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宪政思想的渊源_第1页
康有为宪政思想的渊源_第2页
康有为宪政思想的渊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康有为宪政思想的渊源

康有为是清末著名的改新派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第一个将宪政思想与变法实践相结合,从而组织和领导了著名的百日维新,成为当之无愧的时代弄潮儿。那么康有为宪政思想的渊源何在?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给予分析阐述。一、早期对西方“议院制”的讨论鸦片战争后,西方异质文化开始传入中国,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自足、封闭的体系。一些思想敏锐的士大夫,很快认识到西方异质文化的优越性,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宝贵思想。与此同时,在一些开明士大夫的著作中开始介绍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英、法、美、俄等国的政治制度。另一位爱国官僚徐继畬撰述了《瀛寰志略》,除了广泛介绍欧洲各国政治外,该书还用很大篇幅介绍了美国的政治制度。但这还仅是少数几个开明士大夫的呼吁而已。但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展开,他们越来越不满意其只学西方的“皮毛”,而不知其立国之本,在政治上主张采用西方国家的“议院制”。代表人主要有冯桂芬、郑观应、胡启、何礼垣、王韬等。但是,无论早期地主阶级开明士大夫对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介绍,还是后来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早期维新派对西方“议院制”的提倡,都只是理论的介绍和设想而已,并没有形成一种社会思潮,更没能付诸变法实践。他们最大的贡献就是为维新变法种下了思想的“种子”,使其在甲午战后迅速传播,形成维新变法思潮,最终付之于戊戌变法的实践。正是从这个意义讲,他们的理论贡献及传播,成为康有为宪政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渊源。二、今文经学对近代西方宪政思想的接受康有为思想体系形成于40岁左右,这个体系既中既西,既新既旧。今文经学为其接受近代西方的宪政思想提供了载体作用;西方的政治学说及自然科学知识为其接受西方宪政思想提供了一条通道。1.主体历史,注重变传统性康有为世以理学传家,从小受到了正规的儒学教育。六岁时从启蒙老师番禺简凤仪读《大学》《中庸》《论语》并朱注《孝经》;11岁时从学于祖父康赞修,其人笃守程朱之学,对少年康有为影响最大;1876年,19岁的康有为从学于粤中名儒朱次琦,其学以程朱为主,但间采陆王,治经扫除汉宋门户,而归于孔子,认为读经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其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对康有为产生很大影响。可见,康有为有很深厚的中学功底。但他对今文经学的尊奉,却经历了一个艰难痛苦的转变过程。其早年酷好《周礼》,尊事周公。1888年以布衣身份第一次上书皇帝,主张变法。结果不但上书未达,本人也被目为“病狂”,备受讥讽。上书的失败,促使其探索新的变法理论。同年回到广州,晤见了今文经学家廖平,并受其启发开始尊崇今文经学。在1888到1898年间,康有为进行今文经学研究,并撰写了大量论著,如《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等,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新学伪经考》发表于1891年,主旨是论述所有的古文经为“伪经”,是刘歆为佐王莽篡汉而撰写的伪制品。梁启超称之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打破了千年来人们对古文经的迷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客观上为其变法理论的提出埋下了伏笔。在1897、1898年,他分别发表了《春秋董氏学》及《孔子改制考》。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创造性地把中国古代今文经学“三世”说,《礼记·礼运》中“小康”“大同”说及西方进化论学说糅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古色古香的历史进化论。“三世”说源于《公羊传》,即“所见”(孔子亲眼见到的)、“所闻”(孔子所听到的)及“所传闻”(听到过的传闻)。东汉时何休作《公羊解诂》发展了“三世”说,认为“于所传闻之世见之于衰乱之中”,“于所闻之世,见治生平”,“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康有为在《春秋董氏学》中,把“三世”说与《礼记·礼运》中的“小康”“大同”说结合起来,说“三世为孔子非常大义,托之《春秋》以明之,所传闻世为据乱,所闻世托生平,所见世托太平。据乱者,文教未明也;生平世,渐有文教,小康也;太平者,大同之世,远近大小如一,文教全备也。”他进而用“三世”说分析中国历史,认为自秦汉以来“昧昧二千年,瞀焉惟独守据乱世之法以治天下”,“君得隐操其术以愚治吾民”,属于君主专制,而认为“今当进至生平”以求达到“君与臣不隔绝而渐平,贵与贱不隔绝而渐平……”的“生平世”。其实质就是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在《孟子微》中更加明确认为“据乱世尚君主,生平世尚君民公主,太平世尚民主”。可见,其“三世”说历史进化观最终的着眼点还是现实社会的政治制度改革。因而,可以说康有为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观,正是他后来提出宪政改革思想的物质载体。如果把“三世”说比作“旧瓶”,那么后来的宪政思想就是“新酒”,它们之间正是“旧瓶”装“新酒”的关系。2.“从事算学,以几何著人类公里”,是其西学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1874年,康有为第一次见到《瀛寰志略》及从日本传入的地球图诸书,这是他接触西学的开始。1879年“薄游香港”,知“西方人治国有法度,不能以古旧夷狄视之”。并渐收西书,为讲西学之基。1882年,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归途经上海租界时,“睹街市繁盛,知西人治术有本”。进而认为“属地如此,本国之更进可知。因思其所以至此者,必有道德学问为之本原,乃悉购江南制造局及西教会所译出各书尽读之。”次年,“购《万国公报》,大攻西学书,声、光、化、电、重学及各国史志,诸人游记,皆涉焉。”自感“新识深思,妙悟精理,俛读仰思,日新大进。”康有为早年的西学成就,主要体现在1885年撰成的《实理公法全书》中。其主旨是“从事算学,以几何著人类公里”,即以几何公里为人文立法,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思想。认为:“人类平等是几何公里”;“凡终身一夫一妇,与一夫屡易数妇,一妇屡易数夫,实无所分别”;“凡男女之约,不由自主,由父母定之”与“几何公里不和,无益人道”,“父母与子女,宜各有自主之权者,几何公里也”;“君主权威无限”,“大背几何公里”等等。可以说,他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简单地比附社会科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逻辑上都难免有欠缺和疏漏,难以服人。但我们应该理解这是由时代背景和康氏个人知识结构决定的。甲午战前西方系统的社会科学知识还没有传入中国,而康有为从小受到的是正统的封建教育,他要接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在当时缺乏社会历史土壤和理论依据就是必然的现象。因而,他以“几何著人类公里”,也是情不得已的选择。研究康有为《实理公法全书》中的西学思想,意义并不在其思想本身,而在于其思想的意义———他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学说。如果把其与康氏接受今文经学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他接受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