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代的谣言一项社会心理机制与传播方式的审视
近年来,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越来越全面。学者在注重“官式文本”与“主流思维”的同时,也开始留意当时时空环境下的群体心态与社会氛围。不过,这种研究尝试愈上溯早期断代领域,则愈为少见。因为在材料开掘与阐释把握上,难度都进一步加大了。近日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吕宗力先生著《汉代的谣言》1,以一个全新视角,对两汉史籍中的谣言类言论进行了系统审视。作者通过对谣言社会心理机制与传播方式的解读,揭示出当时社会舆论中的政治情境,为读者呈现出“更多维、多层、多彩的历史图像”,增进了对此类信息“历史真实性”与“特定历史语境”关系的认识。一资料的宏观把握什么是谣言?对于这一广泛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以往学者多关注它本身的“重要性”(importance)、“模糊性”(ambiguity)等因素特征。然而,谣言生成、传播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这一过程中“人”的反应与互动,同样值得重视。作者即在这一思考下对“谣言”作了新的定义:“一种未经证实但未必虚妄谬误、主要经口头传播的言论信息,经人际沟通、集体参与和广泛传播而构建成形”(第3页)。全书在“绪论”之下分为八章及三篇“附录”。一至五章分别为:“流言与讹言”、“妖言”、“谣言”、“谶言与谶谣”、“政治神话与民间传说”,大体是广义“谣言”据汉代社会语境及其生成、传播、影响特征,而形成的进一步细类。如果尝试总结,“流言”、“讹言”皆为难溯起源而在公众中散布的言论,“流”、“讹”都突出变化、流动的特征,而与“虚假、伪造、荒谬”并无必然关系。二者差别在于流言兼指在朝廷、民间传播者,讹言则更多“标签民间流传之言”。“妖言”在秦汉历史叙述中,与“妄言”有时互通,以“不祥”与“惑众”为特色。特别所谓“不祥”,强调了此类言论具有的神秘色彩。至于第三章涉及的“谣言”,则取狭义,即民间歌谣。作为非官方言论,它往往被视作民心民意的流露与表达。“谶言”指暗藏玄机、预示未来的隐晦式言论,“谶谣”则是以童谣形式表现的谶言。最后一类的政治神话与民间传说,多以故事形式出现,情节结构更为完整,主题也具有更长的时效性。在每一类别下,作者细究其语义,详考其案例,观察当局的因应之举,体会民众的意识心态,做了扎实的工作。第六章“观察与思考”为全书小结,对谣言的史料价值,谣言起源、传播、建构的过程与形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尝试解读所反映的社会心态。《纬书与西汉今文经学》、《东汉碑刻与谶纬神学》、《感生神话与汉代皇权正当性的论证》三篇完成相对较早,因与主旨关系密切,作为附录收入。本书资料翔实,论述全面,特别以下三点给人印象较深。第一,史料阐释。秦汉史料总量有限,涉及谣言类材料不少更是常被举用,而作者很注意从这些旧史料中发掘新意。如第一章第一节“流言”,关注汉代君臣书奏、对话中对西周“管蔡流言”的提及与表述,注意揭示其在汉代政治中的符号意义及影响。东汉章帝时,长安谚言“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作者注意将其与明德马后之发式服饰引领京师奢华风尚,却标榜节俭,难免引发社会讽刺相联系。垓下之战中,“四面楚歌”之“楚歌”,以往学者多不深究,至多据《集解》引应劭、颜师古说,称汉军所唱为“鸡鸣歌”。作者对此有进一步思考,以为当“包括许多不同区域的方言和旋律”,当时情境“更可能是此起彼落的不同区域的歌谣小调”。至于刘邦斩白蛇等开国神话,作者通过对贾谊、诸侯、将相乃至刘邦本人的立汉原因表述,指出他们均“只论人谋,不讲天命”。刘邦的开国神话“至少在西汉初年,似乎尚未成为政治和历史编纂的主流论述”。而司马相如《封禅文》、扬雄《剧秦美新》对汉德的祥瑞颂述,应当视作西汉中期以后追述开国神迹的政治文化氛围的体现。这些判断多有合理之处,可成一家之言。第二,纵向比对。“谣言”在不同历史时期均会存在,因此,研究者应对后代同类历史现象保持高度敏感与自觉。本书的具体研究很注意这一问题。如第27页注③2在分析西汉“传行西王母筹”讹言时,联系“近世不时出现的‘连锁信’,谓接到信后必须抄缮若干份,迅速分寄朋友,勿令连锁中断,否则必遭不测”;第123页注②3在讨论汉代谶书与占筮书关系时,并言及“南宋以后出现的新型谶言结集,如《推背图》、《马前课》,及各种庙宇宫观的签诗,又回复到占筮书的形式”;第172页在谈到汉代谶言的创作者或宣示者多半匿名,或委托老子、孔子等名人,而实际多集体创作时,出注③4指出“唐以后著名的谶言结集,如《推背图》托名李淳风、袁天纲,《乾坤万年歌》托名姜太公,《马前课》托名诸葛亮,《梅花诗》托名邵雍,《烧饼歌》托名刘基”,皆颇具启发,对认识汉代相关问题的特点特征十分有益。第三,文献处理。本书第40页引京房《易妖占》时,在同页注⑤5、77页注①1对这种利用不多的著作就有较好讨论。以往同仁遇《易妖》、《易妖占》,多简单归入《京房易传》。如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晋书》卷二九《五行志下》中出现的几处言及京房著作者:第880页倒5行、第890页倒4行,整理者就在存在异文情况下,仍据底本均写作“京房易传”。实际上,第880页条,中华再造善本所据宋本、明南监本、清武英殿本皆作“京房易妖”。明毛晋汲古阁本作“京房易传”,“传”下校“一作‘妖’”。《宋书》卷三三《五行志四》、《搜神记》卷七、《法苑珠林》卷四二亦作“京房易妖”。又,第890页条,中华再造善本所据宋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覆宋本作“京房易妖”。明毛晋汲古阁本作“京房易数”,“数”下校“一作‘妖’”。明南监本、清武英殿本作“京房易数”。《宋书》卷三四《五行志五》、《搜神记》卷七、《太平广记》卷三五九均作“京房易妖”,则后一条实际仅金陵书局本一种作“易传”。《晋书·五行志》中有关京房著作的引用,还可以进一步讨论。6对照而言,作者的相关判断与把握,有可取处。二《汉书理论》的“言”内涵另一方面,积极的探索往往能引发人们进一步的思考。相对于证实与否、虚妄几何,谣言类言论形成、传播的具体情形,对社会的实际影响,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社会意识,确实更为重要。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从社会的角度,固然可在两两比较中将流言、讹言、妖言、谣言、谶言及谶谣区分出来,但这似乎更多是特点各异的并列。它们各自在历史情境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并不是很清楚。而正史类典籍在使用不同用语、界定相关言论时,更主要体现出的是一种官方的政治态度,并进而出现不同的因应举措。在探讨社会意识的同时,注意国家意识的关照,或许能对类型丰富的谣言类言论有更系统、整体性的认识。流言是谣言类言论之中所指最宽泛的,真伪皆被涵盖其中。《荀子·致士》开篇云:“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之术……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愬,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闻听而明誉之,定其当而当,然后士其刑赏而还与之;如是则奸言、奸说、奸事、奸谋、奸誉、奸愬莫之试也;忠言、忠说、忠事、忠谋、忠誉、忠愬莫不明通,方起以尚尽矣。”7首句提纲挈领,点明欲致贤士,需不偏听,在野在朝者皆能选用,罢黜奸佞、进用贤良。而“凡流言”以下即是具体举例,与这一总体宗旨是呼应的。流言等六种包括奸言与忠言等完全不同的两类,所以荀子认为君子应“慎之”以对,“定其当而当”。流言作为“众人流传之言”,涵盖宽泛,至东汉末依然如此,如《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因此流言转入太学,诸生三万余人,郭林宗、贾伟节为其冠,并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这种流言正是“各地流传颂扬名士的‘谣’言”(第18页),绝非虚妄不经,富有贬义。正因流言是上述特征,所以官方对此虽然重视,但一般不会进行迫不及待的干预,有些时候还多借此了解民情,调整自我行为。不过,所谓“流言不极”,“即不追究其所从出”(第10页),依然是在一定范围内。流言虽“难以追溯起源”,但惑众而危害较剧时,官方是会进行源头追溯与严肃问责的。《墨子·迎敌祠》提到守城主官对望气巫、卜的管理时,说“巫、卜以请报守,守独智巫、卜望气之请而已;其出入为流言,惊骇恐吏民,谨微察之,断,罪不赦”3。作为“出入为流言”源头而“惊骇恐吏民”的相关巫、卜,会被“断,罪不赦”。王莽子王宇“为惊怪”恐吓王莽事(第12页),被王莽定为“流言惑众”,王宇作为流言之制造者,夫妻均被处死。又如王莽时翟义、刘縯起兵,主政者王莽也是将他们视作惑众流言的始作俑者,严厉追究。就所指范围而言,富有韵律节奏,更便诵咏的谣言其实与流言更为接近,同样所指宽泛,真伪皆存。官方对谣言的态度,也根据不同情形有多个层面。两汉政府“观风俗”、“举谣言”,常通过对各地相关谣言的搜集,来体察民众意愿、了解地方政情。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著名人士在民间社会往往被给予特别的名号,如西汉成帝时杜钦、杜邺两人同姓同字,被称为“小冠杜子夏”、“大冠杜子夏”。哀帝时楚国龚胜、龚舍均重名节,又为友朋,“故世谓之楚两龚”。东汉初江革被称“江巨孝”,及桓、灵之际盛称一时的“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等,一定程度也可归入广义谣言。它们同样反映着当时情势下的社会舆论。2另一方面,包括童谣在内的很多谣言在针砭时政之外,多有对未来政治走向的预测。这些本书称作谶谣,归入谶言一组,但秦汉时期实际并无“谶谣”一语,当时人仍然将其归属谣言。汉代阴阳五行学说盛行。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灾害、异象,被认为乃上天以一种特殊方式对世人、特别执政者的谴告。班固在《尚书大传》、《洪范五行传论》基础上集诸家学说所成《汉书·五行志》,对此有系统论述。8所引《书·洪范》“羞用五事。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第二条即提到有“言”,五行排列中对应西方。传文进一步解释说“言之不从,是谓不艾,厥咎僭,厥罚恒阳,厥极忧。时则有诗妖……惟木沴金”,而“诗妖”即指“君炕阳而暴虐,臣畏刑而柑口,则怨谤之气发于謌谣”9一事。故上言第二类谣言作为“謌谣”,称作“诗妖”,视为一种重要的异象形式,而被纳入灾异论述系统的。《汉书·五行志》以下诸正史《五行志》“言”下“诗妖”类主要即由谣言构成,值得重视。官方对这类谣言的出现,会谨慎应对,更多反省与调整自身行为,而非追溯来源,予加责问。从官方关切角度而言,在流言、谣言之上,则为讹言。“讹”字本身虽确有“动”、“化”、“‘变化、移动’一义”(第21—22页)。但“讹言”为一词时,更多还是强调其虚、伪,非真的一面。这与流言、谣言等真伪皆含不尽相同。《诗·小雅·沔水》“民之讹言,宁莫之惩”,郑玄笺:“伪也。言时不令,小人好诈伪,为交易之言使见怨咎,安然无禁止。”《诗·小雅·正月》“民之讹言,亦孔之将”,郑玄笺:“讹,伪也。人以伪言相陷入,使王行酷暴之刑,致此灾异,故言亦甚大也。”“《尚书》‘南讹’,《周礼》注、《汉书》皆作‘南伪’。”4而《管子·君臣》“讹言于外者,脅其君者也”,唐人尹知章注:“假说妖妄之言以惑众,如此者,欲脅君也。”10又,《尔雅·释诂下》“话、猷、载、行、讹、言也”,郭璞注:“世以妖言为讹。”5皆可为证。11成帝建始三年(前30),京城言大水,大将军王凤建议太后、皇帝及后宫登船以备,大臣皆从凤议,独左将军王商说:“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12“必是讹言”,就不必采取应急举措,这正说明讹言所具有的虚假性质。作为“民间流传之言”,讹言的出现与传播多与地震、水灾、饥荒等自然灾害密切相关(第23—31页)。它本身也渐被视作灾异的表现形式之一。《续汉书·五行志》“言之不从,是谓不乂”条下,谣言类之前,即列有“讹言”:“安帝永初元年十一月,民讹言相惊,司隶、并、冀州民人流移”,并解释为“时邓太后专政。妇人以顺为道,故礼‘夫死从子’之命。今专主事,此不从而僭也”13。之后的《晋书·五行志》、《宋书·五行志》等皆遵循这一体例。谣言类言论中,讹言与谣言两类入《五行志》,这一情形值得注意。《续汉书·五行志》又载安帝延光三年(124)“济南言黄龙见历城,琅邪言黄龙见诸”,延光四年(125)“东郡又言黄龙二见濮阳”;桓帝延熹七年(164)“河内野王山上有龙死”,永康元年(167)“巴郡言黄龙见”,并引“先儒言:瑞兴非时,则为妖孽,而民讹言生龙语,皆龙孽也”14以解释,则上述发生同样均源于讹言,但是这些事件并不入讹言条,而是列入龙蛇孽条。又,同卷记灵帝“熹平二年六月,洛阳民讹言虎贲寺东壁中有黄人,形容须眉良是,观者数万,省内悉出,道路断绝”15一事,也为讹言一类,同样不入讹言条,而另列入人痾条。这反映:相对于言论性质,言论涉及的实质内容在灾异学说中更具主导性。由于虚假的特征,官方对讹言持否定态度。蔡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记刺史巡行郡国,以六条问事,对地方不法行为予以督责,第三条作“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袄祥讹言”16,特别提到对“山崩石裂,袄祥讹言”的调查掌握。而对照前后文意,当时执政者认为讹言的发生,与地方吏治苛刻、百姓含冤亦有关联。前论成帝建始三年事,帝纪记作“秋,关内大水。七月,虒上小女陈持弓闻大水至,走入横城门,阑入尚方掖门,至未央宫钩盾中。吏民惊上城”。对此,成帝特别下诏称“乃者郡国被水灾,流杀人民,多至千数。京师无故讹言大水至吏民惊恐,奔走乘城”,对事件性质做了定性。诏书紧接谈到缘由所在:“殆苛暴深刻之吏未息,元元冤失职者众”,并采取了针对性举措:“遣谏大夫林等循行天下。”17这与六条问事所言多可对应。在诸民间言论中,官方对“妖言”的关切程度是最高的。一旦被定为“妖言”,情形与上述谣言类言论就大不相同了。秦汉时妖言明确入律,汉惠帝欲除“三族罪、妖言令”,未及而去世。高后元年(前187)下诏除之,但不久恢复,以致九年后,即文帝二年(前178)又提及“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事。文帝在是年复下诏除之,但至迟到武帝时又恢复,历两汉而不改,史籍中记载多人因此陷法入罪。其中的一些著名妖言案例,本书有详细分析(第45—63页)。而至于官方对妖言的惩处,则可以尝试上溯。《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八刑纠万民”中,“七曰造言之刑”。郑注:“造言,讹言惑众。”《正义》云“谓造作之言,以惑众听。”18《周礼·秋官·禁暴氏》又提到“禁暴氏掌……作言语而不信者,以告而诛之”。《正义》云:“‘作言语而不信者’者,即大司徒乡八刑造言之刑。”19对认识汉代妖言入罪或有帮助。20官方不但从真伪角度明确定妖言为虚妄不祥,而且对言论源头的追责不遗余力。后代唐律的规定较为清楚,《唐律疏议·贼盗》“诸造袄书及袄言者,绞”(本注:“造,谓自造休咎及鬼神之言,妄说吉凶,涉于不顺者”)。《疏》议曰“‘造袄书及袄言者’,谓构成怪力之书,诈为鬼神之语。‘休’,谓妄说他人及己身有休征。‘咎’,谓妄言国家有咎恶。观天画地,诡说灾祥,妄陈吉凶,并涉于不顺者,绞”21,具体分为书面、口头两类。妖书、妖言涉及怪力、鬼神,阐说灾异、吉凶。而且,这种“妄说”、“妄言”不但关涉民众,也触及国家。官方特别强调对制造者的严惩:皆处绞刑。唐代视妖言为极其严重犯罪,常紧接谋反、谋大逆、谋叛等十恶之后叙述,如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七月敕提到对官员触犯的处理:“如是本犯十恶五逆及指斥乘舆,妖言不顺,假讬休咎……宜具事由奏闻。”22这与汉代情形颇为近似。前举《史记》卷一O《孝文本纪》文帝诏“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后,紧接说道“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将主要涉罪行为视作“大逆”。不过,唐代如遇大赦,造妖言者可得减死。贞观十八年九月,“茂州童子张仲文忽自称天子,口署其流辈数人为官司”,大理认为此“虽会赦犹斩”,但太常卿摄刑部尚书韦挺、刑部尚书张亮先后上奏以张仲文所犯“止当妖言,今既会赦,准法当免”。太宗虽颇为不满,但最终还是依律行事。23制造者之外,唐律对散播妖言、使用妖书者亦予追究。《唐律疏议·贼盗》又云:“传用以惑众者,亦如之(本注:传,谓传言。用,谓用书);其不满众者,流三千里。言理无害者,杖一百。即私有袄书,虽不性用,徒二年;言理无害者,杖六十。”24如《疏》议所解释“‘传用以惑众者’,谓非自造,传用袄言、袄书,以惑三人以上,亦得绞罪”,传播以惑众者量刑与制作者同。不过,倘若“言理无害”,量刑则减轻许多,只处以杖刑。据《疏》议“‘言理无害者’,谓袄书、袄言,虽说变异,无损于时”,则当时对袄言、袄书在惑众与否的标准之下,尚有是否损于当世的区分。而除制造与传播者外,官方对知而不告者同样追究。《唐律疏议·斗讼》“知指斥乘舆及妖言不告者,各减本罪五等”。《疏》议云“及妖言者,谓妄说休咎之言:不告者‘各减本罪五等’,本应死者,从死上减五等;妖言惑不满众者,流上减五等,是名‘各减五等’”25。总之,唐代妖言犯罪主体分为造者、传布者与知而不告三类。行为方式区分为妖言、妖书两种。行为结果则分为惑众、惑不满众与言理无害。这些某种程度可以作为理解汉代官方相关处理的参考。汉代以言论入罪,除妖言外,还有妄言、非所宜言、诽谤等。触犯者虽也有民众,但更多是官员、贵族一类,张仁玺研究已有揭示26,此不展开。上述大体据官方关切之程度、应对之差别,由轻而重依次探讨,或能增进对历史情境中各谣言类言论的认识与把握。四造林前的思考谣言类言论的研究,首先直面的还是用语的概念界定。一般而言,同一用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指涉范围可能会有差异。如学者注意到秦、西汉初年法律用语中的“完”,即与西汉中后期以来“完”的含义有别。27其次,同一用语在历史前后可能被赋予的含义是大体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指涉对象的真实情况相同。近似的“历史表相”(historicalrepresentation)下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历史本相”(historicalreality)。如“妖言”在秦代被视作危害政权言论时的生成、传播主体,与东汉不少惑众“妖言”所出自的主体“妖贼”、“妖巫”明显不同。进而两类“妖言”的生成方式、话语结构与传播特征应当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复次,汉代社会中使用的语汇往往在用字、用词上不很严格,不同用语在语义上有时发生交叉。在作者辛勤开辟的研究道路上,后来者展开思考时需注意对这些方面的检讨。而作为历代皆存的社会文化现象,秦汉时期“谣言”是否具有自身特征?同其它历史时期“谣言”相较,有何不同?秦汉“谣言”中是否有像“管蔡流言”那样成为文化符号,而在后代社会流传,进而在后代政治语境中扮演特定形象、发挥特定影响?这些也是可以纳入视野,以作将来进一步思考的。最后对书中的个别探讨,略作补充。本书研究对《汉书·五行志》十分重视,因为讨论时段实际延至三国,对三国时期谣言记载丰富的《晋书·五行志》其实也不妨纳入参考范围。又,第四章第一节“谶言”,归纳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统计工作计划与安排
- 护士个人年度工作计划汇编
- 加油站安全工作隐患排查计划
- 2024年小学英语老师的个人工作计划
- 2024年中学教师师德工作计划
- 幼儿园小班个人教学工作计划
- 2024年1月美术初级班教学工作计划
- 2024开学新计划作文
- 整学期教学计划音乐模板集合
- 初中语文教研个人计划第二学期例文
- 《中国传统民族服饰》课件
- 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遥远的救世主读书分享2
-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习题解析+微观经济学题库解析
- 浙江省温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英语试题 含解析
- 2024年R1快开门式压力容器操作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第八讲 医疗保险的医疗服务管理课件
- 中医护理在肾病治疗中的应用课件
- 专项12-全等模型-手拉手-专题训练
- 2024年山西航空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学校(幼儿园)每周食品安全排查治理报告(整学期16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