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之元代的杂剧_第1页
元代文学之元代的杂剧_第2页
元代文学之元代的杂剧_第3页
元代文学之元代的杂剧_第4页
元代文学之元代的杂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元代文学第一节元代的杂剧©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文化传播系一、元杂剧概述1.元杂剧的产生是中国表演艺术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到宋代院本,表演要素日臻完善。

到金末元初时期,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形成了元杂剧这种完整的戏剧形式。2.元杂剧十分繁荣

现存杂剧剧本名目就有530多种,杂剧作家仅《录鬼簿》和《录鬼簿续编》所载有名有姓者就有220之多。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的壮大是戏剧艺术发展的重要条件。蒙古入主中原使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受到冲击。元代特定的社会背景导致了元代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下降,造就了一大批剧作家。一、元杂剧概述3.元杂剧的内容和形式元杂剧的内容元杂剧的题材包括爱情婚姻、历史、公案、豪侠、神仙道化等许多方面。元杂剧的形式元杂剧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它的篇幅比较短小,位置也不固定。杂剧的主要角色可分为末、旦、净三类。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而且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在唱腔上,杂剧的曲调是由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的乐曲和中原传统的曲调结合而成。元杂剧的流行范围杂剧多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而以大都为中心,元统一中国后,杂剧的影响也扩大到南方。二、关汉卿1.关汉卿1225?~1300?字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

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多达67种,现存18种。

是成就最为突出的元杂剧作家。二、关汉卿2.关汉卿剧作的思想内容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反映当时尖锐的阶级斗争,从而歌颂人民的反抗精神的作品。如著名的《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主要是描写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突出她们在斗争中的勇敢和机智的喜剧作品。如《救风尘》、《金线池》、《谢天香》等。是歌颂历史英雄的杂剧。如《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等。3.关汉卿剧作的艺术特色善于将人物放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中去揭示他们的性格特征。在场面安排上,关剧都是紧凑、集中、富有典型性在关目处理上,善于变化,设置悬念。在语言上,形成“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收到雅俗共赏的演出效果。三、《西厢记》三、《西厢记》1.王实甫与《西厢记》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俱不详。

王实甫创作的杂剧有14种,现存的除《西厢记》外,还有《破窑记》四折和《贩茶船》、《芙蓉亭》曲文各

一折。《西厢记》部分地突破了元杂剧的体制。元杂剧一般以四折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西厢记》则有五本二十折。元杂剧一般只由一人主唱,而《西厢记》则打破了这一惯例,由末与旦轮番主唱。三、《西厢记》2.《西厢记》故事的发展演变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张生是个玩弄女性的负心人物,他对莺莺“始乱终弃之”。莺莺也缺少反抗个性,最后又另嫁他人。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突出了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歌颂了崔、张追求婚姻自由的精神,他们私自出走,最后终于取得了大团圆的结局。王实甫《西厢记》老夫人成为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她对崔、张二人爱情竭力阻挠。张生性格中的不合理因素被删掉,把他写出一个近似疯狂的至诚情种,憨傻可爱,具有浓厚的戏剧因素。莺莺轻视功名富贵。红娘成为主要人物之一,唱词超过崔、张,形象光彩照人。四、元杂剧的其他作家1.元剧“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2.白朴(1226~1306后),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幼年得元好问抚养。所作杂剧有15种,今存《梧桐雨》和《墙头马上》两种。3.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有“曲状元”之称。所作杂剧15种,今存7种,其中《汉宫秋》是最优秀的作品。4.其他作家除元剧“四大家”外,元前期还有许多优秀的杂剧作家和作品,如康进之的《李逵负荆》、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石君宝的《秋胡戏妻》等。五、南戏的兴起1.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最初流行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因此被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后人为区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南戏的剧本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作规定。曲词的宫调也没有规定。南戏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歌唱形式也多种多样,既可独唱,又可对唱、合唱、轮唱。南戏的曲调一般是由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与中原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2.早期南戏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得以保存,人们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五、南戏的兴起3.《琵琶记》高明(1307?~1359),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琵琶记》是根据长期在民间流传的《赵贞女蔡二郎》改编的。高明的《琵琶记》保留了《赵贞女蔡二郎》的故事框架,但对蔡二郎的形象作了全面改造,使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书生。他本来不热衷于功名,但是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最后这

“三不从”导致了一连串的悲剧。琵琶记》的戏剧冲突,是沿着两条线索展开的: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种种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这样就将蔡伯喈在富贵罗网中的生活与赵五娘交迫的生活形成对比,加强了整部戏的悲剧气氛。在语言方面,作者能够注意到配合不同人物的处境,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蔡伯喈一线,词藻华丽。4.四大南戏“荆、刘、拜、杀”,即《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第六章

元代文学第二节元代的散曲和诗文©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文化传播系一、元代散曲1.散曲元曲:剧曲、散曲。剧曲:杂剧的曲辞。散曲:元人一般称为“乐府”或“今乐府”,它是宋金之际少数民族音乐与中原音乐交流融合后产生的一种新的合乐演唱的诗歌形式。散曲的体制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于唐代的酒令。一般是单片只曲,调短字少。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的。它一般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押同一部韵,在结尾部分通常还有尾声。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超过三首。散曲的艺术特色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语言风格以俗为尚、审美取向上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一、元代散曲1.散曲元代散曲作家约有二百余人,存世作品四千多首。元代散曲的创作以元仁宗延祐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北方,此时散曲豪放派是主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等;后期散曲的创作中心向南方转移,清丽风格已成气候,代表作家有乔吉、张可久等。关汉卿的散曲现存小令57首,套数14套。他的代表作是[南吕·一枝花]《不伏老》。马致远是现存作品最多的前期散曲作家,今存小令115首,套数22篇。他的著名作品一是套数[双调·夜行船]《秋思》,一是小令[天净沙]《秋思》。张可久,字小山,浙江庆元(今浙江鄞县)人。他专力写散曲,著有《今乐府》、《苏堤渔唱》、《吴盐》、《新乐府》四种,今人辑为《小山乐府》六卷。今存小令855首,套数9篇,是现存作品最多的散曲作者。乔吉(1280?~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散曲今存小令209首,套数11篇。后期比较重要的散曲作家和作品还有张养浩的[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刘时中的[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等。二、元代诗文1.元前期诗文

刘因(1249~1293),字梦吉,号静修,保定容城(今河北徐水)人。家世好儒学,后专精理学,曾被征召为赞善大夫。

刘因虽然一直生长在北方,而且一度出仕元朝,但他一生对宋朝系念不忘,一直以南宋为故国,诗中多次对南宋的灭亡表示哀悼。

他的七古气势磅礴,雄奇峭丽,颇有韩愈诗风;他的七律则受元好问的影响较深。他的散文也有一定的成就。2.元中期诗文“元诗四大家”,即虞集、杨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