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基础卷)(含答案)_第1页
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基础卷)(含答案)_第2页
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基础卷)(含答案)_第3页
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基础卷)(含答案)_第4页
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基础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基础卷)(含答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基础卷)

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语言表达运用(24分)

1.下列选项中,有关新闻知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新闻要用最吸引人的信息来抓住受众,所以,在写作时,要求把含金量最大的信息首先交代出来,

把有关背景放在最后,按“倒金字塔式"组织材料。

B.新闻语言的特点就是简洁、准确、生动、通俗,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充分的信息。

C.新闻是经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信息。“真实性”是新闻

的基本前提,可见,新闻就是事实。

D.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对当前重大的新闻事件或重要的社会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明是非的一种议论

文体。《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正是对社会热点“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时代意义的评论。

2.下列对《芣苢》《插秧歌》两首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芣苢》的结构比较特别,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余的诗句重章复沓,在不

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

B.《芣苢》是古代妇女在劳动中即兴唱的民歌,明快而优美,是一首有着深厚生活气息的劳动之歌。

C.《插秧歌》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写与战争有关的“兜鍪"和“甲”,

实属“游离诗外"。

D.《插秧歌》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3.下面对《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以事写人,使读者清晰地了解了袁隆平的科学探索之路,还了解了他作为一位科学家的精神品格。

B.《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所报道的模范人物张秉贵没有感天动地的宏伟业绩或英雄行为,作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之上适当虚构,给我们塑造出一位鲜活的劳动模范。

C.《“探界者"钟扬》记述别人对钟扬的印象及回忆,通过多视角再现钟扬的形象,展现的人物形象不仅全面系统,客观真实,而且感人至深。

D.三篇文章选取了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劳动者作为报道对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4.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敏锐”“屏气静神"“欣喜”三个极富感染力的形容词,准确传达了袁隆平发现雄性不育植株时的心情,作者再配以“停留"“伸出”“抚摸"三个动词,更详尽地彰显了袁隆平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B.钟扬妻子回忆“被胁迫”领结婚证一幕,看似闲笔,实则体现了钟扬性格上的外向热情,为人处世的雷厉风行,也为后文写钟扬执着于植物学事业做了铺垫。

C.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可下班后“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这一细节描写让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突出了作为售货员的张秉贵对平凡工作的热情、耐心与周到。

D.《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观点鲜明,论证严密,文章结合时代特点阐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同时也对社会上存在的浮躁风气、短视心态予以了批判。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语句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匠心,即能工巧匠之心,它是指精巧、精妙的心思,本质上就是(甲)__。成语中的匠心独运或独具匠心,指的就是这样的灵明独到之心。匠心是工匠精神的第一位要素,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和灵魂。因为(乙)__。古人强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可见,心是神明,心是主宰。反之,失却匠心,(丙)__,精神也就随之贬值,沦为低阶的、不足为道的存在。换言之,工匠精神如果抽掉了匠心的内涵,只剩下形而下的操作,恐怕离匠气也就不远了。

(选自光明网《践行工匠精神的四个维度》)

6.根据下面的图表完成填空。(6分)

2010年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世界劳动力参与率

84.9%73.3%

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世界女性劳动力参与率

80.0%60.7%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人口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一个国家的就业情况。从上表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②,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③,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兜(dōu)鍪(móu):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②渠:他。半霎:极短的时间。③莳:移栽、种植。匝:布满、遍及。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B.颔联采用夸张和白描手法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的景象,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同时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艰辛。

C.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

D.全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活、快,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8.请将杨万里的这首诗和白居易的《观刈麦》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但在塑造的农人形象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上有什么不同。(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王建的《田家行》也是一首描写农事、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结合课文两首描写劳动的诗歌一起阅读,可看到古人的日常生活和劳作场景,也能体会不同作者在不同诗中寄寓的情感。

田家行

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开头两句运用互文手法,写村里的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写出了一派丰收的忙碌场景。

C.五、六两句从侧面下笔,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

D.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10.后人评价这首诗歌“立意精巧,讽刺深刻”,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6分)

三、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一则人物通讯,完成11~14题。

当代毕昇:记两院院士王选

王光荣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被人们誉为“当代毕昇"。他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他主持开发的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占据国内99%的报业市场和90%的书刊(黑白)出版业市场,以及海外80%的华文报业市场,并打入日本、韩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跨领域研究,跨越式发展

1958年,王选教授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并留校在无线电系当了助教。在此后的3年里,王选一直在计算机硬件第一线上跌打滚爬。然而,1961年他却对自己的研究领域作了重大的调整,以他的话来说,是“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当问及调整研究方向的原因时,王选说:“当时我阅读了国外许多文献,50年代国外有名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使我赞叹不已,同时不断问自己,为什么只能欣赏别人的成果,而不能有自己的创新思想?我试图寻找创造的源泉,即那些创新构思的背景,逐步领悟到程序和应用对硬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软件,才算真正懂得计算机。后来的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软硬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是我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选择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跨领域研究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就像控制论发明者维纳说的那样‘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之间的无人空白区上去耕耘,最能取得丰硕成果’。”

1974年8月,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项目“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简称“748工程”)。北京大学从1975年开始从事其子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工作,王选作为技术负责人领导这一科研项目。他在调研了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于1976年做出决策:跨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学机械式照排系统、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系统,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

对于这一创造性想法,王选有他自己深刻的思考。经过对国内外状况细致的调查分析,他坚信数字式存储(第四代机)将是代表技术发展的方向。科学研究有时可以采取这种迂回策略,用创新的设计,绕过按常规方式发展会遇到的巨大困难,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往往能够走出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

淡泊名利,献身科学

王选常说,科学研究本身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几十年来,他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

1975年王选开始研究激光照排时,正病休在家。为了解国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动向,他常拖着病体到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资料。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项目经费。王选常为节省5分钱的公交车费,提前一站下车;为节省复印费,许多资料都是手抄。而在此后长达18年的科研道路上,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

但王选从来没有埋怨过生活,他深知科研的乐趣在哪里。他十分推崇这样一句话:“献身于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几十年的科研攻关,有三件事让王选教授兴奋不已:一是在攻克技术难关时,冥思苦想,几周睡不好觉,忽然一天半夜灵机一动,想出绝招,使问题迎刃而解。这种愉快和享受是难以形容的。二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广泛采用,这种成就感是金钱所买不来的,是最大的酬报。三是发现年轻的杰出人才并委之以重任。

扶植新秀,乐为人梯

1993年,56岁的王选又一次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全力扶持年轻人。他说:“今后看我贡献的大小,主要看培育出多少个年轻人。"

有些人开始又不理解了,人家60多岁的老人在一线搞科研的也很多,王选是不是想“见好就收”?但王选心里很清楚,他深刻地意识到并非每个领域的科学研究都欢迎年长者。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年轻人具有明显的优势。他说自己的两次创造高峰——1964年从事软硬件研究和1975年研制激光照排项目,分别只有27岁和38岁。

慧眼金睛,识千里良驹。在王选教授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1993年方正研究院任命肖建国(36岁)、阳振坤(28岁)、汤炽(28岁)三位年轻人担任研究室主任。肖建国主持完成了第一个中文彩色报纸编排系统,汤炽提出并主持实现了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的新一代排版软件;而阳振坤博士也领导完成了由我国独立研制的PostScriptLever2照排系统。王选教授杰出的科技成就和人格魅力,感召了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正在为我国的计算机信息处理事业奉献着青春和才智。

(选自《光明日报》)

11.同人物通讯《“探界者"钟扬》一样,本文多次引用王选院士的话,对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多次引用王选院士自己的话,可以更好地呈现其内心世界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B.可以使人物通讯更具真实性,增添可读性,也可以避免陈述时的主观滥情。

C.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献身科学的精神。

D.多次引用王选院士的话,从中可看出作者为写这篇文章做了充足的准备,显示了作者广博的知识。

12.本文和《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都刻画了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对这四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扬》主要展现了科学家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

B.本文与《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扬》都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构筑文章。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C.《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两篇文章,作者使用鲜明个性化语言,使张秉贵、钟扬这两个人物形象鲜活了起来。

D.“节省5分钱”“提前一站下车"“许多资料都是手抄”这些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当时科研条件的艰苦,以及王选院士的执着坚守与刻苦奉献的精神。

13.新闻强调客观报道,但也时常会有一定的作者立场。请举例来说明本文所体现的作者立场,并简要阐释你对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的认识。(6分)

14.如果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王选四人,都获评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楷模人物",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四个人物进行评论,不少于60字。(6分)

四、材料作文(4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子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2018年4月,中宣部授予钟扬“时代楷模”的称号。

阅读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以“致敬时代楷模"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分析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基础卷)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对有关新闻知识的理解的能力。C项,“可见,新闻就是事实”错。真实性是新闻的前提,但并不是说新闻完全没有倾向性,新闻不是百分之百的客观记录,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想象性。新闻是新闻工作者的倾向性与事实表现的倾向性的某种一致性。纯粹的客观、真实是不存在的。所以,选项说“新闻就是事实"错误。

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项,“游离诗外”不正确,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

3.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项,“作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之上适当虚构"错误,对张秉贵的报道没有虚构。通过语言、细节、动作等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张秉贵。通过侧面描写,还有细节描写等,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了张秉贵体贴入微的服务态度。还有一位不讲理的、气呼呼的女顾客来买糖,张秉贵并没有因为顾客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一如既往地站在顾客的角度为顾客考虑、服务,终于感动了顾客,使其和张秉贵说明了自己生气的缘由。通过这个气呼呼的女顾客来买糖,张秉贵保持着耐心、细心的态度,我们又进一步看到了张秉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心。

4.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突出了作为售货员的张秉贵对平凡工作的热情、耐心与周到”错误,从文中来看,这些细节更多体现的是张秉贵对工作的忘我与坚守。

5.甲:创新之心乙:心是精神之宅(或智慧之府、载体之本等)丙:工匠就沦为庸匠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匠心",第一处,前面说“它是指精巧、精妙的心思”,此处是从本质上对“匠心"进行解释,结合后面“成语中的匠心独运或独具匠心,指的就是这样的灵明独到之心”可知,“匠心"的本质应该是创新之心。第二处,由“因为”可知,此处是解说“匠心是工匠精神的第一位要素,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和灵魂"的原因,结合后面古人强调的内容可知,心应是精神之宅。第三处,由“反之,失却匠心”可知,后面应该是说“失却匠心"的结果,即变成“庸匠”。

6.2010年中国劳动力参与率比世界水平高出11.6个百分点/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则更高/高出近20%(或:达到80%)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通过图表对比二者的差异,我们不难得出两点结论,即中国劳动力参与率高于世界劳动力参与率,而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则更高。

7.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B.“夸张手法"错,应是比喻手法,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

8.①农人形象上:杨诗表现了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用生活化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憨厚可爱的农人形象。白诗描写了在暑气熏蒸,烈日烘烤天气下的农人劳作,及贫妇人抱着孩子,手提破篮,拾麦充饥的景象,塑造了辛勤忙碌、苦难悲惨、生活贫困,令人心酸的农人形象。②在情感态度上:杨诗对农人的劳作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展现劳动场面,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白诗在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能力。《插秧歌》人物塑造:“雨从头上湿到胛”,雨势甚猛,尽管戴“盔"披“甲”,仍淋得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以想见。诗人这是借助恶劣的天气条件来表现农人的艰辛和吃苦耐劳。还有五至八句用“歇半霎"“朝餐”“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鹅儿与雏鸭"这些生活化的语言写农妇喊农夫歇一会用早餐,而农夫仍然保持着插秧的姿势,手脚不停地忙着,仿佛连抬起头来望一眼的功夫也没有。只是告诉农妇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情感态度上:本诗入手即表现了插秧的繁忙。插秧关系到收成的好坏,万不能失时。因而,值此时节,全家一齐来到田头,各有所司,不敢稍有懈怠。三四两句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刻画,表现了插秧的艰苦。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同时,两个形象化的譬喻的叠用,还化板滞为飞动,造成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泼”的气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农人的劳作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展现劳动场面,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观刈麦》人物形象塑造:“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通过天气的炎热塑造了辛勤忙碌农人的形象。“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通过具体的动作“抱子”“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描写贫妇人抱着孩子,手提破篮,拾麦充饥的景象,表现了繁重的赋税之下农妇失去土地,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刻画了苦难悲惨、生活贫困、令人心酸的农人形象。

情感上:“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是诗人触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9.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错误。“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这两句使用了互文手法,写平日寡欢少乐、愁眉苦脸的男男女女因为收成好而欣喜万分,说话也温和悦人。先写农家喜乐自得,而后再写喜乐自得之因,由此造成悬念,引发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诗人渲染农民欣喜的心情和劳作场面,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

10.本诗前六句,描绘的是小麦、蚕茧丰收,农民欣喜欢乐的场面,但从“的知”句和“不望"句可知,即使是丰年农民也一样衣食无着。诗人渲染农民欣喜的心情和劳作场面,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看似写乐,实是嘲讽,是诗人倾诉农民的悲苦辛酸,表现封建剥削的残酷,也体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此诗以“乐"来写农家之苦,立意精巧,讽刺深刻。前八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四幅丰收年景图,描述了农民面对麦、茧丰收的喜悦。诗人渲染农民欣喜的心情和劳作场面,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后四句看似写乐,实是自嘲,是诗人倾诉农民的悲苦辛酸,表现封建剥削的残酷,也表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首乐府诗纯用赋体直陈其事,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立意精巧,讽刺深刻,是乐府诗中的佳作。

11.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引用作用的理解能力。D项,“显示了作者广博的知识”错误,人物通讯文章重点是想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质,而不是突出作者的知识。

12.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主要展现了科学家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说法不当,《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探界者"钟杨》这篇文章通过报道钟扬作为植物学家,作为耸立在雪域高原上的精神坐标,在植物学领域科普工作、教书育人、科技援藏等方面所付出的种种努力和取得的成就,用有限的生命实践着伟大的目标和理想,表现了钟扬对国家、对事业、对科学深沉的爱,赞扬了钟扬在工作中勇于开拓、勤于耕耘、甘于奉献的精神。

13.“几十年来,他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但王选从来没有埋怨过生活,他深知科研的乐趣在哪里"“慧眼金睛,识千里良驹”“王选教授杰出的科技成就和人格魅力,感召了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等,这些都带着新闻报道者的立场。客观性与倾向性在新闻报道中能不能统一,关键在于新闻能不能尊重事实。很显然,本文选取的典型事例已告诉我们,这样的作者立场是合情、合理、可信的。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体基本特征和语言特色的能力。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这类文本一般强调客观性,即呈现事情原貌,但也会有作者的立场,如“王选一直在计算机硬件第一线上跌打滚爬”是对王选全身心投身工作的肯定;如“几十年来,他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但王选从来没有埋怨过生活,他深知科研的乐趣在哪里”“这种愉快和享受是难以形容的",这是对王选淡泊名利,投身科学精神的赞美;如“慧眼金睛,识千里良驹”“在王选教授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王选教授杰出的科技成就和人格魅力,感召了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这些是对王选甘为人梯,扶持新秀做法的赞美。接着分析客观性与作者主观倾向之间的关系,客观性是新闻的必备条件,这能让我们看到事情的真相,作者的主观倾向会对读者有所影响,只要作者的主观倾向是符合事实的,而且是积极向上的,主观倾向与客观性就可以很好地融合。

14.袁隆平历经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选育“超级稻";张秉贵用热情周到的服务温暖几代顾客的心;钟扬献身种子事业,不断探索生命的高度与广度;王选献身科学、甘为人梯,让汉字印刷“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共和国的劳动者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以高度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共同铸造着“中国梦",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如袁隆平选育“超级稻”,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如张秉贵是一位普通的售货员,他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如“钟扬”,他在西藏奔走的16年间,为国家和上海的种子库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储存下了绵延后世的丰富“基因"宝藏,为西藏大学申请到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培养出西藏大学第一位植物学博士,攀上了珠峰北坡,采集到了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植物——雪莲;如本文的王选,他献身科学,扶持新人。

15.【解析】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题目要求“请以‘致敬时代楷模’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应扣住主题行文,注意演讲稿这一应用文的文体特征,还要发掘材料的精神内涵。

【例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