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辑词(二)备战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之夺分秘笈_第1页
第辑词(二)备战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之夺分秘笈_第2页
第辑词(二)备战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之夺分秘笈_第3页
第辑词(二)备战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之夺分秘笈_第4页
第辑词(二)备战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之夺分秘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第4辑词(二)【2015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卜算子张元幹①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答案】①“湿"字,描写出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惘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解析】“湿”“迷”是两个动词,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湿",“使……迷”,赏析时把词语带进句子翻译,然后总结画面特点,写出答案。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重点考查炼字。一般解答思路是:①找出关键字词并解释其语境义;②展开联想描述该句景象或情状,或概括其营造的意境;③点出该字运用的表达技巧(不要忘记“修辞手法");④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或主题。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答案】)①化用了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事衰颓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1.准确理解关键字词,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义.2.结合表达技巧甚至全诗主旨来理解诗句的深层意义和蕴含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小题。齐天乐姜夔

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

庾郎①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②,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③,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④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注】①庾郎:北朝诗人庾信,曾作《愁赋》。②铜铺:铜制的铺首,装在门上能衔门环.③屏山:屏风上画有远山,故称屏山。④豳诗:指《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有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词次句蟋蟀声,凄切细碎而以“私语”比拟,生动贴切,带有浓厚的人生悲伤色彩,又和上句的吟赋声自然融合。B.“露湿铜铺,苔侵石井”这两句以湿冷的露水和青苔体现环境的清冷寂寞,少人造访,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忧伤,和对君王的幽怨。C.“候馆”“离宫”两句,将空间和人事推得更远更广,说明无论是不幸的宫中后妃,还是流离的谪臣迁客,都要悲秋吊月,闻虫鸣而是伤心。D。“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两句,写小儿女呼灯捕捉蟋蟀的乐趣,其妙用在于以乐写苦,以童年的无忧无虑,反衬现实的愁苦忧伤。E.这首词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把庾信、自己、思妇、客子,儿女等看似不相干的人事巧妙地组织到一起,现了羁旅之愁、家国之恨这些普遍的时代感受。【答案】BE2.《词综偶评》中说:“白石此词今古摹声之绝篇也.”请问本词作者摹写了哪些声音,有怎样的作用?【答案】①本词摹写了蟋蟀的哀鸣声,诗人的吟诵声,思妇的机织声,大自然的风雨声,捣衣的砧杵声,被囚者的哀叹声,儿女的欢笑声,哀苦的琴声。②这些声音都是作者听到或联想到的一切声响,这些声响,并不是客观声响的简单模拟或再现,而是作者深深愁思与哀怨的艺术反映,其中“儿女的欢笑声"属于乐景与哀情,与凄苦之景形成强烈对比,深化了作品主旨。【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手法和情感综合类考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题干的理解和诗歌的理解,准确作答。蟋蟀的哀鸣声,诗人的吟诵声,思妇的机织声,大自然的风雨声,捣衣的砧杵声,被囚者的哀叹声,儿女的欢笑声,哀苦的琴声。(2)这些声音都是作者听到或联想到的一切声响,这些声响,并不是客观声响的简单模拟或再现,而是作者深深愁思与哀怨的艺术反映,其中“儿女的欢笑声”属于乐景与哀情,与凄苦之景形成强烈对比,深化了作品主旨。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3~4小题。鹊踏枝南唐冯延巳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3.阅读上面词作,下列选项不恰当的两项是()()A.“昨夜笙歌”两句,正面叙写人事,与前三句景象所表现的意象呼应:笙歌之易散正如繁花之易落。B。“楼上”,宴会之所,因人去楼空,则有高寒之意;“过尽征鸿",写人如鸿飞离散;在春山四面之凄寒与暮烟冥漠中,见其内心的孤寂悲苦。C.“一晌”一句,写词人宴会散后,犹自依依不舍,楼头凝望,客人都已经看不见了,还不愿下楼回房。D.“鲛绡掩泪”句,用“鲛人泣珠"的典故,一见拭泪巾帕之珍美,再则用泣泪之人所织之绡来拭泪,愈见泣泪之悲苦.E.这首《鹊踏枝》深美闳约,看似在写闺阁之情,伤春怨别,实则满含寂寞的悲凉.【答案】BC4。词的前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案】景象:词的前三句写千万片梅花凋谢而不甘零落时随风飘飞的景象.用意:(1)作者移情于梅,赋予梅多情缱绻的性格。(2)描画了缤纷而凄凉的意象,营造了凄美深情的氛围。(3)为后文抒发怨情张本(铺垫)。【解析】这是一道意境型的题目.第一步要抓住前三句写千万片梅花凋谢而不甘零落时随风飘飞的景象;第二步营造的氛围,一般是四字词语等;第三步,体现的作用。作者移情于梅,赋予梅多情缱绻的性格。描画了缤纷而凄凉的意象,营造了凄美深情的氛围,为后文抒发怨情张本。点睛: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小题。踏莎行山居张抡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①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注】①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B.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C.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D.上片写了清朗幽静的山居之景,下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诗中有画,情景交融。E。这首词在语言上很有特色,不仅音韵和谐,辞意兼美,而且十分典雅,含蓄蕴藉.【答案】AB6.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怎样表现的?【答案】特点:山居生活惬意闲适。①通过美丽清幽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表现的;②通过与山村野老相伴对酒共话的清闲生活来表现的。【解析】从词的结尾一句可以看出山居生活的特点,是惬意闲适的.关于“怎样表现”可以从词的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入手分析:从内容上看,写了自己与山村野老月下共饮;从手法上看,是写景抒情。据此分析即可。点睛: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如本题美丽清幽的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山居生活的特点,惬意闲适。(四)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7~8小题。蝶恋花·禹庙兰亭今古路陆游禹庙兰亭①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鹦鹉杯②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冉冉年华留不住.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注】①禹庙:祭祀夏王大禹的庙宇;兰亭:魏晋风流朝圣地、书法圣地。②李白《襄阳歌》:“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7.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禹庙兰亭今古路”意指通往禹庙、兰亭的路从古到今只有一条,借此抒发怀古幽思的凭吊之情。B。“一夜清霜”两句描绘出寒夜冷霜弥漫湖边树林的景象,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蕴含着诗人的无尽感伤。C。“鹦鹉杯”化用李白《襄阳歌》中的诗句,蕴含“一日须倾三百杯”之意,并借之留给读者联想的空间。D.“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中“毕竟”二字点明时光飞逝,美好年华难以留住,容颜终究要走向衰老。E。结尾两句用语虽然平易,却含不尽之意,表现出诗人对惬意自在、悠闲自得的神仙生活的向往之情。【答案】AE8。词人的愁情未曾说破,读来却自然生愁,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①借说禹庙、兰亭所寄寓的功成名就、风流潇洒历来是人们所追崇的情结,暗含自身夙愿不济的感慨;②借言及时行乐的劝酒之词,实表诗人重逢难料的离别之痛;③借称闲人方可为神仙,直指诗人难以超脱,郁结于心、难以平复的烦闷.【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主旨赏析,考生要注意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和把握,借说禹庙、兰亭所寄寓的功成名就、风流潇洒历来是人们所追崇的情结,暗含自身夙愿不济的感慨;借言及时行乐的劝酒之词,实表诗人重逢难料的离别之痛;借称闲人方可为神仙,直指诗人难以超脱,郁结于心、难以平复的烦闷。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小题。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周紫芝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成。【注】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②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③不应:不顾。9.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主要是为了与后文再次离别形成对比,表现了阔别之久远,离别之伤感。B.诗人没有料到短暂相聚后又要再次分离,上片中“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他不得不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内心的悲伤.C.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的描绘,表现了友人久守边城的艰辛以及思归的急切之情。D.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以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表达出对友人的勉励和期许.E.“横槊看诗成"与《赤壁赋》中的“横槊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场景虽然不同,但都赞扬了他们的文韬武略.【答案】AC10.清人有言:“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答案】上片回忆往事是虚,杯酒相倾是实,虚实结合,包含了对往昔欢乐团聚的怀念,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下片虚写,运用想象手法,想象使君到任后的生活和心境,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的情意。【解析】从题干看出本题要求从“虚”“实”的角度赏析.上片回忆往事是虚,杯酒相倾是实,虚实结合,包含了对往昔欢乐团聚的怀念,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下片虚写,运用想象手法,想象使君到任后的生活和心境,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的情意。(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临江仙·都城元夕①毛滂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②。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注】①这首词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②觚棱:宫殿的屋脊。11.以上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词的开篇写眼前所见汴京元宵夜之景,灯火辉煌,华丽的车马云集,一派热闹景象.B.词人以想象中的仙境来比喻都城元夕的盛况,认为汴京元宵之夜之美宛如神仙境界。C.下片写羁旅之愁,上片越是写的繁华热闹,反而越表现出词人凄清冷寂的尴尬之状。D.词人看到了“江南客"的憔悴面容,想到自己羁旅之苦,于是从繁华回到凄冷中来.E.“窗破月寻人"表明只有月亮陪伴自己,“寻”字运用拟人手法,越发显出人的孤独。【答案】AD【解析】A项“眼见”错,应是“听说";D项“江南客”是指词人自己。12.这首次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①以乐景衬哀情(或“反衬"),词作描写想象中汴京元宵夜晚的繁荣景象,以乐景写哀情,表现愁苦的心境。②直抒胸臆。“江南憔悴客”表现自己憔悴无奈的内心.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小屏风畔冷香凝"“窗破月寻人”表现了词人的孤独寂寞。(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小题.淡黄柳姜夔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13.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C.“寒恻恻”写的是一种体肤之感,这种感觉既来源于衣单不耐春寒的现实状况,更多地来自于“空城晓角”的心理感受.D.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念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E.刘禹锡曾写“自古逢秋悲寂寥”,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答案】BC1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答案】①诗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诗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异乡又逢寒食,诗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诗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③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诗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解析】此题考查对“有我之境"的分析,实际上考查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与归纳.答题时可根据题目对“有我之境”的提示“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从“我”的思想情感与“物”的“色彩”特点进行分析.(八)阅读下面宋词,回答15~16小题.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句“雪晓清笳乱起”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一种肃杀紧张的战争气氛.B.“雁门西,青海际”两句,指宋金两国军队对峙的前线地区在雁门关、青海湖一带。C.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营造出了清冷的意境。D.“有谁知?”抒发了诗人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