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大国与大国外交_第1页
春秋时期的大国与大国外交_第2页
春秋时期的大国与大国外交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秋时期的大国与大国外交

在春秋一场战争中,小国的生存状况恶化。“春秋时代,兼并盛行,封建城邦只剩百余国,而先后受各霸权的左右”(1)。以受霸主滋扰的程度来说,尤以鲁郑两国为最,本文试着将两国的外交策略作一比较,以求教于学界。一、势力对国家压迫更加严重大国争霸斗争是春秋时期时代的主旋律,诸大国纷纷展开争夺霸权的斗争,力求成为中原的霸主。在此期间,晋楚争霸尤为炙烈,成了春秋历史的重头戏。处于晋楚争霸夹缝中的中原各小国则饱受战乱之苦,痛苦不堪。弭兵之会以后建立的一整套的霸主政治,更加重了对中小国家的剥削。经济方面,中小国家除了每岁朝聘,贡纳之外还要为大国提供兵役,稍微不从就会受到大国的责让,辱骂,甚至兵戎相加。邦交方面,规定了诸侯的朝聘制度,“昔文襄之霸也,令诸侯三岁而聘,五岁朝,有事而会,不协而盟”。(2)在强大的经济军事压力之下,一些小国采取了不同的外交策略。郑虽地处中原,是晋楚争霸的焦点,但面对强权却在外交上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保护了国家利益,维护了国家尊严。当时的霸主对中小国家诛求无度,鲁国除了对霸主悉心贡纳之外,还小心翼翼服伺霸主,与郑形成鲜明的对比。二、郑子产相郑的外交本质郑国在子产的主持下,锐意解决国内问题,同时积极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郑对大国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强国不再惟命是从,而是以不卑不亢的态度,以“小能事大”为宗旨,有理有利地争取在诸侯国间的平等地位。首先,在与大国交往的过程中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减轻贡赋。晋范宣子为政,向各诸侯国征求无度,子产写信给宣子,指出“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乔也惑之,乔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无亦是务乎?”(3)春秋时期各小国向大国贡纳已成则例,但郑依据晋爱慕虚名的心理,以誉实责、晓以大义,使宣子轻币,最终达到目的。郑不损与大国之好,又得以减轻国家贡赋,不失为外交上的一大胜利。郑定公元年(前529年),晋齐诸国会于平丘,子产争取郑国按较低的爵级交纳贡品“昔天子颁爵,轻重以例,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诸侯修盟,存小国也,贡献无极,之可待也,存之之制,将在今矣”(4)。为郑争取尽可能低的贡赋,子产从中午一直争执到黄昏,最终取得胜利。盟后,子产对子大叔说“国不竞亦陵,何国是为?”郑维护本国利益的决心可见一斑。其次,在政治上,郑亦要求应得的礼遇。弭兵之会次年,子产相郑伯如楚,一改旧制,至楚国国郊,不设坛接受其郊劳,当掌次舍的外仆问及时,子产回答:“大适小,则为坛,小适大,苟舍而已,焉用坛?乔闻之,大适小有五美……是故作坛以昭其功”(5)子产指出当时的实际情况,与楚相比郑实不及楚,故小心侍奉。这正是“以小事大”的体现,舍不为坛,既不彰楚罪,又避免使郑受祸,在强与弱的对峙中两者均受益。子产相郑伯到晋国,晋因鲁襄之丧不见郑伯,于是“子产使尽坏其馆垣而纳车马焉”,晋伯瑕责问时,答“以蔽邑之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蔽赋,以来会时事。逢执事不问,而未得见,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不敢输蔽,亦不敢暴露…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盗贼公行,而天厉不戒,宾无见时,命不可知,若勿坏,是无所藏币,以重罪也”。(6)表面上看郑为入车马,存藏币坏馆墙,无可指摘。但深入分析可知,一是指责晋对郑的怠慢,派使来纳贡却不得接见。二是以坏馆墙为契机,引起晋国的重视,使晋不愠而重铸诸侯之馆。三、鲁氏的礼治需要鲁到春秋中后期沦为一个积弱积贫的小国,国内三桓专政,国外经常受到大国的威胁。自春秋中期以来,鲁为了依靠晋国的保护来对抗齐国,事晋极其恭敬,不仅积极参与晋国发起的征伐会盟等军事活动,公卿大夫也不断前往晋国朝聘纳贡,甚至不惜越礼以乞媚于晋。鲁襄公朝晋时,竟向晋侯行稽首之礼,晋臣知武子说:“天子在,而君辱稽首,寡君惧矣”为襄公相礼的孟献子却回答说:“以蔽邑介在东夷,密迩仇雠,寡君将君是望,敢不稽首?”(7)鲁将晋君摆在天子的地位,自己甘愿成为其附属。郑鲁交霸都以礼作为以小事大的原则,但郑将礼作为护身符,拒斥大国对小国的无礼要求,维护本国利益。在内政方面鲁国常常受到晋国的干涉,鲁曾夺取杞国的一部分土地,襄公末年,晋平公因其母是杞国之女,派人向鲁索还杞国之地,鲁未从。昭公七年,晋再次向鲁索要杞地,当时昭公在楚国朝见,执政季孙氏说:“君主在楚,于晋罪也。又不听晋,鲁罪重矣,晋师必至,吾无以待之”只得将所取之地悉数归还。晋楚除了在政治上对鲁造成威胁外,经济上的剥削也渐趋严重。晋自平公以来,“六卿”擅权,国内矛盾不断激化,更加重了对中小国家的剥削。鲁国在襄公末年,对晋已到“职供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府无虚月”(8)的程度。但仍不能满足晋国的欲望,以致到了“不堪晋求”(9)的地步。四、原因分析在霸权政治下,郑鲁两国一个依礼据理力争,一个甘受摆布,之所以态度迥异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因素的。(一)春秋时:“礼崩乐坏”郑国地处中原,与秦、晋、楚等大国接壤,是秦、晋、楚向中原发展的要冲。在大国连年不断的争霸战争中,郑成为众矢之的。晋文公早年流亡之时,郑文公对他不礼遇,因而要秦向郑兴师问罪。晋文公来势汹汹,必欲辱郑,郑罹,使人说秦:“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10)。秦兵罢。这次侵郑之役因郑善于分析局势,找准策略而幸免,所以春秋时就有“郑昭宋聋”的说法。郑长期周旋于各大国之间,使他更多时候都能从现实出发考虑和分析问题。郑虽讲礼但并不固守于礼,而是把礼作了创造性的运用,提倡小适大有礼,也强调大适小同样要有礼。鲁是周初的一个重要封国,从地理位置上说,鲁虽与齐近常受齐威胁,相较郑来说较为宽松。鲁由于周公的关系在分封时受赐丰厚,地位特殊,并得享天子之礼乐。《礼记·明堂位》说:“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鲁不仅较完整地保存着周礼,而且各个方面都深受周代礼乐传统的影响。《左传·襄公十年》“诸侯宋、鲁于是观礼”。宋国保留的自是殷礼,鲁国则保存了典型的周礼,即所谓“周礼尽在鲁矣”。春秋时期天子失位“礼崩乐坏”,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时所谓的“礼崩乐坏”不是指礼消失殆尽,而是指把以前那一套诸侯国尊天子之礼转换为各诸侯国遵奉霸主之礼。鲁以礼乐之邦著称,受传统的束缚较多,在晋楚强权的政治压力下,不折不扣地对奉霸主之礼加以遵守。(二)兴修水利,改置工商郑国继子孔、子皮之后,由子产开始了励精图治的道路。针对郑国前一时期四公子争立,公族专政的问题,他首先解决国内问题。政治上扫除内宠大族之患,一方面满足大族一定的欲望,稳定政局。另一方面对“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太奢者,因而毙之。”褒抑兼用,恩威并施,使国内大族不敢放肆,解除了大族的危害。经济上“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桖,庐井有伍”重整常年战争造成的衰败局面。兴修水利,开挖沟渠,加强地方基层组织,实行赋税改革,作“丘赋”,以丘为单位,征收兵役、军赋、增加财政收入。法制上铸造刑鼎,不仅约束贵族权力,还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最终导致了郑对当时强国态度的转变。子产善于利用晋楚之间及晋楚国内之矛盾以应付外交,再加上子产本人善于文辞,外交无失,因而屡获胜利。鲁自僖公时期,三桓开始兴起,由于此后的成襄二公是幼年即位,为三桓擅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致使三桓长期把持政权。襄公十一年,三桓三分公室“季武子作三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鲁公自此彻底丧失了军事实力,昭公五年,鲁又舍中军“四分公室”。三桓权力之盛由此可见一斑。襄公二十九年,晋范献子来聘,公享之,公臣武士连三对射偶都找不齐,只好借家臣陪射。同年,襄公朝楚,归途中听说季孙氏私自把卞邑据为己有,怕三桓不能容忍他几乎不敢回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