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基础模块)》专题六-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潜伏的危机_第1页
《历史(基础模块)》专题六-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潜伏的危机_第2页
《历史(基础模块)》专题六-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潜伏的危机_第3页
《历史(基础模块)》专题六-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潜伏的危机_第4页
《历史(基础模块)》专题六-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潜伏的危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任务四任务五明朝的建立与统治明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清朝的建立与统治清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专题六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潜伏的危机专题六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潜伏的危机知识导航

内容简介

明朝经历了276年,共有16个皇帝。其中,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是开基立业、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的政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明朝末年,大土地所有制恶性发展,导致国家出现全面危机,在满洲贵族和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明朝灭亡。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版图,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近代史时期。专题六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潜伏的危机知识导航学习目标

1.知道明、清王朝的更替。2.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交往、科技文化等史实。3.知道明清时期的专制统治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潜在危机。任务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文献选读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任务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明朝的建立一、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为京师建国,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称帝。后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命徐达、常遇春等将北伐,攻占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逃,彻底结束蒙古在中原的统治,中国再次回归至由汉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之下。任务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明朝的统治一、1376年,明朝废除行省制度,在全国设13个“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主管一省的行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司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地方军政,号称“三司”。事权分散,互不统属,互相监督,分别归辖于中央相关部门,削除了地方割据的因素。废除行省制度和丞相1.任务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

1377年,朱元璋设“通政使司”来主管章奏,以夺丞相之权,此乃削弱相权的一大步骤。后来发生了两起丞相专权谋反案,朱元璋以此为借口于1380年废除丞相一职。中书省与丞相职废除后,抬高了六部的地位,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对皇帝负责。这样,2000年来的相位被废除,自隋以来近700年的三省被中止。中央大权直接集皇帝于一身,专制主义大为加强。任务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为纠察百官善恶,防止阴谋犯上,明朝设立了监察和特务机构。监察机关初称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年)称都察院,都察院的长官左、右都御史专职弹劾百官;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弹劾地方官员,监察御史品低权高,“代天子巡守”。纠察六部的“六科给事中”专察六部奏章的违误。建立监察制度2.任务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设置特务机构3.任务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特务机构,其前身为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锦衣卫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明成祖时,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明代,锦衣卫一直存在。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他们还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锦衣卫延续至1661年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知识拓展锦衣卫任务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明朝的科举制度三年一考,考试以四书五经命题,四书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准,不许自由发挥。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这八部分是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末股,并且主要部分的字数也有限定。八股取士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人才的培养。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研究实际问题。实行八股取士制度4.任务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童试,州、县学生经州县级考试。童试分三级,三级通过者称庠生、秀才,有了参加进一步考试的资格。乡试,三年一次,秋十一月初九、十二、十五;朝廷派官在省城举行,称秋闱。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举人参加,在乡试第二年二月,称春闱,由礼部主持,在京城举行。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贡士参加,在皇宫大殿举行,由皇帝主持。考中者为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各级正式考试的中者即可为官,并可以做显官,荣耀门庭。知识拓展明代科举考试的级别任务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整顿吏治5.任务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朱元璋对公卿子弟要求极严。在全国统一以前,大将胡大海之子犯法当杀,当时胡大海正带兵打仗,别人劝朱元璋赦免其子,防止胡大海临阵叛逃。朱元璋说“宁可使胡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亲自将其子处死。据《明朝小史》记载,各府县衙的左面都有一座“皮场庙”,作为剥皮的场所;公堂旁各悬一个填满草的人皮袋以警百官。明初“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即是整治地方官吏贪污之案,明太祖发现地方州、县到中央户部核算钱粮数时常带一种盖印的空白文册并常自行填写、修改,查明其中有私吞公家钱粮之事,遂将各地方衙门掌印官一律处死。可见,朱元璋整治贪污非常严厉。史海钩沉朱元璋吏治之严任务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明朝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三、元朝后期以来社会经济凋敝,尤其元末长期战乱,给生产造成很大破坏,明初南北各地呈现人少地旷的景象。明太祖为巩固其统治,倡导勤政爱民,恢复生产,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1)奖励垦荒。针对当时荒田多的情况,令各处农民自由垦荒,垦后即为永业,永不起科(后渐渐起科);招抚流亡,劝流民回乡,并规定“外逃回乡,人给地十五亩,蔬地二亩”。(2)实行军、民、商“屯田”。经过民屯、军屯和商屯,明代屯田数占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任务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民屯是把地广人稀地区的穷人移往人少或边远地区垦荒,凡移民屯种,官给耕牛、种子,免税两年,三年后亩税一半,实际等于募民开垦私田。军屯是由士兵屯耕,在内地和边疆都有“卫屯”,军屯有边疆“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驻防,八分屯种”之说,以屯种为主,收后自给并上缴国家。商屯主要是引诱盐商募人垦荒。明代食盐专卖,规定商人贩盐须运粮到边疆,按运粮多少到内地取盐出卖;商人为节省运费,常募人到边地垦荒,收获后交边防军以换取盐引,即为商屯。除上述主要措施外,明朝政府还组织兴修水利,疏浚大运河,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规定有地五亩以上须种桑、麻、棉各半亩,多者加倍,并推广植棉法,等等。这些措施实行后,明初社会经济很快从元末动乱低落中恢复并发展起来。知识拓展民屯、军屯和商屯任务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明朝资本主义的萌芽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原因1.(1)明朝中后期,农业、手工业的新发展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创造了条件。(2)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全国出现了30多座较大的城市,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3)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手工业者不断分化,少数经营者富裕起来,多数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丧失生产资料,于是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4)富有的机户依靠雇用工人进行生产,这就是早期的资本家;靠出卖劳力为生、计日领取工资的生产者就是工人。任务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利条件2.(1)自给自足的思想根深蒂固,成为商品生产难以突破的障碍。(2)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着已经聚集起来的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投向土地,加强了封建经济。(3)“重农抑商”传统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在自然经济形态下,生产手段落后、分散保守,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积累,使旧的生产方式得以牢固、持久地保持。(5)手工作坊和包买商与封建统治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6)封建地租很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产品,这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7)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任务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会馆是旧时代科举制度和工商业活动的产物,是北京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明清两朝定都北京,每三年在京进行一次科考会试,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举考试废止,先后在京举行会试201科,全国各地进京应试的举子达130多万人次。每科应试的人数有六七千,再加上一些随行的人员,多至上万。为方便这些人的食宿,于是各省及有些府、县纷纷在京设立了会馆,专门接待本乡本土的举子。另外,工商各行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协调关系,联络感情,也建立了一些行业会馆。因此,北京就成为全国会馆最多的城市,据1949年统计,全市有会馆550余座。知识拓展会馆任务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3.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也提高了,雇工进一步增多,这是因为大多数农民破产到一无所有的程度,不仅土地,连农具、种子也一无所有,不能承佃土地,只能出卖劳动力,于是出现了长工、短工。明朝官方手工业匠户生产分住坐和轮班两种。据载,当时工种有188种,每种用人匠一二百人。这些匠户常“怠工”和“避班”,迫使官府改变了对官府工匠的管制办法。成化年间开始规定缴代役“班匠银”,由官府募人充役,匠籍虽然没有废除,但手工工匠对官府的隶属关系减弱了。在私营手工业作坊中,各种类型的雇工较以前明显增多,人身控制松弛,甚至观察不到明显的人身依附关系。任务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丝织业中产生,出现了从小手工业者分化出来的资本家,和商业资本支配产业的资本家。综上所述,在农业、手工业、丝织业中,一方面是为谋利而生产的有资产者,另一方面是出卖劳动力过活的雇佣劳动者(无产者);其雇佣关系以经济关系为主,没有明显的人身控制;作坊主、大商人的经营目的是出卖获利,不是自己消费。这便是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特征的雇佣关系。任务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张居正改革五、明朝中叶,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徭役的名目也日益繁多,大规模的徭役征发十分严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各地起义不断。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的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组织准备。任务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张居正在整顿吏治、厉行节约的过程中,不仅自己廉洁奉公,而且对家属也严格要求。儿子回江陵应试,他吩咐儿子自己雇车;父亲生日,他吩咐仆人带着寿礼,骑驴回乡祝寿。万历八年(1580年),张居正次弟张居敬病重,回乡调治,保定巡抚张卤例外发给“勘合”(使用驿站的证明书),张居正立即交还,并附信说为朝廷执法,就要以身作则。史海钩沉清廉的张居正任务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2)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这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他认为,赋税的不均和欠额是土地隐没不实的结果,所以要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首要前提就是勘核各类土地,于是他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在清查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继两税法之后又一次重大的改革,它简化了赋役的征收项目和手续,使赋役合并,以田为纲,以银代役,出现了“摊丁入地”的趋势。清朝地丁银制度其实就是“一条鞭法”的运用和发展。任务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1)赋役合并,按田亩征收。将各种赋税、徭役统一为一项,以防杂乱摊派;将按人丁征发的徭役也改为主要按资产征发,并与赋税合并,摊派地亩征收。(2)田赋征银,徭役出钱。开始是部分折钱银,因为官府需要部分粮食和人夫徭役;后来全部税收改为征银,全部徭役可纳钱抵税,官府以此募人应役。(3)官府征收,废除粮长。赋役折银钱后容易存放,运送不再由粮长之类专为收运。由县官、州官、布政使管理,减少了粮长、里正鱼肉百姓的弊端。知识拓展“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任务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4)水利治理。张居正推荐、起用先前总理河道都御史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并兼治运河。张居正改革虽然是地主阶级内部的改良运动,但对去除积弊、澄清吏治、抑制豪强、减轻农民痛苦、安定人民有一定好处。清丈土地和“一条鞭法”的实行,使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好转,出现了“万历新政”,使原已垂危的大明王朝得以延续,具有重大的历史功绩。知识拓展“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任务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明朝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明末农民战争六、明朝末年,政治败坏,党派林立,灾荒不断,民不聊生。农村佃农抗租和佃仆暴动,杀地主,开仓济贫;城镇市民、工商业者反抗矿监、税使,殴杀缇骑;士兵因粮饷问题而哗变的现象也不断发生。明崇祯帝时,全国社会矛盾激化到顶点,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明王朝的统治也接近尾声。在农民起义中,最波澜壮阔的是李自成农民起义。1629年,李自成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的闯将,勇猛有谋略。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定都长安,年号永昌。任务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起义军在起义过程中,针对明朝地权集中与赋税繁重的情况,提出“均田免赋”口号,攻占西安后又以“贵贱均田”及“五年不征”相号召。在河南等地传播“不当差﹑不纳粮”的歌谣。起义军还实行平买平卖,保护工商的政策。这种政策自崇祯十四年(1641年)占领河南起,始终执行。起义军进入北京后,令市民照常营业,不少地区工商业照常进行。山东畿辅运河航行的商船不绝。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令皇后自杀,杀死公主、妃子后自缢于万岁山(今景山公园)。明朝亡。同年4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李自成牺牲后,这次起义的高潮已经过去,但并没有结束。起义军余部在各地继续活动,并转入了抗清斗争。知识拓展明末农民起义任务二明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文献选读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达·伽马以后,有无量数之达·伽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任务二明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任务二明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蒙古族与北部边疆一、元朝灭亡以后,蒙古贵族和军士被迫回到蒙古草原,但内部发生分裂。永乐初,蒙古分为三大部,即兀良哈、瓦剌部和鞑靼。蒙古地区与内地农业地区的长期隔绝,以及草原上大小封建主之间经常发生相互掠夺的战争,使游牧经济凋敝,牧民的生活日益贫困。在明朝强盛时,瓦剌和鞑靼的统治者都接受过明朝的封号,在经济上也多次与明朝进行互市。但每当贡市的要求不能满足时,便不断以发动战争作为对明朝的要挟。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在土木堡大败明军,明英宗被俘,随征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这次战役,明史上称为“土木堡之变”。也先挟英宗要挟明廷之计不逞,遂率大军进犯北京。于谦、石亨率军与瓦剌军战于德胜门外,瓦剌军大败。于谦和主战派官员领导与组织的京师保卫战终于取得了胜利,粉碎了瓦剌军夺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转危为安。任务二明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任务二明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藏族与西南地区二、藏族与西南地区和明王朝的关系较为密切。西藏掌权的教派都受明王朝册封,常到京朝见,有时一次来数百人。明王朝除赏赐之外,还在今甘肃、青海、四川诸地设“茶马互市”。任务二明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苗、瑶、壮、彝、高山等族三、明朝时期,云贵、两广、四川、湖广一带居住着苗、瑶、壮、彝等少数民族,多数尚处在奴隶制时代。元朝时期,这些地方由当地首领统治,称“土官”,受中央册封。明政府在云南、贵州设立布政使司,有计划地裁减土官,在一些地区保留土官;在一些地区派出汉人任职,称“流官”,土流兼治;后又采取镇压和提升土官为流官的办法,实行“改土归流”,以达到逐步加强控制这些地区的目的。高山族居住在台湾岛,在明代称“番”,为农业民族,兼营渔猎,在明代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明朝时期越来越多的东南大陆的汉人渡海到台湾,包括饥民到此垦荒,到明后期,台湾已有汉人10多万。明政府也继续元朝的澎湖巡检司,在澎湖诸岛增加驻军,并派水军每年春冬到此巡查。任务二明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郑和七下西洋四、为宣扬国威和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自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1405—1433年)的20余年间,郑和率庞大船队7次出航远行,其路线大致为:从苏州刘家港出发,经福州下南洋,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印度洋,跨越亚、非两洲,到达阿拉伯、非洲东岸。在郑和运航后,亚非很多国家的特使来明朝访问,加强了明朝与各国的联系。图6-1郑和下西洋船只模型任务二明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日交往与抗倭斗争五、自明朝初年,日本就不断派使者来华;明朝也在洪武年间接连派人去日本,两国邦交正常。永乐时日本使臣来华,成祖还派官员护送回日本。为促进中日经济贸易交往,洪武初设宁波市舶司。日本商人来华后在杭州、南京、扬州等地贸易,商品有刀、剑、漆等;中国商船也到日本的长崎等处,输出丝绸、书籍等,有官方贸易,也有私人贸易。同时,双方也在文化方面进行很多交流。但是,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为防倭寇,朱元璋颁布了海禁政策。明朝中期,明朝政府误以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那时候,明显发展的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厉限制。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与倭寇相勾结,共同走私、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任务二明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555年,明朝派戚继光到浙东抗倭。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广东,与另一位抗倭名将俞大猷一起连续重创倭寇。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剿清。倭寇平息后,明朝政府有鉴于对外贸易对沿海居民的重要性,逐步解除海禁,使民间走私贸易逐步正当化,国际贸易使中国进入了逐渐成形的世界贸易体系之中。任务二明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朝鲜即隋唐时期的高丽,原与中国有藩属关系,明代成了友好邻居。并且由于特殊的地理关系,朝鲜成了中国东北的大门,存亡安危利益一致。万历年间,日本国内分裂混战的形势也有了变化,丰臣秀吉战胜其他割据势力,统一了日本。为了满足封建主和商人的贪欲,日本大肆向外扩张,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发动了侵朝战争,战船数百艘,日军10万人,从釜山登陆,很快攻克汉城。朝鲜国王派使向明朝求援,鉴于日本之意实在中国,明朝派宋应昌等将兵4万人渡过鸭绿江,赴朝抗倭。很快明军击败日军最精锐的部队,收复部分国土,扭转了战局。丰臣秀吉便以讲和来诱使明军撤军;明朝兵部尚书主和,军队撤回。5年后,丰臣秀吉再次进攻朝鲜,明政府派军入朝,连败日军,日军从海上撤退时又在釜山附近的海面上与日军展开决战,几乎全歼日本水军。此后,日军很长时间不再进犯朝鲜。史海钩沉抗倭援朝战争任务二明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西交流六、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人于1511年占领了马六甲,甚渴望与中国往来。1513年,葡萄牙国王派出一支对华使团前往中国并在广州登陆,希望与明政府建交。后来经过几次海战,葡萄牙战败,明朝皇帝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门开设洋行,修建洋房,并允许他们每年来广州“越冬”。这是西方国家第一次正式性登陆中国并接触中国。任务二明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在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的同时,西方传教士也来到中国传教,他们中的一些人就是以澳门为据点进入中国的,先在广东福建,进而到内地,著名的有意大利人罗明坚、利玛窦,每到一地就建教堂。为了使中国人能够接受,传教士穿华人儒者的服装,学说汉语,称教堂为寺庙;万历年间,利玛窦等人买通宦官马堂,进京见到了万历帝,并献了当时中国没有的自鸣钟、万国图,取得在京传教的特权。西方传教士带来了一些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有些传教士为殖民主义者测绘地图、充当暗探。知识拓展西方传教士来华任务三清朝的建立与统治文献选读努尔哈赤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长达296年的时代,占据了自秦朝以来整个中国皇朝历史的七分之一,它的出现使中国皇朝制度达到鼎盛。这就是清朝,它上承明朝中晚期强劲发展的封建社会,专制主义急剧加强的中央集权,经济领域崭新的资本主义萌芽;下接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全面巅峰之后的社会转型,在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中开始迈开近代化的步伐。任务三清朝的建立与统治文献选读它开疆拓土,外御强敌,民族协和,封定藩属,奠定了当代中国版图的基础。而大清皇朝的缔造者、开创者正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中国两千余年的皇朝史上,开创过200年以上大一统皇朝的,只有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和清太祖努尔哈赤。刘邦、李渊和朱元璋均为汉人,只有努尔哈赤是满人。——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任务三清朝的建立与统治清军入关及统一全国一、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任务三清朝的建立与统治从1644年清军入关起,经过了近20年的抗清斗争,各地区的抵抗才消沉下去,清朝才算站稳了脚跟。在平定了各地的抗清力量之后,清朝便向边疆各地进军,巩固边疆,历经康、雍、乾三朝才算真正统一了全国。图6-2清太祖努尔哈赤任务三清朝的建立与统治清朝的政治统治二、任务三清朝的建立与统治(1)设立内阁。其职责与明时相同,由内三院组成(内国史院、内弘文院、内秘书院),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设大学士满、汉各2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1人,学士满6人、汉4人。内阁下辖六部,六部作为执行机关,官员也是满、汉分属。内阁在清朝并不掌实权,掌实权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2)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其由满族贵族(满八旗旗主)组成,汉人不准参与,凡军国大事全由议政王大臣决定,权力超出内阁。政权机构的调整1.任务三清朝的建立与统治(3)设立军机处。雍正于1729年设军机房,当时是因用兵准噶尔部而设立的军事指挥部门,后成为固定设置,1730年改称“军机处”,1732年颁军机处印信。军机处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与政务的权力,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核心机构。(4)设置理藩院。理藩院是清朝创设的一个专门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其最初仅办理与蒙古相关的事务,后渐渐扩大为办理各地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事务,后来又兼管与外国交涉的事务。理藩院的设置在加强和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任务三清朝的建立与统治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女真牛录制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顺治七年(1650年),顺治皇帝对八旗制度进行改革,由自己掌握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改变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时加强“上三旗”的实力,使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有所削弱。八旗军制2.任务三清朝的建立与统治清朝前期,特别是雍、乾两朝,曾连续大兴文字狱。凡清统治者认为有碍于专制集权统治的著述、文字,必兴起大狱,肆意株连。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康熙二年(1663年)的庄氏明史案、雍正六年(1728年)的吕留良案等。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领域树立君主专制和满族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其后果极其严重,极大地摧残和钳制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文字狱3.任务三清朝的建立与统治(1)停止圈地和奖励垦荒。到康熙后期,全国大部分荒田得以开垦,生产也恢复起来。(2)实行更名田和摊丁入亩。更名田即把明代藩王所占民田还给原主,更名田与民田一同起科,使分得更名田的农民成了自耕农。雍正时实行“摊丁入亩”,也称地丁合一,将人丁税彻底废除,并入田亩征收。(3)废除匠籍和贱民籍。雍正时曾颁令“士农工商,四民平等”,传统的抑商观念有了变化。同时,还废除了明代以来的贱民制度,使其取得了与“良人”相同的社会地位。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1.清朝的经济三、任务三清朝的建立与统治清朝前期农业经济的进步,一是耕地面积的扩大。全国耕地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时为526万顷,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时达851万顷,到雍正三年(1725年)更达到890万顷;二是人口增加;三是兴修水利,治理黄河,疏浚运河。康熙亲自选治河人才,亲自参与设计方案,以“南巡”的名义6次亲临治河现场考察。这些措施使得粮食单位面积的产量显著提高,有了精耕细作和双季稻的种植。清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进步2.任务三清朝的建立与统治丝织业仍是手工业的主要产业。东南的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织都很发达。江宁的织机在乾隆、嘉庆年间达到3万余张,苏州也是如此。西南的贵州遵义所产丝绸也相当精美。官府有织造衙门,有官办作坊,但发展较快的仍是民间私营作坊。棉纺织业在江南一些地区日益发达,工具也有改进,如上海的纺纱脚车可“一手三纺”。上海、苏州、无锡为棉织业中心,其中无锡有“布码头”之称。江西景德镇仍是全国制瓷业的最大中心。制糖业在台湾、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很发达。云南的铜矿,贵州的铅矿,广东、山西、河南、山东的铁矿等,其开采技术和规模也有所发展。佛山的铁器制造也很发达。手工业生产的发展3.任务三清朝的建立与统治地区与地区间的交流越来越多,粮食、布帛、盐铁、棉花等形成了区域间的分工和交换,如江南的布帛,江西、湖广的粮食,广东的铁器,河南、东北的棉花等,这是形成“国内市场”的经济基础。清朝的大城市有北京、南京、苏杭、扬州,以及济南、天津、开封、太原、广东、厦门等。近现代成为省会的城市多在清初即已发展起来,成为经济中心。中等城市发展很快,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镇成为交通枢纽,广东的佛山镇成为铁冶中心。商业的发展4.任务三清朝的建立与统治康熙中期以后,政治上已出现了官僚结党倾轧、吏治腐败的局面。经过雍正时的整顿,政局虽有好转,但到乾隆、嘉庆及道光时期,统治集团的腐朽情况则更为严重,当时自上而下的官僚无不贪污索贿。乾隆后期的军机大臣和珅就是典型代表。政治的腐败1.清朝的衰落和危机四、任务三清朝的建立与统治和珅,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初为官时清廉,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自己的地位。后来其仕途平坦,短短半年,从一名普通的侍卫进入清王朝权力的最高层,成为乾隆皇帝的亲信宠臣。和珅贪赃枉法,横行敛财,是名副其实的大贪官。1799年,乾隆驾崩。8天后,嘉庆帝宣布和珅的20条大罪,立即下令逮捕和珅入狱,赐和珅狱中自尽。经查,和珅的家产竟然是当时国库的4倍。史海钩沉和珅任务三清朝的建立与统治图6-3和珅故居任务三清朝的建立与统治清政府的赋役剥削极其沉重。当时除正额赋银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同时,诸如“折耗”“火耗”等数不胜数的加派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而地方官最终将这些额外的加派收入都中饱私囊了。雍正时实行“火耗归公”,把“火耗”改为附加税。以后,地方官在征收赋税时继续额外勒索、贪污,新的加派又层出不穷。赋役的繁重2.任务三清朝的建立与统治清朝入关后,满族贵族倚仗权势大量圈占、抢掠土地。同时,汉族官僚地主也都竞相兼并土地。大批农民破产后沦为地主的佃户和雇工。清朝时期,广大佃农除了遭受沉重的地租剥削外,还要承担各种名目的额外负担,如“冬牲钱”“轿钱”“送节钱”等。而有的地方的佃户还要为地主服各种无偿的劳役。土地兼并的剧烈和地租剥削的残酷3.任务四清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文献选读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任务四清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斗争一、平定三藩之乱1.三藩指3个封藩的王,即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人在清初弃明降清,被清分封在西南、东南来镇守一地,成了割据势力,使中央的法令在此不能推行。加之3个藩王在辖区内残酷压榨百姓,阶级矛盾激化,对边疆的巩固造成威胁,清廷便计划削藩。康熙年间,三藩被平。康熙帝平叛,维护了祖国统一,有利于多民族统一政权的发展。任务四清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统一台湾2.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继续以此为基地抗清。康熙帝趁三藩平定之后的大好形势,派施琅率水师攻澎湖、台湾。1683年,澎湖失守,清军进驻台湾。清政府在台湾设台湾府,辖三县(台湾、凤山、诸罗),隶属福建省,并在台驻军8000人,在澎湖驻军2000人,加强了对台湾、澎湖的控制。任务四清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平定准噶尔部叛乱3.1690年,西北地区准噶尔部噶尔丹以追击喀尔喀为名南下,攻到距北京900里的蒙古乌珠穆沁部。为了击退噶尔丹,康熙帝于1690年、1696年、1697年3次御驾亲征,率军征战大漠南北,大败噶尔丹,迫使其服毒自杀。任务四清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土尔扈特部返回祖国4.土尔扈特部与准噶尔部同属厄鲁特蒙古,因与准噶尔部不和,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俄国境内),但一直与清廷保持联系,清廷也派使者前去探望。受沙俄压迫,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率全族返回祖国,受到乾隆帝的接见,安置在准噶尔盆地一带生活,由伊犁将军管辖。清廷由此巩固了对天山北路的统治。任务四清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对西藏管理的加强5.西藏达赖喇嘛一直与清朝关系融洽,1652年,达赖到北京朝见顺治帝,受封为“达赖喇嘛”。清廷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颁《钦定西藏章程》,规定由“驻藏大臣”主办西藏事务,地位与达赖、班禅相等;地方官吏归驻藏大臣管辖,并会同达赖和班禅一同任命地方官吏。这样,对西藏的控制大大加强了。任务四清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6.雍正年间,在明代“改土归流”的基础上,为了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进一步实行了改土归流。1726年,鄂尔泰任云贵总督时,将贵州苗疆、云南、广西的土司多改为政府任命的流官;随即又在四川的大小金川等地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密切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的联系。任务四清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时期羁縻州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的世袭首领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衔,以进行间接统治,朝廷的敕诏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土司制度弊病很多,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无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大多主张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康雍乾时期清朝国力强盛﹐雍正帝又是锐意进取的君主﹐因此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知识拓展土司制度任务四清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平定大小和卓叛乱7.1755年,清军平定准噶尔后将被囚禁的大小和卓释放。二人分别统辖天山南北的维吾尔族。1757年4月,他们纠集维吾尔族上层发动反清暴乱。1759年,大小和卓兵败,逃到巴达克山境内,被巴达克山首领素勒坦沙擒杀,叛乱遂平。大小和卓之乱的平定标志着清代中国统一战争的完成。此役之后,天山南路重新纳入中国版图,清代中国疆域臻于极盛。任务四清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蒙古地区1.清初为防止蒙古人势力增长,严禁汉蒙通婚,不许内地汉人到蒙古地区垦荒,但去得人还是很多。在他们的影响下,原来的畜牧业渐渐向农业发展,到19世纪初,已“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但清政府又根据蒙古的自然条件,限制过多耕垦,有意识地保留一些畜牧场。随着蒙古经济的发展,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也加强了。归化、张家口等地成了贸易中心,北京也有专门接待豪商的里馆、外馆。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发展二、任务四清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东北地区2.关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很频繁。乾隆以后,大量汉人到东北肥沃地区垦耕,使东北农田亩数成十倍、几十倍增长,农业渐渐取代渔猎,并发展了手工商业,出现了长春、吉林等城市,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增多了。任务四清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西北、西南地区3.青海、甘肃、西藏、云南、贵州、广西及四川、湖南一带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在清代进一步得到开发。垦田数目大幅度增加,耕作技术提高,产量也有所增加。在商业往来方面,汉商深入西南、西北地区,贩运盐、布、铁等,然后把当地出产的药材等物运来;同时,各族商人也带特产来内地贩卖。总之,在清入关以后,历经顺康雍乾嘉道六朝近两个世纪,通过平定叛乱,治理边疆,清政权得以巩固,国内得以平定,边疆也得以治理,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任务四清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三、1757年,乾隆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该政策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这一命令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愈加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的进步。任务五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文献选读中国民族,其历史之悠久,文化、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族之上。——法国狄德罗《百科全书》任务五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哲学思想一、任务五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文学艺术二、明代是我国小说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学家在元代话本和杂剧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产生很多长篇章回体小说和话本。章回体小说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等。话本小说最著名的是“三言二拍”(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戏曲在明中叶以后有了新发展,最负盛名的是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小说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任务五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清代戏剧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剧种的增多和定型,如山西梆子豫剧、赣剧、汉剧、湘剧、桂剧等。《长生殿》《桃花扇》为清初戏剧的代表作。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形成了一个新剧种——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至近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与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任务五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科学技术三、明代科技著作明显增多。《本草纲目》为明代李明珍所著,全书共52卷。该书是著名的医学著作,按动物、植物及水、火、土、石等分为16部,每部下面又列出该部的药物名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