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撺掇(cuàn)凫水(fú)家眷(juàn)皎洁(jiǎo)

B.嘱咐(zhǔ)糜子(méi)脑畔(pàn)屹立(qì)

C羁绊(jī)冗杂(rǒng)亢奋(kàng)晦暗(huì)

D.斡旋(ɡuǎn)褪色(tuì)争讼(sònɡ)怅惘(wǎ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家眷瞳仁严峻撩原

B.灯盏油膜思慕争讼

C.副射撺缀晦暗怠慢

D.脑畔渺远磅礴静穆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社戏》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B.《回延安》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

C.《安塞腰鼓》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D.《灯笼》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灯笼的制作方法和演变过程,从不同侧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B.为了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特色,学校举办了“寻找家乡名人名画"的活动。

C.性格懦弱的李娟的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表现出了异常的坚韧。

D.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B.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C.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D.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6.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诗仙李白于公元725年出蜀时所作,记下的是他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

B.颔联中的“随”字用得好,将群山和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C.“月下飞天镜"描绘了明月倒映入水面开阔、流速缓慢的长江中,犹如天上飞来的明镜,这是诗人仰视所见。

D.尾联转入抒情,“怜”“送"两词生动地写出了“物”“我"两相依,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7.在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句子,使之与上下文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一个人的教养,更多的体现在与人交往中。是心平气和,还是心浮气躁?_____________,?是不可一世,还是退让慈悲?

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文都”端午]“东亚文化之都"泉州,节日习俗独具特色。安溪县湖头镇端午有“献江”习俗:端午午时(12时),先在蓝溪边的关帝庙祭请关帝爷,祭祀结束,祭江队伍高唱屈原《招魂歌》。随后,岸上和桥上的人们纷纷抛出粽子,砸向龙舟。舟上的人回掷,形成一场粽子大战,至粽子抛完为止。

[材料二“虚拟"端午]网络科技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过节的新选择,他们可以宅在家里,在网络上快节奏地体验别样的“节味儿”:和网友聚在虚拟社区里参加各种节日活动,既能“吃"到节日特色食品,也可“赛龙舟、扔粽子、编彩带”;大家畅所欲言、交流心得。

[材料三“采风"端午]北京某旅行团慕名前往安溪县湖头镇参观端午民俗活动,经网络查询,整理出三条线路:

线路1:北京乘飞机(约2小时票价约1300元/人)→晋江乘汽车(约2小时票价约30元/人)→安溪湖头

线路2:北京乘火车(约30小时票价约450元/人)→厦门乘汽车(约2小时票价约30元/人)→安溪湖头

线路3:北京乘动车(约10小时票价约750元/人)→福州乘动车(约1小时票价约60元/人)→泉州乘汽车(约2小时票价约40元/人)→安溪湖头

(1)网友们观看湖头端午活动网络直播后,想“拼凑”一副对联表达感受,邀请你参与,将下面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祭关帝歌招魂传统习俗独具特色

下联:宅家中聚网友

(2)泉州旅游部门想动员更多网民赴湖头镇参加端午活动,你认为最具说服力的理由是什么?

(3)相比“线路2"与“线路3”,“线路1"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4)湖头特产丰富,旅行团购买了大量特产,经费紧张,你会建议旅行团返程时选择哪条线路,理由是什么?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以下文段,完成小题。

①好一个安塞腰鼓!

②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③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④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⑤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⑥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9.“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使用,有何表达作用?

10.“好一个安塞腰鼓!"改为“安塞腰鼓好啊!”好不好?为什么?

11.第③段中运用了两个人称代词“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12.联系上下文,说说以下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赶年集

厉彦林

①“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唱儿歌,赶年集,迎新年,是我美好的童年记忆。

②我的故乡在沂蒙山区东部,山多岭多,交通不便。农村大都五天一集,集市像块磁铁,把方圆十几里的人们聚拢在一起,自由买卖,享受属于乡村独有的喜悦。我们公社驻地逢五、逢十是集。一入腊月,地里没活了,年味就渐渐浓起来,丰收的喜悦挂在乡亲们脸上,见了面格外客气、嘘长问短。年底时,崎岖的山路上人群熙来攘往,馒头、油条、猪肉、粉条等大包小包的年货在涌动。小孩子跟在大人的后面,蹦蹦跳跳地赶集、串亲戚。

③春年快到了,不管贫富都要赶年集置办年货。人们会把一年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花到最后一个年集上。在穷乡僻壤,赶年集,是孩子们迎新年的头等大事,多数孩子兜无分文,就是看热闹。腊月三十最后一个年集,头天夜里又下了一场雪,我和伙伴们还是执意相约赶年集。临行前,母亲给我套了件又厚又沉的大棉袄,父亲从兜里掏出两张五角的新钱,顺手给了我一张,我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这时在一旁微笑着的母亲,狠狠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心领神会,又把手里那五角钱塞给了我,然后拍拍我的头说:“去吧,看放鞭炮,隔远点哦。"

④跑出村口,只见赶集的人很多。雪后的山路被手推车、自行车和脚印踏成一条黑色弯曲的长丝带,清晰而漫长。甩年货、购年货的都着急,牲畜的叫声、车轮声、笑声、歌声此起彼伏,相映成趣。只记得公社供销社商店的外街用红漆刷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红字,工整厚重,格外显眼。集市,就在公社居地村西侧宽阔的河滩上。河里结了冰,地上是薄薄的雪,摊位沿道路两侧展开,依次摆满小树林,商品琳琅满目,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⑤时近中午,年集达到了高潮。河滩上用竹席临时撑起的棚屋,一个挨一个,大勺小勺叮当响,各色小吃应有尽有,香味扑鼻。

⑥赶年集有规矩:女孩买花,男孩恋炮,婆婆买鞋,老头购帽。割肉、买菜、买鞭炮,再购对联和年画。男孩子只关心鞭炮和牛肉锅、烧饼摊。女孩子只关心红绒花、红头绳和花布。我母亲不舍得花钱,从来不赶集,过年自己什么新东西也不添。下午快散集的时候,我找到绒花摊。红绒花是一种纯手工制品,花蕊、花瓣、花叶活灵活现,粗大的麦草捆上插满密密麻麻的绒花,在风中颤动,疲倦地招引着客户。

⑦“大爷,我买六朵绒花,三根红头绳!"我底气十足地说。

⑧“不还价,两毛!”卖花的大爷顺手帮我插在一截高粱秸上,像是开满绒花的树枝。

⑨望着远处手拿风车纸花的女孩,心中盘算着如何把绒花分给妹妹和操劳忙碌的母亲。这新年礼物虽小,但很珍贵,饱含温暖的年味和对亲人美好的祝福。等望见老家屋顶的那缕炊烟,才想起没吃午饭、肚子咕咕地叫了。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从锅里给我端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用力搓搓我被冻红的耳朵和手,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

⑩年集是一幅凝聚着热闹繁荣与美好憧憬的乡俗年画,又是生活变化、社会进步的缩影。

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我心中依然涌动着对年集的美好记忆和对团聚的渴望。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仿佛回到少年时代,身穿新棉衣,手捧父母的呵护与微笑,跑进新年每一缕阳光里……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3.选文通过对“赶年集"的回忆,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4.品味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5.选文第④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6.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17.选文结尾写道:“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诚然,以往过年是赶年集、放鞭炮、舞狮舞龙……如今新的过年方式已成为主流,网上购物、电话拜年、抢红包……传统的年味在慢慢淡去,有人说这是时代的进步,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尖山梁的月光

马晓红

①我是尖山梁第一个考进县城高中的,但我是不想读书了,我想跟四叔去省城卖面皮。

②但我不敢跟爹提这事。因为老师对他说过:哑巴,你这娃是块读书的料,将来一定有出息,一定能光宗耀祖的。他咿咿呀呀地笑着,硬是塞给老师几个鸡蛋。

③他每天天不亮就进山砍柴,吃过晌午饭一头钻进苞谷地,晚上早早把鸡赶进笼,摸摸窝里有没有蛋,然后就着月光编簸箕。

④四叔走的那天,他没有上山,一早就端个小板凳坐在院坝边上,慢慢地撕着烟叶,塞进烟锅,也不点火,吧嗒吧嗒干吸着。我坐在门槛上,默默地看着他脚下的扁担,看着四叔顺着田埂爬上尖山梁,转个弯不见了人影。他划了根火柴,点着了烟,仍然坐着没动——一直坐到天黑。

⑤进城上学那天,我很早就醒了。月亮很大很圆,皎洁的月光穿过破损的窗纸,随意地洒在床前,形成凹凸不平的光斑。他蹲在灶台前抽着烟。见我起来了,留了一碗红苕稀饭给我,还有一小块掺了苞谷面的白面锅盔馍。我吃饭的时候,他一边抽烟,一边整理着背篓。背篓里是一个化肥袋子,装着红苕、苞谷,还有一罐腌菜,那是我的口粮。等我放下碗,他拿出一块折成方形的红布,小心翼翼地递给我——里面大大小小的零钱就是我的学费。

⑥他背起背篓,佝偻着腰,走上弯曲的田埂,在露珠上拖着长长的影子。远处一层一层黑灰的山脊,同样佝偻着腰,陪着我们向前蠕动。我默默地跟在他后面,翻过尖山梁,过了王家岭,沿着李家河,走差不多一个时辰,到了镇上,再花3块钱,坐半个时辰的公交车,才到县城。县城很小,学校也不大。还没到校门口,他就停下,卸了背篓,拿出袋子,放在我脚边,打个手势,转身就走了。

⑦我看着他灰色的背影被金色的晨曦吞没,却生不起一点感激之情:娘带着襁褓中的我嫁给他,没过一天好日子,生病也没钱医治,到死连一副像样的棺材也没有。现在,他又把我一个人扔进陌生的县城。

⑧我在老师面前维持着乖巧的样子,在同学面前只有沉默和自卑。我也不愿意回山里,经常以学习紧张为借口,一连几个星期也不回家。

⑨周末,我就在大街小巷乱窜。最终迷上了网络游戏,越陷越深。白天,我上课、下课、吃饭、做作业……晚上,网瘾犯了,就爬墙出去玩一两个小时。学校围墙并不太高,里外都有几棵老树,斜出的虬枝就是最好的梯子。腊月初八那天,虽然下着雪,但我还是忍不住了,等同学们睡熟了,我又偷偷地溜了出去。走进网吧,揉了揉眼睛,跟网管打了个手势,径直向最里面的角落走去。太冷了!只有三四个人,都戴着耳机,盯着电脑,没有人抬头看我。我常坐的位置已经有人了。那人看样子已经玩累了,用一件土灰的衣服蒙着头,干瘦的背脊,蜷曲着身子,趴在桌上睡着了。走近几步,隐约闻到一阵腐木的酸臭,我不由得皱了皱眉,绕到最后一排,仍然选一个靠墙的角落。

⑩“呼——呼——"那人真的累了,打起了鼾。

网管走过来,拍了拍那人的脊背。鼾声停了,那人抬起头,衣服滑了下来,露出一头稀疏的白发。“外面那么大的雪,我才让你进来,你也不能吵着人啊!”网管小声说着。那人不停地哈腰点头,咿咿呀呀地道歉。网管摇了摇头,做了个“嘘"的手势,走回门口去了。

我心头一颤,像被雷击了一下:那件打着补丁的衣服是我穿旧的,那头花白的头发曾陪我从山里走到城里,脚下背篓里是我吃了十几年的红苕和腌菜。

他摸出一张烟叶闻了闻,又放回口袋,支着头发呆,过了一会儿,又趴下了——这次没有打鼾。

我弯着腰,蹑手蹑脚出了网吧。巷子里,回荡着“吱吱”的脚步声,白白的积雪反射着月光,刺得双眼有点酸痛。

灰色的围墙,在月光下起伏,像夜风下的山脊。昏黄的路灯下,雪花飞舞,泛着亮光,像爹的白发,在尖山梁上摇曳。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8.请根据提示,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我"不想进城读书——()——()——“我”明白了爹的苦心

19.作者仅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处称呼“他"为“爹”,请分析原因。

20.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他咿咿呀呀地笑着,硬是塞给老师几个鸡蛋。

(2)远处一层一层黑灰的山脊,同样佝偻着腰,陪着我们向前蠕动。

21.文中的“月光"与《驿路梨花》中的“梨花”在行文中都多次出现,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自选两个角度分析。(提示:结构、手法、情感、主旨等)

链接材料:

(1)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节选自《驿路梨花》)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燎疳

田静玮

①我的家乡宁夏过完春节,还有个很重要的习俗,那就是“燎疳”离开家乡十多年没有燎疳了,但仍会永远记着家乡每年正月二十三燎疳的热闹场景。

②听老人们说,“疳"是一种十分顽固的病毒只有用烈火烧烤,才能驱除病毒消灾。燎疳也是为了把这一年身上的晦气全都吓跑,可以求得祛病免灾,五谷丰登。

③每年到正月二十三这天,我们一群群男娃女娃就早早地背上背篼或拿上绳子上山割干柴,我们挣着抢着,生怕自己割的少了,山坡上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热闹而开心。我们把割回来的成捆的蒿草,高高地堆放在大门前面,每家门前都如一座小山一样堆放着,娃娃们会高兴地跑来跑去看,比谁家的柴草多,人们都相信谁家的柴多烧得旺,谁家今年就一定会旺盛顺利。这些美好的心愿,促使人们把燎疳看得如此重要。

④在燎疳这天的晚饭就是吃“搅团”,每家都会用燕面或荞面缠一大盘搅团放在桌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用辣子醋汁或蒜泥汁蘸上,津津有味地吃着,小娃娃辣得吸溜着嘴,但还是馋得忍不住要蘸上辣子吧唧着小嘴吃的那么香。老人们说,“搅团"会把疳病缠住,不让它再祸害人,也意味着一家人团圆祥和。吃完搅团,娃娃们就都急切地盼望太阳公公早点下山,天早点黑,大家就可以热热闹闹地燎疳了。

⑤终于等到天稍黑一点,人们点燃一串鞭炮“噼噼啪啪”地响过之后,燃起门前堆放的柴,火焰闪动着扭着身子熊熊地升腾起来,娃娃们看到第一家的火,都跑着,兴奋地喊着:“燎疳了,燎疳了",一个个跑到火堆前。娃娃们就象脱缰的野马般任由他们来欢闹跳跃。火越烧越大,火苗升起三四米高,干柴烧得“吧吧地响,火光在黑夜如展翅的火凤凰在飞翔,照得人们挂满笑容的脸红彤彤的,年龄小的或者像我们这些女娃娃不敢跳,围在火堆边上羡慕地看着胆大的娃娃跳。这些胆大的全卯足了劲儿,争着抢着,象跳远一样撒开腿跑得欢欢地,借助惯性“嗖”地一下象猴子一样一跃而过,他们还会比谁胆大谁跳的精彩,那种满足和自豪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有时候娃娃们急不可待地会乱了秩序,同时相向而跳,“砰"地一下撞在火堆里,尽管会迅速地爬起躲开但还是会免不了烧焦眉毛头发,甚至会烧烂衣服,但谁也不会生气不会在意,反而会相互取笑,仍然兴高采烈地跳着。那一阵阵笑声传遍整个村子,伴随着那一堆堆摆动着身子舞动燃烧的红晃晃的火焰,整个村子在沸腾着,人们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一年之中,也只有这个夜晚,是如此的红火,如此的喧闹。火渐渐地烧小一些,我们女娃娃才敢怯怯地跳过去,小孩子也会由大人抱着跳。等这家的火堆烧小了,娃娃们都会成群结队地赶去另一家跳跃,那红红火火的火堆吞噬着吵闹的黑夜。每次扬起火花,娃娃们还要大声齐喊:“荞麦花”,燕麦花",“豆子花”……

⑥那扬起的火花,在黑夜里盛开着,在空中荡漾着,真的像一朵朵庄稼开的花儿那么艳丽迷人。人们都说,喊的花儿扬起后那种红,就说明今年这种粮食会大丰收,娃娃们也似乎相信喊得好也会带来丰收,于是更会放开嗓门大声地喊叫,那叫声此起彼伏,如山歌一样美妙动听地在村子里回荡着,看着这红红火火的火花儿,人们都相信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当火花四处落下,留下的火星,娃娃们又会蹦蹦跳跳地用脚踩灭,以防引发火灾。等地上没有一丁点火星时,这时燎疳活动才宣告结束,娃娃们才会带着开心与快乐依依不舍地回家。燎完疳,也意味着年过完了,过年的一切禁忌都解除了,人们再不能闲散了,打工的人又要出门开始找工作了,种地的人也开始忙春耕了。

⑦时间匆匆而过,自从远嫁他乡,就再也没有经历家乡燎疳。但每次想起,都会蠢蠢欲动,我真的想再猛烈地从大火堆跳过去,那该是多么幸福。

(选自《短文学》)

22.民俗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课文《社戏》描绘的是鲁镇的民俗,请阅读全文,仿照示例,将“燎疳"这一民俗活动做一个全面而简单的介绍。

示例:社戏是鲁镇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演出的戏。每到春赛的那几天,大人们都会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搭一座戏台,从早到晚都会上演精彩的戏文,比如有蛇精、跳老虎的表演,台下还有卖豆浆等,非常热闹。

燎疳是:

23.根据示例,完成表格中对另一个句子的旁批。

句子句子

示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用辣子醋汁泥汁蘸上,津津有味地吃着,小娃娃辣得吸溜着嘴,但还是馋得忍不住要蘸上辣子吧唧着小嘴吃的那么香。旁批:一家人吃“搅团”要用“用辣子醋汁或蒜或蒜泥汁蘸上"充满了当地的特色;“津津有味”把家人吃的场面描绘了出来,营造了温馨的氛围,作者通过小娃娃“辣得吸溜着嘴",但还是“忍不住”要蘸上辣子,“吧唧着嘴"等动作、心理描写,把孩子天真可爱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富有画面感,侧面写出了“搅团”的美味。

有时候娃娃们急不可待地会乱了秩序,同时相向而跳,“砰"地一下撞在火堆里,尽管会迅速地爬起躲开,但还是会免不了烧焦眉毛头发,甚至会烧烂衣服,但谁也不会生气不会在意,反而会相互取笑,仍然兴高采烈地跳着。旁批:

24.有人认为作者在写之前,还写了割干柴吃“搅团”等与主题无关的习俗,可以删去。你赞不赞成?请写出理由。

25.《社戏》在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本文也写道:“但每次想起,都会蠢蠢欲动,我真的想再猛烈地从大火堆跳过去,那该是多么幸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请你品析两文结尾情感表达的异同。

三、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的温暖、师友的帮助、社会的关爱,甚至产生的迷茫、经历的困难、遭受的挫折,都曾启迪你的智慧,点燃你的希望,增强你的信心,激励你的成长,成为你人生宝贵的财富,值得珍藏。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值得珍藏的财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

C2.D3.D4.A5.C6.C

7、①是居高临下,还是谦恭含蓄?②是彬彬有礼,还是指桑骂槐?③是勇于担当,还是怨天忧人?

8、(1)示例一:现代科技异彩纷呈;示例二:虚拟社区畅所欲言;示例三:网络科技趣味横生

(2)亲身参与,真切体验(感受)。(意思对即可。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3)优点:快速(快捷、用时短);缺点:价格高(贵)。

(4)线路2;中转次数少(避免中转麻烦),且价格便宜。(意思对即可)

9、多次使用,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且以饱满的激情歌颂了“安塞腰鼓”的雄壮美。

10、不能,因为原句赞叹的语气强烈,有尽情赞美之意,而改句只是一般的说好,表达效果远比不上原句好。

11、将黄土高原人格化,能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感情。充分表达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深情和眷恋。

12、用江南衬托黄土高原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13.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14.本句采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的写出家乡的集市对人们的吸引力,表达了人们赶集时的喜悦之情。

15.本段文字交代了作者小时候赶集沿途所见、当时的社会背景及集市的概况,烘托了作者赶集的快乐心情,为下文写集市的热闹场面做铺垫。

16.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