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纲要上册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基础(作业)_第1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纲要上册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基础(作业)_第2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纲要上册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基础(作业)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答案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共=sectionpages33页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基础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省)、门下(省)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当行驳正”。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是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枢密院2.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贤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A.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C.九品中正制选官侧重门第等级D.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3.东汉时期,察举选官一般田地力名士主导,乡闾品评。至曹魏时,改由的朝廷政府委任的中正官进行人才品评,将私人品评发展成为官力品评。出此可见,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 B.意在加强中央集权C.沦为世家大族入仕工具 D.以门第为品评标准4.唐代两税法以地税户税为基础,把其他各种杂税吸收进来,统统以两税的形式来征收,规定“其比来征科色目,一切停摆”。这说明两税法”(

)A.增加了财政收入 B.减轻了农民负担C.减轻了人身控制 D.保证了生产时间5.明清两代,市场上非常流行供考生摹仿的坊刻时文,考生都热衷于读八股范文,四书五经原著反而无考生阅读和钻研,正如顾炎武谓“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廿一史废”。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经典原著不受知识分子重视 B.文化专制削弱儒学影响C.考试程式僵化束缚士人思想 D.经世观念成为思想主流6.唐初,政府规定成年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帛或布匹代役,称为“庸”。庸制的实施说明(

)A.唐朝的兵源十分充足 B.唐朝商品经济发达C.唐初自耕农经济盛行 D.唐朝农民负担较轻7.唐初诏令,男20、女15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女13,听婚嫁。其目的是(

)A.促进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B.促进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C.打压早婚早育的传统风俗习惯D.恢复社会稳定维护封建统治8.最近,北京大学出台2009年自主招生政策,拒招不孝敬长辈的学生。这不禁让人们想到了古代的“孝廉”。以孝廉为标准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汉代,在东汉成为求仕者必由之途。这种制度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八股取士制9.隋唐时期负责政务的六个重要行政单位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称“六部”,六部属于的领导机构是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10.“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上述材料叙述的制度主要是: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1.唐太宗在三省以外设立宰相,有意在三省内部制约的基础上增添外部的抗衡。他选贤举能,打破了传统官员晋升规则,提拔政事较为松闲的低等官员,自此相权在三省六部制中逐步转移。此举(

)A.削弱皇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B.有利于寒门子弟参与政权C.使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有效避免了重大决策失误12.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A.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B.无法选拔出真正的治国之才C.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高效廉洁 D.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1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该制度是指A.郡县制 B.租庸调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14.有学者认为:中国政治模式在近代之前是最“平民化”的,一方面它表现在至宋代基本上淘汰了世袭封建贵族阶层,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那些替皇权秩序服务的新兴精英阶层大都来自“草根”一族。“平民化”之所以出现主要得益于哪一制度的推行A.察举制 B.世卿世禄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5.《国史异纂》曰:“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其等第。盖糊名考校,自唐始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便于皇帝操控科举 B.可以杜绝徇私舞弊C.官员选拔方式多样 D.考试程序趋向公平16.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考察、评定,在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了A.贤良 B.司隶校尉 C.中正 D.提点刑狱司17.唐代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三省长官协助皇帝作出决策。这一制度A.降低了行政效率 B.削弱了皇帝权力C.减少了决策失误 D.破坏了中央集权18.宋理宗宝祜四年(1256年)《登科录》记载了进士中榜的情况。其中,601名进士中,平民家庭出身的有417人,官僚家庭出身的只有184人。这反映了A.门第观念的萌发 B.社会阶层的流动C.社会控制的松弛 D.阶层身份的平等19.察举制和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两种重要的选官制度。从察举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人才选拔制度的逐步进步和自我完善。关于二者的说法正确的是A.选拔人才的范围都不同程度扩大B.二者选拔人才的程序没有变化C.二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完全一致D.二者之间不存在渐进发展的关系20.中国古代某地发生洪灾,中书大臣据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大臣审核后送达尚书大臣去执行,具体工作由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情境最有可能出现于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21.唐初规定:“凡水、旱、虫、霜灾害,……十分损四以上,免租;损六以上,免租、调。”该项规定出自(

)A.均田制 B.租调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22.自秦至清,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皇帝集权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新的决策核心。下列史实与这一方式不符合的是A.汉代形成“中朝”B.唐朝设立三省六部C.明成祖设立内阁D.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23.“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的现象源于我国哪一项选官制度A.征辟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24.从秦朝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近2000多年。你认为下列中的一项制度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的是(

)A.秦朝三公九卿制 B.西汉中朝制度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25.“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这说明科举制A.扩大了统治基础 B.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C.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D.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26.唐代,三省之间常有纠纷,后来三省合在一个政事堂内部议事。政事堂的设立(

)A.提高了工作效率 B.解决了政治矛盾 C.分割了宰相权力 D.明确了三省分工27.关于唐朝后期实行的两税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②每户按人口和资产缴纳户税③农民按田亩承担定额租庸

④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8.唐代的两税法是一次划时代的赋税变革,它取代了以丁身作为征税标准的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原则是: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政策的调整(

)A.以财产性收入作为重要征税依据 B.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C.使国家税收种类由单一变得繁多 D.以政府严格控制土地兼并为前提29.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30.汉武帝时期,政府以“德”“文”“能”为标准,让各郡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这种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世袭制二、材料分析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摘编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摘编自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宰相的基本职能。为加强皇权,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削弱相权,请予以描述。(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初宰相制的弊端及其成因。唐太宗对宰相制进行了怎样的改进?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基础参考答案:1.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三省的职责是: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由此可知,材料“国家本置中书(省)、门下(省)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当行驳正”中的横线处应填入的是门下(省),故C正确,AB错误;枢密院是宋代负责军事的机构,故D错误。2.A【详解】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说明选拔官员注重德才并举,故选A项;题意主要反映了九品中正制下官员的选拔标准,没有反映出对中央集权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注重门第等级,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下选拔官员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没有体现标准的不断变化,排除D项。3.B【详解】根据材料“将私人品评发展成为官力品评”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将评选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B项正确;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有一定区别,并非是一脉相承,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项。【点睛】4.B【详解】“其比来征科色目,一切停摆”意味着禁止了两税法之外的杂税,有助于减轻百姓负担,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其比来征科色目,一切停摆””与减轻百姓负担、保障生产时间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5.C【详解】明清考生不读四书五经,热衷于去读八股范文,说明通过熟读范文就能应付考试,即考试程式僵化,一成不变,从而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故选C;材料只是说四书五经不受应试考生的重视,不能绝对化说经典原著不受知识分子重视,A错误;B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经世致用的观念,D错误。6.C【详解】材料“政府规定成年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娟帛或布匹代役”体现的是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体现了唐初自耕农经济盛行,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唐朝的兵源情况,排除A项;租庸调制是赋税制度,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朝农民负担较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7.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唐代要求男女婚嫁的目的在于增加户数,通过促进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增加赋税,所以A符合题意。促进男女平等观念不符合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排除B;根据唐代诏令内容可知不是打压早婚早育,而是鼓励早婚早育,排除C;唐玄宗时社会问题,所以不存在“恢复”的问题,排除D。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名师点睛】本题主要以材料解读的形式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3)土地制度: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4)经营方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8.B【详解】世官制属于贵族官职的世袭,科举制以及八股取士都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因此AC项错误;察举制由官员根据人的德才向中央推荐,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根据“孝廉”选拔人才。故选B。D项是科举制在明清时期的表现。9.C【详解】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尚书省下辖六部,C正确;中书省是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是执行机构,A、B排除;御史台是元朝时期的监察机构,D错误。10.D【详解】由“唐宋厉行考试”、“试诗赋、策论、八股文”、“所试科目”等信息可以看出上述制度是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即科举制,故选D;ABC均与题干所述时间不符,故排除。11.B【详解】据材料“选贤举能,打破了传统官员晋升规则,提拔政事较为松闲的低等官员为宰相”使有才能的寒门士族子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政权,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实行群相制,分散了相权而加强了皇权,排除C项;“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是选官制度,如科举制的作用,故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2.D【详解】从材料中的“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可知作者对科举制评价很高,认为科举制选拔出很多优秀人才,D正确。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材料未体现,A错误。B项与材料意思相反,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官僚的高效廉洁,D错误。13.D【详解】材料关键信息“唐代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可知该制度指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的中书省掌握起草、门下省管辖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六部分工明确,其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因此题干体现的是三省六部制,D项正确;郡县制在秦朝时期全国推行,与题干时代唐代不符,排除A项;租庸调是赋税制度不是行政事务的制度,排除B项;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不是行政事务的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14.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淘汰了世袭贵族阶层”,精英阶层大都来自草根等现象出现,主要得益于科举制度的推行,D选项正确;察举制度是汉代的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是先秦贵族政治下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时期和士族制度相匹配的选官制度,三者在政治管理模式的平民化中,都不及科举制的作用明显,ABC三项错误。15.D【详解】材料中的糊名法主要是为了防止考生作弊,说明的是考试程序趋向公平,D正确;A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D。16.C【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过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在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了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考察、评定,故选C;贤良是古代选拔统治人才的科目之一,司隶校尉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周边地方的监察官,提点刑狱司是宋代中央派出的“路”一级司法机构,ABD不符合题意,排除。17.C【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三省长官协助皇帝做出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政事堂宰相集体议事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C;政事堂议事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三省六部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加强了皇权,B错误;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D。18.B【详解】据材料可知平民出身中榜的进士占比69%,说明科举制使出身寒微的平民子弟有了做官的机会,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B项;据材料“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84人”可知门第观念仍有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进士出身情况,体现不出社会控制程度松弛,排除C项;阶级社会里社会成员的身份不可能平等,排除D项。故选B。19.A【详解】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三个阶段。察举制相对于世官制,不在局限贵族子弟,科举制相对于察举制来讲不再仅仅局限考查道德学问,选拔人才的范围都不同程度的扩大了,故选A;察举制是由官吏举荐,科举制是考试选拔,程序不同,标准不同,BC错误;察举制和科举制存在渐进发展的关系,D错误。20.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其中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的执行,因此C项正确;秦朝和汉朝尚未形成三省六部制,排除AB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排除D项。故选C项。21.C【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唐初”“免租”“免租、调"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此规定出自于租庸调制,C项正确;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说如果遇到天灾,可以免租、调,说明这一制度不是租调制本身,而且租调制到隋唐时期已变成租庸调制,排除B项;两税法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排除D项。故选C项。22.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新的决策核心”。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有了两种方式: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另一种是多设宰相以分散相权。由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中朝”、明代的内阁、清代的军机处等都是起用身边的近臣来形成新的决策核心,以加强皇权;而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以及宋代的二府三司都是通过多设宰相的办法来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所以B项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23.D【详解】“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的意思是刚出生已经官至列侯了,这与九品中正制相符合,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出生门弟,故D项正确。24.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又相互补充,其分工体现了民主思想,“三省”有一定的权力,但最后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这充分体现了这种民主实质是“皇权下的民主”,故本题正确的选项是C。25.A【详解】材料“(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体现的是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排除;D不属于科举制的影响,排除。故选A。26.A【详解】根据材料“唐代,三省之间常有纠纷,后来三省合在一个政事堂内部议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立政事堂,各省宰相集中议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决了政治矛盾”中的“解决了”表述绝对化,排除B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不涉及各省宰相权力的增减,排除C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三省之间的相互配合,“明确了三省分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7.B【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大大减少。为了增加财政收入,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一切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唐朝推行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故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28.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征税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减轻了政府对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