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语言背景下的基本色彩理论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64d32ce22b872ca311699ae5811c570/664d32ce22b872ca311699ae5811c5701.gif)
![跨语言背景下的基本色彩理论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64d32ce22b872ca311699ae5811c570/664d32ce22b872ca311699ae5811c5702.gif)
![跨语言背景下的基本色彩理论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64d32ce22b872ca311699ae5811c570/664d32ce22b872ca311699ae5811c5703.gif)
![跨语言背景下的基本色彩理论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64d32ce22b872ca311699ae5811c570/664d32ce22b872ca311699ae5811c5704.gif)
![跨语言背景下的基本色彩理论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64d32ce22b872ca311699ae5811c570/664d32ce22b872ca311699ae5811c570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跨语言背景下的基本色彩理论
一、世界诸语言的分类、理论及与文化的关联研究回顾过去一个世纪色彩语码研究的历史,这个过程一直充满了语言理论和语言进化的争论。语言相对论的观点又可表述为文化决定论,说明任何一种语言的色彩语码系统都是根植于其语言文化传统之中的,同其他语言相比,很少具有相通性的一面。所谓萨丕尔—沃尔夫假设(Sapir-Whorfhypothesis),正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色彩语码研究中的进化论观点,试图从语言普遍原则这一理论高度出发,说明世界诸语言的类属不论有何不同,其基本颜色词语系统势必要经历一个基本相同的发展演变过程。色觉感知和语言学意义上的进化论观点,早在19世纪就有人提出。但是,这一理论真正作为一种语言学普遍原则而广为学术界所接受,那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柏林与凯伊基本色彩词理论的提出,代表着色彩语码研究领域中的一场革命,标志着新的理论范式的转换由此开始。接踵而来的是,广泛的跨学科、跨文化色彩语码研究,旨在说明验证、扩展补充基本色彩词汇理论模式。在此研究背景之下,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色彩语码研究现已成为世界性学术研究的一个亮点。截止20世纪90年代末,仅从民族学角度研究色彩问题(colorethnography)的论著数目,业已超过3000部篇。1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过去的30年里,语言进化论的观点虽然在基本颜色词语的研究中取得了主流理论的地位,但是,如果把色彩语码研究与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和社会因素挂起钩来,并且把色彩词语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来研究之时,仍然有理由认为,有必要从整合角度出发,揭示两种对立理论观点的丰富内涵,力求在跨学科研究层面上形成有益的互补讨论。二、理论解释(一)色觉研究传统的形成长期以来,在色彩视觉和色彩感觉的研究过程中,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理论范式,每一种学说都试图对人类色彩感知机能提供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和说明。正是由于这种积极向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才使得我们今天对于色彩视觉、色彩知觉,以及色彩编码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通过对相关研究过程和探索轨迹的考察,有可能获得一个宝贵的机会,进一步了解人类在认识论方面的变化与发展,是如何影响色彩语码理论的形成与变革的。1.哲学家的观点人类早期关于色觉方面的探索,多半属于哲学推理式的研究。这种研究传统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彼时的哲学大师,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可谓早期色觉理论探索中的先驱。古希腊先哲在这方面充满哲学意义的见解,引发了日后无数新兴理论学派的创立。这些理论流派之中,有的是对先圣观点的进一步阐释与说明,有的则是对一些早期推测假设的批判与反思。自古希腊以来,知识界对于色觉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分别是沿着两条鲜明的哲学传统进行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与不同。源于亚里士多德传统的一派,对于人类色彩情感反应现象情有独钟,抱有浓厚的研究兴趣;承接柏拉图色觉条件之说的一派,对于人眼视觉功能的研究,表现出一种实证主义的关注。两种学术传统在相互砥砺的过程中,形成了两条齐头并进的理论发展主线,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时间,只是到了19世纪,由于人类关于色觉感知方面知识的增加,才逐步形成了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色觉理论,构成了色觉研究领域中的新的范式,使得色觉研究成为一种专门的科学研究范畴而普遍受到了关注。2.物理学的解释相对于情感派或主观感受派的色觉观点而言,源于柏拉图传统的色觉条件论观点逐渐获得了自然科学家的青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基于物理学观察基础的客观色觉理论。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不同于情感派研究的是,物理学派强调实验在色彩研究中的作用。牛顿借用三棱镜的帮助,通过无数次光学物理实验,成功地证明白光并不是像当时的人们所认定的那样,是由单一的白光构成的,而是由不同波长的彩色光组成。由此开创了色彩物理学研究的新纪元。由于牛顿在光学与色彩关系推断方面的杰出贡献,他的工作不但为物理学意义上的视觉和色觉研究铺平了道路,他本人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光学研究,以及现代比色法研究(colorimetry)的奠基人。(二)理论的类推关联美学心理学派,从学术渊源上来说,同亚里士多德对于色彩推断式的哲学观点,有相承之处。这一理论流派认为,首先,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可以解释为通过黑白两色的调配,形成浓淡各异的色彩之大成。其次,这一学派相信,简单色彩(singlecolors),同水、火、土,以及空气这些物质之间有着某种类推性质的关联。由于这种关联反应,常常是基于观察者个人的直觉系统而发生的,所以成为“美学心理学”(psychological-aesthetic)关注的对象,同基于物理学实验的“生物科学”研究形成了一种理论上的对立。由于这个原因,美学心理学派又可以称为情感学派或主观学派,其代表人物为德国文学家歌德。歌德甚至比亚里士多德走得更远,不但试图在不同色彩与客观物质之间建立类推关系,而且企盼在色彩符号与道德品质这样一些精神范畴之间也要画上等号。此外,不同于物理学派的是,美学心理学派的成员大都来自人文科学研究领域。由于这个原因,这种类推关联也往往超出了哲学式的推论,扩大到了艺术研究领域之中。1实际上,歌德在其主观感受式的实验中,对于色觉感知过程中象征意义的展示,表现出一种极为热切的关注。由于理论上对于亚里士多传统的依附和他个人本身对于色彩象征意义研究的偏爱,导致了歌德学派与牛顿学派在色觉研究理论和方法诸方面的巨大分歧。这种分歧最后使歌德对于牛顿所倡导的物理学研究范式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三)语言普遍原则理论对色彩语码研究的意义1.相对论与进化论之争整体而言,色彩语码研究,可以在高度概括的理论层面上,表述为语言普遍原则与语言相对论两种对立观点相互竞争的历史发展过程。由此推衍下去,这两种理论解释,又分别引申出语言进化论和文化决定论之间的对立。19世纪以前,普遍认为色彩语码系统表现出更多语言相对论的特征,反映出文化决定论倾向。这一论点的理据往往来自于广义的人类学、民族学,以及泛文化比较研究的结果,建立在“文明化”和“未开化”社会在色彩感知和色词编码方面所存在的诸种差异现象之上。语言相对论和文化决定论观点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下半叶,最后受到了盖革(LazarusGeiger)、马格努斯(HugoMagnus)等学者的质疑和挑战。马格努斯通过跨文化比较调查,证明了盖革关于色彩语码进化理论观点的合理性与正确性,从而昭示着语言普遍原则理论在色彩语码研究中的胜利。19世纪末,雷沃斯(W.Rivers)通过大量第一手实证调查材料,进一步证实了色彩语码系统中有可能存在着逐步进化的理论观点。此后的70年里,人类学研究异军突起,发展迅猛。特别是来自北美印第安语的大量人类语言学语料表明: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色彩语码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因素的制约。在此学术背景之下,通过参比欧洲语言与印第安语在语法范畴、词汇类属等方面的异同,沃尔夫(BenjaminLeeWhorf)在继承了萨丕尔(EdwardSapir)的文化语言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相对论假设,认为语言类型的不同决定着人们认识世界方式的不同。语言学色彩语码研究中,语言相对论和文化决定论观点的东山再起,再次从另一个不同侧面说明,任何一种语言系统中,其色彩词语数量的多寡和语义所指内容往往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互异。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柏林(BrentBerlin)与凯伊(PaulKay)基本色彩语码进化论观点的提出,才又一次对语言文化相对论形成了真正的挑战。自此以后,基本色彩词汇进化理论逐渐发展成为色彩语码研究中的主要范式,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欢迎和认可。另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学科的专门化、精细化,今天,比任何一个历时时期,都拥有一个更好的机会,分别从遗传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语言学的角度,观察和比较色彩语码、社会文化,以及认知模式之间的关系。基于这种多维的观察视野、跨学科、跨文化的参比模式,以及色彩语码理论研究内部生态学思潮的出现,有理由认为:色彩语码研究中涌现出的不同理论,代表了文化决定论与自然进化论这两种世界观之间的冲突。如图1内容所示,很多情况下,尤其是不单纯考虑简单色彩语码之时,两种观念的差别就可能表现为一种渐进的量的变化,而不是一种绝然的类属之别。有理由相信,20世纪生物遗传学的进展和认知科学的发现,使得我们再次回归到萨丕尔—沃尔夫假设,引发出色彩语码研究中一个令人深思而有颇具哲学意义的命题——来自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语言使用者,是否以会以同一种眼光来感知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1三、对色彩语码的分类研究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色彩语码研究除了理论贡献之外,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跨文化研究的资料。有了这两方面的准备,可以说,虽然个别语言系统中,色彩词语分类研究方面尚有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但是,总体而言,对于色彩语码,特别是基本色彩词语系统的了解,在整个语言学领域中,处于一个比较领先的地位。基于对色彩语码系统的广泛研究、深入了解基础之上,有可能利用现有文献资料,对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社会,以及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较为充分的语言学解释。(一)基本色彩的分类柏林与凯伊的研究表明,英语基本色彩语码的发展,经历了7个发展过程,最终形成了有11个基本色彩词汇的色彩语码系统。如图2内容所示,从语言进化论的观点来看,白色、黑色、红色、绿色、黄色、蓝色、棕色、紫色、粉色、桔色以及灰色是按着严格有序的进化过程出现在英语色彩语码系统之中,从而构成了11个英语基本色彩词语总藏(aninventoryofelevenbasiccolortermsinEnglish)。柏林与凯伊认为,依据基本色彩进化论观点,上述基本色彩词汇的发展模式体现了一种语言普遍规律,可以在全世界绝大多数语言中找到证明。不但如此,随着色彩语码研究的深入,以上11种基本色彩还可以从色觉感知和色彩认知层面上做进一步划分,形成“标志色彩”(landmarkcolours)和“非标志色彩”(otherbasiccolours)两个子类。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本色彩语码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严格的实验室语境中,就色彩命名能力测试而言,倘若把“一致性”(consistency)、“认同度”(consensus)以及“反应时间”(responsetime)作为变量因素来考虑,“奶黄色”(cream)或“桃红色”(peach)则有可能作为第12种基本色彩感受(atwelfthbasiccoloursensation),在不同的英美受试群体中有所反映。1(二)哈努奴文化中基本色彩语汇的使用民族学家康克林(HaroldConklin)调查了位于菲律宾中部的民都洛岛上哈努奴语的色彩语码系统,提供了语言文化、色词语义,以及色觉分类之间关系的讨论。这项研究因其独特的观察视野和有趣的发现,已经成为色彩语码研究方面的经典之作而广泛地得以引用。这项调查的重要发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哈努奴文化中有4个基本色彩词汇。依据柏林与凯伊色彩语码进化论观点,哈努奴语的基本色彩语码系统处于第三个发展阶段。2.哈努奴语的基本色彩词汇的语义系统,不仅存在着具有普遍意义的明暗色度对比关系,而且也存在着具有特殊意义的干湿状态变化方面的变化(succulence&desiccation),由此形成色度和状态两个层面的关联。3.在哈努奴文化之中,不同的色彩被赋予不同的美学价值,体现出这个热带语言群体独特的色彩审美观。譬如,处于一种满目皆绿的热带自然环境之中,红色的珠子被认为比绿色的珠子更有价值。4.这一文化群体在色彩语汇的使用上,存在着亚文化差异,具体表现为一种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男性成员使用同红色和灰色相关的色彩词汇的机率大于女性;女性成员使用同蓝色有关的色彩词汇的机率则大于男性。(三)香港特区政府和德国语言中基本色彩的分布丹尼语(DugumDani,或Dani)是位于西太平洋新几内亚岛上的居民所讲的一种巴布亚语,主要流行于伊里安岛中部高地地区。这一语言之所以引起学术界普遍的关注,是因为其独特的基本色彩语义系统。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表明,丹尼语中仅有黑白对立的两个基本色彩词语:modla表示“白色”;mili表示“黑色”。依据色彩语码进化论的分类标准,丹尼语只有黑白两个基本色彩词,处于基本色彩词语系统的第一发展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丹尼语为语言学家提供一个不可多得的实例,用以验证基本色彩词汇进化论观点。随着理论上的进步与方法上的改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虽然丹尼语中仅有两个基本色彩词汇,但是,相对于其他语言来说,这两个基本色彩具有更为深厚的内涵和更为广泛的外延。在丹尼语中,modla和mili这两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而言,除了表示不同的色度对比之外,还形成了色调的冷暖对立。前者可以表示“白色+暖色”的语义范畴;后者用来指代“黑色+冷色”的概念表达(“white-warmness”versus“black-coldness”)。除此之外,丹尼语同英语之间的跨语言比较研究还证明,就色彩命名和记忆而言,两种语言之间有一些相似性的特征。依据进化论假设,中心色彩在色谱中占有一个凸现的位置,“从语言学普遍意义上来说,具有更加容易编码和记忆的特征。”1丹尼语同美国英语的对比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假设,表明在这两种语言里,中心色彩一般采用简短易得的语码形式来标记。(四)第三,性别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且在法律环境的应用更加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萨里大学(theUniversityofSurrey)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对于南部非洲博茨瓦纳境内的塞茨瓦纳语(Setzwana)的色彩语码系统进行了一系列详尽的调查研究。萨里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塞茨瓦纳语色彩语码的使用中,广泛地存在着说话人性别差异的影响。这种差异现象不但存在于成年人的话语之中,而且也见于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之中。前者体现了男女在劳动分工上的不同,后者反映出性别在语言发展方面的差异。塞茨瓦纳语中,有6个基本色彩词语;它们分别是:bosweu“白色”、bontsho“黑”、bohibidu“红色”、botala“蓝绿色”(亦即grue=green+blue)、bosetlha“棕色”,以及borokwa“黄色”。在色彩命名实验中,“女性大约给出五个左右的色彩词语;男性可以提供更多的色彩词汇,有时达30个之多。”2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大多数情况下,男性所提供的这些色彩词语都和所饲养的牲畜的毛色有关。这是因为,在塞兹瓦纳社会群体中,有着严格的劳动分工界限:男子专司牲畜饲养之职,女子负责作物种植工作。此外,在塞兹瓦纳语境中,性别对于色彩语码的影响,还见于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之中。女孩通常比男孩掌握更多的色彩词汇。“就像在发达国家中所观察到的情况一样,这种现象可能反映出女孩在语言方面,发展速度普遍更快一些。”3相关研究还表明,在塞茨瓦纳文化中,个人色彩词库的构成,还和一些社会学因素相关。这些因素包括都市化程度、教育制度,或者自然环境变化这些内容。(五)日本的色彩命名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瑞士联邦工艺学院(theSwissFederalInstituteofTechnology)院长、资深教授措林格尔(HeinrichZollinger)及其同事,进行了一系列色彩命名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不言而喻,他们的研究自然也涉及日本文化(Japaneseculture)。本哈(EfraimBenhar)与措林格尔的跨语言研究首先表明,黑白两个词语,在日本人的色彩命名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形成这种倾向性的原因,是因为上述两种颜色在日本水墨画和书法艺术中,是十分常见的着色手段。这些研究还发现,相对于欧洲人来讲,日本人在色彩命名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明显的不确定性特征。措林格尔认为,这种文化差异同日本人一般的言语行为有关。具体来说,日本人在谈话中不愿对概念做出准确定义。同英语、德语这些欧洲语言文化所反映出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日本人并不认为黑白两色不能代表真正的“颜色”,因此,在黑白这两种“非彩色词语”颜色词(thetwoachromaticcolors)的类属概念上,形成了跨文化差异。这项系列研究还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别,以及亚文化差异因素,有可能促使日本人从欧美语言中借用色彩词语现象的发生。来自日本本土小城镇,如山形县米泽镇的儿童,比生活在首都东京和德国杜塞尔多夫的同龄日本儿童来说,受西方的影响更少。有趣的是,类似的经济地理、亚文化影响,在我们对中国大学生色彩编码能力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六)俄语基本色彩语码系统的现状俄语色彩词系统(basiccolortermsinRussian)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这主要是因为,俄语的基本色彩词语的构成,似乎无法在柏林与凯伊的进化论模式中找到合理的解释。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分析词典释例和比较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两位语言学家考波特(GrevilleCorbett)和摩根(GerryMorgan),在俄语色彩词的研究方面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该项研究发现,俄语基本色彩语码系统的现状,大致和柏林与凯伊的进化理论观点相吻合,处于第六发展阶段,亦即最后一个进化过程。但是,俄语基本色彩词系统中尚有两个无法解决的问题。首先,俄语里有12个基本色彩词汇,而不是像进化论推导的那样有11个。关于蓝色,俄语里有两个相互并存的基本色彩语码:一个是sinij“深蓝”;一个是goluboj“浅蓝”。其次,俄语中,紫色一词的地位仍然显得不十分稳定。这种情况下,或许可以将俄语作为一个例外。(七)基本色彩词汇数目对基本色彩词汇增加的影响意大利语色彩语码系统(basiccolortermsinItalian)的研究,提供了另一个有趣的佳例,说明语言的基本色彩系统,不仅是一个线性的增积过程,只有基本色彩词汇数目上的增加,而且也会呈现出一种回归现象,导致基本色彩词语数目上的缩减。克里斯托的研究表明,相对于古典拉丁语(ClassicLatin)而言,在一些保守色彩较浓的意大利方言中,基本色彩词汇的数目要少一些。在这些方言中,说话人常常用verde一词指代“蓝绿”两色。这是因为,随着原有蓝色基本色彩词的脱落,本来仅表示绿色含义的色彩词汇verde的语义得到了扩展,既可表示蓝色,又可表示绿色。这种由于基本色彩词语的缩减而引发的语义上的变化,可以视为一种逆转回归现象。(八)鲁利文化中的色彩概念1.鲁利文化中,人们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区分许多色彩,但是这些色彩的区分基本上依赖于事物内在的特质,不易形成抽象的色彩表达。2.相对于那些在自然界被认为是永恒不变的内在色彩而言,鲁利文化中,人们更有可能采用抽象色彩词语来表示产生于染色过程的色彩。3.在鲁利文化中,黑、白、红、绿、黄这5个抽象色彩词语被用来描述各种色彩的特质。4.鲁利文化中色彩概念的接触和使用,以及色彩同色彩词语的传播,都同本地的纱线染织业有密切关系。5.用于修饰限定各种特殊色彩的修饰词语,绝大多数情况下同染织的过程有关。6.认知上同着色效果相关的色彩,往往与产生这些色彩的染料名称一起自成一类。(九)“亚”、“尼厄资本”语英国萨里大学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戴维斯(IanDavies)等人,除了对于南部非洲博茨瓦纳境内的塞茨瓦纳语的基本色彩词语进行了系列调查之外,还对位于非洲东南部地区国家马拉维的奇切瓦(Chichewa)语中的色彩词语系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奇切瓦语是班图(Bantu)语里的一种方言变体,在马拉维邻近的其他国家如赞比亚、津巴布韦以及莫桑比克诸国中,又称为“奇尼厄尼亚”(Chinyanja)语或“尼厄尼亚”(Nyanja)语。萨里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奇切瓦语的基本色彩词语系统共有5个色彩词组成。它们分别是:choyera“白色”、chakuda“黑色”、chofiira“红色”、chobiriwira“蓝绿色”以及chikasu“黄色”。更为有趣的是,除了这5个最为常用的基本色彩词之外,奇切瓦语中还有存在着另外两个色彩词chotuwa“灰色”和(cho-)khofi“咖啡色”。前者是奇切瓦语中原来就有的色彩词语,后者是从咖啡饮料的色彩中衍生出来的。目前这两个色彩词语虽然还不能算是典型的基本色彩词语,但却是最为有力的竞争者。依据柏林和凯伊的理论,(cho-)khofi一词由于源于“咖啡”,具有单指一物的语义特性,因此,使用的范围十分有限。但是在奇切瓦语中,(cho-)khofi的使用情况近乎于其他语言中“棕色”一词的语义所指,具有较为广泛的外延特征。凯伊(PaulKay)和麦克丹尼尔(ChadMcDaniel)认为,从语言普遍性规律来看,棕色只有在绿色和蓝色分别成为基本色彩词语之后,才有可能出现。1显而易见,奇切瓦语基本色彩词语的流变现象留给语言学家一个认真思考的问题:棕色的出现为什么会先于绿色与蓝色这两个基本色彩词语的分离?(十)汉语色彩语码研究现状众所周知,古往今来,文化的发达,历史的沉淀,造就了汉语色彩词汇的发达。随着色彩词语理论的发展,汉语色彩语码系统中一些独特的现象也引起了研究者广泛的注意。其中,最典型的即为汉语色彩词“青色”一语,和意大利语的verde很相似,其语义范畴不定,即可表示蓝色,又可指代绿色,相当于色彩语码文献中常见的一个英语色彩新词grue。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目前仍然无法准确断定,现代汉语是否像英语一样,拥有11个基本色彩词语,处于基本色彩词语系统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来讲,不论是理论探索还是实验性研究,汉语色彩词语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可资参阅的文献资料极少。马费考察了1970年到1990年20年间,色彩语码研究方面的重要论文与著作,总数达两百余篇部,但是没有一种是有关汉语色彩语码研究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下列几点:1.国外对汉语色彩语码感兴趣的研究者,往往没有便利的条件,获得足够数量的受试进行实证性研究。2.国内的学者由于学术传统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其研究成果很少有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机会,因此没有在学术界造成一定的影响。3.国内对色彩语码研究感兴趣的,多见于心理学家,鲜见于语言学家。4.国内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又往往局限于人们对色彩的喜好方面的调查,很少触及色彩命名能力与认知模式方面的内容。可喜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色彩语码的研究逐步受到海外华人学者的重视。毋庸置喙,就目前现状而言,我们对于汉语色彩语码深层次的研究做得还很不够。这不仅仅体现在对于汉语色彩词语结构分类、语义表现、习惯用法研究上的不足,更表现在缺乏从神经学、生理学、认知科学、人类学、民族学,以及语言学的层面,探索中国人色彩感知能力同其色彩语码认知关系的讨论这一点上。(十一)文化现象的认知分类与色彩语码系统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马科劳力(RobertMacLaury)一直致力于基本色彩词语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他关于中美洲诸语言色彩语码的研究成果,被学术界认为是过去30年来在色彩词语理论研究方面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2通过对于中美洲诸语言中色彩语码系统的调查,马科劳力发现了色彩语码在人类认知分类过程中的一些有趣现象。以此为基础,他进而提出了“先导理论”(vantagetheory),用于解释社会个体成员如何通过典型参照点的确定与标示,阐释个体世界的部分意义,从而完成时空以及视觉感知过程的体验。马科劳力声称人类认知分类的过程是通过在时间或空间纬度方面的类推而得以完成的;色彩分类本身最终是基于各种流变的相似性关系而得以确认。由此推论,色彩类别随着焦点的变化而出现。初始阶段,色彩是以相似性特征为基调形成类别的。例如,许多以黄色为基调的色彩同浅红色调看上去相去不远,所以,统统归为“红色”一类;在此之后,“黄色”的类属通过不同于红色的特征区分开来,逐渐发展起来,得以门户自立,自成一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先导理论”有助于通过“语义互延”(thesemanticrelationofcoextension)关系的建立,说明解释色彩分类与色彩命名中经常出现的“优势潜显”模式(adominant-recessivepattern)。3优势潜显这种现象,广见于不同语言的色彩语码系统,尤多见于中美洲诸语的色彩语码系统。例如,在中美洲诸语言中,表示暖色色调的基本色彩词语,亦即“红”与“黄”的使用形成了一种既非同义近义,亦非包蕴互补的语义联想关系。这种语义互延模式的存在说明,在大多数情况下,一词语的辖域往往大于另一词语的辖域,其语义聚焦中心也比另一词语显豁。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中美洲诸语色彩语码的研究还表明,认知分类与色彩词语的研究应当采用一种语言普遍规律与文化相对论相互结合的观点;没有哪一种文化仅仅受限于生物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普遍原则的影响,也没有哪一种文化中存在着无群的变异现象。四、基本色彩语码的跨文化研究麦克尼尔(N.McNeil)分别考察了北美印第安语中那伐鹤语(Navaho)、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上的普克普克语(Pukapuka),以及日本语中的阿伊努语(Ainu)这三种语言中的色彩语码系统,发现文化传统与生理学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构成了影响上述语言基本色彩词语系统进化与色彩语码具体使用过程中的要素。为了验证基本色彩词语进化理论,美国学者哈克尼斯(SaraHarkness)调查了位于危地马拉(Guatemala)的两个言语社团中色彩词语的使用情况。这两个言语社团分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搪玻璃三通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露营灯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镭射铜牌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财务规划与管理》课件
- 【语文】古诗词诵读《念奴娇 过洞庭》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 长跑知识与技巧课件
- 【语文】《庖丁解牛》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 岗位胜任配网规划复习试题
- 底盘判断上复习试题及答案
- 《做个有责任感的人》课件
- 教务主任在教务管理经验大会上发言稿
- 2025年度检修计划
- 2024-2025学年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 商业综合体市场调研报告
- 自动体外除颤器
- 《脑出血护理》课件
- 《微生物学发展史》课件
- 少儿素描课件
- 网约车司机安全培训
- 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 含解析
- 《对私外汇业务从业资格》开放式测试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