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交往的缺席《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缺憾_第1页
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交往的缺席《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缺憾_第2页
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交往的缺席《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缺憾_第3页
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交往的缺席《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缺憾_第4页
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交往的缺席《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缺憾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交往的缺席《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缺憾

马克韦伯斯特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下简称“新教伦理”)为研究文化发展动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观察新教徒新伦理的内心世界时,韦伯斯特发现了新旧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选择性关系。这一结论对许多学者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分析不同文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许多科学家探索了新儒学文化在促进东南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方面的影响路径。然而引人深思的是,在方法论意义上,理解社会学和以个人为出发点的分析视角贯穿于《新教伦理》的始终,这就使得试图观照被研究者内心的移情理解存在着误解的可能性,同时又抽离了社会环境的外在影响,忽略了对社会行动中交往层面的深入剖析,因此韦伯命题存在的合理性值得商榷。一、韦伯的理想型概念书中韦伯在从事探寻资本主义起源的具体个案分析时,他明确提出,“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寻并从发生学上说明西方形态的独特性,……采取某些类型的实际的理性行为却要取决于人的能力和气质……各种神秘的和宗教的力量,以及以它们为基础的关于责任的伦理观念,在以往一直都对行为发生着至关重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这就提纲挈领地表明了《新教伦理》的分析重点在于探讨宗教这种文化内化为价值观,进而影响人们行动这一过程的演进。在《新教伦理》这部韦伯的代表作中,他在分析时大体上采用了与杜尔克姆相似的控制变量并寻求共变因素的分析方式,在逐一排除了家庭遗产、政治境遇等外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后,发现新教徒在教育门类、职业生涯的选择上,都有助于资本主义的成功,而内在于这些表现出来的特征的,则是宗教改革后新教徒对宗教和上帝的重新理解。与传统的天主教徒对宗教的理解及其表现行为有所不同,韦伯认为,新教徒赋予上帝以绝对自由,意即,上帝已预先确定了他的选民范围,因此,新教徒们摒弃了教会、祷告、忏悔甚至死前仪式等从前可以与救赎相联系的行为,并安于上帝的安排,从而生发了天职(“神召”Calling被马丁·路德转译为德文中的“职业”Beruf)这一概念,并推动形成了新教徒对现世职业的热忱和执著。“上帝应许的唯一存在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伦理,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在《新教伦理》中,韦伯独特的理想型概念主要指的是暗含于新教徒行为中的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按照韦伯的阐述,新教徒以获得世俗成就为目的,为此采取勤俭、守信、克欲等生活方式,做事时经过理性的计算,这就体现了工具合理性的因素,他们对工具合理性的执著使其具有了超验的伦理价值,从而,这两种合理性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韦伯看来,“这种至善被如此单纯的认为是目的本身,以至从对于个人的幸福或功利的角度来看,它显得是完全先验的和绝对非理性的”。但是,这一推论过程及其结果仍是囿于理解社会学和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局限,只是试图在观察单个或重复的单个所构成的一类新教徒与天主教徒迥然不同的为赚钱而赚钱的行为表现的基础上,获知新教徒自身是如何看待这些从前不被认可的获利行动的,但韦伯在移情理解他们如此投入这些曾被鄙夷的世俗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时,显然忽视了社会交往层面对于行动者主观意图的解释意义。韦伯在《〈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导论》中指出,“从来没有一种经济伦理只取决于宗教”,明确反对归因论,但他全书的笔墨无不着力于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精神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韦伯指出,正是由于新教徒对宗教改革后教义的逻辑一贯性的遵循,才逐步促使他们形成了入世禁欲主义的行为规范,他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大部分论述指向这种行为规范的内化。此时,禁欲主义成为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发生相关关系的中介变量,即韦伯对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之间逻辑关系的推演是围绕着禁欲主义这一行为规范的形成、确立展开的。韦伯专家在对《新教伦理》一书进行解读时,多是在认可理解社会学和韦伯在书中坚持的以个人行动为出发点的分析视角的基础上,对其分析思路加以逻辑化,这些理论推演都是在试图进一步替韦伯厘清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关系,缺乏具体的实证性材料来佐证。他们运用韦伯提出的理想型概念,采用禁欲主义、神秘主义;伦理先知、楷模先知;责任伦理、信念伦理等分析工具将韦伯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的阐述系统化,并整理出宗教信仰(预定论)——社会心理(天职观)——社会行动(入世禁欲)的分析模型。但是,韦伯的投入理解法和个人主义方法论这一社会学研究范式本身就存在争议。二、之间关联的意义韦伯提出投入理解法,以在人文科学与刚兴起的实证科学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这要求不仅要观察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要同情理解他们这种行为的意图,因为社会现象与人的主观目的紧密关联。然而,由理解方法得出的结论的普遍性、客观性、可检验性却得不到确证,因为观察者自身的领悟能力、他所身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对被观察者的同情程度,都成为影响他对被观察者行为的意义做出判断的因素。因此,韦伯的知识背景、个人境遇也会造成对主观省察新教徒内心世界的影响。虽然韦伯被称为具有新教徒般的积极入世精神,但他对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的虔信将成为影响其对新教徒内心世界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科素养有可能会使他在解读新教伦理时更具洞察力,但也可能使他在推断宗教领域的事实关系时产生偏见。宗教是一种不证自明的社会事实和集体智慧(杜尔克姆语),它从来都具有超验的伦理价值,而韦伯的《新教伦理》全书都是在致力于探讨宗教的世俗化、合理化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悖论。虽然韦伯的母亲笃信宗教,但并不信教的韦伯解读新教伦理的世俗化、合理化仍会陷入价值无涉的两难境地:“投入”太深,会影响其作为观察者的客观判断,影响对新教徒商业成功独特原因的发现;“投入”不深,又会影响其对新教徒价值观和其行动之间有机关联的理解,从而流于外在评判和不着边际的结论。再者,虽然韦伯引用了大量的宗教文献,并举出相关统计资料来证明新教徒在经营中的成功,但是理解这种主观推断仍有流于误解之嫌。韦伯指出,谁是上帝的选民已是预先决定的,既不能通过人世的种种行为来获得救赎,又不能凭某些外在的表象来臆测上帝的意图,新教徒就只好安于上帝安排的职业,并因此取得世俗成就。但是如果我们采取逆向思维,就会发现,既然新教中绝对超验的上帝为他的信徒安排了一条异常孤独的朝圣之旅,并且,永远不会为面临困境的信徒提供任何救济,那么,相信这样的上帝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上帝不以任何方式来表现他的存在的话,他又如何能够获得朝拜者的信任呢?韦伯又指出,孤独正是催生新教徒们取得世俗成就的动力源泉,“紧张的世俗生活被认为是最合适的途径。只有世俗生活能驱散宗教的疑虑,给人带来恩宠的确定性”。那么,这不是新教徒在努力寻找受到上帝恩宠的标志吗?这不是与新教教义中所排斥的对上帝旨意的揣摩恰相矛盾吗?在这个意义上,新教徒走的是“佛助自助者”的道路。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里指出,新教徒把上帝看作爱、智慧和公正的化身,追求与其的直接对话,而不需要任何中介。正是为了获得救赎,《红字》的女主人公才会在通奸败露后过起了勤俭助人的苦修日子。韦伯认为,宗教世俗化是社会向理性化前进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但世俗化理论发展的结果应是发现宗教的渐趋衰落,这才符合“神弃”与“祛魅”的本意,后来在对宗教社会学的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甚至对世俗化理论有取代之势的理性选择理论,主张从宗教组织的角度,从宗教的提供者角度来讨论宗教的复兴和更新。这两者都过于强调宗教组织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在宗教活动过程中的个体选择的人性因素。美国的新教徒多是受到信仰压力之后才移民新大陆的,那么,他们对新教伦理的选择就更应该成为我们分析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仅停留在对个别地方(主要是美国)统计相关的新教徒与经济成功的关系加以关注,那就可能漏掉新教徒在新教伦理以外的个人因素对其经济成功的重要影响,而这也可能是其选择新教伦理的重要原因。就是说,这种个人因素可能同时对经济成功和宗教选择发生作用,从而使这两者呈现出表面相关的关系。这时候,这种表面相关就会诱导我们对其加以深思并合理化,从而流于外在评判和不着边际的结论。很可能推崇禁欲的新教徒本身的性格中即含有很强烈的禁欲倾向,所以他们选择改革后的新教伦理作为自己行动的合理化依据。寻求行为规范和赋予行动以意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种需要,所以,即使发展到后工业社会的今天,仍有相当部分的人把宗教作为皈依的精神家园。新教伦理对新教徒行为的解释力可能更大程度上是出于他们无意识的事后合理化。与之相印证的是中国佛教徒的行为,《水浒》中那些为避祸而出家为僧的人信奉的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而历朝历代真正看破红尘的和尚多为命运多舛者。换言之,如果具体分析新教伦理、禁欲主义和资本主义精神三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以下几种可能:禁欲主义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之间起了中介作用;禁欲主义和新教伦理都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发展起了各自独立的作用;禁欲主义和新教伦理互相影响后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发展起了共同作用。丹尼尔·贝尔也曾指出,资本主义文化中存在着禁欲苦行主义和贪婪攫取性两种互相矛盾的特征,前者是宗教世俗化的产物,后者则是社会世俗化的必然结果⑩,甚至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使它愈加远离了禁欲主义,而转向消费,那么,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似乎必然的密切联系就更缺乏解释力了。因此,由于理解具有强烈的主观思辨的色彩,而且理解的对象又是个体行动者的主观动机,即使佐以大量的经验材料,仍会有信息不对称的缺憾,所以,不能排除韦伯在解读新教伦理的影响力时有产生误解的可能。三、重视主客观群体的互动关系《新教伦理》致力探讨的是行为规范,而非社会行动本身。韦伯在书中忽略了社会交往层面,而在说明具体而微的个人行动如何结合成宏大的整体行动,进而影响社会秩序的建构时,这正是不能跨越的关节点。韦伯详尽描述了新教徒的种种禁欲表现,但他显然强调的是新教教义对其教徒的内心约束,韦伯认为,“由环境所得的心理和精神特征(在这里是家族共同体和父母家庭的宗教气氛所首肯的那种教育类型)决定了对职业的选择,从而也决定了一生的职业生涯”(11),也就是说,他分析新教徒行为的着眼点是内化了的新教伦理对其的影响,却恰恰漏掉了由于社会交往所产生的潜在的环境培育对资本主义精神发展的影响,而后者无论是在规范形成,还是在行动者的情境决策过程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坚信社会唯名论的韦伯从个体出发来分析社会行动,关注的是个体层面上的行动集合起来对社会产生的意义。在韦伯的《新教伦理》中,用来说明新教对其教徒不同于以往基督教的规范及行为影响的例子,来自于《天路历程》、《正直的卡马切尔》一类宗教作品中妇孺皆知的主人公的传奇,以及加尔文教派的知名的追随者的故事。此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孤立的新教徒以及他们各自的行为,似乎韦伯直接由个别的新教徒行为推演出这一群体的特征,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形成,但却没有涉及这一群体内部的互动关系。韦伯认为社会行动有两个要素,即行动者应赋予行动以意义,并且该行动要指向他人。但韦伯对行动者的研究以此为界,忽略了宗教改革的具体过程和信徒们接受革新后的教义的渐进过程。就是说,韦伯并没有详细讨论行动者的意义是否存在相对客观性,没有探讨情境的形成过程和社会行动的意义如何产生。韦伯把行动者的具体行动与具体情境相关联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行动的意义更明确。而从语言社会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事物及事物的意义并不具有天然的共生关系,而是时常具有很大的随机的成分,某些随机成分也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选择和固定下来。布鲁默等符号互动论学者强调要区别观察者的假定和行动者的动机,他们指出,意义是在协商之中确立的,可在互动过程中修改,并因此而共享。事实上,不论是自觉的认识到行动的目的,还是无意识地进行事后合理化的解释,都说明了意义作为内化的行动规范,影响着行动秩序的形成,反之亦然。人们之间的互动推动着意义的统一、固定和被修改过程,互动和意义既独立又互相影响地形塑着行动秩序。就《新教伦理》所指涉的内容而言,这里的意义应被理解为世俗化、合理化。对于理性,哈贝马斯和韦伯有不同的理解,前者选择“体系”和“生活世界”的概念来帮助解构社会,相应的分析工具是“工具理性”和“沟通理性”,他认为韦伯对合理化的分析仅停留在工具理性的意义上,欠缺对沟通理性的把握。哈氏指出,生活世界中的人们行动取向要互相协调,体系中的人们的行动后果要互相协调,体系建基在生活世界之上,社会互动建基在意义沟通上(12),而韦伯的手段-目的取向的工具理性则对环境的存在和制约视而不见,缺乏哈氏理论中与人际环境沟通和协调的认知及动力。韦伯虽然认为,包括工具理性行动在内的社会行动具有多种可能类型,但他甚至没能向帕森斯等人那样详尽考虑情境中的规范限制和可选择的手段,所谓的指向他人的行动却没有在交往中明确意义,也没有经过交往来验证其有效性,这就难以说明新教徒的理性行动如何延续下去。缺乏沟通即交往这一中介环节,新教徒的个人化世俗成功是如何模式化并编织出宏大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呢?基于此,新教徒之间的平辈交往和亲子沟通等(这后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宗教习惯是从家庭环境中习得的)必然推动着新教伦理的内化,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韦伯的这部《新教伦理》虽名为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关系的探讨,实际上是在追溯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建立的影响和对其发展的推动作用,但在以下几个意义上,《新教伦理》欠缺了对社会交往行为的分析。首先,新教伦理作为新教徒行为规范的原型必然强烈地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行为,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体现出共同特征。而由于社会交往中的遵从压力,他们的互动也有利于共同特征的形成。考察这些共同特征中分别符合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