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过关练习(含答案)
课外阅读过关练习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贝多芬(节选)
①“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哦,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那该多美呀!对于平静的生活,不,我觉得我已经不再适合过平静的生活了。"这段文字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丧失听力的绝望中写的。
②贝多芬个子不高,但有强壮的外表,前额鼓得圆圆的,头发浓密,方正的鼻子很短,颧骨凸出,有一张狮子般的大嘴(他的同时代人就是这么描述他的)。他长得不算英俊,但他的脸焕发出一种个性的力量。他有着强烈的个人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不在看似无法克服的境遇面前屈服。他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一生始终为着崇高的革命理想而奋斗着。他号召人们积极表现人性,弘扬忘我无私的精神以及对人的同情心。他从不在任何人面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有一次,当贝多芬在一个疗养地遇见皇帝时,也没有向后者鞠躬。
③在贝多芬的作品中,音乐的每一个音符上都反映了他的斗争精神。海顿作曲时通常是没有任何障碍的,而莫扎特则在他的创作中常常受直观主导。贝多芬与这两位前辈大师不同。这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三位大师对自己的作品会长时间地斟酌,准备好的主题材料常常被他推倒重来。据说,在谱曲开始之前,他的脑子里就记下了准备创作时用的构思和主题。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开始对作品的结构做改动,反复推敲、修改润色,直至达到他认为最为理想的形式为止。这样的创作过程非常艰辛,所以,他一生的创作数量在所有大师中可能是最少的。
(选自《名人成长故事》)
1.“他从不在任何人面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下列与“卑躬屈膝"的意思相近的是哪一项?()
A.坚贞不屈B.顶天立地C.低头折节D.大义凛然
2.选段②中,划线的句子采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
A.语言描写B.外貌描写C.动作描写D.心理活动描写
3.文章开头引用了贝多芬的名言的好处是哪一项?()
A.统领全文,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B.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严谨。
C.造成悬念,为后文写贝多芬的经历埋下伏笔。
D.激发读者的兴趣,让读者了解贝多芬的痛苦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4.根据短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
A.贝多芬是法国作曲家,丧失听力使他十分绝望。
B.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在作曲时,都常受主观主导。
C.“据说”一词,说明了所讲的事情是具有事实依据的。
D.贝多芬遇见皇帝时没有向他鞠躬是因为他从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
5.为什么贝多芬一生的创作数量可能是所有大师中最少的呢?这体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
阅读。
京剧趣谈——马鞭
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的约定俗成的方法。
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比如《拾玉镯》中小姑娘纳鞋底,鞋底是实的,针线可是虚的,但在演员手里,“无"远远胜过了“有”。
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壶酒杯。主人一声吩咐“酒宴摆下——",仆人立刻把酒壶酒杯端上舞台。主人和客人举杯喝酒,一杯又一杯,但就是不见吃饭吃菜,可客人也一样“饱”了。京剧一般是不把饭碗搬上舞台的,一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戏"。比如《金玉奴》中有一个细节,小生演员用饭碗喝完豆汁,又用嘴去舔筷子,如果没有这一“舔”,那饭碗也就完全不必拿上舞台。
6.京剧中的马鞭道具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
7.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马鞭道具是怎么把问题解决得“无比漂亮"的。
_____________
8.“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借助文字展开想象,演员还会怎样自由地表演?
_____________
9.第2、3自然段举例介绍了实在的道具——()、()、(),以及虚拟的道具()、()、(),进一步说明了京剧善于运用虚实结合的道具辅助演员表演的特点。
10.新颖点京剧有“国剧"之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对于京剧你还有什么了解?
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我的老师(节选)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她是我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前一学期的教师。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大约有十八九岁。右嘴边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呵。
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并且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蔡老师不会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赶快溜掉,而是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哪!"那时的我,真好像父亲死了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呵。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速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呵!
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11.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些与蔡老师有关的事?(至少写两件)
_____________
12.“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一词的本义是诡计多端,是个贬义词,用在这里恰当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
13.文中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_____________
14.文章以“最使我难忘的是小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开头,以“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结尾,这种写法叫_____________,直接抒发了_____________
15.同学们,老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和你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却和你最亲近的人,在即将毕业的时刻你最想对你的老师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
清塘荷韵(节选)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③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④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⑤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的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⑥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
(选自《季羡林散文精选》,有删改)
16.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事与愿违:_____________
赋予:_____________
17.短文第③段横线上可以填的诗句是___。
18.短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作者种荷————的经历,并由此引发对生命的感叹。
19.从短文第③段“盈"一字可以体会到___;“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一句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
20.如果将短文的③④两段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
21.短文第⑥段划线句子提到了“一种极其惊人的力量",你认为这种力量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同情的眼神
①很多年以前的一个寒夜,在弗吉尼亚洲北部,一个老人等在渡口准备乘船过河,寒冷的冬季的霜雪已使他的胡子像上了一层釉。看来他的等待似乎是徒劳的。寒冷的北风使他的身体冻得麻木和僵硬了。
②突然,他听到沿着冰冻的羊肠小道上传来了有节奏的由远而近的马蹄声,怀着焦急的心情,他专注地打量着几个骑马的人依次从他身边过去了。待最后一个骑手经过他时,老人站在雪中僵直得像一尊雕像,就在将要擦身而过的一瞬间,老人突然看着那人的眼睛说:“先生,您能否让一个老人和您乘一匹马共行?您知道,单凭用脚走,人是很难通过这一段路的。”
③骑者吃了一惊,慌忙勒住了自己的马,看看那位胡子上结霜的老人,温和地回答:“确实是这样,上来吧!"看见老人根本无法移动他那冻得半僵的身体,骑手跳下马来帮助老人上了马,骑手不仅把老人驮过河,而且送他到他要去的地方,那里有数英里远。
④当他们走近一座小而舒适的村舍时,骑手的好奇心促使他问道:“先生,我注意到您让其他几个人过去而没有请求帮助,而当我经过时您却留住我借用我的马,我很奇怪这是为什么,在如此一个寒冷的冬夜,您却等待在这里并截住最后一个骑手,如果我拒绝您的要求并把您留在那里,结果会是什么?”
⑤老人慢慢下了马,以一种惊奇的目光看着骑手,回答说:“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一些时间,但我以为我知道谁更有美好的品德,"老人继续道,“我仔细观察了那几位骑手的眼睛,立即便看出他们内心的淡漠,他们无视我的存在,这时候就是我求他们帮忙也无济于事。但是当我仔细一看您的眼睛,您是那样认真地看着我,您看见了我的全身,看到了我冻僵的面部,看到了我求助的眼神,仁慈和同情之状是相当明显的。我知道,当时当地,您的友好态度使我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使我在最需要的时候能够得到帮助。”
⑥那些暖人肺腑的评价深深地触动了骑手。“您的评价把我形容得太伟大了,"他告诉老人,“可能我以前在从事自己的事情上过于忙碌,所以我对别人需要安慰和怜悯的帮助太少了,以后,我将会更多给予别人帮助。”
22.第①自然段描写寒冷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
23.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他)怀着焦急的心情,他专注地打量着几个骑马的人依次从他身边过去了。
_____________
24.第④自然段骑手的“好奇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
25.想象一下,老人在路上遇到过哪些人?他们对老人表现出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飘香的生命
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这是桂花香吧。”
这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偷偷地飘香,飘香了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段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就是如此啊!
2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嗅()沁()人心脾凋()零静谧()
27.把下面的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_____________
28.根据短文补充成语。
(_)醒悟___激荡()
默默(_)___(_)之门
29.第3自然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
30.“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和“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
31.《飘香的生命》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什么感悟?
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2.B3.D4.D5.因为贝多芬创作的过程非常艰辛,常常对作品的结构做改动,反复推敲、修改润色,直至达到他认为最为理想的形式为止。体现了贝多芬不怕辛苦,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掌握。
“卑躬屈膝"的意思: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近义词:低头折节。
2.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描写的掌握。
从“贝多芬个子不高,但有强壮的外表,前额鼓得圆圆的,头发浓密,方正的鼻子很短”可知,句子写出了贝多芬的外貌,运用外貌描写。
3.本题主要考查对名人名言的作用。
从“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哦,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那该多美呀!对于平静的生活,不,我觉得我已经不再适合过平静的生活了。"可知,文章的开头运用名言,激发读者的兴趣,能了解贝多芬的性格。
4.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不正确。从“这段文字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丧失听力的绝望中写的。”可知,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
B.不正确。从“海顿作曲时通常是没有任何障碍的,而莫扎特则在他的创作中常常受直观主导。贝多芬与这两位前辈大师不同。这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三位大师对自己的作品会长时间地斟酌,准备好的主题材料常常被他推倒重来。"可知,贝多芬在作曲时,不受主观主导。
C.不正确。“据说”意思是根据旁人所说或据某种传说,说明了所讲的事情不一定是具有事实依据的。
D.正确。从“他有着强烈的个人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不在看似无法克服的境遇面前屈服。他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一生始终为着崇高的革命理想而奋斗着。"可知,贝多芬遇见皇帝时没有向他鞠躬是因为他从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
5.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据说,在谱曲开始之前,他的脑子里就记下了准备创作时用的构思和主题。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开始对作品的结构做改动,反复推敲、修改润色,直至达到他认为最为理想的形式为止。这样的创作过程非常艰辛,所以,他一生的创作数量在所有大师中可能是最少的。”可知,贝多芬一生的创作数量可能是所有大师中最少是因为贝多芬创作的过程非常艰辛,常常对作品的结构做改动,反复推敲、修改润色,直至达到他认为最为理想的形式为止。说明贝多芬是一个坚贞不屈的人。
6.因为古人时常要骑马,但是京剧表演舞台太小,马匹无法驰骋;另外真马出现在舞台上也不好控制;所以京剧继承、发展了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用马鞭代替了骑马。7.一是表演方式符合中国美学;二是给演员更多的表演自由;三是马鞭本身具备一定的装饰美,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使用方法。8.可以不断摇动马鞭,表示策马奔腾;还可以双手在胸前抱着马鞭,表示勒马远望。9.鞋底酒壶酒杯针线酒水饭菜10.我还对京剧脸谱有所了解,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着不同的人物性格,如,红色代表忠勇侠义、白色代表阴险奸诈、金色代表神仙高人等。
【解析】6.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结合文章第一段“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即可概括出京剧中的马鞭道具产生的原因。
7.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第一段“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的约定俗成的方法”即可得出答案。
8.本题考查思维拓展。
学生根据所给句子,想象演员还会怎样自由地表演,注意不能和文中“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重复,答案不唯一,想象合理即可。
9.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根据第二段“比如《拾玉镯》中小姑娘纳鞋底,鞋底是实的,针线可是虚的”、第三段“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壶酒杯"、“仆人立刻把酒壶酒杯端上舞台。主人和客人举杯喝酒,一杯又一杯,但就是不见吃饭吃菜”即可提取答案。
10.本题考查思维拓展。
学生根据积累写出对京剧的了解即可,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已不再立专行。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在三四百个以上。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职业)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类。京剧班社旧有“七行七科"之说: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称占行)、净行、丑行、杂行、武行、流行。
11.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蔡老师教“我们”跳舞。③蔡老师教“我们"读诗。④蔡老师帮“我”平息纠纷。⑤“我"梦中寻找蔡老师。12.恰当,“狡猾”在这里是贬词褒用,形象写出了我的调皮、机灵。13.排比乡村的夜是多么柔和,多么静寂,多么梦幻。14.首尾呼应作者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15.一句轻柔的表扬,心里是那么的甘甜;一句亲切的鼓励,浑身充满了力量。至今铭记的也许不仅仅是老师无意间说的话,没有您的话语不会有我今天的收获。谢谢您,老师!我会带着这些话踏入中学的大门。
【解析】11.本题考查对文章事件的归纳与概括。要仔细阅读文章,按文章内容的顺序,依次找出所讲事件进行归纳。文章第二自然段写蔡老师的外貌及她假装发怒的事情,第三自然段写蔡老师教我们跳舞、读诗,第四自然段写蔡老师帮“我"平息纠纷,第五自然段写“我”在梦中寻找蔡老师,这些都是与蔡老师有关的事情,任选两件及以上填在横线上即可。
12.本题考查对文章中词语的理解,作答时要联系文章内容及要表达的意思,将词语带入情境中,感受词语的感彩。“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句话中的“狡猾”,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的机灵与调皮,是贬词褒用,用在这里是合适的。
13.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划线的句子“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呵。”这里“多么……多么……多么……"运用了结构相似的词组,是排比的修辞。仿写时要注意是把三个及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进行句子仿写。如:乡村的夜是多么柔和,多么静寂,多么梦幻。
14.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根据题干所给内容可知,文章前后是说明一个意思,是首尾呼应的写手,根据“最使我难忘”及“能再见一见"可知,这里抒发了作者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
1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是开放题,抒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即可,也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使文字表达更生动。如:一句轻柔的表扬,心里是那么的甘甜;一句亲切的鼓励,浑身充满了力量。至今铭记的也许不仅仅是老师无意间说的话,没有您的话语不会有我今天的收获。谢谢您,老师!我会带着这些话踏入中学的大门。
【点睛】
16.意思是事情的发展与愿望相反,指事情没能按照预想的方向发展。意指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17.小荷才露尖尖角18.盼荷赏荷19.春天的生机勃勃对没有长出荷叶的失望20.不行。内容上:从最初投放种子写起,写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的期待,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荷花的期盼;虽然沉静了三年,但只要生命不止,一定会有生命勃发的时机,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顽强的生命力。结构上:为下文写荷叶满塘的狂喜和对荷坚忍不拔精神的赞美作铺垫。21.我认为这种力量是顽强的生命力。大自然是很神奇的,它总是能赋予动物、植物神奇的力量,例如梅花能在寒冷的冬天傲然绽放,竹子一年四季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解析】16.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要结合语境进行作答。“事与愿违”在文中指“我"希望水面上能长出荷叶,可是直到第一年结尾,水面上也没长出什么东西。“赋予”在文中指大自然给有生命的东西一种惊人的力量。
17.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识记和理解。通过分析“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一句可知,作者希望看到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画面。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通过阅读文章可知,本文首先叙述了作者种荷的过程,接下来的四年作者都在盼望水面上能长出荷叶,最后描写的是长出荷叶以后赏荷的景象。
19.本题考查对加点字和句子的理解。本句中“盈"是“充满”的意思,表现了春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通过阅读短文可知,作者一直在盼望水面上能够长出荷叶,可是一直也为实现,“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一句体现了作者当时的失望。
2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这两段讲了什么内容,明确作者这样写的意图,然后分析这部分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
21.本题考查的是把握主旨、探究分析能力。本文写的是莲荷从虚无到繁茂的漫长历程,表现了荷顽强的生命力,也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它总是能赋予动物、植物惊人的力量。
22.此处的作用是渲染当时寒冷的气氛,烘托出老人当时无助的心情,同时推动了后续故事情节的发展。23.这种神态描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球顶形扬声器行业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物流装备行业运行状况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激光制品行业运营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液压机行业发展调研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泡花碱行业营运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汽车铸造行业运行态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水泥自流平市场运行状况与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植物生长调节剂行业运行状况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木制家具制品市场运行动态与营销策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扫描仪行业发展状况及营销战略研究报告
- 安全环保法律法规
- 2025年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人员考试题库含答案
- 电气控制技术项目化教程 第2版 课件 项目1、2 低压电器的选用与维修、电动机直接控制电路
- 2025年上半年山东人才发展集团限公司社会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度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入驻及合作协议3篇
- 【MOOC期末】《大学体育射箭》(东南大学)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024年山东理工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专题培训
- 2023届高考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
-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