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应与时代同频作文_第1页
文化传承应与时代同频作文_第2页
文化传承应与时代同频作文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文化传承应与时代同频作文

如今的中国繁荣昌盛,硬实力在显著提高,我要说是文化软实力也应得到同步提升。

我们知道,现实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乐观,在喧嚣的年代里,如何将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并发扬创新是一个重大课题。

《传承者中国意象》这一节目不同以往的综艺节目,它使我们了解了文化中一些不为人知的渊源,吸引了各个年龄段人的目光,它就像一扇窗户,让我们望到一些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基因,以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原因。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止于申遗。

锣鼓一敲,猴戏开演,这一画面曾在许多人儿时的记忆里出现过。2009年6月,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新野猴戏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民间艺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2014年7月,新野县猴戏艺人在街头表演猴戏时,因没有携带野生动物运输证而被处罚。10月,两名新野猴戏艺人在长沙街头表演时,因有观众怀疑其鞭打猴子而遭到举报,最终两人遭到驱离。

以“孙悟空”为代表的猴子形象历来备受国人喜欢,而通过驯服猴子来逗人开心的猴戏也延续了两千多年。目前新野县有猴戏艺人约300人,而猴戏“非遗”传承者仅一人。以前,有些村85%的人都耍猴,现在只剩下不到20%。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马宏杰曾拍猴戏十多年。他说,猴戏的艺术性正在慢慢丧失。现实的诸多限制,只会让猴戏消失得更快。十多年跟拍下来,马宏杰的感触是:文化跟吃饭有关。

猴戏之所以能传承这么多年,是因为原先新野贫穷的农民无以为生,只能靠祖传下来的猴戏讨生活。

而今天,有不少人把它看成是利用猴子卖艺的“乞讨”行为,加之涉嫌动物伤害,新野猴戏这个延续千年的传统艺术形式被人质疑为“旧俗陋习”。

很多人认为猴戏以抹杀猴子天性来博众人乐,不人道;挥鞭子、强训练,不“猴道”。因此,猴戏表演如今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处境里。

随着人们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新野猴戏即便已被列入“非遗”的名单,也面临即将消失的窘境。这再一次给我们以警醒:申遗的成功,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传统文化没落的问题。

申遗不是为了炫耀或装点门面,而是要引起人们的重视与认同,从而使得民族文化遗产能够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固守没有前途,创新才有出路,世间万事莫不如此。传承千年的“新野猴戏”曾被耍猴艺人传遍神州大地,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如今却面临着传承的尴尬、生存的困难。

不能否认,艺人固守传统,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