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重大节日风俗对比研究_第1页
中西方重大节日风俗对比研究_第2页
中西方重大节日风俗对比研究_第3页
中西方重大节日风俗对比研究_第4页
中西方重大节日风俗对比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方重大节日风俗对比研究

古人说,“当你来到这个国家时,你正在问习俗。”习俗是一个迷人的世界。节日风俗又是这个迷人世界中的奇葩,它以旖旎的风情和独特的风貌展现在人们面前,形成了一座色彩缤纷的大花园和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闪民族之光于眼前,寓社会人生于瞬间,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着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比研究中西节日文化,领略其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意蕴,是饶有兴味的。燃放鞭炮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人们就把迎春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因为春天具有风和日丽、生气勃勃、百花竞艳、万物更新的美不胜收的景象,有诗为证:“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万紫千红的春日孕育产生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重大的节日——“春节”。春节为一年之始,民间俗称“过年”。“进了腊月就是年”,春节的序曲就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奏响。祭灶就是家家户户祭拜“灶王”,俗称“过小年”,人们从这天就开始为过年而忙碌起来,祭灶是春节将至的信号,北方又叫“过小年”。这天也是春节前的扫尘,也就是年终大扫除,“腊月廿十四,掸尘扫房子”是中华民族素有的传统习惯,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门阁庭院,因为“尘”与“陈”谐音,扫房就有“除旧布新”的涵义,也表达了人们把一切穷运晦气扫出门和辞旧迎新的愿望。扫房后,家家户户变得窗明几净,焕然一新,各店铺、百姓人家,张贴春联、窗花、福字,张挂大小红通通的灯笼,一派喜气洋洋,显示着家富人宁,红红火火的盛景,把人们喜庆、快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贴“福”字时,有时故意将“福”字倒过来贴,借谐音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祝愿。除夕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民间俗称为“年计”,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出门在外的人都争取在大年夜之前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吃团圆饭,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团圆饭又叫“年夜饭”、“合家欢”等,即全家人聚齐进餐,济济一堂,寓意吉祥和谐。吃团圆饭时说话要多用吉利话,忌讳说晦气话,说话时要多说“多”、“余”、“好”、“发”等,不能说“死”、“没了”、“不够”、“吃不饱”、“破”等不吉利的话。如果恰巧有人在过年期间死了,也不能用“死”字,只能说某某人“老”了或“过”了。如果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要说“岁岁(碎碎)平安”,讨个口彩。团圆饭讲究有十碗菜,叫“十大碗”,讨个十全大福的彩头。在团圆饭中,鱼是不必可少的,寓年年有“余”(鱼)之意。旧习吃过饭后,谁都不准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俗名“熬年”、“守岁”。但现在的除夕之夜,人们通常都会全家大小围坐在火炉旁一起聊天,看电视,喜迎新年的到来,在新年降临的年夜时刻燃放鞭炮,这是十分热闹的而又独特的中华民族的迎春礼仪,“爆竹”最早被称为“爆竿”。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中国民间“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鞭炮,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王安石的《元日》很有代表性:“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然后人们开始给亲朋好友拜年,长辈给晚辈分发压岁钱,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春节期间的游艺活动很多:如玩龙、舞狮、踩高跷、狂庙会,这样的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整个春节气氛才算进入了尾声。而且,所有的活动和节目都尽可能是亲人们一起参加或观看,在春节期间人们要尽情的享受亲情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在西方,与中国春节类似的节日是圣诞节,这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喜欢热闹的朋友们执着地坚持——圣诞节远远不只一天!从12月24日开始,到翌年的1月6日洗礼节,都可统称为圣诞节节期,而新年顺便也和它连在一起。圣诞节之所以是西方国家最重大的节日,这是因为它是纪念耶稣的诞生日。圣经里说,圣母玛利亚受圣灵而怀孕,在返家路途上经过一座小城——伯利恒,遇上所有旅店客满,被迫在客店的马槽里产下耶稣。据说,那天在遥远的东方有三个博士追随着天上一颗明亮的星星找到耶稣,并且膜拜安详地睡在马槽里的耶稣,后人为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稣的出世。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圣诞节已成为基督徒,甚至是广大非基督徒群众的重要节日。在欧美许多国家,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节日,把它和新年连在一起,而庆祝活动热闹与隆重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吉祥的圣诞色。绿色是圣诞树,圣诞树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一般都是砍伐来的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人们还在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气球、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类似中国的新年装饰,贴窗花、福字、年画,挂灯笼。这样的圣诞树一落根,浓浓的圣诞节日气氛便芬芳荡漾。红色的有圣诞老人和圣诞蜡烛。《圣经》中说,来自东方的圣人在耶稣降生的时候赠送礼物,这就是圣诞老人为儿童赠送礼品习俗的由来。因此一身红白相见的圣诞老人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因为他的这般可爱,让人喜欢,且受人尊敬。每到这一天,圣诞老人都会给孩子们送上一份礼物,寓示着一年的吉祥、快乐,人们相互间也会互赠礼物,感受着节日的气氛与欢乐。正像中国人过春节吃年夜饭一样,西方人过圣诞节也很注重全家人聚会,围坐在圣诞树下,共进节日美餐,并齐唱圣诞歌,祈求幸福。圣诞大餐中多会摆上火鸡,这种吃火鸡的习俗始于1620年,而圣诞歌长期以来,一直流行的主要有三首:《平安夜》、《听,天使报佳音》和《铃儿响叮当》,待吃饱喝足后,大家就跳起“迪斯科”或“袋鼠舞”,一直闹到深夜,而喝醉了的便往草地上一躺,在睡眠中迎接圣诞老人的来临,祈求上帝赐予人们幸福平安!中西方这两个重大的传统节日,都凸现了家庭的大团圆而营造的一种欢乐、祥和的氛围。相对于带有宗教色彩的西方的圣诞节,中国人民为春节而举行的各种风俗活动,表达了浓郁的思亲情结,享受着无限的天伦之乐。西方传统的圣诞节却更多的是全家人祈求上帝的恩赐,享受来年的幸福平安。祭祀仪式的统计分析在中国,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这时,万物生长,清洁明净,故称为“清明”。清明节有祭祖扫墓、踏青、插柳的习俗,还开展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杜牧的《清明》一诗,既有节日的表现,同时更蕴含着中华民族崇尚生命、敬重祖先的文化内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每逢清明,人们都要赶回去与家人团聚,一起上坟扫墓,一同踏青赏春。“欲断魂”充分表现了这浓郁的节日气氛令羁旅在外的游子触景伤怀的思乡思情之情。因此清明扫墓,追祭先人,由来已久,相沿成习。为什么要在清明节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寒去春来,万物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莹,有否孤兔在穿穴打洞,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临察看。一方面清除杂草,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唐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集成红杜鹃”,清明时节祭祖时的伤感充分流露出后人对先人的敬仰与怀念,对生命的崇尚与珍爱。除扫墓外,清明有戴柳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后来发展成为希望长寿的愿望。民间至今还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说法。柳有强大的生命力,柳条插土插到哪就活到哪,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避邪的作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中国的清明节极具纪念的功效。以表达对逝者的悼念和追怀。它体现着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死而不朽”价值模式,生命并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意义上的延续,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延续,而文化意义上的延续又是通过对一代又一代观念的继承,更是对自身价值在生命肌体消亡后获得永恒性的崇尚与向往。西方人的万圣节是鬼节,10月31日-11月7日,是仅次于圣诞节和感恩节的第三大节日。至于万圣节的由来是这样的:生活在大不列颠、爱尔兰的德鲁伊特人,他们相信有许多神明主宰他们的生活,而10月31日是德鲁伊特人的除夕,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他们游走于村落间。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在这一天,人们可以恣意地装扮自己,尽情地作怪。不用担心会招致他人异样的眼光,因为每个人都一样“炫”!许多公共场合乃至居家院落,都会在窗户及门的上面,布置一些诸如各式鬼怪呀!南瓜灯呀!稻草人呀!甚至骷髅之类的装饰。家家户户热闹地举办化妆舞会,摆上些水果及其它食品,以便喂饱鬼魂而不至于让它们伤害人类和动物或者掠夺其他收成。最热门的万圣节大游行,参加游行的人不一定要化妆,随意的在路上聊天照相,尽情享受户外美好而特别的一天,达到与自然最大的和谐。七牛郎织女的领域爱,是人类社会永久的话题。人们通过一些方式而传颂爱的主题,使之源远流长。中国就有古老的七夕节。中国农历中每年的七月初七,又叫“七夕节”。这个美好而又充满神话色彩的节日,成为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七夕节是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的,这是一个既美丽又忧伤,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一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名叫牛郎,父母早亡,凶狠的嫂子为霸田产,将他与一头老牛赶出家门,可怜的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谁知这头老牛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凡间,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从天上下凡来人间沐浴游戏的织女,二人互生情意,结为夫妻,并育有一男一女,一家人和和睦睦,非常幸福,但好景不长,因为神仙和凡人的结合是不被允许的,所以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庭,恩爱夫妻被拆散。在老牛舍出性命的帮助下,伤心欲绝的牛郎,担上一对儿女,登上老牛的牛角,一起腾云驾雾上天追赶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银河出现,夫妻俩相隔两岸,对目而泣。他们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夫妻俩桥上相会,王母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初七于鹊桥相会。“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的《鹊桥仙》对他们的爱情作了最甜蜜注解。后来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仰望天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织女星,为他们的爱情祈祷。传说这夜,在葡萄架下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又说秋天晴空里飘浮的游丝,是喜鹊上天为牛郎织女搭桥时献身所化;有些地方在七夕把全村的雄鸡都杀掉,以防它们报晓,好让牛郎织女朝夕相守,不再别离等。由于几千年来传统思想的影响,年轻的姑娘们也会在这一天以一种含蓄的方式,默默的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获得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幸福美满的婚姻,由此,便形成了七夕节。而西方的2月14日的情人节,不但是情人表达爱意的最佳时刻,也是带着玫瑰花向自己心爱的人大胆求婚的最浪漫的时刻。这个节日源于罗马。在古罗马,由于战事一直连绵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大批青年前往战场,人们怨声载道。男人们不愿意离开家庭,小伙子们不忍与情人分开。克劳多斯暴跳如雷,他传令人们不准举行婚礼,甚至连所有已订了婚的也马上要解除婚约。有一对情侣来到了神庙,请求瓦伦丁修士的帮助。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他们悄悄举行了婚礼。人们暗地相传,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了伴侣。消息传到了宫殿,暴君命令士兵们冲进神庭,抓走了瓦伦丁,投入地牢,使他受尽折磨,并最终被处于死刑。悲伤的朋友们在当天将他安葬于全普拉教堂,那一天是2月14日,人们将这一天定为圣瓦伦丁日,也就是现在的情人节。这是一个以血肉和坚定的意志而换来的一个现在温馨又浪漫的节日。在西方,情人节这天互赠礼物必定是固定节目,情侣们追求的是一种浪漫的意境,很多情人都会以这一天收到情人的礼物为荣。许多年轻人在这一天更多的会选择巧克力配玫瑰,这是最甜蜜的搭配。在这个美好的日子,街上随处可见手捧玫瑰花的女郎,依偎着身旁的心上人,享受最浪漫的爱情,笑容比鲜花还灿烂呢。由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国的情人节是借助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涵蓄的表达着对忠贞的爱的憧憬与渴求。而西方情人节则是大胆的、直白的、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当今,随着人们在思想上、人性上的开放,中国具有独特风格的情人节,即七夕节,也慢慢地变得丰富而浪漫,并且现在许多年轻人也对从西方的舶来的“情人节“很感兴趣。从宗教特性看,不同的社会习俗和文化内涵不同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特质的象征,这种文化自然会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再有附加其上的审美情感、趣味,它的精神影响力是巨大的。各个国家的节日风俗都是约定俗成的,人们的生活因它们而变得生动有趣和丰富多彩。每一个节日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或美丽的传说,每一个节日都有固定的纪念仪式和活动,每一个节日都积淀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蕴。在节日风俗中贯穿着一条脉络,即树正气、扬美德、显智慧、鉴善恶,凝聚着人类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传统的民族节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事像,包涵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积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养的结果和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它紧密地伴随人们的生产活动、认识活动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演变和改造,并受控于人们不同的物质生活和不同的历史时间的思想意识,同时也在不同的层面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发展。不同民族传统节庆之差异,都与该民族或由具有相同文化特质的诸多民族所构成的文化体系的生存形态及生活方式的差异密切相关。中西方节日文化的明显差异首先表现在:宗教信仰不同。西方的宗教性非常明显,它是一元神论宗教,他们认为基督教上帝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创造者,他既不允许人们崇拜其他的神灵和偶像,人们也不必要去崇拜其他的神灵和偶像;人类的现世生命仅仅是一个过程,其福祸、寿夭、贫富都是上帝先天注定赐予的而非后天可以求得的,所以,圣诞节人们的宗旨是祈求上帝赐福与人们。而中国传统节日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其实也就是非宗教性。这是由于中国早期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以自然崇拜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习惯势力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有异于西方古代的神本主义及近代人文主义的“人本主义”,是主张神灵与人二者之间相互的协调与平衡,即所谓“天人合一”。中国人心目中的神灵是“为我所用”的神灵,即所谓“祭神如神在”一—虽然在许多时候是以求得神灵庇佑的形式出现的,因此,春节祭祖和祭神同样重要,并且特别强调亲人团聚。节日上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意蕴,如美洲玻利维亚的“鬼节”万圣节与中国传统旧历七月十五(中元)凄凄惨惨地烧纸钱祭祖的“鬼节”,或者4月5日祭奠先人的“清明节”,无论是内涵或是形式都迥然相异,其中所寄予的利益诉求与精神寄托也完全不同。在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都寄托在血缘子孙的继承绵延上,这种绵延寄托,体现在对祖先的敬仰,对生命的崇尚,把不能继承并张扬祖先事业功绩、精神遗训或物质遗产的人视之为不肖子孙,因此,将祖先的精神与物质遗产发扬光大是每一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初始使命。而在西方,进入基督教文明的欧洲,从来就没有这类习俗和制度。在基督教文明的观念中,每个人都只对上帝负责,或者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负责从而求得上帝的宽恕或青睐,在死后进入天堂,而不是对自己的祖先负责。其次,是伦理文化不同。“中国是陆上文明,而西方是海上文明。”这话很有道理。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同,产生的伦理文化自然也就迥异。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是以儒家为主、兼有诸子百家各学派的文化。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文化。我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伦理文化,从远古到现代,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中国传统节日都有着厚重的伦理道德上的内涵,其主要的功能在于伦理道德的传承而不是给人们以欢娱休闲的机会,缺少世俗所需要的娱乐色彩。传统节日从性质到形式,开始为儒家伦理学说支撑的家族制度而服务。这种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以父家长为中心的家族制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结构,并对民间风俗产生了长期的、重大的影响,因此添加了“祭祖”、“团圆”等“孝亲”元素。而相比之下,西方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等,伦理色彩弱,娱乐的色彩要强得多,更能给现代人以充分张扬个性和享受欢娱的机会,因此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投入。西方的传统节日注重个体精神的升华外,还注重个体人格的张扬和个体人之间的情感诉求,这些都很容易为任何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使得西方的节日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跨文化移植性。例如西方已经有形成了世界性节日的“情人节”,就是两个异性有情人之间的节日,与任何其他人无关;不管是哪一种文化背景的人,只要他(她)是一个健全正常的人,就需要爱情,就可以接受这样的节日,这个节日除了爱情,并不需要任何其他的东西来画蛇添足地填充或升华。中国传统的牛郎织女“此恨绵绵无绝期”的“七夕(节)”却无西方“情人节”的社会基础与文化内涵。男女平等、女权主义观念也体现在西方的传统节日里。民间传统节日“妇女接管日”,又称“老婆节”(“巴布节”)、“妇女狂欢节”、“母亲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在“三纲五常”的中国儒家文化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的。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在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