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备考之《文学意境的特征》练习_第1页
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备考之《文学意境的特征》练习_第2页
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备考之《文学意境的特征》练习_第3页
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备考之《文学意境的特征》练习_第4页
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备考之《文学意境的特征》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意境的特征顾祖钊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理论范畴。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意境作为一种艺术至境形态,它在艺术表现和构成方式等方面显示了与意象大异其趣的种种特征,这里仅介绍几种主要特征。(一)情景交融。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南宋范唏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们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方式,而且好的诗人,还能够“景中生情,情中含景”。这就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形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不同的情景交融类型:第一是景中藏情式。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从那烟花三月,黄鹤楼头的美好景色中,已透露出对友人的祝福;诗中也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都在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类作品在现代诗歌和散文中也并不少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鲁迅的《秋夜》等均属这一类。第二种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而景物却历历如现。请看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中虽不见写景,但当你了解了陈子昂写诗时的险恶处境和痛苦心情之后,你的眼前便会出现一幅闪耀着血泪之光的图画:一幅浩渺无际的天宇,一座兀然耸立的高台,一位独立苍茫的诗人,一曲忠烈凄怆的悲歌。在诗人的悲怆中,你仿佛会看到昔日燕昭王在此招贤纳士的历史画面;会想到唐王朝武氏专权的可怕世态;会体味到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天才末路的痛苦。而这些历史的和现实的、宇宙的和人生的思索,都会随诗人情感的喷发变成感人的色彩和旋律,弥漫了整个空间。这也就是诗人为你开创的那个审美想像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一切都成了有形的图画,这就叫作“情中见景”。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的意境。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觉自己激动过分而失态了。于是漫卷诗书欢喜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毛泽东《贺新郎·赠杨开慧》、《沁园春·长沙》,都属于这一类。用以上三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方式,都可以写出上乘的作品来,因为方法本身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关键是使用得恰到好处。(二)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虚与实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它在我国古典文论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这在意境结构论中也表现出来。宋人梅尧臣①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句话的含意十分丰富,其中有一层是告诉我们,意境在结构上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意境正是二者的结合。所以后人干脆提出了“全局有法,境分虚实”②的主张,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把其中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请以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为例: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中描写诗人去游一座花园,但园中无人,久扣柴扉而不开,十分扫兴。这样好的园子,门前的台阶上都长满了青苔,说明一向游人甚少,更添了一层遗憾和惋惜。可是诗人却能突然于失望与遗憾中翻出——层新意:写一枝怒放的红杏不甘寂寞,伸出墙外。它那盎然的生机已足以引起诗人对满园春色的联想。园虽未入,可园内的一切均可想而知了。诗人由扫兴变为高兴。此诗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而诗人不得进门的遗憾,由一枝红杏引起的怦然心动的愉悦,以及由此引起的对满园春色、百花争妍的推测与联想,则是由实境开拓的第一层审美想像的空间;由于红杏的探头墙外,紧闭的园门与联想中的满园春色,又构成了耐人寻味的矛盾关系,从而把人引入哲理意味的思考,得出美好的东西总是关锁不住的结论,这是由实境开拓的第二层审美想像空间。这两层审美想像的空间,便是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灵境、神境的别名。我国文论历来十分重视虚境的这种重要作用。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一首举体便逸。”这里说的“取境”,是指对虚境的提炼和设想。但是,虚境不能凭空而生,在意境创造过程中,一切还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清人许印芳对这一重要问题有过很好的阐释。他说:功候深时,精义内含,淡语亦浓;宝光外溢,朴语亦华。既臻斯境,韵外之致,可得而言,而其妙处皆自现前实境得来。也就是说,再好的虚境,也要由实境得来。虚境与实境看似两个部分,但一到艺术表现时,功夫全要落实到对实境的描写上。那末,怎样通过实境的描写完美地表达出虚境呢?古人也总结了一条艺术规律,叫“真境逼而神境生”。清雍正时期的画家邹一桂说得更清楚:“人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此数者虚,不可以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故画北风图则生凉,画云汉图则生热,画水于壁,则夜闻水声。谓为不能者,固不知画也。”这里强调的“实者逼肖,虚者自出”,道出了意境创造的奥秘。然而“实者逼肖”,并非是照抄生活,而是要在设想中的虚境指导下对生活物象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这种选择提炼和加工,都是以更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为目的,既求形似,又求神似,而且后者更为重要。总之,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是“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三)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有“韵”、“情韵”、“气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南朝文论家刘义庆(宋)、谢赫(齐)、萧子显(梁)等提倡的“气韵”,刘勰、钟嵘提倡的“余味”和“滋味”,晚唐司空图在此基础上创立的“韵味”说,都是对意境的审美特征的概括。明朝陆时雍说:诗“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物色在于点染,意态在于转折,情事在于犹夷,风致在于卓约,语气在于吞吐,体势在于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矣”。看来韵味的确是诗美不可缺少的因素,更是意境的一个突出特征。而所谓“韵味”,就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请看相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首词气势博大,意境苍凉沉郁。在历史的与现实的许多同类事物的对比中抒发了世事沧桑、社稷飘摇的慨叹,情韵极其丰富。其中历史的与现实的,神话的与人世的,目睹的与遐想的,清丽的与苍凉的,哀婉的与悲壮的,忧伤的与焦虑的,柔情的与思考的,对比的与烘托的等等美的韵致,再和以箫声柳色,伴以晚霞西风,让人回味无穷。古往今来的读者,谁能道尽其中的情韵!司空图不仅发现了意境的“韵味”的特征,而且还提出了“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命题。也就是说,他认为意境的韵味是多层次的,不仅有韵内之韵,味内之味,而且还有“味外味”,“韵外韵”。所以意境的韵味,还是让人咀嚼不尽的。这几乎成了古典诗词的自觉追求。总之,意境的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集中地体现了华夏民族抒情文学的审美理想,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审美范畴。意境作为一种整体性形象,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源自

《文学原理新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被选入上海市高中3年级上的语文课本《文学意境的特征》课外练习诗词的意境至少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第一个层面:情景交融:景中生情,情中含景。一、景中藏情式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两题客中初夏

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2)这首诗一共写了哪几方面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案:1、(1)初夏的风光;清和(清新、和暖)(2)晴景、雨景、远景、近景;表达了诗人对夏日风物的喜悦心情。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谢亭送别

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答案: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昼居池上亭独吟刘禹锡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法酒①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②已息,几杖复何铭?【注】①法酒,一种按古法酿造的酒。②机,机心,世人争权夺利之心这首诗是刘禹锡遭贬后的作品,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人认为这首诗充满了消极情绪。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案:不同意。诗人虽然遭贬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他从蜂的勤奋中受到启示,师蜂自励,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并要像鹤那样修德养性,熄灭那争权夺利的机心。(首联两句写出了一个寂静幽雅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颔联写诗人的两个动作:看和想。并从所看所想的内容展现出诗人美好的心灵。池边花草丛生,蜜蜂飞舞。他静静看去,感到很受教益。“蜂教诲”三字,说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中受到启示,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相传鹤是君子所化,所以“鹤仪形”也就是君子的仪形。这里以“鹤仪形”为尚,修德至勤,表现了“身闲志不闲”的高尚情操。这两句诗抓住蜂的勤劳勇敢和鹤的志趣高尚的属性,构成了鲜明的感性形象,是极耐人寻味的。颈联进一步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法酒”是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诗人饮酒则是为了“调神气”,即调节精神。下句借清琴以陶冶性灵,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尾联作达观之语,正好与“鹤仪形”相契合,不失为君子风度。但又以反问句作结,隐隐透出诗人内心的不平)4、阅读下面一首唐律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杨山人归嵩山李

白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注】此诗写于天宝初年,杨山人是李白早年“访道”嵩山时结识的朋友。前人在评论本诗时曾说,这首诗虽然是一首送别诗,但自始至终不写离愁别恨,而是用景语代替情语,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同意。本文中的景语,既为外在景物,也为内在感情。如前四句所写的景色清幽高远,以此抒发诗人对嵩山以及对昔日遁迹山林、寻仙访道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寄托着隐居者高洁的情怀;五、六句写杨山人归山后的恬静安适的生活,就寓有怀念杨山人和向往栖隐生活的思想感情。结尾骑龙相访的画面,显得豪放飘逸。(本诗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把送别之意,惜别之情表达出来)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梁六自洞庭山张

说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注】此诗是作者谪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阳)的送别之作。情与景的有机交融是古代涛歌创作中追求的一种境界,这首诗中“景”与“情”是怎样结合的呢?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案:本诗抒发的是惜别之情,诗人并未直接抒发目送客人(“巴陵一望”)远去,只用“洞庭秋”三字含蓄点出,“秋”字情寓景中,点出诗人心中的凄凄之感,第二句中“峰”字前冠以“孤”字,表明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情,尾句“心随湖水共悠悠”,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远去,而自己的心潮却随湖水悠悠不息。水悠悠,对友人的不尽的思念之情蕴含其中,浓厚的别情浑融在诗境当中,含蓄蕴藉,感情深沉细腻。(本诗以洞庭之浪状心潮之浪,二者的契合点有着天然的融合)二、借景抒情式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鉴赏。宿建德江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1)"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答案:(1)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2)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意思对即可)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简析严维诗三、四两句的意境。(60字左右)答案要点: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所答应是对意境的描绘,有人、有景、有情。)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西宫春怨王昌龄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①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②。【注】①云和,即瑟,一种弦乐器。②昭阳,即昭阳官,汉成帝的居所。这是一首描写失宠妃子的古诗。有人说,第三句中的“深”字,第四句中的“隐”字,既描写又抒情,用得极为巧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两个字各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深”描写了主人公痴痴地凝视冷月的情态,表现了主人公失宠后的哀怨、痛苦和无奈。(2)“隐”描写了诗中人凝望皇帝所住的昭阳宫,想把怨情倾注于昭阳宫,但是所能望见的只是夜色下一片朦胧的树影,加倍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心境。(这首诗中的春怨者正是西宫里失宠的妃子,春天是百花吐芳的时节,百花盛开时节的宫女更是如花似玉,但由于主人公失宠,就是把珠帘卷得再高,又有谁来幸临欣赏呢?一个“恨”字写出了主人公此时的深怨心绪。第三句中的“深”字和第四句中的“隐”字正是对这种怨恨心绪的形象描绘)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移家别湖上亭戎

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借景抒情是古代诗歌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全篇写景,但惜别之情充溢其间。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描写是如何表现惜别之情的?答案:诗歌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用“柳条藤蔓”将“离情”系住,表面写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实际上表现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黄莺的“频啼”,更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三、触景生情式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2)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答案:(1)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就可。)(2)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江楼感旧

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1)一三两句用“同来”与“独上”相照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2)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都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答案:①景依旧而人不在,触景伤情,表达了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②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第二个层面是境生象外,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使读者通过对意象的理解达到韵味无穷的境界。一、景理结合。1、阅读朱熹《观书有感》,请结合最后两句,写出自己的感想。(70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答:方塘为何而清,因为有源头活水。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方塘“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先决条件。要想保持实力,就必须充电,学习,终身学习。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②。注:①指张籍,他在兄弟辈的排行中是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②“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皇都”指京城长安。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答案:“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意思对即可)3、阅读宋诗,品味后两句的意蕴。(70字内)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答案:“春色”既已“满园”,而且“满”得关也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向人们宣告春天的到来。一切美好、向上、生机勃勃的事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难道墙能围得住、门能关得住吗?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须如睹影知竿乃妙”。文学佳品具有独特的艺术弹性和张力,能给读者留下丰富而广阔的探究空间。白居易的《夜筝》便是这样的范例。有人评价它是《琵琶行》的缩本,其间对音乐的侧面描写具有丰富的暗示性,使人能“从一斑而窥全豹”。对此,你有同感吗?请结合诗作展开联想,作简要赏析。答案:“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者与筝,“明月”点“夜”,可联想到浔阳江头之明月夜。“自弹”与“低眉信手续续弹”、“暗低容”与琵琶女“敛容”自陈相对应。第三句是键句,貌似无声的休止符,其实攸关声情,颇有深意。它既是艺人如泣如诉情绪顶点的突变,又是巧妙别致的暗示,使人于无声顷刻中领悟和想像筝乐美妙的同时,又引发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自然铺垫出“别有深情一万重”的结句。这与《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从侧面落笔烘托主体的手法,确实收到了“睹影知竿”的功效,含蓄蕴藉,耐人寻味。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楼寄王卿韦应物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古人写诗很讲究虚与实的有机结合。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像中的所感。本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案:一、二句直接抒情,用虚笔。概括对友人的无穷思念,为全诗定下抒情基调,三、四句写景,用实笔,具体写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用迷蒙的雨中荆榛的画面,来表现自己恨别情绪引起的无边的惆怅迷惘的具体形象。诗中的砧杵、荆榛、寒雨,是渗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情景高度融合,虚实并用,既明朗又含蓄。(回答本题,必须注意“结合全诗”的要求,即把诗中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举例叙述出来)三、想像与联想的妙用。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太常引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答案:上片中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并大胆地对月发问,表达了内心的愤懑愁思,展示了一个有抱负、有才干而不被重用的英雄的内心矛盾;下片作者大胆想像,利用一个神话传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和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这首词是作者在自己力主抗金、反对妥协投降的主张得不到采纳,自己又得不到重用的情况下写的。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词中的“桂婆娑”应该指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未展芭蕉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开。这首诗以精妙的想像和生动的比喻见长。请联系全诗,对划线诗句作简要赏析。答案示例:诗人想像卷起的芭蕉叶像一封深藏着美好情愫密封的少女书信,从眼前包卷未展的芭蕉遥想未来景象,和煦的东风吹来,芭蕉叶就要渐渐展开,就像春风偷偷拆开这封书信,使美好的情愫显露在无边的春色中。(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早春初萌而未展的芭蕉新叶仪态、神情的深入镂刻,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别具新意的艺术形象,读后令人难以忘怀。首句从外在形状上描摹未展芭蕉的形状,像一支没有点燃的绿色蜡烛。次句从神情上描写未展芭蕉的内心律动。芭蕉未展,并非不想与奇花异草争春,而是有些担虑、畏怯早春的寒意。第三句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把笔触伸向心灵的纵深处。结句是说未展芭蕉变化当即,一旦和煦的东风吹来,它就会慢慢展开,正如少女那密封的情书会被调皮的小伙子暗暗拆开偷看一样。在这首咏物诗中,诗人把未展芭蕉比作娇怯含羞、情窦初开的少女,然后逐次进行拟人化、形象化的状摹,从而使未展蕉叶具备了少女的品格,“怯”“藏”“暗拆”等动词的巧妙措置,都增加了诗歌的情致,令人感到形象新奇迷人)表现了诗人对太平生活的向往.第三个层面是形神兼备的韵外之致。意境除了带给读者像外之像,还应使人获得言外之意。一、描写外部形象和动作神态表现内心情感。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注: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外任密州知州,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当时,北宋国势长期积弱不振,西北又有辽和西夏的威胁。有人说这首词的词眼为“狂”字,你是否同意?试作简单赏析。答案:这首词的词眼是“狂”字。它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比如上阕描绘的心态、举止(老夫聊发少年狂,亲射虎、看孙郎;牵黄,擎苍),下阕刻画的胸怀、气概(遣冯唐、射天狼)无不由“狂”生发开来。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长安壁主人张谓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在这首古代诗歌中,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长安壁主人的形象?透过这个形象,本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案:诗题中的长安壁主人,是典型的市侩形象。他居住在大唐帝国政治、经济和对外贸易的中心——京都长安,黄金作为商品流通的手段,在这里显得神通广大。他虚情假意,冷漠无情;他口头上暂时相许,只不过表面上在敷衍应酬;他的心像路人般冷漠;在他的眼中,只有黄金。诗中用“悠悠”两字形容“行路心”,传神生动,人木三分。这首诗反映出中唐社会金钱对人情世态的“污染”。(“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是把握主人公形象的重点所在)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采桑子欧阳修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一首好的词,贵在真切地传达出特殊环境中的特殊感受。词人在这首词中抒发了自己游西湖时怎样的独特感受?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答案: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徜徉于湖光山色之中,欣赏空阔奇妙的景象时的那种欢乐、惬意的独特感受。在词的上片中,词人乘坐彩绘的游船,饮着美酒,荡漾于湖光山色之间,再加上音乐助兴,气氛热烈,是何等的惬意;朋友们亲密无间,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任船儿自由漂行,又是多么的欢乐。下片写到水天澄清明净,相互辉映,“湖中别有天”的清新活泼的奇妙景象,让人俯仰留连,为之陶醉,醉后游西湖的快乐可见一斑。(这首词描写的是词人“画船载酒”游西湖的情景。上片写饮酒游湖之乐,下片写醉后观湖之乐。本词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在所描绘的奇妙自然景象之中抒发词人欢乐、惬意的心理感受)二、托物言志。这是形神兼备的特殊方式。1、鉴赏下面诗作,品味一下作者想追求一种怎样的生活?(70字内)庆全庵桃花(南宋)谢枋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花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向津。答案:诗人从观赏全庵桃花,联想到《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理想境界,欲追求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诗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2、韦应物《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赵嘏《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这两首诗都是抒发。(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答案:(1)五言绝句;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你认为诗中“辛夷花尽杏花飞”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诗中幽竹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案示例:用晚春时节的残花来反衬(衬托),突出幽竹清阴不改的形象。春残花尽而幽竹“不改清阴”,体现出一种坚守自我的气节,而作者以一个“怜”字,表达了深深的赞美之情。(诗的第一句中的“谷口”二字,暗示了“故山草堂”之所在;以下云云皆称“归”后的所见所感,思致清晰而严谨。谷口的环境是幽美的,可以想见,春到谷口,当更具一番景色。然而,此番归来却是“春风三月落花时”,眼前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黄鸟叫声婉转悦耳;辛夷,木兰树的花,比杏花开得早,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