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法硕版课件_第1页
中国法制史法硕版课件_第2页
中国法制史法硕版课件_第3页
中国法制史法硕版课件_第4页
中国法制史法硕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法制史原理与案例教程主讲人:淡乐蓉青海民大法学院

第一章中国法的起源第一节氏族习惯向奴隶制习惯法的转化第二节习惯法的产生及其表现第三节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第一节氏族习惯向奴隶制习惯法的转化一、母权制习惯向父权制习惯的转化二、父权制习惯向奴隶制习惯法的转化炎帝——黄帝——神农——尧舜禹——仰韶文化〔半坡遗址〕——龙山文化——齐家文化——1、确认部落联盟酋长的权威地位?尚书·尧典?有“(虞舜)流共工于幽洲,放骡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鲸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的记载。?国语·鲁语?也有“禹朝诸侯于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的记述2、确认保护私有财产的习惯3、确认有关处分的习惯?尚书·舜典?载有“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夏书?说;“昏(劫掠)、墨(贪赃)、贼(杀人不忌)杀,皋陶之刑也。〞第二节习惯法的产生及其表现一、习惯法的产生二、习惯法产生的主要表现1、原始社会的“礼〞被改造成为法律统治的有效手段2、维护专制王权,镇压各种违背“王命〞的行为3、制定带有行政法规性质的?政典?,用以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4、确立以镇压平民、奴隶以及社会犯罪为宗旨的刑法内容5、确认土地“国有〞的民法内容6、确认征收赋税的各项制度7、规定了审判制度与监狱等强制机构第三节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一、中国法律产生于古代中国的特殊历史环境中,它的法律起源具有单独的特点,即实行礼法结合二、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只有早熟性三、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带有维护专制王权的特点四、因自然经济的稳固,商品经济的不兴旺,加之过早确立君主专制制度以及礼的标准的开展.使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就带有刑事法规开展与民事法规相对落后的特点第二章奴隶制法律制度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公元前476年〕第一节立法思想与立法概况第二节行政法律标准第三节刑事法律标准第四节民事法律标准第五节婚姻家庭标准第六节司法制度第一节立法思想与立法概况一、立法思想二、立法概况三、奴隶制法律制度的特点一、立法思想〔一〕夏、商奴隶主贵族的立法思想1、王权神授2、天讨与天罚〔二〕西周奴隶主统治者的立法思想1、以德配天,明德慎罚2、实行礼治,完善礼制制礼的目的那么在于“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3、“刑罚世轻世重〞与‘轻重诸罚有权〞〔三〕春秋时期政治保守派与政治革新派的立法思想1、“为国以礼〞和“事断于法〞之争2、“以礼明是非〞和“以法为权衡〞之争3、刑不预设和法布于众之争4、民不在鼎和民征于书之争二、立法概况〔一〕制定不公开的刑书〔二〕发布“誓〞、“诰〞、“命〞、“训〞,进行立法和解释法律〔三〕西周的“周公制礼〞和“吕侯作刑〞〔四〕春秋时期的作刑书和制法三、奴隶制法律制度的特点第一,以“天命观〞为理论基石,全部的立法和司法活动都渗透着神权法思想。第二,以“亲亲、尊尊〞的宗法等级原那么为立法、司法的最高准那么;奴隶主贵族统治者所确认、制定的一切法律标准,都包含着宗法等级制度的内容并成为维护中国奴隶社会宗法等级秩序的有力工具。第三,君主的命令和“礼〞为法律的主要渊源。第四,以习惯法为根本的法律形态,法律不向社会公开,长期保持法律的秘密状态。第二节行政法律标准一、宗法等级制度与中国奴隶社会的行政立法二、分封制——中国奴隶制社会的政权组织形成三、小宗服从大宗,宗法与国法政纪相通第三节刑事法律标准一、定罪量刑的原那么及刑事政策二、刑罚体系的变化三、罪名第四节民事法律标准一、所有权制度二、契约关系第五节婚姻家庭标准一、婚姻制度二、家庭制度三、继承制度第六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二、诉讼审判制度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一节春秋时期的法律制度的转型第二节战国时期封建法律制度的开展第三节商鞅变法及其影响第四节齐国变法第一节春秋时期的法律制度的转型一、春秋末期的铸刑鼎〔一〕郑国与晋国的“铸刑鼎〞事件及其反响〔二〕郑晋两国“铸刑鼎〞的社会原因〔三〕春秋末期“铸刑鼎〞事件的历史意义二、春秋时期的司法制度的特点〔一〕司法组织多样化〔二〕春秋霸主审理各诸侯国案件〔三〕保存着古老的神判遗迹第二节战国时期封建法律制度的开展一、战国时期法制的开展概况〔一〕战国时期的成文法运动〔二〕各诸侯国法律制度的转型二、李悝与?法经?〔一〕李悝的变法实践〔二〕?法经?的体例及主要内容〔三〕?法经?的历史地位第三节商鞅变法及其影响一、商鞅的变法实践二、商鞅变法对秦国法制的影响及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一、商鞅的变法实践〔一〕商鞅第一次变法1、改法为律2、制定连坐法3、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取消世卿世禄制及其一切特权4、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二〕商鞅第二次变法1、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2、普遍推行县制3、公布“分户令〞,按户口征收军赋商鞅被诬谋反案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此举损害贵族们的利益,招致其不满。商鞅又因刑及太子傅,得罪太子。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謂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强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兵功商君,杀之于郑渑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战国商鞅以法治秦,秦国强大,而商鞅名裂商鞅鞅主张“缘法而治〞,秦孝公任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将居民按“仕伍〞编制,一家有罪,其余九家有揭发纠举义务,假设不揭发,那么连坐。奖励告奸,不告奸者处以腰斩之刑,告奸者那么与斩敌首同赏,藏匿奸人者那么处以与投降敌人一样的刑罚。普通百姓家有二丁,必须分户,不分户,加倍征收赋税。作战勇敢,有军功的人,按功行赏;私自打架斗殴,按情节处以刑罚。鼓励耕织,勤劳而多产者,有赏;懒惰而致贫者,收为官奴婢。虽为宗室,却无军功,那么剥夺其为宗室的特权。明确尊卑等级秩序,按等级分给田宅、奴仆等。法行十年,秦国人非常快乐,因为秦国强大起来。而且山中无盗贼,道不拾遗,家给人足。秦虽称霸诸侯,但宗室多怨望,有人劝商鞅去刻薄寡恩之政,商鞅不听。秦孝公死后,太子立,是为秦惠王有人告商鞅谋反,发兵追捕之。商鞅逃亡至关下,想在一家客居,主人不知来人是商鞅,对商鞅说:“商鞅定的法律规定,客居之人必须要有身份的证明,收留无证明的人,将被乡绳之以法。〞商鞅慨叹:“以法治国的弊病竟然如此。〞秦惠王杀商鞅,并车裂示众,又灭商鞅之家。太史公司马迁评论道:“商鞅,是天生的用刑深酷、不讲仁义的刻薄之人。不得志时违心求全,得志时刻薄寡恩,不听良言。我曾经商君读商鞅的?开塞?、?耕战?书,典型地反映出他的为人。最终在秦国被人唾弃。〞二、商鞅变法对秦国法制的影响及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1、清理了旧贵族的政治经济势力2、稳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根底和政治统治3、对秦的法制的统一和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第四节齐国变法一、银雀山汉简概述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县城南银雀山两座西汉武帝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四千余枚汉简。据推断,银雀山汉简是在西汉文帝、景帝至武帝初期抄写而成的。其中,与法律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古佚书?守法守令等十三篇?,可以视作战国时期齐国的法律史料。二、?守法守令等十三篇?二、?守法守令等十三篇?1.关于?守法守令等十三篇?的篇题守法、要言、库法、王兵、市法、守令、李法、王法、委法、田法、兵令、上扁〔篇〕、下扁〔篇〕凡十三2、关于?守法守令等十三篇?的成书年代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应在战国时代商鞅变法之前;一种那么认为这13篇大概都是战国时代的作品3、关于?守法守令等十三篇?的性质4、?守法守令等十三篇?的主要內容第四章秦代的法律制度第一节立法概论第二节法律形式第三节秦律的主要内容的特点第四节秦司法制度的特点秦统一,创“皇帝〞尊号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天下,秦王赢政以为自己连年征战,征服了六国,建立了前所未有的统一的王朝,假设仍称“王〞,缺乏以显示秦国的巨大成功,自己的功绩也无法彰显于后世。因此下令,命朝臣“议帝号〞。丞相王輨、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言:五帝的时候,辖地千里,远处的诸侯或朝拜不朝拜,天子无法节制。如今陛下兴兵,平定了天下,海内统一实行了郡县制度,法律由中央王朝统一颁行,这一功绩是史无前例的,即使五帝也难以企及。我们认为,远古有天皇、帝皇、泰皇,而泰皇最为尊贵,所以为王上尊号,称谓“泰皇〞。您发布的指示称为“制〞,您的命令称为“诏〞,您自称为“朕〞。以示独一无二。〞秦王嬴政言:“尊号去掉“泰〞字,改为“皇〞,采〞“帝〞称,称为“皇帝〞。其他按照朝臣所议。〞皇帝又下达制书:“朕听说,远古时天子有号但无谥。中古天子有号,而且死后还有臣子〞,根据其所为所定的谥。这样做是以子议父,以臣议君主,很无聊,我不能遵循,自今以后,取消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为二世、三世,传之万世,以至于无穷。第一节立法概论一、秦始皇时期的立法活动1、更名号,称皇帝2、改“命〞为“制〞,“令〞为“诏〞3、建立避讳制度4、建立封建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二、秦二世时期的立法活动三、出土秦简概述第二节法律形式1、律2、法律解释3、令〔制、诏〕4、廷行事5、程6、式7、课8、地方性行政法规第三节秦律的主要内容的特点一、沿袭“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精神二、商鞅制定秦律的开展〔一〕严厉制裁“渎职〞罪,加强对官吏的治理〔二〕在经济领域内广泛立法,以法律手段推行“富国〞政策〔三〕加强军事立法,以法治军“强兵〞〔四〕刑罚体系庞大,种类繁多,徒刑已开展为独立的刑种〔五〕定罪量刑的原那么比较完备第四节秦司法制度的特点一、“事皆決于上〞,皇帝掌握最高司法权二、诉讼程序标准化第五章汉代法律制度第一节汉代法律指导思想的演变及立法概况第二节汉代的刑法制度第三节汉代的行政、民事、经济法律制度第四节汉代的司法制度第一节汉代法律指导思想的演变及立法概况一、汉初黄老无为的法律思想及政策实践二、武帝的抉择与法律儒家化的推进三、两汉的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法律渊源一、汉初黄老无为的法律思想及政策实践〔一〕汉初的黄老法律思想1、轻徭薄赋2、约法省刑3、与民休息〔二〕汉初无为而治的政策实践1、汉高祖:约法三章2、汉文帝:3、汉景帝:二、武帝的抉择与法律儒家化的推进〔一〕武帝的抉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首先,由于统治者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不少农民为逃避赋税而脱离户籍,成为“亡人〞,这对汉政权的财政根底构成了直接威胁2、诸侯王的势力不断膨胀,称霸一方,甚圣至对抗中央3、漠北不断强盛和霸道的匈奴攻势凌厉,行动飘忽不定,严重威胁着汉边疆的平安i而汉朝和亲政策的成效也日益趋于淡化,汉匈之间的矛盾已经严重威胁到汉帝国的进一步开展〔二〕法律的儒家化1、三纲五常2、司法时令3、引经决疑三、两汉的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法律渊源〔一〕主要立法活动1、西汉初期的立法活动2、武帝及西汉中后期的立法活动3、东汉时期的立法活动〔二〕汉代的法律渊源1、律2、令3、科4、比5、?春秋?经6、法律解释著作第二节汉代的刑法制度一、刑罚原那么二、刑罚体系三、罪名体系一、刑罚原那么1、区分成心与过失原那么8、从严治吏原那么2、区分惯犯与偶犯原那么9、维护孝道原那么3、自首减刑原那么10、尊老爱幼原那么4、严惩群盗原那么11、亲属相隐原那么5、保护皇权原那么12、连带责任原那么6、诬告反坐原那么13、立功免罪原那么7、维护特权原那么二、刑罚体系〔一〕生命刑:1、腰斩2、弃市3、磔4、枭首〔二〕身体刑:1、腐刑2、斩趾刑3、刈刑4、鯨刑5、完刑与耐刑〔三〕自由刑:1、城旦舂2、鬼薪白粲3、隶臣妾4、司寇〔四〕流放刑〔五〕财产刑:1、赎刑2、罚金刑〔六〕资格刑:1、夺爵2、免官三、罪名体系1、大逆无道罪2、不孝罪3、不敬罪4、见知故纵罪5、欺谩罪6、不直罪7、选举不实罪1、大逆无道罪〔1〕祝诅上罪〔2〕迷国罔上罪〔3〕左道罪〔4〕泄省中语罪〔5〕赃百万以上罪〔6〕诬罔主上罪〔7〕上僭罪〔8〕谋反罪〔9〕巫蛊罪〔10〕怨望诽谤政治罪〔11〕妖言罪〔12〕殴辱王杖主罪3、不敬罪(l)失礼罪(2)醉歌堂下罪(3)戏殿上罪(4)不下公门罪(5)不朝不请罪(6)挟诏书罪(7)废格罪(8)非所宜言罪第三节汉代的行政、民事、经济法律制度一、行政法律制度二、民事法律制度三、经济法律制度一、行政法律制度〔一〕中央与地方的官制1、中央的“三公九卿〞2、地方的郡县制3、州郡县三级〔二〕官吏的选拔和任用1、察举2、征辟3、特召4、上书拜官5、任子6、纳赀〔三〕官吏的考核和奖惩〔四〕官吏的监察制度:御史大夫、监御史、言官〔五〕官吏的致仕制度:七十致仕二、民事法律制度〔一〕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1、民事权利能力将随着身份的变化而变化2、民事行为能力以承担徭役23岁的年龄为限〔二〕所有权〔三〕债:1、买卖契约2、借贷契约〔四〕婚姻、家庭和继承1、婚姻以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要,六礼盛行2、实行一夫一妻制,夫为妻纲,离婚有七出之制3、父为子纲,嫡子继承,亦有遗嘱继承三、经济法律制度1、经济立法方面,其首要任务是重农抑商2、汉代在币制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3、在赋税征收方面,汉代有?田租税律?、?田律?等法律规定4、重视以法律手段对经济作出宏观观调控〔1〕盐铁专营〔2〕均属平准〔3〕公布算缗令和告缗令第四节汉代的司法制度一、主要司法机关1、中央司法机关主要包括皇帝、丞相、御史大夫、廷尉2、汉代在地方上实行司法、行政不分的制度,郡县长官均职掌司法二、汉代的诉讼程序三、春秋决狱二、汉代的诉讼程序1、告劾〔1〕逐级告劾〔诣缺上书〕〔2〕亲亲容隐〔3〕严谨诬告2、逮捕3、鞫狱4、覆案5、执行6、奏谳7、录囚三、春秋决狱1、“春秋决狱〞是指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表达的道德精神指导司法审判,它反映了儒家伦理思想对汉代司法领域的渗透2、董仲舒曾撰写?春秋决狱?一书,记有二百三十二个案例。3、“原心定罪〞是春秋之义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春秋决狱?案例:私为人妻甲夫乙将舡〔船〕,会海风盛,舡没,溺流死亡,不得葬。四月,甲母丙即嫁甲,欲当何论。或曰:甲夫死未葬,法无许嫁,以私为人妻,当弃市议曰:臣愚以为,春秋之义,言夫人归於齐,言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妇人无专刺〔制〕擅恣之行,听从为顺,嫁之者归也,甲又尊者所嫁,无淫衍〔行〕之心,非私为人妻也。明於决事,皆无罪名,不当坐。?春秋决狱?案例:螟蛉子杀人案?通典·礼二十九?:“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之,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赢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坐。〞第六章儒家思想的法律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的主要开展变化第二节魏晋律学与刑罚制度的开展变化第三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制度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的主要开展变化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概况二、法典结构的变化与立法技术的进步三、门阀世族特权的法律化引例:许允职事犯罪案许允字士宗,世代任官。其父许据,曾历任典农校尉、郡守等官职。许允少年时,与同郡的乡族崔赞均于冀州成名,后征召入军。魏明帝时,许允为尚书选曹郎,因与袁侃共同职务犯罪,均被下狱。朝廷公布严厉诏旨,主犯处分从重,应当判处死刑。而许允对袁侃说:“你是功臣之子,依照法律,应当以‘八议’论处,不要担忧会处死。〞袁侃知道许允的内心想法,于是主动承受重刑。许允刑期执行完毕,继续任官,担任郡守,不久升迁为尚书中领军。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概况〔一〕三国时期的立法〔二〕两晋的立法〔三〕南朝立法〔四〕北朝立法二、法典结构的变化与立法技术的进步〔一〕律的开展与法典结构的变化1、魏?新律?对汉旧律的改革2、晋律设置更有进步3、南北朝时期法律的变化〔二〕令的开展与变化〔三〕以格代科〔四〕式的出现三、门阀世族特权的法律化〔一〕确立维护贵族官员的特权制度——“八议〞入律和“官当〞出现〔二〕九品中正制与任官考绩制度〔三〕确认和保护贵族官员按等级占田的特权〔四〕维护尊卑良贱等级关系的婚姻制度〔五〕关于买卖、借贷等法律标准的增多第二节魏晋律学与刑罚制度的开展变化一、律学的开展与法律解释的标准化二、“重罪十条〞的由来及内容和影响三、服制定罪与留养制度四、五刑制度的形成与废除宫刑及流刑地位的固定一、律学的开展与法律解释的标准化〔一〕律学对传统法律开展的影响〔二〕法律解释的标准化引例:费羊皮卖女葬母案北魏宣武帝永平三年〔510年〕,尚书李平上奏称:冀州阜城之民费羊皮母亲过世,因家里贫穷,无法入葬,于是将七岁的女儿出卖给同城人张回做奴婢。后来又辗转卖给了俞县的梁定之,但是没有说明这个七岁的女儿为良家的孩子。就此案,朝廷展开了剧烈的讨论,讨论的对象,便是如何适用“亲属相犯〞的处分以及对于买卖人口的相关规定。拐骗人口、拐卖人口为奴婢的,要处以死刑。但是同时规定例外情况,就是对于亲属之间相卖的,“卖子孙者一岁刑;卖五服内亲属,在尊长者死,期亲及妾与子妇流〞。可以看出由于贩卖者与被贩卖者之间的血缘关系的远近不同,处分也相应地有所差异。这表达了当时的“服制制度〞。因此,费羊皮虽然是出卖良人,但是由于乃是出卖自己的女儿,且是为了安葬其母亲,在众人讨论后,认为其孝心可嘉,免除刑罚。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礼〞入法的重要表达。二、“重罪十条〞的由来及内容和影响1、重罪十条:反逆、大逆、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2、汉代已有“不道〞、“不孝〞等罪名,其他如“作上〞、“犯上〞、“大不敬〞、“大逆〞、“降叛〞、“禽兽行〞等罪名,早见于秦汉以来律令之中。南北朝时,?北魏律?规定:“大逆不道腰斩,诛其同籍,年十四以下腐刑,女子没县官。〞?北齐律?所定“重罪十条〞,那么从更广泛的意义上予以概括,包罗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把礼、法结合起来,强化了对君权、父权、夫权的维护。隋唐律在此根底上开展为“十恶〞定制,并为后代法律所承袭。三、服制定罪与留养制度1、依服制定罪是?晋律?首创,目的在于“峻礼教之防〞。它是指亲属间的犯罪,据五等丧服所规定的亲等来定罪量刑。尊长杀伤卑幼,关系愈近那么定罪愈轻,反之加重,但有些犯犯罪,如卑幼盗窃尊长财物,那么恰恰相反。这是自汉以来礼法合流的又一表达。以后历代律典均相沿用,明代更将丧服图列于律首。2、留养,亦称“存留养亲〞,指犯人直系尊亲属年老应侍而家无成丁,死罪非十恶,允许上请,流刑可免发遣,徒刑可缓期,将人犯留下以照料老人,老人去世后再实际执行。?北魏律·名例?规定:“诸犯死,假设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那么从流,不在原赦之例。〞这是中国古代法律家族化、伦常化的具体表达。四、五刑制度的形成与废除宫刑及流刑地位的固定〔一〕北齐刑罚制度的完善与五刑体系的形成〔二〕免除宫刑〔三〕缘坐范围的变化〔四〕定流刑为减死之刑引例:吉翂代父命案梁武帝初年,吉的父亲任吴兴郡原乡县令,因受人诬陷,被逮捕入廷尉狱。吉当时十五岁,在大街上嚎哭,乞求公卿,以至于路人都为他流涕,他父亲虽然为官清白,但耻于被小吏审讯,就以一一招认,结果被判死刑。吉于是就到朝廷外敲登闻鼓,请求以自己的生命代父死刑。梁武帝听说后,十分惊奇,想吉还很年轻,代父服刑可能不是本意,就让廷尉卿蔡法度对其严加威胁利诱。然而无论蔡法度如何威胁利诱,始终改变不了吉代父赴死的决心。最后蔡法度将此事禀告梁武帝,梁武帝将他们父子二人一同释放了。张江陵詈母致死案安陆应城县民张江陵与妻吴共骂母黄令死,黄忿恨自经死,值赦。律文,子贼杀伤殴父母,枭首;骂詈,弃市;谋杀夫之父母,亦弃市。值赦,免刑补冶。江陵骂母,母以之自裁,重于伤殴。假设同杀科,那么疑重;用殴伤及骂科,那么疑轻。制唯有打母,遇赦犹枭首,无骂母致死值赦之科。〔孔〕渊之议曰:“夫题里逆心,而仁者不入,名且恶之,况乃人事。故殴伤咒诅,法所不原,詈之致尽,那么理无可宥。罚有从轻,盖疑失善,求之文旨,非此之谓。江陵虽值赦恩,故合枭首。妇本以义,爱非天属,黄之所恨,情不在吴,原死补冶,有允正法。〞诏如渊之议,吴免弃市。王源嫁女被弹劾案风闻东海王源,嫁女与富阳满氏,源虽人品庸陋,冑实参华。曾祖雅,位登八命;祖少卿,内侍帷幄;父睿,升采储闱,亦居清显。源频叨诸府戎禁,豫班通彻,而托姻结好,唯利是求,玷辱流辈,莫斯为甚。源人身在远,辄摄媒人刘嗣之到台辩问,嗣之列称:吴郡满璋之,相承万是而半旧族,宠奋胤胄,家计温足,见托为息鸾觅婚。王源见告穷尽,即索璋之簿阀。见璋之任王国侍郎,鸾又为王慈吴郡正合主簿。源父子因共详议,判与为婚。璋之下钱五万,以为聘礼。源先丧妇,又以所聘馀直纳妾。如其所列,那么与风闻符同。窃寻璋之姓族,士庶莫辩,满奋身殒西朝,胤嗣殄没,武秋之后,无闻东晋,其为虚托,不言自显。王源嫁女被弹劾案王满联姻,实骇物听;潘、杨之睦,有异於此。且买妾纳媵,因聘为资,施衿之费,化充床笫,鄙情赘行,造次以之。纠慝绳违,允兹简裁,源即主。臣谨案:南郡丞王源,忝藉世资,得参缨冕,同人者貌,异人者心,以彼行媒,同之抱布。且非我族类,仕档-借占,熏莸不杂。闻之前典,岂有六卿之冑,纳女於管库之人;宋子河鲂,同穴於舆台之鬼。高门降衡,虽自己作;蔑祖辱亲,於事为甚。此风弗翦,其源遂开,点世尘家,将被比屋。宜寅以明科,鋤之流伍。使已污之族,永愧於昔辰,方媾之党,革心於来日。臣等参议,请以见爭免源所居官,禁锢终身,辄下禁止视事如故。第三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制度一、中央三省制与地方州、郡、县三级制二、司法机关的扩大与演变三、诉讼制度的变化四、检察机关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一、中央三省制与地方州、郡、县三级制〔一〕中央三省制的形成〔二〕地方州、郡、县三级制二、司法机关的扩大与演变〔一〕中央审判机关廷尉改称大理寺〔二〕刑部的前身——三公尚书、都官尚书〔三〕地方司法机构的变化三、诉讼制度的变化1.限制诉讼权利2.皇帝频繁直接干预和参与司法审判3.直诉制的形成4.刑讯用测立法5.死刑复核制度形成6.上诉制度的变化7.加强自上而下的司法监督8.妇女犯罪行刑上享有特殊规定四、监察机关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这一时期,监察机关仍为御史台,但已从少府独立出来,成为皇帝直接掌握的独立监察机关。长官仍为御史中丞〔北魏称御史中尉,南朝叫南司〕,职权广阔,“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因地位渐高,中丞以下,设有名目繁多的御史。自魏以后,地方不设监察机关,由中央派御史监察,开展了御史出巡制度。御史甚至可“风闻言事〞,对各级官吏进行弹奏。但御史中丞失纠那么要免官。东汉时的司隶校尉,魏晋时仍设,与御史中丞“分督百僚〞。至东晋废,分其行政权归扬州刺史〔京师在扬州〕,分其监察权归御史台。第六章隋唐的法律制度第一节隋代的法律制度第二节唐代立法概况、法律形式和体例第三节唐代主要刑事法律制度第四节唐代的主要民事法制第五节唐代政府体制和司法诉讼制度第六节唐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引例:秦王杨俊违制案秦王杨俊,隋文帝杨坚第三子。先后任扬州总管、并州总管。曾“违犯制度,出钱求息。民吏苦之〞,又“盛治宫室,穷极侈丽〞,文帝“以其奢纵,免官,以王就第〞,即欲免去其官职,使其仅以亲王身份回封邑。大臣刘升劝阻:“秦王非有他过,但费官物营廨舍而已。臣谓可容。〞文帝不听。大臣杨素又劝阻说:“秦王之过,不应至此,愿陛下详之。〞文帝生气地说:“我是五儿之父。假设如公〔你〕意,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以周公之为人,尚诛〔违法的弟弟〕管〔叔〕、蔡〔叔〕,我诚不及周公远矣,安能亏法乎?〞卒不许。——参见?隋书?,卷四十五;?列传?,卷十,?文四子传?第一节隋代的法律制度一、隋朝的立法概况二、?开皇律?、?大业律?与隋代法制的进步三、隋代法制的经验教训一、隋朝的立法概况1、开皇元年(581年)制定?开皇律?2、大业三年〔607年〕制定?大业律?3、隋代的其他法律形式有“令〞、“格〞、“式〞二、?开皇律?、?大业律?与隋代法制的进步〔一〕律典十二篇体例的最后确定定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盗贼、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12篇。〔二〕新五刑体例的最后确定定为笞、杖、徒、流、死五刑〔三〕“十恶〞制度的最后确定〔四〕减少酷刑,降低一些罪行的刑罚度〔五〕重定“八议〞、“官当〞、“例减〞、“赎刑〞等封建特权制度〔六〕确定了刑讯的法定限制“至是尽除苛惨之法〞;“讯囚不得过二百;枷杖大小,咸为之程品;行杖者不得易人。〞三、隋代法制的经验教训1、?开皇律?为“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里程碑〞,其删除繁苛,废止枭首、轘裂等残酷死刑,降从轻典,对后世影响更是重大。2、隋文帝杨坚一方面,他主张约法省刑,反对酷刑,认为酷刑“义无所取。不益惩肃之理,徒表安忍之怀〞;另一方面,文帝又是破坏法制的罪魁。3、至于炀帝,其修律和省刑之举,徒为装饰。引例:长孙无忌带刀入殿案贞观元年〔627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奉召入宫议事,“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事毕出门以后,监门校尉才觉察。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校尉失察,罪当死;长孙无忌误带刀入殿,应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欲从其义。但大理寺少卿戴胄不同意:“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臣子对于君父不得称误,法律明文规定“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为死罪。陛下假设欲考虑长孙无忌的功勋而减刑,那不是司法官所能决定的;但假设要据法审判,罚以赎铜是不恰当的。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怎么能因为长孙无忌是皇亲国戚就要法外开恩呢?下令再议。封德彝坚持原议,戴胄又驳议说:“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与法当轻〞,是因无忌牵连而致犯法,不当重处。“假设论其过误,那么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两人既同为“过误〞,为何处分有生死之别,是否严重不公?因戴胄固执原议、犯颜谏阻,太宗终于赦免了监门校尉的死罪。第二节唐代立法概况、法律形式和体例一、唐初立法指导思想二、唐代立法概况三、唐代的其他法律形式四、唐六典五、唐代法律的根本体系一、唐初立法指导思想〔一〕立法宽简〔二〕法须稳定〔三〕法贵公平〔四〕德刑并用二、唐代立法概况〔一〕武德开篇〔二〕贞观定律第一,关于减死之刑的创设第二,减轻兄弟连坐之刑第三,确定比附类推适用刑法的根本原那么第四,减轻刑罚,削去繁苛〔三〕永徽注疏〔四〕开元刊定三、唐代的其他法律形式〔一〕唐令〔二〕唐格与敕〔三〕唐式〔四〕唐例〔五〕刑法统类〔六〕编礼四、唐六典1、?唐六典?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编成的国家典章汇编。2、唐六典?是以周礼为体例,以国家机关与职官为纲目,以抄摘在行〔现行〕令式中有关国家机关组织编制的规定为内容,以显示有唐一代制度盛况为目的的一部官修官制典籍。3、?唐六典?由正文和注文两者组成,正文三十卷。五、唐代法律的根本体系1、广义上讲,是指唐代所有法律形式〔律、令、格、式、敕、例、礼、六典〕之间形成的有机体系。2、狭义上讲,仅仅指唐律内部的构成体系3、唐律的根本体系,即律典12篇体系,是一个由“名例〞〔总那么〕统率分那么各篇〔关于各类犯罪的规定〕的体系。五、唐代法律的根本体系〔一〕唐律总那么——?名例律?名例,就是刑名、法例的合称。关于五刑、十恶、八议、上请、官当、例减、赎刑的一般规定,是关于累犯、共犯、老小废疾犯罪、自首、数罪并罚、类推、同居相隐、化外人犯罪、诬告反坐、公罪与罪等等问题的一般法律规定,大约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那么。五、唐代法律的根本体系〔二〕唐律分那么——?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引例:张蕴古泄露机密案贞观五年〔631年〕,相州有个精神病人李好德“言涉妖妄〞,妖言惑众,太宗诏令逮捕审讯之。大理寺丞张蕴古谏阻说:李好德有疯癫病众所周知,“法不当坐〞。太宗觉得有理,打算赦而不究。张蕴古因早与李好德熟识,将太宗之意透露给了李好德,并与李好德在狱中“博戏〞。事发,御史权万纪弹劾张蕴古,太宗大怒,令将蕴古“斩于东市〞。事后,太宗颇为懊悔,对大臣房玄龄等说:“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泄露朕言,此亦罪状甚重。假设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劝阻〕,所司又不覆奏,遂即决之,岂是道理?〞为防止此事重演,太宗下诏:从今以后,“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五覆奏之制,自张蕴古案肇始。第三节唐代主要刑事法律制度一、根本刑罚制度:五刑体系及刑罚执行制度二、官僚贵族刑法特权制度三、技术性刑法原那么及相关制度四、伦理性刑法原那么及相关制度一、根本刑罚制度:五刑体系及刑罚执行制度〔一〕唐律的五刑体系笞、杖、徒、流、死五刑,五刑内再共分为二十个刑罚等级的刑罚体系。五刑及其等级分别是:笞刑五等:笞十、笞二十、笞三十、笞四十、笞五十;杖刑五等:杖六十、杖七十、杖八十、杖九十、杖一百;徒刑五等:徒一年、琴——年半、徒二年、徒二年半、徒三年;流刑三等:流二千里、流二千五百里、流三千;死刑二等:绞、斩。除五刑二十等之外,唐初一度恢复“斩右趾〞为减死之刑。太宗时改为加役流〔流三千里,居作二年〕。这是赦免死刑后的替代刑。后来?唐律疏议?正式确定为流三千里,作三年。一、根本刑罚制度:五刑体系及刑罚执行制度〔二〕唐代的刑罚执行制度1.笞杖刑的执行2.徒刑的执行3.流刑的执行4.死刑的执行(1)死刑覆奏制度(2)撤膳减乐制度(3)押送制度(4)官给酒食及亲故辞决制度(5)未时行刑制度(6)关于处决场所(7)关于死刑禁决时日(8)关于“待时〞和“不待时〞(9)关于监决制度(10)死刑收赎制度5.赦免制度二、官僚贵族刑法特权制度〔一〕八议制度“一曰议亲:谓皇帝袒免以上亲及太皇太后、皇太后缌麻以上亲,皇后小功以上二亲。〞“二日议故:谓故旧。疏议曰:谓宿得侍见,特蒙接遇历久者。〞“三曰议贤:谓有大德行。疏议曰:谓贤人君子,言行可为法那么者。〞“四曰议能:谓有大才艺。疏议曰:谓能整军旅,莅政事,盐梅帝道,师范人伦者。〞二、官僚贵族刑法特权制度〔一〕八议制度“五曰议功:谓有大功勋。疏议曰:谓能斩将搴旗,摧锋万里;或率众归化,宁爭济一时,匡救艰难,铭功太常者。〞“六曰议贵:谓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及爵一品者。〞“七曰议勤:谓有大勤劳。疏议曰:谓大将吏恪居官次,夙夜在公;假设远使绝域,经涉险难者。〞“八日议宾:谓承先代之后为国宾者。〞二、官僚贵族刑法特权制度〔一〕八议制度(l)八议之人犯罪,法司不得直接审判;只能将其罪状、身份等奏报朝廷议处,这就“条陈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2)尚书令在办公大厅主持会议商定处理方案,奏皇帝圣裁,这叫作“都堂集议,议定奏奏裁〞。(3)皇帝一般会下旨减轻处分〔赦死刑为流刑〕。即使仍为死刑,一一般赐死于家。流以下那么例减一等。(4)“犯十恶者不用此〔八议〕律之罪。〞二、官僚贵族刑法特权制度〔二〕上请制度1、上请制度,就是一定范围的官僚贵族犯死罪时,法司进行审理后,列举罪状,拟出判决,并开列其应该享受“奏请〞特权的理由,不通过宰相,直接奏请皇帝裁决。2、“上请〞特权适用者的范围要大于“八议〞者,其身份也低于“八议〞者。“上请〞吴者的实际特权比“八议〞者小,只是“上请圣裁〞,没有“都堂集议〞的程序。3、“上请〞之人只是皇太子妃大功以上亲到五品以上官这一局部人,他们没有被“议〞之特权。4、除犯的是“反逆缘坐〞〔因亲属犯谋反、谋叛、谋大逆之罪而应连坐者〕、杀人,监守内奸、盗、略人、受财枉法等罪者外,“请〞之人犯流刑以下罪,当然减刑一等。二、官僚贵族刑法特权制度〔三〕例减制度1、例减制度,狭义上讲,就是对于一定范围的官僚贵族犯流刑以下之罪,照例减刑一一等。这个范围,大约是两种人:一是七品以上官员,二是应“上请〞之人的近亲属〔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孙〕。所谓例减一等,就是流刑减为徒刑,徒刑那么可以从三年减为徒二年半之类。2、广义的“例减〞,制度还应该包括〔1)应“八议〞之人流罪以下例减一等;(2)“上请〞之人流罪以下例减一等3、一人兼有议、请、减三特权者昔,唯得以一高者减之,不得累确戋。但是带系从坐应减、自首应减、故失应减、公坐相承应减,同时又有议、请、减待建遇者,可以累减。二、官僚贵族刑法特权制度〔四〕赎刑制度1、赎刑制度,是指一定范围的官僚贵族犯流刑以下罪时,依法可可以以缴纳资财代刑。这些官僚贵族主要指三种人:一是应该“八议〞、“上请〞、“官当〞之人,二是九品以上官员,三是应“例减〞之官员的近亲属。此外还包括“五品以上妾犯非十恶考,流罪以下听以赎论〞。2、赎刑的金额标准,法律有明文规定,如流刑是铜80斤到I00斤,徒刑是铜20斤到60斤,杖刑是铜6斤到10斤,笞刑是铜1斤到5斤。死刑在皇帝特旨赦免时也可以赎,赎金是铜120斤。3、还有“疑罪从赎〞的赎刑。二、官僚贵族刑法特权制度〔五〕官当制度1、官当,是指一定范围的官员和有爵者犯罪,依法可以官或爵抵当徒刑。2、官员以官爵当徒刑时,假设系私罪,五品以上官可以抵当二年徒刑,夕九品以上官可以抵当一年徒刑;假设系公罪,可以各加当一年,即五品以上官当三年徒刑,九品以上官当二年徒刑。流刑也可以官当,三等流刑都视同徒刑四年,用官爵当之。3、罪轻不尽其官,留官收赎;官少不尽其罪,余罪收赎4、职事官〔含散官、卫官〕、勋官两种官职者,先以职事官职中的高晶级职务来当,然后再以勋官来当。二、官僚贵族刑法特权制度〔六〕关于免官、免所居官、除名1、所谓“免官〞,大概是以下三重含义:(1)对象。凡官员,犯奸盗略人及受财而不枉法之罪,犯流徒之罪狱成〔已判决〕逃走者,祖父母、父母犯死罪被囚禁而作乐及婚娶者。(2)内容。二官并免,即既免除职事官〔含散官、卫官〕,又免除勋官。(3)附加待遇。“三载之后,降先品二等叙。〞2、所谓“免所居官〞,大概是三重含义:(l)对象。7L为官员,其府号官称犯父祖名而冒荣居之者,其祖父母、父母老疾无侍委亲之官者,在父母丧期生子及娶妾者,兄弟别籍异财者,冒哀求仕者,奸淫监临〔管辖〕所属杂户、官户、部曲及婢者。(2)内容。“免所居之一官〞,就是免除其实际任事的官职;假设兼带勋官者,免其职事官。3、所谓“除名〞,大概是三重含义〔1)对象。凡官员,犯十恶、故杀人之罪,或因亲属犯谋反、谋大逆而应缘坐,已判决而逢大赦者;监守内奸、盗、略人、受财枉法者;杂犯死罪者;犯死罪在禁身死者;免死别配者;背死罪逃亡者。(2)内容。“除名者,官爵悉除,课役从本色〞,就是彻底免除官和爵,贬为庶民,依法承担赋税徭役义务。这也是在依法应受其他刑罚的同时作出的配套行法。〞(3)附加待遇。“六载之后听叙,依出身法。〞二、官僚贵族刑法特权制度〔七〕关于官僚贵族的其他优遇(1)不得擅自拘禁和审问(2)允许“责保参对〞(3)不得拷讯(4)散禁、锁禁而不必戴枷扭三、技术性刑法原那么及相关制度〔一〕累犯加重处分〔二〕自首减轻处分〔三〕区分成心和过失〔四〕共犯者重惩首犯〔五〕数罪并罚从一重〔六〕有限罪刑法定〔七〕刑法类推适用〔八〕从旧兼从轻〔九〕疑罪从赦从赎〔十〕“保辜〞论罪〔十一〕区分“六杀〞〔十二〕区分“六赃〞四、伦理性刑法原那么及相关制度〔一〕重惩“十恶〞〔二〕“君亲无将,将而必诛〞〔三〕“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四〕“准五服以制罪〞——亲疏有别、尊卑有别〔五〕“亲亲相隐〞〔六〕矜恤老幼妇孺〔七〕加重株连禁累人心〔八〕贵贱有别〔官民有别〕〔九〕良贱有别〔主奴有别〕〔十〕区分公罪与私罪〔公私有别〕〔十一〕从严治吏、整肃官纪〔十二〕“华夷有别〞第四节唐代的主要民事法制一、唐代民事法的渊源〔形式〕〔一〕礼〔二〕律、令、格、式〔三〕习惯〔四〕法理第四节唐代的主要民事法制二、唐代的主要民事法律制度〔一〕民事主体法〔二〕物权法〔三〕债法〔四〕亲属法〔五〕继承法引例:裴县令巧断侵占寄养耕牛案卫州新乡县民王敬参军戍边,行前将家里的6头母牛寄养在舅舅李进家。5年后王敬还家那些母牛已产30头小牛,但是舅舅只还给他4头母牛,说另外两头母牛早已病死了,那30头小牛不是寄养的母牛生的。王敬知道舅舅意图侵占,便告到县衙。县令裴子云受理此案,命王敬蒙上头扮作“盗牛贼〞,并下令把“同案犯〞李进抓来对质。裴知县对李进说:“有盗牛贼招供,说你跟他一起偷了30头牛,现在就藏在你家里,还不从实招来!〞李进不知是计,连忙声明:“那30头牛是我外甥寄养的母牛生的,不是偷来。不信你就叫我外甥来作证!〞话音未落,裴县令揭开王敬的蒙面布说:“这就是你外甥。那就还人家的牛吧,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过养牛5年也不容易,给你5头牛做报酬吧!〞舅甥双方都接受这一判决,全县百姓都佩服他的妙断。第五节唐代政府体制和司法诉讼制度一、唐代的政府体制与司法机制二、唐代的审判制度三、唐代的诉告制度四、法官责任第五节唐代政府体制和司法诉讼制度一、唐代的政府体制与司法机制〔一〕唐代中央和地方政府体制〔二〕唐代的三省与宰相制度〔三〕唐代中央和地方司法组织第五节唐代政府体制和司法诉讼制度二、唐代的审判制度〔一〕案件的管辖和受理〔二〕审判回避制度〔三〕审理规那么〔四〕拷讯制度〔五〕直牒追摄制度第五节唐代政府体制和司法诉讼制度三、唐代的诉告制度〔一〕对告诉资格的限制〔二〕防止“诬告〞和“越诉〞〔三〕诉讼的季节限制〔四〕诉讼时效〔五〕义务揭发〔六〕直诉制度第五节唐代政府体制和司法诉讼制度四、法官责任〔一〕出入人罪的责任〔二〕受财枉法和纵囚〔三〕违法行刑和拷讯第六节唐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一、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二、对外国的影响三、对后世的影响引例:崔氏女许配两家案华州柳生与大姓崔氏女两情相悦,私定终身。后来,崔氏之母王氏因兄长固请,又将女许配兄子王某。崔女不乐,说:“我只愿意嫁给在曲江会上见到的柳生,能嫁他此生无憾。如果一定要我嫁给表哥,我不想活了〞。王氏心爱其女,想成全女儿。乃命婢女轻红到柳生寄居的寺庙,找到柳生说:“夫人想成全你们,叫你在两三天内备齐聘礼,赶快结婚。〞柳生快乐极了,马上备好“数千百财礼〞,五天以后就在旅舍迎娶了崔女并轻红。后来,王氏死,舅家讼于官。官府判决:王家先下财礼,婚约在先;崔女应当归于王氏子。王氏子因特别喜欢表妹,也就不计较她先嫁柳生之事。——〔唐〕常沂:?灵鬼志?“柳参军〞条引例:阿云之狱

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诏:“谋杀已伤,按问欲举,自首,从谋杀减二等论。〞初,登州奏有妇阿云,母服中聘于韦,恶韦丑陋,谋杀不死。按按问欲举,自首。审刑院、大理寺论死,用违律为婚奏裁,敕贷其死。知登州许遵奏,引律“因犯杀伤而自首,得免所因之罪,仍从故杀伤法〞,以谋为所因,当用按问欲举条减二等。刑部定如审刑、大理。时遵方召判大理,御史台劾遵,而遵不伏,请下两制议。乃令翰林学士司马光、王安石同议,二人议不同,遂各为奏。光议是刑部,安石议是遵,诏从安石所议。而御史中丞滕甫犹引例:阿云之狱请再选官定议,御史钱请罢遵大理,诏送翰林学士吕公著、韩维、知制诰钱公辅重定。公著等议如安石,制曰“可〞。于是法官齐恢、王师元、蔡冠卿等皆论奏公著等所议为不当。又诏安石与法官集议,反覆论难。明年二月庚子,诏:“今后谋杀人自首,并奏听敕裁。〞是月,除安石参知政事,于是奏以为:“律意,因犯杀伤而自首,得免所因之罪,仍从故杀伤法;假设已杀,从故杀法,那么为首者必死,不须奏裁;为从者自有编敕奏裁之文,不须复立新制。〞与唐介等数争议帝前,卒从安石议。复诏:“自今并以去年七月诏书从事。〞判刑部刘述等又请中书、枢密院合议,中丞吕诲、御史刘琦、钱皆请如述奏,下之二府。帝以为律文甚明,不须合议。而曾公亮等皆以博尽同异、厌塞言者为无伤,乃以众议付枢密院。文彦博引例:阿云之狱以为:“杀伤者,欲杀而伤也,即已杀者不可首。〞吕公弼以为:“杀伤于律不可首。请自今以杀伤依律,其从而加功自首,即奏裁。〞陈升之、韩绛议与安石略同。会富弼入相,帝令弼议,而以疾病,久之弗议。至是乃决,而弼在告,不预也。第七章宋元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宋代法律制度第二节元代法律制度

第一节宋代法律制度一、宋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制度二、宋代法律内容的主要开展变化三、宋代司法制度一、宋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制度〔一〕?宋刑统?的编纂及特点1、?宋刑统?的编纂体例2、?宋刑统?的特点〔二〕编敕及其他法律形式的特点1、编敕2、条法事类3、例二、宋代法律内容的主要开展变化〔一〕行政法律标准〔二〕刑事法律标准〔三〕民事经济法律标准〔一〕行政法律标准1、中央“二府〞与“三司〞机构及其相互关系2、中央监察与司法机关3、地方政权机构及其与中央的关系4、职官的管理与任用(1)考选与任用(2)考课与奖惩〔3)致仕5、两宋行政律法的特点(l)皇帝君权的集中与臣僚事权的分割(2)“异论相搅〞的用人原那么〔二〕刑事法律标准1.刑事政策(1)维护地主对佃农的特权(2)限制适用“请〞、“减〞、“当〞、“赎〞法(3)增加附加刑、扩大奏请敕裁的范围以减少死刑的适用2.刑法打击的主要对象(1)严惩贪墨之罪(2)重惩强盗的?重法地法?与?盗贼重法?(3)严治传习“妖术〞、“妖教〞罪和“妖言惑众〞罪3.宋代刑罚制度的变化(1)折杖法(2)配役(3)凌迟(4)管置〔三〕民事经济法律标准1、所有权——所有权的发生、添附、相邻关系、质权2、典卖与时效3、债法与契约关系的开展4、婚姻法规5、继承法规6、禁榷律法三、宋代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的开展变化1.中央司法机关2.地方司法机关〔二〕诉讼审判制度的特点(1)宋代皇帝多亲自断案(2)重视证据和瑚现场勘验(3)宋代对民事诉讼定有明确的时效规定,称“务限法〞。〔三〕审判监督制度的特点1、在中央扩大御甲史台司法职能,太宗时曾设御史台推勘官,分赴地方审理大案。2、在地方,提刑司监督州县县司法,这成为后世巡按制度的渊源。此外,还专门规定有平反冤案及错判案件的“理雪制度〞与“推勘院〞。引例:女孩儿折烧埋银至元二十四年,江西行省据袁州路申:潘七五打死张层八。除犯人因病身死,据合征烧埋银钱钞。责得犯人亲属谢阿扬状供:除伯潘七五生前上有小女一名,及第屋三间、陆田山地一段计二亩七分系兄弟潘七八等四分承管外,别无事产人口头匹。假设将前项田产尽数变卖,尚不及数。合无将潘七五小女一名,钦依元奉圣旨事意,给付苦主。乞明降事。省府相度,即是潘七五名下事产变卖,不及合征烧埋钞数,即将潘七五小女孩一名钦奉圣旨事意,就便断付苦主,收管施行。引例:收继婶母案大德八年五月,中书省枢密院呈:蒙古军驱王火你赤病故,其妻张秀儿守服六年,有本使使菊确米娘子将秀儿强要配与火你赤亲侄王保儿为妻。礼部议得:王火你赤妻张秀儿服制已满,其侄王保儿欲行收继,虽系蒙古军驱,终是有姓汉人,侄收婶母,浊乱大伦,拟合禁止。省准。第二节元代法律制度一、元代法制概况二、元代刑罚中的死刑三、元代的司法机关一、元代法制概况〔一〕元代的立法1.“札撒〞、?札撒?与?大札撒?2.?条画五章?与?廉价十八事?3.?至元新格?与?风宪宏纲?4.?通制条格?与?元典章?〔二〕元代法律的主要特点(l)以法律维护民族间的不平等(2)既沿袭了唐宋以来封建法律的一些根本制度,又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在许多情况下都可以援引“旧例〞,继续适用先前在各个不同法文化圈内通行的一些制度(3)元代法律既受蒙古民族传统法律文化中作为法令的?札撒?的习惯的影响,也受两宋编敕的影响二、元代刑罚中的死刑〔一〕“屠城〞之制〔二〕死刑的审判与复审程序三、元代的司法机关〔一〕元代中央司法机关〔二〕地方司法机构第九章明代的法律制度第一节明代立法思想与立法概况第二节明代法律内容的开展及其特点第三节明代司法制度的开展变化第一节明代立法思想与立法概况一、立法思想——从德主刑辅到明刑弼教的转变二、立法概况与法律形式——礼律之间的权衡一、立法思想——从德主刑辅到明刑弼教的转变〔一〕“明刑弼教〞的立法指导原那么〔二〕“重典治国〞的司法指导思想二、立法概况与法律形式——礼律之间的权衡〔一〕?大明律?的制定与颁行1.吴元年?大明律?2.洪武六年?大明律?3.洪武二十二年?大明律?4.洪武三十年?大明律?〔二〕?御制大诰?的颁行〔三〕“例〞的编修1.?钦定律诰条例?2.?问刑条例?3.?充军条例?〔四〕?大明会典?的编纂引例:胡惟庸案胡惟庸案起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终于二十五年〔1402年〕。明初,朱元璋对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结党营私、骄横跋扈的举动极为不满,采取种种形式对其限制。洪武十三年正月,有人上书告胡惟庸谋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和涂节、陈宁等处死。胡惟庸死后,其谋反“罪状〞逐渐暴露。朱元璋肃清谋反的党羽,株连杀戮者达3万余人。前后延续达10年之久,朱元璋并作?昭示奸党录?通告天下。引例:胡惟庸案因“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除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等1公、21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局部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引例:胡惟庸案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明代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因此关于其是否确实谋反,当时便有人疑心,明代史学家郑晓等皆持否认态度。明史学家吴晗更是专门撰文?胡惟庸党案考?加以批驳。该案说明了明代废除丞相制度的缘由,它是明朝行政制度和行政法制变化的直接原因。第二节明代法律内容的开展及其特点一、明代行政立法二、明代刑事立法的开展三、强化对经济的法律调控四、民事法规的开展一、明代行政立法〔一〕皇权专制的内阁与六部1.内阁及其权限2.六部机构设置〔二〕通政使司和廷议制度1.通政使司2.廷议制度〔三〕地方省、府、州、县制度〔四〕官吏的管理1.科举与选官2.考核与致仕二、明代刑事立法的开展〔一〕加重对危害封建国家犯罪行为的惩罚〔二〕严法整饬吏治1.重惩贪官污吏2.严禁臣下结党、内外官交结〔三〕刑罚制度的变化1.廷杖制度化2.刑罚手段异常残酷〔四〕加强文化思想专制的“文字狱〞三、强化对经济的法律调控〔一〕颁行?茶法?、?盐法?等单行特别法〔二〕严行?钞法?、禁私铸钱〔三〕严格控制市场、加重商税四、民事法规的开展〔一〕土地所有权的形成——鱼鳞图册与垦荒1.鱼鳞图册与土地所有权——增加赋税的手段之一2.募民垦荒与土地所有权——增加赋税的手段之二〔二〕土地买卖形式和租佃制1.土地买卖形式:1)活契2)找贴契3)绝卖契2.租佃制:1)佃仆制2)分成租制3)定额租制4)官田地租之重〔三〕土地所有权的变更1.限制土地兼并2.贫民投献3.土地占有的集中4.科田法〔四〕婚姻家庭继承方面的法律规定1.结婚的条件2.妻妾制度3.夫妻家庭关系的规定4.新增加的婚姻条款5.嫡长子继承制引例:东林党人杨涟受厂、卫司法谋害案天启四年〔1624年〕六月,杨涟上书弹劾魏忠贤,列举了他的二十四条罪状,从此魏忠贤每日都在谋划陷害杨涟。当年十月,吏部尚书赵南星被罢官,大臣们在朝廷上推举替代他的人选。杨涟以受切责为由在自己家不参加廷推会议。魏忠贤假冒皇帝圣意,指责杨涟明知有廷推圣旨而佯装不知道,躲避廷推,犯了欺骗皇上罪,是“大不敬〞,失掉了臣子的礼节将他和吏部侍郎陈于廷、检都御史左光斗一起削职为民。引例:东林党人杨涟受厂、卫司法谋害案天启五年〔1625年〕魏的党羽、大理丞徐大华弹劾杨涟和左光斗结党袒护、攻击异己、并弄权受贿。捏造杨涟受贿两万两白银,将杨逮捕。待杨涟被关进诏狱后,魏忠贤授意用残酷的刑罚拷打讯问,将他折磨得体无完肤。当年七月,杨涟就在夜里含冤而死。明朝司法制度的重要特点是出现了厂卫司法制度。厂卫制度的开展是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开展到极端的产物,它严重破坏了明代中后期的正常法制。第三节明代司法制度的开展变化一、司法机构的特点二、诉讼制度的特点三、各种会审制度的开展一、司法机构的特点〔一〕中央司法机构中央司法机构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二〕地方三级司法机构地方三级司法机构分省、府〔直隶州〕、县三级〔三〕“厂〞、“卫〞特务司法机关“厂〞是直属皇帝的特务机关。成祖时“恐外官徇情〞设“东厂〞,宪宗时又为监督厂、卫而设“西厂〞,至武宗为监督东西厂,又设“内行厂〞。“卫〞是指皇帝亲军十二卫中的“锦衣卫〞,下设镇抚司,由皇帝任命亲信“提督〞厂卫,多由宦官充当。二、诉讼制度的特点〔一〕皇帝进一步控制最高司法权第一,皇帝握有一切死刑和重案的最后裁决权,各类会审堆均须由刑部“拟律以奏〞,然后依;依旨执行第二,皇帝亲自审案,任意用刑〔二〕“厂〞、“卫〞特务性机关参与司法1.侦查缉捕之权2.监督审判之权3.法外施刑之权引例:太祖惩贪设皮场明太祖严于吏治,贪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府、州、县、卫之左特立一庙,以祀土地,为剥皮之场,名曰皮场庙。官府公座旁,各悬一剥皮实草之袋,使之触目惊心。……所谓革前元姑息之政,治旧俗污染之徒也。三、各种会审制度的开展〔一〕九卿会审〔又称“圓审〞〕〔二〕会官审录〔三〕朝审〔四〕大审第十章清代的法律制度第一节清代立法概况第二节清代的行政法律第三节清代的刑事法律第四节清代的民事经济法律第五节清代的司法制度第一节清代立法概况一、清代立法思想1.“参汉酌金〞与“详译明律,参以国制〞2.“以德化民,以刑辅治〞和“宽严之用,因乎其时〞二、清代立法概况〔一〕?大清律集解附例?的制定〔二〕康、雍、乾三朝的立法与?大清律例?的制定〔三〕清朝的律、例关系〔四〕?大清会典?的制定〔五〕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族法规〔六〕各部、院那么例引例:顺治十四年科场舞弊案顺治十四年〔1657年〕秋,清朝在顺天府举行科举大考。主考官是翰林院侍读曹本荣、侍讲宋之绳、副考官有大理寺左评事李振邺、右评事张我朴、国子监博士蔡元禧、行人郭睿等14人。此科限取士子仅206人,而参加考试的“八府之秀〞有4000名,又有拔贡、岁贡、官生、民监共一千七百余人。为了考试中榜,应试者千方百计疏通“关节路径〞。李振邺等因而借机收受财贿,应承请托,由于嘱托甚多,而名额有限,引例:顺治十四年科场舞弊案李振邺等人私下权衡取舍,决定取舍不是依据考生成绩,而是钱财的多少。待到张榜公布后,人情大哗。一些知道舞弊内情的老试或因落第而纷纷向官府举报。经奏请皇帝裁决,监考官李振邺、张我朴、蔡元禧、陆贻吉、项邵芳、举人田鋁邬作霖等人被判处斩刑,立即执行,并没收其家产,父母兄弟俱流徙尚阳堡,主考官曹本荣、宋之绳交部议。顺治十五〔1658年〕正月,复试上年顺天中试举人,录取米汉雯等182名。另有8名文理不通、俱革去举人。其中有作弊作伪者,查有王树德、陆庆曾等多人,均判处死刑,其妻子父母兄弟流徙尚阳堡。第二节清代的行政法律一、强化以绝对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体制1、清朝中央权力中枢机构,是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军机处2、清朝的地方政府,分省、道、府、县四级二、进一步加强职官管理〔一〕官吏的选拔制度〔二〕官吏的考核制度引例:南山集狱案此案乃清康熙朝最大的文字狱案,发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戴名世系安徽桐城人氏,早年聪颖,才思敏捷,好读史籍,尤留心有明一代史事,网罗放失,时访明季遗老,考求故事,监访求明季野史,参互考订,以其后来成书而藏之名山。康熙四十一年,戴名世由浙江回故里卜居南山冈。其门人尤云锷刊刻其平素所著文稿行世,名曰?南山集?。其中收有桐城方孝标所著?滇黔纪闻?及门人余湛所书明引例:南山集狱案末桂王时之史事。康熙四十四年,戴名世应顺天乡试,中举。康熙四十八年会试复中,殿试取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时年已五十七岁。康熙五十年,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奏参戴名世“妄企文名,恃才放纵、私刻文集、肆口游谈、倒置是非、语多狂悖〞,奏请“敕部严加议处〞。康熙帝诏令“该部严察,审明具奏〞。经刑部审讯,将戴名世等供词上奏,并查得:“戴名世书内,欲将本朝年号削除,写入永历大逆等话。〞康熙五十一年内,刑部等衙门会奏:“审察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子遗录?〞内,有大逆等语,应即行凌迟。〞是案牵连达数百人。引例:蒙古人存留养亲案同治八年〔1969年〕,山东有蒙古人巴葛偷窃他人的衣物银两,赃物达一百两以上。照蒙古例该犯应流放到云贵两广这些极远的地方去,但因巴犯养母年已七十并且也没有别的可依靠之人,取结报请理藩院申请留养。按蒙古例,仅有偷窃蒙古四牲畜本应发遣的人犯,且家有父母实系六十以上,符合亲老丁单,且有族长和该管官印的,才能准予留养,枷号四十,鞭一百。至于过继之子,养母年逾六十的,并无专门条文作出规定。理藩院因而询谘刑部。刑部认为:查军流遣犯独子留养之例,像本案一样,犯人身为人后,且嗣父母年老丁单,无后继之的,例应准其申请留养。今巴犯过继为人后,养母年已七十,如果所继之家确实无可另继者,自可准予留养。引例:查嗣庭被诛案此案发生在清朝雍正四年〔1762年〕。查嗣庭乃浙江人氏,为江西考官,以“维民所止〞命题考试诸生。有御史因而参劾,谓“维〞、“止〞两字采取“雍正〞二字去其首也。雍正帝闻奏遂谕内阁九卿科道等曰:“查嗣庭向来趋附隆科多,伊曾荐举,朕令在内庭行走,后授内阁学士,后见其语言虚诈,兼有狼顾之相,料其心术不端……今阅江西试录,所出题目,显系心怀怨望,挖苦时事之意。料其居心乖张,平日必有记载,遣人查其寓所行李中,那么有日记二本。悖乱荒唐,怨诽捏造之话甚多。又于圣祖之仁皇帝用人行政,大肆讪谤……查嗣庭着拿问,交三法司严审定拟。〞不久,查嗣庭死于狱中,雍正仍令戮尸枭示。其子坐死罪,家属流放。第三节清代的刑事法律一、刑法原那么的开展〔一〕贯彻“教孝〞、“劝忠〞的精神〔二〕标准类推制度二、严惩重大犯罪〔一〕反逆重罪扩大化〔二〕严惩宦官干政及大臣结党〔三〕加重对强盗、窃盗等重罪的处分〔四〕大兴“文字狱〞,惩罚“异端思想〞三、刑罚制度的开展〔一〕死刑种类进一步明确而且增多〔二〕规定了迁徙、发遣等刑罚〔三〕刺字、枷号等刑罚的适用范围扩大〔四〕流刑和充军等刑罚的适用更加明确引例:兄弟讼田案此案发生于雍正五年〔1727年)。故民陈智有二子,长阿明,次阿定。少同学,壮同耕,两人相友爱也。娶后分产异居。父没,剩有余田七亩,兄弟互争,亲族不能解,至相争讼。知县说:“我不能定这个案子,你们俩各伸一只脚,合在一起上夹板,谁能忍受痛苦,田产就归他。〞知县又命令差役把两人用一根铁索拴在一起,同吃、同坐、同睡、同时大小便。起初二人相互怨恨,互不理睬。几天后,互相说话,并有悔改之意,经过说服教育,兄弟二人各携妻,邀请族长来到公堂上。二人痛苦,表示悔意。妯娌也相互谦让。知县说:“这些田产作为你父亲祭祀的资产,兄弟二人轮流收租,子子孙孙永无争端。〞族长、兄弟、妯娌叩头,再三拜谢。第四节清代的民事经济法律一、“开豁贱籍〞及雇工人法律地位的变化二、“地丁合一〞的财税立法三、“禁海〞政策及限制矿冶业和私人资本开展第五节清代的司法制度一、清代的司法机关二、清代会审制度的开展第十一章中华法系的近代化——清末法律制度的变革第一节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根本情况和清政权性质的变化第二节清末预备立宪第三节清政府的其他立法第四节司法制度引例:天津教案天津教案是清末著名教案之一。同治九年〔1870年〕四月,天津发生多起妖术迷拐人口案,案犯供称迷药来源于教民王三。于是民间便传说天主教堂迷拐小孩,、挖眼剖心以作药用,更传义冢内尸骸暴露者为天主堂所弃,一时群情激愤。五月二十三日,五口通商大臣崇厚及天津道周家勋会同法国领事丰大业责骂崇厚并向崇厚开枪恫吓。出城弹压民众的官兵在回来的道上与丰大业等相遇,丰大业枪击官兵。围观的民众愤而将丰大业打死,并鸣锣集众,烧毁教堂等,并杀伤教民等数十人,误杀俄国商人三名。案发后,清政府极为重视善后处理,遂派直隶总督曾国藩与崇厚会同办理此案。最后,滋事人20名被处以死刑,其他二十余人发配。清政府出资21万两银子修建教堂,赔偿死亡营、法、俄国人殡葬银25万两。第一节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根本情况和清政权性质的变化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根本情况〔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1、列强的外部压力2、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3、清廷财政压力的增加〔二〕宪政、排满、革命、新学等思潮的相互激荡二、清末法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一〕近代不平等条约对清末法制的间接影响〔二〕近代不平等条约对清末法制的直接影响引例:“丁未政潮〞“丁未政潮〞发生在清末官职改革期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后,屡败于洋人丢尽颜面的慈禧听说立宪共和可以强国,也派五大臣出国考察,袁世凯和权臣庆王爷通过交易结成联盟,借机推行“新官制〞,获得更大的权力军机大臣瞿鸿机为遏制其权力,发动丁未政潮。庆、袁还击成功,终使首辅被罢,从此独断朝纲。经过是这样的,在清末官制改革时期,有一个叫做岑春煊的人,他于1907年因瞿氏援引,入京觐见,5月3日授为邮传部尚书。引例:“丁未政潮〞岑一上任便参劾邮传部左侍郎朱宝奎,诏准革职。朱乃袁世凯的人,于是斗争由此引发。7日受到瞿、岑支持的御史赵启霖上章弹劾、袁的心腹段芝贵买天津歌妓杨翠喜献给奕劻之子载振,并曾以十万金为奕劻祝寿,因而得署黑龙江巡抚。此事一经揭开,舆论哗然,西太后大怒,段氏被撤职,载振自请辞去农工商部尚书。政争的第一个回合瞿、岑一方占了上风。但奕、袁随即还击,先是借口两广不宁,建议岑春煊外放。岑氏郁郁出京,滞留上海,瞿氏孤立。接着,奕、袁设法搜获瞿氏与某报馆的信函,然后便收买御史恽毓鼎,立上奏章,攻击瞿氏暗通报馆,授意言官,谐私诬陷同僚,理应罢黜。奕劻还密奏瞿氏勾结康梁门徒,企图推翻戊戌成案,触及西太后最大心病。瞿、岑二人先后被罢官。此次政争奕、袁一方虽声威实力有损,但终未垮台;瞿、岑一方彻底失败。第二节清末预备立宪一、实行预备立宪的政治背景二、官制改革和单行行政法规〔一〕官制改革〔二〕警察法律的公布〔三〕户口管理法规及?各学堂管理通那么?三、制定宪法性文件〔一〕?钦定宪法大纲?〔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四、制定?咨议局章程?和?资政院院章?〔一〕?咨议局章程?〔二〕?资政院院章?引例:川汉铁路公司亏短巨款案1910年,川汉铁路发生了亏短巨额款项的大案,该公司经营沪款的职员施典章先后侵吞、挪用路款百余万元。案发后,四川京官邓镕及资政院先后提出应照公司律关于查账人和公司清算的规定,公举查账人,会同部派人员进行制裁。后来,主管该案的邮传部在1911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后,认为,商律第129条规定,商事总办或总经理人、司事人等,如果有偷窃亏空公司款项或冒骗他人财物者,除追缴及充公外,依其事轻重,监禁少至1月,多至3年,并罚以少至1000元,多至10000元之数。从而认为,施典章虚报股票价值、侵蚀公司银12万余两,依照商律追缴充公。待案件办完后,交有管辖权的地方官监禁3年,罚金10000元,缴清后才能释放。第三节清政府的其他立法一、立法的指导思想〔一〕“参考古今,博稽中外〞的修律方针〔二〕清末修律的目的及实质1、以资产阶级法律形式掩盖君主专制统治2、配合预备立宪缓和矛盾、抵抗革命二、立法概况〔一〕?大清现行刑律?与?大清新刑律?〔二〕商律修订的背景与过程〔三〕民律修订的过程〔四〕诉讼法与法院组织法的制定过程三、法律的根本内容和特点三、法律的根本内容和特点〔一〕?大清现行刑律?与?大清新刑律?〔二〕商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三〕?大清民律草案?的结构与内容〔四〕诉讼法与法院组织法的内容与特点〔一〕?大清现行刑律?与?大清新刑律?1、?大清现行刑律?第一,改律名为?刑律?第二,取消?大清律例?中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名称而设的六律总目,现行刑律篇目,自名例至河防分30门、36卷。第三,改革刑罚,废除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刺字等酷刑。第四,废除过时法条,增加新罪名。〔一〕?大清现行刑律?与?大清新刑律?2.?大清新刑律?(1)?大清新刑律?的结构变化1)仿资产阶级刑法体例2)采取资产阶级国家刑罚体系(2)?大清新刑律?的内容变化1)吸收资产阶级刑法制度2)?大清新刑律?对封建刑法制度作了大量删削〔一〕?大清现行刑律?与?大清新刑律?3.修律中的“礼法之争〞(1)“法理派〞与“礼教派〞(2)法理派与礼教派锑论的焦点其一,关于“干名犯义〞条存废问题其二,关于“存留养亲〞制度其三,关于“无夫奸〞及“亲属相奸〞等问题其四,关于“子孙违反教令〞问题其五,关于子孙卑幼能否对尊长行使正当防卫权问题3)争论妥协的结果——“暂行章程〞〔二〕商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清末商律的主要内容(1)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奖励工商业的政策,肯定了资本主义近代企业的合法地位(2)规定了商人的法律地位及从事商事活动所应遵循的一般规那么(3)规定了公司的法律地位、种类,各种公司的组织机构、内部关系及外部关系、成立、变更、解散及会计制度等(4)具体规定了买卖、行铺营业、承揽运送业、运送营业、仓库营业、保险营业等商;事行为的性质、经营规那么、有关当事人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5)对于海上运输这一特殊行业的有关问题作了系统的规定。(6)对商事活动中经常使用的票据的性质、种类、款式、发行、流通、收回及当事人闯的权利义务作了系统规定。(7)规定了破产的条件、呈报破产的方法、清偿债务的方法及对有心倒骗的处理方法等。〔二〕商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清末商律的根本特点首先,在法律渊源上,它主要模仿德、日、英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商法,同时也吸收了一些中国的商事习惯其次,在立法原那么上,充分照顾商事活动的简便性及敏捷性要求,从各国商法和中国商事习惯中采取了大量的与商为便的规定最后,在具体内容上,带有一些封建剩余和半殖民地法的烙印〔三〕?大清民律草案?的结构与内容1.清末民律草案前三编以“模范列强〞为主第一编“总那么〞,它采取了私有财产所有权不可侵犯、契约自由、过失致人损害应予赔偿等资产阶级民法的一些根本原那么。第二编“债权〞,分别规定了债权的标的、效力、让与、成认、消灭以及各种形式的绩的意义和有关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等。第三编“物权〞,主要规定了对各种形式的财产权的法律保护及财产使用内容等。2.清末民律草案后两编以“固守国粹为宗〞第四编“亲属〞,分别对亲属关系的种类和范围、家庭制度、婚姻制度、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监护、亲属间的扶养等作了规定第五编“继承〞,分别规定了自然继承的范围及顺位、遗嘱继承的方法和效力、尚未确定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