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诗疑》补校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85c40aa9f18a7f74ca52997219d3224/885c40aa9f18a7f74ca52997219d32241.gif)
![王柏《诗疑》补校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85c40aa9f18a7f74ca52997219d3224/885c40aa9f18a7f74ca52997219d32242.gif)
![王柏《诗疑》补校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85c40aa9f18a7f74ca52997219d3224/885c40aa9f18a7f74ca52997219d32243.gif)
![王柏《诗疑》补校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85c40aa9f18a7f74ca52997219d3224/885c40aa9f18a7f74ca52997219d32244.gif)
![王柏《诗疑》补校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85c40aa9f18a7f74ca52997219d3224/885c40aa9f18a7f74ca52997219d3224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柏《诗疑》补校
王伯,第一个叫常怀,第二个叫吕斋。他的头衔是文仙。他们出生在浙江省金华市(今浙江省金华),南宋宁宗(1197)三年,元朝江州仙春(1274)10年,享年78岁。王柏一生不曾应举做官,以讲学论道著述为业,一度为金华丽泽书院山长、台州上蔡书院堂长。《宋史》有传。王柏师事何基,为朱熹的三传弟子。他下传金履祥,金履祥传许谦。何、王、金、许四人,后世称为“金华四先生”、“金华四贤”,被看作是朱熹理学的正宗嫡传。在王柏流传下来的比较完整的著作中,以《书疑》和《诗疑》二书最为后人所关注。这两本书集中体现了王柏的疑经思想,同时也是对后世造成深远影响的宋代疑辨思潮最后和最激烈的一次释放,在我国古代学术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于王柏《诗疑》一书的讨论上。今天流传下来的《诗疑》共分两卷1。卷一为54条札记,内容比较驳杂,涉及对《诗经》一些具体篇目的篇章、字句、题目、涵义的质疑,以及对《诗经》中某些诗篇的排列顺序的调整和《诗经》风雅正变等体制的重新界定,最重要的是,王柏提出《诗经》遭秦火而残,后世流传的《诗经》为汉儒妄取孔子已删之诗补足三百五篇之数,非经孔子删定的原貌,因此,他主张删去32篇所谓汉人补入的“淫诗”,并详列其目(其实只列出了31篇)。卷二为《诗十辨》,即十篇质疑论辩的论文,前有《诗辨序》一篇作为序言。王柏在《诗辨序》中说:“予因读《诗》而薄有疑,既而思益久而疑益多,不揆浅陋,作《诗十辨》:一曰《毛诗辨》,二曰《风雅辨》,三曰《王风辨》,四曰《二雅辨》,五曰《赋诗辨》,六曰《豳风辨》,七曰《风序辨》,八曰《鲁颂辨》,九曰《诗亡辨》,十曰《经传辨》。非敢妄疑圣人之经也,直欲辨后世之经而已。”《诗疑》一书传本较少,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版本是康熙十九年(1680)刻印的《通志堂经解》本(以下简称“通志堂本”)。同治八年(1869),胡凤丹刻《金华丛书》,收入王柏的《诗疑》。胡氏在《重刻王鲁斋诗疑序》中说“爰从《通志堂经解》中抄出,手校付梓,以广厥传”,则《金华丛书》本《诗疑》实源于通志堂本。1930年,北平景山书社出版了顾颉刚先生校点的《辨伪丛刊之一·诗疑》,顾先生在书前所作的序中认定《诗疑》实际上只有通志堂本一个本子,他所据以校点的《诗疑》同样也是属于通志堂本的系统。嘉庆时期,吴省兰刻《艺海珠尘》,收录了《诗疑》,《丛书集成初编》中收录的《诗疑》即是据此本排印。吴省兰并未交待其所用版本情况,经过比对,此本与通志堂本的内容基本相同,只是此本卷一将“宣姜本为伋妻”和“《颂》之体告于神明”两条札记分别合并于上一条,将通志堂本的54条札记变成了52条。此外个别字词偶有参差,参差之处则均以通志堂本为确。如卷一第2条2,此本将“未免”误作“朱免”。卷一第5条,此本将“愚敢记其目”误作“愚敢记其自”等等。因此,我们认为吴氏所刻《诗疑》,大概是从通志堂本中抄出重刻的,只是抄刻时并不细致,从而导致了阙误等现象。四库馆臣将《诗疑》黜置于存目,在《四库提要》的《诗类存目》中,注明其所用《诗疑》是内府藏本,其书已不得而见。在《中国古籍善本总目》中还著录有一部《诗疑》(二卷),为“清初抄本”,现藏湖南省图书馆,根据该馆古籍部寻霖主任的意见,我们推测这本《诗疑》大概也属于通志堂本的系统3。综上所述,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诗疑》,除了“内府藏本”(或者还有“清初抄本”)外,几乎都是源于通志堂本。但是自从王柏于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去世,到康熙十九年(1680)《通志堂经解》刊刻成书,在这长达四百余年的时间里,《诗疑》这部书到底是以怎样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呢?王柏卒于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有关于他的生平、学术和著述情况的可靠材料,主要记载于王柏生前友人叶由庚为他所作的《圹志》4、其及门弟子金履祥所作《鲁斋先生文集目后题》5和后学吴师道所撰《节录何王二先生行实寄史局诸公》6等文章中。这三段文字无一例外,没有记载王柏有《诗疑》一书。但是金履祥在《鲁斋先生文集目后题》中却记载有“《诗辩说》”二卷7。后来吴师道作王柏《行实》,将叶由庚《圹志》和金履祥《鲁斋先生文集目后题》二文中所提到的王柏的所有著作不论存佚一并载入,《诗辨说》自然也在其中。《宋史·儒林传》所列王柏传以及《宋史·艺文志》中所载,又是从吴师道《行实》抄来,因此也记录了《诗辨说》一书。由于今传本《诗疑》为两卷,并且卷二为“诗十辨”,与两卷的《诗辨说》卷帙相同、题名上也有联系,因此,后人多将《诗辨说》直接等同于《诗疑》。如,纳兰性德在通志堂所刻《诗疑》的序中说:“今所传《诗疑》,则《行实》未载,卷帙不分,绎其辞,殆即《诗辨说》。因公于《书》有《书疑》,遂比而同之也。”朱彝尊在《经义考》卷一百一十中则直接列“《诗辨说》二卷”为正题,小字注“或作《诗疑》”,其《曝书亭集》所载《跋王氏诗疑》则说:“《诗疑》二卷,一作《诗辨说》。”胡宗楙在《金华经籍志》中说:“然则《诗辨说》即《诗疑》,并非二书。且卷数与《行实》所称吻合,是殆从文集分出别行,故《圹志》不具载欤?”8顾颉刚先生则在所校点的《诗疑》的序中表示认同纳兰性德的观点。然而,我们认为今传本《诗疑》在内容上与《诗辨说》不能完全等同。二者在实质上并非一书。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今传本《诗疑》确实渊源于《诗辨说》,它们在主要学术思想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在一些文字和内容上颇有出入,《诗辨说》有不少佚文为今传本《诗疑》所不载。金履祥在《鲁斋先生文集目后题》中写道:古鲁斋先生王文宪公《文集》,今所编次其第,录如上。……(王柏)黜浮就实,攻坚钩深,间因述所考,编以求订证,谓之《就正编》。迨至端平甲午,学成德进,粹然一出于正。自是以来,一年一集,以自考其所进之浅深、所论之精粗。自甲午至癸卯,凡五卷,谓之《甲午稿》,其后类述仿此。《甲辰稿》二十五卷,《甲寅稿》二十五卷,《甲子稿》二十五卷。其杂著成编者:《论语衍义》七卷,《涵古图书》一卷,《研几图》一卷,《诗辩说》二卷,《书疑》九卷,《涵古易说》一卷,《大象衍义》一卷,《太极衍义》一卷。其余编集不在此数也。其程课、交际、出处、事为、著述前后,则见于《日记》。履祥又尝集公与北山先生来往问答之词为《私淑编》。咸淳甲戌七月九日,公殁。书藏于家,后又分藏他所。丙子以后,散失几亡。某切独惟念自淳祐乙酉得侍函丈,自是以来,无日不陪书册几杖之右。凡有诗歌,间得次和及;有论著,首得披观。故于诸书具得本末。一时多事,不料散逸,比年以来,收访裒录,未之多得。迨己丑、庚寅之间,天相斯文,募得诸稿之全,其它著述,虽间逸亡,而未尽丧也。于是与同门之士,相与ue837绎诸稿,各以类聚,其它杂著卷帙少者,用《朱子大全集》例,亦各附入。《就正编》、《大象衍义》,北山先生亦俱有答语,与履祥所集《私淑编》当依延平《师友问答》之例,别为一书,但“大象”乃公所拈出,谓为夫子一经,故其《衍义》亦自入集。《讲义》虽尝刊于天台,而未尽,间亦有再讲者,今皆入集。古者有图有书,自《易大传》以后,书存而图亡,公尝因先天图之出与太极图之作,谓图学中兴,故公建图亦多,今亦立门编入云9。对于王柏的著作,金履祥是亲见并且熟知的。他先叙王柏有“四甲稿”各若干卷,又叙王柏有“杂著成编者”若干书,其中有“《诗辨说》二卷”,接着又说,王柏去世后,“书藏于家,后又分藏他所”。由此可见,“《诗辨说》二卷”当是王柏生前即已编辑成书的。金履祥在文章中交代了王柏著作的聚散过程,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如下:咸淳甲戌(1274)王柏去世,其书藏于家,后来又分藏他所。丙子(1276)以后,其书散失几亡,金履祥收访裒录,未之多得。己丑、庚寅间(1289—1290),金履祥访得王柏诸稿之全,以及其他著述若干。此后,金履祥与同门之士,按照《朱子大全集》的体例,将王柏诸稿重新编排,以类相聚,编成了《鲁斋先生文集》一书。在这部可以说是“王柏大全集”的书中,金履祥将“其他杂著卷帙少者”亦各附入。而只有两卷的《诗辨说》,自然也在附入之例。由于金履祥所编的这部《鲁斋先生文集》没有完整流传下来,因此附入其中的《诗辨说》可能也因此而有所佚失。金履祥在他的《论语集注考证》一书中,曾引用了王柏《诗辨说》的内容。他在此书的卷一中说:王文宪有《诗辨》,今不泛入。因尝考之秦火之后,《书》失几半,《礼》失几亡,而《诗》三百篇何以皆无恙?虽云《诗》托于声音之流传,然今之三百篇岂尽夫子之三百篇乎?《礼记》、《左氏》、《荀子》所引之诗,多有善者,而今《诗》多无之,此犹可也。如《素绚》、《唐棣》,孔门尝举之而今不见于《诗》。郑声之淫,夫子尝欲放之,而今《郑诗》具在,虽《序》者巧以为他事及刺人,然其淫丑之态不可掩也。汉刘歆谓诗出非一人,诸儒各以所能记,或《风》、或《雅》、或《颂》,会合而足三百篇之数,则其所记闻或有出于夫子所删去者矣。盖汉兴,郑卫之乐尚在,而管弦之声未衰也。以此观之,其间淫诗固夫子之所去而世俗之所传者。诸儒得之,例以为古诗,而不察也。不然,则若《溱洧》、《桑中》诸诗几于劝矣,而何惩创之有哉10?此处所谓《诗辨》,应当就是指《诗辨说》而言11。金履祥云“今不泛入”,就是说不准备过多的称引书中文字。因此,后面的一大段论《诗》语,是对于王柏此书主要观点的提纲式引述。其中,论秦火之后,《诗》不应独全,以及夫子欲放之郑声尚在,《诗经》为后儒取夫子已删之诗补足之等语,与今传本《诗疑》卷一第5条内容相当,亦与卷二《诗十辨》的大意相符。其中引刘歆之语,则见于今天传本《诗疑》卷二的《经传辨》。可见,《诗辨说》的主要思想与今传本《诗疑》并无二致,今传本《诗疑》确实是渊源于《诗辨说》的。然而,金氏引语在字句上与今传本《诗疑》多有不同,其中“《礼记》、《左氏》、《荀子》所引之诗,多有善者,而今《诗》多无之,此犹可也。如《素绚》、《唐棣》,孔门尝举之而今不见于《诗》”一段话,则完全不见于今传本《诗疑》。金履祥在《论语集注考证》的另一处同样引用了这段话,并系之以“王文宪尝谓”之语12,显然这段话确是王柏《诗辨说》中的佚文。王柏的再传弟子许谦有《诗集传名物钞》一书。许谦在书中亦数次称引王柏论诗语。其于二《南》诗中所引为王柏《研几图》的内容,其于《鲁颂》中《泮水》、《閟宫》二诗下所引,为今传本《诗疑》卷二《鲁颂辨》的内容。而其于《大雅·文王》下所引王柏谓“有周不显,帝命不时”当为“‘丕显’、‘丕时’,如《诅楚文》‘敢昭告于不显大神’,盖‘不’字乃‘丕’字也,岂有告神而谓之‘不显’乎?”这段话实未尝见于今传本《诗疑》和王柏的其他著作,很可能也是王柏《诗辨说》中的佚文。如此看来,王柏的《诗辨说》恐怕在具体内容上要比今传本《诗疑》更为丰富。其次,就今传本《诗疑》本身来看,其卷一杂抄的痕迹相当明显,与早已成编的《诗辨说》不相匹配。《诗疑》卷一的54条札记,次序比较凌乱,没有统序。如自第2条至第13条为讨论“三卫”诗的内容,第14条至第17条为讨论《王风》的内容,第18条又杂论郑卫之诗,第19至第20又论“三卫”之诗。此外,《诗疑》卷一的个别札记还有前后矛盾或出错的地方。如第5条已经将《陈风·泽陂》列入当删的淫诗之中,但是在第32条,王柏又说:“《泽陂》之美人,未有以见其正不正。《诗传》遽比于《月出》,恐亦过矣”,朱熹将《月出》看作是“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也即所谓“淫诗”,并认为《泽陂》也是如此,王柏在这里显然并不认同朱熹的观点,他认为《泽陂》并不一定就是淫诗,而这与其5条明显矛盾,这两条札记很可能是王柏不同时期的观点。又,第40条中王柏说:“如《终风》之末章,亦有‘日居月诸’之句”,检《诗经》原文,《终风》诗中并无此句,这不是王记忆有误,就是王柏还有其他相关的话但是漏抄或佚失了。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尽管今传本《诗疑》在思想上与《诗辨说》一脉相承,但是在内容上并不能体现出《诗辨说》的原貌。《诗辨说》最早著录于金履祥的《鲁斋先生文集目后题》,最晚见于明万历二年(1574)所刊朱睦■撰《授经图》13。是书以辨析经学授受源流为主,附以历代经解,是一本经学教科书式的著作,并非朱氏书目。检其《万卷堂书目》,其中并未著录《诗辨说》。可见,《授经图》所录乃是根据前人记载而来,实非亲见其书。由于吴师道所作王柏《行实》是合叶由庚《圹志》和金履祥《鲁斋先生文集目后编》而成,《宋史》更是辗转抄自吴师道所作《行实》。因此,实际上《诗辨说》在被金履祥编入《鲁斋先生文集》后,便不再独立成书,并随着文集的散失也逐渐散失了部分内容。既然如此,那么今传本《诗疑》又是如何而来的呢?我们认为今传本《诗疑》是后人掇拾《诗辨说》的遗文,同时搜集王柏散见的各种论《诗》杂语编辑而成。根据金履祥等人的所引可见,今传本《诗疑》卷一中第5条以及意义相近的若干条可以确定来自于《诗辨说》,而其他相当一部分札记由于在体例上或内容上不合于《诗辨说》之宗旨,并且完全不见于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王柏文集和其他著作,大概都是来自于王柏已佚失的各种著作中所散见的论《诗》语。今传本《诗疑》卷二中的《诗十辨》内容完整,浑然一体,同样也可以确定均是来自于《诗辨说》。《诗十辨》除了见于今传本《诗疑》卷二,亦见于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各种王柏文集。这些文集大概可以分为三个系统。其一,是二十卷本。《中国善本书总目》载有《鲁斋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明刘同、刘杰编校,明正统刻本。《四库全书》所载《鲁斋集》就是属于这个系统,书末有刘同的识语,云:“正统辛酉秋八月,予来官金华,因公之六世孙四川宪佥王公迪得公遗稿……始工于壬戌之冬,讫工于癸亥之夏”,看来其书实刻成于正统八年(1443)。后来胡宗楙刻《续金华丛书》,从傅增湘手中得到一个明初刻本14,用《四库》本参校刻入丛书,也是属于二十卷本的系统。其二,是十三卷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十三卷《鲁斋王文宪公遗集》两种,这两种本子大概都是顺治甲午(1654)左右冯如京所刻。其三,是十卷本。《金华丛书》刻有《鲁斋集》十卷,这个本子抽出了十三卷本《鲁斋王文宪公遗集》第十卷的《研几图》,并将其第十一、十二、十三卷删并成第十卷而成。在这三个系统的王柏文集中,均收录有《诗十辨》。台湾学者程元敏先生曾经指出,崇祯本《鲁斋文集》(清冯如京增补本同)卷三收刻了《诗十辨》,而卷终末行作“诗辨终”,同版本同书其他各卷卷终末行则只作“某卷终”15。本人覆核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顺治年间冯如京刻十三卷本《宋鲁斋王文宪公遗集》,发现其卷三《诗十辨》卷末确有“宋鲁斋王文宪公诗辨终”字样,与程元敏先生所言大同小异。因知确如程先生所言,《诗十辨》曾经被单独刊刻过。各文集本的《诗十辨》大致相同。然而,今传本《诗疑》中所录之《诗十辨》与各文集本《诗十辨》在文字上有相当大的出入。如《经传辨》的末尾,今传本《诗疑》作:是以于《诗集传》每章之下分别比、兴、赋之三义,而风、雅、颂姑从其旧。非谓风、雅、颂部分已明而不当易也,亦非谓于六义中风、雅、颂可缓而不必辨也,特以其无所考验耳。而各文集本则作:是以于《诗集传》每章之下分别比、兴、赋之三义,而风、雅、颂姑从其旧。非谓风、雅、颂部分已明而不当易也,亦非谓于六义中风、雅、颂可缓而不必辨也,特以其无所考验而难于定耳。朱子且难于定,后世孰从而定之哉?间尝窃思朱子之作《易本义》也,因晁氏《古易》复其经传之旧,于以正后世离经合传之缪,以是知周公之诗与夫子之诗必不杂出于风、雅、颂之中。夫子未删之前,周公之诗虽或庞杂,犹幸正变之说尚存于既删之后,故敢祖是例以析之。详味其正经之旨,则汉儒淆乱之病不待疏驳而自见矣。昔朱子尝谓分《诗》之经,分《诗》之传,此说得之吕伯恭,而朱子因立此例于《楚词集注》。今推本二先生之意而为是编,因著其所疑于前,以待有道者正之16。程元敏先生认为文集本多出之二百余字为后人伪撰17。其理由在于:第一,文集本多出之“间尝窃思朱子之作《易本义》也,因晁氏《古易》复其经传之旧”与事实不符,朱熹《周易本义》实据吕祖谦《古易》而来,王柏在《古易跋》中曾云:“东莱子吕子慨然复古,定晁氏刊补离合之未安,而十二篇之《易》,粲然复完于垂没之年。紫阳子朱子深所嘉叹,于是本义规模,一循其序。”18王柏既知朱熹《周易本义》之渊源,必不会略吕祖谦而作为此语。第二,文集本谓“昔朱子尝谓分《诗》之经,分《诗》之传,此说得之吕伯恭”,而王柏从来都称呼吕祖谦为“吕成公”、“成公”、“子吕子”、“东莱先生”等,从未以字称。程先生此辨言之成理,但亦不无疑点。所谓“分《诗》之经,分《诗》之传”实见于《朱子语类》卷八十,原文作:“问:‘分《诗》之经、《诗》之传,何也?’曰:‘此得之于吕伯恭。风雅之正则为经,风雅之变则为传。如屈平之作《离骚》即经也,如后人作《反骚》与夫《九辩》之类则为传耳。’”则所谓“此说得之吕伯恭”,为朱熹原话,王柏引于此处未为不可。至于朱熹《周易本义》确实据吕祖谦所订《古易》而成,而吕祖谦之《古易》十二卷又是订正晁氏八卷《古易》而来,则王柏于此处直接举出源头所在,一时行文之便,于意义上恐怕也还是说得过去。本人不敢谓程先生所论非是,故只略陈述己意,以待后日考索。无论如何,两种《经传辨》的结尾字句差异较大。其实除此以外,今传本《诗疑》中的《诗十辨》与文集本的《诗十辨》出入仍多。如《鲁颂辨》中,前段论《閟宫》章句的调整则《诗疑》本为详,文集本竟前后脱落百余字,《诗疑》本对《閟宫》的调整思路与许谦在《诗集传名物钞》卷八《閟宫》诗下所引相合。后段论《駉》与《有駜》二诗,《诗疑》本作:惟《駉》与《有駜》二诗,未知其为颂伯禽之诗。盖其诗专以平淮夷来献馘于泮宫而作也。而文集本作:惟《駉》与《有駜》二诗,未知其为何时之诗。详考其“思乐泮水”一篇,则可以知其为颂伯禽之诗。盖其诗专以平淮夷来献馘于泮宫而作也19。按照文集本的意思,《駉》、《有駜》二诗不知是何时之诗,而《泮水》一诗,则是“颂伯禽”之诗,《泮水》诗是为了伯禽平淮夷、臣子献馘于泮宫而作。《诗疑》本所录由于少了中间“何时之诗详考其思乐泮水一篇则可以知其为”19个字,意思变成了不知道《駉》、《有駜》二诗是“颂伯禽”之诗。而后面《泮水》诗中的内容“平淮夷来献馘于泮宫”便无所依托了。显然,此处文集本的字句是正确的,而《诗疑》本则有明显脱误。许谦在《诗集传名物钞》卷八《泮水》下所引王柏之语正与文集本意思相同。两种《诗十辨》还有众多不影响其意义的字句差异,此不具论。由于这两种《诗十辨》互不统属,因此我们推断,它们大概是各自先后从金履祥所编王柏文集中析出。只是文集本析出单行,名为《诗辨》,后又并入后人所编王柏文集。而《诗疑》则是与王柏众多论《诗》语同时析出编辑在一起流传,后来因其《书疑》而名为《诗疑》。《诗十辨》的析出流传大概是在元代中后期。元人程端礼曾经著有《读书分年日程》一书。他在卷一的“治《诗》钞法”条下说:先手钞《诗》全篇正文读之;别用纸钞《诗》正文一章,音义、协音并依朱子;次低正文一字钞所主朱子《传》;……次低正文三字节钞辅氏《童子问》及鲁斋王氏《诗疑辩》及诸说精确而有裨朱子《传》者20。程端礼在这里提到了“鲁斋王氏《诗疑辨》”,这应该指的就是王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矿物制品及材料批发服务合作协议书
- 建设工程项目联合施工协议书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艺术类合作协议书:艺术品投资与收藏合作框架
- 二零二五年度自费留学国际志愿者项目合作合同
- 2025年度医疗事故调解与纠纷预防合作协议
- 医院合同制人员2025年度工资调整与职业成长激励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足浴店员工工作绩效与奖励合同
-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候》听课评课记录1
- 二零二五年度酒店住宿消费者返利协议集
- 2025年度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合同范本
-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除法)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汇编
- 上海市杨浦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英语期末考卷(含笔试答案无听力答案、原文及音频)
- 2024年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课题申报参考: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朱利安对中国山水画论的阐释研究
- 2024年09月202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部门秋季校园招聘(2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北京生命科技研究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银行金融机构银行金融服务协议
- GB/T 27697-2024立式油压千斤顶
- 《消防机器人相关技术研究》
- 游泳馆安全隐患排查
- 《媒介社会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