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武城二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1页
德州市武城二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2页
德州市武城二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3页
德州市武城二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4页
德州市武城二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2015—2016学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二中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古代中国曾有“千年田地八百主,田是主人人是客"的谚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国家推行土地轮休政策 B.社会动荡朝代更迭频繁C.农民经营无方土地抛荒 D.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3.《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4.清乾隆八年(1743年),清政府发布了图中的告谕。从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是()A.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清政府鼓励外商来华贸易C.清政府调整对外贸易政策 D.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5.《明清商人小说》中指出:“三言”、“二拍”中的一些作品,有关商贾的小说作品是非常多的。清代以后,商人小说就更多,文言小说里有很多以商人为主体的篇目,白话小说更是比比皆是,就连《红楼梦》里,“四大家族”中的薛家,也是“世代皇商”出身。这反映了()①中国“重农抑商”思潮到“工商皆本"主流思想的巨变②明清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活动活跃的社会现象③明清商人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人们不再以商贾活动为耻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的商业意识增强。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6.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和黄金(Gold).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②开发土地资源③向海外传播基督教④弘杨骑士精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哥伦布)、维氏(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句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A.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持久的政府支持B.中国人缺乏更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制度与经济形态存在巨大差异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8.“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如果引用这段材料,最适合作为下列哪一论题的论据?()A.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B.论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C.论英国何以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D.论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的影响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10.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11.1921年春,俄国一些地区发生饥荒。列宁和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度过饥荒.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这表明()A.农民从根本上反对苏维埃B.农民阶级愚昧落后思想觉悟不高C.农民要求恢复沙皇专制统治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12.列宁主张“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苏俄(联)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C.实现国家工业化 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13.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说:“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如果此说能够成立,美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A.大力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最早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C.确立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D.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14.“给它所设想的受益者﹣﹣被他界定为弱者、贫穷者和不幸者的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它削弱了个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并且在我们这个自由社会的基础之下酝酿出某种一触即发的怨恨。"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A.批判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B.加强国家干预,健全福利制度C.反对福利国家,主张市场自由D.同情各种弱者,加强社会救济15.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却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下列选项能说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A.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B.鼓励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C.推行“新经济体制"D.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16.1949~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趋势是()A.地主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人民公社D.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7.“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18.“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其共同原因是()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B.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9.1958年7月份,中国各媒体先后刊登湖北省长风农业生产合作社,早稻亩产15361斤,放了一个大“卫星”。随即农业部公布夏粮产量同比增长69%,总产量比美国还多出40亿斤.关于这些报道,你如何看待()A.绝对真实,因为同时期天津市的东郊区新立村水稻试验田,亩产12万斤B.绝对错误,因为它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C.将信将疑,因为我们没有亲自经历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20.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根本改造﹣﹣销声匿迹﹣﹣有益补充﹣﹣共同发展”的五部曲。推动其作为“有益补充”出现的原因有()①十年动乱的结束②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③国民经济调整任务顺利完成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1.下列具有提供短期贷款以稳定国际汇率职能的国际组织是()A.① B.② C.③ D.④22.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23.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由此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据此,对如图的推论正确的是()A.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可与黄金直接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B.70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C.70年代末,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美国经济总量不再居各国之首D.90年代,欧元的发行和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美元居弱势地位24.成立时间名称1955国际茶业委员会1960石油输出国组织1962可可生产者联盟1970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推动表中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D.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大题,共52分)25.(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现在学术研究一致认为,在现代化之前,发达国家都有一个小农经济较快发展的阶段,脱离农业支撑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但是)……高度强化的政治体制制约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在明清时期更加严重。材料二徽州是全国现存历史契约文书最多的地区之一,它所存留的契纸中,以田土买卖的契纸最多……(这些契纸又以)明清(及)以后的契纸更多。﹣﹣周邵泉《试论明代徽州土地买卖的发展趋势》材料三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和电视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2)明清时期徽州田土买卖的契纸众多的背后主要是怎样一个社会群体的因素在起作用?这说明当时的土地制度是什么样的?他们将大量资金用于购买田地,是基于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影响是什么?(3)材料三中所列举的是第几次工业革命的现象?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19世纪四十到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说罗斯福太迁就工人,课了垄断资本家的商税.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主义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来的。”胡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规定也感慨地说:“这简直是法西斯!”﹣﹣《世界现代史》材料二“总统先生",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过罗斯福,“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你是资本主义者吗?”“不是。”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哪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道:“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有点疑惑不解的总统回答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阅读以上两段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罗斯福新政进行评价.内容应包括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影响,表述必须成文。27.(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8世纪中期,德国哥丁根学派最早提出西欧中心理论。这种历史观大肆宣扬西欧白色人种的优越,认为西欧的历史是整个人类普遍的历史,始终是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中心……欧美以外诸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摘编自《全球化和全球史》材料二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1955年最先明确提出“全球史观”问题。他认为……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这样才能抛弃西欧中心论的偏见,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摘编自《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材料三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述“西欧中心论”和“全球史观"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中心论”产生的原因.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二中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古代中国曾有“千年田地八百主,田是主人人是客”的谚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国家推行土地轮休政策 B.社会动荡朝代更迭频繁C.农民经营无方土地抛荒 D.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考点】24: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具体考查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解答】根据材料“千年田地八百主,田是主人人是客”,可知主要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土地买卖频繁.A项国家推行土地轮休政策,说法不符材料,材料反映的是土地所有权的改变,排除;B项社会动荡朝代更迭频繁,说法不符材料,材料无法反映朝代更迭,排除;C项农民经营无方土地抛荒,说法不符合材料,材料无法反映土地抛荒,排除;D项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说法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建社会土地私有,土地买卖频繁导致田主的频繁更迭,是正确答案;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重点考查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土地高度流动.2.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考点】2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考查田庄农业的耕作方式.【解答】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知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早期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耜耕)到铁犁牛耕的三个发展阶段.与之相适应,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生产的变化.土地制度则经历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私有制三个发展阶段.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精耕细作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田庄式经营指古代的大地主用自己的土地组建的田庄,在里面让农民进行集体耕种,地主自主.其最大的特点是自给自足.3.《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考点】2R:古代市的变迁.【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切入,结合中国古代市的变迁进行思考.【解答】材料“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体现商品交易突破时间的限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商业发展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材料中的现象普遍出现于宋朝时期.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宋朝时期商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中国古代市的变迁的表现,规律要掌握.4.清乾隆八年(1743年),清政府发布了图中的告谕。从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是()A.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清政府鼓励外商来华贸易C.清政府调整对外贸易政策 D.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考点】2W: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清朝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长期关闭国门,严格限制国人对外交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一切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这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政策.【解答】告谕内容为:自乾隆八年始,嗣后凡遇外洋货船来闽、粤等省贸易,带米万石以上者,著免其货税银十分之五;带米五千石以上者,免其十分之三,由此可以看出清政府对外商来华贸易有种越多越优惠的政策,但不能根据这些就选择B,因为清政府一直是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A、D则与材料所述不符,故AD错误;这是清政府调整对外贸易的举措,故C正确.故选C.【点评】清朝统治者期望维护极权统治的心理观念是“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保障本地经济发展,免受外来力量的影响.清朝封建统治时期经济上自给自足,不依靠同时也很抵制外来商品.国防安全的出发,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合和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渗透,以免有间谍盗取本国资料.而且清朝政府对自己经济和政治实力的过分盲目自大.5.《明清商人小说》中指出:“三言”、“二拍”中的一些作品,有关商贾的小说作品是非常多的。清代以后,商人小说就更多,文言小说里有很多以商人为主体的篇目,白话小说更是比比皆是,就连《红楼梦》里,“四大家族”中的薛家,也是“世代皇商”出身。这反映了()①中国“重农抑商"思潮到“工商皆本"主流思想的巨变②明清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活动活跃的社会现象③明清商人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人们不再以商贾活动为耻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的商业意识增强。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考点】3P:明清小说.【分析】本题考查明清小说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有关商贾的小说作品是非常多的.清代以后,商人小说就更多".【解答】依据材料中“《明清商人小说》"、“有关商贾的小说作品是非常多的”、“清代以后,商人小说就更多”等关键信息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商业活动活跃,人们的商业意识觉醒,②④正确.而①③的表述不合史实.综上所述,故C正确,排除AB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明清小说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选项设置有一定的难度,难度适中.6.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和黄金(Gold).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②开发土地资源③向海外传播基督教④弘杨骑士精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考点】51:新航路的开辟.【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动机.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对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和原因的掌握.【解答】依据题干的描述可知,对黄金的狂热追逐体现了题干黄金(Gold),故①正确.向海外传播基督教体现了题干上帝(God),故②正确.弘杨骑士精神体现了题干荣誉(Glory),故④正确.开发土地资源与题意无关,故③错误.故C项正确.故选C.【点评】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必要性: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根本原因.2、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传统商路受阻﹣﹣直接原因.3、宗教因素:西班牙、葡萄牙热衷于传播天主教﹣﹣精神动力.4、社会根源:到亚洲寻找黄金、香料等﹣﹣经济根源.可能性:1、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条件.2、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3、地理知识的进步﹣﹣相信地圆学说.4、西、葡王室的支持﹣﹣物质条件.7.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哥伦布)、维氏(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句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A.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持久的政府支持B.中国人缺乏更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制度与经济形态存在巨大差异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考点】51:新航路的开辟.【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导致东西方航海活动差异的原因.郑和下西洋,是指自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的历史,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多个国家航海世界多几十年,是中国明朝强盛的直接表现.【解答】A项表述错误,郑和下西洋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B项是导致双方差异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C项是导致双方差异的根本原因,故正确;D项是导致双方差异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选C.【点评】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1、目的不同点:新航路开辟是适应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利益的趋使.其目的是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物,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即经济目的)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具体表现为:(1)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2)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3)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2、其影响和后果不同点:(1)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极大地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违背经济规律,对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未产生直接作用,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2)西欧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8.“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如果引用这段材料,最适合作为下列哪一论题的论据?()A.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B.论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C.论英国何以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D.论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的影响【考点】58:英国工业革命.【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并非偶然,它是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生产技术以及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次革命从开始到完成,大致经历了一百年的时间.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这次革命完成的主要标志是工厂制度的最终确立.英国工业革命使英国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生产力迅速提高.【解答】材料意思为工业革命后一些身份低微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跻身于上流社会参与到国家政治中来,由此可得出工业革命导致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故D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殖民问题,故C错误.故选D.【点评】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考点】97: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查1840﹣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甲午中日战争.【解答】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当时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从实力对比上来讲中国相对于日本是占据上风的.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西方人士判断中国最终取胜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受到较大成效,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洋务运动中虽然对中国军队进行了西式改革,但也局限于部分,并没有对全部军队实现西式改革,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集权制度将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虽然能够提高决策效率,但不利于调动全体的积极性,所以集权制度对中国的影响不全是积极的,所以B项错误.当时中国是列强侵略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所以中国不可能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所以D项说法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近代化改革,其改革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洋务企业和军事国防上,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北洋海军在内的三支海军,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相对于日本来讲是占据上风的,所以某些西方人士对中国的获胜抱积极态度.但洋务派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改革,内里还是封建专制制度.所以表面强大,是实际还是不堪一击.其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变革,这就决定了洋务运动最终必然失败.由此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决定事物发展的本质条件,从而对历史问题进行正确分析.10.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考点】A7: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A4: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A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经济结构的变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查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民族工业的影响.【解答】材料反映中国的生活用品都被外国市场占领,说明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说法错误,C项正确.B项时间点与历史不符,应排除.D项材料体现不出,应排除.故选C.【点评】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1、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和人才、技术、市场、思想观念的准备.2、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步履维艰.3、由于其先天的不足和列强的压制与掠夺,造成民族工业在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上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11.1921年春,俄国一些地区发生饥荒。列宁和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度过饥荒.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这表明()A.农民从根本上反对苏维埃B.农民阶级愚昧落后思想觉悟不高C.农民要求恢复沙皇专制统治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考点】C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分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需要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列宁和中央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度过饥荒.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的分析理解.【解答】依据题干材料中“列宁和中央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度过饥荒.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引起了群众的不满,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应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考查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12.列宁主张“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苏俄(联)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C.实现国家工业化 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考点】C8:新经济政策.【分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解答】新经济政策规定,对一些国家暂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以畋府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即利用资产阶级的技术、资金发展经济,以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与题干关键信息“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吻合.故D正确.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故排除.B与题干关系不明确,故排除.C出现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故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实际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3.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说:“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如果此说能够成立,美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A.大力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最早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C.确立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D.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考点】D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本题以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的言论为内容考查美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迁移、运用能力.【解答】根据所学可知,荷兰在新航路开辟后迅速崛起,创立了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英国在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盛行,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罗斯福新政中,为摆脱经济危机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因此美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是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故D项正确.A项是荷兰的创新,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是英国的创新,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与题干无关,应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荷兰、英国和美国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和发展的表现的识记.因此在复习中应注意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14.“给它所设想的受益者﹣﹣被他界定为弱者、贫穷者和不幸者的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它削弱了个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并且在我们这个自由社会的基础之下酝酿出某种一触即发的怨恨。"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A.批判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B.加强国家干预,健全福利制度C.反对福利国家,主张市场自由D.同情各种弱者,加强社会救济【考点】DB: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分析】本题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具体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消极影响.【解答】根据材料“给它所设想的受益者﹣﹣被他界定为弱者、贫穷者和不幸者的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它削弱了个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并且在我们这个自由社会的基础之下酝酿出某种一触即发的怨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消极影响,“福利国家”制度使一些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削弱了个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养了很多懒汉.ABD项均与材料不符,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消极影响,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建立的背景、发展的过程、评价.15.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却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下列选项能说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A.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B.鼓励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C.推行“新经济体制”D.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考点】CB:赫鲁晓夫改革.【分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对赫鲁晓夫改革内容的准确解读是解题的关键.【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代应该指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等一系列政治改革,以及对农民利益的重视等经济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故A正确.B没有涉及体制的改革,故排除.“新经济体制”在1965年实行,此时赫鲁晓夫已经下台,故排除C.D与戈尔巴乔夫改革有关,故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6.1949~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趋势是()A.地主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人民公社D.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考点】G4: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以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时间关键词“1949﹣1956”.【解答】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变封建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年﹣1956年底,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B.【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我国建国以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的历程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17.“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考点】G4: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考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材料中“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结合所学可知,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因此题干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上述史实的特征不符,应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公私合营”,结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知识解答即可.同时需要掌握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知识.18.“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其共同原因是()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B.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考点】G7: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和苏俄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对“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策的准确掌握是解题的关键.【解答】人民公社化是以高指标瞎指挥为主要标志,人民公社化运动试图以大规模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但他并不适合农村发展力的实际水平.战时共产主义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取消了商品贸易,农民的生产力跟不上战时共产主以政策的需要.据此可知D正确,排除C.A只适合苏俄,故排除.B只适合中国,故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依托苏俄和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选项设置有一定的干扰性,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9.1958年7月份,中国各媒体先后刊登湖北省长风农业生产合作社,早稻亩产15361斤,放了一个大“卫星".随即农业部公布夏粮产量同比增长69%,总产量比美国还多出40亿斤.关于这些报道,你如何看待()A.绝对真实,因为同时期天津市的东郊区新立村水稻试验田,亩产12万斤B.绝对错误,因为它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C.将信将疑,因为我们没有亲自经历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考点】G7: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分析】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早稻亩产15361斤,放了一个大‘卫星’"现象正确分析.【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实际情况,早稻亩产15361斤明显不合实际,主要原因是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故B正确,排除A.C说法片面,故排除.D明显错误,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故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建设的严重失误,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20.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根本改造﹣﹣销声匿迹﹣﹣有益补充﹣﹣共同发展"的五部曲。推动其作为“有益补充”出现的原因有()①十年动乱的结束②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③国民经济调整任务顺利完成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考点】GC:经济体制改革.【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有益补充"".【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益补充"应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有关.“十年动乱的结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故①②④正确.③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与题干涉及的“有益补充”关系不大,故排除.综上所述,故B正确,排除AC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非公有制经济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系组合式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21.下列具有提供短期贷款以稳定国际汇率职能的国际组织是()A.① B.② C.③ D.④【考点】EF: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具体考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职能.【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具有提供短期贷款以稳定国际汇率职能的国际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职能是:制定成员国间的汇率政策和经常项目的支付以及货币兑换性方面的规则以稳定国际汇,并进行监督;对发生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国在必要时提供紧急资金援助,避免其他国家受其影响.ACD项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职能,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建立的背景、职能和影响.22.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考点】E4:马歇尔计划.【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歇尔计划给欧洲带来的影响以及欧洲的一体化进程.【解答】A.“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可知马歇尔计划实施有助于欧洲的联合,西欧部分国家为促成煤炭和钢铁工业一体化而成立的经济联合体.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欧洲煤钢联营计划“(即“舒曼计划”),建议愿将本国经济中的煤钢部门管理权委托给某一独立机构的国家成立煤钢共同市场.此后,法、西德、意、比、荷、卢等6个西欧国家开始在此计划基础上进行谈判.1951年4月18日上述6国在巴黎签订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它标志着欧洲煤钢联营正式成立.B.马歇尔计划并未促成欧洲平等伙伴关系.C.二战后西欧各国逐步走向联合,1967年,欧共体成立,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D.二战后德国分裂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故选A.【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马歇尔计划给欧洲带来的影响以及欧洲一体化的进程的了解,难度不大.23.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由此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据此,对如图的推论正确的是()A.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可与黄金直接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B.70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C.70年代末,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美国经济总量不再居各国之首D.90年代,欧元的发行和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美元居弱势地位【考点】ED:布雷顿森林体系.【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解答】A项错误,依据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的规定,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B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缓慢,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故黄金价格迅速上涨;C项错误,迄今为止美国的经济总量仍然居于世界首位;D项错误,美元仍然居于优势地位.故选B.【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容的理解,考查学生图表分析的能力.24.成立时间名称1955国际茶业委员会1960石油输出国组织1962可可生产者联盟1970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推动表中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D.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考点】EG: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以及出现的原因.【解答】由表格中的“茶叶”、“石油”、“可可”、“天然橡胶"等可知这些国家都是资源和原材料的出口国,属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所以这些国际组织的出现主要是新兴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行为.故选B.A项的主题是发达国家,材料反映的是发展中国家,故A项排除.材料只是反映国际组织出现,不能说明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故CD两项排除.故选B.【点评】经济区域集团化形成的原因:第一,世界经济的多极化.战后日本、西欧的兴起,使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格局向美国、西欧和日本三极相互抗争的局面转变.在缺乏全球性的贸易、金融协调机制的形势下,为了求得局部性的商品、资本、劳务的有序转移和流动,以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各种双边的、多边的、地区性的经济合作形式就应运而生,产生了符合地区特点的区域性经济集团.第二,世界局势日趋缓和.国际斗争的重点逐渐转向了经济和科技领域,各个地区的经济大国为了加强实力、提高自己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都不失时机地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第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各地区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如商品、资本、劳务等)的自由流通,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大题,共52分)25.(25分)(2016春•德州校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现在学术研究一致认为,在现代化之前,发达国家都有一个小农经济较快发展的阶段,脱离农业支撑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但是)……高度强化的政治体制制约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在明清时期更加严重.材料二徽州是全国现存历史契约文书最多的地区之一,它所存留的契纸中,以田土买卖的契纸最多……(这些契纸又以)明清(及)以后的契纸更多。﹣﹣周邵泉《试论明代徽州土地买卖的发展趋势》材料三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和电视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2)明清时期徽州田土买卖的契纸众多的背后主要是怎样一个社会群体的因素在起作用?这说明当时的土地制度是什么样的?他们将大量资金用于购买田地,是基于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影响是什么?(3)材料三中所列举的是第几次工业革命的现象?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19世纪四十到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考点】26:中国古代小农经济;24: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2X: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5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A2: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分析】(1)解答的关键是从基本特点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进行思考;(2)解答的关键是从明清时期徽州切入,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进行思考;(3)解答的关键是从“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的干扰"切入,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思考;(4)解答的关键是从“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19世纪四十到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的影响"切入,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进行思考.【解答】(1)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较简单,熟悉教材内容即可;(2)主要考查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显著特征是出现了商帮,“徽州田土买卖的契纸众多"说明徽商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他们将从商业中获取的资金用于买田置地.允许土地的买卖,该时期的土地制度仍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3)主要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的干扰”可以看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4)主要考查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表现在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故答案为:(1)自给自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2)徽商.封建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政治统治.在封建社会末期,抑制商业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4)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出现了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表现要掌握.26.(12分)(2016春•德州校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说罗斯福太迁就工人,课了垄断资本家的商税。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主义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来的。”胡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规定也感慨地说:“这简直是法西斯!”﹣﹣《世界现代史》材料二“总统先生”,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过罗斯福,“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你是资本主义者吗?"“不是.”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哪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道:“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有点疑惑不解的总统回答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