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文姜氏与齐襄阳公关系考述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ae610c6d2ed738e26d64c487644e763/1ae610c6d2ed738e26d64c487644e7631.gif)
![春秋文姜氏与齐襄阳公关系考述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ae610c6d2ed738e26d64c487644e763/1ae610c6d2ed738e26d64c487644e7632.gif)
![春秋文姜氏与齐襄阳公关系考述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ae610c6d2ed738e26d64c487644e763/1ae610c6d2ed738e26d64c487644e7633.gif)
![春秋文姜氏与齐襄阳公关系考述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ae610c6d2ed738e26d64c487644e763/1ae610c6d2ed738e26d64c487644e7634.gif)
![春秋文姜氏与齐襄阳公关系考述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ae610c6d2ed738e26d64c487644e763/1ae610c6d2ed738e26d64c487644e763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秋文姜氏与齐襄阳公关系考述
文江是春秋时期齐鲁历史上的一位有影响力的女性。对她的评价,自《春秋》三传以来颇不公见,对此,笔者将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重新予以评价。请行家指正。一鲁县文姜氏文姜氏,春秋初期齐僖公女,齐襄公同父异母妹。鲁桓公三年,“公会齐侯于嬴”,与鲁桓公定婚,同年秋完婚。鲁桓公六年九月,文姜氏生太子,号“同”:时传言太子同为齐襄公之私生子,其实不然。此后十余年间,关于文姜氏的记载经传阙略不刊。鲁桓公十八年春,桓公到齐国的泺与齐侯会盟,文姜氏同往。在与会期间,发生了文姜氏与齐襄公私通之事,为鲁桓公所知,“公谪之,以告”,齐侯便设计杀了桓公。鲁桓公异国遇害,太子同即位,是庄公。相传庄公即位时文姜尚未归鲁,“元年春,不称即位,文姜出故也”。庄公元年三月,“夫人孙于齐”,与齐侯幽会。此后数年,文姜氏与齐襄公多次相会,至庄公八年齐襄公被弑为止,才停止这种交往。七年以后,文姜氏虽再次往齐,但其活动重心已转向莒国,在庄公十九年、二十年,“夫人姜氏如莒”,庄公二十一年,文姜氏去世,葬以“夫人”之礼。关于文姜氏的记载,经传记录甚少,或有记载,也甚为简略,如文姜氏生太子同后数年无载,往莒国何事等,皆不甚了了。笔者不敢妄自揣度,唯存疑于此。所以,本文关于文姜氏在春秋历史上的作用仅限于齐鲁两国而未旁及其他。二鲁以图为之力灭纪春秋初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齐、鲁、郑、宋等国在北方互争雄长。鲁国在北方诸国中由于享有同王室的特殊关系而在诸侯中备受注重。但是,鲁国作为强国的国势每况愈下,在诸侯关系中也日见孤立,、当时,齐、郑、宋三大诸侯国皆与鲁交恶,以至于鲁惠公死仅有卫侯来参加葬礼,鲁隐公即位后,曾北结诸戌,东睦齐国,孤立宋国,为保持鲁的强国地位起了一定的作用,鲁隐公六年,艾之盟,齐鲁关系开始解冻;隐公十年,齐、鲁、郑三军联合伐宋,大败宋师,鲁从宋获得两邑之地。但是,鲁、齐、郑三国国的关系并不巩固,为了争夺土地和霸主地位,稍有缓和的三家关系随着宋国的衰弱又开始紧张起来。其中,齐鲁之间围绕对纪国的控制权问题展开了一场微妙的外交斗争。纪国虽为小国,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却是齐鲁争衡的砝码。齐国一直想吞并纪国来作为称雄的据点之一,纪为了免于灭国便请求鲁国予以保护。鲁隐公时,纪与鲁联姻,“纪裂蠕来迎女”,“冬十月,伯姬归于纪”,这样,齐纪之间的矛盾公开化为齐鲁之间的矛盾。而事实上,鲁国之所以愿意以大国的身份去与小国联姻,正反映了鲁对纪具有同样的霸占野心,并以此与齐国较量。为了打破鲁纪联盟,使鲁国失去保护纪国的借口,齐僖公决定采取同样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文姜氏嫁给了鲁侯。文姜氏嫁鲁,齐鲁之间有灌之会,是会以后不久,齐便准备发动灭纪战争,鲁桓公五年,“齐侯郑伯朝于纪,欲以袭之,纪人知之”,这次行动未能达到目的就停止了。但是,灌之会并不表明鲁国甘心把纪让给齐国,相反,鲁国面对齐国灭纪的这种急切之心觉得更应该保有对纪的控制权,因此,鲁桓公便策动了另一场婚姻外交。鲁桓公六年,纪侯来鲁谋“齐难”,请鲁桓公代请天子,命齐纪和好。对此,桓公一方面推诿其辞,不敢公然答应;另一方面桓公却策动纪侯与周王室联姻,由桓公充当主婚人,在桓公八年,“祭公来,遂迎王后于纪”,次年“纪季姜归于京师”,完婚。这样,齐国灭纪的企图受到了更大的阻制,从而使齐鲁矛盾更加尖锐,最后双方诉诸武力,在桓公十三年,齐联合宋进攻鲁,鲁则联合纪与郑进行抵抗,结果齐师败绩。是役后不久,齐僖公死,终结了“齐僖小伯”之局。齐襄公即位以后,继续奉行灭纪弱鲁的外交策略,不过,在实行中他较其父更为谨慎。鲁桓公十七年,齐鲁纪三国盟于黄,目的是平息齐纪矛盾,未果;同年冬,齐鲁发生边界冲突;第二年,襄公邀桓公到泺再次相会,结果桓公遇害。随后,齐也与周王室联姻,使纪失去了最后一顶保护伞;至鲁庄公四年,齐进攻纪,鲁无力相救,纪国基本上灭亡。齐襄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企图。史称之为“齐襄小霸”。马克思主义认为,中世纪甚至古代社会中权贵或王室的婚姻一般是政治的异化物与附属品,具有承担着婚姻本身之外的功能。由上可知,联姻在当时的外交斗争中乃是一种十分有效而经常运用的手段:不仅纪运用它达到了暂时的拖延,而且齐也运用它来实现自己的霸业,最后,使齐鲁纪和周天子之间的关系表面化为赤裸裸的势力较量。正是从这一点而言,文姜化嫁鲁,对“齐僖小伯”和“齐襄小霸”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而僖、襄之业又为齐桓公首霸春秋奠定了基础。我想,对文姜氏的评价应该放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才是合理的。三、文姜氏对齐鲁政治的作用文姜氏嫁鲁,到底对齐鲁两国的政治产生了何种影响以及如何产生影响的,这是一个值得重新予以估价的问题。首先,泺之会,桓公遇害,文姜氏应负什么样的责任?根据经传记载,鲁桓公赴泺之会,携夫人文姜同往,是不符合春秋礼义的。至于在与会期间,公然与襄公私通,事发后又伙同襄公谋害桓公,更为悖乎伦理之事。正因为这样,《三传》以后的历史家普遍认为孔子记载泺之会文姜同行一事,乃是“书奸”,而桓公之死只是这种争风吃醋的结果,文姜氏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当然是不光彩的。对于这种看法,笔者不敢苟同。因为,桓公之死是齐鲁争雄的必然结果而非奸夫淫妇的风月案。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齐鲁在纪的问题上展开了一场以婚姻外交为主,辅之以武力强占的争夺战。在这场较量中,鲁纪始终占有上风,齐国往往疲于应付他们的灵活外交政策,文姜氏嫁鲁虽一度使鲁纪联姻失去意义,但鲁继而策动纪与周王室联姻,反过来又使文姜氏嫁鲁失去作用,而桓公十三年之役,齐师大败表明:齐国在武力上尚不能使鲁国屈服,它的外交政策也只能是失败的,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是齐杀鲁桓公的主要原因。其次,齐之所以选择在泺之会时下手,与鲁太子同年幼不无关系。这时的太子同即庄公只有十二岁,若桓公死,他尚无力治国,这给文姜氏对鲁国政治发生影响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否则,情形有可能不同。再次,从鲁国这方面来看,桓公赴泺之会,鲁国的一些臣子是反对的,他们看出了这可能是齐襄公的阴谋。这表明鲁桓公对齐国的阴谋并非无所估料,文姜氏同不同往或者有无私通之事都不能阻止齐国杀桓公的计划实行。而桓公携文姜氏同往于春秋礼法是明知故犯之举,这一点颇值玩味。笔者以为,鲁桓公携文姜同行的目的可能正是想以她为武器来防止齐国的杀人计划的实施,因为,假如将文姜氏留于国内,桓公被害的可能性更大,桓公一死,在鲁国内部尚无人敢加害太子的母亲;而能够以文姜氏为盾牌的只有桓公自己。从太子同出生时到处传言是襄公的私生子这一点,桓公是知道文姜氏与其哥哥的感情的,桓公正是利用了这层关系带文姜氏同往,到泺地后又派人牢牢控制在公馆里,但文姜氏买通了公子彭生,杀了桓公,尔后齐襄公又杀彭生以掩盖事情真相。总之,桓公之死,并非文姜氏所致,而是齐鲁政治斗争的必然结局。不过,由于桓公之死,文姜氏获得了影响鲁国政治的舞台。其次,文姜氏在齐襄小霸的过程中是怎样起作用的。从经传记载来看,桓公在世时,有关文姜氏的记载只有生太子同与泺之会两次,而桓公死后,庄公即位,文姜氏经常出现在夫子《春秋》里,这表明文姜氏渐渐地登上了鲁国的政治舞台,也只有到这时,文姜氏嫁鲁的政治意义才发生作用。但是,在古代国家政治生活中,联姻作为政治的一种手段仅仅在这一形式本身,致于作为联姻中的一方——女子这一方仅仅是政治的牺牲品,她要在实际生活中影响另一方的政治其可能性极其小。文姜氏虽然在泺之会后获得了这样一个机会,但真正要变为实际的影响仍然是十分艰巨的。她的政治企图一开始就受到来自鲁国贵族内部的阻挠,在文姜氏初来鲁时,鲁国的贵族抓住她与襄公之间的感情之事来中伤她;庄公即位后,以公子庆父为首,结党专权,时传“庆父不死,鲁难未己”,反映了鲁国贵族内部之间的矛盾。公子庆子对庄公胆小怕事,畏齐如虎十分不满,总想重振昔日鲁国的雄风。而文姜氏正利用了庆父专权这一点与庄公结成一体,与庆父抗衡,这样无疑加剧了鲁国贵族内部之间的矛盾,从而使鲁在对齐的态度上很少有强硬的时候,无暇顾及国外的事情。据历史记载,庄公即位的八年间,鲁国几乎没有对外用过兵,这与鲁桓公插手各国事物,与诸侯争雄长的作风是大为不同的。虽然后来鲁国也有过长勺之役的胜利,但终究未能重温旧梦。而在此相应期间,齐国却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这是文姜氏对齐襄小霸起作用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文姜氏积极向齐提供情报,甚至为齐襄公出谋划策。自庄公即位至齐襄公死,凡八年间文姜氏与齐襄公共相会七次之多。与会的目的何在?《三传》认为,这纯粹为一种男女幽会,夫子未予笔削,乃是“书奸也”。因为,依据周礼,“妇人既嫁,不踰境,踰境,非正也”。但窃以为,夫子未必是这种看法。仅根据《春秋》义例,称“夫人”为褒,书姓氏为贬,我们是不能说夫子有“书奸”之意的,因为经书中多称“夫人文姜”,仅庄公元年三月书“夫人”,无姓氏。姓氏与“夫人”连称或无姓氏而独称“夫人”,是很难断定夫子对文姜氏的褒贬。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春秋》的含义,关键是要突破传统的“约文见义”的理解规范,从历史事实本身之间的联系中去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笔者认为,孔子的《春秋》“大义”不是藏在一字一辞之中,而是在经文所记载的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中。以文姜氏为例(、)庄公元年三月,“夫人孙于齐”夏,“单伯送王姬”秋,“筑王姬之馆于外”“王姬归于齐”……孔子这几条经文先以文姜氏到齐为始,最后以齐吞并纪国两地为结束,而中间讲的是齐与周王室联姻之事。很显然,在孔子看来,齐国最后吞并纪的两地,与文姜到齐及齐与王室联姻有关,而不是单个偶然的历史记载。如前所述,当齐国吞并纪的企图因纪与周王室联姻而破产时,以武力来解决又失败了,面对这种情况,齐国要想吞并纪国,有两件事必须做到,一是鲁国必须不干涉齐国的军事行动,这一点自庄公即位后,通过文姜氏的影响基本上做到了;另一件是齐国必须打破纪周联姻。按理,从纪周联姻到齐周联姻,中间约十年之久,齐国并没有采取这种办法,个中缘由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王姬尚在年幼。但这是几乎不可能的。周天子时常为政治的需要把一大批妇女当作王姬下嫁诸侯,更何况天子妻妾成群、子女众多。第二,齐侯不想或许也难以做到。这种可能性较大。因为,齐侯与文姜早有关系暖昧之嫌,即算襄公想与王室联姻,也不无顾虑;加之在礼仪上,诸侯同王室联姻须由同姓诸侯主婚,齐必求助于鲁;更主要的是即使这一切不成问题,只要鲁国干涉,齐国就无力吞并纪国。所以,鲁桓公一死,文姜与襄公频频相会,这表明吞并纪国的条件已经成熟。经书记载文姜与齐侯的“三月之会”,之后便有齐周联姻政策的出笼。若如此来观《春秋》所载,其含义所指,并非“书奸”,而是“书谋”。庄公三年冬,“公次于滑”庄公四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滑之会,是鲁郑两国“谋纪故”之会,鲁郑想救纪,却又无能为力;祝丘之会,文姜氏则及时提供了滑之会的情况,从而使齐国可以放心大胆地发动并吞纪国的战争。所以,我们同样不能把祝丘之会看作单纯的男女幽会。以上的例子表明,文姜氏在齐襄小霸的霸业过程中确是起了一定的作用。对于这一作用我们通过突破“约文见义”的理解规范发现孔子是有所认识的。孔子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框架出发,将文姜氏这样一位妇女记录下来,意在垂训统治者“齐家”之要义,这恐怕正是《春秋》为“乱臣贼子惧”的缘故吧。四价文姜氏的社会历史观《春秋》三传对文姜氏的评价主要是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规范上入眼的,并且把这种道德性评价强加给《春秋》。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己见于前文,在此,将从春秋时期的社会观念各方面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予以历史的审视。首先,从这一时期的婚姻观念来看,保存着大量的原始社会残余因素,这些残余可分为消极与积极两方面。消极的方面,群婚制的乱伦习惯犹在,儿子可以上丞除生母以外的父辈妻妾,其所丞之人,在无正夫人或正夫人无子时,等于夫人地位,其所生之子可以为太子;长辈亦可下淫晚辈与妻妾;此外,侄从姑嫁,妹从姐嫁,等等。这些不良习惯我们从经书中可以经常看到。群婚制时代的这些特征在文明社会里是作为统治者的特权和奢侈品而得以存在的,它是作为对父权制度下男子一夫一妻制的补充而被男子充分享用的,一夫一妻制仅仅是对妇女而言的。不过,正如经典作家所指出的,原始的落后残余因素也构成对文明社会的积极影响,即使一部分妇女能够享有尊贵的社会地位并参与国家政治,而且即使是在“粗野统治”的东方社会,这种旧的残余因素也可以造就一种积极的道德观念,如春秋初期就并无严格的妇道观念,既没有“贞节”观,也无“烈女不事二夫”观。这些观念因素不仅反映在《诗经》国风中,也反映在儒祖经典里面,遍览《论语》全书,并无“贞节”一说,“礼经”中犹规定“夫死、妻稚、子幼、子无大功之亲,与之适人”,有所谓“为继父”之丧礼。由此来看,仅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角度来评价文姜氏是不够的,它既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也不尽符合孔子儒学的原意。《三传》作者以战国时期才有的封建伦理观念来臧否历史人物,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历史问题只有放到具体的历史过程与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考察才能获得客观的历史认识。对文姜氏的评价,既不能以春秋时期尚未普遍确立的封建道德去贬低与指责,也无须把只是氏族制残余的兄妹之恋当作今天才有的自由恋爱来加以颂扬。文姜氏与齐襄公之间的爱,虽有追求自由的一面;但是,他们的爱是不健康的旧的文化残余的表现。对于前者,儒家从齐家以之平天下的社会目的出发是反对的;对于后者,儒家强调礼治,主张社会文明,坚决废除旧的社会陋习。《三传》的历史观正适应了封建社会文明化过程的要求,它是新旧社会交替过程中社会观念大变动在史学上的反映,从《春秋》到《三传》在对待历史人物的评价态度上,我们可以略窥这一过程。比照经传在对待文姜氏的这一历史人物问题上的态度,可以发现,二者在反对兄妹乱伦这一原始落后习俗上是共同的,但在对妇女是否参政上稍有区别,从孔子对文姜氏的书法来看,很少有贬她之意,并且,孔子提醒人们妇女对国家的政治生活影响切勿可以被忽视;《三传》从“贞顺”观念出发,认为妇女出嫁后的主要职责在于集中精力侍候丈夫,生儿育女,而不应对政治发生直接影响。正因为如此,《三传》把文姜氏排斥在他们所确认的淑女型范围之外,否认文姜氏在齐鲁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这是片面的。其次,避开文姜氏作为女性而受到当时的妇女观的检视而言,把她当作一位历史人物来予以一般地对待,则受到传统的忠孝观的检验。中国古代的忠孝观强调对君父的绝对服从和无限忠诚,若以这种观念来观文姜氏,当然可谓其不忠不孝。但是,春秋时期的忠孝观与后世有所不同。当时,忠和孝处于同一层次,忠即为孝,孝即是忠,忠孝是统一的非矛盾体,孝道既讲事父母敬祖先,也讲“保家宣族”,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如孔子就曾批评“今之孝者,是为能养”主张孝道的社会责任感,墨子讲“臣子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忠孝同一,不可分离。不过,忠孝同一,是以君父同一为前提的,而这种君父同一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于一致,在周初那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的气势下或可实现,而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则几乎不可能,春秋时期君臣不一家的现象既十分普遍,也受到社会舆论的保护,即使如孔子这样的圣人,也是到处游说,“干七十二君”。孔子对自己的行为有一种解释,即在忠和孝之上提出一个更高的范畴——道,道是忠和孝所必须共同遵守的唯一准则,是忠孝同一的现实前提,“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在这一原则下,君臣关系就不是臣对君的单向忠诚与服从,也要求君对臣的一定程度的尊重与宽容,若君逆道而行,臣不仅可以离君而去,甚至可以弑君行道,故《春秋》中有如此者如赵盾,并未视作乱臣贼子,《左传》称他为“古之良大夫”,忠臣也,而且左氏“凡例”竟言:“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虚拟演播室制作设备项目筹资方案
- 文山2024年云南文山市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总医院招聘5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减脂仪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高效低噪音节能离心通风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红玛瑙情侣吊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短袖迷彩服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洗衣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有色打字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小麦胚芽油软胶囊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实木复合拼花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人教版)全部完整PP课件
- 《煤矿安全规程》专家解读(详细版)
- 招聘面试流程sop
- 建筑公司工程财务报销制度(精选7篇)
- 工程设计方案定案表
- 最新2022年减肥食品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
- 第一章-天气图基本分析方法课件
- 暖气管道安装施工计划
- 体育实习周记20篇
- 初二物理弹力知识要点及练习
-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及特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