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违法行为因果关系的确定_第1页
论违法行为因果关系的确定_第2页
论违法行为因果关系的确定_第3页
论违法行为因果关系的确定_第4页
论违法行为因果关系的确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违法行为因果关系的确定

在民法中,因果关系是“在履行公民职能的基础上”原则的必然前提,也是确定民事责任的必要前提。本文试图就侵权民事责任中的因果关系的几个基本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行为人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关于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概念,传统的、流行的观点将违法行为作为因果关系中的原因对待,认为因果关系是指:“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在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关系中,在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前者引起后者的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客观联系,就是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观点是否妥当,值得研究。无论是作为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还是作为因果关系的原因,“违法行为”一直是一个有争论的概念。德国法将“违法行为”作为责任的构成要件,并和过错相区别,是采纳了德国学者耶林(Ihering)的观点。耶林使用了“客观的和主观的”的概念,并提出善意占有人是客观的违法,而恶意占有人是主观的违法。可是,将这个概念运用到责任要件中就十分困难。如果采纳客观违法的概念,则违法意味着“没有权利这样做而从事此种行为,或超出权利的范围”,必然使大量的造成损害的行为(如疏忽、懈怠、技术不良、未尽法定义务等)难以包括在内。如果采纳主观违法的概念,则违法和过错的概念就相互混淆了。应该指出的是,即使在采纳违法行为和过错的概念的国家,也只是把违法行为作为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而不是把违法行为作为因果关系中的原因对待的。比较各国法律制度可以看出,由于民事案件纷纭复杂,作为损害事实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引起损害发生的原因,很难用“违法”的概念来概括,但行为人又不能被免除责任。事实上,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各国的法律和政策规定以及法官的判定方式的影响。例如,某甲携带他人的一个包裹上火车,完全不知包裹中放有爆炸品,甲上车时被乙拉扯,致使包裹掉下发生爆炸,并致乙伤害。甲的行为与乙的伤害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各国法律和实践对此种或类似的情况有不同的看法。法国法一般认为,在此情况下有足够的因果关系存在,但要取决于法官的判定,因为在法国法中,因果关系往往被视为法官的“主观的评价”。根据德国法,在此情况下,因果关系是不具备的,因为侵权行为不是“足够的原因”或损害的“估计的原因”。而英国法则可能认为有因果关系但行为人不负责任,因为法律要求有进一步的条件,即损害的可预见性和原因的足够性。不仅在各国法律制度中,因果关系的概念是不同的,而且也很难将作为因果关系的原因限定在违法行为的范围内,因为在西方国家,法官的主观判决在因果关系的确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法官在确定损害发生的原因时,主要不是以行为的违法性为标准的。从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来看,以违法行为作为损害发生的原因,民事责任的各个构成要件很难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也难以确定。一方面,以违法行为作为原因,容易使因果关系成为违法行为概念的一部分,其结果容易使法官只注意引起损害发生的原因是否违法,而将一些很难确定为违法的导致损害发生的原因,从因果关系中予以舍弃,显然不利于正确确定责任。另一方面,由于损害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假如把一些造成损害发生的疏忽的、过失的、懈怠的、不注意的行为,都作为违法行为对待,必然不适当地扩大了违法行为的范畴,并以违法行为的概念代替了过错的概念。还要看到,以违法行为作为原因,不符合现代民法的归责趋势。因为严格责任和公平责任在弥补过错的不足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成为民事责任中的重要的归责方式,我国民法通则也对这两种责任方式作了明确规定。虽然这两种责任并不注重行为人的行为的违法性问题,但并不是说这两种责任中不存在因果关系。在我们看来,在这两种责任中,事实上的因果关系是存在的,这就是行为人的行为和物件与受害人的损害之间的因果联系。这种事实上的因果关系是责任构成的重要条件。假如不存在这种因果关系,责任的成立就毫无根据了。在严格责任和公平责任中,受害人并非不负任何举证义务,他要证明损害事实、损害事实与行为人的行为和物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对违法行为和过错的举证责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被免除。在笔者看来,因果关系只是确定责任的一个条件,查找因果关系的目的不在于考虑行为人的行为是否违法,而在于确定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及其物件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非指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行为人的行为既包括了积极的行为也包括消极的不作为。在通常情况下,作为损害发生的原因的积极的行为状态是容易确定的,而消极的不作为却难以确定。按照苏联学者沙尔格洛特和安季莫诺夫等人的看法,不作为不能产生客观结果,因此,在不作为及其后果之间是没有客观因果关系的。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妥当的。在民法中,不作为的行为往往表现为没有履行某种义务和职责,如仓库保管员未尽到管理之责以至于造成火灾。不作为与作为往往并没有本质区别。二、过错责任原则、无过失责任、公平责任的适用在侵权损害赔偿领域,引起损害发生的原因并不完全是单一的行为或事件,而常常呈现出各种因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渗透的状态。一种行为可能与其他的行为和事件相互交叉地产生某种结果,或者多种行为或事件共同作用产生了多种结果。在引起损害发生的多个行为和事件中,可能只有一种或一些因素起着决定作用,而另一个或另一些因素只起着加速或促进的作用,各个因素相互交叉地发生作用,共同促成了结果的发生。由于各种因素对于结果的产生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分析因果关系时应该区别对待。在我国,许多学者都将对损害结果发生起着不同作用的行为或事件,区分为原因和条件。行为对损害的发生起着决定作用,行为和结果之间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的,称为原因。行为对损害的发生只起一定作用,行为和结果之间是外在的偶然联系的,称为条件。原因和条件的区别,究竟对于确定行为人的责任有什么意义呢?按照西方流行的“相当说”,这种区别是没有意义的。“相当说”最初为奥地利刑法学家格拉塞(Glaser)于1858年所创,该学说认为,造成损害的所有条件都具有同等价值,由于缺乏任何一个条件,损害都不会发生,因此,各种条件都是法律上的原因。按史尚宽先生的解释,一般的有发生同种结果之可能者,其条件与其结果为有相当因果关系。可见,“相当说”实际上是把一切被认为可能引起损害发生的行为都视为原因,并认为各个行为在原因力上是等同的。该学说问世以后,历来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按照苏联学者的看法,“相当说”不区分引起结果的各种条件所起的作用,把各种条件看作同等的原因,必然会扩大法律责任的范围。马特维也夫指出:“按照这个理论的代表人士们的意见,一个加害人甚至要对行为的遥远的、偶然的后果负责,这自然就无限制地扩大了责任的范围”。“相当说”否定了区别原因和条件的必要性,事实上就等于承认这一结果是没有原因的。我国学者素来反对“相当说”,认为为了正确地确定责任,不应该混淆原因和条件。“原因和条件决不能混为一谈,如果把条件当作原因,就使根本不应该负民事责任的人也要负民事责任;与此相反,把原因当作条件,就会使本来应该负民事责任的人逃脱了责任”。所以,“应当区别原因与条件。原因是必然引起结果发生的因素,而是使原因能够存在的情况。条件只为结果的发生提供可能性,原因则为结果的发生提供现实性”。按照这种看法,条件不是原因,因此不应承担责任,把条件作为原因,必然会无限制地扩大责任的范围。把条件当作原因,是否会扩大责任的范围呢?这个问题首先涉及到过错责任与无过失责任、公平责任的区别。根据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是确定责任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防止责任不适当地扩大的有效措施。因果关系只是确定了担负责任的基础,即使有因果关系存在,也不一定要承担责任,行为人对与其行为有因果关系的损害后果是否负责,还要看他是否具有过错。只有在无过失责任和公平责任中,因果关系才成为确定责任的基本构成要件。所以,在坚持过错责任原则的前提下适用“相当说”,并不会导致责任范围的不适当的扩大。而只是使可能承担责任的主体范围扩大了,其结果有助于加强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因为凡对损害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的因素,不论其作用力如何,都要作为原因对待,就不会使本来应该承担民事责任的人逃脱责任。我认为:区别条件和原因,以明确条件不是原因,在法律上不负责任,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妥的。首先,从法律上看,这种看法是把因果关系作为决定责任的唯一根据,而否定了过错在最终确定责任中的作用,显然不符合过错责任原则的要求。其次,认为条件不是原因,在理论上也是很难成立的。诚然,原因与结果的联系是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而条件和结果是外在的非本质的偶然联系,但偶然的联系仍然是因果关系,偶然的原因仍然是原因。在侵权损害事实发生以后,无论各种引起损害发生的行为的原因力如何,都是损害发生的原因。假如认为条件不是原因,必然会主观地缩小了责任的客观基础,不适当地开脱一些应该负责任的行为人的责任,并且使受害人的损失在许多情况下难以得到补偿。如甲辱骂乙,致使乙心脏病突发而死亡;再如甲击乙一拳,致使乙脑溢血病发作而死亡。按照条件不是原因的观点,“辱骂”或“击一拳”都不是死亡的原因,和死亡的后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此行为人不负赔偿责任,这就不能正确决定责任。事实上,加害人的行为已完全具备了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没有理由不负任何责任。只不过是加害人的行为(“辱骂”或“击一拳”)相对于受害人的疾病而言,原因力较弱而已。原因力较弱可以直接影响到赔偿范围,但不能认为这种较弱的原因力不是原因,从而完全免除行为人的责任。总之,我们认为在过错责任原则的前提下适用“相当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相当说”不考虑各种原因对于结果的原因力,也不利于正确地确定责任。所以,在分析因果关系时,如果一个损害的后果是由包括行为人的行为在内的诸原因引起的,就应当注意行为人的行为作为原因力的表现,并恰当地确定行为人的行为对于损害的发生所起的作用。按照“相当说”,各种引起损害发生的因素都要同等地作为原因对待,该学说强调的是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可能性的联系,而不是必然性的联系,这就必然使因果关系的链条拉得过长。如果不以过错作为最终确定责任的要件,就难以克服“相当说”的缺陷。从而会不适当地扩大责任范围。不过,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以直接按照“相当说”,确定因果关系,而不必考虑过错因素。第一,数人之间主观上有共同的通谋有共同的认识,各人的行为共同构成损害发生的原因,不论数人之间的行为对损害的发生所起的作用如何,都应当共同地对受害人负连带赔偿责任。第二,数人虽无共同的通谋和共同的认识,但不法共同侵害他人的权利,虽不知道谁的行为直接造成了损害,仍应共同对受害人负连带赔偿责任。根据“相当说”,各种可能造成损害的行为在法律上具有同等的原因力,这就不利于确定行为人赔偿数额。在许多情况下,损害的发生是由多个行为造成的,而这些行为在时间上又是继起的,在此情况下需要区别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以正确地决定各个行为人的责任范围。在决定赔偿数额方面,过错程度的区别不能够完全代替原因力的区别。三、过错程度大体相当或难以确定,加害人的证明责任在我们看来,根据过错责任原则的要求,因果关系是承担责任的基础,无因果关系,即使在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也不负责任。因果关系要确定谁的行为或物件造成了损害,以确定可能要负责任的主体,而过错则要确定这些可能要承担责任的主体,是否在法律上必须对损害后果负责。如果把责任的确定过程分为几个步骤,那么,因果关系的认定是第一步,而过错的认定是第二步。在因果关系认定以后,过错不仅要确定是否负责,也是决定负多大范围责任的依据。各个当事人所应当认担的责任范围也应该与其过错程度相一致。但是,在比较过错程度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各个当事人的过错程度大体一致或很难确定过错的不同程度的情况,若由当事人平均承担责任和分担损失,又不尽合理,因为各个行为在引起损害后果方面所起的作用显然不同。我们认为,在此情况下,正确确定责任范围,还要从头考虑因果关系问题,即考虑各个行为的原因力问题。在过错程度大体相当或难以确定过错程度的情况下,责任的大小要取决于原因力的强弱。例如数人无事先通谋而共同实施了殴伤他人的侵害行为,在行为的实施过程中,有人直接挥拳,有人在旁边呐喊助威。若难以区别直接挥拳者和呐喊助威者的过错程度,则可以考虑各个行为的原因力问题。显然,直接挥拳的原因力要比呐喊助威的原因力强,直接挥拳者要负主要责任。当然,如果原因力、过错程度都相同,应该由当事人平均分担责任。在我看来,过错是法律对某人在从事某种行为时的主观状态的否定评价,但这种状态可以通过客观的标准予以确定。过错不能成为因果关系中的原因,不能与因果关系相混淆。因为,造成损害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有因果关系不一定有过错,但在有因果关系而无过错的情况下,行为人不一定当然被免除责任。例如,根据公平责任的要求,双方或一方虽无过错,亦应分担或承担责任。另一方面,这种看法表面上似乎简化了责任确定的过程,但实际上很难正确认定因果关系和责任,有时,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但因果关系过于遥远,行为人不一定要负责任。还要看到,把过错作为损害发生的原因,必然要加重受害人的举证责任。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一些特殊的侵权行为,如动物致人损害(第127条)、建筑物倒塌致人损害(第126条)等,受害人不负过错举证的负担,但要就动物、建筑物的倒塌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举证。若在因果关系中,把过错作为原因,则受害人应有义务证明加害人的过错,这样必然加重了受害人的举证负担。过错不能作为因果关系中的原因对待,但在确定因果关系时,是否应该考虑过错因素呢?我们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确定责任应首先考虑因果关系,其次才应进一步考虑行为人的过错问题。但在许多情况下,损害发生的原因错综复杂,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地发生作用从而导致损害的发生。为了克服“相当说”的缺点,在认定因果关系时,有时需要考虑各个行为人对损害后果的认识、预见的能力和态度,考虑一个正常的人在此情况下是否会实施此种行为等。在许多西方国家,广泛采纳了“可预见性理论”来确定因果关系。该理论认为,如果损害结果是在行为人实施行为时能够预见的范围内,该行为便构成原因。这一理论的根据是,任何人都应当和能够预先估计他可能承担的责任范围,行为人只能就其能够预见的结果具有行为的选择自由,对不可预见的结果,没有行为选择的自由,因而不应当承担责任。如何确定行为人的能否预见,在理论上采取两种标准,一是主观上可预见标准,即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可以预见。二是客观上可预见标准,即以一个合理的人在此情况下能否预见作为标准确定行为人是否能够预见,若一个合理的人能够预见,即使行为人未能预见,行为人的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仍然具有因果关系。这种理论值得借鉴。四、间接损失的概念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区别不同于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的区别,后一种区别表明这些原因对损害结果的发生都起到了直接作用,只是作用程度有所不同。而直接和间接原因不同,间接原因一般距离结果较远,它只是偶然地作用于直接原因之后,才引起损害的发生。从表象上看,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在原因力上是有区别的。直接原因一般是直接作用于损害结果,它在损害的产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某种必然的、一定如此的趋向。而间接原因对损害的发生不起直接作用,而往往是偶然地介入了其他因素,并与这些因素相结合,才产生了损害后果。可见,直接原因作用于结果的力量似乎要强于间接原因作用于结果的力量。一般来说,间接原因距离损害结果越远,则原因力越弱。但是,在我们看来,区别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主要目的,在于确定间接原因是否应当负责。因为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间接原因往往是指行为人的行为介入了自然因素和受害人自身的因素,从而引起损害结果的发生。例如甲在组织和指挥施工中不按操作规程办事,带领工人违章作业,致使乙受伤并感染上败血症而死亡。再如甲诽谤乙,致使乙名誉受损,乙受不了委曲而自杀身亡。在这里违章作业、诽谤他人是致使他人死亡的间接原因,假如行为人仅仅只是对“受伤”和“名誉受损”的后果负责,那么,违章作业和诽谤他人只是直接原因而不是间接原因,行为人理所当然要对这些后果负责,在这两个案件中,问题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要对死亡的后果负责,也就是说,间接原因是否与最终的损害结果之间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所以,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区别主要在于,行为人对间接原因是否应当负责。按照西方曾经流行的“直接结果说”(TheDiretCouscequentialThcory),被告人应当对由他们行为或者按规定应由他负责的事件所生的一切直接结果承担责任。按照这种学说,如果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是间接的联系,那么就不存在着因果关系。或者对非直接的结果来说,行为人的行为仅仅是一种条件,而不是法律上的原因。在法国采用“直接结果说”,主要是适用在违约而不是侵权责任中。在英国,十九世纪主要采纳了“自然的和可能的后果”的标准。但在二十世纪,采纳了“直接结果说”,不过这一标准主要适用于过失侵权行为。“直接结果说”的根据是,在侵害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最初的损害往往演化为最终的损害,中间具有一系列条件和原因,若让被告对间接结果负责,显然是要他对非因其行为所致的损害负责。行为人对行为造成的“间接结果(indirectconsquence),或对偶然的间接的原因是否应当负责,是一值得探讨的问题。“间接结果”的概念本身是很含糊的。国外学者对有三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意见认为,间接结果是指那些与被告的行为在时间上继起的行为或事件造成的,而这种继起行为必须是第三人的自愿和主动的行为造成的。第二种意见认为,间接结果是指被告对于在其行为之后继起的行为或事件所致的后果,对这种结果被告是不能预料和预防的。第三种意见认为,间接结果是指因偶然事件造成的结果。还有一种观点把间接结果与间接损失的概念等同。按照一些国家的民法典(如《阿根廷民法典》第1079条、《匈牙利民法典》第356条、《黎巴嫩债法典》第134条),不法行为人应对其行为所造成的间接损失负赔偿责任。有些学者认为,“间接损失”实质上是指“间接结果”。从“间接结果”的不同定义可以看出,“间接结果”或偶然的、间接的原因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地认为行为人应全部负责或行为人皆不负责,而应该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有一种观点认为,行为人对间接后果都应该负责,若“依一般社会见解,有发生之可能性,因此应认定为有因果关系,使被告承担赔偿责任,与民法通则所确立的公平原则及社会公平正义观念完全符合”。这种看法过于笼统,极容易不合理地扩大责任范围,因为行为人的行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具有“可能性”的情况错综复杂,即使认定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对损害结果都要负责,甚至要负全部责任,未必都体现了公平原则及社会公平正义的观念,对间接原因可以区分两种情况。第一,行为人在实施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