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技创新学
李耀平主讲二0一二年二月第一讲创新理论概述第二讲科技创新过程及其思维机制第三讲创造技法第四讲创造力开发第五讲创新环境第六讲技术创新
论文撰写参考题目1.试论科技创新的体系结构2.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的成功启示3.现代科技创新的趋势和特点4.科技创新的哲学视野5.怎样进行科技创新的选题6.科技创新思维结构解析7.谈谈灵感思维的捕捉8.试论非逻辑思维方法的把握和运用
论文撰写参考题目9.创造技法的方法论意义与运用效率10.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11.论学贵于疑12.守护思想的尊严和独立13.论障碍在已知14.试析知识、智力、能力、创造力之间的辩证关系15.试探创造力的内部结构与功能16.影响创造力开发的心理障碍分析
论文撰写参考题目17.影响创造力开发的文化障碍透析18.试论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品格19.试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途径和方法20.优化创新环境的若干思考21.试论科技社会建制对科技创新的影响22.科技创新的内部竞争机理研究23.科技越轨行为的防范与控制24.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分析25.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学术环境
论文撰写参考题目26.构建科技创新的文化支撑平台27.科技创新人才的精神状态和心理调试28.科技人才成长效应的社会学分析29.技术创新理论的突破与发展30.技术创新模型的比较分析31.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率先垂范者32.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33.企业家的创新特质和人格魅力34.国家、区域、企业创新体系的互动与整合
论文撰写参考题目35.从浙江产业集群看区域集成创新36.技术创新类型的理性选择37.加快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体系38.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探析39.技术创新的能力测度指标40.技术创新的哲学思考41.试析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工程创新之间的关系
论文撰写参考题目42.培育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若干思考43.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关联与选择44.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45.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演进与对策46.科技创新的价值评价与选择47.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追问培
论文撰写参考题目
48.休谟难题:“是什么”能否推出“应该是什么”的求解
49.创新的基本要素
50.科技创新的本质探究
51.宽容创新失败
52.哲学视野中的创新理念
53.熊彼特创新理论评析
54.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参考文献1.贝弗里奇.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84.2.贝弗里奇.发现的种子.科学出版社.19873.甘自恒.创造学原理和方法.科学出版社.2003.4.周绍森.科技创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栾玉广.科技创新的艺术.科学出版社.20036.傅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7.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8.李兆友.技术创新主体论——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9.夏保华.技术创新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0.辛士嵘.科学发现的逻辑.人民出版社.1986.11.刘友星.企业技术创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2.杨长桂.现代科学方法荟萃.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13.魏发辰.发现与发明方法.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14.赵惠田.发明创造学教程.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8715.林公翔.科学艺术创造心理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学习安排与要求
1.教学学时:4学时×9周=36学时2.
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案例分析3.教学要求:掌握基本原理,激活创新思维,
拓展哲学视野4.
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30%,包括考勤,发言,学习的参与程度(2)完成一篇论文:70%,课程结束两周内交,3000—5000字,要求立意创新,有独立见解。主要参考文献1、周昌忠:《西方科技方法论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72、杨长桂:《现代科学方法荟萃》,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123、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84.10
4、贝弗里奇:《发现的种子》,科学出版社,1987.7
5、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6、杰里.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57、巴伦:《科学与社会秩序》,三联书店,1991.9
8: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三联书店,1991.4
9、韦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
1992.210、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湖南科技出版社,
1995.12
11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1212周昌忠《科学思维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813王极盛《科学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714傅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15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16甘自恒《创造学原理和方法》科学出版社2003.1017李兆友《技术创新论-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1218林清宏《科技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19陈文洁《栖居在思想的密林深处》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20孟建伟《论科学的人文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5
当前科技创新的哲学关注1.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探源2.科技创新的评价体制和评价体系的合理性研究3.科技创新的本质、特点、依据、规律研究4.技术创新的价值研究5.技术创新主体的培育研究6.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研究7.技术创新的能力研究8.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研究9.技术创新的比较研究(包括国家、地区、产业、
行业、企业等)10.技术创新的模式研究(包括自主创新、集成创新、
引进、消化后再创新)11.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研究12.依靠科技创新,推进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研究13.产业技术创新研究14.区域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研究15.工程创新的特点、规律、形式、价值、评价等研究16.企业家创新特质研究17.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18.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等研究19.科技创新人才与创新教育研究20.科技创新团队研究21.科技创新的文化支撑力研究22.科技创新的文化冲突与化解23.科技创新的文化价值重构24.科技创新的人文因素分析第一讲创新理论概述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恩格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江泽民
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
——爱因斯坦
我们不能回头去留恋那美好的旧时光,而是向前去作科学发现和解释事物的新探险。——波恩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思考题:1.为什么说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和发展的动力?2.创新的价值标准是什么?3.科技创新的哲学视野是什么?4.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工程创新、产业创新有何区别和联系?5.科技创新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6.怎样把握科技创新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向?进入内容
一.创新是人类活动的本质
(一)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
(二)
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器.
(三)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
二.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一)创新是当今世界竞争的制高
点(二)我国已进入全面创新的时代三.创新的含义和分类
(一)含义:创新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包括发现与创造)(二)分类:创新渗透于一切人类活动之中,主要有: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四、创新学的研究内容
(一)广义:创新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创新活动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狭义:创新学是研究科技创新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二)科技创新的分类
1.科学发现科学发现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揭示,并由此建立起概念、定理、理论等的完整科学认识。科学发现的层次:(1)科学事实的发现;(2)科学定律的发现;(3)科学理论的建立。
发明是指创造出新的事物。技术发明是指一切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技术成果。技术发明的类型:(1)
基础性发明(2)应用性发明(3)改良性发明2.
技术发明3、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个经济范畴的概念,是指与新技术(含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其首次商业化应用有关的经济技术活动。(1)关键是商业化,实现超额利润(2)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开发→生产→市场。(3)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体系:国家、区域、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4、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是由技术创新而引发起的产业生产、组织、管理、制度、结构等一系列的变革和产业化、市场化、商品化的创新活动。
●产业创新的外延大于技术创新和企业创新。●如IT产业、生物产业、物流产业等。5.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围绕某一产业、大量专业化企业和相关机构集群,构成的优势特色突出的创新网络系统。
●区域创新是由企业、政府、大学、科研、金融、中介等要素构成。
●区域创新系统介于国家创新系统和企业创新系统之间。浙江省区域创新的产业集群特点
●宁波的服装(雅戈尔)●绍兴的轻纺●柳市的低压●永康的五金●永嘉的纽扣●海宁的皮革●义乌的小商品●嵊州的领带●大唐的袜业●温州的鞋、打火机、眼镜、服装6.工程创新
●工程创新是将已有的技术原理、手段、方法、产品组合起来,使之产生新功效,实施经济、技术、社会的系统管理,进行生产实践的建造活动。
●工程创新的实质是实物建造。
●工程创新是集成创新,是软硬件的结合。
●科学发现的规律和本质是客观事物本来就固有的。●技术发明是创造出新事物。●技术创新是实现新技术产品市场价值的经济活动。●产业创新是产业链的整体创新。●区域创新是区域内产业集合的创新,形成发展极。●工程创新是工程项目系统创新。
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区域创新、工程创新之间互为连接,互为条件,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7.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区域创新、工程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三).科技创新研究的内容
1.创新过程及其思维发生机制。2.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3.创新环境(制度、政策、文化等)。4.创造技法与方法。5.科技创新的社会实现过程(包括科学发现的确认、技术专利、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区域创新的产业化、市场化)五.科技创新的研究动态
1.科技创新的思维结构及其思维发生机制。2.科技创新主体的培育。3.科技创新的人才培养、能力评测、动力机制。4.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构建和文化环境营造。5.科技创新的哲学视野(要素、结构、功能、价值、特征、本质、规律、精神、理念等)。
第二讲科技创新过程及其思维机制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
——巴尔扎克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路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鲁迅思考题:
1、试举某一科学案例,说明科技创新的过程。
2、科技创新起始于什么?
3、科技问题产生于哪几方面?怎样进行理性价值选择?
4、科技创新中,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5、如何运用灵感思维去进行科技创新?
6、灵感、直觉、想象有何区别?
7、科技创新中的发散、求异、侧向、逆向思维方法如何运用?
进入内容一、科技创新的一般过程
(一)、准备阶段: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1、问题的来源(科学问题与技术问题)。
2、问题的选择与确定。选题原则:需要性、
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
(二)、孕育阶段:酝酿、求索、探秘。
(三)、顿悟阶段:破解、明朗、通达。
(四)、验证阶段:逻辑、实验、实践、检验。二、创新过程中的思维发生机制
(一)、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完成的思维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分类与比较、公理化方法等。
(二)、非逻辑思维:是常规思维的“跳跃”,逻辑程序的“中断”,独辟蹊径的创新思维。包括:想象、灵感、直觉、求异、发散、侧向、逆向、立体、多元思维。理辩证思维方法矛盾分析法、质量互变法、性系统论法、普遍联系法科方概念、判断、推理、证明、学法逻辑思维方法抽象、分析、综合、归纳、方演绎、分类、比较法等法灵感、想象、直觉、逆向、论非逻辑思维方法发散、求异、侧向、联想结非方构理动机、意志、情感、兴趣、爱好、个性、性法信念、美感、气质、心理卫生等
经方问卷法、田野法、抽样法、访谈法、统计法验法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定性、定量法、
智力激励法、案例法、实证法、规范法等(三)创新过程的思维机制作用第一、四阶段:主要是逻辑思维形式起作用。第二阶段:逻辑与非逻辑思维形式共同起作用。第三阶段:非逻辑思维形式起主要作用。三.非逻辑思维简介
(一)灵感思维:含义、特点、作用、运用。(二)直觉思维:含义、特点、作用、运用。
(三)想象思维:含义、特点、作用、运用。(四)发散思维:含义、特点、作用、运用。(五)侧向思维:含义、特点、作用、运用。
(六)逆向思维:含义、特点、作用、运用。
第三讲创造技法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
—
伽利略
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箭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
——弗兰西斯·培根
A=X+Y+Z;成功=艰苦的劳动+少说空话+正确的方法。
——爱因斯坦
科学知识和方法论构成了科学的两大部分,就像经线和纬线构成织物一样。
——周昌忠理论诚可贵,方法价更高。
——无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古人云
授人以鱼,可解一日之饥;
授人以渔,足食终身之鱼。
——古人云思考题:1
.创造技法对科技创新有何作用?2
.创造技法有无规律可循?3
.怎样运用智力激励法,开展科学研究?4
.为什么说组合代表着当代技术发展的趋势?5.创造技法的成功运用,对创新者提出了哪些要求?
(一)什么是创造技法?
(二)创造技法的产生
一、创造技法综述二、智力激励法(又名头脑风暴法)
(一)
奥斯本智力激励法(二)
默写式智力激励法
(三)卡片式智力激励法三、组合法
(一)什么是组合法?就是把现有的技术、原理、方法、概念、现象有效地组合在一起,使之产生新的功效。
(二)组合法产生的原因
(三)组合法的类型:
1.技术手段的组合
2.现象与现象的组合
3.技术原理的组合
四.移植法
(一)
什么是移植法?就是把某一领域的新发现、原理、技术、方法、概念、材料、结构等,应用和移植到其他领域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作出新的发现和发明的一种创造方法。
(二).移植法的运用
1.
新发现移植
2.
原理移植
3.
概念移植
4.
技术移植
5.
方法移植
6.
综合移植
(三)移植法的运用要点
1.找到事物间的联系。
2.明确联系的条件。
3.大胆想象,小心求证。五.类比法
(一)什么是类比法
就是在两个事物之间进行比较(可是同类或异类事物),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然后再以此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的类似的一种思维方法。基本公式:
A对象有a.b.c.d属性
B对象有a′.b′.c′属性∴B对象也有d′属性
(二)类比法的应用1.仿生类比:将生物的某些特性运用到创造对象中。2.拟人类比:以人为模拟对象,使创造出的事物具有拟人化的特点。3.直接类比:直接从已有事物中找出与创造对象相类似的东西。4.象征类比:用某一具体事物来表征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思考方法。5.因果类比:从一事物的因果关系,推出另一事物的因果关系。6.对称类比:同过某一事物的对称关系,推出另一事物的对称性。7.综合类比:对复杂事物,综合它们的相似特征进行类比。(三)类比法应用要点
1.结论具有或然性。
2.要进行理性推敲。
3.有意识地强制联想。
六.联想法
(一)
什么是联想法?就是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发明方法。(二)联想的类型
1.、相似联想;2.、接近联想;3.、对比联想;4.、关系联想。(三).联想法的类型
1.自由联想法2.强制联想法
(四)联想能力培养
1.培养好奇心2.发挥想象力3.兴趣广泛,知识丰富.
七.列举法
(一)
什么是列举法就是通过分析解剖,把事物的特性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再运用联想、组合、替换等思维方法,来寻找发明的思路,获得创新成果。(二)列举法的分类
1.特性列举法:罗列事物的名词、形容词、动词特性,根据特性去诱发创造性设想。
2.
缺点列举法:将事物的缺点一一列举出来,然后针对缺点去改进发明。
3.希望点列举法:是将事物的要求列举出来,寻找可行的希望点,作为创造目标。第四讲创造力开发
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
——爱因斯坦
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泰勒
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钱学森
扼杀思想的人,是最大的谋杀犯。
——罗曼·罗兰
不以人蔽己,
不以己蔽人。
——戴东原(清)
前辈谓学贵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陈献章(明)
人的天职在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
障碍在已知。
——无题
思考题:1、知识、智力、能力、创造力之间是什么关系?2、创造力的决定因素是什么?3、为什么说创新的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4、为什么说障碍在已知?5、怎样看待心理定势?6、我国传统文化对创造力开发形成了哪些影响?7、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哪些人格品质?8、怎样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进入内容一、知识、智力、能力、创造力之间
的关系
(一)、知识与知识结构、知识与文化的关系(二)、智力与智力结构、智力测定(三)、能力与能力结构(四)、创造力与创造力结构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反应力、判断力、洞察力、鉴赏力非智力因素:信念、动机、兴趣、爱好、好奇心、情感、意志、美感、个性、气质、怀疑、批判、冒险、心理卫生等。
创造力结构创造力测评
二、影响创造力开发的障碍分析
(一)心理障碍
1.心理定势(思维定势)的负效应。
2.寻求唯一正确的答案。
3.这不合乎逻辑4.
循规蹈矩
5.
闭关自守,自卑狭隘。
6.
求稳怕乱,亦步亦趋
7.犯错是坏事。
(二)文化障碍
1.
求同排异,压抑个性2.
官本位,宗法制3.
依附性,少独立性4.
熟人社会,情理法5.
以和为贵,排斥竞争6.
经验主义7.自谦、含蓄、稳定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创新型人才的品质:怀疑、批判、自主、自由、冒险、试错、无畏、勇敢、坚忍、宽容、豁达。(二)因材施教,个性培养。(三)营造宽松、宽容、自由的社会环境。
(四)容纳多样性,提倡多元化。
(五)维护思想的尊严,倡导独立思考。(六)
大胆试错,敢冒风险。(七)
向权威挑战,反对个人迷信。(八)优化非智力因素,注重创新品格培养
。进入第五章第五讲创新环境
创造人的是自然界,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
——别林斯基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马克思
思考题:1.科技创新与创新环境是什么关系?2.创新环境有哪些因素构成?3.什么是科技的社会建制?4.制度环境怎样制约科技创新?5.怎样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文化背景?6.怎样营造科技创新的人才环境?
进入内容
一、创新与创新环境的关系(一)创新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1.勒温的行为公式:B=f(P,E)
行为=f(个人,环境)2.詹姆士的绩效公式:J=f(V,D)
绩效=f(能力,激励力)或:J=V·D3.佛隆激励公式:D=C·N
激励力=效价×期望概率
(二)、创新环境的构成
E=F(A,B,C,D,G,P……)
创新环境的构成因素:制度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学术环境、人才环境、宏观和中观环境等等。二、制度环境
(一)政治的开明、开化和政治体制(二)科技政策环境(三)经济、科技体制与发展水平(四)产权制度(五)管理制度
三、科技的社会建制
(一)
科技组织与机构(二)科技奖励制度
(三)学术权威机构
1662年建立了英国皇家学会。1666年建立了法国国家科学院。19世纪法国:(1)创建了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大学。
(2)建立了科学学会。(3)建立了实验室制度。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美国:(1)在大学建立了按学科设立系的机构,并建立研究生院;(2)建立工业实验室;(3)建立国家实验室1824年法国建立了吉森大学实验室;
1871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诞生;
1876年美国爱迪生创办门罗顿实验室;
1900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实验室问世;
1925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创立。
(四)其他社团组织(协会、学会等)(五)科技界越轨行为的防范与控制
四、学术环境
(一)科学共同体
以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和共同的规范来从事科学工作的科学家群体。(二)科学学派(三)学术氛围
五、文化环境
(一)文化传统(二)价值观念(三)行为规范(四)伦理道德(五)传统习惯(六)思维方式
(一)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凝炼
科技创新的先进文化
1、中西文化发生的地缘机制
文化发生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千差万别的地域、地理、地缘,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都会烙上挥之不去、驱之不散的民族印痕,演绎出千般民性、万种风情、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大异其趣,交相辉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中国文化之树根植于江河湖泊所滋润的大陆西方文化之舟诞生于波涛汹涌的尉蓝色大海中国文化又叫作内陆文化、内生文化、农耕文化西方文化又叫作海洋文化、蓝色文化、商业文化
(1)中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一面临海、三面内陆的东亚大陆结构以黄河为起源、中原为轴心、儒家文化为核心华夏文化,属伦理型文化。
“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化特征:和合和:平稳、协调、统一、一致之意。有和谐、和睦、和善、和气、和平、和蔼、和风、祥和、柔和、温和、平和
合:靠拢、聚集、协同、共生之意。有结合、联合、组合、汇合、交合、融合、整合、磨合、弥合、配合。和合:团结、合作、协作、抱团、聚拢、向心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同心同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精诚团结、励精图治“家和,万事兴;人和,天下兴”。以自然和谐为真,人际和谐为善,天人合一为美强调整体效应,有很强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协同力
文化传承来自先辈教诲,内心体验和感悟,有着:“今人难见古时月的神秘”;“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内涵”;“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生机”这种文化不张扬,不狂躁,不虚妄。平平的、轻轻的、细细的、软软的、柔柔的、缓缓的、静静的、淡淡的、悠悠的。
亚文化:以成都为中心的巴蜀文化和天府之国美称;以西安为中心的长安文化和关中经济昌盛;以沪杭为中心的吴越文化和江南鱼米之乡;以温州为中心的瓯越文化和商贸经济繁荣;以济南为中心的齐鲁文化和胶东半岛兴隆;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文化和珠江文明崛起。
(2)西方文化缘起的地理环境
西方文化源流:《圣经》;古希腊文化古希腊处于欧洲南部,一面内陆,三面临海,东接亚洲大陆,西、南、北环海,地中海、爱琴海。大多由海岸、半岛、岛屿组成,海岸线蜿延绵长,港湾林立,依山傍海。小国寡民,移民迁徙频繁,切断血缘关系,形成城邦制国家。希腊半岛土地贫瘠,山丘起伏,山峦重叠,没有广袤的草原,也没有千里沃野,可耕地很少,不适合农业生产,面对的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古希腊人要生存,就必须征服大海,打开海上贸易的通航,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
古希腊人主要发展加工业,手工业,金银器皿,皮革,武器等,通过海上贸易换取农产品。商品交换就得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这就确立了古希腊人平等、自由、独立、个体的意识。大海也给了古希腊人宽广、包容、开放、自由、冒险、抗争的文化秉性和民族性格。
西方文化的三大特征:理性主义、个人主义、英雄主义。2、中西方文化比较中国西方
1、集体主义个人主义2、家族本位个人本位3、官本位能力本位4、熟人社会生人社会5、情理法法理情6、经验主义理性主义
7、重道义,轻功利重功利,轻道义
8、重伦理,轻规则重规则,轻伦理(伦理即知识)(知识即伦理)中国西方9、追求共性:求同排异追求个性:求同存异10、耻感文化罪感文化11、天人合一、主客相依天人对立、主客相分12、以治家的方式治国以治国的方式治家13、利他利己14、求和竞争
15、人性善:德治人性恶:法治
16、讲私德,少公德讲私德,少公德
17、稳定、自谦、忍耐流动、自信、坦率、含蓄、冒险中国西方18、尚中庸崇创新19、内心体验、感悟外在求索、传承20、对社会人生的探讨对自然本体的追求21、道德规范原则的叠加知识体系的建构22、直观性思维的构想理论性思维的突破23、农耕主义重商主义24、在此岸在彼岸(现实、经验、可见世界)(理念、知识可知世界)3、创造先进文化,搭建科技发展平台
(1)荟萃中西文化精华,凝炼时代先进文化
(2)打造团队精神,和而不同,增强凝聚力
(3)提倡多样性,丰富个体性
(4)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5)大胆创新,宽容失败
(6)理性思考,开辟探幽入微之路六.科技人才环境
(一)人才评价机制和体系(二)心理相容环境(三)“马太效应”、“楼台效应”“、木桶效应”(四)师徒关系和“哥们儿网”(五)“普朗克原理”(六)选贤任能,不拘一格用人才(七)知人善任,扬长避短(八)宽容待人,张扬个性
进入第六章第六讲技术创新(兼产业创新、区域创新、工程创新)
最善于拨动创新琴弦的是大企业和企业家。
——熊彼特
知识就是力量。
——弗兰西斯·培根
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是历史前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零售商的物流管理考核试卷
- 海洋环境友好型海洋生态保护与渔业资源管理服务考核试卷
- 外汇交易中的道德风险控制考核试卷
- 环保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考核试卷
- 海洋油气开采可持续发展考核试卷
- 电竞设备零售考核试卷
- 皮手套企业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考核试卷
- 煤基清洁能源技术考核试卷
- 淀粉在电子产品的防静电包装制造考核试卷
- 海洋观测与数据采集技术考核试卷
- 《关于“人工智能”》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 国家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医疗质量相关指标解读
- 钢平台铺板计算excel(可当计算书)
- 《强化学习理论与应用》环境
- 美丽的西双版纳
- 冷镦模具设计培训资料课件-002
-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排水沟铸铁篦子规格
- 中学学校各项安全资料汇编
- 桥式起重机司机(中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职校培训)
- 第5章库存控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