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6徐汇区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一、积累应用14分1.按要求填空。(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______,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子路自信地认为,国家即便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他也可以只用三年的时间,就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世事洞明皆学问,_________。(《红楼梦》第五回)【答案】①.风乎舞雩②.摄乎大国之间③.加之以师旅④.因之以饥馑⑤.人情练达即文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雩”“摄”“馑”“练”。2.按要求选择。(1)《红楼梦》第三回中借《西江月》词,以“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评价宝玉,对其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宝玉穷困失意,性格懒惰愚笨。B.宝玉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C.宝玉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D.宝玉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2)指纹之所以存在,是为了给人的手掌和脚掌提供粗糙表面,让人更容易抓取物品。________。同卵双胞胎即便基因相同、还生长在同一个子宫里,但生长过程中的细微差异也能使他们的指纹产生差别。()A.人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指纹,影响它的图案的是基因和胎儿的生长环境B.人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指纹,影响它图案的是胎儿的生长环境和基因C.指纹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影响它的图案的是基因和胎儿的生长环境D.指纹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影响它的图案的是胎儿的生长环境和基因【答案】(1)C(2)C【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整体把握能力。本句话意思是,对仕途经济的厌恶,对八股文章的深恶痛绝,因此此句应该反映贾宝玉对仕途的厌恶,对八股文章的深恶痛绝反映出他对封建正统的否定。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文段共包含两句话,空白处前文所陈述的话题对象是“指纹”,空白处句末是句号,应与前文内容的话题保持一致,话题也应是阐述“指纹”,故排除AB;空白处后文所陈述的内容是造成指纹差异的原因,先说的基因,后说的生长环境,应注意顺序,排除D。故选C3.细读第四回,说说“护官符”在全书中的作用。【答案】交代四大家族相关背景,为贾雨村判案作铺垫。进而刻画贾雨村媚上欺下、忘恩负义、自私凶狠的性格特点;巧妙揭示当时“官官相护”的社会状况;由门子介绍,呼应小说开头贾雨村栖身寺庙情节,使小说情节更严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经典名著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护官符,文章讲到:“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也就是一个地方的达官贵人、地主豪强,且相互勾连、相互照应,在本地很有势力,能够决定本地甚至外地的重大事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一个地方官的官运,巧妙揭示当时“官官相护”的社会状况。贾雨村收到护官符,上面写着:“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下面注有各家族自始祖官爵并房次)这个护官符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豪奢。加上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介绍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四大家族及其门生们织就的势力强大的关系网,为贾雨村判案作铺垫。进而刻画贾雨村媚上欺下、忘恩负义、自私凶狠的性格特点。原文写到“贾雨村当即发怒,正当发签捉拿薛蟠,被门子止住,门子拿出那张护官符。这门子是贾雨村当年落魄时,曾寄居在葫芦庙时,葫芦庙内的一个小和尚”,由门子介绍,呼应小说开头贾雨村栖身寺庙情节,使小说情节更严密。二、阅读56分(一)(2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吴功正①《红楼梦》是一座富丽堂皇、精工细巧的艺术大厦,我们看到了缔构者的匠心。《红楼梦》是一条天造地设的江流,我们看到了它的波澜。《红楼梦》以日常的生活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细致地、现实主义地描写了生活的全部复杂内容。虽然,它没有金鼓大作的场面、兵血交飞的情景,但是,它不是平淡无奇的。它和传奇式的作品分道扬镳,以独特的形式安排情节,而又注重于在日常生活的描写中,体现生活的波涛发展。②江河东流,时见湍急夺路,时见缓缓流淌,时见静练平展,时见波涛起伏,这是自然的运动规律。社会生活的运动规律也是如此。曹雪芹正是掌握和运用了这一规律,来设计情节的波澜。③日常的生活描写,使《红楼梦》能广泛深入地反映社会的面貌,这是它的长处。但是,也有它的短处,如果不精心安排,没有情节的波澜、漩涡,就势必会平淡寡味,无法吸引人。曹雪芹善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使《红楼梦》的情节获得了独特性。④《红楼梦》中的情节高潮是经过作者充分组织和准备形成起来的。这种铺垫,既具有必然性,又很富有层次感。我们不妨以“不肖种种大承笞挞”(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为例,作些分析说明。⑤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对于荣国府的封建家长来说,贾宝玉是不可或失的命根子。是延荣续贵的唯一希望:为挽狂澜于既倒,支撑残厦于将倾,贾府的统治者在贾宝玉刚生下后就为他铺设了一条仕途经济的青云大道。早在第九回,贾政就给私塾馆的教师爷话:“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但是,贾宝玉硬是唱反调。无心于仕途之间,绝意于经济之途。他大骂迷恋于仕途的人是“禄蠹”,史湘云劝他:“该常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谈讲讲些经济的学问。”宝玉听了,如针刺耳,大为反感:“姑娘请别的姐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肮脏了你经济学问的人。”矛盾双方的这些言和行都发生在三十三回前,作为伏笔深深地埋藏着。一方强令其邀名取禄,一方偏不就范,双方冲突不已,矛盾的激化也就势在必然。这就为三十三回的高潮提供了充分准备。当经过大大小小的火力侦察和互相摩擦后。对立的矛盾就必然会激化到诉诸武力。这样的高潮的形成就思想意义上讲,有社会必然性;就故事发展的角度看,有情节必然性。⑥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云是雨的征兆。从乌云一片到黑云翻滚到电劈雷轰直到大雨滂沱,很有层次。同理。文学作品的高潮作为完整的矛盾运动中的重要阶段,具有前因后果,相互勾连的逻辑层次。金钏儿投井,雨村临门,是高潮的导因;忠顺王府索人是高潮的诱因;贾环的飞短流长,造谣中伤是高潮的直接发因。由远及近,脉络清晰,一步紧接一步,层深迭进,一环衔接一环,丝丝入扣,把情节逐步推向高潮,进入非如此即不可的境地。再从贾政对贾宝玉的神色变化看也很有层次。初见时——“原本无气”,平波展镜;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神色遑遽,“应对不如往日”,语失伦次——“倒生了三分气”。微澜起波;偏巧这时忠顺王府和贾府的关系并不那么妙,不速之客来天外,跑到门上找戏子,而且那王府堂官很不客气,使得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浪头逐涌起来了;这时又碰上贾环的告状,构陷之词,中伤之言,犹如冰上添霜,火上加油,在贾宝玉的“大逆不道”上又增上“大逆不道”,贾政的神色变成——“面如金纸”“眼都红了”。此时此刻,此情此境,怒火冲开脑门简直要掀掉房顶,于是一声断喝。一阵板子如雨点似地落了,矛盾激化了,高潮形成了。这样的高潮起伏隐显,脉络分明,渐次而又迭进地推发上去,倘若没有这些层次,贾政一开始见到贾宝玉,沉下脸来,捋起袖子就打,就于事不存,无理缺据了。⑦。当贾宝玉被喝禁在边厅上时,他料到挨打是事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倘若贾母闻声赶到,电闪雷鸣也就倾刻风息浪平,高潮也就形成不了。高明的曹雪芹为了让叛逆与卫道的矛盾激化成必然,就利用偶然性的事件来触发。一是整天转前绕后,陪伴左右,又机灵又贴身的小厮焙茗,偏偏这时不见影踪,倘若他在这里的话,别说吩咐,就是闻到雨点腥味,也早就一溜烟到里面报告去了。是正当贾宝玉如坐针毡,无人可找之际。恰巧遇到个老妈子,这该有救了,有人报信了,可是,这老妈子偏偏又是个聋子,把“要紧”听成“跳井”,将“小厮”说成“小事”,把个贾宝玉急得如热锅蚂蚁。这都是偶然性的事件,但是这种偶然性在实际上为必然性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马克思在《致路·库格曼》中说,“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红楼梦》在这方面也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4.《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作者是清代文学家________,该书以贾宝玉、___________、三人的爱情于婚姻悲剧为核心,以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大厦将颓的时代内容。5.“分道扬镳”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6.第②③段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红楼梦》情节设计的特征,请就此进行分析说明。7.联系上下文,在第⑦段画线处填入恰当的句子。8.下面对本文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A.开篇以比喻叹《红楼梦》结构精巧,情节自然生动,以先声夺人之势奠定全文基调。B.文章分析《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意在说明曹雪芹长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的写法。C.第⑥段开头以自然现象类比,说明文学作品的高潮由隐到显,渐次迭进,势在必然。D.文末引用马克思的话,证明《红楼梦》的成功在于:情节安排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9.概括第⑥段画线部分评析的思路。【答案】4.①.曹雪芹②.林黛玉;薛宝钗③.贾④.王⑤.薛⑥.史5.《红楼梦》的写作特点与传奇式的作品不同,不是以壮阔的场景、离奇的情节取胜,而是在日常生活的描写中体现波澜。6.第②段从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到社会生活的运动规律,说明《红楼梦》情节设计的合理性;第③段从表现日常生活的作品的长处与短处,点明《红楼梦》在平淡中掀波澜的情节设计具有独特性。7.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8.A9.先从引发情节高潮的前因角度,分析“导因”“诱因”“发因”环环相扣,逐次推进的特点。再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贾政在一系列因素影响下神色的层层变化。最后总结情节高潮形成的特点,并说明这样安排情节的合理性。【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分道扬镳”原指分路而行,后多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依据第一段“《红楼梦》是一条天造地设的江流,我们看到了它的波澜”“虽然,它没有金鼓大作的场面、兵血交飞的情景,但是,它不是平淡无奇的。它和传奇式的作品分道扬镶,以独特的形式安排情节,而又注重于在日常生活的描写中,体现生活的波涛发展”可知,“分道扬镳”是指《红楼梦》的写作特点与传奇式的作品不同,不是以壮阔的场景、离奇的情节取胜,而是在日常生活的描写中体现波澜。【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第②段,依据“这是自然的运动规律。社会生活的运动规律也是如此。曹雪芹正是掌握和运用了这一规律,来设计情节的波澜”可知,第②段从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到社会生活的运动规律,说明《红楼梦》情节设计的合理性;结合第③段“日常的生活描写,使《红楼梦》能广泛深入地反映社会的面貌,这是它的长处”和“曹雪芹善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使《红楼梦》的情节获得了独特性”可知,第③段从表现日常生活的作品的长处与短处,点明《红楼梦》在平淡中掀波澜的情节设计具有独特性。【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依据第⑤段“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第⑥段“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分别总领五六段可知,第⑦段突出的是“高潮”创设的另一个特点,且句式特点是“高潮的+动词+有+形容词+性”。联系第⑦段“高明的曹雪芹为了让叛逆与卫道的矛盾激化成必然,就利用偶然性的事件来触发。”“这都是偶然性的事件,但是这种偶然性又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可知,本段强调“偶然性”,所以在第⑦段画线处应该填写“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意在说明曹雪芹长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的写法”错误。文章分析《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意在说明《红楼梦》中的情节高潮是经过作者充分组织和准备形成起来的。C.“势在必然”错误,第⑥段突出的是“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而“必然”是在第⑤段突出的“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D.“证明《红楼梦》的成功在于:情节安排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错误。依据第⑦段“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和“《红楼梦》在这方面也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可知,文末引用马克思的话证明《红楼梦》的成功在于高潮安排有“偶然性”。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分析划线句,句子“金钏儿投井,雨村临门,是高潮的导因;忠顺王府索人是高潮的诱因;贾环的飞短流长,造谣中伤是高潮的直接发因”对导因、诱因、发因的复述属于层进式的分层概括引述,可见先从引发情节高潮的前因角度,分析“导因”“诱因”“发因”环环相扣,逐次推进的特点。结合“再从贾政对贾宝玉的神色变化看也很有层次。初见时——‘原本无气’,平波展镜;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神色遑遽”“使得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浪头逐涌起来了”“贾政的神色变成——‘面如金纸’‘眼都红了’”可知,再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贾政在一系列因素影响下神色的层层变化。由句子“这样的高潮起伏隐显,脉络分明,渐次而又迭进地推发上去,倘若没有这些层次,贾政一开始见到贾宝玉,沉下脸来,捋起袖子就打,就于事不存,无理缺据了”可知,最后总结情节高潮形成的特点,并说明这样安排情节的合理性。(二)(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春天的楠竹林徐鲁①江南三月,细密的雨声中,传递着温煦的杏花消息。这时候,应和着天边隐隐滚过的隆隆雷声,青青的楠竹林里,也迎来了生机勃勃的爆笋时节。②竹林爆笋,那真是一种激动人心的生命景象!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天的默默积蓄,泥土下的幼笋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破土而出的力量。伴随着淅沥的春雨,迎着和煦的南风,应和着隆隆的春雷的呼唤,一株株粗壮的幼笋,仿佛在瞬间爆发出一股伟力,奋力拱开了在泥土和腐叶下纠结交错的竹鞭,甚至“哗”的一声就顶开了压在地面上的巨大的顽石。像鸡雏顶破蛋壳,像幼蝉冲破蝉蜕,那一株株幼笋,是一种静谧的、绿色的生命力的爆发。它们从厚积的枯叶和泥土下脱颖而出,在一瞬间,似乎只有一个念头、一个目标:冲破束缚自己的箬壳,扩展开翅羽状的枝叶,向上,向上,再向上!哦,这似乎已经不是在生长,分明更像飞翔。张爱玲曾这样描述茶花:“它不问青红皂白,没有任何预兆,在猝不及防间,整朵整朵任性地鲁莽地不负责任地骨碌碌地就滚了下来,真让人心惊肉跳。”她写的是茶花的凋谢。而我想说的是,在春天的楠竹林里看爆笋,同样也让人觉得惊心动魄、蔚为壮观。③在八百里洞庭湖边,我见过竹竿上有着紫褐色斑点的斑竹,即传说中的“湘妃竹”。也许是传说故事本身的悲情,使我觉得这种竹子缺少一种清新和挺拔的朝气。在四川广安乡村,云遮雾罩的川西坝子一带的农家院落里,我见过一丛丛的慈竹。慈竹虽美,竹竿却过于纤细,只适宜栽植在窗前宅后,装点庭园居所。在云南的少数民族村寨里,我见过美丽的凤尾竹,又叫观音竹,它只喜欢温暖湿润和半阴的环境,不耐强烈的阳光和风雪严寒,而且株丛密集、竹竿矮小,也只适宜充当低矮绿篱。在赣南井冈山地区,我也见过满山满岭的毛竹,即老作家袁鹰散文里写到的“井冈翠竹”。然而,众多品种的竹子里,最让我难忘的,还是要数遍布鄂南大地上的楠竹。④是的,在竹子的高大、茁壮和挺拔的风采上,也许只有鄂南的楠竹,能与赣南的毛竹相媲美。每年的清明和谷雨时节,是楠竹林里幼株茁壮、老竹吐翠的季节。这时候,走进生机勃发、绿意荡漾的楠竹林,抚摸着青青的、粗壮的竹竿上的新鲜粉霜,仰望着直指青天、高入云端的竹梢,你才会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吞吐大荒,睥睨寒岁”,什么叫“不折不从,坚贞魁伟”,什么叫“天地与立,剑叶葳蕤”,什么叫“骨节凌云,寸心春晖”。⑤上个世纪70年代,诗人郭小川在鄂南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楠竹歌》。诗人喜爱楠竹,把楠竹比作南方的秀丽少女,赋予了她与众不同的气质风采:“她的忠贞本性,世世代代不变易:一身光洁,不教尘土染青枝;一派清香,不许歪风留邪气。她永远保持蓬勃朝气,风来雨来,满身飒爽英姿;霜下雪下,照样活跃不息……”诗人对楠竹的自然生命力,也了然于胸:“一株幼笋出生,半月升高十尺;一月长成大竹,几年就是战士。”这既是抒情,也是写实。楠竹的生长力,正是这么旺盛、迅猛。⑥如果拿一株楠竹与一棵树木相比,要长到同样的高度,树木需要60年的话,楠竹却只需要60天。因此,在中国南方的大地上,青青的楠竹林随处可见。它们不仅是广袤大地上的青葱植被和自然物产,也是大地母亲赐予江南山乡的丰厚的经济资源。⑦在江南农村,随处可见的竹椅、竹床、竹席和竹毯,农民头上的竹笠、肩上的扁担、手上的提篮,建筑工地上的竹板、脚手架,江河里的竹排,新农村建设中的屋舍栋梁,还有集贸市场上的竹筷、竹帘、竹杖、竹扇,甚至我们书桌上的竹纸、笔杆、笔筒和各种竹器工艺品……哪一样不是楠竹的奉献呢!⑧这一片片楠竹林,和四季的风霜雨雪一起,和一簇簇散发着药香的野菊花一起,和那些临冬的苦荞一起,和一道道永远流淌不尽的山泉一起,和山乡人家飘不散的山歌与炊烟一起,在那幽深而多雾的山冈和山谷间……10.分析第②段画线处景物描写的好处。11.第③段写作者见过的诸多种类竹子,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12.有人认为文中引用张爱玲对茶花的描写恰当且极具感染力,也有人认为这个引用并不恰当,对此请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13.文章结尾处并没有结束全文,请补写一段文字,表达对楠竹诸多品质的赞美。(60字左右)【答案】10.动静相衬,并运用排比、夸张、比喻等手法,生动表现楠竹破土而出时顽强的生命爆发力。11.用来衬托楠竹的高大、茁壮和挺拔,突出对楠竹的由衷喜爱之情。12.示例:(1)恰适且极具感染力,张爱玲写的虽是茶花的凋谢过程,而作者虽写的是楠竹爆笋的过程,但给人的惊心动魄、蔚为壮观的感觉是一样的。(2)这个引用并不合适,茶花的凋谢过程和楠竹爆笋的过程,一个是枯萎凋落,一个是奋力生长,情感色彩和基调迥异。13.以群体的坚强、蓬勃和进取之心,向着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和人世间,呈现着生命的欢乐、清新与美丽,呈现着对乡土的忠贞、依恋和守望。【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伴随着淅沥的春雨,迎着和煦的南风,应和着隆隆的春雷的呼唤,一株株粗壮的幼笋,仿佛在瞬间爆发出一股伟力”“是一种静谧的、绿色的生命力的爆发”运用了动静相衬的手法,生动描绘了楠竹的生命爆发力。“伴随着淅沥的春雨,迎着和煦的南风,应和着隆隆的春雷的呼唤”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的气势,节奏感强,生动描绘了楠竹破土而出的环境。“仿佛在瞬间爆发出一股伟力”“甚至‘哗’的一声就顶开了压在地面上的巨大的顽石”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表现了楠竹的生命爆发力。“像鸡雏顶破蛋壳,像幼蝉冲破蝉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楠竹破土而出的情景比喻成鸡雏顶破蛋壳,幼蝉冲破蝉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幼笋强劲的、正在爆发的生命力。总之划线句综合运用多种手法,生动表现楠竹破土而出时顽强的生命爆发力。【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我见过竹竿上有着紫褐色斑点斑竹,即传说中的‘湘妃竹’……使我觉得这种竹子缺少一种清新和挺拔的朝气……慈竹虽美,竹竿却过于纤细,只适宜栽植在窗前宅后,装点庭园居所……我见过美丽的凤尾竹,又叫观音竹,它只喜欢温暖湿润和半阴的环境,不耐强烈的阳光和风雪严寒,而且株丛密集、竹竿矮小,也只适宜充当低矮绿篱……”,作者列举了湘妃竹、慈竹、凤尾竹等,并且列举了它们美中不足之处,“是的,在竹子的高大、茁壮和挺拔的风采上,也许只有鄂南的楠竹,能与赣南的毛竹相媲美”,可知前面列举的竹子是用来衬托楠竹的高大、茁壮和挺拔的特点,“然而,众多品种的竹子里,最让我难忘的,还是要数遍布鄂南大地上的楠竹”,突出对楠竹的由衷喜爱之情。【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可以认为恰当。“它不问青红皂白,没有任何预兆,在猝不及防间,整朵整朵任性地鲁莽地不负责任地骨碌碌地就滚了下来,真让人心惊肉跳”,张爱玲写的虽是茶花的凋谢过程,“一株株粗壮的幼笋,仿佛在瞬间爆发出一股伟力,奋力拱开了在泥土和腐叶下纠结交错的竹鞭,甚至‘哗’的一声就顶开了压在地面上的巨大的顽石”,作者虽写的是楠竹爆笋的过程,“而我想说的是,在春天的楠竹林里看爆笋,同样也让人觉得惊心动魄、蔚为壮观”,但给人的惊心动魄、蔚为壮观的感觉是一样的。二者都极具感染力。也可以认为不合适。“它不问青红皂白,没有任何预兆,在猝不及防间,整朵整朵任性地鲁莽地不负责任地骨碌碌地就滚了下来,真让人心惊肉跳”“它们从厚积的枯叶和泥土下脱颖而出,在一瞬间,似乎只有一个念头、一个目标:冲破束缚自己的箬壳,扩展开翅羽状的枝叶,向上,向上,再向上”,茶花的凋谢过程和楠竹爆笋的过程,一个是枯萎凋落,一个是奋力生长,一个感情基调是悲伤的,一个感情基调是奋发向上的,情感色彩和基调迥异,放在一起并不合适。【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语句,筛选整合信息,概括情感的能力。注意题目要求“表达对楠竹诸多品质的赞美”,而且是在文章结尾处,应该收束全文,内容上照应前文提到的楠竹的品质。由“伴随着淅沥的春雨,迎着和煦的南风,应和着隆隆的春雷的呼唤,一株株粗壮的幼笋,仿佛在瞬间爆发出一股伟力,奋力拱开了在泥土和腐叶下纠结交错的竹鞭,甚至‘哗’的一声就顶开了压在地面上的巨大的顽石。像鸡雏顶破蛋壳,像幼蝉冲破蝉蜕,那一株株幼笋,是一种静谧的、绿色的生命力的爆发”“它们从厚积的枯叶和泥土下脱颖而出,在一瞬间,似乎只有一个念头、一个目标:冲破束缚自己的箬壳,扩展开翅羽状的枝叶,向上,向上,再向上!哦,这似乎已经不是在生长,分明更像飞翔”可知写出了楠竹的坚强、蓬勃和进取之心。由“是的,在竹子的高大、茁壮和挺拔的风采上,也许只有鄂南的楠竹,能与赣南的毛竹相媲美……这时候,走进生机勃发、绿意荡漾的楠竹林,抚摸着青青的、粗壮的竹竿上的新鲜粉霜,仰望着直指青天、高入云端的竹梢”“诗人喜爱楠竹,把楠竹比作南方的秀丽少女,赋予了她与众不同的气质风采”“她永远保持蓬勃朝气,风来雨来,满身飒爽英姿;霜下雪下,照样活跃不息”可知楠竹林展现了生命的欢乐、清新与美丽。“在江南农村,随处可见的竹椅、竹床、竹席和竹毯,农民头上的竹笠、肩上的扁担、手上的提篮,建筑工地上的竹板、脚手架,江河里的竹排,新农村建设中的屋舍栋梁,还有集贸市场上的竹筷、竹帘、竹杖、竹扇,甚至我们书桌上的竹纸、笔杆、笔筒和各种竹器工艺品……哪一样不是楠竹的奉献呢”“这一片片楠竹林,和四季的风霜雨雪一起,和一簇簇散发着药香的野菊花一起,和那些临冬的苦荞一起,和一道道永远流淌不尽的山泉一起,和山乡人家飘不散的山歌与炊烟一起,在那幽深而多雾的山冈和山谷间……”可知表现了楠竹对乡土的忠贞、依恋和守望。最后可以表述为:以群体的坚强、蓬勃和进取之心,向着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和人世间,呈现着生命的欢乐、清新与美丽,呈现着对乡土的忠贞、依恋和守望。(三)(14分)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节选,完成下面小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候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4.解释加点字。其言不让()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5.把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16.篇末曾皙与孔子二人的对话存在不同的断句方式,除上面选文所用的方式之外,以下是另一种。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①“唯求则非邦也与?”②“安见方六セ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③“唯赤则非邦也与?④“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从①到④可推断,说话者分别是()A.曾皙孔子曾皙孔子B.孔子曾皙孔子曾皙(2)不同的断句方式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你赞成哪一种?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4.①.谦让②.或者15.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就有话不说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16.⑴A⑵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志在为政,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一连串的问句也表现出孔子回答曾皙提问时的循循善诱。【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紧密衔接,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其言不让”的意思是:他的语言不谦让。所以“让”译为“谦让”。“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意思是: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所以“或”译为“或者”。【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以”,因为;“乎”,相当于“于”,比;“毋”,不要;“以”,通“已”,“止”的意思;“居”,平日,平时;“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不知吾也”;“何以”,怎么做。【16题详解】(1)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本题中,很明显这是一组对话描写,因此,①③、②④分别是同一人,并且可以看出是两组问答,根据师徒身份,提问的应是徒弟曾皙,解答的是师傅孔子。曾皙问孔子为什么笑,孔子的回答是:用礼仪治理国家,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学生不明白老师的回答,接着追问:“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孔子反问回答曾皙的提问:“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继续追问:“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孔子再次作答:“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大相呢?”所以说话者是:曾皙、孔子、曾皙、孔子。故选A。(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探究能力。结合对话内容,第一种断句是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列举了几位学生的各种人生志向,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所以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而孔子一连串的反问,是在一点一点地慢慢地层层深入地引导曾皙明白他不赞同由的理由,体现的是孔子在教学上循循善诱地教学方法。第二种解读是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这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所以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而曾皙一再追问,孔子也耐心作答,也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参考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四)(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沈雨若诗草序李长衡①去年中秋,待月于西湖,因流连两山间,至红叶落而还。雨若后余至,而先余去,在湖上不数日,又初病起,扶杖敝薛而行。然两高三竺诸名胜,无幽不探,无奇不咏,日得诗数十篇。余游迹所至,不能道一字,仅题画走笔数篇而已。见雨若之诗,畏其多而服其工,不敢出而示之。雨若乃欲余序其诗,余又何敢哉?②犹忆与雨若看潮六和塔下,酒后并肩舆而行于虎跑山间,相与论诗甚洽。雨若似以余为知诗者。虽然,余不知诗,而能知诗人之情。夫诗人之情,忧悲喜乐,无异于俗,而去俗甚远,何也?俗人之于情,固未有能及之者也。雨若居然羸形,兼有傲骨,孤怀独往,耿耿向人,常若不尽。吾知雨若之于情深矣。夫诗者,无可奈何之物也。长言不足,从而咏歌嗟叹之,知其所之而不可既也,故调御而出之,而音节生焉。若导之使言,实制之使不得尽言()。非不欲尽,不能尽()。故曰无可奈何()。然则人之于诗,而必求其尽者,亦非知诗者()。③余尝爱昔人钟怀吾辈之语,以为不及情之于忘情,似之而非者也。必极其情之所之,穷而反焉,而后可以至于忘。则非不及情者能近之,而唯钟情者能近之也。由此言之,雨若其将有进于诗者乎?请以此质之。甲寅九日。17.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概述了诗作者作诗的情况。 B.交待创作此序的动机缘起。C.委婉表达不愿为此序的想法。 D.表达对诗作者由衷敬慕之情。18.第②段四个括号处用了同一个虚词,正确的一项是()A.矣 B.哉 C.焉 D.也19.第②段“无异于俗,而去俗甚远”的意思为什么说看似矛盾实则不然?20.依据原文,你怎样回答第③段“雨若其将有进于诗者乎”的问题?并给出理由。【答案】17.C18.D19.作者试图表明诗人的忧悲喜乐的情感和俗人没有差异,是一样的,但在诗歌中情感表达得是否到位,是否深切真情,却又与俗人有很大的差距。20.沈雨若将在他的诗歌创作上大有长进。因为他让自己内在创作的感情达到极点,并转而达到忘情的境界。【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不愿为此序的想法”错。原文说“雨若乃欲余序其诗,余又何敢哉”,意思是:谁知雨若竟然想让我为他的诗作序,我又怎么敢呢?这是作者的谦虚说法,并不是真的不愿为此序。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根据原文“实制之使不得尽言()。非不欲尽,不能尽()。故曰无可奈何()……亦非知诗者()”,四处的结尾都是句号,表达的语气都是陈述语气。A.“矣”在古文中多表示感叹、疑问。B.“哉”在古文中多表示感叹、疑问。C.“焉”在古文中多表示疑问。D.“也”在古文中多表判断、表陈述。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含义的能力。“无异于俗,而去俗甚远”的意思是:于俗人没有差异,却又离开俗人很远。“无异于俗”的原因有:根据原文“俗人之于情,固未有能及之者也。雨若居然羸形,兼有傲骨,孤怀独往,耿耿向人,常若不尽。吾知雨若之于情深矣”,意思是:雨若竟然能拖着病体,揣着傲骨,怀着孤独只身前往,真诚挂怀向世人抒发自己的深切的真情实感,却常常看上去好像并不淋漓尽致。但我知道雨若的情感是非常深沉的。这是作者试图表明诗人的忧悲喜乐的情感和俗人没有差异,是一样的,所以是“无异于俗”的。“而去俗甚远”的原因有:根据原文“夫诗者,无可奈何之物也。长言不足,从而咏歌嗟叹之,知其所之而不可既也,故调御而出之,而音节生焉。若导之使言,实制之使不得尽言”,意思是:诗歌,就是一个无可奈何的东西。长篇大论不足以恰适表达情感,因而歌咏感怀,懂得情感所及之处不能道尽,因而调控节制地表达,于是产生了音节。看上去是文字主导,实际上是不能尽言的创作思想在起作用。这是说明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有时是否到位,是否深切真情,却又与俗人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而去俗甚远”。结合分析可知,“无异于俗,而去俗甚远”是不矛盾。【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雨若其将有进于诗者乎”的意思是:沈雨若将在他的诗歌创作上大有长进吗?根据原文“必极其情之所之,穷而反焉,而后可以至于忘。则非不及情者能近之,而唯钟情者能近之也”意思是:现在明白一定要让自己内在创作的感情达到极点,然后才可以自然回转,达到忘情的境界。那这样看来忘情就不是内在情感不到位所能达到的,而只有对诗歌创作倾情的人才能达到忘情。这段文字是作者对于诗歌创作中情感表达的观点,作者认为一定要让自己内在创作的感情达到极点,然后才可以自然回转,达到忘情的境界。而这种情感的表达一定是诗人的情感也达到极点的结果。再根据第一段中“见雨若之诗,畏其多而服其工,不敢出而示之”和最后一段中“由此言之,雨若其将有进于诗者乎?请以此质之”,可知作者是很赞赏沈雨若的诗作的,认为他让自己内在创作的感情达到极点,并转而达到忘情的境界了。据此应该回答沈雨若将在他的诗歌创作上大有长进。参考译文:①去年中秋节期间,在西子湖畔等待圆月升起,于是在武林山的飞来峰南北两段徜徉游览,直到秋深叶落才返还。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常州网格化管理办法
- 原材料出库管理办法
- 新任职经理管理办法
- 天津楼门牌管理办法
- 南宁局道口管理办法
- 沈阳群租房管理办法
- 水管员生产管理办法
- 室内钓鱼馆管理办法
- 团费收缴及管理办法
- 大学数学部管理办法
- 阁楼钢结构制作合同范本
- 2025年全国应急管理普法知识竞赛考试卷(含答案)
- 儿童防治传染病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电液执行机构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前景预判报告
- (2025)《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知识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4 年度投资者知权行权维权调查报告
- 物业费的催费技巧培训
- 2025年夏季防暑降温安全知识培训试题
- 空调维修服务管理制度
- 基于隐私保护的图像加密技术研究-洞察阐释
- 护理事业十五五发展规划(2026-2030)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