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华支睾吸虫病_第1页
传染病学-华支睾吸虫病_第2页
传染病学-华支睾吸虫病_第3页
传染病学-华支睾吸虫病_第4页
传染病学-华支睾吸虫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第八章蠕虫病目标及重点内容1、掌握华支睾吸虫病的感染途径、临床表现;2、掌握华支睾吸虫病的病原治疗方法。3、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原则前言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胆道所引起的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也称为肝吸虫病。本病分布在亚洲,主要通过吃没做熟的淡水鱼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胆管胆囊炎、胆石症等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病原学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按其发育程序可分为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和囊蚴等阶段。成虫虫体狭窄,扁薄、透明,前端尖、后端钝,体表无棘,大小为lO~25×3~5mm。卵呈黄褐色,为人体寄生虫卵中之最小者。大小为27~35×11~19u。卵前端狭小有盖,卵盖“陷入”卵壳,卵盖与卵壳相接处形成肩峰。卵后端钝圆,有一小结节样突起。虫卵内含一个已发育好的毛蚴。病原学中华肝吸虫的虫卵必须在满洲泥螺等淡水螺中孵化,经过四个发育阶段形成尾动幼虫(cercaria)后离开螺体,并寻找鲤鱼、鲫鱼、吴郭鱼等淡水鱼类作为第二中间宿主,在鱼鳞、皮肤、肌肉组织发育成囊状幼虫(metacercaria),生吃、未完全熟食这些鱼的哺乳动物是此寄生虫的最终宿主,囊状幼虫会在食用者体内脱去外囊,并逐渐发育成虫。这些成虫可在人体内存活长达30年之久。产卵后可随胆汁一同进入消化道,最后随粪便排出,是诊断的依据。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带虫者:在大多数流行地区,带虫者的数量多于病人的数量。往往由于带虫者无明显的症状不能主动就诊,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故带虫者是十分重要的传染源。病人:病人体内虫数一般较多,有报道肝内寄生虫数多达27600条的病例和每克粪便虫卵数达157000个的病人。因此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之一。保虫宿主:国内报道自然感染华支睾吸虫的保虫宿主有33种,重度感染地区家猫的感染率可达100%,1只猫或狗体内可有虫体数千条。在保虫宿主中,猫、狗、猪、鼠类在流行及传播上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流行病学流行病学(二)中间宿主:①第一中间宿主:有10余种淡水螺可作为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多为中小型螺蛳,栖息于坑塘、沟渠中,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②第二中间宿主:分布十分广泛,仅在日本、韩国、我国大陆和台湾省所发现的可作为第二中间宿主的淡水鱼就有139种。野生小鱼感染较重,国内有报道在1条0.2g的麦穗鱼体内共分离出华支睾吸虫囊蚴3429个。除淡水鱼外,已发现体内有华支睾吸虫囊蚴寄生的淡水虾有4种。(三)传播途径:摄食未煮熟的含有虫卵的

淡水鱼或淡水虾。(四)人群难易感性:普遍易感成虫主要寄生在终宿主肝内二级以上分支的胆管内,严重感染者胆囊、总胆管,甚至胰腺管内也有成虫寄生。成虫的机械性损伤和代谢产物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华支睾吸虫与胆石症、胆管炎、胆囊炎、肝硬化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与原发性肝癌也密切相关,长期患病可导致儿童营养发育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发病机制病变主要为二级胆管管壁细胞的病变,可分为4个阶段:1、上皮脱落再生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