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现实主义条件下非对称怀依赖与苏联的和平演变剖析课件_第1页
8-2:现实主义条件下非对称怀依赖与苏联的和平演变剖析课件_第2页
8-2:现实主义条件下非对称怀依赖与苏联的和平演变剖析课件_第3页
8-2:现实主义条件下非对称怀依赖与苏联的和平演变剖析课件_第4页
8-2:现实主义条件下非对称怀依赖与苏联的和平演变剖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现实主义条件下非对称性依赖与苏联的和平演变二、现实主义条件下非对称性依赖1基本理论:基本理论:28-2:现实主义条件下非对称怀依赖与苏联的和平演变剖析课件3

(一)现实主义条件下的美苏合作1、20世纪70-80年代美苏合作关系以政府间联系为主渠道

(1)从1972年5月至1979年6月,美苏两国领导人共进行了5次会晤。(2)从1985年11月到1988年12月,戈尔巴乔夫和里根进行了5次会晤。

4(3)布什上台到苏联解体,布什先后同戈尔巴乔夫举行了5次会晤。1985年11月19-21日,日内瓦会晤后的两国《联合声明》中提出加强对话,把两国之间的各级对话置于定期的基础上,举行专家级的会议就地区问题交换意见,鼓励民间往来与接触。8-2:现实主义条件下非对称怀依赖与苏联的和平演变剖析课件52、政府间联系主要在解决军事安全问题(1)美苏在70年代共签订了100多个条约、协定,主题是举行军备控制和裁军谈判,限制双方军事力量的发展。

如:1972年5月22-30日,莫斯科会晤,双方签订了《苏美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苏美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1973年6月18-25日,华盛顿会谈,双方签订了《关于进一步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的基本原则》、《美苏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8-2:现实主义条件下非对称怀依赖与苏联的和平演变剖析课件61974年6月27日—7月3日,莫斯科会晤,双方签订了《美苏限制地下核武器试验条约》、《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议定书》、《美苏关于不把影响自然环境的手段用于军事目的的声明》。1974年11月23-24日,海参崴会谈,双方发表了《关于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联合声明》和《联合公报》。1975年7月30日—8月2日,福特和勃列日涅夫利用出席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签订最后文件的机会举行了两次会晤。双方讨论了军备控制、中东问题以及双边关系问题。两国领导人力图促进在日内瓦举行第二阶段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1979年6月15-18日,维也纳会谈,双方签订了《苏美第二阶段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苏美第二阶段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协定》、《关于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原则和指导方针的联合声明》和《关于确定进攻性战略武器数目的基准数据的谅解备忘录》。1974年6月27日—7月3日,莫斯科会晤,双方签订了7(2)戈尔巴乔夫上台后1985年11月19-21日,日内瓦会晤,双方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战略防御计划和削减50%核武器协定。1986年10月11-12日,雷克雅未克会议,讨论了削减战略武器、中程导弹、最终禁止核试验等问题。1987年12月8日,华盛顿会议,双方签署了《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7月30-31日,莫斯科会晤中签署《美苏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2)戈尔巴乔夫上台后83、军事力量在双边关系中起主要作用(1)对于苏联来讲勃列日涅夫时期明确强调运用军事手段回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一是苏联的军事扩张,如支持越南抵抗美国入侵、支持中东战争中的阿拉伯国家、1977年和1978年插手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战争并向第三世界提供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总额达300亿美元,其中经济援助占1/4,军事援助占3/4。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采取以军控为中心的缓和战略。3、军事力量在双边关系中起主要作用9(2)对于美国来讲1981年里根上台后,确定美国对外基本方针就是首先恢复军事实力,视苏联为世界一切不安宁的根源,提出:“苏联在哪里干涉,就在哪里同它对抗。”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核战略力量、加强常规力量、在某些关键地区加强美国的军事存在。

(2)对于美国来讲10(二)20世纪70-80年代的美苏合作是以非对称性依赖为基础1、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后,尽管苏联有对美国强权的担忧,但美苏关系走向缓和。缓和的重要标志是美苏合作关系的大发展。苏美合作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经贸合作。1972年10月,美苏签订了贸易协定,给予苏联最惠国待遇。1975年就苏联购买美国谷物的交易双方达成协议。1976年又达成美国向苏联进口石油协议。据统计,1969-1976年美苏贸易量增加了10倍。(二)20世纪70-80年代的美苏合作是以非对称性依赖为基础11第二,进行军控协议谈判。从1969年11月起,美苏开始就限制战略武器问题进行会谈。1972年5月,美苏签署了包括《美苏相互关系原则》、《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防卫系统协定》和《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临时协定》等九个文件。1973年6月,美苏签署了《关于防止核战争的协定》。1973年9月,美苏签订了包括《关于进一步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的基本原则》和《美苏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等13个文件。1974年6-7月间,美苏签署了包括《美苏限制地下核武器试验条约》和《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系统条约议定书》等10个文件。

第二,进行军控协议谈判。从1969年11月起,美苏开始就限制122、尽管美国相对其50年代的辉煌,实力有所下降,但20世纪70-80年代的美苏合作是以苏联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严重依赖为基础的,而且,随着美苏合作关系的深入,苏联对美国依赖的非对称性更为突出。

2、尽管美国相对其50年代的辉煌,实力有所下降,但20世纪713第一,经贸依赖。70年代以来,苏联进出口快速发展,以至于苏联进出口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值达到14%。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进出口在每年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为15%,或更多的话,它就严重地依赖国外市场。”(肯尼思·沃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胡少华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页。)很显然,苏联对国外市场严重依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苏联对从美国大量进口谷物的依赖增长迅速而又惊人,1982年以前,美国占有苏联粮食市场的80%。另一是石油市场的依赖,中东石油危机导致石油出口增长22%,“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对苏联经济的的生存能力将起着决定性作用。”([美]彼得·施魏策尔著,《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苏联的》,殷雄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第一,经贸依赖。70年代以来,苏联进出口快速发展,以至于苏联14第二,资金的依赖。如为建立稳定的石油天然气出口渠道,苏联在西部着手建立乌连戈伊—6能源管道项目,但项目建设的资金来自于西欧各国银行低于市场利率的、并由各国政府提供担保的贷款。在无法得到西方资金的情况下,苏联抛售黄金,1980年出售了90吨,1981年苏联就出售了240吨黄金,这加重了苏联对国际黄金市场的依赖。

第二,资金的依赖。如为建立稳定的石油天然气出口渠道,苏联在西15第三,技术的依赖。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苏联加大对西方设备购买的力度,如乌连戈伊—6天然气管线上的41个压缩泵中用于驱动气体涡轮机的转轴和叶片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的。通过购买设备,美国认为苏联获得所需要的先进技术,而且这些技术是苏联的“生命线”。([美]彼得·施魏策尔著,《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苏联的》,殷雄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第三,技术的依赖。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苏联加大对西方设备购买16美国国政府获取的情报表示:“P59,苏联估计其石油储量为60亿—120亿吨,但是如果利用苏联目前的开采办法,那么这些石油将越来越难以开采了。如果要维持产量并开采新的储量,那么就需要西方的技术。……据报道,莫斯科每年都要花费巨资来维持油田的生存。70年代初期,莫斯科为了维持P60其石油工业,每年要投资46亿美元。1976-1978年,每年的投资超过60亿美元。80年代初期,每年投资额急速增长到90亿美元。苏联石油部打算通过大量购买西方技术来缓减这些难题。”([美]彼得·施魏策尔著,《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苏联的》,殷雄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有专家预测,“如果不能从美国或者日本购买到开采新油田的技术,到80年代中期苏联可能不得不进口石油。”([美]沃尔特·拉费伯尔著,《美国、俄国和冷战(1945-2006)》,牛可等译,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9页。)这样,“苏联在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方面的设备部件总是严重依赖于西方的设计,然后再自己制造。”([美]彼得·施魏策尔著,《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苏联的》,殷雄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页。)美国国政府获取的情报表示:“P59,苏联估计其石油储量为6017第四,安全依赖。尽管70年代苏联在激烈的军备竞赛中取得与美国均势的地位,但相比美国,苏联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努力,因为“从1973年到1975年,苏联的防务开支或许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1-13%,而美国大约为6%。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苏联的国民收入只为美国的50%左右)”(肯尼思·沃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胡少华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17页。)而且,随着里根政府上台后,美国决定开发和部署高技术武器系统,背负过时武器的苏联为维护竞争均势,不得不加大军费开支,1982年增加到1400亿美元,超过政府总开支的1/3。苏联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安全风险。

第四,安全依赖。尽管70年代苏联在激烈的军备竞赛中取得与美国18第四,安全依赖。尽管70年代苏联在激烈的军备竞赛中取得与美国均势的地位,但相比美国,苏联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努力,因为“从1973年到1975年,苏联的防务开支或许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1-13%,而美国大约为6%。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肯尼思·沃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胡少华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17页。)而且,随着里根政府上台后,美国决定开发和部署高技术武器系统,背负过时武器的苏联为维护竞争均势,不得不加大军费开支,1982年增加到1400亿美元,超过政府总开支的1/3。苏联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安全风险。

第四,安全依赖。尽管70年代苏联在激烈的军备竞赛中取得与美国19(三)非对称依赖孕育的权力资源在现实主义条件下转为美国对苏联的权力

※强权——大棒70年代末,随着苏联一系列全球扩张行为的发生,包括1977年3月,苏联支持古巴军队以安哥拉为跳板大举进攻扎伊尔;1978年春,苏联直接插手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争端;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美国结束对苏联的缓和政策,走向强硬外交。里根政府充分利用现实主义条件,将非对称性依赖关系中孕育的权力资源转化为对苏联的强权。

(三)非对称依赖孕育的权力资源在现实主义条件下转为美国对苏联20

从当时的现实主义条件下来看,即美国主导并把对苏的安全、经济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国际组织(苏联并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中的一员,联合国因美苏冷战而处于半瘫痪状态——从1946年到1990年五个常任理事国在安理会中共行使否决权279次,苏联124次,美国82次,两国共占74%。)对两国合作关系影响甚微,跨国关系和跨政府关系的影响更弱,美国通过经贸制裁和实力威慑,即“终止相互依赖关系”,从而达到“诱使其他一方行为变化”(海伦·米尔纳,《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无政府假设》,大卫·A·鲍德温主编,《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2001年版,第166页。)的目标。

从当时的现实主义条件下来看,即美国主导并把对苏的211、美国的经济强权加重苏联的国内经济困境。(1)美国行使经济强权的方式主要是经贸制裁。1981年12月29日,里根总统在电视宣布对苏联实施禁运。禁运内容包括:粮食禁运;禁止参与天然气管道项目;与石油国家联手降低国际石油价格;通过停止对东欧国家的贷款,证明向苏联贷款是充满风险的,从而阻止国际银行界向苏联提供贷款;进行技术制裁。美国视苏联对西方的技术依赖为其生命线,“……切断这条‘生命线’,是美国早期的一项重要目标。”([美]彼得·施魏策尔著,《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苏联的》,殷雄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1982年1月19日,巴统委员会召开会议,明确讨论美国的三项建议:第一,严格执行有关向苏联出售关键技术的禁令,包括先进计算机及其电子部件、光导纤维、半导体和各种冶金方法。限制西方在苏联境内建设工厂。第二,所有与苏联签订的价值为1亿美元或者更多的合作,都要自动提交委员会报批,以确保不会导致敏感技术的转让。第三,最重要的就是努力紧缩自该委员会成立以来所制订的禁运清单,而且要使这个高度机密的清单扩大到最新的技术与产品。尽管西方国家在对苏联实施贸易禁运方面存在分歧,但最终都响应美国。

1、美国的经济强权加重苏联的国内经济困境。22(2)通过经贸制裁,美国控制苏联的经济生命线,加重苏联国内的经济困境。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联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粮食进口国(是不是最大的粮食进口国?需要查资料)。为进口粮食,苏联需要通过出口石油换取所需要的外汇,这种需要高达60%的比例。但在美国的操纵下,“1985年11月,每桶原油的售价是30美元,在不到5个月之后便跌至12美元。对于莫斯科来说,超过100亿美元的硬通货在一夜之间消失了,几乎是其硬通货收入的一半。苏联的经济因此而更加奄奄一息了。……苏联指望用这笔钱来进口西方的物品和食品。‘石油价格的下跌使这一计划毁灭了,真的毁灭了。’”([美]彼得·施魏策尔著,《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苏联的》,殷雄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72页。)(2)通过经贸制裁,美国控制苏联的经济生命线,加重苏联国内的23相伴国际石油价格下跌的是苏联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逆差增长。“1980年,苏联与非共产主义的工业化国家的贸易赢余曾经一度高达2.17亿美元,但到了1981年却变成了30亿美元的逆差。”([美]彼得·施魏策尔著,《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苏联的》,殷雄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页。)1985年第一个季度,苏联与西方的贸易差额就出现14亿美元的逆差。苏联的外汇储备随之下降。“苏联在西方的储蓄额由1981年初的85亿美元降到年底时的约30亿美元。”([美]彼得·施魏策尔著,《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苏联的》,殷雄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页。)相伴国际石油价格下跌的是苏联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逆差增长。24

在技术禁运的压力下,苏联只能依靠自己。“据苏联天然气工业部1986年所作的估计,国内自己的努力(完成乌连戈伊—6天然气管线)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几乎花费了10亿美元的硬通货。然而,苏联最终也未能完成这个项目,他们需要美国的技术。‘我们尝试建造一套2.5万瓦的汽轮机,这样就使很多资源突然处于应急状态之中,’一位参加了莫斯科的这个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工程师回忆道,‘但是我们失败了。这个项目消耗了我们的巨大资源,使我们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美]彼得·施魏策尔著,《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苏联的》,殷雄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131页。)

252、美国的军事强权赢得对苏联的战略优势。(1)美国行使军事强权的方式是实力威慑。实力威慑包括大幅度增加军费和重建国防。里根恢复卡特政府业已放弃的武器系统(如B-1轰炸机);借助于北约组织在欧洲部署美国中程导弹;1983年3月,里根宣布美国将创建一个战略防御体系的星球大战计划。到80年代中期,美国的军费开支超过苏联。同时,美军在全球展开军事行动,如1981年,美国海军飞行员在利比亚的锡德拉湾拦截并击落两架苏制利比亚飞机。1982年,里根命令美国海军陆战队开赴黎马嫩。同时,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增加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试图将苏联的势力从第三世界推回去。1982年,里根政府向第三世界提供198亿美元的军伙,创历史之最。1980-1984年,美国向以色列提供了290亿美元的援助,其中110亿美元为贷款。1982-1985年,对非洲的援助达到4.5亿美元,是1950-1981年对非援助的2倍。2、美国的军事强权赢得对苏联的战略优势。26(2)通过实力威慑,美国赢得对苏联的战略优势。激烈的军备竞赛加重了苏联的经济困境。1986年,苏联的军费开支达到2500亿美元,占世界各国军费开支总和的2500/9800。苏联早先为中程导弹问题之争退出谈判,1981年又回到武器管制谈判桌上。1985年11月、1986年10月和1987年12月,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就军备控制问题举行了三次会晤,在第三次会晤后签署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即中导条约。1988年5月29日至6月2日,里根访苏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会谈,双方交换了中导条约的批准书,并签署了有关监督核武器、核试验、通报发射情况的协定,发表联合声明。(2)通过实力威慑,美国赢得对苏联的战略优势。激烈的军备竞赛27在美国赢得战略优势的情势下,国内经济困境迫使苏共在重大问题上的让步。“我们无法与西方竞争,我们只能与他们合作”的言论在苏联高层中流行。”

在美国赢得战略优势的情势下,国内经济困境迫使苏共在重28※影响力——胡萝卜取得战略优势地位的美国转而实施与苏联发展深入合作关系的缓和政策,美国对苏联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在声望与权势臻于巅峰时,里根开始转向苏联,把寻求可能的和解作为第二任期的中心任务。”([美]孔华润主编,《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年版,第453页。)

※影响力——胡萝卜29(1)美国扩大对苏联的影响力从戈尔巴乔夫上台至苏联解体的六年时间内,美国答应提供100亿美元的援助和给予最惠国待遇。德国许诺给予200亿马克的援助。意大利计划5年内向苏联提供60亿美元的贷款。日本提出20亿日元的无偿援助。布什政府答应向戈尔巴乔夫提供约40亿美元的援助,其中大部分是向苏联出口粮食的信贷担保。(1)美国扩大对苏联的影响力30从1985年11月到1988年12月,戈尔巴乔夫和里根共进行了5次会晤。布什上台后,先后同戈尔巴乔夫举行了5次会晤。频繁的会晤,增进了互信,里根与戈尔巴乔夫“两人找到了共同的立场。一方对另一方的固执有时也会恼怒或者失去耐心,但是,他们之间和他们国家之间的敌意却在逐渐降低。”([美]孔华润主编,《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年版,第458页。)

从1985年11月到1988年12月,戈尔巴乔夫和里根共进行31戈尔巴乔夫相信美国的缓和政策,这使苏联“能从美国、这个共产主义与苏联的主要敌人那里赢得一个休整期”([美]孔华润主编,《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年版,第456页。)。

戈尔巴乔夫认为,“美国是一个大国,我们要同它一起生活”、“在保障和平方面如果没有美国,我们什么也做不成;同样,如果没有我们,美国也什么都做不成。我们回避不了美国人,美国人也回避不了我们。因此需要接触、对话,必须寻找改善关系的途径。”(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2页。)8-2:现实主义条件下非对称怀依赖与苏联的和平演变剖析课件32(2)美国影响力的扩大使苏共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让步。一方面,在美苏军事谈判桌上,美国政府并没有放弃推进其战略防御计划,但戈尔巴乔夫让步了,戈尔巴乔夫视苏联与美国的合作为解决国际问题的关键,所以,包括在裁军谈判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作出重大让步,促成了谈判最终达成协议,如从1981年11月30日开始,美苏进行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谈判,在谈判中,美国一开始就采取了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到1987年,苏联做出重大让步,全盘接受了里根政府所提出的方案,12月8日,美苏首脑在华盛顿签署了《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苏联主动退出第三世界;苏联与美国配合解决柬埔寨、中东等地区性问题,如美苏共同向古巴施加压力,要求其从安哥拉撤军,这缓解了阿富汗、中东、南部非洲、中美洲等热点地区的紧张局势。

(2)美国影响力的扩大使苏共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让步。33“P458,他公开表示愿意放弃前任在中程导弹问题上的僵硬立场,大体按照美国的条件签署中程导弹条约;他愿意接受对以前不容谈判的洲际弹道导弹的限制;他还表示准备调整欧洲的常规力量平衡,重新部署苏联军队,改变威胁西方及威胁一个防御性国家的传统进攻姿态。他向苏联人民解释说,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在世界事务中已经不P459再具有决定性意义,需要找出一条出路,使美苏两国感到安全,超级大国的目标必然是共同安全。”([美]孔华润主编,《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年版。)“P458,他公开表示愿意放弃前任在中程导弹问题上的僵硬立场341987年苏联开始从阿富汗撤军,1989年初,苏联已将11.5万名苏联军队全部撤离了阿富汗。同时从东欧和蒙古撤军。1988年12月,戈尔巴乔夫在联合国宣布他将单方面裁军50万人,裁减驻在东欧国家的军队编制,以消除对西方的威胁。1989年9月,苏联再次在军控问题上让步,不再坚持将削减核武器的谈判与反导弹的防御问题联系起来等。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苏联与美国站在了一边。1987年苏联开始从阿富汗撤军,1989年初,苏联已将135另一方面,对西方缓和的国内政治、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在国内进行公开性改革,释放大批持不同政见者,东正教的活动合法化,在十月革命70周年庆典上,戈尔巴乔夫谴责了斯大林主义传统,赞扬了一些斯大林的受害者,同时,实施以非中央集权经济为目标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加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苏联允许同西方公司建立新的合作关系,美国运通、默克制药公司、麦当劳等美国公司在苏联出现。另一方面,对西方缓和的国内政治、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在国内进36西方对苏东国家的强大吸引力:

前东德国家领导人克伦茨在回忆录中写到,80年代后期,正当民主德国经济困难重重的时期,“西方的希望却每天在伴随着我们,它们来自电视广告、包裹、带来的小礼品和外汇商店的供货。连孩子们也问他们的父母:‘为什么我们没有联邦德国那么有钱?’”。

西方对苏东国家的强大吸引力:37(3)西方国家的援助与苏联国内的政治经济改革相联从1989年东欧巨变到1991年苏联解体,在这一、两年的时间内,“戈尔巴乔夫一直努力地争取美国总统的帮助,但却劳而无功。”([美]孔华润主编,《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年版,第466页。)由于美国政府没有向戈尔巴乔夫提供其所急需的大规模经济援助,而是要求苏联必须马上进行经济和移民改革,然后才能给予苏联贸易最惠国待遇。戈尔巴乔夫在压力下所进行国内改革,使西方对苏联国内产生强大吸引力,这直接引发导致苏联解体的国内社会危机。(3)西方国家的援助与苏联国内的政治经济改革相联38(4)胡萝卜加大棒的权力行使与苏联国内政治经济困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苏联的经济困境:在戈尔巴乔夫执政的几年中,除1988年经济呈上升趋势以外,经济总的呈恶化态势,1989年开始出现经济的负增长;消费品供应市场恶化,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以上短缺;财政赤字,1990年通货膨胀达到20%;外贸逆差严重;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1990年,若没有德国5亿马克的食品运到莫斯科,莫斯科就无法过冬。(4)胡萝卜加大棒的权力行使与苏联国内政治经济困境紧密结合在39面对1990年的经济衰退,叶利钦提出500天计划,基于对“国富民穷”政策的反对,主张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实行大规模的国有财产私有化。政府的雷日科夫计划提到的只是商业以及粮食部门的私有化。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问题尖锐对立。——戈反对叶利钦。叶要求在俄罗斯独自决定推进激进的改革,但俄境内70-80%的企业都归中央控制,激进派与政府派的争论更加激烈。——1991年4月23日,戈尔巴乔夫同九个加盟共和国发表了《关于稳定国内局势和克服危机的刻不容缓的联合声明》——新联盟条约,准备于8月20日签署。——八一九事件:与其让叶利钦等主张市场体制力量主导局面,不如由他们先下手为强来攫夺大权。将戈软禁。

面对1990年的经济衰退,叶利钦提出500天计划,基于对“国40叶利钦号召俄国民众抵制苏共叶利钦号召俄国民众抵制苏共41苏联的政治困境:一切权力归苏维埃政府→→党的作用减弱→→退党(叶利钦,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莫斯科第一书记,在苏共二十八大上宣布退党。)

↓多党制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总统制、三权分立苏联的政治困境:42结论在现实主义条件下,20世纪70-80年代的美苏建立在苏联依赖美国的不对称基础之上的合作,从中形成美国对苏联的权力。美国权力在合作中的行使产生“迫使苏联就范”的和平演变结果,即“…苏联阵营崩溃,部分是因为它本身僵化,部分是因为西方重振勇气后对它施加的压力。”(亨利·基辛格著,《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695页。)结论43现今的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1、2014年国际原油价格由最高的107.68美元/桶下降到年底的53.6美元/桶。2、卢布相对美元贬值:2014年初的1美元-31卢布到年底已是1美元—70多卢布。3、资金外逃,2014年为1200-1300亿美元。但是:俄国内并没有崩溃现今的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44

1、人口生育开始回升。2、农业丰收,有粮食出口。3、财政有1.2万亿的赢余,外汇储备4190亿美元。4、在普京执政期间民众福利增长超过GDP增长的2倍。5、克里米亚的回归稳定政局、提高政府的公信力。1、人口生育开始回升。45思考: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发展与西方大国基于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

思考: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发展与西方大国基于相461、担忧:担忧非对称依赖关系中产生的强权。第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出发,为获取苏俄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国外资本和生产资料,列宁主张苏俄可以通过“租让制”的方式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贸关系。但是,列宁警示,要注意避免租让制成为演变社会主义的渠道,“我们需要和平,以及我们愿意向外国资本提供最慷慨的租让和保障。但是我们无意让人假借和平来扼杀我们。”(《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2009年版,第386页。)

1、担忧:担忧非对称依赖关系中产生的强权。47第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与美国共同组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但面对西方国家“通过贸易恢复俄国并挽救它”(伊·费·伊瓦辛著,《苏联外交简史》,1995年版,第75页。)的企图,斯大林认为,一旦与资本主义发生经贸合作关系,将给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两方面的恶果:一是苏联作为一个落后的工业化国家,将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继而丧失经济独立权。二是资产阶级将以经济为渠道促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发生演变,这就是斯大林所担忧的:“国际资本大概不会反对“帮助”我们把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变为“和善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斯大林选集》(下卷),1979年版,第26页。)

第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与美国共同组建48所以,20世纪70年代初以前,尽管认识到的因世界市场所形成的苏联与西方国家的相互依赖关系,但由于实力相对弱于西方国家,苏联没有充分利用相互依赖所造就的各种国际合作条件,害怕西方国家利用合作行使强权,使自己“陷入背叛所带来的严重危险之中”(罗伯特·杰维斯,《从均势到协调:国际安全合作研究》,肯尼思·奥耶编,《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2010年版,第68页。),以至于苏联(俄)与西方国家的合作关系发展的非常有限。

所以,20世纪70年代初以前,尽管认识到的因世界市场所492、必须合作:因为这是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第一,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发,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力跨越国家政治边界的发展,形成世界性的生产与消费,正是在世界性的生产与消费的分工与协作中,“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国家间合作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