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_第1页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_第2页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_第3页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_第4页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氧化碳中毒的基础知识和案例氧化碳中毒的基础知识和案例1、理化性质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分子量28.01,密度0.967g/L水中溶解度甚低,但易溶于氨水空气混合爆炸极限为12.5%-74%氧化碳中毒、理化性质2、机会接触家庭用煤炉、燃气热水器和汽车发动机废气产生的一氧化碳,在泄漏而且通风不良的情况下可致生活性一化碳由毒、机会接触3三、毒代动力学CO呼吸道吸收弥散穿透肺泡、毛细血管或胎盘80%-90%的CO+血红蛋白oHb空气中下公液中COHh饱和度百分比到太饱和度时间三、毒代动力学4提高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可缩短CO的半排出期吸入1个大气压纯氧出期80.3min吸入3个大气压纯氧出期23.5min体内CO半排出期与COHb饱和度、接触CO时间和吸入的浓度无关提高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可缩短CO的半排出期5四、急性中毒机制(1)(1)CO与HB的亲和力=250~300倍O与HB的亲和力(2)COHb的解离速度=1/3600HbO2解离速度(3)COHb的存在同时影响HbO2的解离以上因素使得CO阻碍了氧的释放和传递四、急性中毒机制(1)6四、急性中毒机制(2)1、CO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后,离解缓慢,影响氧从毛细血管弥散到细胞内的线粒体,损害线粒体功能2、CO与线粒体中细胞色素a3结合,阻断电子传递链,延缓NADH的氧化,抑制细胞呼吸四、急性中毒机制(2)73、CO可使血小板释放的NO自由基增高数百倍,由NO衍生的氧化剂一过亚硝酸盐,因其与硫及含血红素的蛋白有高度的亲和力,可抑制线粒体酶,阻碍电子传递;3、CO可使血小板释放的NO自由基增高数84、CO可使人及动物的粒细胞附着于脑微管壁的内皮上,继而释放粒细胞蛋白酶使黄嘌呤脱氢酶转化为黄嘌昤氧化酶,后者氧化者可生成氧自由基,引起脑细胞脂质过4、CO可使人及动物的粒细胞附着于脑微9由于血液携氧和脑组织利用氧的障碍,细胞膜钠泵及钙泵的能量供应衰竭,细胞内钠离子聚积、钙离子超载,加之兴奋性氨基酸释放,有毒的氧自由基生成,破坏血脑屏障,产生细胞毒性脑水肿和血管源性脑水肿,最后引起颅内压增高、脑血液循环障碍和脑功能衰竭等急性中毒性脑病的严重后果;由于血液携氧和脑组织利用氧的障碍,细10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11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12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13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14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15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16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17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18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19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20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21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22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23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24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25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26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27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28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29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30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31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32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33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34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35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36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37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38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39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40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41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42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43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44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45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46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课件47预防-一氧化碳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