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雅乐文化的形成_第1页
论雅乐文化的形成_第2页
论雅乐文化的形成_第3页
论雅乐文化的形成_第4页
论雅乐文化的形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雅乐文化的形成

雅乐是西晋王朝制定的宫廷音乐。用于祭祀、聘问、朝觐、飨宴、军事、会盟等朝廷大典。它是音乐、诗歌、舞蹈三者结合的综合艺术。周人从巩固政权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出发,把雅乐与周礼密切配合,使乐中有礼,礼中有乐,雅乐从而获得了多重价值、作用和功能。在政治上,雅乐将周礼情感化、形象化,将周王朝的宗法等级制度音乐化、舞蹈化。在演奏、传播和推行雅乐时,整个社会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和感受到了“亲亲、尊尊”的等级观念。在社会关系上,雅乐包含的“中”、“和”、“孝”、“悌”、“仁”“友”等道德伦理秩序得到认同。雅乐又是周代整个文化教育的核心,是贵族子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课程。雅乐不仅用于各种重大典礼,而且也是上层社会和贵族阶级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份。周人的乐教就是要培养既懂得周礼、又熟悉雅乐的人才,造成遵循礼乐、实践礼乐的社会风气,以雅乐为形式、周礼为内容指导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所以,先秦雅乐又不是一般的音乐、诗歌和舞蹈,它是一个更为广泛而庞大的文化构成体系。它不仅包括雅乐文化的物质层和精神层,即乐器、乐律、乐舞、诗乐、乐制(用乐制度)、乐教、乐论,而且,还包括雅乐影响和渗透的诸多领域,如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祭典、农事、军旅、医学、历法、度量衡制等等。雅乐是中国正统的文学艺术的源头之一,它体现了中国上古文化的民族特色。雅乐文化的“基因”不仅没有随雅乐的衰微寂灭而消失,而且经过孔、孟、荀及儒家的阐扬、总结,形成了一套系统的雅乐文化理论,并被后世奉为政治和文化的指导理论,所以,雅乐不仅是先秦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而且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限于篇幅,本文只就雅乐文化的起源和建立作一简要论述。一、周人的音乐即雅诗的用乐西周的诗之所以称为雅诗,前人多有解释。《毛诗序》解释为“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它从“声音之道与政通”这一诗教观点出发,认为雅诗的内容有关周王朝政治的兴盛衰亡,所以对“雅”之得名作了过于牵强附会的解释。另一种传统解释认为雅诗之得名,是因为它的音乐与“风”“颂”不相同,“风”是各地之民歌,“颂”是庙堂之祭祀歌,“雅”是朝廷之乐歌,但它们在音调、节奏、旋律和风格上究竟有什么不同,因为乐谱散失,谁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清人刘台拱、梁启超对西周诗之所以称“雅”曾作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孙作云先生从周人与夏人的关系,古今音韵变化和周代政治等方面入手,广征博引,对雅诗之得名作了确凿的论述。由于西周时诗、乐、舞合体而未分化,所以,孙先生对雅诗的解释完全可以用来解释雅乐之得名。周人的乐舞之所以称为雅乐,首先是因为地名之故。西周的王畿在今陕西省,原是夏人的故地,周人和夏人的关系极为密切,二族时常通婚,文王之妻大姒即夏人有莘国之长女,周幽王之妃褒姒,也是夏人之后代,所以周人常自称为夏人。这在《尚书·周书》和《诗经·周颂》中俯拾皆是。《尚书·康诰》中周公对康叔说: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用肇造我区夏,越(与)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君奭》记载周公对召公的谈话: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立政》篇记载周公指斥殷纣王“惟羞刑暴德之人”,因此:帝钦罚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万姓。《诗经·周颂·时迈》这首诗中,前面说:“允王维后,明昭有周”,而末尾说: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以“夏”和“周”前后对言,可见“夏”即是“周”,周人往往自称为夏人。其次,“夏”字古代又与“雅”字同音,古音同读为ga,这二字可以通用,所以西周人(指王畿、陕西)所作的诗歌,既可以称为“夏”诗,又可以称为“雅”诗。同样,西周人所作之乐,既可以称为“夏声”也可以称为雅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周人为之歌《秦风》,季札曰:“此之谓夏声。”因为秦人所居乃西周之故地,所以季札称来自西周故地的音乐为“夏声”。第三,古人又训“雅”为正,来自西周京都的雅乐、雅诗即是正乐、正诗。西周京都是天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西周京畿所制定的一切文物典章制度,便成为普天下必须遵循的规范和标准,这就叫“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京畿的方言,成为当时的“官话”,称为“雅言”,京畿制定的音乐、诗歌,称为“雅乐”、“雅诗”,这样的称谓就意味着雅乐、雅诗所代表的西周文化,是天下各种文化之正宗。孔子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倡导雅乐而鄙弃郑声的。二、商防商倭的音乐思考周人的雅乐文化是在批判商纣王享乐主义的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周人对音乐文化的态度和认识,与商纣王截然相反,二者在音乐文化的功能、价值和审美观念上存在着尖锐的冲突和矛盾。周人把音乐看成是神圣、庄严而高尚的,音乐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是人与鬼神、人与上帝(天)对话的工具和方式,是统治阶级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日常生活的组成部份。在神秘、热烈而虔诚的祭祀音乐中,周人体会到上帝神和祖先神对自己的庇护。在等级森严、繁琐复杂的礼仪音乐中,周人形象地感受到血缘宗法和等级制的现实意义。一句话,周人从雅乐中感受到的并不是审美和艺术,而是政治和伦理道德。所以后来孔子十分感慨地说:“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也就是说,雅乐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存在于钟鼓琴瑟之声或声调旋律之美,而在于它包含着“仁”的意义。商纣王对音乐的态度和认识与周人完全相反,他把音乐作为一种奢侈的娱乐和放纵的享受。他把音乐从神圣庄严的祭坛上拉下来,使之回到宫廷娱乐之中。他不理会古代圣王制定的传统音乐,而去追求新奇变化的“淫声”。这方面的记载很多:夏桀、殷纣作为侈乐,大鼓、钟、磬、管、箫之音,以巨为美,以众为观,俶诡殊魂,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务以相过,不用度量。——《吕氏春秋·侈乐》帝纣……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飞)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史记·殷本纪》商纣和商代贵族之放纵于音乐享乐,不仅屡见于先秦古籍,而且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证明。例如在河南安阳武官村所发掘的商代贵族大墓中,有制作十分精美的乐器虎纹大石磬,还有二十四位陪葬的女性音乐奴隶。在辉县大司空村发掘的商代大墓中,也有三个钟和三个殉葬的音乐奴隶。这说明以商纣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普遍而严重地沉溺在音乐享乐中。商纣王不用音乐来祭祀上帝和祖先,而是作为个人享乐和感官满足的工具,不遵循“先王之乐”的传统,而喜好“靡靡之音”、“淫乐”、“淫声”,这在周人看来是大逆不道的,所以周武王伐商,在牧野发表誓词,列举商纣的种种罪状,指控他听信妇人之言,不祭祀祖先和上帝,不提拔同宗长辈兄弟,反而任用四方逃亡的罪人,除此之外,对商纣的音乐文化活动也给予严厉的批判。周武王说:今殷王纣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悦)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史记·周本纪》所谓“先祖之乐”,是指商汤为纪念伐桀成功而创作的《大濩》一类的乐舞,也就是所谓“正声”和“雅乐”,它用于祭祀上帝和祖先,音调、旋律、舞姿、舞容都符合中和之美的要求。“淫声”则相反,它在音律上突破传统的五声音阶的樊篱,它不再受神权政治的禁忌,因而抒写情意淋漓尽致,极具动人的艺术魅力。本来,商纣鄙弃“先祖之乐”而追求新声,客观上具有批判神权政治和促使音乐文化向审美方向发展的意义,但是,却被他奢侈放纵的音乐享乐所掩盖了,所以,周武王从政治上批判商纣抛弃先祖之乐,不以音乐祭祀祖先;从道德上批判他沉溺于音乐刺激,甚至以音乐怡悦妇人,这从根本上说是符合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需要的。周人把商纣的“淫声”看成是亡国之音,对“淫声”采取了断然禁绝的措施,宣布“凡建国,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按郑玄的解释,过声指音乐表现的情感超过了中和之度,如乐而淫,哀而伤,这说明商纣遗留下来的音乐在情感上激荡强烈,无所节制。这与周人以礼节情的主张显然相悖,所以必须加以禁止。凶声指亡国之音,这大概是殷遗民创作的哀悼商朝灭亡的音乐,凶声会引起殷遗民的怀旧情绪,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周王朝政权的巩固,所以也在禁止之列。慢声指不雅之声,即不符合雅乐的种种规定的音乐。周人所禁四声,是商纣音乐文化的集中表现。周人把禁止淫声、批判殷纣音乐文化作为建立周王朝的必要条件,说明周人已充分认识到雅乐文化在建立和巩固政权中的重要作用。周人批判商纣的音乐文化,目的是通过总结殷商灭亡的教训,从而为建设雅乐文化确定基本的原则和方针。商纣沉湎于声色,放纵音乐享乐,以致身亡国灭,给周人以深刻的教训,周人从中认识到乐可以兴国,也可以亡国。为了巩固周的政权,必须建立自己的雅乐文化,以摧毁殷遗民的文化信仰,进而统一八荒文化。三、周人对音乐的祭祀周人的雅乐文化又是在继承和汲取前代音乐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论语·为政》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就是说,周代礼乐文化中有创新的部份,也有继承因袭的部份。西周雅乐文化能迅速臻于鼎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周人在批判商纣的同时,对前代的音乐文化遗产采取了继承整理,为我所用的正确态度。周人搜集前代流传下来的各种祭祀图腾乐舞,加以整理和改编,作为祭祀天地和祖先时使用,这些乐舞有《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再加上周人新作的《大武》,共六种,周人常称为“六乐”或“六舞”。根据上古传说和文献,六乐的内容大致如下:1.云为记,云名知县相传是黄帝时的乐舞,黄帝氏族以云为图腾。《左传》昭公17年:“昔者黄帝氏以云为记,故为云师而云名,”这大约是一种原始的图腾乐舞,周人用来祭祀天神。2.咸发又名《咸池》,传相是尧时的乐舞。古人认为咸池是太阳西落之处。周人用《咸池》祭地祗。3.祭祀诸神,弘扬诸神又称《大韶》、《箫韶》,相传是虞舜的乐舞。其内容是歌颂虞舜的功德,其场面宏大、热烈、隆重。周人以《大韶》祭祀山川、河流、星宿等诸神。春秋时吴国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看到《韶》的演出,极为赞赏,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天不载也!”后来孔子在齐国也观赏了《韶》的演出,曾有“三月不知肉味”之赞叹,又称其“尽善尽美”。4.命大长安公司家舞又称《夏籥》,相传是夏禹时的乐舞,内容为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吕氏春秋·古乐篇》说:“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通降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于是命臬陶作为《夏籥》九成,以昭其功。”这个乐舞在表演时八个人一行,称为一佾,共八行。舞者头戴皮帽,裸露上身,下身着装类似于皮裙,右手持羽毛,左手持乐器,进退俯仰,边舞边唱。场面盛大而壮观,气氛神圣而隆重,所以吴国季札在观赏了《大夏》之后,称赞说:“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因为《大夏》的内容与治水有关,故周人用以祭山川。5.用《》、《周人的先从子国乐又称《濩》,相传是成汤时的乐舞。《吕氏春秋·古乐篇》说夏桀暴虐无道,残害万民,成汤率六州讨伐夏桀,大功告成,天下安宁后,“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濩》,歌《晨露》,修《九招》、《六列》、《六英》以见其善。”这说明《濩》是为了歌颂汤的开国功绩而创作的乐舞。殷墟卜辞中有关于用《濩》来祭祀成汤的记载,这表明殷人又用《濩》来祭祀有显德的先祖先王。周人用《大濩》来祭祀自己的祖先,《周礼·春宫·大司乐》说:“舞《大濩》,以享先妣,”先妣指周人的始祖后稷的母亲姜嫄。可以肯定的说,周人继承和利用了《大濩》优美的艺术形式和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但对其内容和形式则根据周人的需要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否则,就很难解释周人为什么用祭祀成汤的商族乐舞,来祭祀周族的祖先。6.周人对音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这是周人自己创作的大型乐舞,表现武王伐纣、经营南方以及周公、召公分陕而治之事,它歌颂周人的胜利和武王的英明,形象地再现了地覆天翻的历史进程。《大武》在六乐中保存最为详备,其歌辞保留在《诗经·周颂》中,其舞姿舞容则记载于《乐记》,根据《乐记》的描述,《大武》的音乐雄壮严肃,结构恢宏,有序曲、高潮、回旋、尾声。舞者头戴冠冕,手持盾牌、玉斧,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化表演各种动作,象征武王率兵北伐、牧野大战、班师回镐、平定南方以及周公、召公分陕而治。可以看出这是一出史诗般的大型音乐舞蹈表演,是周入用之于祭祀先祖先王的重要典礼。六种乐舞中,除《大武》外,其余五种都是前代流传下来的,周人加以整理和改造后作为雅乐的组成部份,可见周人对于整个华夏音乐文化传统相当尊重。周人虽然批判了商纣的音乐活动,但是对殷商的音乐文化并不完全拒绝。殷商五百年在音乐文化上的积累,无疑地为雅乐文化的建设和昌盛准备了条件。商代在图腾祭祀和宗教祭祀中,就出现了一批专门表演音乐、舞蹈的文化人,这就是巫。甲骨文中的“舞”字就是巫,因为巫者善舞之故。商人迷信鬼神,常以乐舞祭鬼祀神;为了庄稼免受干旱之灾,又常以乐舞求雨。这样,商代的音乐歌舞较之前代有了显著的进步发展。成汤时,殷人就创作了大型乐舞《大濩》、《桑林》。关于《大濩》的记载见于《墨子》、《吕氏春秋》、《荀子》等书,前已叙述。《桑林》乐舞见于《左传》襄公10年:“宋公享侯于楚丘,请以《桑林》,荀辞。荀偃士匄曰:‘诸侯宋鲁于是观礼,鲁有禘乐,宾祭用之。宋以《桑林》享君,不亦可乎?’舞师题以旌夏,晋侯惧而退入于房,去旌,卒享而还。”杜预注:“《桑林》,殷天子之乐名。”《庄子·养生主》上说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释文》引司马彪云:“《桑林》,汤乐名。”宋国是殷商之后代,《桑林》乐舞是宋之祖先殷商时代创作的。除乐舞之外,根据考古和甲骨文的研究,证明商代已有多种乐器,如鼓、石磬、编磬、钟、镛、铃、埙、籥、龢、言。测试商代编钟的结果,表明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商人已具备了绝对音高的概念,钟编,编磬的出现,表明商人已经会利用和选择具有和谐关系的音程,有了五音谐和的观念,十二音律已运用到乐器和演奏上。商代多种多样的乐器,说明商人已能基本上掌握各种发音原理,各种材料的物理性能以及相当高的乐器制作技术。这些音乐文化遗产自然被西周所继承。此外,据说周武王克商,周人入纣都,大有浮获,仅宝玉、佩玉就多达十几万块。商纣喜好音乐,编钟、玉磬等乐器肯定很多,也必然为周人所得。纣王宫廷内大量的乐工、乐官、舞师等则成为周人建设雅乐文化的专门人才了。四、周人对雅乐文化的重视雅乐文化的创立和发展,不能不归功于武王之母弟周公旦。周公建立西周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和雅乐文化,后人称之为“制礼作乐”。《尚书大传》上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这就是说,周公摄政后的首要任务是诛管、蔡,平定殷人叛乱,接着是封建卫属国,营建成周洛邑,政治形势稍为稳定后,周公即着手建设雅乐文化。这说明周公认识到光有政治上军事上的胜利远远不够,还必须在文化上战胜殷人,即用雅乐文化替代商纣的“淫声”。在周公的亲自倡导和设计下,西周雅乐文化体系迅速形成。首先,周朝设立了雅乐文化的最高机构——大司乐,负责雅乐文化的管理、宣传和推广,大司乐又是中国最早的高等音乐学府,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雅乐文化人才。同时,大司乐又承担着在各种朝廷典礼中演奏雅乐的任务。其次,周人提高雅乐文化的地位和价值,把雅乐用于祭祀上帝和祖先,使雅乐显得庄严和神秘。周公又把雅乐与周礼相配合,形成礼乐文化。礼乐文化成为西周社会每一个成员政治生活的规范和道德行为的准则。周王朝又把从事音乐、舞蹈、诗歌创作和表演的文化人集中到大司乐,使其安心创作和教学。周朝对那些艺术水平高而又有德行的人特别尊重,死后称之为乐祖,受人祭祀。第三,对贵族实行雅乐教育。周朝规定贵族子弟必须到大司乐接受教育,从13岁开始,到20岁毕业。学习的课程,有关于音乐、诗歌和舞蹈等方面的。雅乐教育的结果,是在统治阶级中普及了雅乐文化。第四,音乐成为教化万民的工具。周人充分认识到音乐对于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感情的特殊作用,因而把乐教与诗教、书教、易教、礼教、春秋教列在一起,作为教化人民的一种手段。《周礼·地官·大司徒》上说大司徒之职“施十有二教焉……,四曰:以乐教和,则民不乖”,又:“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乐教可以调和、平衡、稳定人们的心理和感情,塑造和培养中和雍容、不过不及、温柔敦厚的理想人格,这正是西周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第五,雅乐文化初步提出了以“乐德”为原则的雅乐理论。乐德理论主要见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