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山下材料作文范文_第1页
山上山下材料作文范文_第2页
山上山下材料作文范文_第3页
山上山下材料作文范文_第4页
山上山下材料作文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上山下材料作文范文【篇一:站得高,才能看得真切】

孔子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到达山顶后父亲痴迷于山下美景,儿子却认为没有爬上来的必要。山脚景色亦是美丽,但倘若没有登高,又如何能够一览无遗呢?由此可见,站得高,才能看得真切。

林清玄在《窗与镜子》中曾言:“一个人面对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的确如此,当你对一件事物迷惘时,那是因为你被其所缚,处身与其中而不能百辨。这时你便需要站上一个制高点,重新审视辨别,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或是优点,才能感悟得更加真切。

赫胥黎有言:“上天赐予了我一双澄澈的眼睛,我将用它找寻身边的美景。”被广大网友及读者誉为“当代林微因”的柴静如今已成为了公众焦点人物。随着《看见》一书的热卖,柴静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最柔软的净地。这位亲民化的记者兼主持人,褪去光鲜的外表,深入百姓中感受世间的人情冷暖,她常常自诘反思,告诫自己要报道最真实的东西,勿失初衷。她用她最朴实真实的文字,诉说着最真切的事。正是柴静放下央视记者的身段,与百姓同甘苦,才铸就了她今日的辉煌。好比《看见》序言中说道:“看见,是从蒙昧中睁开眼来。”她爬下了名利的山顶,却站上了精神的高峰,看见了人性的真切!

聚焦政坛,今年可谓是中国史上颇具转折意义的一年,随着新一任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履新,一股清新之气涌入社会之中。“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打身还需自身硬”等一系列平民化的言论令人们备感新鲜。习近平一改往届领导人冗长的演讲方式,摒弃官话套话,不讲排场,严打腐败,爱民亲民的执政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新总理李克强的一句:“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更是令人大呼“可爱”。正是因为领导人们懂得放下身段,融入大众,才能更清楚地看到人们需要什么,才能更真切的聆听百姓心声!

反观如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中国式过马路等问题早已刺痛国民敏感的神经。一些企业为了牟利不折手段,也有些企业缺乏创新而停滞不前。他们都局限于周围环境中,没能看清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站得高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处于一个道德与精神层面看待问题,才能看清事物,发现生活之真。因此,要站得高,才能看得真切,才能领悟大千世界之妙,发现生活的美!

【篇二: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不向往并登上高处,就无法见到低处真正的美。

著名学者李欣频曾说:“有什么样的目光,才有怎样的心灵。”人应当有长远的目光,才能认清处于低处充满缺点的自己。

著名意大利建筑师阿尔法利,在21岁时就已在国际建筑上取得了很大的赞誉,他不满足于此,勇敢攀登艺术的高峰,终于,他到达了山顶,面对记者采访,他如是说:“我终于看清了之前的,位于低处的不足的我,我站在了高处,就是为了我的进步,我一点点地努力,回头也不忘欣赏,现在感觉真的十分美好……”

假若你一直呆在低处,固步自封,你无比清晰地看着放大的弱点,又如何处于高处,在攀爬高处的过程里改进?尼采曾说:“审视的目光,从高处来,所以世人的赞誉看法于人是虚的;自审的目光,可以从低处来,来自你自己,这是实的。”

钢琴家阿尔荷科斯基是俄国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他9岁的时候,名气就十分大。有世界级的大师对他说:“好了,够了,很棒了。”他不满足,他向往着艺术的高峰,他不愿在低处欣赏狭小的美景,他带着满腔激情与时间搏斗,终于,他成功的登上了高处。有人重提他小时候被誉为“天才”的事,他微笑着说:“不,那是的我不过是在巨人的脚趾上,我有着一些灵气,但我站在巨人的肩上时,我才发现,脚趾是如此低俗。我向往的心,给了我不同的美,我感觉到了不同于低处的美好……”。话音刚落,掌声经久不息。

诚然,登上高处望见的,也是低处的美,那么就选择低处?不,不一样的。林清玄曾说:“你的眼睛在哪,心里都因眼的高度而不同。你在泥潭里看看四周,只有满层污浊,你在树上望向泥潭,它有着满地荷花。”

古人云:“站高而望远。”告诫人站在高处,所见风景独好。成功时座大山,当你真的登顶时,也许只能看见山脚,却试想,你比在山脚有了个本质的不同,在山脚只是平地,而山顶,却是站在成功的山顶。

拿出毅力,坚持地去登“山”吧,你挥洒的汗与泪,以及那颗向往的心,会给你一个不同的终点,在成功的山上。

【篇三:勇于攀登,风景独好作文】

与父亲一起爬山的儿子在听到父亲称赞山下真美时问道:“既然如此,还爬上来做什么?”儿子没有领悟父亲的含义,无知地认为这是在做无用功,相反身处山脚,受眼界所限,则需要更好的位置看清原本的美景。

佛家有言:“眼内有尘三界窄,心中无事一床宽。”富贵如纳兰,出生显贵,却不愿将生命浪费在虚荣的官场中,他是翩翩俗世公子,却超脱于世俗的樊笼之外,最后将一腔才情,满腹诗意寄托在千词万绪之中,才有被后人吟唱至今的“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这样昨脍炙人口的名篇。纳兰拥有了不同于常人的眼界,跳出官场勇攀人生高峰。

清醒总附丽于距离,美景也就出现。

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儿时家庭贫困,16岁便不得不到大阪打工。本以为会一辈子这么苦下去的他因一个偶然际遇发明了一种新型电灯,却没有人赏识。他不甘放弃,便借了250元开始自己创业,之后种种便有了如今的松下公司,拥有二千多万员工的大公司,这是他的不服输不断努力拼搏的结果,他说:“做了也许不一定成功,但不去做一定不会成功。”

海子告诉我们:“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爬山的人注重上山的过程,人生也如此,纵使其间有多少艰难险阻,只要坚定那边有我们所向往的风景便坚定不移,一心向上。

史铁生说:“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他们确定我的位置。”反观当下多少人被名利蒙蔽了双眼,多少人被金钱玷污了内心,他们迷失了自我。“流水如激箭,人生似浮萍。”寒舟子的这句名言劝导人们不可生如浮萍,而要向着一个方向不断前进、拼搏。只有向上攀登,才能将山脚下美丽的风景尽收眼底。只有身居高处,看清现实,方能发现原本生活中的至善至美。

登上山顶后,再回首,最令人欣慰的是来时路上每一步坚实的脚印,每一步都是努力的见证;每一步就是执著的象征。还记得亦舒的话:“你我需遍扣每一扇远方的门,去找到自己的风景。”路在脚下,向上攀登,这边风景独好。

【篇四:登高方能望“美”】

于高处,一眼望去,海阔天空,山美水美;于低处,无论怎样观望,都只能局限于一片狭小的天空。所以,没有爬上山顶的人永远不会领略到俯瞰山下的美景的快乐。

正如材料中的父子,只有经过爬山,登上山顶,方能领略山下的美。倘若他们没爬上山,纵使他们每天生活在美丽的山下,也不能体会到身边的美。

法国著名导演雅克·贝汉人到中年还无所建树,可他从未在人生的低谷里停滞不前,而是凭着意志和坚韧,一步一步往成功的道路上爬去,最终,他导演的《海洋》让所有观众为之倾倒。他成功了,他看见了绚丽夺目的成功之花,看见了在低处所不能看见的美丽,而这,只因他用努力和汗水一步步豋向高处,因为,登高方能望“美”。同样,著名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导演卡梅隆,没有守着原地打转,他凭着大胆和探索的精神大胆地挑战了马里亚纳海沟,最终他在这世界之最里自由地遨游,在成功的顶峰体会到的是那些不敢尝试的人一心向往的美丽。

倘若没有雅克的一步步努力,没有卡梅隆的勇于尝试,他们又怎能于成功的最高处,领略成功带来的喜悦和美丽的风景呢?倘若他们徘徊在人生道路的底端,没有豋向高处的勇气和毅力,又怎么能在人群之众闪耀光芒。如果人人都能踊跃向高处攀登,那么大家便都能领略到高处的美,又怎会有井底之蛙的嘲笑与讥讽呢?

无臂钢琴家刘伟用他的汗水,一步步爬向成功的顶峰,最终圆梦维也纳,领略到了成功的美丽;自残志不残的徐莉佳,付出了比常人多一倍的努力,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最终圆梦伦敦;金雅琴老人,用一辈子的时间,一步一步往高处走,最终摘下最佳女主角的桂冠。他们最终都于高处,望见了最美的风景,而你,难道还要徘徊在低处吗?

反观现在,生活中不乏有那些意志消沉徘徊在人生低谷的现象。否则又怎会有“蚁族”、“蜗居”的哀叹,又怎呢有“官二代”、“富二代”的嘲讽。其实,他们只要努力向高处迈进,纵使没有到达顶峰,亦能体会到不一样的美。

登高方能望“美”,从现在出发,每走一步,都会离美近一点,要知道,生活并不总是灰暗阴沉的阴雨天。

【篇五:高度决定美感】

古人云:“山不辞高故成其伟岸,海不辞深故得之深沉。”山川往高处发展才能有雄壮伟岸之美,海深广宽阔才有了深沉之美,所以无可争议,高度决定美感。

当然此“高度”非彼“高度”,只有积极的上升的发展,有益的积累才称之为“高度”。而“美感”也是广义的,可以是形象上的美也可以是内涵上的美。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高度都是决定美感的至关因素。

从自然上看高度成就了美丽。树木“上出重霄”才有了高耸挺拔之美;水流冲上山崖才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之美;鸟儿飞上青天才有了傲视群雄之美。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无不演绎着“高度决定美感”。

从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难以否认高度决定美感。尤其在旅游时,每每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感。放之于古人游览胜地时也是如此,若不是登上“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滕王阁,王勃怎能看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若不是登上高高的幽州台,陈子昂怎能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绝美感叹;若不是“凌绝顶”,古人又怎能有诸多“一览众山小”的绝美诗句涌出。

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的认知水平上看,“高度决定美感”也是勿庸置疑的。孙中山若不是博览群书,流洋海外又怎会意识到封建帝国的丑陋而发起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李大钊、胡适若不是读书破万卷,遍通古今中外,又怎能领导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毛泽东若不是手不释卷,学富五车、融汇中西,又怎能认识到社会主义的美好,领导工农大众建立起新中国。

最近引人关注的台湾高龄委员选举人李敖也是一位有“高度”的人物。正是因为他从小苦读钻石,勤奋苦干才有了“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才子美名,也正是丰富的生活经历和雄厚的知识积累让他的思想凌驾于众人之上,他反对台独支持统一,敢于批判时政,人谓之“现代鲁迅”。由此可知,从人的认知与思想高度和个人成就上也是“高度决定美感与力量的”。

总而言之,高度是美感的至关因素。无论从何论起都不可否认。我们作为青少年尖不断提高自己的积累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山下虽美但不登高山你永远欣赏不到这种美景。因为高度不够所以缺乏欣赏的能力,只有具备一定的高度才能发展才能成材,才有美感。

【篇六:跳出圈子的“美”】

山下美景是山下人难以领略的,只有置身山顶,才能把一切山下美景享受尽。这就好比跳出圈子,你就能将周边之“美”一览无余。

有句话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但是,若没有合适的地理位置,发现美的条件就不足了。因此,我们只有跳出圈子,创造发现美的条件,才能感受美。

童话大王郑渊洁就是个善于跳出圈子的明例。谁能想到小时候的理想是成为挑粪工人的郑渊洁,如今竟是位童话大王。其实,正是因为他能跳出平凡普遍的梦想的圈子,才成就了他的一切奇思妙想,才带给孩子们许许多多美丽的童话,在某种程度上,“跳出圈子”实在功不可没。

井底之蛙跳出井,才发现天空如此广阔,发现世界如此美妙。于是,比尔·盖茨跳出了哈佛,去探寻自己的人生梦想,事实证明他确实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人生之美。

古往今来,有多少名人跳出圈子,找到自己的美妙人生。刘玄德不也是如此?从一个卖草鞋的贩子,成为一代帝王。假如他安于本分专心卖草鞋,那么这世上就少了一段传奇故事。

善于跳出圈子,人生也会因此而与众不同。钱钟书先生著成《围成》,这巨作给他带来的是许许多多的浮躁。因为外界的关注,他原本宁静的生活差点被打破。然而,钱先生坚守住了本心,也足够低调,拒绝一切浮躁只一心做学问。这源于他跳出了世俗功利的圈子。

而与之相反的一个例子是作家川端康成,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未能跳出获奖所带来的效应,打破了他内心的沉静,最后,因压力过大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一个悲剧,但也警示着人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需跳出那个圈子,一切都将不同。

跳出圈子,你会发现事物的美,你会领略前所未有的轻松,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跳出圈子,让自己的人生更美好!

【篇七:出入之间】

庄子说高山上看到的山下人都一样,不必争谁高谁低,胡适先生说要在山下看人,并计较人的不同。那到底是在山上看还是在山下看?

其实我觉得两者应兼得,在山上看人,多了一份淡泊达观,在山下看人,使我们不脱离实际。我们既要保持精神世界的高度,但又不能脱离世俗脱离生活。

当我们的精神世界达到一定高度时,我们才能变得悠然自得。在山上看人,并不是一种俯视众生的角度,而是要更看清人,更看清生活。

就像梭罗,孑然一身来到瓦尔登湖畔居住,摒弃一切与生活无关的浮华,来到树林里聆听枝桠上的虫鸣鸟叫。

这样简化的生活,却使其探索到生活真正的意义,使得其的精神世界越攀越高。

就像庄子,虽然穷居陋巷以钓鱼卖草鞋为生,但因为自身思想的高远深阔,使其能在困厄中不失对人生对生活的深刻达观的认识,使得其视前途如草芥,视富贵如粪土。

当我们在山上看人时,我们的思想境界是澄明的,我们能以一种本真的淡然角度去看淡尘世一切,以一种淡然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人生得失。从而拥有一份“静观庭前花开花谢,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闲适恬淡。而这种圆融通达的人生境界的建立是基于对思想、对精神不懈的追求。

当然,我们不能总是在高山下看人看世界,这就多了一份孤高与傲视,却少了一份对生活最真实的体验。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真正的隐士并不藏于深山之中,而是与人与生活最直接的接触,过着平凡的日子。

就像托尔斯泰,当他的精神世界达到一定高度时,他渴望的是做一个农夫,耕作于阡陌间,以最谦卑的态度去看待人生。

我们原本就是山下人,所以不能失去最原始的一份赤诚。当我们在山下看人时,我们才会不脱离实际,才能发现充实的生活,既不能少一份雅致,亦不能少一份世俗。

当我们既拥有精神世界的高度,亦不失一份谦卑亦不脱离现实。我们才能在尘世污浊中让生活如同“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般散发着隽永的芳香与幽香,从而达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

山上看人看人生,得到的是份达观与澄明;山下看人看人生,得到的是份谦卑与赤诚,两者兼得,才能赏尽人生极绚烂的美景。

【篇八:发现,在高处】

如果到了山上,能发现山下的美,他也一定会是有着敏锐感知的人;如果不在山上,而能发现山下的美,这个人一定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毕竟,能发现生活中的不平凡之处,是我们能在世俗生活中生活下去的动力。

所以,不管俯仰之间,还是平视,心底都需要有这样的高处。

显然,材料中的父亲是俯视生活的人。父亲或者说我们这些普通人,都需要有爬向高山之上,回望一下自己的所在。那样,充盈眼前的已经不再是“一地鸡毛”的繁杂与无趣,而是有了一种超拔与提高。这样的眼下世界,自然会让人不由感叹:看,山下多美丽!

而材料中的儿子似乎更需要这样心灵的高处。不过,眼下的他还是一个仰视现实的人,“让自己低于尘埃”之下,自然难以抬起头,难以昂扬面对生活。那样,生活对于自己自会是一幅难看的面容,就更不要说发现生活中的美了。所以,儿子也许是因为青春期的躁动,无法共鸣父亲发乎内心的感慨,在他眼中,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不缺少美,而缺少美的发现”有些矫情,甚至是无病呻吟。但是,这样的心境会让自己身心劳累,也就是常说的“身为形役”。缺乏精神引领的人,总会为生活的平常所累,让自己的心灵品质长时间处在一个低层次或者消极的层面,缺少正能量,即便是处于万花丛中,也会无视美的存在。

生活中,有些“得道高人”,则可以超脱空间的位置,即便是处于生活之中,以“平视”的角度看待现实,他们也会有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理解,有自己“美”的发现。然后,因这发现,让自己的心灵也在高处。他们不需要空间的物理提升,不需要“会当凌绝顶”,但凭内心的体察,就能“一览众山小”。这样的人,他看透生活的真相,知道生活的真谛,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他眼中,有世俗寻常,更有意趣真知。这才是一种“大美”,有了这样的体验,生而为人的意义也会品味得足。

当然,能有如此道行者,毕竟是少数。但是,在追求生命高绝意义和价值的“爬山”路上,不分时间,不看年龄,只要能让自己感受到生命的美丽,正如古人所说:“朝闻道,夕死可也!”

发现,在高处,人生的意趣,也在高处,只不过这里的高处,不仅仅是指在那里的山,更应该是我们的内心。

【篇九:身居上而心处下】

大约爬山的人都是喜欢登高居下的,却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要居上。有些人自负了解,每每引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诗句作为座右铭,却免不了有种睥睨天下、目空一切的讨厌相。

这里有一个寓言故事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山顶上,父亲指着山下说:“看,那里多美!”而儿子却说:“既然如此,还爬上来做什么?”至此,人便可以分为四种:身居上而心居上的,身居下而心居上的,身居下而心居下的,身居下而心居上的。在我看来,父亲无疑是一个拥有高山的眼睛以及平原的内心的人。

一个人,身居上不是为了享受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是为了开阔眼界,更好地认识低处的人民、低处的生活。

现在的精英教育委实太多了,结果往往却是精英文化没学到,精英心态反倒比比皆是,弄成了鄙薄一切的自大自负。这就好比一个人从不看地走路,抻长脖子仰着脑袋鸭子似的活着。然而天上能有什么?

当然,往地上瞧也不一定能瞧见什么,所以一个人只有处下的心态还是不够的,还要有高远的眼界,好比一条谦卑的蚯蚓和一只谦逊的飞鸟,一个只看见漫漫的黄土,另一个却看见了整个世界。

老子曾说,江海因其善处下,故能为百谷王。这只说对了一半。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却没有把两者统一起来。处下是对的,但像登山一样,只能把心放在山脚,身体却要不断向上、向高,眼界才能不断变宽、变大。一个真正通达的人,就像崇山峻岭中含着一汪清透的泉水,眼界极高,但心极谦卑。中国古代那些令人佩服的士大夫,哪一个不是如此?把心深埋,不是为了忘却它,而是为了聆听大地的心跳;把眼放宽,不是为了看见别的什么,而是真正为了看清当下。从小处说,确立了个人的意义;从大处说,更能看清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坐标。

身居上而心处下是一个动态不断的过程,违背了引力,两者越分越开;渗透人生的真谛,两者才会越靠越近。仿佛一棵树,枝叶拼命往上长,根却越扎越深——这样才叫一棵枝繁叶茂的好树。

其实,这不过是教人怎样于高山欣赏平原的美。儿子不知道,美也好,苦难也好,当你还未挣脱它的包围时,只是被它束缚与控制。只有换个视角,或者事过境迁,才能悟出其中的真味来。

父亲那一句赞叹,在一瞬间赋予了他高山的眼睛。

而有些人,怀着一辈子平原的心灵,他高山的眼睛盈满泪水。山下的苦难令他痛心,山下的美丽也令他动容。他往下一低头间,泪水便簌簌地滚落下去,像春雨一样融在土里。

他的平原的心剧烈地鼓动着。

【篇十:不登山,怎知风光如许】

爸爸说山下很美,儿子问“既然如此,那还爬上来干吗?”他不明白山下有景上山看的道理,山上山下视角不同风光各异,不上山顶,又怎知山下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