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西安市情概况西安,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9区4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5.29万人,户籍人口795.98万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西安是一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西安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名著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交通畅达、区位重要。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我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西南、中原、华东和华北的门户和交通枢纽。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上最大的中心城市,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是关天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西安是全国连接南北的“大十字”网状铁路交通和陕西省“米”字形交通网的重要枢纽,是全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一、中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六大通讯枢纽之一,枢纽城市特点十分突出。科技发达、创新力强。西安的综合科教实力居全国城市前列,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62所,在校大学生72.4万人,拥有各类科研机构3000多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1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6万人,每年硕士、博士毕业生两万余人,有55名两院院士,拥有许多国家乃至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全市大专以上学历人口191.5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为22.4%。这里聚集了中国航天三分之一以上的力量,“神舟”系列火箭发动机和推进剂、箭载计算机和遥感装置等,都是西安研究制造的。发展迅速、产业兴旺。近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以来,西安经济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上升通道。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4369.37亿元,增长11.8%,是2007年的2.4倍,人均GDP达到8111美元,城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西安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和“五区一港两基地”的发展格局。一批国家级的开发区已经成为西安主导产业的集聚地、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示范区。生态优美、环境宜人。西安北濒黄河水系最大的支流—渭河,南依被称为中国国家公园的秦岭,自然景观优美,令人留连忘返。近年来,西安城市建设投入力度逐年加大,通过实施“绿满长安、花映古城、三年植绿大行动”和“蓝天碧水”工程,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等荣誉称号,已成为人们休闲居住、投资创业的向往之地。特别是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向世人展示了千年古都快速发展的新成就、绿色环保的新理念和开放自信的新形象。大气开放、兼容并包。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对外交往合作不断扩大,已与19个国家的21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截至2012年底,累计设立3003家外商投资企业,累计投资总额达339.3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5家在西安设立了136家企业和办事机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过省市共同努力,一期投资达70亿美元的三星闪存芯片项目成功落户西安,这是中国西部地区引进的最大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成为西安乃至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突破发展的重要标志。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未来一段时期,是西安发展历史上重要的战略机遇期。2009年6月,国务院批复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把西安定位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即到2020年,将西安市建成人口达到1000万、主城区面积达到800平方公里的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届时,西安将在国家区域发展中担当更加重要的战略角色。2012年,西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了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同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省市共建大西安25条政策措施,西安再次迎来科学发展的春天!二、近年来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党的十七大以来,西安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城市价值得到有效兑现,城市实力、活力和魅力迅速提升。(一)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十七大以来,西安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生产总值连续跨越2000亿、3000亿、4000亿三大台阶。一是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369.37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4.2%,总量是2007年的2.4倍。人均GDP达到8111美元,是2007年的2.7倍。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6.96亿元,年均增长28.6%,是2007年的3.5倍。二是投资消费迅速增长。十七大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52万亿元;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36.06亿元,年均增长19%,是2007年的2.4倍。三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2年五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2276.38亿元,占全市GDP的52.1%;实现工业增加值1340.75亿元,是2007年的2.3倍;三次产业结构由4.44:42.12:53.44调整为4.48:43.34:52.18。四是开发新区作用凸显。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的比重持续上升,2012年“五区一港两基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到全市的41.9%和76.5%,成为全市推进产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载体。(二)城乡面貌极大改。善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确立了把西安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新定位,城市特色逐步彰显。一是城市骨架逐步拉大。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68平方公里增加到449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2007年的66.1%提高到2012年的71.51%。二是综合交通网络更加完。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2342.09万人次,进入世界百强机场行列;铁路路网更加完,善铁路北客站投入使用,西安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郑州等高铁建成通车,成为全国铁路六大客运枢纽之一;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速公路全部建成,成为全国高速公路重要的节点城市;城市主要路网基本形成,地铁二号线建成通车,使西安在西部率先进入地铁时代。二环路实现立交化,三环路全线贯通,农村公路建设改造5490公里,农村二级公路全覆盖,平原区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油(水泥)路”。三是市政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实施了黑河引水、辋川河引水工程,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167.5万吨,城市未来发展水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燃气普及率达到98%,污水处理率由60%提高到89%,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86%,供电能力日最大负荷达到487.8万千瓦,比2007年增加209.5万千瓦。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动全面实施,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四是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面启动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工程和增绿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44.99%,绿地率达到32.95%(2011年);大力实施“碧水工程”,开展渭河西安城市段、浐灞河全流域、沣河流域等水系生态综合治理,一大批城市生态公园相继建成,城市各类水面达到4.5万亩。2012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6天,创历史最好水平。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五是城市改造成效显著。大力推进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工程,累计完成151个城中村整村拆除,安置房开工面积约1635.3万平方米,回迁居民15.62万人;实施43个棚户区改造拆迁,34个已完成回迁,安置群众20.97万人。区域改造进程加快,启动实施未央新城、大明宫、纺织城、大兴新区、朱宏路、解放路、东大街、小寨商圈、土门地区等一批区域改造工程。全面完成陇海线城市段环境整治,彻底改变了铁路沿线多年来脏乱差面貌。(三)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大力实施“民生八大工程”,扎实办好“10件惠民实事”,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市民幸福感明显增强。过去五年间,全市累计民生支出1438.08亿元,年均增长31.1%。2012年全市民生方面总投入达到456.66亿元,全市新增财力的82.1%用于民生领域。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十大中国最关爱民生城市等荣誉称号。一是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9982元和11442元,年均增长18.8%和21.1%,分别是2007年的2.4倍和2.6倍。五年城镇新增就业61.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新建人力资源市场14,农村个劳动力转移就业359.94万人(次)。累计发放全民创业小额担保贷款34.82亿元,荣获“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69.04万人、139.84万人、413.15万人、133.47万人和97.19万人。经济适用房累计完成投资167.25亿元,累计竣工895.77万平方米,解决了9398万户单位职工和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廉租房建设进程加快,累计保障家庭28549户。29万城乡低保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三是教育优先地位进一步巩固。五年来全市教育支出累计超过300亿元。完成全市山区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建成99所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完成80所薄弱学校治理和228万平方米校舍安全工程任务,大力实施“蛋奶工程”和校车试点,惠及农村学生23.7万人。在全省率先全面解决农村学校冬季取暖问题。大学区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四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批医疗卫生项目启动实施,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397.53万人,参合率达到97.72%。五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3个区县文化馆3个区县图书馆和96个街道、乡镇标准文化服务站,完成936个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三年实现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全覆盖。基本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六是一大批惠民工程相继实施。半价公交、地铁7折优惠、免费公厕、放心馒头、蔬菜早市、便民市场、新殡仪馆等的建设,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完成270户国企改制,安置职工18.1万人,国企改革完成面累计达到99.2%。组建了市工业资产经营公司、市投资控股公司、市建工集团和市水务集团,对国有资产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体制改革加速推进,西安秦腔剧院、歌舞剧院等事业单位完成改制,成立了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区县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进展顺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户籍一元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率先在全省推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4.16亿美元,年均增长21.23%;累计实际利用内资4425.21亿元,年均增长17.93%;累计自营进出口总额386.12亿美元,年均增长24.2%。世界500强企业在西安设立136家企业或办事机构,与19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直接贸易往来。西安出口加工区进出口贸易额居中西部16个出口加工区第2位,西安保税物流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2012年接待海内外游客7978.35万人次,是2007年的2.6倍,实现旅游总收入654.39亿元,是2007年的2.8倍。韩国总领事馆、泰国驻西安领事办公室相继设立,国际友好城市达到21个。欧亚经济论坛机制形成和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使西安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荣获“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称号。三、今后五年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思路今后五年是西安加快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起步阶段,我们将围绕高端化的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广泛性的国际交流、包容性的文化氛围、开放性的公共治理和个性化的城市特色六大特质,全面提升西安发展的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力争到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900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实现比2012年翻一番的目标,分别达到59600元、22000元。(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思路,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旅游和文化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加快推进“八大产业集群”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力保障三星电子项目顺利建设和发展,带动全市产业升级,建成西安综合性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十二五”末高新技术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二是重点抓好渭北工业区等28个工业集中区建设,依托省市共建大西安的政策支持,加快中航飞机公司落户西安,新舟700型飞机研发,设立航空产业投资发展基金,做大做强航空、航天、汽车、专用通用设备制造、输变电设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建成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三是积极推进旅游业发展,打造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等一批重点旅游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2017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300亿元,旅游总人数突破1.38亿。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8个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聚集区建设。打造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努力提高支撑本地、服务全省、辐射西部的能力。到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二)持续提升城市承载力。按照高效便捷、生态宜居、确保安全的原则,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一是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主城区服务功能,加快建设三个副中心城市、五个城市组团和一批重点小城镇,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适宜人居、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二是加快便捷交通建设。继续实施缓堵保畅工程,着力加强公路交通枢纽建设,规划建设绕城国道连接工程,形成布局科学、衔接良好、组织有序的立体化城市路网格局,构建都市区对外2小时辐射圈、内部1小时通勤圈、主城区半小时通达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三是提升市政综合服务能力。深入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活动。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力度,高标准建设和维护城市供水、排水、供热、供电等市政公用设施,力争“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三环内城市架空线缆落地任务;加快“数字西安”建设,力争到2015年城市信息化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三)努力建设和谐美丽新西安。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生态治理、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努力建设山、水、城、田、塬协调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西安。一是扎实做好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建设。认真落实《秦岭北麓西安段浅山区保护利用规划实施方案》,分等级、分阶段抓好48个峪口的保护整治工作,停止审批采矿权和一切有损生态环境的开发项目。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等,逐步恢复山区森林植被,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二是大力实施“八水润西安”工程。以实施“保水、引水、治水”方略为重点,规划建设好5大引水工程、7块湿地、10条河系和28个湖池,让水在西安流起来、动起来、美起来,充分展示水的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到2020年全市生态水面要达到6.5万亩,再现“八水绕长安,十湖映古城”的胜景,建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长安”的现代化生态型大都市。三是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实施城市增绿扩绿工程,依托城市重要区域、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的分布格局,结合道路建设、河道治理、区域整治、棚户区改造、大遗址保护,因地制宜的搞好生态绿化、园林绿化和景观绿化,大幅增加林草绿化覆盖率,扩大公共绿地面积。加快实施城市各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绿带建设,使城市中心绿地与城郊绿地生态系统相连接。2017年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四是强化环境污染防控。把“治污减霾”作为环境治理的一号工程,强化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加大燃煤锅炉拆改和治理工作力度,抓好主城区企业“退城入区行动”,逐步将主城区工业企业全部外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关中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不断改善空气质量。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实施好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实现渭河水质基本变清。(四)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抓住省上支持西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的机遇,按照规划一体、产业协同、资源共享、服务均等的思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坚持园区引领、基地支撑、龙头带动,以“四大板块”、“十二条产业带”为重点,拓展农业的社会服务、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大力发展优质粮食、设施蔬菜、绿色果品、畜牧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努力打造全国现代都市农业先行示范区,2017年实现农民收入翻一番,达到22000元。二是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按照“一类一策”的原则,支持区县依托优势错位发展、协同发展。争取建成1个全国百强县,2个西部百强县,5个生产总值过700亿元的区县。三是加快推进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向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转移、土地向园区和经营大户转移、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转移,到2017年城镇化率达到75%。(五)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发展西安特色、西安风格、西安气魄的城市文化,让城市更有文化、文化更有价值。一是彰显西安文化特色。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把文化改革发展与资源禀赋、资本市场、科技教育、经济建设、民生改善、对外交流等结合起来,充分展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构建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把西安建设成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二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农村基层为重点,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实施“两馆一站一室”建设,形成区县、乡镇、村三级文化场馆网络格局。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文化西安”群众性活动,抓好村镇、社区、校园、企业、家庭等民生文化建设和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全市人民充分享受文化发展成果。三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建立以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创意动漫、广告会展等八大重点行业为主导,以一批大型产业集团为支撑的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西安文化“八大板块”和“六大街区”建设,做大做强西安文化发展集团、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西安报业传媒集团等骨干文化企业,提高西安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到2017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0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10%以上。四是打造西安文化品牌。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全面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唐皇城复兴计划。加快实施汉长安城、秦始皇陵、阿房宫等大遗址保护工程,抓好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和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进一步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城市风貌和历史遗存。实施重大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做大做强曲江影视、仿唐乐舞、西安鼓乐、秦腔等西安文化品牌,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大戏”、“大片”、“大剧”、“大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西安文化的优势地位。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交流,使西安成为展示华夏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六)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把改革创新、开放兴市作为加速赶超、重点突破的根本动力和重要引擎,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一是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稳步推进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比例。二是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促进以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的采集课件
- 2024版国际贸易合同履行税务筹划服务协议2篇
- 俄语跨文化交际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 2025年度厂房租赁合同书(含设施设备维护责任)2篇
- 大数据分析服务租赁合同文本
- 城市人工打水井施工合同
- 湖景别墅交易合同模板
- 建筑排水劳务分包协议模板
- 医疗技术推广协议
- 2024码头安全防范与应急救援服务合同范本3篇
- 初二家长会课件下载
- 能源岗位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国企)2024年
-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人员车辆物品进出管理考核试卷
- 高三冲刺毕业家长会课件2024-2025学年
- 山区道路安全驾驶
- 小学四年级数学思维训练应用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二年级乘加乘减口算100题
- 《论语》导读(复旦版)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营运经理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
- DB3301∕T 65.28-2024 反恐怖防范系统管理规范 第28部分:硬质隔离设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