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与模式选择_第1页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与模式选择_第2页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与模式选择_第3页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与模式选择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与模式选择

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向,是我国农业经济衰退、快速发展的基本保证。生态农业一般可以理解为运用生态科学、系统科学、生物科学以及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从本地农业经济资源的现状出发,通过创新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制度、农业产业组织发展起来的稳定而高效的循环型、集约型、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利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态农业模式是在一定地域内、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各个要素彼此组合、作用,具有特定结构、功能、效益和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的具体表达形式。而我国由于农业地域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地域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农业经济技术条件不同、农业产业组织发达程度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生态农业模式。目前,我国应结合特定地域的农业经济资源的基本状况,着重推进三大多功能生态农业模式:一是城镇近郊多功能都市生态农业模式,二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好地域或农产品主产区的规模化多功能生态农业模式,三是农业生产条件基础较差地域如丘陵、山地、干旱地区的多功能生态农业模式。在此基础上,最终建构起多功能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形成农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形态。1加大生态农业产业开发力度,注重多种功能的复合在大中型城市的近郊主要以培育多功能生态农业模式为主。多功能都市生态农业产业模式,就是围绕城镇居民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尤其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来打造集精品优质农产品生产、集约农业、低碳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农业文化产业为一体的,能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的生态农业模式。一是着重打造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区。花卉业、特种优质农产品业及优质精品果蔬业应该成为都市生态农业的主导产业,而这些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较高的农业科学技术、较大的资本投入、集约利用土地和高效益,而所有这些农业发展条件只有依托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区来实现。毗邻都市为他们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而城镇近郊相对较高的用地成本也只有通过建设生态农业园区、发展技术含量高和收益高的生态产业才能承担得起。都市近郊的农村地域也可以适度发展收益相对较高的无公害果蔬业,在北方应以发展温室大棚培育反季节果蔬为主,将都市近郊打造成“绿色菜篮子”,为都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奠定重要基础。而良好的地理位置也为果蔬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市场需求与较高产品价格及较为低廉的物流成本,这些则进一步保证了经营者较好的收益。二是注重多种产业功能的复合。距离城镇10~30km的近郊,甚至在距离都市更远的地方,发展起的无公害或有机农产品种养殖业要与采摘、休闲、农耕体验等相结合,形成复合型生态农业产业系统,以便满足都市人高质量生活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产业运营系统承载的经济职能也日益多元化,涵盖了初级农产品供给职能、深加工农产品供给职能、休闲与保健服务职能、农业文化传播职能等。而生态农业运营系统承载的经济职能越丰富,其必然投入的复合型劳动也就越大,其解决农村人口就业的能力也就越大,而其产生出的农业经济效益就愈高,在合理收益分配机制下农民获取的农业经营收益就愈多。“花卉种植+休闲观光+体验”模式、“无公害果蔬种植+采栽+餐饮娱乐业+休闲”模式、“绿色乡村+乡村修养”模式等都是附加值高、收益好的都市近郊生态农业理想模式。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都市消费者对农产品高质量物质消费和精神生活消费需求的日益增多,都市生态农业在有效满足这些需求的同时,也必然会获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而都市生态农业自身也通过与农时经济、假日经济、节庆展览经济的契合获得了更高的效益。将都市生态农业与赏花、品果、节庆展览、农耕体验、农业文化的传承相结合,来打造地域特色的都市生态农业品牌将是一条理想的路径。三是注意定位的高水准性。都市生态农业不仅要强调复合型的经济效益,更要强调复合型生态效益,使其定位具有高水准性。要将都市生态农业打造成为环绕都市的和谐景观,体验地域特色农耕文化的场所,服务于持续维持和改善都市自然生态的洁净系统。要建设都市生态农业系统工程,基础工程是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花卉等多业复合生态农业;重点工程就是各产业合理布局与规划,发展三次产业并举互联的循环经济,严格限制有毒、有害产业挤占生态农业发展空间;保障性工程则是加强绿色生态的乡村基础社会建设,整修乡村道路、建设垃圾与生活污水回收处理等基础公共设施、推进乡村绿化与景观化生态系统建设。合理布局与规划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形成生态农作物种植区、加工物流区、生态休闲区、农作体验区、居住区的合理划分与和谐一体。2培育优质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强配套农业经济组织的建设推进农产品主产区规模化生态农业模式建设,主要是在传统的农产品主产区尤其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来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及社会化生态农业运营模式。在这些地区,着重打造大宗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基地,如蔬菜基地、水果基地、棉花基地、优质粮食基地、禽蛋基地、奶源基地、淡水渔业基地等。要以两个助推力来着力促进农产品主产区规模化、多功能生态农业模式的良性发展。生产基地的建设要有农业管理部门和基层政府部门给予适度规划和引导,以保障特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有规模,优质生产资料有所得,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服务有所伴,仓储有空间,产品有销路,农民有效益的良性循环。一是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农业基础条件优良、距离城镇较近、交通便利的地方,着手打造蔬菜、水果、畜禽蛋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在传统粮食主产区,着力培育规模化的高产、优质、无公害商品粮生产基地;在天然湖泊密集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着力打造规模化、集约化渔业生产基地等。具体推进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通过招商引资,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培育和吸引农业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来引导和扶持特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条是由农民集体组织或基层政府引导,由有共同经营意愿的农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来共同协调建设优质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了保障农副产品的质量,当地的农技部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职能就是引导生产基地的农户采用统一规范的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逐步实现生态农业生产设施统一、农作物品种统一、肥料与农药及农业生产辅助品的投入统一、农业生产的操作流程统一,形成以相同生产来实现相同产品品质,这既有利于做大做强农产品生产基地,来确保农产品高质量与绿色无公害,也能使农民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同时,要注意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的产业部门,形成并不断延伸特色无公害农产品的产业链条。要着力打造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品牌,提升生态农产品生产的品牌收益。可以由政府或龙头企业,积极就本地域的特色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申请注册商标,使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农产品有品牌。同时,通过强化地域农产品生产的特色化、优质化、安全化、绿色无公害化来提升品牌的内涵和大众认同,最终使龙头企业和农地经营者获益。在各地区培育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同时,要做好相关配套软硬基础条件的建设(下页图1)。二是加快发展相关配套农业经济组织。(1)建设农产品仓储中心。鼓励各种性质的投资者出资兴建专门提供规模化收储和冷藏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政府相关部门要引导这些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向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与销售集散地集中,政府要做好农产品仓储业发展的规划,通过信息与交流平台发布特色农产品仓储预期需求信息,而当仓储业有供大于求的态势时要及时地发布仓储业过剩的信息。要保持农产品仓储业适度发展规模,既要保证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以合理支付来进行农产品规模化仓储,又要保持农产品仓储业常态发展,不能使农产品收储库大量闲置或仓储业经营者恶性竞争,严重损害到农产品仓储业经营者的合理收益。(2)建设农产品信息传输平台。一是要实现鲜活农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销售市场;二是要在农产品的销售中使农产品生产者与销售者都能减少风险并分享到合理利益。这就需要在生态农业基地设立之初,就要培植起相应的物流信息、供求信息、价格信息传输与交流平台。而信息传输与交流平台一般应由农民集体组织、政府部门、相关企业与经济组织来担当或设立,彼此之间相互交换可以公开传播的信息与经济数据,要把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供求信息交流传输作为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来运作。(3)畅通优质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要通过信息传输平台,将仓储、物流与农产品供给与价格信息发布出去,以吸引外部的投资者或农民联合起来组建仓储与物流的经济实体来从事上述服务,也通过信息的发布与传输来吸引外部农产品批发商来此批量采购农产品。而大量农产品批发商的到来,能促使他们之间的竞争加剧,有利于提高销售价格,使农民获利。要在保证农产品批量、顺畅流通的前提下,稳定农产品的供求量,减少农产品的销售环节。采用的办法有:结合发展多功能生态农业,借助休闲农业、采摘农业以及体验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产品的直销。同时,可以加快发展“农超对接模式”。“农超对接模式”是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直接与城镇农副产品的主要零售商(超市)对接,农产品通过订单直接进入大型超市销售,通过签订订单实现农产品的定质、定量、定价销售。由于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实现了产销稳定,超市也减少了农副产品采购成本与产品质量风险;消费者能够采购到价格相对低廉、质量安全的农副产品;农户则得到了相对稳定的产品销路与收益。通过“农超对接”,农民的土地经营收入有了大幅度增加或改善。有资料显示,采用“农超对接”,家乐福湖北公司从农民手中直采的蜜橘收购价,每斤提高了0.3元;山东家家悦发展的玉米直采基地,平均每亩为农民增收750元。3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条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丘陵、山区、高原、干旱区等区域也往往是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经济区域,它较前两个区域在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方面遇到的困难更大。在这些区域,依靠发展传统农业,大面积进行土地开垦、耕作,短期内能增加部分经济收益,但往往造成土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和农业生产长远收益丧失,因此必须走出一条能同时兼顾经济收益与生态收益的生态农业的新路子。但同时,这些地方往往蕴含着农业生产增值的巨大空间,往往有着大片有待开发的土地资源,远离城镇污染少,自然生态保持较好,优质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这些条件为发展适度规模化、无公害和有机农业奠定了基础条件。在这些地域,充分利用好当地特有的优质农业自然资源,以发展优质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保健食品与生态旅游农业为主,建立无公害、绿色或有机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与外部资本、技术、管理、信息等经济要素结合,形成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综合利用与营销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能较快摆脱土地经营收益低的境地。(1)大力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果生态农业模式。在丘陵与山区,利用大片山地栽种用材林或经济林果。在适宜的地方,可以大量的种植苹果、梨、桃、柑橘、核桃、红枣、板栗等,并严格制定生产的标准,按照无公害的甚至有机的要求来安排生产全过程,建立特色无公害水果或坚果生产基地。比如位于太行山麓的河北平山县元坊村,就是山区生态农业建设的典型案例。自1987年以来,元坊村充分发挥山地优势,开发治理荒山6000亩,发展精品苹果基地500亩,板栗基地3000亩。栽植以板栗、苹果、花椒、李子、枣为主要优势树种的果树20余万株,毛白杨10万株,洋槐、松树213万株。形成“山顶油松盖帽,半山板栗绕腰,苹果、李子、枣栽山脚,沟谷毛白杨,田间地埂花椒”的立体生态种植布局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太行山开发模式。同时,这里无工厂污染,山清水秀,空气清洁,为生产无公害果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精品苹果园严格按照无公害优质苹果生产技术管理规程操作,并注册了元坊牌商标,2004年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并经过SGS国际认证。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有机农业生产要求与流程,将绿色水果与坚果的生产,升级为有机产品,满足农产品的高端市场需求。(2)发展各具特色的复合生态农业模式。在丘陵、山区,无公害林果业可以进一步向复合生态农业体系拓展。比如,可以依托林果产业,打造林果—散养禽蛋—野生食用菌农业产业链。林木之下,散养鸡鸭等,生产无公害禽蛋,禽类粪便经处理作为林、果树的有机肥源,辅之培育野生天然食用菌。在丘陵、山区也可以利用无污染的农地生态环境,种植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