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史_第1页
中国古代政治史_第2页
中国古代政治史_第3页
中国古代政治史_第4页
中国古代政治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中国古代史部分三维坐标定位三条主线定论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首先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首先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老式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政治史本专题考试大纲: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其重要内容为分封制与宗法制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其重要内容为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其重要内容为西汉王国问题,中外朝制度,察举制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其重要内容为明废丞相,设内阁,清军机处近来三年的高考真题,中国古代政治史的考察以选择题为重要考察形式,材料以文字形式为主,难度上以中低难度为主,以考察主干知识的内涵为主。内容上相对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1.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影响、反应的历史发展趋势以及对历史的传承。2.汉至元政治制度演进的特点、原因和影响。3.明清政治制度中加强对边疆或地方的管理、强化君主专制。考点知识梳理考点一分封制与宗法制1.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1)对象及内容: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土地和人口。(2)权利与义务:分封者与受封者之间是权利义务关系。(3)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周朝势力范围扩大;没有处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宗法制(家庭生活政治化)(1)关键:以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宗族内的嫡庶关系,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2)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长子。(3)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宗法关系即大宗和小宗依身份等级,在各自范围内,对直系和旁系亲属族人进行统治管辖。(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在权力继承问题上的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但易于形成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考点二君主专制统治的建立与强化时期发展历程先秦(萌芽)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秦朝(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详细事务西汉(发展)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减弱相权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详细执行国家事务;保证了皇权独尊宋朝(加强)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元朝(加强)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明朝(强化)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置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清朝(顶峰)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一语点拨]演变脉络: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强化并走向顶峰。演变趋势:皇权不停加强,相权不停减弱,直至被废除。考点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时期发展历程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秦朝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减弱了中央集权宋朝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这一举措变化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深入集中到中央[一语点拨]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停加强,地方权力不停减弱。君主专制体现的是君臣之间的关系(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考点四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进1.选官制度(1)察举制:两汉选官的重要途径。①目的:适应专制集权的封建统治的需要。②方式及原则:自下而上进行,以孝廉(品行)为原则。(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按门第选拔,垄断仕途。(3)科举制①建立: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隋炀帝始设进士科。②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③作用:积极方面: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方面: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一语点拨]选官模式和选官根据的变化是:世官制(爵位、血缘)→军功爵制(军功)→察举制(名望、品行)→九品中正制(门第)→科举制(才学)。2.监察制度(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经有监察的原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未确立。(2)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3)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审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络。(4)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代设置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5)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并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清代设有监察机构——都察院。[一语点拨]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监察范围从中央扩展到地方,监察程度越来越深入,从而加强了皇权,也有助于中央集权。但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十分有限。高考真题演习1.(·全国卷Ⅱ·T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阐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重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重视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命题意图】本题考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通过对商汤这种有仁爱之心的做法的考察,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解析】选A。《史记》成书于独尊儒术的汉代,仁德的解释符合儒家思想,从题干和选项的意思对应关系来看,A符合试题的规定;当时存在捕猎活动不过题干不能阐明其是重要经济活动,排除B;C题干不能阐明“已经重视生态环境保护”;D题干同样也没阐明“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直击题眼】题干中“乃去其三面”,阐明商汤的仁爱之心,是解题的关键。2.(·全国卷Ⅰ·T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状况如表2所示。表2“安史之乱”后百年间唐朝藩镇基本状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重视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命题意图】本题考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通过对学者有关唐朝“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基本状况的综合分析,推断唐朝“藩镇”两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藩镇赋税完全不上供应朝廷的只有河朔型藩镇,但该类型藩镇在藩镇总数中所占比例较小,无法控制朝廷财政收入,故A与题意不符;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彼此之间攻伐不已,B排除;据材料可知,河朔型藩镇掌握了官员任免权、财税权和军权,拥兵自重,与朝廷对立,故C说法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的百余年间,绝大部分唐朝藩镇的官员任免权仍掌握在朝廷手中,且某些类型的藩镇在守卫边疆、抵御少数民族势力的入侵、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故D对的。3.(·全国卷Ⅱ·T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命题意图】本题考察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解析】选C。解答本题学生需要抓住唐朝的阶段特性。从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关系看,在中央集权不停强化的历史时期,只是增长议政人数和人员更替,没有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排除A;B不符合提拔官员的途径;强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与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愿望相反,D错误。宰相人数多,更替频繁,便于皇帝总揽朝政,C对的。【解题技巧】本题可用关键词解题法,由“数量大增”“更替频繁”即可得出对的答案。4.(·全国卷ⅡI·T25)25.表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状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状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表1据学者研究整顿而成,反应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命题意图】本题考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本题以宋代宰相祖辈任官状况为切入点,考察考生对科举制的认识和理解。【解析】选B。题干表格中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尤其是担任高、中级官员的宰相人数不停减少,阐明世家大族影响不停减弱,故A错误;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南宋宰相中祖辈无官职的,占的比例超过50%,这阐明伴随宋代科举制的推行,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迅速增长,下层民众有较多的机会步入社会上层,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加强,故B对的;题干表格反应的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状况,与宰相权力日益下降无关,故C错误;宋代科举制不停发展完善,科举制度功能不停强化,故D错误。5.(·北京文综·T1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次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接”,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减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命题意图】本题考察“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学科素养。通过对军机处恢复设置的解释,考察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解析】选D。明清时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军机处的设置是加强皇权的措施,由裁撤到恢复,即体现出“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故选D。A与材料中“内阁宰辅名存而已”相矛盾,可排除;材料描述的重要是加强专制主义,B“中央集权”“减弱”均与题意不符;宰相作为官职的名称,在明朝时已经废除,故C不对的。6.(·天津文综·T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重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同意。这阐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命题意图】本题考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重视考察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析】选A。根据材料“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元代行省掌握实际权力,故B说法错误;根据材料“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同意”,可知行省的权力受到皇帝的制约,无法实现专断。故C错误;结合以上分析,行省掌握实际权力,权力又受到皇帝的制约,可以阐明地方拥有适度权力,故A对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重要处理中央与地方的问题,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无直接联络,故D错误。故选A。【思维技巧】抓关键信息:“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同意”结合所学,可以做出对的的选择。7.(·江苏单科·T2)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此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应了当时人们 ()A.克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友好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命题意图】本题考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解析】选B。由“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可知,“射爵射侯”就是寄托着物主但愿加官进爵甚至封侯的美好愿望,B对的。由“东汉”时期可知,A“克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错误。C、D与题干的材料中“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不符合,可以排除。8.(·江苏单科·T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络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命题意图】本题通过“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考察尚书省在唐朝国家行政运行中的枢纽作用,不一样于教材对于三省六部制度的论述,另辟蹊径,颇有新意。【解析】选D。由“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可知,唐朝前期的尚书省是全国行政运行的中枢环节,D符合题意。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是指决策、审议、执行环节,题干的材料没有波及这些环节,A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职权的是中书省,B错误。C的“阻隔”显然不符合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本质,C错误。9.(·全国卷Ⅰ·T41节选)阅读材料,完毕下列规定。(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