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教案_第1页
基础化学教案_第2页
基础化学教案_第3页
基础化学教案_第4页
基础化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化学教案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物质的量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重要的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烃烃的衍生物糖类和蛋白质有机高分子材料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eq\o(\s\up6(A),\s\do2(Z))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教学方法问题推进法、讨论法。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点评】开头简洁,直截了当,由初中相关知识提出问题,过渡到原子结构的学习。【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学生思考、回答】【媒体显示】利用Flash动画演示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1.实验示意图2.现象:【观察、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有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3)极少数的粒子几乎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原因是什么?【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根据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并由代表发言。【归纳、小结】3.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做高速运动。【点评】通过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的介绍,由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使学生实现一种科学探究的体验;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会一种方法:通过粒子撞击实验,研究微观世界的规律,使人类获得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认识一个规律: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质疑】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的运动状态又是怎样的呢?【板书】一.原子核核素原子核的构成,【媒体显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阅读】构成原子的微粒--------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数据:微粒电子质子中子质量(kg)9.109×10-311.673×10-271.675×10-27相对质量0.0054841.0071.008电量(C)1.602×10-191.602×10-190电荷-1+10【思考、讨论并提问】请根据表中所列数据讨论: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为什么?2.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3.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什么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小结】1、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电性关系: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归纳小结】如果用eq\o(\s\up6(A),\s\do2(Z))X的形式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那么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原子核原子核核外电子中子(A-Z)个Z个质子Z个原子eq\o(\s\up6(A),\s\do2(Z))X【迁移与应用】1.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用eq\o(\s\up5(37),\s\do2(17))Cl符号表示某种原子,请你谈谈图中符号和数字的含义。2.某二价阳离子含有10个电子,12个中子,求质量数。3.元素R的一个原子,质量数为a,其阴离子Rn-有b个电子,求中子数。【回顾】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的。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质疑】同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那么,中子数是否也相同呢?【媒体显示】三种不同的氢原子【比较】三种氢原子结构的异同。【质疑】它们是不是同一种元素?【板书】2.核素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迁移与应用】1.请你描述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与元素、核素间的关系。2.请你描述元素、核素、同位素间的关系【媒体显示】元素、核素、同位素三者之间的关系:元素同位素核素1核素n…元素同位素核素1核素n…【拓展与提高】1.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A)O2、、O3、O4(B)H2、D2、T2(C)H2O、D2O、T2O(D)eq\o(\s\up5(40),\s\do2(20))Ca和eq\o(\s\up5(42),\s\do2(20))Ca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种元素的质子数必定相同(B)不同元素原子的质量数必定不同(C)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D)凡是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必定属于同一元素【交流与研讨】生物体在生命存续期间保留的一种碳原子----碳-14(eq\o(\s\up5(14),\s\do2(6))C)会在其死亡后衰变,测量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遗物里碳-14的数量,可以推断出它的存在年代。根据课本内容与网上资料:阐述eq\o(\s\up5(14),\s\do2(6))C在考古上的应用;列举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点评】通过上网搜集资料,然后分组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简介】1.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疾病的诊断2.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疾病的治疗3.未来的能添一一一核聚变能【点评】本节教材采用问题推进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然后,通过看书、研讨、交流等多种方式,寻求问题的解决,探讨问题的结果。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时【复习提问】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2.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3.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上?【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电子在原子内有“广阔”的运动空间。在这“广阔”的空间里,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点评】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过渡到新课的引入;由新的问题的提出,给出将要学习的内容,创设一种探究学习的氛围。【板书】二、核外电子排布【讲述】电子的运动具有区别于宏观物体的几大特征:(1)质量很小(9.109×10-31kg);(2)带负电荷;(3)运动空间范围小(直径约10-10【质疑】我们如何去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呢?【交流与研讨】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讨论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运动的?【简介】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1.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2.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3.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4.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点评】通过原子模型的历史回顾,让学生体验假说、模型在科学研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尝试运用假说、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课本第六页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核外电子排布的有哪些规律?并派代表回答。【归纳并板书】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电子层数);3.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4.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讨论】电子与原子核距离远近、能量高低有何关系?【板书】电子层1234n电子层符号KLMN……离核距离近远电子的能量低高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2818322n2【媒体显示并讲述】尝试运用上述规律,排出钠原子核外的电子,并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加以表示。电子层电子层原子核电子层上的电子数原子核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试一试】完成下表,看看谁较快。核电荷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各层电子数KLM1氢H12氦He23锂Li214铍Be225硼B236碳C7氮N8氧O9氟F2710氖Ne11钠Na28112镁Mg13铝Al14硅Si15磷P16硫S28617氯Cl18氩Ar288【媒体显示】核电荷数从1到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HHeLiBeBCNOFNeNaMgAlSipSClAr【迁移与应用】1.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各是什么微粒?2.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是否正确?如有错误,指出错误的原因。【点评】通过上述应用,使学生加深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的认识,对容易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自我发现,以加深印象。【阅读、思考、交流】学生阅读教材第七页,思考、交流下列三个问题:1.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有什么关系?金属钠、金属镁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出还原性,而氧气、氯气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出氧化性,你能用原子结构的知识对这一事实进行解释吗?2.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是多少?3.元素的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关系?【点评】通过上述交流与讨论,让学生认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内在联系,初步了解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打下基础。【概括与整合】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知识如下图所示。原子核(质子、中子)核素、同位素的含义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核外电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迁移与应用】1.质子、中子、核外电子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元素或原子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试填下表说明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数目的多少分别决定着什么?微粒或微粒组合决定属性质子决定元素的种类中子电子质子和中子质子和电子2.现有微粒结构示意图,试填表,当n取不同值时相对应的微粒名称和微粒符号。n值微粒名称微粒符号【作业】书后练习1、2题【点评】本节教材主要采用的是讨论法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注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2.让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和族的概念,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间的关系。3.让学生了解IIA族、VA族和过渡金属元素的某些性质和用途。(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直方图、折线图)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2.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学归纳、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3.通过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且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元素周期律,能使学生初步树立“由量变到质变”、“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学习化学史知识,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学会用图表等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对数据和事实进行总结、概括从而得出结论。三、教学方法阅读探究讨论归纳法四、课时设计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它包括质子、中子、电子三部分,相同元素一定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如果我们按质子数从小到大把元素排列起来,每种元素就有一个序号,即原子序数,对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元素之间内在联系和变化的规律性。那么,原子序数为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点评】利用质疑,引入新课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板书】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交流与研讨】(1)分组填写教材P11页表中所缺的内容;(2)对表中各项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媒体展示】分组填写的表格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相对原子质量最高化合价最低化合价H氢11110.0371.008+1He氦2212--4.0030Li锂32,1210.1526.941+1Be铍42,2220.0899.012+2B硼52,3230.08210.81+3C碳62,4240.07712.01+4,-4N氮72,5250.07514.01+5,-3O氧82,6260.07416.00-2F氟92,7270.07119.00-1Ne氖102,828--20.180Na钠112,8,1310.16822.99+1Mg镁122,8,2320.16024.31+2Al铝132,8,3330.14326.98+3Si硅142,8,4340.11728.09+4,-4P磷152,8,5350.11030.97+5,-3S硫162,8,6360.10232.06+6,-2Cl氯172,8,7370.09935.45+7,-1Ar氩182,8,838--39.950【点评】通过填表,让学生获取感性知识,一方面复习了前面学过的原子结构有关知识,也为元素周期律的探究提供数据方面的支持。【方法引导】为了更直观地观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随原子序数变化而变化的具体情况,每四人为一小组,通过Excel中插入图表的办法画出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纵坐标的直方图。【交流研讨】小组代表展示其直方图。原子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序数【点评】让学生学习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表示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相互合作的意识,也让学生获得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为归纳元素周期律奠定基础。【引导过渡】观察1-18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我们发现从3号到10号,最外层电子由1增加到8,从11号到18号最外层电子数又由1增加到8。象这样每隔一定数量,又重现前面出现过的情况的变化称为周期性变化。【联想与质疑】通过直方图,对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随原子序数的变化情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小结、板书】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方法引导】为了更直观地观察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每四人为一小组,通过excel插入图表的办法画出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半径为纵坐标的折线图。对于原子半径的变化,你的结论是什么?【交流研讨】小组代表展示其折线图,交流小组的观点。【小结、板书】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并且有下列规律: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的原子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半径逐渐减小。【讲述】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教材中没有列出,它跟邻近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相比显得特别大,这是由于测定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的根据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半径不同。【小组讨论】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1)电子层数相同时,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是什么?(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小结、板书】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越多,吸引力越大,半径越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越多,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方法引导】每四人为一小组,通过excel插入图表的办法画出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为纵坐标的折线图。对于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变化,你的结论是什么?【交流研讨】小组代表展示其折线图,交流小组的观点。【小结、板书】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且有以下量的关系:│最高正价│+│负价│=8【引导、探究】综合以上的事实,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小结、板书】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引起元素性质变化引起元素性质变化(质变)原子序数变化(量变)【引导、探究】大家知道吗?元素的性质是由元素原子的哪一部分决定的?那么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小结、板书】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决定原子结构即电子排布元素的性质决定原子结构即电子排布元素的性质【点评】本节将分散的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归纳、提升,得到元素周期律。注重培养学生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等概括能力和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初步树立“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性”“量变引起质量”“内因是事物变的根据”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达标检测】1、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2、下列元素原子半径最大的是A、LiB、FC、NaD、Cl3、下列各组元素中按微粒半径递增顺序排列的是A、LiNaKB、Ba2+Ca2+Mg2+C、Ca2+K+Cl-D、NOF4、某元素气态氢化物的分子式为H2R,该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分子式为________.第三节化学健教案(第1课时)离子键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中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1、离子键的概念和形成过程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四、课时设计1课时五、教学过程[引言]从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一百多元素,元素原子可以相互碰撞形成分子,那是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可以相互碰撞形成新的物质呢?学生举例说明[讲]以上例子可知,原子和原子相遇时,有的能够反应有的不能反应。在能够组合的原子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力的作用,比如说,苹果能掉在地上因为有万有引力的存在。对于微观世界里的物质来说也是一样,也存在力的作用。元素的原子通过什么作用形成物质的呢?这就是化学键,也是我们这节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第三节化学键[讲]根据原子和原子相互作用的实质不同,我们可以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不同种类。首先我们来学习离子键。[板书]一、离子键[展示]氯化钠样品和氯化钠晶体结构示意图[思考与交流]氯原子和钠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面氯化钠呢?[讲]下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看氯化钠的形成。[视频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取一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再用滤纸吸干上面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待钠熔化成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投影]现象:钠燃烧、集气瓶内大量白色烟方程式:2Na+Cl22NaCl[讲]从宏观上讲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新的物质氯化钠,若从微观角度考虑,又该如何解释呢?(在加热的情况下氯气分子先被破坏成氯原子,氯原子在和钠原子组合生成新的物质。)[讲]那么氯原子和钠原子又是以怎样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他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作用力?[投影]视频演示NaCl的微观形成过程[投影]+11+11281+17827e-+1182+17828Na+Cl-[讲]钠与氯气反应时,由于钠的金属性很强,在反应中容易失去一个电子而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而氯的非金属性很强,在反应中容易得到一个电子而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当钠原子和氯原子相遇时,钠原子最外层的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层上,使钠原子和氯原子分别形成了带正电荷的钠离子和带负电荷的氯离子。这两种带相反电荷的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了离子化合物。我们把阴阳离子结合形成化合物时的这种静电的作用,叫作离子键。[板书]1.定义:阴阳离子结合形成化合物时的这种静电的作用,叫作离子键。[讲]从定义上分析离子键形成的条件和构成粒子[板书](1)、成键粒子:阴阳离子(2)、成键性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思考与交流]在氯化钠晶体中,Na+和Cl-间存在哪些力?Na+离子和Cl-离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的静电相互吸引作用阴阳离子间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间的相互排斥作用当阴阳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和排斥作用达到平衡,阴阳离子间形成稳定的化学键。[板书]-ne--ne-活泼金属MMn+吸引、排斥吸引、排斥达到平衡化合离子键+me-+me-活泼非金属XXm-[讲]原子形成离子键以后离子间吸引和排斥作用达到平衡,成键后体系能量降低。[板书]3.离子键的实质: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讲]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所以一般离子化合物都很稳定。[问]要想形成离子键、就必须有能提供阴、阳离子的物质,那么哪些物质能提供阴、阳离子呢?[投影小结](1)活泼的金属元素(IA,IIA)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VIA,VIIA)之间的化合物。(2)活泼的金属元素和酸根离子形成的盐(3)铵盐子和酸根离子(或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盐。[讲]不是只有活泼的金属元素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合才能形成离子键,如铵离子与氯离子也能形成离子键、钠离子与硫酸根离子也能形成离子键。[讲]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我们初中所学过的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的盐、碱、低价金属氧化物都属于离子化合物,所以它们都含有离子键。[思考与交流](1)所有金属和非金属化合都能形成离子键吗?举例说明。(2)所有非金属化合都不能形成离子键吗?举例说明。(1)AlCl3、AlBr3、AlI3化合物中,铝与氯之间所形成的并非离子键,均不是离子化合物(2)NH4Cl、NH4Br等化合物。NH4+、CO32―、SO42―、OH―等原子团也能与活泼的非金属或金属元素形成离子键。强碱与大多数盐都存在离子键。[板书]知识拓展------离子键的强弱比较:离子半径越小,带电荷越多,阴阳离子间作用力就越强。[讲]与性质的关系:影响熔沸点和溶解性。例如NaCl和KCl比较,Na+半径小于K+,离子键NaCl>KCl,熔点NaCl高于KCl[思考与交流]Cl―和Na+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化合物NaCl,那么NaCl晶体到底是不是由NaCl分子构成的呢?在NaCl晶体中不存在NaCl分子,只有在蒸气状态时才有NaCl分子在NaCl晶体中,每个Na+同时吸引着6个Cl―,每个Cl―也同时吸引着6个Na+,Na+和Cl―以离子键相结合,构成晶体的粒子是离子,不存在单个的NaCl分子,晶体里阴阳离子个数比是1:1,所以NaCl表示离子晶体中离子个数比的化学式,而不是表示分子组成的分子式[讲]由于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学生变化,为了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的方便,我们引进只表示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一个式子电子式。[板书]二.电子式[讲]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如Na、Mg、Cl、O的电子式我们可分别表示为:‥‥‥‥‥‥∶‥Na××MgוCl•O•‥[点击试题]AlSiPSH[讲]习惯上,写的时候要求对称。[讲]电子式同样可以用来表示阴阳离子,例如[板书]2.表示简单离子:阳离子:Na+Mg2+Al3+‥‥‥‥‥‥‥‥‥‥阴离子:[∶S∶]2-[∶Cl∶]-[∶O∶]2-‥[点击试题]Ca2+Br-K+F–[讲]①.电子式最外层电子数用•(或×)表示;②.阴离子的电子式不但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还应用[]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出“n-”电荷字样;③.阳离子不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只需标出化合价。[板书]3.表示离子化合物NaFMgOKCl‥‥‥‥‥‥‥‥‥Na+[∶F∶]-Mg2+[∶O∶]2-K+[∶Cl∶]-[点击试题]KBrNaCl[问]对于象MgCl2、Na2O之类的化合物应该如何用电子式来表示呢?学生自己动手写,教教师在此基础上小结,说出其中的注意点[讲]书写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时,相同离子不能合并,且一般对称排列.[讲]对于以上我们所学习的电子式的表示是为了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板书]4.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讲]①反应物要用原子的电子式表示,而不是用分子式或分子的电子式表示;学生成物中“同类项”,只能分写,不能合并。②箭头表示电子转移情况,可不采用③离子化合物形成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连接反应物和学生成物一般用“→”不用“====”。[点击试题]用电子式表示MgO和K2S的形成过程[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化学键中的离子键及电子式的有关知识。知道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电子式不仅可以用来表示原子、离子,还可以用来表示物质分子及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自我评价]1.下列不是离子化合物的是(A)A.H2O B.CaI2C.KOH D.NaNO32.下列微粒电子式错误的是(B)3.下列化合物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离子键就是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引力B.所有金属与所有非金属原子之间都能形成离子键C.在化合物CaCl2中,两个氯离子之间也存在离子键D.钠原子与氯原子结合成氯化钠后体系能量降低5、下列各数值表示有关元素的原子序数,其所表示的各原子组中能以离子键相互结合成稳定化合物的是:(C)A.10与12B.8与17C.11与17D.6与146、用电子式下列物质的形成过程。Mg3N2、Na2S、MgBr2、Na2O第三节化学健教案(第2课时)共价键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共价键的概念,初步掌握共价键的形成2、通过学生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1、共价键的形成及特征2、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四、课时设计1课时五、教学过程[复习]复习离子键,原子、离子、分子的电子式以及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的书写。[引言]我们知道钠在氯气中燃烧学生成氯化钠分子,它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那我们在初中学习过的共价化合物HCl的形成和NaCl一样吗?H2和Cl2在点燃或光照的情况下,H2和Cl2分子被破坏成原子,当氢原子和氯原子相遇时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呢,是通过阴阳离子间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呢?[讲]氢原子最外层有一个电子要达到稳定结构就需要得到一个电子,氯原子最外有7个电子要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需要得到一个电子,两原子各提供一个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两原子都可以达到稳定结构象氯化氢分子这样,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就叫做共价键。[板书]二.共价键1、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讲]让我们进一步深入的对概念进行一下剖析[板书](1)成键粒子:原子(2)成键性质:共用电子对间的相互作用[问]那么什么样的元素原子之间能够形成共用电子对呢?(对照离子键形成的条件)[讲]得失电子能力较强的形成离子键,得失电子能力较差的一般形成共用电子对,这也就说明了形成共价键的条件。[板书]2.形成条件:同种或不同种非金属元素原子结合;部分金属元素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原子,如AlCl3,FeCl3;[讲]象HCl这样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问]还有哪些是共价化合物呢?举例说明。[讲]刚才我们所举例的化合物都符合我们所说的共价化合物的形成条件,那是不是所有的由非金属元素原子组成的化合物都是共价化合物呢?[讲]象NH4Cl,(NH4)2SO4由非金属组成,但是是离子化合物。NH4+我们把它当作金属离子。[问]那么共价间存在在哪里呢?[板书]3.存在:eq\o\ac(○,1)非金属单质②原子团③气态氢化物,酸分子,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讲]共价键是在分子、原子、原子团中,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参与成键的原子各自提供未成对的价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这一对电子同时围绕成键的两原子核运动,并在原子核间出现的几率最大,通过这样的共用电子对与原子核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稳定的共价键。[讲]在HCl分子中,由于Cl对电子对的吸引力比H稍强,所以,电子对偏向氯一方,即氯略显负电性,H略显正电性,但作为整体仍显电中性,以上过程用电子式表示如下:[板书]4、电子式表示:[讲]在HCl分子中,共用电子对仅发生偏移,没有发生电子转移,并未形成阴阳离子。因而,书写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时不能标电荷,在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时,首先需要分析所涉及的原子最外层有几个电子,需共用几对电子,才能形成稳定的结构,再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书写。[点击试题]1、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物质:O2、N2、OH―、H2O2、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CO2、CH4、NH3[讲]在HF分子中,F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强于H原子,电子对偏向于F原子方向,即F原子带部分负电荷,H原子带部分正电荷,整个分子显中性,在HF的形成过程中并没有电子的得失,也未形成阴阳离子,所以书写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不能标电荷。[投影小结]在书写电子式时要注意:1.电子对共用不归属于成键其中任何一个原子,不能像离子化合物一样用[]2.不能用“→”表示电子的转移。[思考与交流]根据H2、Cl2、O2的电子式思考为什么H2、Cl2、O2是双原子分子,而稀有气体为单原子分子?(从电子式的角度考虑)因为H、Cl、O、N两两结合才能形成稳定结构,而构成稀有气体的原子本身就具有稳定结构[过]在化学上,我们常用一根短线来表示一对共用电子,这样得到的式子又叫结构式。[点击试题]用结构式表示:N2、CH4、NH3、CO2、HCl、HClO[讲]以上共价键由共用电子对都是由成键双方提供的,那么共用电子对能不能由成键原子单方面提供呢?下面我们通过NH4+的形成及结构进行说明。我们知道氨分子和氢离子可结合成铵离子,那么它们是通过什么方式结合的呢?[讲]从氨分子的电子式可看出氨分子在氮原子周围有一对未共用电子(又称孤对电子)而氢离子的周围是空的,当氨分子和氢离子相遇时,氢离子共用了NH3分子中未共用的电子对,从而是两者都达到稳定结构,这时氮原子和氢原子之间又多了一种化学键,氨分子也因氢离子的介入而带了正电荷,变成NH4+。像这样共用电子对由成键单方面提供的共价键叫做配位键,配位键属于共价键的一种。[板书]5.共价键的种类:(1)配位键:共用电子对由成键单方面提供的共价键。例如NH4+、H3O+[讲]在我们以上所接触的分子中,有些共用电子对处在中间位置,也有些偏向成键原子的其中一方。因此,我们又可以把共价键分为:电子对处在中间的称为非极性键(也就是两者吸引电子的能力一样,指相同元素原子),电子对偏向于成键原子其中一方的称为极性键(两者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就是不同非金属元素原子)。[板书](2)非极性键:电子对处在成键原子中间;极性键:电子对偏向于成键原子其中一方。[点击试题]判断Cl2、N2、HCl、NH3、NaOH、H2O2分子中共价键的极性。[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共价键饿相关知识,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形成过程,共价键的分类,我们要能够判断出极性键、非极性键。[自我评价]1.下列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是()A.HIB.NaOHC.Br2D.NaCl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O2分子间存在着非极性共价键B.CO2分子内存在着极性共价键C.SO2与H2O反应的产物是离子化合物D.盐酸中含有H+和Cl-,故HCl为离子化合物3.含有下列键型的物质,可能为单质的是()A.只有离子键的物质B.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键的物质C.既有极性键,又有离子键的物质D.只有非极性键的物质4.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某化合物内一定存在离子键的是()A.可溶与水B.具有较高的熔点C.水溶液能导电D.熔融状态能导电5.膦(PH3)又称为磷化氢,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大蒜臭味的有毒气体,电石气的杂质中常含之。它的分子是三角锥形。以下关于PH3的叙述正确的是()A.PH3是非极性分子B.PH3分子中有未成键的电子对C.PH3是一个强氧化剂D.PH3分子中的P-H键是非极性键6.有人建议将氢元素排在元素周期表的VIIA族。下列事实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①H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实现最外电子层稳定结构;②氢分子的结构式为H-H;③与碱金属元素形成离子化合物M+[:H]-;④分子中原子间的化学键都属于非极性键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①③④C.只有②③④D.有①②③④第三节化学健教案(第3课时)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2、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以及分子构型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对化学键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3、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化学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2、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3、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键的实质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四、课时设计1课时五、教学过程[讲]通过学习有关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认识,我们知道,原子结合成分子时,原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存在于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分子内非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前一种相互作用比较强烈,破坏它要消耗较大的能量,是使原子互相联结成分子的主要因素。离子键使离子结合形成离子化合物;共价键是原子结合形成共价化合物分子,那么人们通常称离子相结合或原子间相结合的作用力为化学键。[板书]三、化学键1.定义:离子相结合或原子间相结合的作用力分子间的作用力称为化学键[讲]一般的化学物质则主要由离子键或共价键结合而成,除此以外还有金属键。化学键的形成与原子结构有关,离子键通过原子价电子间的转移,共价键是原子价电子的共用。由此说明化学键可分为以下几类:[板书]2.分类:[投影]离子键极性共价键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配位键金属键[讲]在初中我们学过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学生成新的物质,从化学键的角度应该如何解释呢?其实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包含着反应物分子内化学键的断裂和产物分子中新的化学键的形成。以Cl2和H2反应为例,Cl—Cl和H—H键断裂成H原子、Cl原子(旧键的断裂)后H原子Cl原子组合学生成HCl分子,也就形成了H—Cl键(新键的形成)。[板书]3、化学反应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讲]大家要注意的是,若只有键的断裂没有键的形成这不能称为化学反应。例:(1)HCl溶于水,电离成H+、Cl-破坏了两者间的共价键,但没有形成新的化学键所以不为化学反应。(2)NaCl固体受热变为熔融状态,破坏了Na+、Cl-之间的作用力,但未结合成新的化学键,也不为化学反应。[投影小结]1、对于离子化合物,溶于水和熔化后,离子键被破坏,成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2、对于共价化合物,例如酸溶于水,在水的作用下,使其分子内共价键被破坏[过]在分子内相邻原子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我们称之为化学键,实际上还存在一种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我们叫做分子间作用力,又称为范德华力。[板书]四、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1、分子间作用力(1)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做分子间作用力(也叫范德华力)。[问]请大家思考一下,分子间作用力是不是一种化学键,为什么?请举例说明。[讲]大家所举例子都很恰当,也即分子间作用力不是化学键,它比化学键要弱得多,它主要影响物质的熔、沸点等物理性质,而化学键主要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分子间作用力广泛地存在于分子与分子之间,如:多数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非金属氧化物、酸、氢化物、有机物等。但只有在分子与分子充分接近时,分子间才有明显的作用。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熔点、沸点、溶解度等都有影响。[投影]根据图总结一下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影响[板书](2)一般来说,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思考与交流]对于四氟化碳、四氯化碳、四溴化碳、四碘化碳,其熔沸点如何变化?[投影小结]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比较[思考与交流]为什么HF、H2O和NH3的沸点会反常呢? [板书]2、氢键:[讲]与吸电子强的元素(F、O、N等)相结合的氢原子,由于键的极性太强,使共用电子极大地偏向于高电负性原子。而H原子几乎成了不带电子、半径极小的带正电的核,它会受到相邻分子中电负性强、半径较小的原子中孤对电子的强烈吸引,而在其间表现出较强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就是氢键。[板书](1)形成条件:原子半径较小,非金属性很强的原子X,(N、O、F)与H原子形成强极性共价键,与另一个分子中的半径较小,非金属性很强的原子Y(N、O、F),在分子间H与Y产生较强的静电吸引,形成氢键[投影][讲述]氢键的形成对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化合物的熔沸点,主要取决于分子间力,其中以色散力为主。以氧族元素为例,H2Te、S2Se、H2S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小,色散力依次减弱,因而熔沸点依次降低。然而H2O由于分子间氢键的形成,分子间作用力骤然增强,从而改变了Te—S氢化物熔沸点降低的趋势而猛然升高,卤族中的HF和氮族中的NH3也有类似情况。[板书](2)氢键作用:eq\o\ac(○,1)使物质有较高的熔沸点(H2O、HF、NH3)eq\o\ac(○,2)使物质易溶于水(C2H5OH,CH3COOH)[思考与交流]1、根据元素周期律,卤素氢化物的水溶液均应为强酸性,但HF表现为弱酸的性质,为什么?2、为什么冰会浮在水面上?雪花为什么是六角形的?在水蒸气中水是以单个的H2O分子形式存在;在液态水中,经常以几个水分子通过氢键结合起来,形成(H2O)n;在固态水(冰)中,水分子大范围地以氢键互相联结,形成相当疏松的晶体,从而在结构中有许多空隙,造成体积膨胀,密度减小,因此冰能浮在水面上。水的这种性质对于水生动物的生存有重要意义。[小结]这节课重点学习了化学键、化学键的分类、及离子键共价键的区别,化学反应的实质。[自我评价]1.下列物质中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是A.Ba(OH)2B.CaCl2C.H2O2.在下列分子结构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不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A.CO2B.PCl33.下列各分子中,化学键类型有差异的是A.H2O、CO2 B.MgF2、H2O2C.NaOH、Ba(OH)2 D.NaCl、KCl4.下列每种粒子中,所含化学键完全相同的是A.Na2O2 B.H2O2 C.H2O D.NH4Cl5.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A.碘升华 B.溴蒸气被木炭吸附C.蔗糖溶于水 D.氯化氢气体溶于水6.最近,科学研制得一种新的分子,它具有空心的类似足球状结构,化学式为C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60的熔沸点高B.C60和金刚石都是碳单质C.C60中含离子键 D.C60中只有共价键7.下列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是()A.HIB.NaOHC.Br2D.NaCl8.下列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A.∶N∶∶∶N∶B.H∶N∶HC.H+[∶O∶]2-H+D.Na+[∶Cl∶]-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离子键就是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引力B.所有金属与所有非金属原子之间都能形成离子键C.在化合物CaCl2中,两个氯离子之间也存在离子键D.钠原子与氯原子结合成氯化钠后体系能量降低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必是离子化合物B.具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就是共价化合物C.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D.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11.下列关于离子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离子化合物中都含有离子键B.离子化合物中的阳离子只能是金属离子C.离子化合物如能溶于水,其水溶液一定可以导电D.溶于水可以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第二章物质的量第一节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含义。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3.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2.摩尔质量的概念和有关摩尔质量的概念计算。3.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四、课时设计第一课时: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第二课时:摩尔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具准备]投影仪、供练习用的胶片[引言]我们在初中时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可以构成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这说明,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物质的质量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那么,联系他们的桥梁是什么呢?科学上,我们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欲想知道究竟,请认真学好本章内容。[板书]第三章物质的量[过渡]什么是物质的量呢?它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认识的对象。[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讲解]就像长度可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一样,物质的量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其符号为n,它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四个字不能分开。长度、温度的单位分别是米和开尔文,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符号mol,简称摩。[板书]一、物质的量1.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讲解]课本上列出了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供大家参考。[稍顿]既然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的,那么,物质的量的1个单位即1mol表示的数目是多少呢?指导学生阅读,分析书上有关内容,并得出结论。[板书]2.1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3.1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单位mol-1。[讲解]阿伏加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他对6.02×1023这个数据的得出,有着很大的贡献,用其名字来表示该常数,以示纪念。[投影练习]填空1.1molH2所含氢气分子的个数。2.2mol氢分子含个氢原子。3.1molSO是个硫酸根离子。[讲解]物质的量只限制了所含粒子个数的多少,并没限制粒子种类,所以,使用摩尔时应注明所指粒子是哪种。[投影练习]判断正误,说明理由。A.1mol氢×没有指出是分子、原子或离子B.1molCO2√C.1mol小米×小米不是微观粒子[评价上题,得出结论][板书]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投影]根据摩尔的有关知识,进行计算。1.1.204×1024个H,合多少mol?2.5mol的O2中有多少个氧气分子?3.N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粒子总个数、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三者的关系为:[板书]5.[讲解]摩尔是一个巨大数量粒子集合体,可以有0.5molO2,0.01molH2SO4等,而分子、原子等,就不能说0.5个或0.01个。[投影练习]1.0.5mol2.2mol水中含有个水分子,个氢原子。3.1molH2SO4中含有个H2SO4分子,个硫酸根离子。4.1molHCl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5.1个水分子中有个电子,1molH2O中呢?[小结]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单位为摩尔,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的粒子集体,1mol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评价]物质的量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师应按教学内容的要求,深入浅出地讲清物质的量的概念,不要希望一节课就能解决概念的全部问题,也不要认为讲明白了学生就应该会了。实际上,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或计算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只有在本章教学和后续的各章教学中,帮助学生反复理解概念、运用概念,不断地纠正出现的错误,才能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较灵活地运用这一概念。第二课时[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一杯水[复习提问]1.1mol物质所含粒子的个数是以什么为标准得出来的?2.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总个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新课引入]教师取一杯水,对同学说:“老师这儿有一杯水,老师想知道这杯水里有多少个水分子,现在让你们来数,能数得清吗?”回忆初中有关水分子的知识:10亿人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清。很显然,靠我们在座的大家一个一个来数,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是完不成任务的。那么,能否有其他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只要称一下这杯水的质量,就可以很轻易地知道!连接水分子这种粒子与水的质量之间的桥梁,就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物质的量。“下面,就让我们来导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推导并板书][板书]微观一个C原子一个O原子一个Fe原子↓扩大6.02×1023↓扩大6.02×102↓扩大6.02×10231molC原子1molO原子1molFe原子↓↓↓质量0.012kg=12gxgyg相对原子质量121656[讲解]因为任何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若以12C的1/12为标准所得的比值。所以,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比,就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比。由此我们可求出x值和y值。[学生计算]得出x=16y=56[问]要是1molNa原子或1molH原子的质量呢?[学生讨论,得出结论]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若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值。[设问]那么,对于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其1mol的质量是多少呢?离子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因为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1mol任何分子的质量在数值上就等于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对于离子来讲,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1mol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就等于该离子的式量。[板书]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就等于该物质的原子(分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投影练习]1molH2O的质量是g1molNaCl的质量是g1molNa+的质量是g1molS的质量是g[讲解]由以上我们的分析讨论可知,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我们将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也就是说,物质的摩尔质量是该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的物质的量的比。[板书]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M单位:g·mol-1或kg·mol-1表达式:M=[讲解]依据此式,我们可以把物质的质量与构成物质的粒子集体联系起来。[投影练习]1.Na的摩尔质量2.NaCl的摩尔质量3.SO的摩尔质量(注意单位)[教师]下面,让我们根据摩尔质量的概念进行计算。[投影]例1.24.5克H2SO4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分析]由式子M=可得n=,我们可以通过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得出M(H2SO4)=98g·mol-1,题中给出了H2SO4的质量m(H2SO4)=24.5g解: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摩尔质量为98g·mol-1。n(H2SO4)==0.25mol答:24.5gH2SO4的物质的量是0.25mol。[练习]1.1.5molH2SO4的质量是,其中含有molO,molH,其质量分别为和。2.0.01mol某物质的质量为1.08g,此物质的摩尔质量为。例2.71gNa2SO4中含有Na+和SO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分析]因Na2SO4是由Na+和SO构成的,1molNa2SO4中含2molNa+和1molSO,只要我们知道了Na2SO4的物质的量,即可求出n(Na+)和n(SO)。解:Na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2,摩尔质量为142g·mol-1。n(Na2SO4)==0.5mol则Na+的物质的量为1mol,SO的物质的量为0.5mol。[思考][教师拿起一上课时的那杯水]问:已知,我手里拿的这杯水的质量是54克,大家能算出里面所含的水分子的个数吗?[n(H2O)==0.3molN(H2O)=nNA=3×6.02×1023=1.806×1024个][小结]1mol不同物质中,所含的分子、原子或离子的数目虽然相同,但由于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因此,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也不相同,以g为单位时,其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分子)质量。宏观物质的质量与微观粒子集体的关系为[布置作业]略[评价]此课时最常出现的问题是有关物质的量和质量之间关系的推导。这往往是由于初中学习时,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涵义不甚明了所致。因此,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先复习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知识。另外,有关摩尔质量的单位也是学生容易忽略的。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2.掌握其计算3.正确理解概念(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摩尔体积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掌握数据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了解规律认识的过程。3.通过类比,使学生学会同类事物可举一反三。(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计算分析数据,使学生从科学结论得出中获得成就感及对科学的严谨态度。2.在科学中“求是原则”的重要性感悟。二、教学重点、难点1.气体摩尔体积定义及理解。2.关系式建立。三、教学方法数据处理、归纳总结,类推法,对比法,练习法四、课时设计3课时五、教学过程教师导入:前面我们已知质量、物质的量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而在实际生产或研究中,涉及到气体时,往往测量体积比称量质量方便,所以气体一般是计算体积而不是称其质量,那么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活动:计算填表教师提示:分析要计算的数据和其他各项的关系,找出计算依据,再计算。媒体展示:1、1mol不同物质的体积表1计算20℃101KPa时几种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化学式物质的量存在状态Ρg/cm3体积(cm3)Fe1mol固7.867.12Al1mol固2.7010.0H2O1mol液0.99818.0H2SO41mol液1.8353.55表2计算0℃101Kpa、0℃202Kpa、20℃101Kpa下气体体积化学式物质的量状态Ρ1g/cm30℃101KpaV(L)P2g/cm30℃202KpaV(L)P3g/cm320℃101KPaV(L)H21mol气0.089922.40.17811.20.083324.0O21mol气1.4222.42.85711.21.33324.0CO21mol气1.96422.43.92811.21.83324.0学生活动:分析1mol气、固、液体积的规律。教师提示:对比表1、表2(从中选一组数据)物质状态、红色数据观察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分析表2不同状况下的数据你又能得出什么规律?媒体演示:2分析1mol物质体积数据的结论:(1)、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不同。(2)、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体积在数值上近似相等。(3)、每个状况下都有相对应的Vm(三)解决问题教师分析:从上结论可看出对固、液1mol的体积没有明显的规律,但气体有一定的规律,今天我们我们重点研究1mol气体的体积。我们把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称之为气体摩尔体积。由于温度和压强对气体摩尔体积有影响,故而应指明一定的温度和压强。由于温度和压强对气体摩尔体积有影响,故而应指明一定的温度和压强。教师板书:三、气体摩尔体积1定义: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下气体所占的体积符号:Vm学生活动:根据摩尔质量学习的内容,分析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单位。教师板书:表达式:Vm=V/n单位:L.mol-1或m3mol-1教师讲解:我们把0℃101KPa称为标况,它是一特定的条件,气体摩尔体积近似为:22.4/mol为了应用起来方便,我们可直等于22.4L/mol。教师板书:2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0℃101KPaVm=22.4L/mol(特定条件)标况学生活动:根据上面的讲解思考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四)问题深入学生讨论:你认为在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是应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使用气体摩尔体积应注意①气体摩尔体积只适用于气体。②说气体体积一定要指明T、P。③T、P相同时,不同气体Vm基本相同。④每个状况下都有相对应的Vm。学生思考:不同状况下的Vm有可能相同吗?教师提示:在表2中看到压强增大Vm减小而温度增大Vm增大,如以标况为基准,我们升高温度,增大压强,Vm也可为22.4L/mol。教师板书:⑤不同状况下的Vm有可能相同。学生活动:练习(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共同进行)媒体展示: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6.02*1023个N2分子和6.02*1023和个H2分子的V相等。()2、32克O2所含的原子数目为2*6.02*1023个,与22.4LO2的原子数目相同。()3、常温常压下,0.5*6.02*1023个CO分子所占的体积为11.2L。()4、273K、1.01KPa的条件下,氧气和氢气的体积都为0.0224m3,氧气和氢气的物质的量均为1mol。()5、1mol某气体的体积为22.4L,该气体所处的状态必定为标况()6、在273K的温度下,1mol某气体体积为22.4L,该气体所处压强一定为101KPa。()7、固态CO2又叫干冰,含CO21mol的干冰在标况下体积必定小于22.4L。()教师总结并板书:8在相同的条件下,体积相同的任何气体的分子数相同。()学生活动: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自己总结,以书面形式上交。学生思考:请你思考为什么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不同,而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体积在数值上近似相等?请小组讨论,以书面形式上交。教师小结:(媒体展示板书并讲述)评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气体摩尔体积定义及深层次的理解,回答了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更应注意学习要勤于思考,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希望大家了解并初步掌握数据计算、分析、处理、推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掌握类比的方法认识事物,举一反三;体会在科学中求是精神,使自己的学习百尺竿头。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能力培养:从概念的应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的能力。科学思想:通过概念的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科学品质: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科学方法:通过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以及独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四、课时设计2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学习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这种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可以计算一定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但是,很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对于溶液我们通常不称其质量,而是量它的体积。同时,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物质的量相互间有一定的关系:例如:2NaOH~H2SO42mol∶1mol【学生活动】在化学反应的溶液中如何体现出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呢?回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化学方程式的系数比就是物质的量之比。思考,互相讨论,得出结论:把化学反应中溶质的质量换算成物质的量,即可知道在一定质量的溶液中相互反应的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讲述】初中时学习过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在使用时有很多不方便之处。溶质如果是固体物质,还可以称量,如果是气体或液体,称量它的质量就很不方便。至于溶液的质量就更不好称量,实验室常用量筒来量液体的体积。【设问】能否用所量出的溶液的体积来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呢?【过渡】知道一定体积的溶液里含有多少摩溶质,运算起来很方便。通常我们取溶液的体积为1L。而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就是使用溶液的体积,用升做单位。【板书】【设问】溶质的量在溶液中用什么表示呢?倾听,理解,比较出在应用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存在的很多不便。思考,回答:可以。若知道在一定体积的溶液内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也就能够知道其物质的量之比为2∶1。倾听,理解,记忆。理解,记录。思考,回答:用物质的量(单位为:mol)。理解,记录。回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思考,得出结论:其浓度为10mol/L,取5mL该溶液,其浓度保持不变。【板书】一、物质的量浓度单位通常是用mol/L表示。【投影】课堂练习1.用5molNaOH配成500mL溶液,其浓度为___mol/L,取5mL该溶液,其浓度为___mol/L。【设问】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设问】5mL与500mL的NaOH溶液,它们所含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相等吗?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投影】课堂练习2.从1L1mol/LNaCl溶液中,分别取出100mL、10mL和1mL溶液,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否相等?所含溶质各是多少克?【过渡】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是生产上和科学实验上常用的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要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例:配制250mL0.5mol/L的NaCl溶液。【设问】配制溶液的第一步首先应知道什么?【板书】1.计算【设问】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思考,相互讨论,得出结论: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因体积不同而不同。例如:将一壶糖水,分别倒入大碗和小碗中,糖水的浓度相等,但大、小碗中的含糖量并不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