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蜈蚣的研究进展_第1页
药用植物蜈蚣的研究进展_第2页
药用植物蜈蚣的研究进展_第3页
药用植物蜈蚣的研究进展_第4页
药用植物蜈蚣的研究进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药用植物蜈蚣的研究进展

蜈蚣是四肢的特征。2000多年前,《神农本草经》中出现了这种药物。《本草纲目》收录在《昆虫部第42卷中。它主要治疗儿童的痉挛、伤口、肿胀、中毒、流行病和其他疾病。这是传统的动物中药。在现代中,它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蜈蚣因具有辛温走窜、通经逐邪之功效,为熄风镇痉、攻毒散结之要药。近年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抗肿瘤、治疗肝炎、神经性头痛、糖尿病并发症及各种肿结等方面均有较好作用,引起了人们对其从诸多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本文现将其种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植物物种分布我国蜈蚣品种较多,分布广泛。少棘蜈蚣(ScolopendrasubspinipesmultilansL.Koch)系历史沿用品种,为中国药典收载,分布于江、浙、鄂、湘、川等地;多棘蜈蚣(S.multidensNewport)为地方用品种,《中国药用动物志》及《广西药用动物》收载,分布在桂、粤、鄂等地;黑头蜈蚣(S.negrocapitisZhangetWang)、墨江蜈蚣(S.mojiangicaZhangetChi)分布在滇,《云南省药品标准》收载;其它几种为模棘蜈蚣(S.srbspinipesLeach),分布台、川,哈氏蜈蚣(S.dehaaniBrandat)分布两广,马氏蜈蚣(S.mazbiiGravely)分布西藏。药用蜈蚣多指少棘蜈蚣、多棘蜈蚣和墨江蜈蚣,主产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浙江等省。蜈蚣的赤足因产地不同而异,为同一物种不同种群之间的差异问题,浙江的少棘蜈蚣“赤足”者居多(占95%),而湖北的少棘蜈蚣“黄足”者居多。随着各地药用蜈蚣资源的开发,药用蜈蚣的种类扩展到少棘蜈蚣、多棘蜈蚣、墨江蜈蚣、哈氏蜈蚣、日本棘蜈蚣(S.janonicalKoch),均同为蜈蚣属,互为不同的亚种。2微量元素和营养成分测定方红等对蜈蚣化学成分的研究表明:多棘蜈蚣、黑头蜈蚣与少棘蜈蚣是同属不同种的三种药用蜈蚣,主要化学成分类同,但某些化学成分的含量可能因物种不同存在差异;均含有两种似蜂毒的毒性成分,即组织胺和溶血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躯干部,不同产地的少棘蜈蚣组织胺含量差异较大;三种蜈蚣药材均具有开发利用的药用价值。三者以干燥品计总蛋白质含量分别为64.6%,63.36%,59.73%;总脂含量分别为7.2%,18.7%,10.2%;游离氨基酸分别为6.27%,11.91%,9.02%;微量元素砷含量分别为0.051μg/g,0.18μg/g,0.022μg/g(红足少棘巨蜈蚣为0.17μg/g)。还研究发现少棘蜈蚣体内油脂含有多种脂肪酸,32种脂性皂化物成分,17种微量元素,16种游离氨基酸;多棘蜈蚣含有与少棘蜈蚣相同的15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72%),21种氨基酸和12种微量元素;黑头蜈蚣除二十二碳一烯酸、花生四稀酸、山愈酸未检出外,含有12种与少棘蜈蚣相同的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64%)、21种游离氨基酸(其中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牛磺酸含量较高,总游离氨基酸较少棘巨蜈蚣高约3%)和12种微量元素中钾、铝、钙、镁、锌、铁、锰均较少棘巨蜈蚣高,油酸含量比少棘蜈蚣高17%。许鸣镝等从蜈蚣水溶性总碱性蛋白中分离得到一个碱性蛋白(命名为SSmp-d),氨基酸分析表明其含较多的精氨酸、赖氨酸等碱性氨基酸,另外还含有较多的丙氨酸和亮氨酸。迟程等对墨江蜈蚣和少棘蜈蚣化学成分的研究发现墨江蜈蚣的总油脂含量达体重的22.24%,比少棘蜈蚣高出11%,总油脂中主要成分相同,经MS鉴定从二者油脂中鉴定出13种相同成分,分别占墨江蜈蚣的99.35%和少棘巨蜈蚣的97.30%,其中未鉴定出的成分含量极低,且不明是否有活性;从脂肪酸中分别分得18种和32种成分,总蛋白质含量分别为67.2%,68.8%;脂类含量分别为22.24%,10.35%;总糖含量分别为0.55%,1.08%。另有作者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对其线粒体cDAN序列克隆、重排等研究发现其丝氨酸蛋白酶可有效水解精氨酸而激活纤维蛋白溶酶。3药理作用3.1酸性水提取液抑菌效果研究表明墨江蜈蚣和少棘巨蜈蚣有相似的药用价值,醇提物、水提物均有明显的镇静、镇痛、解痉和抗炎作用,对热板法刺激引起的疼痛有显著镇痛作用,且小剂量优于大剂量;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廊炎症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体外抑菌实验发现两者的酸性水提液均有明显的抑制致病真菌作用,强度亦十分相近,其1/100浓度的酸性提取液对致病性真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而中性和弱碱性水提取液抑菌效果不佳;鲜体蜈蚣及其毒素没有抑菌作用;在浓度为1/400时,对羊毛状孢子菌、石膏样毛癣菌和红色表皮癣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新型隐球菌和白色念珠菌不甚敏感,当浓度为1/800时,仍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两种蜈蚣酸性水提取液对真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值均很少,其中对羊毛状小孢子菌和红色毛癣菌最为敏感,少棘蜈蚣的抑菌强度和抗真菌广谱性稍优于墨江蜈蚣;墨江蜈蚣酸性水提取液在培养基酸碱度为pH4.0状态下的抑菌强度除对红色毛癣菌较弱小,其余都较pH7.0状态时强。各真菌经高于MIC值5倍以上浓度的样品液浸泡后仍能长出菌落,证明两种蜈蚣均无杀真菌作用;两种蜈蚣的各种水溶及脂溶成分对细菌的抑菌圈均小于10mm,故不能抑制所试细菌的体外生长,提示两种蜈蚣均不能直接用于治疗外表和深部皮肤的致病真菌感染,两者的某些消炎功效也并非直接杀灭细菌作用。蜈蚣还可使小鼠微血管开放数显著增加,微血管口径增大;镇痛抗炎作用明显;升高脾脏指数。3.2能改善免疫功能蜈蚣含有人体8种必要氨基酸以及a1、a2和r球蛋白,可以直接补充人体所需,具有强壮滋补作用;同时,蜈蚣作为异体蛋白,服用后亦可刺激人体产生非特异性抗体,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扶助人体正气,有利祛邪散毒。蜈蚣水提物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过氧化脂质及肝、脑组织中脂褐质含量,可使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血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明显升高,使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重量明显增加;显著增强机体吞噬细胞吞噬活性,对吞噬细胞Fc受体有显著增强作用,提示其具有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和抗衰老作用。适当剂量的蜈蚣有抑制正常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提示利用中药蜈蚣抑制抗体产生的作用去治疗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是否比一些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有好的疗效及少的副作用还有待于深入研究。3.3中医血药浓度与凝血时间的关系蜈蚣所含组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适当剂量可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局部组织因长期血循不畅缺氧所致的高凝血状态,利于病变组织细胞的复原,即其通络散结的物质基础。毛小平等研究表明蜈蚣可使小鼠RBC数减少,Hb含量、RBC压积降低,凝血时间延长,微血管开放数显著增加,微血管口径增大;为蜈蚣活血散结提供了一定的药理依据。蜈蚣通过调节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的平衡,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显著提高NO及iNOS的表达,提示蜈蚣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防治内皮细胞增生的作用;通过调节脂代谢,降低全血黏度;通过下调c-myc基因表达水平,有效抑制家兔血管平滑肌细胞(SMC)增殖,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有较好的防止作用,揭示了中医血瘀证存在的微观物质基础,为中药蜈蚣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20,21,22,23,24,25,31];蜈蚣提取液对在体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作用和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左心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且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3.4对小鼠小鼠肠道推进运动的影响蜈蚣水提物冻干粉20mg/kg剂量时对大鼠胃液、胃酸、胃酶、胃蛋白酶总活力及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有促进作用,40mg/kg剂量时还可提高胃蛋白酶活力及胰液量、胰液蛋白量,提示蜈蚣具有增强胃肠功能的作用。3.5麻黄的药效学作用研究发现墨江蜈蚣和少棘巨蜈蚣对硝酸士的宁所引起的惊厥(脊髓)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对小鼠电惊厥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超强电流所致惊厥和戍四氮所致惊厥无对抗作用,表明两种蜈蚣的镇静作用主要是作用于脊髓,其药效学作用相似。蜈蚣能减少腹腔因注射0.6%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次数,并提高扭体抑制率,延长戊巴比妥钠引起的小鼠睡眠时间,为其镇静、镇痛及惊厥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蜈蚣水提取液对小鼠具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随剂量增大而作用增强,与蜈蚣粗毒(毒颚分泌液)对小鼠具有先兴奋、惊厥而后呼吸麻痹的作用相矛盾。蜈蚣还能减少中枢神经系统衰退症状,包括记忆丧失。3.6小鼠睾丸第7相精细管细胞增生剂l蜈蚣的水提取物(250、125mg/L)和醇提取物(4000、2000mg/L)均能使小鼠睾丸第7相精细管精原细胞显著减少或消失,提示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分析表明蜈蚣提取物中含有类组胶化学成分并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已有相关实验证实其提取物对人和小鼠肝癌、胃癌、肺癌、肾癌、结肠癌、卵巢癌、宫颈癌等细胞株的体外生长显著抑制效力。3.7根据一般草之药,选择合适的配合用药研究发现全蝎蜈蚣散治疗阵挛性面肌痉挛有较好疗效;尹华荣等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顽症如色素性紫癜性苔癣样皮炎、泌尿道的耐药金葡菌感染、血管神经性头痛,按中医辨证施治用一般草木之品往往效果显而不著,病情缠绵难愈,经加用搜风通络、攻窜迅猛之蜈蚣后,则多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3.8小鼠骨髓细胞的活性成分蜈蚣可使小鼠怀孕率降低,致畸率升高;RBC数减少,Hb含量、RBC压积降低,凝血时间延长,微血管口径增大,开放数显著增加,属妊娠禁忌药。通过溶血试验对活体少棘蜈蚣,药材少棘蜈蚣和多棘蜈蚣的粗毒进行溶血活性比较得出均有溶血活性,且药材蜈蚣毒活性较活体蜈蚣大大降低,陈药材蜈蚣毒活性较新鲜药材低一倍,多棘蜈蚣活性明显高于少棘蜈蚣。系统分析少棘蜈蚣粗毒的化学组成发现蛋白质含量86.23%、水不溶物质0.24%、还原糖0.23%、水份2.1%,仅含Ser、Pro、Arg等三种游离氨基酸,鉴定了11种微量元素,碱性凝胶电泳显示20条蛋白质谱带;分析了10种酶的活性、出血毒性及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其中精氨酸酯酶活力最高,不存在类凝血酶、淀粉酶活性及出血毒性,蜈蚣毒的浓度为0.3μg/μl时强烈诱导血小板的聚集。但也有试验表明墨江蜈蚣和少棘蜈蚣虫体0.5g/ml的悬浮液对小鼠的体重和血色素都没有不良影响,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因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中长期给药量达205mg/kg时(相当于人体最大用量的5倍以上),染色体的畸变率与未给药的对照相接近,亦未显示出遗传毒性;干粉的急性毒性极低,当给药量达到50g/kg时(相当于50kg人体临床用量5条蜈蚣的7~13倍),动物仍未出现死亡,LD50难于测出,表明长期以来认为蜈蚣比较毒而用药量极低存在误解。4治疗非主神经病(1)抗惊厥:治疗癫痫、惊厥、抽搐等;(2)抗肿瘤:可用于治疗胃癌、食管癌、肺癌、宫颈癌、结肠癌等;(3)降压: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4)糖尿病及并发症:治疗糖尿病,对并发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者均有明显疗效;(5)中枢抑制: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偏头痛;(6)其他:张一德经过多年的实践,通过准确辨证,灵活配伍,在间质性肺炎、重症肌无力、食道癌等诸多病证的治疗中运用蜈蚣,屡用屡效。另蜈蚣对结核杆菌及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结核病、风疹、扁平疣及带状疱疹、口疮等。促进免疫功能,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由于蜈蚣中含有组织胺和溶血性蛋白质的有毒成分在药用过程中常发生一些不良反应,偶见过敏(患者用药后出现瘙痒、皮疹,表现为典型的组胺样反应)、循环、消化系统(患者用药后出现胃痛、心悸、胸闷、气短,经检查发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十二指肠溃疡),另有患者用药后导致蛋白尿、急性肝、肾功能损害、溶血性贫血反应,且蜈蚣能降低怀孕率,提高致畸率并出现动物死亡,为妊娠禁忌药,因此在使用中应注意个体差异,注意服药后的反应,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