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群体空间构成_第1页
住宅群体空间构成_第2页
住宅群体空间构成_第3页
住宅群体空间构成_第4页
住宅群体空间构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版本,下载可自由编辑住宅群体空间构成住宅群体空间构成

1.住宅群体空间的构成要素

空间的构成要素分硬质和软质两类,由建筑物的墙面、围墙、过街豁口、铺地等要素围蔽的空间为硬质空间,而由大树、行道树、树群、灌木丛、草地等围蔽的空间为软质空间。

2.空间领域的划分。

空间领城是指居民户外活动的空间范围,一般具有不同的领域使用性质,它是进行室外空间布局时的一个重要依据。空间领域的使用性质一般分为私有空间、半私有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其中,私有空间指住宅私有庭院、阳台或露台,半私有空间指住宅单元入口周围的空间,半公共空间指住宅组团内的公共绿地和住宅之间的空间,公共空间指小区级集中公共绿地、公共建筑活动场地。

3.空间围合的类型、尺度及比例。

.-物业经理人

住宅空间的围合可分为广场型、带型及二者结合型。一般认为带型空间的高宽比以1:1~1:2.5为宜,而庭院和广场型空间的高宽比最大不宜超过1:4。

4.空间构图的基本手法。

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就是运用建筑空间构图的规律以及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段将住宅、公共建筑、绿化种植、道路和建筑小品等有机地组成完整统一的建筑群体。建筑群体空间构图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应力求建筑的功能、工程技术、经济和美观等的统一。

住宅群体的空间构图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比。指同一性质物质的差别,例如大与小、简单与复杂、高与低,长与短、宽与窄、硬与软、虚与实、色彩的冷与暖或明与暗对比等。对比的手法是建筑群体空间构图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比丰富建筑群体景观,打破单调、呆板的感觉。空间对比的手法主要有空间围合要素的对比,建筑高度的对比,住宅建筑类型的对比,空间形状及空间类型的对比等。

(2)节奏与韵律。指同一形体有规律地重复或交替使用所产生的空间效果。节奏与韵律在形式上都遵循着间距的规律性,并以一定的几何对位为前提,这种构图手法常用于沿街或沿河线状布置的建筑群的空间组合。运用简单的重复手段,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单调、呆板和枯燥的感觉。此外,建筑空间构图还包括色彩、绿化、道路、建筑小品等辅助手段。

篇2:住宅建筑群体组合节约用地

住宅建筑群体组合与节约用地

合理的住宅建筑群体组合可以有效地节约用地。住宅组群规划的节地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空间的综合利用。

(1)住宅底层布置公共建筑。住宅底层公共建筑可减少居住区公共建筑的用地,宜于布置在住宅底层的公共建筑主要是一些对住户干扰不大,且本身对用房和用地无特殊要求的公建项目,如小百货店、居委会等。在一些用地紧张的地段,有时也在住宅底层布置需室外用地或对居住有少量干扰的公建项目,如托幼所、菜场等。

(2)住宅与低层公建组合。利用南北向住宅沿街山墙一侧的用地布置低层公共建筑,这种布置方式既保证了住宅的良好朝向,又丰富了城市沿街面貌。基本的组合方式大致有插入式、半插入式、外接式、院落式等几种。

(3)空间的借用。如住宅北临或西临城市道路、绿地、河流等空间,可以适当地提高住宅层数,以达到在不增加用地和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提高建筑面积密度,但应注意与群体的统一协调。

(4)建立综合楼。规划中可以将性质相近互不干扰的公共服务设施组合在一起,综合布置在一幢或几幢综合楼内,从而节约用地。

(5)采用高架平台,过街楼或地下空间。利用高架平台可以有效地将人车分流,屋顶平台则可布置花园、儿童游戏场及其它小型活动场地,节约地面层空间。过街楼的利用可以在不增加用地的情况下增加住宅建筑面积,提高容积率。而利用住宅或公共建筑地下空间作为停车场用地或其它市政设施用地,则是目前国内外许多住宅区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效节约用地的方式。

2.采用周边布置手法。利用周边布置手法,布置少量东西向住宅,有利于组织院落、布置室外活动场地和小块绿地。但东西向布置的住宅类型应与南北向住宅有所区别,在南方地区考虑防晒,以外廊式住宅为宜。

3.不同层数住宅混合布置。高层住宅与多层住宅混合布置不仅是提高住宅建筑面积密度的途径之一,而且对于丰富群体面貌有显着的效果。除了住宅组群规划方面的节地措施,住宅单体设计方面也应有节约用地的途径。如加大住宅进深、缩小面宽;适当降低层高;采用复式或夹层住宅;利用住宅顶层跃层或高架平台提高层数;北向退台式住宅或坡顶住宅以缩小日照间距等方式。

篇3:住宅群体组合日照

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

住宅室内的日照标准,一般由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来衡量。不同纬度的地区对日照要求不同,高纬度地区更需要长时间日照;不同季节对日照要求也不同,冬季要求较高,所以日照时间一般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数为标准。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表3-1的规定,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但不宜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我国建筑气候区划如图3-28所示。

在住宅群体组合中,为保证每户都获得规定的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而要求住宅长轴外墙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为日照间距。日照间距可用图解法或计算法求得。日照间距系数是指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表3-2为我国部分地区按冬至日太阳高度角计算的和实际采用的日照间距。住宅正面间距,应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控制,也可采用不同方位的折减系数换算。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见表3-3。

住宅侧面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米;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米;高层塔式住宅、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有窗的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考虑视线干扰因素,适当加大间距。住宅群体争取日照和减少日晒的规划设计措施主要通过建筑的不同组合方式以及利用地形和绿化等手段,如住宅错落布置,利用山墙间隙提高日照水平;利用点状住宅增加日照效果,可适当缩小间距;将建筑方位偏东(或西)布置,等于加大了间距;利用绿化布置防止西晒等。另外,居民对室外场地的日照要求也十分重要,可以采取一定的住宅布置方式如在行列式布置的住宅组团里,将其中一幢住宅去掉一二单元,就能为居民提供获得更多日照的活动场地。

篇4:住宅群体组合朝向

住宅群体组合与朝向

住宅的朝向与日照时间、太阳辐射度、常年主导风向及地形等因素有关,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可以为每个城市确定建筑的适宜朝向范围;影响住宅朝向的因素有地理纬度、地段环境、局部气候特征及建筑用地条件等。在住宅群体组合过程中选择合理的朝向需考虑以下因素:冬季能有适量并具有一定质量的阳光射入室内;炎热季节尽量减少太阳直射室内和居室外墙面;夏季有良好的通风,冬季避免冷风吹袭;充分利用地形节约用地;居住建筑空间组合的需要等。

表3-4为全国部分地区建议建筑朝向。

篇5:住宅群体组合通风防风

住宅群体组合与通风、防风

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夏两季的主导作用大致相反,因而在解决居住区的通风、防风要求时,一般不至于矛盾。在北方寒冷地区冬季住宅需防风、防寒,而在炎热潮湿地区住宅则须加强自然通风,因而恰当地组织防风与自然通风是为居民创造良好居住环境的措施之一。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我国在I、Ⅱ、Ⅵ、Ⅶ建筑气候区,主要应利于住宅冬季的日照、防寒、保温与防风沙的侵袭;在Ⅲ、Ⅳ建筑气候区,主要应考虑住宅夏季防热和组织自然通风、导风入室的要求。

另外,住宅的自然通风不仅受到天气环流所引起的大范围风向变化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局部地形特点所引起的风向变化的影响。建筑组群的自然通风与建筑的间距大小、排列方式以及通风的方向(即风向对组群入射角大小)等有关。建筑间距大,后排房屋受到的风压就强;当间距相同,入射角由0°~60°逐渐增大时,风速也相应增大;当风的入射角为30°~60°时通风较为有利;当入射角为60°,间距为1:1.3h的通风效果较入射角为30°,间距为1:1.2h时为佳;当间距较小时,不同风的入射角对通风的影响就不明显。

可见,建筑间距越大,自然通风效果越好。但为了节约用地,房屋间距不可能很大,一般在满足日照的要求下考虑通风需要。为了提高通风效果,住宅需选择合理的朝向,在夏季迎主导风向,保证风路畅通。住宅群体布置方式与自然通风存在较大关系:行列式布置,调整住宅朝向引导气流进入住宅群内,使气流从斜方向进入建筑群体内部,从而可减小阻力,改善通风效果。周边式布置,在群体内部和背风区以及转角处会出现气流停滞区,旋涡范围较大,但在严寒地区则可阻止冷风的侵袭。

点群式布置,由于单体挡风面较小,比较有利于通风,但当建筑密度较高时也会影响群体内部的通风效果。混合式布置,自然气流较难到达中心部位,要采用增加或扩大缺口的办法,适当加进一些点式单元或塔式单元,不仅可提高用地的利用率,而且能够改善建筑群体的通风效果。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住宅组群通风和防风措施主要有以下几项:住宅错列布置增大迎风面,利用山墙间距,将气流导入住宅群内部,见图3-29。高低层住宅间隔布置,或将低层住宅或低层公建布置在迎风面一侧以利进风,见图3-30。

低层住宅或公建布置在多层住宅群之间,可改善通风效果,如图3-31所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