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出土所见西汉王国
西汉建立之初,“为消灭秦孤立之死”,即“见土破国立”。二等是指王、侯。刘邦在除去异姓王之后,大封宗室子弟为同姓王。王国大者可以“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王国的“宫室百官,同制京师。”王国百官仿自汉的中央官制可想而知。王国虽然设置了不少和汉相同的官职,但《汉书·百官公卿表》仅举其一二,如说“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等等而已。至于其他官职,《汉书》很少提及,只说:“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班固可能认为王国官制是汉官的一个缩影,所以就没必要再一一重复了。在纪传中提到的王国官名也不少,清周寿昌所辑散见于《汉书》中的王官达五十一种”。这比见于《百官公卿表》者自然多出好几倍,但仍只占王官的一小部分。从晚清以来,地下出土的古物很多,特别象印章、封泥或器物铭刻中,保存的王国官名资料颇为丰富,故受到学术界的注意和重视。如王国维在《齐鲁封泥集存序》中指出,他最初以为班固所说王国官制同于京师,不过是“充类之说,非尽实录”,但他看过出土的封泥材料之后,感到班固所说确实“信而有征”。这也说明了出土的地下史料在补文献之不足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后有不少学者做这方面的工作,象王献唐的《临淄封泥文字叙目》和陈直的《汉书新证》,都根据封泥、印章材料,为探索西汉王国官制作出了不少的成就。近几十年来,又出土了不少属于齐、楚、中山、长沙等国的印章、封泥和器物铭文材料。现在就利用新旧出土资料,试图对复原王国官制作些努力,同时也对每一种官职的职掌或其地位作用有所考订或辨证。王国官制基本上和汉中央官制相同或相似,故将王国官名按《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职官次序和统属关系排列出来。一、西汉王国丞相后起之制<1>菑川丞相(见陈介祺、吴式芬《封泥考略》,下简称《封》)、<2>梁丞相(见周明泰《再续封泥考略》下简称《再》)、<3>临淄丞相(《再》)、<4>长沙丞相(见《长沙出土西汉印章及其有关问题研究》,《考古》1978:4,下简称《长》)、<5>泗水相、<6>鲁相、<7>广陵相、<8>梁相、<9>广阳相、<10>定陶相、<11>赵相、<12>六安相、<13>长沙相、<14>广川相、<15>高密相(以上皆见于《封》)、<16>代相、<17>淮阳相、<18>胶东相(以上皆见于《再》)、<19>江都相(见瞿中溶《集古官印考证》,下简称《集》)。王国丞相最初称相国,如曹参曾为齐悼惠王之相国。西汉初沿袭战国之制设相邦,因避刘邦之讳而改称相国,如萧何即为汉相国。到惠帝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故曹参之齐相国也变成齐丞相。上引诸国丞相封泥,当是惠帝元年以后之物。到景帝中五年,改王国丞相曰相,则上引诸王国相封泥,当是景帝中五年以后之物。据《百官公卿表》,王国丞相之职责是“统众官”。西汉初王国丞相权力较大,故曹参为齐相,又兼将帅之任。当然,丞相的主要任务是成为王的辅佐,象《汉旧仪》说,“帝子为王,王国置傅、相、中尉各一人,秩二千石,以辅王”。从汉来说,希望通过相来控制诸王,《贾谊传》云:“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而王国则希望自置亲信为相,以摆脱汉的控制,如景帝时梁孝王“以至亲故,得自置相二千石”。有关王国丞相或相的禄秩,《汉旧仪》以为是二千石,这当是后起之制。贾谊《新书·等齐》:“天子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诸侯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而尊无异等,秩加二千石之上”。可见文帝时王国丞相和汉丞相没什么差别,都是黄金印,贾谊明言“秩加二千石之上”。王国丞相秩位之变化应在吴楚七国之乱以后。《史记·五宗世家》记太史公之言曰:“自吴楚反后,五宗王世,汉为置二千石,去丞相曰相,银印”。则改王国丞相黄金印为银印,以及将其秩从二千石以上降为二千石,都是和改丞相为相同时实现的,故《汉旧仪》所言只能代表景帝中五年以后之制。景帝此举见《景纪》及《百官公卿表》,《表》云:“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景纪》师古注云:“亦所以抑黜之,令异于汉朝”。贾谊对诸侯王官制与汉等尊极为不满,而景帝改王国丞相为相之后,汉与王国的上下之别被明确起来,也是王国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开始。二、西汉王国诸官的职掌<1>赵内史、<2>淮阳内史、<3>菑川内史、<4>六安内史(以上皆见于《封》)、<5>齐内史、<6>泗水内史(以上皆见于周明泰《续封泥考略》,下简称为《续》)、<7>长沙内史、<8>真定内史(以上皆见于《再续》)、<9>齐内史丞(王献唐:《临淄封泥文字叙录》,以下简称为《临》)。《百官公卿表》以为王国之内史,主要职掌是“治国民”。确实,从不少记载来看,西汉初期,王国的丞相是王的辅佐而并不直接治民,故治理王国庶政落到内史的手中。《淮南厉王长传》提到王国的几种重要职官时,说“诸从蛮夷来归谊,及以亡名数自占者,内史、县令主”。内史管王国内民之户籍,而且和地方官的县令有直接从属关系,故内史“治国民”确为事实。由于内史治民,故内史和相往往连在一起,如《赵幽王友传》:“其相建德、内史王悍谏,不听”,《梁孝王传》:“梁相轩丘豹及内史安国皆泣谏王”。王国内史又是掌管刑獄之官,《何武传》:“往者诸侯王断獄治政,内史典獄事。”何武所言是确凿无疑的,如《衡山王赐传》:“王怒,欲劾庆死罪,强榜服之。内史以为非是,却其獄”,“王使人上书告内史”。王国内史和汉之内史有较明显的差异。汉之内史“掌治京师”,和丞相、御史主中枢不同,而王国内史和汉之丞相、御史相似,成为王的辅佐之臣。到成帝时,省内史以相治民。从官僚体制而言,汉和王国至少是不尽相同的,象王国以相和内史为重,就是一例。封泥中有若干有关市吏之印,如有“菑川市丞”(《续》)、“临淄市丞”(同前)等,当是内史属官。三、监督诸侯王<1>齐中傅(《续》)。《百官公卿表》云王国“有太傅以辅王”。傅在王国中地位颇重要,文献中常是傅、相并称。傅为王之师傅,担负着教导王的任务。汉也是通过傅去监督诸侯王。王有缺失,傅有匡正之职,如《楚元王传》云楚王戊“遂应吴王反,其相张尚、太傅赵夷吾谏,不听。遂杀.尚、夷吾,起兵会吴。”王国有太傅,也有中傅,如《汲黯传》:“梁孝王中傅伯”,又《诸侯王表》:“济川王明,坐杀中傅废。”从封泥得知,齐亦设有中傅。四、景帝“已在中三年”,则“改丞相、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1>齐御史大夫(《续》)。《百官公卿表》:“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钱大昭《汉书辨疑》云:“<景纪>在中三年。”今亦不知孰是,而此封泥当是景帝中三年或五年前物。纪传中王国御史大夫不常见,封泥中也不多,在王国中地位似不及内史。五、长沙监察院发挥其官能甲、太祝、祠祀<1>齐大祝(《续》)、<2>长沙祝长(《长》)、<3>齐祠祀(《续》)、<4>齐祠祀长(同前)、<5>中山祠祀(《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下简称为《满》)、<6>祠官(《续》)。《百官公卿表》太常之属官有雝、太宰、太祝令、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祝为祠祀”。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庙祀。则封泥中之太祝,当在景帝中六年以前,祠祀当在武帝太初元年之前、景帝中六年之后。长沙祝长,即太祝之长。更名为祠祀后,太祝之长改称祠祀长。祝或祠祀之职掌,据《续汉书·百官志》本注云:“凡国祭祀,掌读祝及逆送神。”乙、太史<1>齐太史(《再》)、太史亦太常之属官。《续志》本注云:“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之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丙、庙<1>长沙顷庙(《长》)、<2>菑川顷庙(《封》)。庙为先帝或先王之庙。汉制于陵墓旁立庙,如《韦玄成传》云:“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庙,并为百七十六……”。庙设令、长等官,《王莽传》曾提到过庙长、庙丞可以为证。《续志》:“高庙令一人,六百石,守庙,掌案行扫除,无丞。”以上所言皆汉帝之庙制,而王国之制亦当如此。长沙顷庙当是长沙顷王鲋之庙,菑川顷庙当是菑川顷王遗之庙。印文只有“顷庙”二字,可能是庙长之印,因印文长而略去“长”字。《封泥考略》则疑为顷庙员吏之印。封泥中还有“庙室守印”(《临》)、“守庙”(同前),这些也当是庙长之下属。丁、寝<1>齐悼惠寝(《续》)、<2>齐哀寝(同前)。寝为陵墓旁所立之庙。《韦玄成传》云皇帝陵园中“各有寝、便殿”。又《平帝纪》:“义陵寝神衣在柙中”,所谓义陵寝即哀帝义陵之庙。《续汉书·祭祀志》记陵寝之制源起及演变情况,云“古之墓祭,汉诸陵皆有园寝,承秦所为也。说者以为古宗庙,前制庙后制寝以象人之居,前有朝、后有寝也…秦始出寝起于墓侧,汉因而弗改,故陵上称寝殿,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寝之意也。”悼惠寝即悼惠王肥陵墓前之庙,哀寝为刘肥之子哀王襄之庙。寝置寝令。《平帝纪》:“寝令以急变闻”。《韦玄成传》:“玄成兄高寝令方山”。王国之寝仿帝寝,亦当有令长之官。戊、园<1>齐哀园(《续》)、<2>齐悼惠园(《临》)、<3>靖园长(《长》)。园为陵园,《续志》:“先帝陵,每陵园令各一人,六百石。”《外戚传·卫皇后传》:“宣帝立,乃改葬卫后……置园邑三百家,长、丞周卫奉守焉。”又《武五子戾太子传》云宣帝为其父母作墓园,“比诸侯王园,置奉邑三百家”,为戾太子及其夫人亦作园,“园置长、丞。”靖园长印出于长沙,靖园不知为长沙何王之园。己、医<1>齐大医丞(《临》)、<2>医工(《满》)。太常属官有太医,而王国则置医工,如《燕王旦传》:“以符玺属医工长”。东汉亦有,《续志》云“王国有医工长”,本注:“主医药”。满城汉墓出土的铜盆上刻有“医工”的铭文。1则此医工当是中山之医工。庚、食官<1>代食官(见《太原东太堡出土的汉代铜器》,《文物》1962:12,下简称为《太》)、<2>信都食官(见容庚《汉金文录》,下简称为《汉》)、<3>(梁)食官(同前)、<4>常山食官(见《河北行唐发现的两件汉代容器》,《文物》1976:12)、<5>(齐)食官(见《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考古学报》1985:2,下简称为《西》)、<6>信都食官长(《集》)、<7>齐食官丞(《续》)。《百官公卿表》太常条,云:“诸庙寝食官令、长、丞”。又詹事属官也有“食官令、长、丞”。这两种食官在职司上略有差异。太常下面之食官属于诸庙寝园陵,当是经管祭祀所用之食物,《续志》:“先帝陵每陵食官令各一人,六百石,”本注:“掌望晦时节祭祀”,可以为证。这种食官秦已有之,如陕西临潼出土的陶器上有“丽山食官”的文记,此当为置于始皇陵的主祭品之官。至于詹事下之食官为皇后、太后之属官,由于她们无大官主膳食,故食官当是主生人饮膳之官,这和太常下面的食官是有所区别的。陕西武功所出之铜鼎(3)2,铭文上说明本为大官所有,后转到长信、长乐食官,而长信、长乐皆为太后之官。封泥印章上之食官,标明为齐、代等国者,而无王后、太后字样,可知皆为太常之属官。而齐、代诸国皆置大官以主王之饮膳,则食官当是主鬼神祭品之官。但因二者所主都和饮食有关,故两官常有《周礼》所谓的“官联”现象,如临淄出土的铜器之上,往往食官、大宵铭文刻于一起,有一鼎之上刻“齐食大官”(4)3,就是一个例证。铜器铭文中之食官,多写作“飤官”,“食”、“飤”相同。六、第四,王国郎甲、郎中、中郎<1>吴郎中(《封》)、<2>齐郎中(《再》)、<3>中山郎中(《满》)、<4>中山中郎(同前)、<5>齐郎中丞(《续》)、<6>菑川郎丞(《再》)。《百官公卿表》:“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此言汉损减王国郎官之员数。到武帝时,汉之郎中令改名光禄勋,而王国如故,只是王国郎中令之秩降为千石。从以上记载看到,西汉时有关王国郎官的一些情况。两汉时王国都设有郎官,即《汉官仪》所说的“王家郎中”。郎本为持戟守卫王宫之卫士,但西汉时已成文职人员,充当起皇帝或王国的幕僚。《龚遂传》:“臣请选郎通经术有行义者,与王起居,坐则诵诗书,立则司礼容,宜有益。王许之,遂乃选郎中张安等十人侍王居。”郎官中有异材者往往成为王的亲信,如《伍被传》:“被以材能称,为淮南中郎”;《枚皋传》“上书梁共王,得召为郎,三年为王使”。郎有时得到王之重用,如《淮南厉王长传》:“以其郎中春为丞相”。王国郎也分为郎中和中郎。《枚乘传》:“(乘)为吴王濞郎中”;《燕王旦传》:“郎中韩义数谏王”。王国中郎之例,如前引淮南王安以伍被为中郎,又《史记·扁鹊仓公传》有“齐中郎破石”。满城汉墓所出铜器,其刻铭中中郎、郎中并见,如《卅四年铜》:“中山内府铜一,容三斗,重七斤五两,第四十五,卅六年九月,郎中定市河东,贾八百四十”。又如《卅四年铜钫》:“中山内府铜钫一,容四斗,重十五斤十两,第十一,卅四年,中郎柳市洛阳”。2卅四年为中山王刘胜之纪年,此年中山派出中郎、郎中到各处采买器物,从此亦可看出武帝时王国中有的郎官已降为和仆役相近之地位。王国郎官除郎中、中郎外,还有侍郎,如《王尊传》:“尊举掖顾谓旁侍郎,前引佩刀视王”。王国之郎秩二百石,见《汉官仪》。王国郎官之长为郎中令,《淮南王安传》:“王使郎中令斥免”,《昌邑王贺传》:“王使仆寿成御,郎中令遂参乘”。印文郎中丞者,当为郎中令之丞。乙、谒者<1>齐中谒者(《再》)。谒者和郎皆为郎中令之下属。王国谒者见于《汉书》者甚多,如《衡山王传》:“谒者卫庆有方术,欲上书事天子”;《梁孝王传》:“梁之侍中、郎、谒者,著引籍,出入天子殿门”。《汉官仪》云谒者之职掌是“掌报章奏事及丧吊祭享”。但有时也受命出使,如《伍被传》:“及谒者曹梁使长安来,言大将军号令明……”;《江都王建传》:“后使谒者请问共太后”。有时还主持犒劳等事,如《淮阳宪王钦传》:“赵王使谒者持牛酒黄金三十斤,劳博”。王国谒者或称中谒者,如《东平王宇传》:“元帝崩,宇谓中谒者信等曰……”,谒者前加一中字,与封泥合。丙、大夫<1>齐右宫大夫(《续》)。《百官公卿表》云景帝时对王国“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则王国也设有大夫。又《扁鹊仓公传》有齐之中大夫。封泥上之“右宫大夫”,不知为何官。七、封泥中之第四科:第二十四岁,得宜在此任甲、卫士、武士<1>齐卫士(《续》)、<2>齐武士丞(《再》)。印章、封泥中虽不见卫尉,但西汉王国确有之,如《淮南厉王长传》云:“客出入殿门者,卫尉、大行主”。卫尉之属官,据《百官公卿表》当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三令、丞”。东汉时王国无卫尉,但卫士仍有,当沿袭自西汉。西汉时王国有此官,也见于《昌邑王贺传》,有“属卫士长行法”之语。又《胶西王端传》:“端皆去卫,封其宫门,从一门出入”。此处所谓卫者即门卫也,则守卫宫门,当是卫士主要的职责。见于封泥的武士,情况不甚了解,疑亦卫尉之属官。《汉书·惠帝纪》:“谒者、执盾、执戟、武士、驺比外郎”。颜师古引应劭曰:“执盾、执戟,亲近陛卫也。武士,力士也,高祖使武士缚韩信是也”。应说武士即力士,疑非。《惠纪》之武士与谒者、执盾并列,必为官名,而封泥中有“武士丞”,可以证实。武士官具体情况不详,似仅西汉早期有之。封泥中又有“齐中士印”,中士情况亦不详。乙、司马、千人<1>胶西司马、<2>菑川司马、<3>济南司马(以上皆见罗福颐《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下简称为《秦》)、<4>长沙司马(《考》、《秦》)、<5>赵千人(《十六金符斋印存》)。据《百官公卿表》,中尉属官有司马,而卫尉之下有公车司马。封泥中司马属于何官?今难以知悉。然当时司马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封泥“齐都司马”(《临》),又有“齐左司马”(《续》),可见有都司马或左右司马,和上面所引单称司马者是否有区别,现在也不大清楚。另外,封泥中还有“齐中右马”及“齐中左马”(俱见于《续》),可能是齐中右司马、中左司马的简称。千人亦中尉之属官。八、王国太郎及诸官甲、太仆、仆<1>齐太仆(《续》)、<2>六安仆(《封》)、<3>清河仆(《金石索》)、<4>长沙仆(《考》)、<5>淮南之仆(《秦》)。《百官公卿表》:“太仆,秦官,掌舆马”。贾谊指出当时王国太仆“银印,秩二千石”。武帝时改王国太仆为仆,则以上所引印章、封泥上作仆者皆在武帝改名之后。乙、厩<1>长沙厩(《秦》)、<2>菑川厩长(《续》)、<3>菑川厩丞(《再》)、<4>鲁厩丞(《续》)、<5>梁厩丞(《集》)、<6>齐中厩(《续》)、<7>胶东中厩(同前)、<8>齐中厩丞(《封》)。《百官公卿表》太仆属官有大厩,则王国之厩也当是太仆之属官。从封泥来看,厩设有长、丞之官,《王尊传》中曾提到王国之厩长,传中说东平王“私出入,驰驱国中”,王尊到宫后,“召敕厩长”,不许为王驾小车出行”。则厩长之职掌为管理王之车马。王国之厩亦称中厩。九、参将郡民之民甲、大行<1>齐大行(《续》)。《百官公卿表》:“典客,秦官,掌诸侯、归义蛮夷。景帝中六年,更名为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王国置大行之官,见于《淮南厉王长传》,云“客出入殿门者,卫尉、大行主。”乙、邸<1>楚邸(见《徐州北洞山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2。下简称《徐》)、<2>淮南邸(见陈直《汉书新证》)。《百官公卿表》大鸿胪属官有郡邸长、丞。颜注:“主诸郡之邸在京师者也”。当时除郡以外,各王国也在长安设邸以安置来往行人,《汉书》中常见,如《儒林传》:“是时上方好文辞,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即以为大中大夫,舍鲁邸”;《高五王传》:“吕太后嘉而许之,乃置酒齐邸乐饮,遣王归国”;《霍光传》:“大将军送至昌邑邸”。十、内官长,丞为丞<1>齐内官(《续》)、<2>齐内官丞(同前)《百官公卿表》宗正属官有内官长、丞。王国有此官,亦设长、丞。《眭弘传》:“孟使友人内官长赐上此书。”此指汉宗正下面之内官长。汉内官有以下一些职掌:1.《律历志》:“夫度者别于分,忖于寸、蒦于尺、张于丈……职在内官、廷尉掌之”;2.《东方朔传》:“隆虑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獄系内官”。王国内官之职掌恐和汉相似。十1.农业大师<1>齐太仓(《续》)、<2>太仓(同前)。《百官公卿表》大司农属官有太仓.《史记·扁鹊仓公传》云“太仓公者,齐太仓长。”十西汉王国的职掌据《百官公卿表》,从景帝中五年起,王国的少府和廷尉、宗正等一起被罢去。从此有的少府属官也随之而省减掉,但有的属官则改隶于他官。《续志》述王国官制部分之本注曰:“郎中令掌王大夫、郎中宿卫官,如光禄勋。自省少府,职皆并焉”。但见于封泥之少府属官名称,其中有的可能在少府省减以后已改隶他官,今仍归于少府。甲、大官<1>楚大官(《满》)、<2>齐大官(见《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考古学报》1985:2,下简称为《西》)、<3>齐大官丞(《再》)。大官为少府属官,史籍中“大”写作“太”。广州南越王墓所出封泥作“泰官”(6)4。《百官公卿表》颜注:“太官,主膳食”。《宣帝纪》本始四年,“其令太官损膳省宰,乐府减乐人”。大官主管膳食以及和饮食有关之事,故宰牲等事亦属之。太官设令、丞,《汉旧仪》:“太官令一人,秩六百石,掌鼎俎馔具”。见于封泥者有太官丞,王国似亦当有太言令。前引封泥及铜器铭文上所出现之大官,不识其属于何时。临淄土出之带铭铜器,据考订当为齐哀王墓之随葬器物坑所出,而哀王卒于文帝元年,是时少府尚未被减去,故大官隶于少府无疑。从文献记载来看,少府取消后,大官仍存在,如《燕王旦传》云:“厕中豕群出,坏大官灶”。此事发生在昭帝时,少府在此前五十多年时即已被省减,或者如《续志》本注所言,此时大官已隶于郎中令。封泥中有“右炊”、“厨印”(《续》)。所谓“炊”或“厨”当是大官所属。临淄出土的铜器,在“齐大官”铭文下还有“畜官”、“粲人”,或为太官下专司牲畜、粟稷者。《汉旧仪》称汉之太官、汤官,“奴婢各三千人”。这是指汉而言,而王国太官这一机构也不会太小。乙、御府<1>齐御府(《续》),<2>楚御府(《徐》)、<3>齐御府丞(《再》)、<4>(长沙)御府长(《考》)、<5>庐江御丞(《封》)。御府之职掌,据颜师古云,“主天子之衣服”。《续志》说东汉时御府,“典官婢作中衣服及补浣之属”。这可能是颜说的重要依据,然西汉时御府职权范围恐不限于掌管皇帝衣物,如《霍光传》:“皇帝问侍中君卿,使中御府令高昌奉黄金千斤,赐君卿取十妻”,则御府亦主珍宝金钱之类。王国御府的职掌也应是管衣物或钱财。御府或称中御府,《史记·扁鹊仓公传》有“齐中御府长信”其人。丙、乐府<1>齐乐府(《再》)。乐府为少府属官,见《百官公卿表》。《礼乐志》云惠帝二年时乐府令为夏侯宽。西汉时流行之乐皆非雅乐,《礼乐志》曾指出,“内有掖庭材人,外有上林乐府,皆以郑声施于朝廷”。当时所谓“贵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也都喜好郑声。后汉时王国只有礼乐长,据《续志》本注,云是“主乐人”之官,当从西汉乐府演变而来。丁、司空<1>齐司空(《续》)、<2>中山司空(《秦》)、<3>齐司空长(《再》)、<4>齐宫司空(同前)、<5>(长沙)宫司空丞(《长》)、<6>(广陵)宫司空长、丞(见《江苏邗江胡场五号汉墓》,《文物》1981:11)。西汉时以司空为名之官颇多,如少府下有左、右司空,宗正下有都司空,水衡下有水司空。秦汉以前,司空主要职责是掌管水利、道路等工程。秦汉时大工程中常以罪徒为重要劳力,于是司空渐变为专管刑徒之官,如《贾谊传》云,“输之司空,编之徒官”(7)5;又《儒林传》记窦太后怒斥辕固生之言,“安得司空城旦书”。可见西汉时司空总和城旦等刑徒连在一起。在都司空之下设有监獄,如《灌夫传》:“于是上使御史簿责婴,劾系都司空”;又如《伍被传》:“又伪为左右都司空上林中都官诏獄书,逮诸侯太子及幸臣”。司空的这些职掌,在《汉律》中有明确的规定,故《汉书》如淳注说:“律,司空主水及罪人”,晋灼也以为诸司空官“皆主囚徒官也”。王国也置司空官,名为宫司空,有长、丞官。其职掌也应和汉一样,是主刑獄罪徒之事。扬州胡场汉墓出土的木牍证实了这一点,“四十七年十二月丙子朔辛卯,广陵宫司空长前、丞□,敢告土主,广陵石里男子王奉世有狱事,已复故郡乡里……獄计承书从事如律令”(8)。从牍文得知,在广陵王的辖区内,宫司空的长、丞是主刑獄之官。王国和汉一样,臣民因犯罪而沦为城旦之类刑徒者甚众,如《楚元王传》言楚王戊时,申公、白生二人谏王,“不听,胥靡之”。又如《淮南厉王长传》言刘长“擅罪人,无告劾,系治城旦春以上十四人”。“胥靡”是指髡钳城旦,而这类刑徒应是由宫司空来主管的。戊、都水<1>齐都水(《续》)。《百官公卿表》少府、大司农、水衡都尉、三辅均有都水。王国无大司农,故都水应属少府。都水之主要职掌为修治水利,如淳曰:“律,都水治渠堤水门”。又《息夫躬传》记躬为三辅都水,“躬立表,欲穿长安城,引漕注太仓下,省转输”。东汉时郡县仍设都水官,据《续志》本注云:“有水池及鱼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渔税”。则东汉时都水是主管水产之官。西汉时都水除治水外,是否也具备这一职能,目前无法弄清。己、宦者<1>齐宦者长(《续》)、<2>齐宦者丞(同前)、<3>宦者尚浴(《满》)、<4>尚浴(同前)、<5>尚食(《徐州石桥汉墓清理报告》,《文物》1984:11)。王国亦置宦官,当时称为宦者,从封泥得知,置宦者长、丞以统诸宦官。宦者也见于文献,如《齐悼惠王传》有齐宦者田甲,《扁鹊仓公传》有齐宦者平。满城汉墓所出之铜灯、铜盆上刻有“宦者尚浴”及“尚浴”,可见宦者中又有分工。尚即掌,《周礼》作掌,他书多作尚。掌浴即专管王宫内沐浴之事。除尚浴外,还有尚食等,如《惠帝纪》:“宦官尚食比郎中”。应劭曰:“宦官,阍寺也。尚,主也。旧有五尚,尚冠、尚帐、尚衣、尚席亦是”。又《汉仪注》也说“省中有五尚,而内官奴人有诸尚也”。所谓“五尚”,即分管皇帝衣、食等方面者。随着时代的不同,分管的具体内容也会有所不同,象尚浴就不见于“五尚”,这证明应劭所说的五尚可能是东汉之制。因为西汉时不仅王国有尚浴,皇帝也有之,如铜器铭文中就有“未央尚浴”者。而尚浴一职来源很早,如《韩非子·内储》云韩昭侯时就有尚浴之官,又《韩非子·二柄》中还提到韩昭侯时有典衣、典冠。则汉代的“五尚”早在战国时就有了。而后来隋唐时在殿内监或殿中监下设六局,即尚食、尚药、尚衣、尚乘、尚舍、尚辇(9)6,这又当是由汉代“五尚”演化而成。庚、内者<1>赵内者(见《记武功县出土的汉代铜器》,《考古与文物》1980:2)。汉有内者令,见《刘屈氂传》、《外戚传》。内者也见于铜器铭刻,如《永始铜灯铭》:“永始三年,考工工谊为内者造铜高灯(10)7。东汉时仍有此官,《续志》本注云:“掌中布张诸衣物”。“中布张”义不可通,《三辅黄图》:“掌宫中步帐、亵物”,文意较明晰,《汉官仪》云内者“主帷帐”,与《黄图》相合,可知本注文有讹误。辛、永巷<1>楚永巷(《续》)、<2>楚永巷丞(同前)、<3>齐永巷丞(《再》)。永巷见《史记·范雎传》及《列女传》,表明秦以前已有。《尔雅·释宫》邢疏引王肃曰:“今后宫称永巷,是宫内道名也”。王以为永巷即后宫,甚确。王国亦有永巷,《史记·扁鹊仓公传》有济北王之永巷长;又《广川王去传》,言王以崔修成为明贞夫人,“主永巷”,接着又说:“王使明贞夫人主诸姬,淫乱难禁,请闭诸姬舍门,无令出敖,使其大婢为仆射,主永巷,尽封闭诸姬舍”,传中明言“主永巷”即“主诸姬”,永巷为王众姬妾所居甚为明显。永巷中亦有监獄,为宫廷中幽闭宫女、贵族之所在。如《高后纪》:“四年,少帝自知非皇后子,出怨言,皇太后幽之永巷”。《三辅黄图》亦云永巷乃“幽闭宫女之有罪者”。王国情况与此同,如《东平王宇传》:“宇闻,斥朐臑为家人子,扫除永巷,数笞击之”。张守节《史记正义》以为“永巷,宫中獄也”,这种解释不算错,但嫌稍偏,永巷虽有监獄,以其总体而论,仍是姬妾所居之地。武帝太初时改永巷为掖庭,但王国仍旧。如前引《东平王宇传》,知宣帝时王国还有永巷。到东汉时,洛阳则掖庭、永巷并存。永巷“典官婢侍使”,掖庭“掌后宫贵人采女事”。掖庭中有暴室,“主中妇人疾病者就此室治”,还有是“其皇后贵人有罪,亦就此室”。西汉时情况恐和此相似,囚拘罪人是永巷部分职能而已。壬、钟官、铁官<1>齐钟官长(《再》)、<2>(中山)钟官(《满》)、<3>齐采铁(《临》)、<4>采铁(同前)、<5>齐铁官(《山东临淄齐故城试掘简报》,《考古》1961:6)、<6>齐铁官丞(《续》)、<7>齐铸长(罗福颐《汉印文字征》)。《百官公卿表》钟官属水衡都尉,但水衡之设始于武帝元鼎二年。西汉铸钱归钟官,而《表》云:“初御羞、上林、衡官及铸钱皆属少府”。则水衡未置以前,钟官应在少府之下,王国似从无水衡,故钟官当为少府属官。据《汉书·食货志》颜注:“钟官,主铸钱者”。武帝元鼎以后,五铢钱由上林三官所造,而钟官即为三官之一。王莽时有关钟官铸钱的记载尤多。元鼎以前钟官也应担负铸线之任务。文帝时不禁私铸,当时如吴王濞就铸造过不少的铜钱,其他如齐国的情况应和其相似,则王国置钟官和铸钱有关。然钟官也铸造一般的青铜器物,如满城汉墓出土的铜灯,上有“卅四年钟官造”的铭记(11)。卅四年为中山王刘胜之纪年,故铭文中的钟官当为中山钟官无疑。这时王国已不能自铸钱,钟官似渐变为专铸铜器的机构。王国在冶铸方面,除铸铜以外,还置采铁及铸铁之官。汉之铁官都分隶于地方之三辅和·郡县,而王国之铁官,疑亦少府所辖。齐之采铁官,为汉所无,然其起源颇早,如《云梦秦律》中有“左采铁”、“右采铁”,此当为战国时秦之官名。“齐铸长”疑亦铸铁官之长也。在封泥中还有“左工室印”(《齐鲁封泥集存》)、“右工室丞”(《再》)、“齐左工丞”(同前)、“齐工长印”(《续》)。《百官公卿表》少府下有考工室。齐之工室可能是考工室之简称,考工室分左、右,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工室设长、丞官,“工长”似为工室长之简称。汉之考工主造乘舆所用之铜器或漆器,还造部分的兵器。王国工室职掌亦当如此。癸、内府<1>内府(《满》)。满城所出之铜盆等器物,上有“中山内府”之铭文。这类铜器上多刻有中山王之“卅四年”或“卅九年”,相当于汉武帝元狩、元鼎间。此内府当为王国收藏财物之机构,如《梁平王襄传》云“孝王有罍尊,直千金……王襄直使人开府取尊”。此府即中山内府一类之府。封泥中有“菑川府丞”(《齐鲁封泥集存》),此府亦不知所指。见于《汉书》之王国典藏之府,其名不一·如《梁孝王传》:“及死,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又如《田叔传》,云鲁王“发中府钱使相偿之”。所谓藏府、中府,皆王国藏钱财珍宝之府也。又有所谓私府者,如《梁王立传》:“收兵杖,藏于私府”,《路温舒传》言温舒曾为“广阳王之私府长”。兵杖当藏于武库,不知何故此云“藏于私府”。当然私府也并非专藏兵器之所。颜师古以为“藏钱之府,天子曰少府,诸侯曰私府”。这种解释不对,故清钱大昭驳之曰:“颜说非也,汉制,诸侯王国亦有少府,不名私府”。(12)8或以为“私府”即“私官”。汉代官与府有性质上之差异。广西西汉墓出土木器上有“私府”字样,此当为南越之器。而广州南越王墓中所出的陶文中有“私官”。(13)9南越依仿汉制,可知私府、私官为两官无疑。十西汉王国的军兵甲、中尉<1>齐中尉(《封》)、<2>城阳中尉(同前)、<3>淮南中尉(《续》)、<4>菑川中尉(同前)、<5>齐中尉丞(同前)、<6>楚中尉丞(同前)。《百官公卿表》云汉之中尉“掌徼循京师”。如淳云:“所谓游徼徼循,禁备盗贼也”。王国中尉之职掌同此。王国中尉见于《汉书》者,如《河间献王传》有中尉常丽,《吴王濞传》有城阳中尉。王国中尉掌握着较大的军事权力。《淮南厉王长传》记薄昭责刘长之语,其中有“为军吏者中尉主”的话,表明军吏皆在中尉管属之下。王国在出兵时,将军常由中尉担任,如齐哀王时,齐为平诸吕之乱而西向出兵,即以中尉魏勃为将军。又如文帝时南越反汉,淮南王“使将军间忌将兵击之”,间忌本为淮南中尉。由于中尉地位重要,王国常择有将帅才能之人去充当。如《梁孝王传》云:“公孙诡多奇邪计,初见日王赐千金,官至中尉,号曰公孙将军”。中尉在王国中是仅次于相、内史的要职,淮南王刘安欲发兵,打算先除去其相、内史和中尉,而内史、中尉不肯来,刘安以为独杀相无济于事,因此其谋未能得逞。乙、候<1>胶西候(《秦》)、<2>菑川候(同前)、<3>济南候(同前)。候为军候。《续志》云大将军下分五部,部置校尉、司马,部下有曲,曲置军候。另外如一般的将军,也置司乌、军候以领兵。这些记载说明了汉代军候的地位和职掌。《百官公卿表》中尉下有两丞、候、司马、千人。卫尉下诸屯卫司马、卫候。封泥上之候当是中尉下之候,似非卫尉下职位较卑之卫候。丙、武库<1>楚武库(《徐》)、<2>齐武库(《续》)、<3>齐武库丞(同前)。西汉时长安有武库,在未央宫旁,属中尉。地方亦有之,如上郡、洛阳等军事上要害之地都置武库官。另外,大将军之下有军武库。现从印章、封泥得知,王国也设此官,并有令、丞或长、丞官。《续志》本注云,武库“主兵器”,可能包括收贮和制作武器这两方面。十封泥上之大新创造<1>齐大匠丞(《续》)、<2>大匠(《临》)。《百官公卿表》言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则封泥上之大匠当是将作大匠之简称,其年代亦在景帝中六年以后。王国有大匠,但未必如汉已成为单独部门。因为西汉初年大匠仍归少府,如《高后功臣侯表》,梧齐侯阳城延,“以军匠从,起郏,入汉后为少府,作长乐、未央宫,筑长安城先就,侯”。汉之大匠本属少府,后来才从少府分离出来,这是很明显的。王国之大匠也应是少府属官,不过后来是否会象汉那样自成一官则难以弄清了。十封泥中的丞甲、太子家诸官<1>齐家丞(《临》)、<2>赵太子丞(《秦》)。《百官公卿表》:“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师古曰:“皇后、太子各置詹事,随其所在以名官”,又云:“属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家令见于《晁错传》,文帝时错曾为太子家令,《集解》引服虔曰:“太子称家”。太子称家之例也见于铜器铭文,如《菑川太子炉》,铭曰:“菑川太子家金炉…”。(14)见于封泥之“齐家丞”,王献唐以为是太子家丞是正确的。见于印章的“赵太子丞”,当是“赵太子家丞”的省文。乙、王后诸官<1>长沙后丞(《封》)、<2>王后中官(《汉》)、<3>齐后中府(《临》)、<4>清河太后中府(《太原东堡出土的汉代铜器》,《文物》1962.4.5)、<5>私官丞(《封》)、<6>楚私官(《铜山小龟山西汉崖洞墓》,《文物》1973:4)。封泥中之后丞,当为王后家丞之简省。中府为王国之官,前已提到,而封泥标明王后、太后之中府,表明王后、太后也设此官以主钱财,是王国有王之中府和后或太后之中府。私官之名不见于《百官公卿表》,但《张汤传》中曾提到过,言张放“取皇后弟平恩侯许嘉女。上为放供张,赐甲第,充以乘舆服饰,号为天子取妇,皇后嫁女,大官、私官,并供具第”,服虔曰:“私官,皇后之官也”。私官为皇后官,故传中以属于皇帝之大官与其相提并论。又如《汉旧仪》:“大官尚食用黄金釦器,中官私官尚食用白银釦器”。这里以用器之不同来表示帝后之区别。在传世铜印中,有“黄室私官右丞”一印。王莽名平帝后为“黄皇室主”,则此印当是平帝后下面私官丞所用。从以上种种材料来看,明确了私官为皇后下面的一个机构,则印章中之楚私官,自然是楚王王后的下属了。十西汉王国职官制度演变<1>齐长秋(《再》)、<2>齐秋官(《续》)。《百官公卿表》:“将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长秋”。颜师古以为“皇后官名”。以上的西汉王国官名都是根据印章、封泥、铜器铭刻等材料汇集而成,现在将其和文献记载结合起来,以探寻王国官制的若干特点。第一,《汉书》说王国的“宫室百官,同制京师”,现在通过这些地下史料来观察,看出王国官制大体上仿自于中央,将其说成汉制的一个缩影也不为过。但也仍有差异之处,决非完全一致。如王国傅的地位、作用就和汉不一样,汉儒虽据经书而把太傅、太师、太保谓之三公,但傅在西汉中央高官中并不重要。傅初设于高后元年,后来被省去,八年时又置,以后又罢。直到西汉末才复置,并明确其位在三公之上。而王国则不然,傅一直存在,贾谊.说:“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这里点明了傅是汉派去监督诸侯王的,其地位自然非常重要。傅在王国中握有一定的实权,故《汉书》中常是傅、相并列在一起。甚至诸侯王犯法,往往是“傅、相连坐”,即傅也要担承法律责任,则王国之傅和汉廷中仅有虚名的位在三公之傅是大不一样的。二是王国内史的地位和作用。汉的内史主要是长安的主管长官,而王国内史则主一国之政,和相比较相近。成帝绥和元年明令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在这以前,内史地位一直很重要,《汉书》中关于王国内史和相一样对国政举足轻重之实例颇多。在汉廷中“掌副丞相”的御史大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统一损失赔偿合同范本一
- 2024年咖啡饮品加盟连锁经营合同范本3篇
- 温度温度显示器课程设计
- 浙大生物制药课程设计
- 油梁式抽油机课程设计
- (标准员)基础知识样卷(共六卷)
- 安全月活动总结试题
- 2024年美术教案课件
- 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 运动器材店服务员工作总结
- 中国八大植被区域划分
- 厂内机动叉车日常检查记录表
- 各类仪器仪表校验记录表18篇
- 自动生产排程 SMT 多线体 版
- 防造假管理程序文件
- 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上册单词表
- 中石油职称英语
- 2023年副主任医师(副高)-神经内科学(副高)考试历年真题荟萃带答案
-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科学四年级创新作业测试卷【附答案】
- 硫磺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工程施工现场存在的环保问题及解决建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