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程中的结构趋同研究扩招后中国高等学校结构趋同性研究
一、年来各类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变化1999年以前,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基本上处于稳定的状态,招生人数年平均增长率约为9%。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改变了适度发展的态势,转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高等学校入学人数从1998年108万增加到2009年计划招生629万人,增加了5.82倍,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发展到23%以上。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由高等教育规模小国向高等教育规模大国两个历史性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的扩张前,业务部门所属大学所占比例较高,而此类大学大都是与其所属业务部门需求相关的专门性大学,2000年后,随着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业务部门所属大学数量大大减少,专门型大学更多地向多学科方向发展,中国十年来各类高等学校办学形式变化见表1所示。这种高等学校在结构上趋同现象,引发了高等学校的结构性矛盾,本文以陕西省的高校为例,研究高等学校结构趋同问题。二、在分析大学结构发展趋势时1.扩招前后各学科的结构根据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国共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11个学科门类,共249种专业,其中管理学是新增学科。而这一新目录自颁布之日起至2001年才正式在教育数据统计中被使用,也就是说,2001年之前的数据统计只有10个学科门类,没有将管理学单列出来。在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各个科类在招生数量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科类之间的比例也有着复杂的变动趋势。这种增加和比例变动不仅表现在各个学科自1999年扩招以来的总量上,也体现在每个科类的内部结构变动,即一级学科下的专业的变化情况。表2是1998年到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分科学生数的分布表,表3是1998年与2007年分科学生数占全国总学生数的比例。除表2和表3的数据表现的学科变化趋势外,扩招后高等学校结构趋同主要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的学科门类增多,综合性特征增强。扩招前,部门管理制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与此相对应为各部门培养人才的专业特色明显的高等学校占据很大比例。扩招后,部门管理大学数量大幅减少,地方化的大学更多地向多学科方向发展。在绝对数量,各个科类在总量上都呈现增长趋势。从11个学科门类的增幅上看,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和法学5门学科增幅最大。高校这种规模扩张具有明显的学科差异。学科门类数量上的变化首先通过大学、学院等层次上的变动来加以体现。原以系部结构为主的高等学校,纷纷增加中间的学院层次;其次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手段增加学科范围。直接手段是添加学科门类,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变动。更改学科范围的间接手段是去学科化,即把以前校名中表示学科门类的字符去除,以“去学科”达到“泛学科”的目的。这两种改变呈现的同一现象是改变校名,前者是把冠以学院的校名改为大学,即所谓升级,以变单一学科类别为多学科类别,后者是在改名的同时,取消校名中特征明显的学科名,冠以更为广泛的类别名,如原有的机械学院纷纷改为理工大学,原有的矿业、煤炭、地质特学院纷纷改为科技大学,工业大学。二是大学层次上增高,提高大学类型的努力明显。按照传统的分类法,中国的高校分为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三类。大学一般呈现综合性特征,本科、硕士、博士层次具全,学院一般为较为单一的几个关联学科,有些学院有本科、硕士层次及少量博士层次学科,有些只有本科和硕士层次,有些则只有本科和专科层次,专科学校只有专科层次教学。早在高校扩招前,各大学升级的趋动力就已很强,在政府放松管制的改革过程中,高校一方面向高一层次升级,增加学科门类和研究生学科数,另一方面,向管制放松的低层次扩张,许多大学同时设立了专科和高职层次。三是专业设置趋同性增大,高雷同性专业数增多。由于专业建设的成本差异,高雷同性专业大多分布应用文科和经管类专业,例如英语、工商管理,金融学,法学、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从统计数据得出,从1998年以来,我国高校招生增长比例最快的是文学和经管类专业,这两大学科门类2007年招生数为1998年的6倍多。理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招生增长也非常迅速。在位列招生增长前五名的学科中,除了理学外,其它都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本文以陕西省高等学校数据作为典型,分析中国高等学校趋同性情况。2.陕西省高校学分学生数分布在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的过程中,陕西省是一个内陆高等教育大省,陕西省高校各个科类在招生数量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4和表5分别是1998年到2007年陕西省高校高等学校分科学生数分布表及始末年份各学科学生数占总量的比例。1998年陕西省共有本科院校32所,2009年陕西省共有本科院校39所,其中原98年的6所学校已并入其他学校,有6所学校由专科升为本科,有7所学校是具有本科招生资格的民办高校,我们应用1998年和2009年各高校开设一级学科门类和专业的数量来分析趋同性。(1)级学科藻类的趋同性以开设该学科的学校占全部本科学校的比例作为趋同性的度量,1998年至2009年陕西省高等学校的一级学科门类的趋同性见表6所示。如表6所示,1998年陕西省高度趋同的一级学科门类只有工学和管理学两个,最高趋同的是工学,达75%,到2009年,学科门类趋同度达到50%的已增加到6个,最高趋同的学科为管理学和文学,均为89.74%,其中新增学科门类除理科外,其余均为偏文类和经管类学科。(2)专业趋同性的表现以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占全部本科学校的比例作为专业趋同性的度量,1998年至2009年陕西省高等学校的专业的趋同性见表7所示。为体现工科专业变化趋势,把占比40%作为趋同性的临界,由表7可知,专业趋同性增大趋势非常明显,1998年只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和会计学专业达到和超过50%,处于40%-50%之间的也只有英语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到2009年,超过50%比例的专业已有11个,其中英语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达到82.05%和71.79%,而1998年已超过40%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增幅却不大,仍未超过50%。除少量工科和理科的热门专业和传统优势专业外,其余高度趋同的专业都是偏文科和经管类专业。三、大学结构的共同特征的分析1.管理体制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激发了地方办学积极性促进了地方所属高校的增加。但高等学校的管理仍然过于集中,1998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前中央部委所属院校有571所。教育部直属、中央业务部门和地方分别举办并直接管理高等教育所带来的壁垒森严、条块分割、“小而全”、低水平重复等问题进一步凸显。这是促使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中共十五大确定的撤消部分部委的改革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因,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后,国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撤并部门所属学校管理体制的决定》,首先对撤销的国务院9个部委所属的93所普通高校、72所成人高校,其中的81所普通高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1999年初,又对5个军工总公司所属的25所普通高校、34所成人高校以及几百所中专和技校的管理体制作了调整和改革。随后国务院又作出《关于进一步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决定》,对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的50个部委和单位所属高校的管理体制及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此外,在教育部受国务院委托管理的72所高校中,也已经有34所与地方实行了共建。政府管理体制的变革使高等教育打破部门办学的管理体制,地方管理的大学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综合性较明显以及地方经济与社会服务的办学定位,综合发展的倾向明显,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放松了高等学校的部分办学自主权,尤其是专业设置权下放给学科后,高校纷纷增加学科门类、提升学校层次、拓展专业数量,这是造成高等学校结构趋同的最主要影响因素。2.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背景是建立在体制机制基础上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在制度上、政策上的收费教育成本具有明显的递增趋向。教育成本递增和教育投资约束的矛盾促使大学向低成本学科和专业扩张,以缓解成本压力。首先,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带来的教育仪器设备成本上升,开放的人力资本市场竞争引致高校工资性支出增大等因素均促使高等教育成本上升,而高等教育投资并未能与扩招和成本上升而同比例提高。表8是1998-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情况。由表8中数据可见,由于投入的不足,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并未能保持增长趋势。这是以低成本学科的发展和生师比提高为基础的。其次,学费改革带来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教育都是免费或以极低的价格无偿提供或出售。政府投资的约束使得高等学校只能完成计划的专业教育。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中引入了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学费成为大学重要的收入来源。但是学费标准仍为政府管制,根据2003年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对全国158所高等学校进行生均教育成本的调查,2000-2002年全国高校基本口径(不包含科研经费拨款和基本建设支出)教育成本为11321元、12012元、12278元。其中医学类8703元、农林类8833元、文科类9559元、师范类10296元、理科类13312元、综合类13224元、“211工程”学校14399元、艺术类23069元。而学生学费标准一般介于3500元-4500元之间,不同类型高校的成本差异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主要学科门类的生均培养成本差异,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独立学院是无国家财政拨款,实行按教育成本收费,西安交通大学的城市学院的学费标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不同学科的成本差异,2008年经管类学费8500元/学年,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机械类、外语类10000元/学年,艺术类12000元/学年。国家给大学的拨款标准一般以学生数计算,其中工科学科成本大,建设周期长,尤其是以前没有相关专业基础的专业建设成本更大。而文科和经管类学科成本小,尤其是归入理科招生的管理类专业,批准的学费标准与工科相同,出于成本和就业双重压力,大学纷纷发展成本小、建设周期短的应用文科类和经管类专业,造成该类专业趋同性增加。3.部分专业人才集中嵌入,专业趋同性增强大学合并的第一个原因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部属院校下放到地方时,部分大学数量多且地方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不愿接受这些大学,与教育部讨价还价,从而引致了一次大学合并高潮。许多拟下放的业务部属大学被合并到教育部所属院校和未撤消的部委所属院校,从而造就一大批规模大、综合性强的大学,增加了专业趋同性。大学合并的第二个原因是大学评价,高等教育市场化促进了大学社会评价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竞争公开化,但目前中国大学评价的指标,许多指标均是以整个学校产出为主要依据的,学校大则科研和教学总产出大,一些精英大学纷纷合并医学等学科,向规模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这类高校合并重组,打造了一批中国精英大学的“航空母舰”,导致了高等学校的结构趋同。4.反常重视高校的分类高等学校的分类存在着某种规律,高等学校分类与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之间有内在联系。从系统秩序的建立方面分析这一问题,首先,分类是系统重建秩序的方式。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系统的混乱,尤其是规模扩张的初期,混乱状态更加明显,以往精英教育阶段的规则被打破,“大发展”留给了高等教育机构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其次,快速扩张的高等教育系统在客观上提出了分类的要求。应该说,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机构的“同质化”倾向更为明显,但由于高等教育整体规模有限,而且精英高等教育所担负的使命也比较单一,因此这种“同质化”是相对比较合理的。但扩张后,高等教育所担负的使命变得越来越多样化,高等教育规模也更加庞大,因此在客观上提出了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的要求。最后,从科研实力角度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是维持系统稳定的要求。我国当前比较受认可的分类如“985”学校、“211”学校等,实际上也是科研导向的分类。如果从系统秩序的角度分析,以科研为导向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有助于形成金字塔型高等学校的分布,处于顶层的高等学校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处于基层的高等学校则是数量庞大的以教学为主要任务的学院,这种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型高等教育系统更有利于系统的稳定。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差别越来越明显,已经初步形成了不同的类型,需要通过分类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职责和使命。同时由于高等教育系统内资源分配方式、政策、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存在着趋同发展的现象,一些学校不顾自身条件争办研究型大学、盲目提高学校“层次”。5.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变化,为满足人才培养、培养文理类专业提供了可能中国习惯上把一切科类与专业划分为“文”、“理”两个大类,目前的高考招生仍沿用这种分类,前者主要指的是以人文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和专业,它们探讨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后者主要是以客观自然世界及其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学科和专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中国长期以来理科在校生规模远远超出文科。近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第三产业产值的比例迅速增长,对高等教育文科尤其是应用性文科的高级专门人才需求增加,诸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也随之发展,社会各部门对应用文科相关专业从业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中社会科学比例的逐年增加,正是高等教育对转型时期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变化的主动适应,而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好给科类结构的适应性调整提供了契机。加之文科的成本比较优势,学校经费的短缺和资源的不足的约束条件下,各大学选择培养成本比较低的应用文科类专业来扩大招生规模,也是一个择优的决策。这种选择导致了高等学校的结构趋同。四、大学的负面效应1.学历是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与社会分层教育筛选理论认为,个人接受的教育程度(学历)可以传递出个人生产能力的信号,个人可以将其受教育程度作为信号发给厂商,厂商以此信号区分不同能力的人,并按教育程度支付工资,可以极大地提高市场效率。由于学历在纵向维度上有高低之分,在横向维度上有优劣之分,因而使用人单位能够有效地甄别社会成员,可以合理而又有效地招聘人才并将他们安置在合理的工作岗位上,从而促进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教育筛选理论认为,这是由于学历的获得需要支付学费成本、时间成本以及努力成本,并面临不能获得学历证书的风险,在对学历证书控制严格的情况下,低能力的人因需要付出高努力成本并面临较高的风险而难以取得高学历,因而,学历能够反映出个人能力的高低。反之,如果学历证书控制不严格,能力高低不同的人付出的努力成本和不能获得学历证书的风险大致相当,那么,学历就难以反映出能力的高低,从而无法有效地区分不同能力的人。精英教育的特点是严格选择和精心培养,在精英教育模式中,信号传递机制和信号甄别机制较为健全,易于避免由信息不对称而产生逆向选择现象。在高等教育快速扩张后,显然难以推行此种昂贵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既定的教育经费、教师人数和教学条件下,急剧增加的入学人数将使信息传递和信息甄别变得困难重重,大量平庸的学生可能成为高等教育的“通货”,导致高等教育的贬值,相当于货币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大量同样学历层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矿山运输》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分析化学及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不动产测绘》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工学院《产品开发与服务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衡水职业技术学院《J》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大气科学概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计算机辅助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虚拟仪器应用及项目开发》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压缩机原理与结构》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ECE-R90-欧盟第3版-中文版(R090r3e-01)
- 2024-2025学年重庆市北碚区三上数学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大宗贸易居间协议2024年
- 第2课《济南的冬天》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2024年水利工程高级工程师理论考试题库(浓缩400题)
- 增强现实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 TD/T 1060-2021 自然资源分等定级通则(正式版)
-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解读
- 仓库智能化建设方案
- 海外市场开拓计划
- 供应链组织架构与职能设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