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社会冲突理论_第1页
第八章-社会冲突理论_第2页
第八章-社会冲突理论_第3页
第八章-社会冲突理论_第4页
第八章-社会冲突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社会冲突理论第一节冲突理论的缘起大致地说,冲突理论有四个思想来源,主要包括:第一,历史上冲突思想的延续。古典希腊的许多思想家,从赫拉克利特到智者都把冲突视为一个主要的社会事实;古代冲突理论在波力比阿(Polybius,约公元前204-122,公元前二世纪的希腊大史学家)那里发展得最为完善。在他看来,冲突乃是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事实;第一节冲突理论的缘起在中古阿拉伯世界,伊本·凯耳东发展了一种社会冲突理论,他的假设是:游牧民与农人之间的斗争乃是文明进化的基础;波力比阿的概念则直接过渡到马基雅维利,他也在冲突中发现了国家及其核心制度的起源。霍布斯、休谟、斯密、佛格森、马尔萨斯以及达尔文等人都将冲突看作是各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构成因素。第一节冲突理论的缘起第二,德国“三大家”冲突思想的启示。首先,马克思的冲突思想。马克思不仅将冲突看作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而且将冲突视为解释人类历史的一把钥匙。马克思以阶级斗争的冲突阐释,将人类历史解释为一部冲突的历史。《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性结论——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就非常典型地显现出马克思历史解释的冲突思想特点。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之所以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因为社会内部两股冲突力量的作用。一股力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生产关系反过来又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第一节冲突理论的缘起两者比较,生产力显得比生产关系要活跃。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生产力就要打破生产关系的束缚,寻找与自己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人类历史就进步了。另一股力量就是在一个社会结构内部相互冲突着的两个阶级力量,他们相互斗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力量战胜代表落后生产力的阶级力量,从而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一部人类历史,正是在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中获得前进的动力的。马克思以冲突的眼光审视人类历史,确实只眼独到,揭示了许多不为人们注意的历史秘密。中国人曾经的全民“偶像”第一节冲突理论的缘起其次,齐美尔的冲突思想

1、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社会中,冲突是普遍存在和不可避免的。

2、社会的冲突不仅是利益的反映,而且是敌对本能的反映。人类具有先天的敌对冲动的本能。这种本能虽然受和谐关系和爱的本能所制约。但在利益冲突的刺激下的发展,是社会冲突的最大原因之一。

3、社会冲突的作用并非一定是消极的,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必然地引起社会有机体系统的崩溃或社会的变迁。

4、冲突的激烈程度与冲突群体各方的团结紧密程度,情感投入程度及对冲突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冲突各方的成员团结越紧密,人们的情感投入程度越大,人们对冲突的理解超出个人目标、个人利益的程度越大,冲突就可能越激烈。第一节冲突理论的缘起

5、冲突越是作为一种能达到明确目标的手段,冲突激烈的可能性就越小。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同利益的意识能导致非暴力的冲突。现代的劳资冲突则是很好的例证。

6、群体间的冲突越激烈、越频繁,群体间的界限越明显、越牢固,各群体内部的团结也越紧密。

7、群体之间的冲突愈是不激烈,冲突对群体之间的整合作用就有可能发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起初激烈的冲突有可能变得缓和,从而给社会整合带来积极的结果。第一节冲突理论的缘起最后,韦伯的冲突思想:

1、社会冲突起源于三个条件,即权力、财富和声望的高度相关性,报酬的分配和低水平的社会流动率。

2、由于权力、财富和声望(我称之为三大件儿)的高度相关,所以,财富精英同时也是政治精英和社会精英,那些没有财富的人往往也没有权力和社会地位。因此,后者在愤怒之下否认现存不平等系统的合法性时,易于选择冲突以改变现状。第一节冲突理论的缘起

3、当报酬分配被垄断,就是说,当只有很少的人持有三大件儿,而其余的人则无法享有时,社会产生紧张和愤恨。在这种愤恨的驱使下,那些没有三大件儿的人就会与垄断这些社会资源的人进行冲突。

4、当那些社会地位低的人没有机会或很少有机会向较高的社会地位流动时,仇恨就会在那些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群中聚集起来,并难以控乱,最终导致向社会权威挑战,爆发冲突。

5、领袖人物的感召力是引起社会冲突的关键力量。如果这种领袖人物出现,并煽起下层人的不满情绪,挑起冲突,那么就一定会引起社会的变迁(兄弟分家制一个目的是减少民间领袖)。第一节冲突理论的缘起

6、当领袖带领追随者成功地进行了冲突,建立了新的社会等级系统后,而三大件儿又变得高度相关时,就产生新的冲突。

7、当新的社会等级系统是建立在法律和条例的平等基础上的,绩效和能力成为人们社会流动的基础时,冲突的可能性就会变小。韦伯从多维度来解读社会冲突,突出社会流动率、领袖人物等冲突要素,独具慧眼。第一节冲突理论的缘起第三,对帕森斯功能理论的响应与反拨

1979年帕森斯的逝世,代表一个社会学时代的结束(默顿语)。克莱伯认为,“在社会学中,自来唯有结构功能主义曾经最像是一套主流学说。在帕森斯手上,它已经发展得淋漓尽致”。但它决不是唯一的学说。在美国,始终存在另一些截然不同的取径。事实上,自1960年代帕森斯主义由盛而衰起,社会学中再没有形成一个主流理论。对立的取径分割了社会理论的天下,一系列替代的理论勃然而兴,它们大都源于欧洲的学术传统。冲突理论的基础是德国思想家(马克思、齐美尔、韦伯等)所奠基的学说;交换理论与欧陆的功利主义经济学与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有着同等重要的亲缘关系。现象学社会学则可追溯到德国胡塞尔的现象学运动的影响。第一节冲突理论的缘起第四,“三小家”冲突思想的参照首先,意大利政治哲学家莫斯卡(G.Mosca,1858—1941)

——冲突理论的前驱人物之一。莫斯卡的冲突理论围绕政治权力的斗争。他认为,任何社会都有一个统治阶级,它总想牺牲下层阶级的利益来垄断政治权力,这导致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之间无所不在的冲突。莫斯卡断言,即使在民主政治中,仍然是“一个有组织的少数将它的意志强加给无组织的多数。”第一节冲突理论的缘起其次,德国社会学家米歇尔斯(R.Michels,1876-1936) 讨论米歇尔斯之前,先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稍作介绍。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战除去表现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外,毫无意义。而且一战只是由外交上一个小事件引发,但却让世界付出了惨重代价,并且毫无结果。这就显示了人类理性的某种脆弱和空幻。

1917年的俄国革命导致共产主义掌权,这已经给西方的自由主义信仰一次重击。但这又是西方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结晶,从而又给一部分西方人以希望。但再次让人意外的是,苏联很快走上独裁道路,特别是斯大林与托洛斯基的权力斗争到了1930年代变成了政治恐怖,很多革命领袖被判刑或处死,被流放的托洛斯基在墨西哥的公寓中被人劈死。这让很多人的乐观思想破灭。第一节冲突理论的缘起

1930年代的十年形成了自1790年代法国大革命以来的对流行的世界观的最大冲击。一件几乎让所有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掌权。这是一场独裁的、反现代的、反科学、反理性和反民主的运动,它是19世纪下半叶以来,反犹主义和反理性主义浪潮的重要结果,它否决了人们所认为的在200年来正在逐渐形成的一切的理想。更麻烦的是,法西斯主义发生在以理性著称的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德国,并且还受到了数百万狂热者的追捧,成为一次普遍性的大众运动。第一节冲突理论的缘起另一方面,科学和工业继续推进,电视机、喷气式飞机、原子弹,等等等等。但世界似乎突然失去了意义,人们在他们自己创造的物质中迷失了方向。 也就是说,世界发生了巨大的转向,但却似乎没有章法,没有原则。人们需要对那时的世界进行梳理。米歇尔斯就是进行这种努力的一个重要学者。附注

二战前的德国曾经诞生过无数伟大的科学家,数学家和音乐家。是古典音乐,辩证哲学,高等数学,除牛顿外经典物理的发源地。在二战前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德国人竟然占约三分之二。二战中,德国被打成一片瓦砾,国土一分为二,几乎所有优秀的德裔科学家都离开了德国。然后短短的十年时间,仅一个西德就迅速在经济上成为了巨人,在六十年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1、标准化。德国人办事一板一眼,严肃认真(有时候觉得迂腐)但是凡事都是按照标准来做。2、团队精神。3、学风自由,踏实的工作研究和治学态度。第一节冲突理论的缘起“寡头统治铁律”(IronLawofOligarchy)

米歇尔斯认为,不论是法西斯主义,还是苏联,实质上都是一种寡头统治,服从“寡头统治铁律”。其具体特征如下: 首先,在一个组织中总是只有很少数的人是实际的决策制定者,即使其权威是以大多数成员的名义发布的。尽管这有实际考虑,比如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参与决策,但这毕竟让少数人掌权提供了机会。其次,那些被授予了权力的领导人会趋向于拥有更多的权力。例如,努力追求晋升,久居其位。进一步地,米歇尔斯认为领导群体之间倾向于经常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比较紧密的小团体,这是一个联合的、幕后的和非正式的群体,其运作处于一般成员之外,他们往往能操纵组织的运转。 第一节冲突理论的缘起

第三,领导者逐渐形成与一般成员不同的价值观。这里,米歇尔斯同意马克思和韦伯的观点,即人的观念是由其社会地位决定的。组织对于领导者来说更加重要,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特别是为他们提供了结识高层精英的机会。当工会领导与公司长官常来常往,就已经被微妙地腐化了。他们开始不再关注一般成员的利益,而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是否可以保住职位,而趋于保守。 最后,既然领导者获得合法性,那么他们就倾向于宣布自己是组织的代表,而把反对者判定为少数派和分裂者。米歇尔斯悲观地认为,只要谈论组织,就是在谈论寡头政治。米尔斯(Wright.c.Mills,1916-1962)一位典型的美国“牛仔式”社会学家鲜明的个性与激进的观点很容易打动我们,令人难忘,让陈某充满敬意。第一节冲突理论的缘起第三,米尔斯的冲突思想米尔斯的生平:米尔斯身材高大魁伟,满怀自信,精力充沛。出生于德州,有人嘲笑他是来自德州挂着左轮手枪的牛仔学者。25岁获得博士学位。终其一生,米尔斯都表现出他作为一个未被驯服的野人与一个知识界精英的独特结合。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时,他喜欢骑着他那巨大的BMW摩托车游逛(仿佛就是一个暴走族,在这个社会中四处奔突),他在纽约郊区的房子是自己盖的,他的机车是自己维修的,他最骄傲的记录之一就是他有一张BMW原厂发放的机车维修资格证书。我们应该要学习各种生活技能,这是人格独立以及扩大学习能力的日常物质基础。多年后,他的一个学生没有忘记在一次对话中,米尔斯惊讶的不得了:“老天,你是说——你竟然不烘焙你自己吃的面包!”第一节冲突理论的缘起著名的《听哪,洋基!》在短短半年内单是在美国就卖了五十万本的。在这本小册子里头,时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米尔斯,给自己拟制了一个古巴革命者身份,写信给他的美国邻人,细诉古巴人在独裁者巴蒂斯塔横暴下的苦难、美国的古巴政策所带来的灾祸,以及古巴革命在社会正义上的实质成就,特别是富含平等理想的医疗和教育政策。

1960年8月,米尔斯在古巴待了两个星期,访问了几乎所有古巴革命政府的领导人,包括卡斯特罗和格瓦拉,后者那时还是古巴国家银行的总裁。将近三天的时间,卡斯特罗每天十二个小时伴随着他,作答兼向导。

第一节冲突理论的缘起米尔斯并没有讳言卡斯特罗的“几乎绝对的权力”,但是米尔斯并没有以一种彼时(也是此时?)典型的站在历史终点回首睥睨的某种“自由派”姿态,以一尺律天下,从而否定古巴革命的意义。米尔斯没有这样做,是因为他对人类创造历史、摸索出路的可能,还抱有一种深切的但也脆弱的期待——让这株异苗先长长吧!米尔斯所扮演的古巴革命志士向洋基北佬所三致其意的不外乎:如果你不能帮我,也不要整我、堵我,请给我时间,让我实验出自己的路。米尔斯是在这整个美国官民一气惧恨古巴(苏联),左翼/批判知识传统在麦卡锡主义之后几乎荡然无存的时代中,一个攥着石头面对自己“祖国”的大卫。

第一节冲突理论的缘起

1960年12月,米尔斯接下了保守派的战书,准备在全国电视网上和对手辩论美国的南美政策。米尔斯为了准备这场辩论,在短短的几周内,阅读了无数的资料。他把这场在现代媒体上的论点斗争当作一个极重要的大事,准备再准备,好像一场生死攸关的决斗。上天弄人,就在米尔斯一切准备妥当之时一一他自信关于南美的观点可以写成一本书了,在辩论前两天,陪女儿在新买的电视前看完《绿野仙踪》上楼时,心脏病发作。虽然奇迹般地好转,但十五个月后第二次心脏病突发却永久地夺走了米尔斯的生命,时年四十有六。多么强大的心脏才能对抗整个社会呢?

第一节冲突理论的缘起从《白领阶级》到《权力精英》,这一系列关于美国社会权力结构的经验研究勾勒出一幅黑色图景:大众消费社会来临、权力集中于科层制顶峰、知识分子与工人领袖被收编,以及普通人的弱智化。尽管米尔斯激烈地批判知识分子,但最后他也只能把脆弱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在《社会学想像力》中,米尔斯希望通过对于社会人文知识分子的召唤,打破这种格局。运用知识分子的知识,启蒙大众懂得运用自己的理性,寻找到通往自由和民主的道路。

第一节冲突理论的缘起

凯瑟琳(米尔斯去世的时候,凯瑟琳还不满七岁)怕黑,父亲的做法就是在白天的时候,夹着手电筒,带凯瑟琳绕行房子一周,凡遇见黑暗、深邃的角落、储藏室或橱柜,父亲就用手电筒照亮每一个角落,让小小的凯瑟琳明白,黑暗里并没有隐藏着什么真正可怕的东西。从这个历历在目的回忆中,如今将近半百的女儿找到了一种适合纪念她父亲的总结性话语:我心灵深处仍然可以看到我父亲拿着手电筒照亮黑暗的橱柜。是!我们是可以照亮遥远的角落。不!我们不应该栗于面对我们所发现之物。我相信我父亲给我的教训也同时是他要给这个世界的一个讯息。他的手电筒是理性之光、人性的目的与道德热情,而他毕生殚精竭虑所致力的正是驱除这个由冷漠、迷惑与不负责任所造成的黑暗。

第一节冲突理论的缘起米尔斯是社会冲突理论的重要先驱,他本人对功能主义的批判本身就是一种冲突的表现,结果是他长期不被美国主流社会学家认同,但他也成为赫赫有名的批评家,撼动了帕森斯功能主义的地位,播撒了冲突理论的种子。 与功能主义相对,他突出个人及其需要的地位,批判社会结构对个人及其需要的压制作用。在批判过程中,他运用的武器是韦伯阶层冲突观点,即三大件儿,只是他的三大件儿是“三合一式”的组件,其抓手就是权力结构,其暗含的逻辑是拥有权力者必然也拥有经济资源与社会声望。因此,他着重探讨美国社会的白领阶层、权力精英及其对美国社会与社会中下层人们的影响。第二节社会冲突理论的特征与假设一、冲突理论与功能主义的比较冲突理论可以看作是结构功能理论的一种发展。它更像是一种反面的功能主义。与功能主义的比较:

首先,功能理论:社会是静态的,或者顶多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冲突理论:每个社会的各个环节都受制于社会的变化。

其次,功能理论:强调社会的秩序。冲突理论:看到社会体系中每个环节的分歧与冲突。第二节社会冲突理论的特征与假设

第三,功能理论:认为社会的每个元素对社会稳定都有贡献。冲突理论:看到许多影响社会分裂与改变的因素。

最后,功能理论:认为社会是由标准、价值观和共同道德等因素凝聚起来。冲突理论:认为社会的任何秩序都是由社会高层成员强制传递的结果,强调权力在维持秩序中的作用。

由于功能理论与冲突理论是一体两面,所以,我们在分析社会现象时,应从这两个角度切入,将两者统一起来作为判断标准来进行分析。第二节社会冲突理论的特征与假设二、冲突理论的基本假设

1、冲突的根子深藏于每一个社会结构中。无时无处不在。

2、确信持续变化的冲突论者认为,社会结构不能发生变化时才真正令人忧虑。

3、社会冲突可以是潜在的、有规则的与受到控制的。冲突的强度与形式各不相同。

4、冲突只可以暂时得到抑制、控制或被引导,但不可能被根本消除。第二节社会冲突理论的特征与假设

5、冲突论者认为,把社会与社会组织结合在一起的不是认同,而是强制;不是普遍的一致,而是他人施加的压力。在冲突模式中,价值与其说是共同的,不如说是统治者的。与其说是被人认可的,不如说是强迫人们接受的。但是必须注意:一方面,统治者的利益与价值观往往也要符合或部分符合被统治者的利益与价值观;并且,对被统治者施加影响也必须富有技巧。另一方面,冲突论者承认冲突只是社会的一个面相,另一个面相均衡与和谐。达伦多夫(RalfDahrendorf,1929~)德国社会学家,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第三节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一、简介达伦多夫生于汉堡。1944-1945年被囚于纳粹集中营。

1952年入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学习社会学,1956年获博士学位。1974年出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1967-1970年任德国社会学会主席。著有《马克思的观点》、《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走出乌托邦》、《社会人》、《德国的社会和民主》、《社会理论文集》、《新自由》、《生活机会》等。

第三节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二、达伦多夫的理论概述(一)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达伦多夫指出,在关于社会秩序的基础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理论立场,一种认为社会秩序建立在价值共享的基础上;另一种认为社会秩序建立在压制的基础上。两种立场构成解释社会的两种不同模式:社会均衡模式与社会压制模式。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均衡模式的代表。针对结构功能主义片面强调共识、秩序和均衡的倾向,达伦多夫指出要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现实中的变迁、冲突和强制方面,走出和谐与均衡的“乌托邦”,恢复业已丧失的问题意识,建立冲突的社会分析模式。第三节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并不排斥均衡理论,二者都是说明社会问题的有用工具。达伦多夫认为,现实社会始终在稳定与变迁、整合与冲突、功能与反功能、价值共享与利益对立的矛盾二重性中运行,研究社会的均衡现象固然重要,但是,探究社会的压制同样需要人们的高度关注。他要让人们看到世界的一体双面:冲突与和谐并存,魔鬼与天使共在。

第三节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二)冲突的根源达伦多夫提出,权威的不平等分布是社会冲突的根源(马克思主张经济因素是根源)。权力是不顾反对而将自身的意愿强加于人的能力。权威则是一种合法化的权力。如果权力与权威实施的结果都是有一方服从,但权威带来的服从更可能是一方对另一方权威的认同后的真正的服而从之。比较来看,权力的实施则包含了更多的更直接的强制,实在不够温柔。第三节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正所谓: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横批:不服不行

——作者:任我行第三节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现代社会围绕权力与权威形成两个对立的群体,一方是占有较多权力与权威的统治群体;另一方则是被统治群体,占有较少权力与权威。达伦多夫进一步认为,这两种群体及其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存在于任何社会组织之中。因此,这样的社会组织就是一种强制性协作组合(imperativelycoordinatedassociations,ICAs)。达伦多夫认为,ICAs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次中,任何存在着权力区分的社会单位(小群体到社区、社会中的正式组织)都可以被看作是ICA,也就是说,ICAs中具有权力关系,少数掌权者强求他人的服从。第三节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三)影响冲突的条件由于双方站在不同甚至对立的立场,因此天然就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统治群体希望维持现状,被统治群体则要求改变现状,重新分配权力与权威。

这里有个弯子:两种群体对各自利益的认识程度。如果没有明确认识到自身的利益所在(包括利益目标、途径、阻碍等),因而组织化程度很低,即为准群体(quasigroup)。如果明确认识到,同时也往往伴随着组织化程度提高,即为显群体(manifestgroup)。如党派、工会。第三节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那么,准群体如何转化为显群体?三个条件:其一,技术条件。领导者;运动纲领或章程,特别要包括共同目标;基本的物质条件。其二,政治条件。统治者给予一定的政治自由,特别是从法律上允许不同的、对立的群体的存在。其三,社会条件。准群体的成员有互动沟通的机会以及招募成员的机会。当上述条件满足,转化成功,冲突形成。第三节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四)冲突的程度(1)冲突的程度表现一是强度:冲突各方(主要指成员)对冲突的投入程度、付出的代价、冲突的大小等。二是烈度:冲突使用的手段。

(2)影响冲突程度的因素其一,影响冲突强度的因素。

A、ICAs的重叠程度(正比)。

B、权威关系与其他报酬分配的相关程度(如以权谋私)(正比)。

C、社会流动程度(主要指上下流动)(反比)第三节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

其二,影响冲突烈度的因素。

A、社会经济的剥夺程度。分为绝对剥夺与相对剥夺。绝对剥夺:ICAs中被统治的成员同时也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暴力冲突可能性大。相对剥夺:ICAs中被统治的成员社会经济地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暴力冲突可能性小。

B、冲突的控制方式。这主要指显群体形成的政治条件,即,统治群体不允许对抗群体的存在,或者不允许对抗性行为的存在。从而,将冲突暂时压制,但不可能消除,一旦爆发则往往采取暴力方式。第三节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

调节与控制冲突的应有方式:首先,相互承认(对方的合法身份与利益);其次,专门组织(负责协调与处理冲突);最后,共守规则(关于谈判、达成协议、制裁、更改规则等)。达伦多夫进一步追问,怎么将不可避免的社会冲突限制在以小冲突换大稳定的范围内呢?达伦多夫的基本答案是自由和法治。第三节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达伦多夫认为,保障个人的自由发展,让个人不至于受到来自社会、国家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强制与约束,以个人的独立和决定保证个人自我的负责,是限制冲突强度与烈度的重要条件。与此同时,法律上、政治上的人人平等,以及人人都有参与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权利,也实现有小冲突而无大破坏的状态的条件。

总之,一方面,给予人们及群体充分自由,这是人性的需要,也是民主的本质(例如米尔斯呼吁给予古巴革命道路自由空间)。另一方面,必须有不断健全完善、严格公平的法律体系(不能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第三节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四)冲突的结果冲突一定会引起社会变迁,表现为:要么,统治阶层解体并被取代;要么,部分解体、部分被取代;要么,被统治群体的利益被统治群体承认并以政策等方式加以实现。

冲突的根本性与突发性:“根本性”衡量社会变迁的程度。指统治群体、统治政策以及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等的变化程度;“突发性”衡量社会变迁的速度。突发式变迁与缓发式变迁。第三节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五)简评达伦多夫及其观点

第一,相对保守。马克思与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理论具有不同的理论旨趣,各有所见。马克思看到了阶级冲突的必然性。达伦多夫也看到了冲突的必然性。但是,他努力将冲突的化解置于首要的位置。可以将马克思的观点视为社会革命的冲突论,而将达伦多夫的观点视为社会和解的冲突论。前者适应革命风雷激荡的时代,后者与和平建设年代相协调。与马克思比较,达伦多夫只能算是一位给资本主义社会的动手术的“冷面热心”的医生。(当然比帕森斯激进)第三节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

第二,权威关系并非唯一及最重要的社会关系。韦伯提出的权力、财富与声望更为全面。

第三,权威关系并非社会冲突的唯一及最重要的根源。例如,宗教与文明形态之间的冲突就与权威关系没什么关系。人类历史上,许多重要冲突是源于价值模式、信仰体系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第四,达伦多夫从权威关系角度来界定社会变迁,有失偏颇。有些深刻的社会变迁,其权威关系却未必随之发生根本变化。例如日本明治维新,彼得大帝的改革等。科塞(1913-2003)德裔美籍社会学家。“赛翁”是众多的德国冲突理论家之一;是众多的犹太社会学家之一;是众多的因二战逃亡美国的社会学家之一。第四节科塞的冲突理论一、生平

1941年到美国后,在国际救济中心遇见办事员罗斯,二人很快走进婚姻的殿堂。以后罗丝去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读书,科塞也于1948年进了该系研究生班。当时哥大社会学系正值其黄金时期,教师中有默顿、金斯利·戴维斯、拉扎斯菲尔德、米尔斯、林德等人,研究生班的同学中有科尔曼、利普塞特、皮特·布劳、古尔德纳和科塞的妻子罗斯·科塞等高材生。第四节科塞的冲突理论以帕森斯的高徒们为核心的哥大社会学系自然以结构功能主义思想为其主导。在动荡的魏玛共和国时代度过少年时代的科塞不能容忍一种不包容社会冲突的理论,成为结构功能领地中的异教徒,尽管他一直钦佩帕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