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244_第1页
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244_第2页
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244_第3页
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244_第4页
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24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第244练)【基础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九旬高龄的吴冠中,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小区。老人喜欢方庄,说这里有人气。旁边就是体育公园,我常在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他搀扶着她,缓缓地,一步一步。邻居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是个大画家,却不知道他的作品被拍卖过成百上千次。万贯家产吧?却“穷”得布衣素食。老头倔,价值几百万、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消费却极端平民化。当理发店的老板娘得知这个老头的画卖到十多亿人民币的时候,她惊呆了,知道老人来小店理发绝非省钱图便宜。我问过吴老:“有消息称,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他不动声色,然后说了句:“这都与我无关。”他和相濡以沫的她又从公园的林间小道缓缓走来,不认识的人都把他们当作退休多年的老职工。她三次患脑血栓,严重失忆。他伴着她,寸步不离,肩并肩搀扶着,平和而亲昵。我遇上他,总是聊上几句,她也总是和我的小孙儿说几句话。1.根据语境,解释文中“人气”一词的含义。2.第二段画波浪线句子中“小”和“大”的对比很有意味,请简要分析。3.请比较第三段画横线句子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改句:他平和而亲昵、寸步不离地伴着她,肩并肩搀扶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①,那多半是你搞错了。实际上真正自律的人不但不觉得痛苦,反而比不自律的人更快乐也更幸福,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们大脑里有一种“快乐神经”,就是内啡肽。只要刺激这种神经递质的分泌,就能提升幸福感。那么,②?内啡肽比较特别,促使内啡肽生成的因素是身体的疼痛,用痛并快乐着来形容内啡肽再适合不过。内啡肽是一种补偿机制,可以帮你隐藏身体的痛苦,让你坚持完成某个任务。如果你经常锻炼或跑步,在不断推动自己超越自我极限,咬牙坚持再多做10个动作,多跑一百米后得到的快感就是内啡肽带来的。奋斗之后的快乐,自律后的愉悦,很多都是源自内啡肽的作用。如果没有成为习惯,只是偶尔动一下,则对促进内啡肽分泌的作用不大,只有不断重复这种行为,让它内化成为自律的一种习惯时,③。所以说,越自律,越快乐越幸福。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文中多处使用了第二人称“你”,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是“我们”,能否将“我们”换成“你”或者“你们?请简要说明。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簪菊贾探春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①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短鬓冷沾三径露②,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对菊史湘云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③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注释】①长安公子: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曾写“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②三径露:带露的菊花,“三径”此处指菊。③科头:不戴帽子,敞着头。6.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簪菊”是头上插菊花之意,首联说自己插菊并非为了打扮,“镜中妆”指对镜妆扮。B.《簪菊》中间两联用典,紧扣“簪菊”,呼应诗题,情感上为最后一联直抒胸臆作铺垫。C.《对菊》颈联中的“君”指代世人,表明世上没有人能清高孤傲,以此反衬菊花之高洁。D.两首诗都写到了“秋”字,“九秋”指深秋,与“霜”相对应;“秋光”则泛指时光。7.从以上两首诗可以看出贾探春和史湘云两人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常用“六合”“八荒”来指代天下,如在贾谊《过秦论》中有“”,“”两句。(2)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时卧时起,时而吟唱,时而静坐的情景。(3)黄庭坚在太和县令任上,有志难伸,孤独寂寞,“,”两句想象自己辞官归隐后,坐在船上,吹着笛子,永诀机心。【综合训练】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八月的乡村(节选)萧军在茂草间,人可以听到诸多种的声音和谐地随伴着夜,广茫地爬行。枪声在这个时候也渐渐喑哑下去。小红脸摸出了小烟袋,可是很快地又掖在原来的地方。他的小烟袋已经是一个整天没在他的嘴里出现过了。平时小烟袋很少离开他的嘴。当他的小烟袋咬在嘴上的时候,他快活、闲暇……他一只手还在摸索着烟口袋,同时开始在思想:为什么还不该停下歇歇,让他吃一袋烟呢?枪声不已经没有了吗?还是不如做农民时候自由多了!他可以随便什么时候吃一袋烟。就是在手里提着犁杖柄手,也是一样哪,也可以使小烟袋很安全地咬在嘴里呢!那样的日子不会有了!他遥遥看着那边的田野在叹息,小烟袋又凄默地捏在手里,抵近嘴巴边:“我们该歇一歇了吧?”小红脸不大的声音提议着。“小红脸同志说得对——我们全该赞成他。”这是谁的声音呢?人们没有工夫去察看。什么“同志”,什么“赞成”……他们觉得谁能说出这样几个字眼,那真是太进步的家伙!“弟兄们,我们就在这块石头上歇一歇吧。我到对面那个小山上去担任警戒,明天一早晨,我们也必得赶到王家堡子……”谁也不注意萧明说完了话,怎样自己提了步枪,走下谷底,跨过小河,努力地躬下身子爬向对面的小山上去……他默然地数着,日间他们和敌人接过仗的每个山头。隐约还可以看见那个独立而不甚高大的山峰——在那里被击死了两个弟兄!“这又是牺牲了两个弟兄!”萧明的眼睛有点朦胧——悲伤和疲乏攻打着他。从这一面石头上,他看出那是旧军队出身的刘大个子,腿拉长地睡着了。别的几个人,蹲伏着身子,有的像青蛙一般饮着水,浇着头发,小红脸吸烟时候的火光,很急速地在闪动。蛙声更是显得响亮了。晚云发展得非常迅速。“弟兄们起来,我们马上就走吧!天是不可靠,怕是要下雨——”在对面小山上守望的萧明回来了。又开始出发了,沿着这无边际的桦林,探索着无边际的夜,踏了蛙的声音和虫子的声音……老年的崔长胜说:“我呢!只要一看到萧同志说过的‘新世界’,只要看到,只要看一眼……我就甘心啦!——萧同志,你说的那样好的世界,什么时候才能来呢?把日本兵全赶跑了就成吗?”在阴夜里,萧明走在六个人的前头。为的不要使大家跑错了路,眼睛常常要睁大着,这样工夫一久,会发生很不好受的胀痛!汗又开始在前额和身体各部分沁流。他自己实在也估计不出“新世界”究竟诞生在哪一天。不过他知道“这是一定的”,新的世界一定会来到的。“一定的吗?萧同志?啊——”“一定的——”下了这个山坡,由两山中间鞍部又向右面折下去,底下又是一带长谷——“同志们,出了这个谷口,再过一条河,对面在几个山怀抱里的那个堡子,就是王家堡子——出了这个山口子,就能看到一座炮台,炮台上面一定有红旗,如果他们在那里——他们一定有人等候我们……”这是一种希望!队尾的李三弟竟唱起歌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作一次最后的斗争……旧世界……一刻全为这歌声感动得合唱起来。老人崔长胜流着泪,感动得舒展着脸上的皱纹。“萧同志,有工夫你一定也要教教我!我不是也应该唱唱吗?这是再好没有的歌啊!”就如军队行军,或是出操时候唱歌一样,萧明唱一句,崔长胜和别的人们复诵一句。一刻是整齐了!加上山谷的回应。——啊!这是一片轰鸣!这轰鸣一直是由山谷里倾泻出来,向着对面山头上有红旗飘动的方向,广漠地飞扑过去……田野上,高粱红着穗头,在太阳下面没有摇曳。东北乡下,收割的日子虽然一天迫近一天,今年却不被人们怎样重视。村子里少壮的农民,更是不注意到这些。镰刀在房檐下的刀挂上生着锈……所有的什么也没准备。全是迫切地掮着自己的枪巡逻呀,守望呀……有的时候偶然聚在一起,他们也会谈论由队部那里听到的,是一向由他们祖先也没听到过的一些新的话,新的故事。“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眼看日本兵一天比一天凶!我们的老婆,孩子,爸,妈,还不是教那些王八羔子们,白用刺刀给捅了?”“萧明,那小伙子也真行,本来是个学生,能和我们一样吃苦,没白念书。”正午的太阳,火一般燃烧在人的头顶上。除开蝈蝈在叫得特别响亮以外,再也听不到虫子的吟鸣,猪和小猪仔在村头的泥沼里洗浴,狗的舌头软垂到嘴外,喘息在每个地方的墙荫,任狗蝇的叮咬,它也不再去驱逐。孩子们脱光了身子,肚子鼓着,趁了大人睡下的时候,偷了园子的黄瓜在大嘴啃吃着。三天以后,王家堡子成了废墟。弹窝在每处显著贪婪地扩大;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在各处飞扬着,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牺牲在炕底下的尸骸。(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用“小红脸”与“刘大个子”来替代人物名字,既简省地刻画了人物外形特点,也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B.文章中行军小队是由农民、旧军队成员和学生等不同身份的人构成的,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的缩影。C.文章风格粗犷朴实,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这里的百姓爱僧分明,具有血性,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斗争精神。D.文章后半部分描绘了田野上的高粱和各种动物的慵懒状态,意在表现八月的乡村郁热沉寂,百姓的生活闲适安宁。2.关于文中游击队行军途中唱歌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崔长胜感动到流泪,是因为他从歌声中感受到李三弟等人的变化,内心激动。B.游击队员们向萧明学唱歌,彰显了革命知识分子对队员们的精神引领作用。C.“倾泻”“飞扑”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歌声之壮和游击队员的豪迈之气。D.歌声的慷慨激越与文章结尾的惨烈场景形成对照,突出了英雄的崇高与悲壮。3.文章刻意隐去了战斗过程而着眼于战争来临前的描述,战斗结局的呈现也很简短,这样的构思产生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4.“成长”是革命文学作品中永恒的母题。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母题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官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节选自《宋史·苏轼传》)5.用“/”线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B.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C.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D.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A.冠,读guàn时,可以指的是戴帽子;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B.礼部,礼部是中国古代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C.苏轼,字子瞻,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D.《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后来凭借推荐信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C.苏轼被任职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经砥柱之险,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想办法减少了灾害损失。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9.你认为苏轼为什么能成为天下英才?2024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答案与解析(第244练)【基础训练】1.富有生活气息,具有浓浓的人情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人气”的本义为“人的气息”。结合语境“邻居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是个大画家”“我遇上他,总是聊上几句,她也总是和我的小孙儿说几句话”“老人来小店理发”可知,吴冠中与周围的邻居有很多交往,人与人之间富有人情味,故此处的“人气”指的是这个地方富有生活气息,具有浓浓的人情味。2.①“小”是指吴冠中的生活朴素、平易近人,“大”是指吴冠中的艺术造诣之高、声望之大;②“小”与“大”的对比凸显吴冠中淡泊名利的伟大人格。【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①由原文“‘穷’得布衣素食”“消费却极端平民化”可知,“小老头”的“小”是指吴冠中的生活朴素、平易近人;由原文“他的作品被拍卖过成百上千次”“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可知,“大画家”的“大”是指吴冠中的艺术造诣之高、声望之大。②“万贯家产吧?却‘穷’得布衣素食。老头倔,价值几百万、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消费却极端平民化”“‘有消息称,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他不动声色,然后说了句:‘这都与我无关’”,当有人与吴冠中谈起他的画价值连城时,他神色平静,并认为这都与他无关,这一神态描写表现了吴冠中淡泊名利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吴冠中高尚人格的赞美。“小”与“大”的对比凸显吴冠中淡泊名利的伟大人格。3.①原句用短句,将修饰语单独成句,状语后置,更能突出吴冠中对妻子无微不至的呵护;②原句修饰语使用更恰当,“寸步不离”对应“伴着”,突出陪伴时间之多,“平和而亲昵”对应“搀扶”,突出态度之亲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原句用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将修饰语单独成句,状语后置,起强调作用,更能突出吴冠中对妻子无微不至的呵护,表达之了作者的感动和赞美之情。②原句修饰语使用更恰当,“寸步不离”对应“伴着”,突出陪伴时间之多,“平和而亲昵”对应“搀扶”,突出态度之亲和,细致地写出吴冠中对妻子无微不至的呵护,突出了吴冠中对妻子不离不弃的责任感。改句为一般的陈述句,节奏不够明快,只起到了陈述的作用,不能充分表达情感。4.①如果你觉得自律痛苦②它和自律有什么关系呢③内啡肽才会分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结合后文“实际上真正自律的人不但不觉得痛苦,反而比不自律的人更快乐也更幸福”可知,此处强调的是自律的人不痛苦,结合“那多半是你搞错了”推知此处是说自律觉得痛苦,故应填“如果你觉得自律痛苦”。第②处,前文强调的是内啡肽能提升幸福感,结合后文“奋斗之后的快乐,自律后的愉悦,很多都是源自内啡肽的作用”可知,此处应是对自律与内啡肽有何关系的发问,故此处应填“它和自律有什么关系呢”。第③处,结合前文“如果没有成为习惯,只是偶尔动一下,则对促进内啡肽分泌的作用不大”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只有不断重复这种行为,让它内化成为自律的一种习惯时,内啡肽才会分泌,故此处应填“内啡肽才会分泌”。5.不能。①从语义范围上看,此处的“我们”是复数,表泛指,指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内的所有人;改成“你”或者“你们”则不符合语境,也不符合事实。②从表达效果上看,第二人称“你”或者“你们”在一定程度上有命令的意味,使用“我们”进行转指,可以达到礼貌的效果,减少了语言的这种命令意味,拉近了与听话人的距离,使话语更具有亲切感和说服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人称表达效果的能力。从语义范围上看,此处的“我们”是复数,表泛指,指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内的所有人,如果换成了“你”或“你们”,语言逻辑上行不通,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不符合语境,也不符合事实。从表达效果上看,第二人称“你”或者“你们”在一定程度上有命令的口气,使用“我们”进行转指,有礼貌的效果,减少了语言的命令意味;使用“我们”就直接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因为我们大脑里都是有这种物质的,这样就能更加强调这种物质的重要,使话语更具有亲切感和说服力。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君’指代世人”错。“君”应是指代菊花。故选C。7.相同点:豪爽豁达、脱俗傲世;不同点:探春突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独立自主)的品性与高远的追求(飒爽英姿、男子气概等);湘云还流露出知音难觅、对知音的追求珍惜之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相同点:豪爽豁达、脱俗傲世。《簪菊》一个少女,以男子的声口、情怀和语言,不吟咏女子对镜簪菊的日常生活,吟咏的是高人隐士不惧俗世的雅致情怀,生动地透露了探春不作女儿之态和蔑视流俗的性格特征,全诗洋溢着一种令人神往的新的生活志趣和人生理想。探春贵为贾府小姐却又并非嫡出,因而才高气傲、藐视世俗,追求朴而不俗。《对菊》颈联写菊花不在春暖时与百花争艳,又不怕寒冷而在秋天开放,像某些“君子”鄙视争名逐利的世俗,傲然独立,故史湘云将菊拟人化,尊称为“君”。这两句表明,史湘云对菊的爱慕欣赏不完全在于有深有浅的绿叶,和鲜明夺目的花朵,更着眼于菊的傲世气质和品格。在“知音”之前冠于“惟有”一词,更显示出史湘云的与众不同,表明史湘云本身就具有“傲世”的思想,故能成为“菊”的知音。不同点:《簪菊》首联写诗人平素对菊花便喜爱有加。颔联写诗人的联想。借杜牧、陶渊明等为数不多的高士,表达自己爱菊之情的真挚与浓烈。颈联承接前面两联,点明了簪菊的用意,不是因为女孩子的爱美之心,而是像杜牧、陶渊明等须眉男子一样,爱慕菊花高洁的情怀。尾联表达了诗人不顾讥议、自拔于流俗、我行我素的气概。这首诗反映了古代人重阳登高插花的风俗,也流露出探春企图如男子一样要立出“一番事业”的心情。探春突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独立自主)的品性与高远的追求(飒爽英姿、男子气概等);《对菊》后面四句,则更直白地道出人与菊花“知音”。因为二者都有“傲世的风格,所以用的典故是春秋时期钟子期听俞伯牙奏琴而心曲相通。钟子期不久去世,俞伯牙终生不再鼓琴,也就是知音难遇,因此尾联说能与知情解意的菊花相伴,实属人生难得,要格外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寸光阴。湘云流露出知音难觅、对知音的追求珍惜之感。8.(1)履至尊而制六合并吞八荒之心(2)偃仰啸歌冥然兀坐(3)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履”“偃”“冥”“鸥”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综合训练】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闲适安宁”错误,文章中“全是迫切地捐着自己的枪巡逻呀,守望呀”可以看出百姓枕戈待旦,同时环境描写也暗示着战斗即将爆发。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重要情节和段落作用的能力。A.“是因为他从歌声中感受到李三弟等人的变化”错误。崔长胜流泪的原因是歌声里反映出的斗争的激情和对新世界的憧憬令人鼓舞。3.①更易于表现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形象、对战争的态度和心理变化过程,体现底层百姓的使命感与责任感。②结尾以简短的场景描写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赋予了英雄以悲壮与崇高,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体裁特征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本文写了萧明领导的小分队奔向王家堡子的艰苦历程,展现的是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形象、对战争的态度和心理变化过程,体现底层百姓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刻意隐去了战斗过程,而着意于描写战争来临前描述“一刻全为这歌声感动得合唱起来。老人崔长胜流着泪,感动得舒展着脸上的皱纹”,战争背景下普通人,他们走向斗争行列,在不断地摆脱困惑,超越自我,对战争的态度和心理变化过程,体现底层百姓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由“弹窝在每处显著贪婪地扩大;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在各处飞扬着,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牺牲在炕底下的尸骸”可知,小说的结尾以简短的场景描写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赋予了英雄以悲壮与崇高,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4.①小红脸从贪图安逸、闲适的生活到服从纪律,最后跟战友们一起浴血奋战。②游击队员们自发唱《国际歌》,他们的觉悟境界开始提升,已经超越了个人仇恨,是在为劳苦大众而战。③农民往往专注于自己的收成,而战斗前的他们却能具有朴素的家国情怀,舍小我、为大我,枕戈待旦,投身于抗日烽火之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由“小红脸摸出了小烟袋,……平时小烟袋很少离开他嘴。当他的小烟袋咬在嘴上的时候,他快活、闲暇……”“三天以后,王家堡子成了废墟”“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牺牲在炕底下的尸骸”分析可知,小红脸从贪图安逸、闲适的生活到服从纪律,最后跟战友们一起浴血奋战。由“萧同志,有工夫你一定也要教教我!我不是也应该唱唱吗?这是再好没有的歌啊!”“就如军队行军,或是出操时候唱歌一样,萧明唱一句,崔长胜和别的人们复诵一句。一刻是整齐了!加上山谷的回应。——啊!这是一片轰鸣!这轰鸣一直是由山谷里倾泻出来,向着对面山头上有红旗飘动的方向,广漠地飞扑过去……”分析可知,游击队员们自发唱《国际歌》,他们的觉悟境界开始提升,已经超越了个人仇恨,是在为劳苦大众而战。由“东北乡下,收割的日子虽然一天迫近一天,今年却不被人们怎样重视。村子里少壮的农民,更是不注意到这些。镰刀在房檐下的刀挂上生着锈……所有的什么也没准备。全是迫切地掮着自己的枪巡逻呀,守望呀……有的时候偶然聚在一起,他们也会谈论由队部那里听到的,是一向由他们祖先也没听到过的一些新的话,新的故事”分析可知,农民往往专注于自己的收成,而战斗前的他们却能具有朴素的家国情怀,舍小我、为大我,枕戈待旦,投身于抗日烽火之中。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这样之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轼之才,远大器也”是判断句,“轼之才”是主语,“远大器”是谓语,结构完整,故在“才”后断开,排除AD;“然后”意为“这样之后”,是联系紧密的两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