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冲刺集训 散文阅读(C)_第1页
2021届高三语文冲刺集训 散文阅读(C)_第2页
2021届高三语文冲刺集训 散文阅读(C)_第3页
2021届高三语文冲刺集训 散文阅读(C)_第4页
2021届高三语文冲刺集训 散文阅读(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届高三语文冲刺集训散文阅读(C)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节选)

余光中

①我的中学时代在四川的乡下度过。那时正当抗战,号称天府之国的四

川,一寸铁轨也没有。不知道为什么,年幼的我,在千山万岭的重围之中,总爱

对着外国地图,向往去远方游历,而且觉得最浪漫的旅行方式,便是坐火车。

每次见到月历上有火车在旷野奔驰,曳着长烟,便心随烟飘,悠然神往,幻想自

己正坐在那一排长窗的某一扇窗口,无穷的风景为我展开,目的地呢,则远在

千里外等我,最好是永不到达,好让我永不下车。那平行的双轨一路从天边

疾射而来,像远方伸来的双手,要把我接去未知;不可久视,久视便受它催眠。

②乡居的少年那么神往于火车,大概因为它雄伟而修长,轩昂的车头一声

高啸,一节节的车厢铿铿跟进,那气派真是慑人。至于轮轨相击枕木相应的

节奏,初则铿锵而慷慨,继则单调而催眠,也另有一番情韵。过桥时俯瞰深谷,

真若下临无地,蹑虚而行,一颗心,也忐忐忑忑呆在半空。黑暗迎面撞来,当头

罩下,一点准备也没有,那是过山洞。惊魂未定,两壁的回声轰动不绝,你已经

愈陷愈深,冲进山岳的盲肠里去了。光明在山的那一头迎你,先是一片幽昧

的微熹,迟疑不决,蓦地天光豁然开朗,黑洞把你吐回给白昼。这一连串的经

验,从惊到喜,中间还带着不安和神秘,历时虽短而印象很深。

③坐火车最早的记忆是在十岁。正是抗战第二年,母亲带我从上海乘船

到安南,然后乘火车北上昆明。滇越铁路与富良江平行,依着横断山脉蹲踞

的余势,江水滚滚向南,车轮铿铿向北。也不知越过多少桥,穿过多少山洞。

我靠在窗口,看了几百里的桃花映水,真把人看得眼红、眼花。

④入川之后,刚亢的铁轨只能在山外远远喊我了。一直要等胜利还都,进

了金陵大学才有京沪路上疾驶的快意。那是大一的暑假,随母亲回她的故

乡武进,铁轨无尽,伸入江南温柔的水乡,柳丝弄晴,轻轻地抚着麦浪。可是半

年后再坐京沪路的班车东去,却不再中途下车,而是直达上海。那是最难忘

的火车之旅了:红旗渡江的前夕,我们仓皇离京,还是母子同行,幸好儿子已经

长大,能够照顾行李。车厢挤得像满满一盒火柴,可是乘客的四肢却无法像

火柴那么排得平整,而是交肱叠股,摩肩错臂,互补着虚实。母亲还有座位。

我呢,整个人只有一只脚半踩在茶几,另一只则在半空,不是虚悬在空中,而是

斜斜地半架半压在各色人等的各色肤体之间。这么维持着“势力平衡”,

换腿当然不能,如厕更是妄想。到了上海,还要奋力夺窗而出,否则就会被新

涌上来的回程旅客夹在中间,挟回南京去了。

⑤来台之后,与火车更有缘分。什么快车慢车、山线海线,都有缘在双

轨之上领略,只是从前京沪路上的东西往返,这时,变成了纵贯线上的南IE栗

回,滚滚疾转的风火千轮上,现代哪吒的心情,有时是出发的兴奋,有时是回程

的慵懒,有时是午晴的遐思,有时是夜雨的落寞。|大玻璃窗招来豪阔的山水,

远近的城村;窗外的光景不断,窗内的思绪不绝,真成了情景交融。尤其是在

长途,终站尚远,两头都搭不上现实,这是你一切都被动的过渡时期,可以绝对

自由地大想心事,任意识乱流。

⑥饿了,买一盒便当充午餐,虽只一片排骨,几块酱瓜,但在快览风景的高

速动感下,却—显得特别可口。台中站到了,车头重重地喘一口气,颈挂零食

拼盘的小贩一拥而上,太阳饼、凤梨酥的诱惑总难以拒绝。照例一盒盒买

上车来,也不一定是为了有多美味,而是细嚼之余有一股甜津津的乡情,以及

那许多年来,唉,从年轻时起,在这条线上进站、出站、过站、初旅、重游、

挥别,重重叠叠的回忆。

⑦最生动的回忆却不在这条线上,在阿里山和东海岸。拜阿里山神是在

十二年前。朱红色的窄轨小火车在洪荒的岑寂里盘旋而上,忽进忽退,忽蠕

蠕于悬崖,忽隐身于山洞,忽又引吭一呼。回声在峭壁间来回反弹。万绿丛

中牵曳着这一线媚红,连高古的山颜也板不起脸来了。

⑧萨洛扬的小说里,有一个寂寞的野孩子,每逢火车越野而过,总是兴奋

地在后面追赶。四十年前在四川的山国里,对着世界地图悠然出神的,也是

那样寂寞的一个孩子,只是在他的门前,连火车也不经过。后来远去外国,越

洋过海,坐的却常是飞机,而非火车。飞机虽可想成庄子的逍遥之游,列子的

御风之旅,但是出没云间,游行虚碧,变化不多,机窗也太狭小,久之并不耐

看。哪像火车的长途,催眠的节奏,多变的风景,从阔窗里看出去,又像是在人

间,又像驶出了世外。所以在国外旅行,凡铿铿的双轨能到之处,我总是站在

月台------名副其实的“长亭”------上面,等那阳刚之美的火车轰轰隆

隆其势不断地踹进站来,来载我去远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出了火车不仅是交通工具,也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丰厚细

腻的情感世界,角度新颖。

B.作者回忆自己乘坐火车的经历,从十岁写起,先后从上海到安南、到昆

明、武进、台湾,记忆清晰。

C.作者认为最难忘的火车之旅是坐京沪路的班车东去,原因是启程仓促,车

上人满为患,令人失望。

D.第⑧段作者用萨洛扬的小说里“寂寞的野孩子”,表达自己儿时对火车和外

面世界的新奇和向往。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坐火车为线索串连回忆起自己过往的生活经历,把叙事、描写和抒

情浑然融为一体,醇厚动人。

B.第⑤段画框的语句,巧妙呼应标题,突出“记忆”和“铁轨”的关联性,形成文

章前呼后应的结构。

c.作者从时间维度展开回忆,记叙少年避乱四川,向往乘坐火车去远方游历,

时序纷飞,记忆蔓延。

D.余光中的散文追求在抒情中融汇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生命哲理,

本文正是这种风格的体现。

(3).结合文本,请赏析文章的标题“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4).本文多次写到乘坐火车的见闻和感受,试找出三处进行概括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迷路的故事

舒婷

之一

连我爸都是出生在小岛上的。小岛只有(1).7平方千米。而我,就像外子

①说的经常在家门口迷路。

这都是真的。

小岛色彩浓烈,由于它的玉兰树、夜来香、圣诞花、三角梅;小岛香飘

四季,由于它的龙眼、番石榴、阳桃,甚至还有波罗蜜。这些大自然的宠儿

被慷慨的阳光和湿润的海风所撩拨,骚动不息,或者轰轰烈烈,或者潜移默化,

在小岛上恣意东加一笔,西修一角,增增减减,让一个拳头大的地方,坠住千万

游客的脚,使他们总也走不出去。

幽巷、苔迹的石壁和风格各异的小楼都是同谋。

有人告诉我,退潮时分,沿着栖霞落彩的沙滩步行,环岛一周不过个把钟

头。我迷惘地摇摇头。今年春天,我带孩子从邻街的娘家回来。孩子在前

面蹦蹦跳跳,我在后面信步逍遥。也不知什么时候,我跟着孩子走错了一个

胡同口,结果两腿走酸了,又问了几次路,七弯八折才寻到家门口。平时七分

钟的路程这次用了四十分钟。

说起来谁也不信,只有外子照例嬉戳我一指,他记录在案的这类事件不知

有多少起。

有如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巴黎的凯旋门,日光岩是鼓浪屿岛的坐标。早

起开门,夜来掩窗,我都要和日光岩相互致意。岩顶永远密密匝匝一圈人,远

远看去宛如一顶皇冠。有朋自远方来,都得带去晋见。只是岩下小路总是

记不住,多少次都迷迷糊糊撞到那“此路不通”的木牌,才讷讷然返回。因

此,有人在公开报道中,揶揄我是不称职的导游。冤!其实,这也是游岛其中一

味呀!

现在我已不再越墙偷摘龙眼,听到有人咳嗽便屁滚尿流地鼠窜。但邻童

夏夜偷袭成功,每每和我分赃。一把把簇着绿叶的鲜果,看过去那么清凉,多

汁的夏天犹把残梦遗留在已不随风颤抖的枝条上了。你不能形容那滋味儿,

只知道小摊上的果子绝不能与之相比。直到现在,一看到硕果累累的老树,

我不由得要估量一下篱墙有多高,墙内有没有狗,虽然岛上这些年不许养狗

了。

我儿子也出生在这小岛上。

夜阑,我一手挽着摇篮,一手在稿纸上信手涂鸦。波浪汩汩溅溅,海也在

抚拍她的摇篮,直到我们全在她的怀里入睡。梦中,儿子长成一片热烈、优

美的小树林,让妈妈心甘情愿一再迷路。

之二

柏油马路忽高忽低,小巷时宽时窄,且极其洁净。有些落叶、落花、落果,

毫无狼藉之状,反生野趣。

呵,小岛,我的家乡。

有一段日子,小岛静得有些荒凉。外地人等闲不得进入前沿这个地域。

在渡口看那些急匆匆上下班的人,忧患很深的脸上个个了无生气,连平时笛

声般的海风也肃杀荼毒起来。

渡口四株纤细的假槟榔,像站累了的老不换岗的哨兵。再过去,缆着大大

小小的渔船,船尾船舷晾起用树汁染过的、褐红色的男人衣裤和红色的女

人短衫。渔女们手脚特别肥厚,眉毛眼睛乌漆生光,哑着嗓招呼孩子。船楼

前的甲板上,围着一大锅白粥,每人盛上一海碗,两片大脚丫子八字分开蹲下,

大口吸溜吸溜起来。人人惬然自得,浪兀自晃晃,船兀自摇摇,锅里碗里不见

漾出点粥沫来。

久不受刀剪之苦的相思树,无法无天,把通往海滩的小路——封锁起来,

只露出一角木牌,粗重地呵斥:军事重地!人自然望之却步。只有我那迷迷糊

糊的老毛病常常带我走入禁区,又安全地迷迷糊糊走出来。因为相思树争

相掩护你,沙滩绝不出卖你的足音,星散的贝壳宛如阿里巴巴的财宝。有时

可以看到一只大海豚,虽已“仙逝”,矫健的身躯似乎可以随时优美地弹起,

化为一道银亮的闪光。

更常看到的是搁浅的小船,它常常让我想起莱蒙托夫的帆,想到海和船的

互相渴慕,想到现实和梦的距离。

是回家的时候了,却找不到来时的路。依依不舍的相思枝频频拉住你的

衣襟,紫色和蓝色的小花屡屡绊在你的脚上。从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钻出

来,抬起头,你再不能动弹。

一座小洋楼从荒芜的花园踮起脚望着你。小铁门锈坍在地上,高大的廊

柱和雕花的石栏上落满鸟粪,依稀的花角被狗尾巴草淹没了。

而,无数火焰在它玻璃破碎的排窗上燃烧,被遗弃的小楼活跃起来,光的

手,在它一排排琴键上演奏,又愁惨又庄严又深邃,吸弓I你,逼迫你,又控诉你,

小楼有属于它自己的记忆。在瞬间,它把人拉进它的磁场里。

直到夕晖老去,寂然而无声,你的灵魂和那楼。

【注】①外子:对人称自己的丈夫。

(摘编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写小岛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的个人生活,更多的是表达一

种愉悦之情。

B.本文中作者带朋友游览日光岩,故意走错路,让他们欣赏沿途风景,也是游

岛的乐趣。

C.本文第二部分引入小岛的社会生活,景色描写带有荒凉感,表达作者更加

深沉的情感。

D.本文有越墙偷摘的童趣,也有对"忧患"的回忆,更有给作者寂寞心灵以慰

藉的诗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描写了小岛上的植物形态各异、自由生长的状态,写它们使游客"总

也走不出去",表达了作者对小岛的喜爱之情。

B.本文中”船楼前的甲板上"两句,描写小岛上人们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人们的

生活十分惬意,表达了作者对小岛生活的喜爱。

C.同是怀恋故土,鲁迅的《故乡》用客观、冷隽的笔法描述,让读者自己会

意;本文用投入、情绪化的笔法去感味,让读者随之徜徉其中。

D.本文语言较为华美,善用修辞;叙事时语调灵转潇洒,写景抒情时语调深沉

克制;我们也不难感觉到在文句之间的音韵美。

⑶.本文多次提到“迷路”,请分析“迷路”的深层寓意。

(4).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悲剧的永恒魅力

①从现实人生而言,人人拒斥悲剧;可就来讲,悲剧是最真

实的生命底色,最为客观和朴素,也最容易触动每一个人。人类不得不去

面对悲剧,去体味、打量和权衡,或惊惧叹息,或沉默冷对,就

这样发生了。悲剧加入了个人关于命运的想象和价值判断,关于道德、社

稷、他者等一切复杂的结构关系。在这样的推理与辨析中,我们感受到两

种长存的力量,即抵御的力量和失败的力量。失败是从世俗层面而言,若

从精神层面却不一定这样命名。我们知道失败也是有力量的,它的力量来

自警示的价值,来自客观真实,来自与生命关系的紧密性和切近性,来自

那种不可更改的宿命的启示。它的力量会久久地训诫我们,让人冷静下

来,不存一丝奢望地直面自己的生活,完成自己的一生。

②一个生命无论如何长与短,都有其固定的运行轨迹。在这条起伏曲

折的行迹中,失败鉴别着我们,它用一双无形的手和无所不在的眼睛,给

我们以鉴定。凭借个人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经验,我们似乎很容易就能将屈

原这位诗人的悲剧性辨识和勾画出来。他是一个执拗的坚持者、寻找者,

是一个迷狂的美的寻觅者。他似乎有着强烈的爱国心,爱君王,当然也爱

代表国家的所有元素,如国土江山、黎民百姓。他的责任感与生俱来,他

与楚国王室有着血缘关系,是显赫的权贵。但他具备强大的超越性,这使

他既孜孜于统治集团的维护,又能够从更高处俯视。其深刻的道德意义就

从这里体现出来,其理性之光也在这个时刻熠熠生辉。

③正因为如此,屈原终究未能与那个利益集团达成妥协,走向了自己

的末路。那是一个七雄逐鹿、利益交拌的混乱时代,楚国内部剧烈激荡,

恶浪汹涌,频频拍打人的道德堤坝,考验人的智慧,冲破人的底线。作为

一个理性聪慧的诗人,屈原的选择也许并不多。留给他的不过是一出悲

剧,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勇气,实际上就是一场人生的摧折。诗人不

得不沿此走下去,向着那个无法回避的锐利质问走去,这质问就是:“生

存还是毁灭?”他似乎毫无悬念地选择了毁灭。

④在人类历史上,这种悲壮的选择并不鲜见,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旷

千古而一遇的伟大人物——《楚辞》的作者。就诗歌吟唱而言,就诗与思

而言,他开创了多么辉煌的未来,做出了多么伟大的事业。然而他为此付

出的是全部世俗的幸福,是人人不加犹豫便能吐出的两个字:毁灭。他用

毁灭成就了空前绝后的美,完成了自己悲怆的一幕,主人公就是诗人自

己。他踽踽独行,走完了遥邈而短促的道路,一阕一阕地完成了这些奇异

的唱词,演出了一场至大至美的悲剧。

⑤在审美方面,与这种无与伦比的悲剧相比,我们会发现其他都有些

轻飘了。喜剧,我们需要;正剧,我们需要;任何艺术都自有其价值和存

在的理由,但它们之间尚可以比较。我们面对的是屈原,是一位千古怀念

的伟大诗人,最后投江而去。传说那一天是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希望他高

贵的躯体得以保存,就把糯米包裹在竹叶里抛向水中,饲喂那些贪婪的水

族。从此民间便有了五月初五包粽子的风俗,然后演变成中华民族的一个

传统节日,即端午节。然而滔滔巨浪之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人们一点都不

知道。那个尊贵而绝妙的人物是怎样的归宿,只存在于想象之中。作为后

来人,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他留下的那些吟唱,严格讲是那些文字。也许

诗人在流放中用一种旋律牵引自己的心情,时过境迁,那些曲调离得越来

越远,楚地变成了一个偏僻、奇异而又旷远的角落,虽然至今还有人生活

在那些地方,只不过物是人非,一切都改变了。人们记不起曲调,只记得

一些传说和歌词,这些文字脱离旋律独立出来,被称之为“诗歌”。

⑥诗人的心声化为确凿无疑的符号,变得晦涩而又隐秘,它们的连缀

足以使我们一代代阐释和想象、拆解和组合,而这个过程就是探究和触摸

那些悲剧的细节。我们会发现它独有的色泽、声气和调式,偶尔会在诗人

的忘情吟哦中,注目昔日那些绚丽的花朵,那些苍翠欲滴的枝叶。芬芳堵

塞了我们的嗅觉,绿色迷住了我们的眼睛,五官为之沉迷。可是这快感和

陶醉却极为短暂:当我们徜徉流连之际,另一种沉郁苍茫的声音便在耳畔

回响起来。是的,这是永恒的悲剧之声。我们变得沉重起来,一如既往地

陷入肃穆,在深沉的思绪里感受那种不可抵御之美。

(节选自张炜《楚辞笔记》)

(1).根据文意,第①段的两处空格,填入的同一个词语是O

(2).概括第③段加粗词“如此”的具体内容。

(3).第④段画线句“在人类历史上,这种悲壮的选择并不鲜见”,请另举

一例加以评析。

(4).综观全文,悲剧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5).赏析第⑥段的文字。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遍地应答

韩少功

打开院子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

不知如何是好。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

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

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

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

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

实为一大暴行。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

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巨

一镜。

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

有挑担的,骑脚踏车的,以及活猪活牛。眼下客船少了,只有几只小渔船偶尔

出现。船家大多是傍晚下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

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

水边常有两样“静物”,那是垂钓的老人和少年。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

不了多久了。

但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少年呢,中学生模样,

总在黄昏时出现。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

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呢?

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

水平线。如果雨点敲醒了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

像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井子。

几只野鸭惶惶地叫着,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

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

溅。我以为有什么东西坠落,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而是一只鸟突然

垂直俯冲,捕获了什么以后,带水的翅膀扑棱扑棱,又旋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

中播下一串闪闪的水珠。我不知道这种鸟的名字,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

杂的迷彩。

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

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它一坐好半

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一尊玉雕。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

成了银箭。一声鹭鸣撒出去,树丛里就有数十只白鹭跃出,扑棱棱组成数十

道白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

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认为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

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小鱼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

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

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啧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

口咬得太狠,咬在一个脚趾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我这才发现,钓鱼的

“静物”已经走了,天地间全无人迹。

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

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

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对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

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有人说,接近自然就

是接近上帝。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

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

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

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

寂静中有无边喧哗。

(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

文本二:

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很少有人像韩少功那样将随笔写得那

么得心应手,那么睿智。经过办《海南纪实》《天涯》杂志的考验,经过大

特区商海浪潮的冲击,他的思想更深刻成熟了,他的文风更老辣简洁了,他对

文学的追求似乎更执著了。他右手写小说,左手写随笔。在随笔的写作中,

韩少功天赋中那种我们称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峰状态。读着他

近年的随笔,我有时会产生出这样一种古怪的想法:不知随笔这种文体是专

为韩少功准备的,还是韩少功天生就应当写随笔?

不管是韩少功无意间碰上了随笔,还是随笔找上了韩少功,韩少功的随笔

写得好,却是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公认的事实-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

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

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取巧,不是知识的

炫耀和卖弄;智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心血的燃

烧。韩少功的随笔,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智慧。不过他的智慧,不是经

院或书斋里的智慧;他的智慧,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启示,来自他的生命的激

发;他的智慧,不是体现于某篇文章,某个局部或某个词句,而是化为一种精气

流荡于他所有的文字中,并成为他作品的纹章印记,成为他的人格在随笔中

的自然呈现。

(摘编自陈剑晖《智慧的独语-关于韩少功散文随笔的札记》)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这个下湖游泳者的视角观察和感受世界,文中直接表现"我"的

笔墨不多,却让人感觉到处处都有"我"的存在。

B.作者面对镜子般的湖面"不知如何是好",感觉下水打破湖面"实为一大暴

行",生动传达出视湖水为有生命之物的微妙心理。

C.老人和少年像两样“静物"一样在水边垂钓,作者不仅欣赏这样一幅安静的

生活画面,更赞赏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

D.静是作者刻意营造的大境界,静中又充满生机勃勃的动,包括阵雨、水

鸟、游鱼这样真实可感的动,也包括意念中的“无边喧哗"。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字里行间流荡着一种睿智和

精气,是一篇个性色彩鲜明的"智慧的独语"。

B.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这是它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之处,而

真正的智慧大都来自生活的启示和生命的激发。

C.韩少功作为著名作家,写过小说,办过杂志,后来他在随笔这种文体中真正

找到了用武之地,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巅峰。

D.凡是读过韩少功作品的人渚B认为他的随笔写得好,因为这些作品不要小

聪明,不投机取巧,也不炫耀和卖弄知识。

(3).请简要赏析文本一中画横线的段落。

(4).文本二认为韩少功的随笔“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文

本一是怎样体现这些特点的?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优雅的科学独行者

卡迈什瓦尔-C.瓦利

难以想象,如此优雅的美感,竟能在一个物理学家身上得到完美的演

绎。

他总是无瑕疵地穿着做工考究的西装,其颜色在秋冬季变化于深黑和

深灰之间,而在春夏季则变化于浅灰和棕黄色之间。他爱好文学和音乐。

他是世界上唯一在方程式中使用哥特体字符的科学家。据说在所有用英语

写作的科学论文书籍中,他的语言是最优美的。

他叫钱德拉塞卡,原本是个有点羞涩的印度青年。19岁那年,他因

成绩优异获得政府奖学金,只身乘船前往英国剑桥求学。在长达十几天的

漫长航行中,他奇迹般地初步计算出一个结果在当时,恒星的白矮星阶段

被认为是一切恒星演化过程的最终阶段,但是钱德拉塞卡的计算表明,当

恒星质量超过某一上限时,它的最终归宿将不会是白矮星。

经过在剑桥的学习,钱德拉塞卡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发现。在1935年

皇家天文学会的会议上,这个24岁的青年终于得到宣读自己论文的机

会。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年纪轻轻便将功成名就。然而,事情的发生并

不如他所愿。当钱德拉塞卡在会上宣读完自己的论文时,当时天体物理学

界的权威爱丁顿走上讲台。他当众把钱德拉塞卡的讲稿撕成两半,宣称其

理论全盘皆错,原因是他得出了一个“非常古怪的结论”。听众顿时爆发

出笑声。会议主席甚至没有给这位年轻人答辩的机会。会议结束后,几乎

所有人都走到钱德拉塞卡跟前,说:“这太糟糕了,太糟糕了……”

“世界就是这样终结的,不是伴着一声巨响,而是伴着一声呜咽。”

多年后,钱德拉塞卡仍然记得自己当时的自言自语。与爱丁顿的争论持续

了几年,没有一个权威科学家愿意站出来支持钱德拉塞卡。最后,他终于

明白应该完全放弃这个研究课题。在1937年到了芝加哥大学以后不久,

他把自己的理论写进了一本书里,然后不再去理会它。差不多30年后,

这个后来被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的发现得到了天体物理学界的公认。

然后又过了20年,钱德拉塞卡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83年,当他从

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章时,已是两鬓斑白的垂垂老者。

此时,回顾年轻时的挫折,钱德拉塞卡却已有了不同的看法。“假定

当时爱丁顿同意自然界有黑洞……这种结局对天文学是有益处的。”他

说,“但我不认为这对我个人有益。爱丁顿的赘美之词将使我那时在科学

界的地位有根本的改变……但我的确不知道,在那种诱惑的魔力面前我会

怎么样。”

钱德拉塞卡的结论是,这些成功的人“对大自然逐渐产生了一种傲慢

的态度”。这些人以为自己有一种看待科学的特殊方法,并且这种方法一

定是正确的。但实际上,“作为大自然基础的各种真理,比最聪明的科学

家更加强大和有力”。

因此他的一生都是谨慎、谦逊和勤奋的。每当投入工作时,他就会坐

在一张非常整齐、清洁的书桌前,寻觅数学的秩序。每天至少工作12小

时,一周工作7天,花费10年左右,得到了“某种见解”以后才罢休一

一也就是说,直到宇宙的某一个方面已经完全约化为一组方程时才罢休。

然后,他总是把研究的结果写成一本书,就不再关注这个领域,而去寻找

天体物理学中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课题,重新埋头研究下去。直到60多

岁,钱德拉塞卡仍能定期把精力转向以前从未涉足的新领域。

他的教学同样以严谨和一丝不苟著称。据说,他的板书和讲稿是那样

整洁和优美,以至可以直接拿去印刷。一个有名的故事是,在20世纪40

年代中后期,钱德拉塞卡每星期从叶凯士天文台驱车数百英里到芝加哥大

学为只有两名学生的班级上课(另一种说法是包括费米在内的其他几个人

偶尔也来插班听课),而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授予了这个班级

仅有的两名学生杨振宁和李政道。

钱德拉塞卡的一生注定是孤独和寂寞的。远离自己的祖国,研究不被

认可,还因肤色遭受歧视。但他不以为意,并以始终如一的优雅默默回应

一切。1999年,一只以“钱德拉塞卡”命名的天文望远镜升空。尽管它

经常因做出新的发现而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中,钱德拉塞卡却并未

因此更多地被人提及和了解。

因孤独而优雅。或许,只有一个物理学家,才能拥有如此优雅的美

感。

(摘编自《孤独的科学之路:钱德拉塞卡传》)

【相关链接】

钱德拉塞卡兴趣广泛,年轻时曾学习过德语,并读遍自莎士比亚到托

马斯・哈代时代的各种文学作品。

(摘自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只以“钱德拉塞卡”命名的天文望远镜升空后,它经常因做出新的发

现而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中。钱德拉塞卡却并未因此更多地被人提

及和了解。

B.钱德拉塞卡是世界上唯一在方程式中使用哥特体字符的科学家。据说在

所有用英语写作的科学论文书籍中,他的语言是最优美的。

C.这篇文章写了钱德拉塞卡的看似平凡却非凡的一生:学术上有了成就却

不被肯定,被肯定的时候已经垂垂老矣。文章平实晓畅却字字注入力量,

让读者感受到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优雅”。

D.钱德拉塞卡在研究成果不被认可的情况下仍能继续一项项的研究,是缘

于他自始至终有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是因为他一直懂得“作为大自

然基础的各种真理,比最聪明的科学家更加强大和有力”。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就是这样终结的,不是伴着一声巨响,而是伴着一声呜咽”一句

中,“巨响”,指对人类的巨大影响;“呜咽”,指的是科学成果不被认

可的悲哀。

B."但我不认为这对我个人有益”中的“这”指的是当时爱丁顿同意自然

界有黑洞。

C.“他就会坐在一张非常整齐、清洁的书桌前,寻觅数学的秩序”表明钱

德拉塞卡作为物理学家,也热爱研究数学。

D.“这些人以为自己有一种看待科学的特殊方法,并且这种方法一定是正

确的”一句中“特殊”一词表现了这些人的傲慢和自以为是。

(3).作者为什么称钱德拉塞卡是“优雅的科学独行者”?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们懂得你的悲欢

——致杜甫

钱红莉

看完国外出品的关于你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久

久不能平静。纪录片导演迈克尔•伍德真是细心,连你的出生地河南巩义

都去了,推开那扇斑驳的门,一无所有,唯有一尊石像。

著名演员伊恩・麦克莱恩被邀请出镜,他平静地对着镜头诵读《奉赠

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首悲哀至极的诗,我也经常读。可是,听一个

西方人读,我仿佛心生一种喜悦,并非鼓盆而歌的超脱——而是为属于古

老中国的一种沉痛、悲辛,竟然能在今天为西方人所体恤理解而深感喜

悦。中西方文明并非各自生长而一直隔膜着,诗歌这种古老的介质,将不

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相互共鸣与懂得,这

怎么不令人喜悦呢?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不知从哪里寻来一部卷了边的《社工部集》—

当时,我租居在一个年久失修的老式小区,呵气成霜,几无取暖设施,每

晚,早早上床,将自己裹藏于棉被里,点灯夜读的,就是这部《杜工部

集》。彼时,而立之年的我居无定所,想着自己同样半生漂泊无依,仿佛

你幻化成了我的一个至亲,那一刻,你为一个千年后的同路人燃起了微

火。

有一年,去成都,大年初一,赶去浣花溪公园,只为看看你的草堂。

那公园真幽静,大到不及边,雾气缭绕,寒气迫人,冷得人将脖子缩了又

缩。到处溪水潺潺,处处大树繁荫。随便一棵树,怕都有上百岁了。那年

正是你诞辰1300周年,活了58年,写下1500余首诗的你,永不被时间

打败,你的人格以及诗歌精神与时代并行,一直在场。

你是40岁那年冬天定居于浣花溪畔的。开始全家暂居于古寺,慢慢

营建新家。你曾以诗代简,向友人索要花木。在亲友的资助下,翌年春

天,草堂建成。当年的草堂,环境幽静,景色宜人,让你疲惫的身心得以

休憩。你是相当喜欢这个家的:“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眼前无

俗物,多病也身轻”,“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在草堂居住了近

四年,你写下240余首诗。《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江畔独步寻花》《绝句》等名篇,皆创作于此,这应是你一生中最快乐

明媚的时光。

我专挑成都时段的诗给孩子启蒙,那种对仗之美、明亮之美,犹如初

春新雨,正好契合了一个幼童鲜活生命的律动。你的诗歌之美之丰富,我

的孩子尚不能领略一二,他太年幼,我只是让小人儿一遍遍诵读,那种音

韵之美,何尝不是一种天然的滋养,一种明朗辉光的照耀。

我喜欢你,还有一层缘由,大约是你的赤诚胸怀。你一直推崇李白,

写过多首诗赠他。安史之乱后,李白是“世人皆欲杀”的“罪人”,唯有

你“吾意独怜才”。你常常梦见他:“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

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你一直担忧他在流放途中遇险,“江湖多风

波,舟楫恐失坠。"你总是有许多感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

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我两去宣州,沿着

李白的遗踪,遍访皖南一带,再回味他的诗,到底明白了些这个人的痛苦

辗转,也更懂得了你的赤子情怀——“我喜欢你赞美你,并非需要你热烈

回应隔山唱和”。唯有仁爱之人,才能做到这样的无私无求。你几乎一生

流离于贫困,却依然怀有家国之爱、朋友之爱。

当导演迈克尔•伍德在成都公园随机采访一位老人,问为何喜欢你

时,老人笑言,你的诗写出了我们小人物的日常,写出了穷人的心

声。……你看,就是这么的平凡普通。哀苍生之苦的诗篇、数你写得最

多,也最深情。在《阁夜》里,你试图理解我们处于时间中的位置,以及

人类与宇宙万物的关系——“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正

是你天生的孤儿心境,无所傍依,无所凭寄。

第一次去北京是仲夏,车过山东境内,我一直朝窗外张望,哪一处是

巍巍太行,哪一处又是你笔下的“齐鲁青未了”……“荡胸生曾云,决

眦入归鸟”——是你教会我,不必俗世计较,胸中丘壑块垒,以白云去荡

涤。还是你教会我,人的一生中,不必眼前苟且,一定要极目远眺,于精

神领域追求鸟一般的志存高远。这出世又入世的诗篇,真是我的一根根拐

杖呢。叶嘉莹先生有言,我们一日日读诗,李白、杜甫、陶潜....一个

个来到眼前,就不会感到孤独了。这便是文学的支撑,何其幸矣。

正值初秋,清晨,推开卧室窗户,一树树紫薇尽现眼前,九月的风轻

轻吹拂,一颗心不禁亮堂起来。我不太会写诗,但一样可以深切感受到,

古诗词经年的浸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内心,它们一点一点地滋养着我,让

我感觉自己并非孤单的存在。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首好的诗歌,往往具有穿越时空的感人力量,就如《奉赠韦左丞丈

二十二韵》能让麦克莱恩和“我”都感受到杜甫的沉痛悲辛。

B.文中写杜甫故居门扇斑驳,“唯余一尊石像”,既表现杜甫故居的老

旧冷清,也隐含作者为国人不及外国人尊崇杜甫而汗颜的心情。

C.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时,杜甫生活较安定,但其创作于此时的诗歌却并

非全是喜乐悠游之作,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并不因此而消失。

D.本文叙写杜甫时,还穿插写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感悟,从而使杜甫形象

和精神多了一个观照角度,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与启发。

(2).本文写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摄制,对文章思想内容

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杜甫的?

参考答案

1.答案:(1).C;(2).D;⑶.①艺术手法上,用比喻的手法,将记忆比作铁轨,生动

形象,寓意深刻,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在内容上,从儿时开始,关于火车的记

忆如同铁轨一样漫长,点明火车在作者人生中的重要意义,奠定文章的抒情

基调。③结构上,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

(4).①十岁时第一次坐火车,和母亲一起从上海到安南和昆明,作者看到横断

山脉和滚滚江水,经过桥和山洞撼到无比新奇,眼花缭乱。②大一的暑假,和

母亲回她的故乡,经过江南水乡,风景秀丽,作者感到闲适惬意。③乘坐京沪

路的列车直达上海,在战乱四起之时,仓皇乘车,车厢内挤满逃难的百姓,作者

苦不堪言,所幸作者已经长大,可以照顾母亲,略感欣慰。④到台湾后,快车慢

车、山线海线都乘坐过,在纵贯线上的南北来回,车速飞快,在车站品尝家乡

美食,心情有时兴奋,有时慵懒,有时遐思,有时落寞,带着浅浅的乡愁。⑤在

阿里山和东海岸,火车穿行于悬崖和山洞之间,是关于乘坐火车最生动的记

忆,阿里山的奇丽景色令作者感到惊叹。

解析:(1).“令人失望”错误,作者记录这次经历并非失望,只是客观回忆车上

拥挤的苦不堪言。

(2).”本文正是这种风格的体现”错误,本文没有“融汇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

中也透露生命哲理”。

2.答案:(1).B;(2).D;(3).①用“梦中儿子长成一片热烈、优美的小树林”“心

甘情愿一再迷路”,表达作者对儿子无尽的爱。②用“迷路”抒写自己对美妙

如梦幻一般的故乡的迷恋之情。

(4).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相思枝和小花对作者的依恋

以及小花的情态,表达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②句式整齐,“频频拉住你的

衣襟”“屡屡绊在你的脚上”“钻出来”“抬起头”等使得句子读来朗朗上口,给

人亲切感,令读者印象深刻。

解析:⑴.“故意走错路”错,从文中“岩下小路总是记不住,多少次都迷迷糊

糊……”可知,作者并非故意。

(2).应是“叙事时语调深沉克制,写景抒情时语调灵转潇洒”。

3.答案:⑴.审美

(2).屈原忠君爱国,超越世俗,既孜孜于统治集团的维护,又能够从更高

处俯视。

(3).示例:布鲁诺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

传遍欧洲。他开创了科学的辉煌未来,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燃烧

的熊熊大火幻化成两个字一一毁灭。那火中屹立的身影演出了一场至大至

美的悲剧。

(4).①悲剧让人思考命运和价值,让人思考道德、社稷等结构关系;②给

予人们抵御和失败的力量,训诫人们,让人们冷静,直面生活。

(5).①语言优美,运用修辞。将“诗人的心声”比作“符号”,表现其晦

涩神秘;“芬芳堵塞了我们的嗅觉,绿色迷住了我们的眼睛”运用对称句

式,表现人们忘情吟哦的情景。②骈散结合。“芬芳堵塞了我们的嗅觉,

绿色迷住了我们的眼睛,五官为之沉迷”“偶尔会在诗人的忘情吟哦中,

注目昔日那些绚丽的花朵,那些苍翠欲滴的枝叶”等句子,有整句有散

句,彰显语言之美。③结构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