壤中会腐朽消失,这是植物遗存与其他文化遗物的不同之处,所以不

是所有与古代人类生活相关的植物都能够长期保存在文化堆积中,并最终成为植物遗存被考古学者发现。

有幸能够长期埋藏,在考古遗址文化堆积中的植物遗存分为植物大遗存和植物微小遗存。植物大遗存分为三

个类别:炭化植物遗存、特殊保存条件下的非炭化植物遗存、木材碎块和炭化木屑。植物微小遗存也分为

三个类别,即抱粉、植硅体和淀粉粒。

(摘编自赵志军《植物考古概述》第一部分“什么是植物考古”)

材料二:

有关考古出土植物遗存的报道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例如,当时在干燥的埃及古墓中曾发现过脱水

植物遗存,在瑞士古代湖边遗址中发现了长期被水浸泡的植物遗存,等等。但是,这些植物遗存的出土完

全是偶然,主要是特殊的埋藏环境为植物遗存的保存提供了条件。另外,当时对这些植物遗存的研究完全

是由植物学家独立进行的,其研究结果仅限于对植物种属的鉴定,基本上没有涉及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所

以这些发现和研究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植物考古学。

20世纪40年代初,在植物学的研究中出现了新的概念,称作“人文植物学”,专门探讨植物与人之间

的相互关系。这一植物学的新概念立即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关注,一些比较敏感的、思路开阔的考古学家开

始意识到,如果能够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古代植物遗存,然后再探讨古代人类与古代植物的关系应该是一件

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一些考古学家就开始试图通过考古发掘主动地寻找古代植物,邀请植物学家参

与考古项目,并与植物学家共同对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研究。但是,当时还是没有找到一种通过考古发掘

获取植物遗存的有效方法,他们的发现依然是靠运气,比较系统的植物遗存资料主要还是来源于那些位于

干燥地区的遗址或长期被水浸泡的遗址。

20世纪60年代,浮选法应运而生。浮选法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如何发现和获取古代

植物遗存这一难题,丰富了考古资料,极大地扩展了考古学研究的内容。继续由田野考古学家兼营植物考

古学的研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一些考古学者在植物学家们的帮助和培训下,或者一些植物学

者在考古学家的帮助和培训下,开始专门从事研究古代植物遗存及其与古代人类文化的相互关系,并不断

地发展和创新有关这一斫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于是,植物考古学作为考古学中的一个新的斫究分支逐步

地建立和发展起来。

(摘编自赵志军《植物考古学讲稿》第一部分“植物考古学简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考古学最初的研究目的是构建古代文化的时空框架,后来才提出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

文化发展过程。

B.“新考古学”运动认为应该进一步探讨古代人类的行为和生活以及探索古代文化如何发生演变和为何要

发生变化。

C.那些被人类利用的植物和那些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而只是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植物,都是植物考古

学的研究对象。

D.植物是有机物质,长期埋藏于土壤中会腐朽消失,与古代人类生活相关的植物只有少数能成为被考古发

现的植物遗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最接近自然科学的领域,田野考古学和科技考古学都与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

系。

B.对于植物考古学来说,如果没有弄清楚它的研究目的,就很有可能会在该研究领域的学科定位上出现错

误。

C.“新考古学”运动提出应该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所以也被称作“过程考

古学”。

D.20世纪60年代以前,比较系统的植物遗存资料主要来源于那些位于干燥地区的遗址或长期被水浸泡的

遗址。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研究成果不属于“植物考古学”的一项是()

A.《粟黍的起源与早期南传》(邓振华)

B.《山东莱阳早白垩世植物化石及古生态特征》(金培红)

C.《城子崖遗址史前生业经济的植硅体分析》(葛利花)

D.《黍、粟碳化温度研究及其植物考古学意义》(王灿、吕厚远)

4.请结合材料二概括植物考古学的形成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是如何一步步论述“植物考古为什么属于考古学”的。

【答案】1.B2.C3.B

4.①萌芽期:19世纪,植物学家独立研究偶然出土的植物遗存,鉴定植物种属,基本上没有涉及与人类文

化的关系。②过渡期:20世纪40年代,植物学界与考古学界出现交叉研究,但缺乏获取植物遗存的有效方

法。③形成期:20世纪60年代,浮选法出现,出现专门研究植物考古的学者,真正意义上的植物考古学形

成。

5.①首先,明确植物考古学的学科定位(或明确植物考古学是考古学的分支学科),论述植物考古的跨学科

特点;②然后,明确植物考古学的研究目的(或明确植物考古的研究目的是认识和了解古代人类与植物的

相互关系,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论述植物考古属于考古学的原因;③最后,

明确植物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或明确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是考古发现的与古代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

植物遗存),论述植物考古学与其他考古分支的主要区别。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A项,“植物考古学最初的研究目的是构建古代文化的时空框架”错误,张冠李戴,不是“植物考古学”

而是“考古学”。

C项,"……都是植物考古学的研究对象”错误,必须是考古发掘的与古代人类生活相关的植物遗存才行,

当下存在的与人类相关的植物不是植物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D项,“与古代人类生活相关的植物只有少数能成为被考古发现的植物遗存”错误,原文表述是“并不是

所有“,无法判断是多还是少。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C项,“‘新考古学'运动提出应该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错误,“新考古

学”运动被称作“过程考古学”,与“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无关。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概念的基本能力。

B项,这篇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都不属于植物考古学。这篇论文显示的研究对象是早白垩世的植物化

石,早白垩世显然在人类出现之前,和人类没有关系。这篇论文显示的研究目的是“古生态特征”,“古

生态特征”是生物学概念,而不是考古学概念。

故选B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从材料二中可知,“有关考古出土植物遗存的报道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这些植物遗存的出土完全是

偶然,主要是特殊的埋藏环境为植物遗存的保存提供了条件”“当时对这些植物遗存的研究完全是由植物

学家独立进行的,其研究结果仅限于对植物种属的鉴定,基本上没有涉及与人类文化的关系”从中可知,

19世纪,植物学家独立研究偶然出土的植物遗存,鉴定植物种属,基本上没有涉及与人类文化的关系。还

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植物考古学,可以称为其为植物考古学的萌芽期。

从“20世纪40年代初……一些比较敏感的、思路开阔的考古学家开始意识到,如果能够通过考古发掘发现

古代植物遗存,然后再探讨古代人类与古代植物的关系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当时还是没有找

到一种通过考古发掘获取植物遗存的有效方法,他们的发现依然是靠运气”,从中可以总结出,20世纪40

年代,植物学界与考古学界出现交叉研究,但缺乏获取植物遗存的有效方法,可以定义其为过渡期。

从“20世纪60年代,浮选法应运而生……物考古学作为考古学中的一个新的研究分支逐步地建立和发展起

来”,从中可知,此时浮选法出现,出现专门研究植物考古的学者,真正意义上的植物考古学形成。可以

称之为植物考古学的形成期。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思路的基本能力。

材料一中,作者首先提出“植物考古属于科技考古范畴,而科技考古是考古学的研究分支”“所以说,现

代考古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深刻的自然科学烙印。而科技考古又是考古学中最接近自然科学的一个研究

分支,包括植物考古在内的科技考古与自然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科技考古

都属于跨学科研究领域”,明确了植物考古学的学科定位,论述植物考古的跨学科特点。

“这是由它的研究目的决定的。界定一个研究领域的学科属性首先要考虑其研究目的,植物考古的研究目

的是认识和了解古代人类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接着

提出“植物考古为什么属于考古学”的问题,从而引出明确植物考古学的研究目的的论述。

最后,作者写到“物考古和其他考古分支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对象,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是考古发现的与

古代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这样就明确植物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同时说明植物考古学与

其他考古分支的主要区别。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

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

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

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

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鸭名家

汪曾祺

那两个老人是谁呢?父亲跟他们打招呼,就在江边的沙滩上。沙滩上有人在分鸭子。四个男子汉站在

一个大鸭圈里,在熙熙攘摆的鸭群里,一只一只,提着鸭脖子,看一看,分别丢在四边几个较小的圈里。

他们看什么?——四个人都一色是短棉袄,下面皆系青布鱼裙。这一带,江南江北,依水而住,靠水吃水

的人,卖鱼的,贩卖菱藕、先实、芦柴、菱草的,都有这样一条裙子。沙滩上安静极了,江流浩浩。东北

风。交过小雪了,真的人了冬了。可是江南地暖,不很肃杀,天气微阴,空气里潮润润的。新麦、旧柳,

抽了卷须的豌豆苗,散过了絮的蒲公英,全都欣然接受这点水气。鸭子似乎也很满意这样的天气,显得比

平常安静得多。看什么呢?哦,鸭嘴上有点东西,有一道一道印子,是刻出来的。这是记号!这一群鸭子

不是一家养的。主人相熟,搭伙运过江来了,混在一起,搅乱了,现在再分开,以便各自出卖。

“那两个老人是谁?”

“一个是余老五。”

“另一个呢?”

“陆长庚。”

余老五是余大房炕房的师傅。他虽也姓余,坑房可不是他开的。余老五成天没有什么事情,老看他在

街上逛来逛去,到哪里都提了他那把奇大无比、细润发光的紫砂茶壶,坐下来就聊,一聊一半天,而且声

音奇大。这条街上茶馆酒肆里随时听得见他的喊叫一样的说话声音。他一年闲到头,吃、喝、穿、用全不

缺。余大房养他。只有每年春夏之间,看不到他的影子了。

清明前后,正是炕鸡的时候。

所谓“坑”,是一口一口缸,里头糊着泥和草,下面点着稻草和谷糠,不断用火烘着。火是微火,要

保持一定的温度。什么时候加一点草、糠,什么时候撤掉一点,这是余老五的职份。他整天不离一步。他

话很少,说话声音也是轻轻的。他的神情很奇怪,总像在谛听着什么似的,怕自己轻轻咳嗽也会惊散这点

声音似的。他聚精会神,身体各部全在一种沉湎,一种兴奋,一种极度的敏感之中。炕房里暗暗的,暖洋

洋的,潮濡濡的,笼罩着一种暧昧、缠绵的含情怀春似的异样感觉。余老五身上也有着一种“母性”。

刚刚出炕的小鸡照理是一般大小,但是看上去,余老五的小鸡要大一圈!怎么能大一圈呢?他让小鸡

的绒毛都出足了。别的师傅都不敢等到最后的限度,生怕火功水气错一点,一炕蛋整个的废了。余老五总

要多等一个半个时辰。这一个半个时辰是最吃紧的时候,半个多月的功夫就要在这一会见分晓。余老五也

疲倦到了极点,然而他比平常更警醒,更敏锐。他完全变了一个人。脾气也大了,动不动就恼怒,简直碰

他不得,专断极了,顽固极了。很奇怪,他这时倒不走近火炕一步,只是半倚半靠在小床上抽烟,一句话

也不说。小徒弟不放心,轻轻来问一句:“起了吧?”摇摇头。——“起了罢?”还是摇摇头,只管抽他

的烟。这一会正是小鸡放绒毛的时候。这是神圣的一刻。忽而作然而起:“起!”徒弟们赶紧一窝蜂似的

取出来,简直是才放下手,小鸡就啾啾啾啾纷纷出来了。

余老五高高大大,方肩膀,方下巴,到处方。陆长庚瘦瘦小小,小头,小脸。他不像余老五那样有酒

有饭,他是个倒霉的人。他放过多年鸭,到头来连本钱都蚀光了。鸭瘟。好几次,一趟鸭子放到荡里,回

来时只剩自己一个人了。看着死,毫无办法。他发誓,从此不再养鸭。

这一带多河沟港汉,出细鱼细虾,是个适于养鸭的地方。这块地上的老佃户叫倪二,前两天说要把鸭

子赶去卖了。父亲问他要不要请一个赶过鸭的行家帮一帮,怕他一个人应付不了。运鸭,不像运鸡。鸡是

装了笼的。运鸭,鸭在水,人在船,一路迤迤遍遍地走。鸭子路上要吃活食,小鱼小虾,运到了,才不落

膘掉斤两。指挥鸭阵,划撑小船,全凭一根篙子。一程十天半月。经过长江大浪,也只是一根竹篙。

不要!

他怕父亲再建议他请人帮忙,偷偷地一早把鸭赶过荡,准备过白莲湖,沿漕河,过江。

傥二在白莲湖里。一趟鸭子全散了!散了,就是鸭子不服从指挥,四散逃窜,钻进芦丛里去了,而且

再也不出来。

怎么办呢?

围着的人都说:去找陆长庚,他有法子。

陆长庚在哪里?多半在桥头茶馆。

桥头有个茶馆,照例又是闲散无事人聚赌耍钱的她方。常在后面抖着头看人赌钱的,就是陆长庚,这

一带放鸭的第一把手,洋号陆鸭,他跟鸭子能通话,他自己就是一只成了精的老鸭。

说了半天,讲定了,十块钱。他不慌不忙,看一家地杠通吃,红了一庄,方去。

这十块钱赚得太不费力了!拈起那根篙子,把船撑到湖心,人仆在船上,把篙子平着,在水上扑打了

一气,嘴里啧啧啧咕咕咕不知道叫点什么,赫!都来了!鸭子四面八方,从芦苇缝里,好像来争抢什么东

西似的,拼命地拍着翅膀,挺着脖子一起奔向他那只小船的四周来。看看差不多到齐了,篙子一抬,嘴里

曼声唱着,鸭子马上又安静了,文文雅雅,摆摆摇摇,向岸边游来,舒闲整齐有致。

这个人真是有点魔法。

当然,第二天大早来时他仍是一个陆长庚:一夜七戳五在手,输得光光的。

这两个老人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呢?他们的光景过得怎么样了呢?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老五高大方正,一副大汉的形态,作者偏偏用“母性”来形容他,实则是有反差的、俏皮的,也与前

文暧昧含情的环境相呼应。

B.余老五“脾气也大了,动不动就恼怒,简直碰他不得”,体现了他技艺高超之外的专断顽固与仗艺欺人,

人物形象也由此丰满立体。

C.陆长庚出场前,作者通过写倪二丢鸭后一筹莫展,围观人们推荐陆长庚时的众口一词,赋予人物一定的

传奇色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D.陆长庚通“鸭性”,"就是一只成了精的老鸭”,却命运不济,几次鸭瘟的打击使他发誓不再养鸭,但

手艺偶一亮出仍令人叫绝。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老五只是余大房手下的炕鸡师傅,却衣食无忧,整日拿着紫砂茶壶到处闲逛闲聊,小说在此设置悬念,

使读者产生了急切期待和热切关注的阅读心理。

B.本文运用传统小说、评书等常用的叙事方法“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分别讲述了两位乡间巧人的故事,

情节更加集中清楚,体现了作品的传统性、文化性。

C.小说在叙事上短句居多,简洁灵动,没有较为完整的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更没有任何曲

折的情节,体现了汪曾祺小说散文化的艺术特色。

D.小说语言质朴清淡,就连人物苦难的命运、艰难的境遇都“寡味儿”了许多,但读者仍可从字里行间读

出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和人生悲欢的思考。

8.对比手法的大量使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请列举其中三处,并简析其作用。

9.本文开头一段不避其繁,结尾一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答案】6.B7.C

8.将别人家刚出炕小鸡的大小同余老五的作对比,突出余老五技艺高超;将其他师傅炕鸡时的胆量、手艺

同余老五的作对比,突出余老五技艺高超;将炕鸡前后余老五的声调大小作对比,突出余老五对工作的认

真谨慎;将余老五和陆长庚的外貌、性格、境遇作对比,强调两个人物的不同命运;将倪二的赶鸭水平和

陆长庚的作对比,突出陆长庚的技艺高超。(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9.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展现了水乡的环境与生活,为两位老人的出场作了铺垫;结尾以问句简笔收

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开头与结尾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可以

产生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的艺术效果。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仗艺欺人”错误。“脾气也大了,动不动就恼怒,简直碰他不得”体现了余老五的技艺高超和专断顽

固,还说明在小鸡即将“出炕”时余老五的认真谨慎态度,与他平时大大咧咧的形象形成对比。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没有较为完整的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更没有任何曲折的情节”错误,本文写余老五“炕

鸡”和陆长庚“赶鸭”时虽然笔墨不多,但运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事方法,使情节集中而曲折,

故事性也强。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这篇小说大量使用对比手法,作用主要是突出余老五与陆长庚的形象以及人物命运。

“刚刚出炕的小鸡照理是一般大小,但是看上去,余老五的小鸡耍大一圈”突出余老五技艺高超;

“别的师傅都不敢等到最后的限度,生怕火功水气错一点,一炕蛋整个的废了。余老五总要多等一个半个

时辰”;突出余老五技艺高超

“他话很少,说话声音也是轻轻的。他的神情很奇怪,总像在谛听着什么似的,怕自己轻轻咳嗽也会惊散

这点声音似的”与“他完全变了一个人。脾气也大了,动不动就恼怒,简直碰他不得,专断极了,顽固极

了”炕鸡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余老五对工作的认真谨慎;

“余老五高高大大,方肩膀,方下巴,到处方。陆长庚瘦瘦小小,小头,小脸。他不像余老五那样有酒有

饭,他是个倒霉的人。他放过多年鸭,到头来连本钱都蚀光了”将余老五和陆长庚作对比,强调两个人物

的不同命运;

“倪二在白莲湖里。一趟鸭子全散了”与“拈起那根篙子,把船撑到湖心,人仆在船上,把篙子平着,在

水上扑打了一气,嘴里啧啧啧咕咕咕不知道叫点什么,赫!都来了”形成对比,突出陆长庚的技艺高超。

结合以上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分点列举并分析其作用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的作用、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小说开头先写沙滩上有人分鸭子,然后由四个人的穿着打扮写到江南江北的生活环境,最后又写鸭子满意

这样的天气和养鸭人的生活,他们依水而住,靠水吃水,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展现了水乡的环境与

生活,为两位老人的出场作了铺垫。

小说在讲述完余老五“炕鸡”和余老五“赶鸭”的故事后,以“这两个老人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呢?他们

的光景过得怎么样了呢?”两个问句简笔收束全文,让人思考二人的命运,给人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小说开头虽用繁笔写水乡的环境与生活,但是由分鸭子写到人们的生活环境,笔调舒缓;结尾两个问句结

束小说,看似简单,但提出了主人公从何而来、命运如何的问题,内容急促,开头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

破了常规写法,可以产生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的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南王安与宾客左吴等日夜为反谋,按舆地图,部署兵所从入。

王召中郎伍被与谋反事,被日:“王安得此亡国之言乎?臣见宫中生荆棘,露露衣也。"王怒,系伍

被父母,囚之。三月,复召问之,被曰:“昔秦为无道,穷奢极虐,百姓思乱者十家而六七。高皇帝起于

行陈之中,立为天子,此所谓蹈瑕候间,因秦之亡而动者也。今大王见高皇帝得天下之易也,独不观近世

之吴、楚乎!夫吴王王四郡,国富民众,计定谋成,举兵而西:然破于大梁,奔走而东,身死祀绝者何?

诚逆大道而不知时也。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而天下安宁万倍吴、楚之时,大王不从臣

之计,今见大王弃十枣之君,赐绝命之书,为群臣先死于东宫也。”王涕泣而起。

王有早子不害,最长,王弗爱,王后、太子皆不以为子、冗数。不害有子建,常怨望太子,阴使人告

太子谋杀汉中尉事,武帝下廷尉治。

王患之,欲发,复问伍被。被日:“必不得已,被有愚计。当今诸侯无异心,百姓无怨气,可伪为丞

相、御史请书,徙郡国豪桀高优于朔方,益发甲卒,急其会日;又伪为诏狱书,逮诸侯太子、幸臣。如此,

则民怨,诸侯惧,即使辩士随而说之,傥可侥幸什得一乎!”王日:“此可也。虽然,吾不至若此。”

会竺砂逮捕淮南太子,淮南王闻之,与太子谋,召相、千十个,欲杀而发兵。召相,相至,内史、中

尉皆不至。王念,独杀相无益也,即罢相。王犹豫,计未决。太子即自到,不殊。

伍被自诣吏,告与淮南王谋反踪迹如此。吏因捕木子王后国王宫尽求捕至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速索得

反具以闻。天子以伍被雅辞多引汉之美,欲勿诛。廷汤曰:“被首为王画反计,罪不可赦。”乃诛被。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B.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C.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D.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兵车干辆,古以一车四马为一乘;战国时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

B.孽子,古称妾媵所生之子,本文取此意;又因“孽”有忤逆之义,故现常指不孝之子。

C.廷尉,古代官名,为九卿之一,是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后亦称大理。

D.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汉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而有此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被性情耿介,卓有见识。淮南王刘安想让伍被参与谋反,伍被表示反对,他直言谋反将会造成身死国

灭凄惨后果。

B.伍被通古达今,直言敢谏。他将汉高祖刘邦起义和吴楚作乱的情况进行对比,告诚淮南王要顺势应时,

不能逆天行事。

C.伍被迫不得已,勉力谋划。他建议淮南王激起诸侯百姓的怨恨为谋反造势,如此即使再能言善道的人也

挽救不了时局。

D.伍被主动认罪,仍然被杀。伍被平时言谈中虽有很多赞美朝廷的话,事发后也主动交代了谋反详情,但

仍免不了被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皇帝起于行陈之中,立为天子,此所谓蹈瑕候间,因秦之亡而动者也。

(2)不害有子建,常怨望太子,阴使人告太子谋杀汉中尉事,武帝下廷尉治。

14.伍被在反对淮南王谋反时陈述了哪些理由?

【答案】10.B11.C12.C

13.(1)高皇帝(刘邦)在行伍(或:军队)中崛起,登位做天子,这就是所说的利用对方的过失等候时

机,趁(或:顺应)秦朝将亡之时而起兵。

(2)刘不害有个儿子叫刘建,一直对太子心怀怨恨,暗中派人告发太子谋杀朝廷中尉的事,汉武帝将此事

交给廷尉处理(或:惩办)。

14.①汉朝国力强盛,民心稳定,难以撼动;②吴、楚作乱的失败犹在眼前,实乃前车之鉴;③自身实力不

足,谋反无疑是以卵击石。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官吏于是逮捕了淮南国太子和王后,并且包围王宫,悉数搜捕在淮南国内与淮安王一道谋反

的宾客,取得谋反证据后,奏闻朝廷。

“太子”“王后”都是“捕”的宾语,在“王后”后面断开;“围王宫”是动宾结构,省略了主语“官吏”,

应在“围”前断开,排除AC;“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是定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反具”是谋

反的证据,是“索得”的宾语,应在“具”后断开,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是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错。廷尉职责为管理天下刑狱,是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

官吏。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是太尉。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即使再能言善道的人也挽救不了时局”理解错误,原文“即使辩士随而说之,傥可侥幸什得一乎”,

意思是“立即派遣能言善道之人到各地游说,或许可以侥幸有十分之一成功的希望吧”。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

(1)“行陈”,军队;“蹈瑕”,利用对方的过失;“候间”,等候时机;“因”,趁着。

(2)“怨望”,怨恨;“阴”,暗中;“下”,交给下级官吏;“治”,处理。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目问:伍被在反对淮南王谋反时陈述了哪些理由?

结合“而天下安宁万倍吴、楚之时”“当今诸侯无异心,百姓无怨气”,可概括出“汉朝国力强盛,民心

稳定,难以撼动”;结合“夫吴王王四郡,国富民众,计定谋成,举兵而西;然破于大梁,奔走而东,身

死祀绝者何?诚逆天道而不知时也”,可概括出“吴、楚作乱的失败犹在眼前,实乃前车之鉴”;结合“方

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而天下安宁万倍吴、楚之时,大王不从臣之计,今见大王弃千乘之

君,蜴绝命之书,为群臣先死于东宫也”,可概括出“自身实力不足,谋反无疑是以卵击石”。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

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

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淮南王刘安与其门客左吴等日夜加紧谋反准备,察看地图,部署进兵的路线。

刘安召来中郎伍被,与他商议谋反之事,伍被说道:“大王您怎么能有这种亡国的言论呢?我好像已

经看到王宫中生满荆棘,露水打湿人衣服的凄惨景象了!”刘安大怒,将伍被的父母逮捕,囚禁起来。过

了三个月。刘安又将伍被召来询问,伍被说:“当初秦朝无道,极为奢侈暴虐,十分之六七的老百姓都希

望天下大乱。高皇帝(刘邦)在行伍(或:军队)中崛起,登位做天子,这就是所说的利用对方的过失等

候时机,趁(或:顺应)秦朝将亡之时而起兵。如今大王见到高皇帝得天下容易,却单单不看不久前,七

国之乱'的吴、楚吗!吴王刘沸统辖着四个郡,然而为什么大梁一战失败,向东逃亡,本人身死,祭祀灭绝?

是因为他逆天行事,不知时势。现在,大王的兵力还不足吴、楚的十分之一,而天下的形势却比吴、楚兴

兵时安定一万倍。大王如不听从我的劝告,马上就会看到您丢掉千乘之国的王位,接到赐死的命令,先于

群臣死在东宫的惨景。”刘安听了,流着眼泪站了起来。

刘安有一个庶出的儿子名叫刘不害,年龄最大。刘安不喜欢他,王后不把他当儿子看待,太子刘迁也

不将他视为兄长。刘不害有个儿子叫刘建,一直对太子心怀怨恨,暗中派人告发太子谋杀朝廷中尉的事,

汉武帝将此事交给廷尉处理(或:惩办)。

刘安很害怕,想要举兵谋反,又一次和伍被商量,伍被说道:“如果大王一定要干的话,我有一计。

当今各封国国君对朝廷都没有二心,老百姓也没有怨气。大王可以伪造丞相、御史的奏章,说是要请求皇

上将各郡、国的豪杰之士和殷实富户迁徙到朔方郡,大量征发士兵,使集合期限紧迫。再伪造诏狱之书,

声言要逮捕各封国的太子和宠臣。如此一来,就会百姓怨恨,诸侯恐惧,再派遣能言善道之人接着到各地

游说,或许可以侥幸有十分之一的希望吧!”刘安道:“这是可以的。不过我觉得用不着这么麻烦。”

就在此时,廷尉前来逮捕淮南国太子刘迁。刘安听到消息后,与刘迁密谋,召相和二千石官员前来,

企图杀死他们,兴兵造反。召相,相一人应召来,内史、中尉都没有到。淮南王想,只杀一个相也没什么

用处,就放了相。刘安犹豫,拿不定主意,刘迁便刎颈自杀,但没有死成。

伍被自己前往廷尉那里,告发与刘安图谋反叛的情节。官吏于是逮捕了淮南国太子和王后,并且包围

王宫,悉数搜捕在淮南国内与淮安王一道谋反的宾客,取得谋反证据后,奏闻朝廷。汉武帝因为伍被平常

的言论中曾多次赞美朝廷,所以想不杀他。廷尉张汤说:“伍被首先为淮南王作谋反计划,其罪不能赦

免。”于是伍被被杀。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姜楚公画角鹰3歌

杜甫

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②。

观者贪愁®掣臂④飞,画师不是无心学。

此鹰写真在左绵⑤,却嗟真骨遂虚传。

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挂空上九天。

【注】①角鹰:鹰头顶有角毛微起,谓之角鹰。②幽朔:幽燕之地,地处北方,故云。③贪愁:但愁。④

掣臂:鹰多缚于猎人手臂上,遇有猎物,鹰便挣脱丝绦飞去,称为掣臂。⑤左绵:涪水在绵州的右面流过,

故称绵州为左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碗的一项是(〉

A.杜甫的这首诗不是律诗,而是一首古体诗,不求对仗,押韵灵活,形式更加自由。

B.画中鹰很传神,真鹰反而让人觉得徒有其名,作者借此抨击现实中人的不辨真伪。

C.“贪愁”写出了观画人既喜欢角鹰的高飞长空,却又担心它飞去的矛盾心态。

D.“拎空”即盘旋于高空,“挂空九天”让读者想起庄子的“技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6.侧面表现姜楚公所画之鹰生动逼真是本诗一大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5.B16.①通过着画的人担心鹰飞走的角度来表现:②通过其他画师想学但是学不到这种技巧

的角度来表现;③通过和真鹰作比较,感觉真鹰反而不如画上的鹰的角度来表现;④通过燕雀见了画上的

鹰会害怕的角度来表现。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B.“抨击现实中人的不辨真伪”错。“却嗟真骨遂虚传”意思是人们见画中鹰神似,反觉真鹰少色,感慨

世人喜好画中鹰,而不喜好真鹰,也表达对作者画技高超的赞叹。文中没有抨击现实中人“不辨真伪”。

故选B。

3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观者贪愁掣臂飞",“贪愁”写出了观画人既喜欢角鹰的高飞长空,却又担心它飞去的矛盾心态。从“观

者”的角度写他们既喜欢角鹰高飞长高,又担心它会飞走再也不回来,说明角鹰画得非常生动。

“画师不是无心学”,是说画师们不是没有用心学,通过其他画师羡慕想学但学不到来表现角鹰画得生动

逼真。“此鹰写真在左绵,却嗟真骨遂虚传”,画中的这只角鹰气势精神更胜于真鹰,通过和真鹰作比较,

感觉真鹰反而不如画上的鹰来表现其生动逼真。

“梁间燕雀休惊怕”,告诫梁上的燕雀见了画中鹰不要害怕,通过燕雀见了画上的鹰会害怕来表现画中鹰

的生动逼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的\,两句,与孔子所说的“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大致

相近,都强调了“学”的重要性。

(2)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们所说的“,”,是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嘲笑别人从师

学习的心理上的原因。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描述了刘寄奴曾经居住的地方

的景色,有物是人非之感。

【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位卑则足羞(4).官盛则近谀

(5).斜阳草树(6).寻常巷陌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臾”“卑”“羞”“谀”“陌”。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走在园中,我看到阳光将围墙斜切下的阴影,他曾在那里沉思默想。他在这里度过了狂躁而绝望的青

年时光,也在这里积聚起中年的深厚思想,()。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他与地坛融为了一体。

我登上方泽坛的青石台阶,这里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坛台,史铁生因无法登临只能从

各个角度张望它,我想我应替他去拜谒祭坛。坛台上,青铜方鼎默默无语。凝重伫立。此时天空辽阔,四

野空旷,微风朗日,如沐慈悲。我忽然感受到一种灵魂的坦荡,一种信念的力量。虽然史铁生坐在轮椅上,

却比很多站立的人灵魂更高,身影更长。他对生活深沉的爱,对人生真谛的探寻,像正午的阳光照亮了许多

人幽暗的心灵角落。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熟悉这里的一切,这里的一切也熟悉他

B.这里的一切熟悉他,他也熟悉这里的一切

C.他和这里的一切互相之间都非常熟悉

D.这里的一切与他,互相之间都非常熟悉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阔送青来。

C.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A19.B

20.把“虽然”与“史铁生”互换位置。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括号的前后句都是先说“他”,后说地坛。括号中的句子也不应例外。由此排除BD。C是长句,与A相比,

节秦感更差一些,对内容的强调力度更弱一些。所以不如A好。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的“默默无语”赋予青铜方鼎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A.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杜康”代酒。

B.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排阚送青”赋予山以人的情态。

C.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手可摘星辰”夸张地写楼高。

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比作梨花。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虽然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却比很多站立的人灵魂更高,身影更长”一句,分句是同一个主语,则关联词

应放在主语后面,所以应把“虽然”与“史铁生”互换位置。如果不换位置,则本句无主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医师告诉我们,中学生失眠原因很多,睡眠剥夺只是其中之一。睡眠剥夺指的是人为地减少每天应有

的睡眠时间。①,一种是急性完全性睡眠剥夺,另一种是慢性不完全性睡眠剥夺。②,就容易

诱发抑郁、焦虑、失眠等症状。

中学生充满活力,上网、刷手机、打游戏,熬夜时间太多,导致睡眠昼夜节律紊乱。形成了规律,则

一到夜间,就难以入眠。这告诫我们,熬夜成习惯后果严重。

专家认为,睡眠问题背后,往往是情绪不佳。比如焦虑患者常常入睡困难,③,整夜失眠当然令

人极为苦恼。所以一定要注意要与老师和同学搞好关系,要正确看待考试成绩,不然就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越情绪不佳就越失眠,越失眠就越是情绪不佳。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①睡眠剥夺分为两种②睡眠剥夺如果成为习惯③甚至整夜睡不着

22.①睡眠剥夺不是失眠唯一原因•②中学生不要养成熬夜习惯。③不能让情绪陷入不佳状态。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后文“一种是急性完全性睡眠剥夺,另一种是慢性不完全性睡眠剥夺”可知这里是总括性的句子,

可以填:睡眠剥夺分为两种。

第二空由后文“就容易诱发抑郁、焦虑、失眠等症状”可知是在讲睡眠剥夺如果成为习惯的后果,所以可

以填:睡眠剥夺如果成为习惯。

第三空由前文“比如焦虑患者常常入睡困难”以及后文“整夜失眠当然令人极为苦恼”可知这里是指比入

睡困难更严重的“整夜睡不着”,可以填:甚至整夜睡不着。

注意语言表达简洁,不超过字数。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并注意语言表达简洁,不超过字数。

第一段由“中学生失眠原因很多,睡眠剥夺只是其中之一”可知文段讲的是睡眠剥夺不是失眠唯一原因。

第二段由“这告诫我们,熬夜成习惯后果严重”可知这段讲的是中学生不要养成熬夜习惯。第三段由“睡

眠问题背后,往往是情绪不佳。……越情绪不佳就越失眠,越失眠就越是情绪不佳”可知讲的是不能让情

绪陷入不佳状态。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关于报恩的故事: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帮助汉高祖打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

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

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送给她黄金一千两

以答谢她的恩情。

《韩非子》里说了关于管仲的这样一个故事:在齐国的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王位的过程中,公子纠

失败,当时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在鲁国被抓住,将押往齐国,经过绮乌这个地方时,又饥又渴,守边境的人

跪下来喂给他食物、趁机问管仲:“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没有死,反而被任用了,你拿什么来报答我呢?”

管仲回答他说:“如果像你说的那样,我会用贤使能,论功行赏,我拿什么来报答你呢?"守边境的人心

里很怨恨他。

如果你在人才招聘现场,面试考官给了你这两段材料,让你作一个即兴发言,请你拟写一个发言稿。

注意:综合理解材料,自拟标题,确定立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卷面工整,800字以上。

【答案】例文:

市私恩不如行公义

尊敬的各位面试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